一、部分保险的保费精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维伟[1](2014)在《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量化分析与精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动车辆保险,是中国财险市场中的“龙头险种”,业务份额一直盘踞着中国财险市场的大半河山。自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作为财产保险中的主导业务,车险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实行对外资保险公司放开的险种。与此同时,车险条款和费率市场化改革(以下简称为车险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保险市场费率全面自由化迈开的第一步,其重大意义与发挥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显而易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车险市场遵循着价值理论、供求理论、竞争理论等基本原理。车险费率作为车险的价格,对车险市场的供给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车险市场的类型往往归结为寡占或垄断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或独占类型的车险市场相对较少。由于车险产品自身的特殊属性,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车险市场大多受到政府的干预。同时,车险市场上存在着某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就此而言,政府的干预对车险市场和车险消费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都出现过车险市场化改革。自1980年恢复车险业务以来,中国已经历多次车险条款和费率制度改革,最早的一次改革可以追溯到1995年。2001年在广东推行的试点以及2003年1月1日全国性规模的展开,掀开了近十年改革的一大浪潮。时至今日,其一直是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保险科研院校等各部门不断思考和共同探讨的重要话题。虽然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引发了诸多问题,其发展历程也不是如此的一帆风顺,然而,车险费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本文的初衷正是突出了精算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基于对中国车险市场的全面分析与费率厘定精算技术的深入研究,希望为中国车险市场费率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全文一共分八章对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进行量化分析和精算技术研究。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首先,从社会实践和数理研究两个方面指出研究背景与意义;之后,系统地汇总与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工作;最后,说明了全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同时明确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中国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全面地掌握改革相关的基础理论。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保险市场中的供求理论、竞争理论、博弈论、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监管问题。这些知识为全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国车险市场改革,详述了欧洲保险市场(英国与德国)、美国、亚洲(日本与韩国)及澳大利亚保险市场的车险自由化改革发展历程。最后,分阶段回顾了中国车险市场改革进程,并客观地分析了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强调了车险费率厘定精算技术的重要性,为下文精算技术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是全文的贡献之一。关于中国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很多学者从定性层面解剖分析了车险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各阶段显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然而,很少有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车险市场化改革进行剖析研究。在第三章的研究中,首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中国车险业务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说明了中国车险业规模的发展情况。之后,为了发掘影响中国车险业务发展的因素,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做出实证研究。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居民消费、车行驶里程数等因素都对车险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最后,将2003年与2006年的车险市场化改革化为解释变量引进面板模型中,得到的另一个结论是:中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对车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及合理的措施实施车险市场化改革尤为重要。从第四章至第七章,以车险费率厘定的精算模型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助推中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第四章中,说明了车险费率厘定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从分类费率厘定、个体风险费率厘定、无赔款优待方面回顾了传统的车险费率厘定精算模型,并对传统模型在中国车险业的应用进行介绍和评价。第五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纵向数据、分层数据等结构复杂的数据集,在广义线性模型基础上引入了随机效应,即得到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之后介绍此类模型的基础理论、参数估计与模型选择等问题,并加以车险索赔次数拟合分析。另一方面,在引入随机效应和对数据分层的视角下,采用分层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分层线性模型和分层广义线性模型在中国车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笔者对这些模型进行了理论介绍和研究展望。第六章中,笔者从非参数方法的角度,研究了广义可加模型的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在预测车险索赔是否发生和索赔强度方面。结合一组车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后发现,当存在连续型解释变量时,广义可加模型比广义线性模型对数据的分析更灵活准确。第七章介绍了复合分布、混合分布与GAMLSS等更具有研究前景的知识点,并对贝叶斯方法在车险费率厘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综述。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既包括车险业务发展的政策分析,又包括精算制度的思考,关于中国车险条款与费率改革提出了几点相关看法和建议,并从精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设想。
邱雅[2](2001)在《寿险精算及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寿险业自1982年恢复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世界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本文以寿险精算原理为基础,针对当前我国寿险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精算角度对寿险精算模型、我国寿险产品定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对寿险与寿险精算研究的概述。在回顾和总结寿险与寿险精算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我国寿险业发展和精算研究状况,指出我国在寿险精算研究和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出今后我国在寿险精算与产品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主要研究寿险精算模型中净保费精算模型的改进问题。在剖析传统固定利率精算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将利率固定的精算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而针对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根据四种变动利率的概率分布情况来建立净保费精算模型,即:(1)各年利率取不同的确定值;(2)各年利率的联合分布是有限离散概率分布;(3)各年的利率相互独立;(4)利息力连续变化。同时,还对变动利率精算模型进行了实际测算,并将所得结果与固定利率精算模型所得结果相比较。本章最后还探讨了死亡率问题,指出我国生命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第三章研究总保费精算问题。这一章首先评析了现有的三种总保费精算方法,指出存在的不足。接着在对附加费用细分类的基础上对精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修正方法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对费用的影响,并将退保因素和利润目标作为独立变量纳入总保费的计算公式之中。最后本章还以实际例证对总保费进行利润测试和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研究我国寿险产品缴费方式的创新与精算问题。在简要分析我国寿险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对现有寿险产品的缴费方式进行剖析,指出其局限性和风险所在。进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的差别,提出了相 内 容摘 要应的三种创新缴费方式,即:递增缴费方式、可调整缴费方式和弹性缴费方式,本章还结合具体例子对其精算问题进行了详尽、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第五章主要研究我国寿险险种创新及其精算问题。根据我国当前的寿险经营环境和需求情况,从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灵活性和透明度的角度出发,以精算研究为基础,提出我国进行分红寿险、当期假设寿险和变额寿险等创新的方法,并简要分析了险种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秦杨杨[3](2020)在《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Commerci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CLTCI)作为健康险种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被保险人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购买保险,保险期间内因年老、疾病或意外等致使身体机能受损,生活起居需要他人护理,其部分或全部的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予补偿。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随之加深,失能老年人数量与日俱增,国际经验显示老龄化趋势将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除此之外,家庭规模缩小、女性就业率提升和医疗费用攀升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护理功能的发挥,老年护理需求不可能在家庭内得到充分满足,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力量去分担老年护理风险,必定会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削弱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能力,因此需要将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作为补充性保险,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失能护理需求,弥补社会长期护理保险(SLTCI)的不足,转嫁老年失能护理风险,为老年人提供晚年护理保险保障,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护理负担。我国未来将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家庭中的中间夫妇既要照顾子女,赡养老人,还要外出工作养家,家庭养老护理负担日益加重,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目前我国市面上在售的长期护理保险种类较丰富,但大多数产品是组合形式的保险,例如,重疾险或养老险中附加老年护理保险金,以投资型和理财型产品为主进行销售。真正纯粹保障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甚少,且组合形式的保险保费相对高昂,其给付机制单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对此类保险的需求。除此之外,该险种在开发和定价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本文主要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状况和费率测算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老人的增多,传统家庭养老照护模式的改变以及医疗费用的攀升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开展此类保险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种类、缴费方式、保险期间、保险责任和给付形式五方面归纳总结了目前我国此险种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该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长远发展来看,消费者受传统代际互惠观念和保险公司普及度低的影响,消费者对此类保险的认知度较低,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在售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存在保费费率较高、产品差异性小和保险金给付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我国此类保险精算水平有限,定价缺乏依据的问题,从多状态Markov、减量表和曼联精算模型中选择了曼联精算模型作为本文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测算模型,根据我国有限的保险统计数据,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测算出我国老年男性和女性五年趸交和期交的保险费,并根据测算的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老年失能者的护理保险的给付水平。测算结果表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相较于传统的寿险来说保费偏高,而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无力支付高昂的护理保险保费,因此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险种保险费率,刺激老年群体对此类保险的购买需求。文章的最后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保险公司和国家层面提出几点关于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建议。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保险公司应该在该产品的宣传方面加大投入,使得需求者详细地了解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培养专业的保险代理人,加强该险种的核保力度以及完善相应的理赔条款,确保服务质量和理赔的公平公正性。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首先加快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使得此类险种的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减轻投保人的投保压力;其次政府还应给予开展此类保险的公司资金宽松的投资政策,以弥补其巨额的给付金额;同时政府还应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出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最后政府与保险公司双向出力,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融合,减轻国家对年老失能的群体照护负担,达到政府和保险公司共赢状态。
刘帆[4](2017)在《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老有所养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经历了三种转变:从保障主体来看,从家庭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从养老金模式来看,从现收现付制模式转变为部分积累制模式;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来看,从单一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一直以来,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有着不同甚至不科学的认识,导致商业养老保险在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尤其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养老金的缺口也随之扩大,导致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广大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方面面临沉重的压力。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国家提出实行延迟退休的制度,希望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不论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还是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与发展阶段的新兴社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建成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希望让不同的养老保障主体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完善整个养老保障体系。而其中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的不同层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延迟退休的背景下,更应该让商业养老保险与不同的延退方案相配合,更好的保障广大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结合商业养老保险的独特优势和我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来说明在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基于不同的延退方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精算模型进行了分析:第一,在延迟领取养老金方案下,参保者需要缴纳的趸缴净保费和均衡纯保费并不会给公众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同时可以为公众提供一定水平的补充养老金;第二,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下,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总和替代率,从而可以在保障广大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情况下,减轻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最后从加强监管、税收优惠、市场培育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为在我国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应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
何玉东[5](2012)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引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着、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大特征。当前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关注较多,但是对于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的关注度也比较少。这突出表现为目前中国还未将长期护理保险问题上升到国家政策法律层面,社会保险体系只覆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类法定险种,长期护理保险并未被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即便是在商业保险领域,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也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讨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对于解决中国老龄社会长期护理保障缺失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文献综述从国内文献综述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方面,研究长期护理保险的论文、专着比较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且很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从国外文献综述看,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毕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国外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相对国内学者而言要丰富得多。国外学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脱离简单的概念关系等定性研究,而进入到具体实务操作的定量实证研究,很多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文献给予了笔者一些重要的和有益的启示:一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长期护理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保障内容,政府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应当致力于建立和培育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政策环境,解决全民长期护理的基本保障问题。二是长期护理保险由商业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险市场两个市场有机构成,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个市场的关系,两个市场应当有效衔接协调发展,要避免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市场对商业保险市场的消极“挤出效应”。三是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结合所在国的国情,模式的设计须符合长期护理保险的产业特征和社会属性。四是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定背景、成因和特点,国外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相关教训也值得我们反思。二、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基础理论阐释长期护理发生的风险概率与人类的年龄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则因患病意外等原因引发的失能风险越大。长期护理风险发生率具有典型的厚尾分布特征,即与正态分布相比,长期护理风险发生率有更厚的尾部以及更尖的峰。因为长期护理问题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口领域,所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大体估计社会中长期护理风险的聚合度。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社会护理三种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方式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的本质是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是保险合同关系的基础,无论是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还是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都只不过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分配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产品,由于不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并不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收入再分配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福利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可加社会福利函数、极大极小社会福利函数和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函数等。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运行机理,主要从生命周期假说、代内收入转移和代际收入转移三种不同机理入手进行分类研究。生命周期假说为研究个人在生命周期内的风险-收益平滑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代内收入转移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个体面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转化为集体面对风险的确定性,更大程度地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代际交叠模型突破了生命周期假说不涉及两代人关系的局限性,实现了风险损失在更为广阔领域内的分担。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系数,主要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理论依据,引入社会保障系数分析框架,进一步讨论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边界。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养老保障的组成部分,对于长期护理供给边界的分析,要同时结合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和养老保障供给边界进行讨论,确保养老保障支出处于一个可持续的运行状态。三、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他国经验检视从世界范围看,基于公私合作的视角,根据政府是否提供补贴、是否强制法定经营、是否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等三个维度,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种是私营、非补贴、自愿投保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一种是私营、部分补贴、强制商业保险模式,以荷兰为代表;一种是公营、部分补贴、单独作为法定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以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一种是公营、以公费负担的长期护理津贴制度,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由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尽管各国对于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策略不尽相同,但从已建立的正规保障模式看,主要的思路是政府福利(或救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个人储蓄等几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保险模式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显着,因此成为解决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一种主流模式。当前,各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都面临长期护理费用日益上涨的压力,导致长期护理费用支出快于长期护理筹资收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面临支付危机。对于引起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支付危机的原因,可以分为制度内部原因和制度外部原因。制度内部原因包括制度设计的筹资标准、给付标准、管理模式、运行效率、保障覆盖面等等,各国情况不尽一致。制度外部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等,人口老龄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各国需要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即对世界上着重发展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市场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和着重发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市场的国家德国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归纳出六点重要启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制度设计科学的前提,建立具有持续性的筹资机制是确保制度运行平稳的基础,严格审查控制保险给付条件是确保制度收支平衡的关键,与指数挂钩的统筹调整机制是确保制度实现目标的要件,注重社会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是确保制度管理有效的保证。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首先,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进行了动态测算①。测算结果显示:(1)从长期护理费用的绝对值看,2010年长期护理费用为1999.21亿元,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50年长期护理费用按照低、中、高三档分别为11.26万亿元、23.96万亿元和50.25万亿元,分别为2010年长期护理费用的56.34倍、119.84倍和251.36倍,增长势头非常惊人。(2)从长期护理费用的相对值看,2010-2050年长期护理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具体数值分别为2010年0.50%、2020年1.04%、2030年1.77%、2040年2.82%和2050年3.99%,说明长期护理费用支出给全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趋严重。其次,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进行了动态测算。测算结果显示:(1)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政府保障能力,可以按照低、中、高三档不同口径进行测算,以2010年政府可使用的最大公共财政投入4012.02亿元为基准,到2050年政府可使用的最大公共财政投入为:2.82万亿元(低估计)、6.01万亿元(中估计)、12.60万亿元(高估计)。(2)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个人筹资能力,可以按照社会统筹账户(代际交换理论)和个人储蓄账户(个人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按照社会统筹账户的做法,个人筹资的最小边界可以描述为:2010年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能够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费用,以致个人甚至可以不出资就能够使得长期护理基金收支平衡。2020年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基本能够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费用,但已经基本没有结余。从2020年作为起点,政府提供的最大长期护理公共支出已经不能够满足全体国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因此开始形成个人筹资责任的最小边界,从2020-2050年,个人筹资的最小边界从234-340亿元快速上升至8.4-37.7万亿元,个人筹资占GDP的百分比从0.04%快速上升至2.99%。此外,从我国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统计结果来看,在我国国民收入中劳动份额为53.57%,资本份额为46.43%。按照我国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劳动份额的基本逻辑,可以推测2020-2050年个人筹资占劳动报酬的百分比为:2020年0.07%、2030年1.44%、2040年3.40%和2050年5.58%。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对于个人筹资最小边界的讨论,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前提,即将政府长期护理公共支出作为第一支付序位,个人筹资责任作为第二支付序位,这与现实情况很可能并不相符。事实上,本文后续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的设计,也是将个人筹资作为主要筹资来源,政府公共支出仅是作为提供保费财政补贴来使用。从这个视角上看,对于个人筹资责任最小边界的探讨,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因为从反面可以推断,在制度初期如果以此豁免个人的筹资责任,由于社会福利的刚性特征,政府将在未来面临日益沉重的公共支出压力,从而陷入社会福利陷阱。按照个人储蓄账户的做法,个人筹资的负担水平可以描述为:根据本文对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模拟测试,选取35周岁投保人(男性)的保险费率进行分析,假定每个全国城镇长期护理患者每年所需长期护理服务费用等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收入,并且不考虑个人的工资收入增长和长期护理费用增长,按照交费至60周岁计算,每年对应的保费占工资收入的3.09%。以现行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作为参照系①,即使不考虑政府对于长期护理保险保费的财政补贴,完全基于个人支付能力的筹资机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五、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设计基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的测算结果,首次提出了我国解决全民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新思路,即立足于产品精算模型厘定保险产品费率,采取“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制度设计要点为:(1)针对产品设计,根据“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模拟测试”结果,立足于产品精算模型厘定保险产品费率和提供保险产品。(2)针对资金筹资,摒弃个人、单位、政府的多方传统筹资模式,采取“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②,个人的出资不与工资等任何基准挂钩,政府出资采取财政补贴累退比率制度。长远来看,在外部环境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政府”的简单筹资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最终走向“个人”的单一筹资模式。(3)针对偿付标准,假定护理服务的报酬等同于当地职工平均收入进行偿付标准的上限设置,偿付标准不设置下限。(4)针对运行机制,积极创新“公私合作”,即设立“全国长期护理保险管理中心”,委托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业务。(5)针对法律效力,制度设立之初采取政策引导、投保自愿的制度设计方式,未来可以考虑引入基础保额的强制投保体例。此外,借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可以考虑在城镇职工群体中首先引入基础保额的强制投保体例。结束语本文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进行了动态测算,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应对长期护理保障问题具有必要性;运用人口预测模型和产品精算模型,首次对我国2010-2050年的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进行了动态测算,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具有可行性;基于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的分析,首次提出了我国解决全民长期护理保障问题的新思路——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论证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边成琴[6](2016)在《随机过程下的寿险保费精算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也在快速发展,人们的投保意识在逐渐增强。寿险是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保费的厘定主要由利率、费率、死力决定,其中利率对保费的影响最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随机利率下的寿险精算模型。但是,几乎所有学者都将投保客户群看作固定群体,没有考虑投保客户群的随机性。本文不仅考虑了客户群的随机性,而且考虑了利率的两种随机性。首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其次,介绍了计数过程、泊松过程、复合泊松过程、标准维纳过程、Liu过程等随机过程的定义和定理及数字特征的性质;介绍了收支平衡原理、利力、现值、纯费率、寿险缴费方式、常见的五种死力的表达式及死亡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为模型的准备与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持。再次,将投保客户群的投保过程看作泊松过程,将客户群分成相互独立的三类,对利息力累积函数进行了标准维纳过程的建模。考虑了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带来的收入,投保人退保时的退保金支出和被保险人死亡时的理赔金支出。根据收支平衡原理,构建了不同死力下的终身寿险趸缴纯保费模型和年缴均衡净保费模型。在对保费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趸缴纯保费与泊松过程的参数无关,年缴均衡净保费与泊松过程的参数有关。最后,对利息力累积函数进行了模糊过程的建模,构建了不同死力下的终身寿险趸缴纯保费模型和年缴均衡净保费模型。
张艳洁[7](2019)在《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性价比研究 ——以中国市场18家保险公司重疾险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疾病不再是无法医治或威胁生命,但高额的医疗费用使得很多患者无法承担,或因此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形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国医疗保障体制只能承担部分医疗费用,这就需要商业健康保险加以补充。重大疾病保险作为商业健康险的重要分支,其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有九十余家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了上百种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由于重疾险保费较高、缴费期间较长,如何选择一款重疾险产品,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保险产品定价角度出发,利用寿险精算模型,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和《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对市场上18家保险公司重疾险产品进行性价比分析,最终得出性价比排序结果,为人们提供决策参考。
魏炜[8](2007)在《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精算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精算模型及其实证进行了研究。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是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正处在试运行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工会发展职工互助保险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险种作决策参考,为更多的低收入困难职工谋求利益,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本文首先对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涵义及其发展进行概述,对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具体特性及其与社会、商业医疗保险进行比较,并对医疗改革转型期开展其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对目前存在的国内外医疗保险的精算方法作概论,并分析了这几类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再次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损失分布的两类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即职工互助病种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及住院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分别给出两类模型的基本概念、原理、依据;最后对江西省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用本文提出的两类精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用病种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江西省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对江西省的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提出了建议,用住院医疗保险精算模型对江西省职工住院医疗保险进行了险种开发。
安蕾[9](2016)在《基于风险损失分布的医疗互助保障精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二五”规划临近收官,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广覆盖、低水平”的实际情况与全面完成医改目标、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继续巩固由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保险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要深入研究对社会保障起补充作用的新兴的职工互助保障活动。虽然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指引下,互助活动得以发展,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各省市保费测算多采用模糊粗估法,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对保障产品的科学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事业运营的风险,制约了其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借鉴较为成熟的商业保险风险理论,我们了解到,互助保障活动目前的核心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准备金的计提、偿付能力的管理等方面,而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就是标的的风险状况(即理赔分布)。本文从云南省职工互助活动实际损失数据出发,基于参数及非参数损失分布方法,从多角度构建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的保费精算模型,以期针对不同数据的特征情况,为探索相应的损失规律、医保费用的科学测算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医疗保险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为探索可以借鉴到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精算方法做铺垫。其次通过对比目前主流的医疗保险精算方法,选择了基于损失分布的保费测算方法。然后对风险损失分布、参数、非参数统计方法等相关理论进行介绍。最后利用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实际损失数据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目前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补助政策分段补助的趋势,将总体实际损失数据按年龄及性别分段,并尝试构建各种数据特征情况下的保费测算叠加损失分布模型。从研究结果来看,分段后的损失数据仍普遍具有明显的右偏态重尾分布特征。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数据组中,三参数burr分布及对数伽马分布相对于常见的两参数重尾分布有更好的拟合效果,而非参数分布的表现较参数分布普遍较好;对于不能够利用常见的重尾分布进行很好拟合的情况,考虑到数据来自同一个理论分布的前提假设未必成立,借鉴极值理论中门限值选取的方法将样本分为前中段及尾部两部分,尝试将传统的参数及非参数统计方法相结合,构建理赔分布的叠加模型,最后基于损失分布叠加模型对纯保费进行测算实例。
纪艳辉[10](2012)在《随机利率下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社会公众的关注,尤其是人寿保险.本文通过标准维纳过程和负二项分布联合对利息力积累函数进行建模,构建了一系列随机利率下死亡即刻给付保险金和期初支付生存年金的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寿险精算理论发展状况和论文的总体框架结构.其次,介绍寿险精算模型中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一元生存模型、二元生存模型、一元寿险精算模型、二元寿险精算模型及其死亡力解析式的相关函数形式.再次,在利息力积累函数采用标准维纳过程与负二项分布联合建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二元寿险模型的趸缴纯保费、生存年金、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和责任准备金的精算模型.最后,将Weibull死亡力假设应用于上述模型,推导了单人寿险和夫妻二人联合寿险的相关保费的精算表达式.利用MATLAB计算了随机利率下Weibull死亡力假设的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责任准备金等具体结果,并分析了模型中不同参数变化对年缴纯保费、责任准备金的影响.
二、部分保险的保费精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保险的保费精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量化分析与精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方法、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车险市场化理论研究与改革历程 |
第一节 车险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学基础 |
2.1.1 价值规律 |
2.1.2 供给需求理论 |
2.1.3 垄断与竞争理论 |
2.1.4 车险市场中的博弈 |
2.1.5 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 |
第二节 主要国家车险市场化改革的状况与启示 |
2.2.1 主要国家车险市场的监管制度、体系和产品简述 |
2.2.2 对中国车险市场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历程 |
2.3.1 车险条款和费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溯 |
2.3.2 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及突显的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车险市场发展规模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车险业务发展的背景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分析 |
3.1.2 国内环境分析 |
3.1.3 中国车险业务规模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3.2.1 设计基本思路 |
3.2.2 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
3.2.3 变量指标与数据说明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3.3.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3.3.2 模型选择与结果估计 |
3.3.3 车险市场化改革对车险业务发展规模影响的量化分析 |
3.3.4 研究结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传统的车险费率厘定技术 |
第一节 费率厘定的理论基础 |
4.1.1 基本概念 |
4.1.2 费率厘定的一般流程和准则 |
第二节 费率厘定的主要基本方法及评价 |
4.2.1 分类费率厘定 |
4.2.2 个体风险费率厘定 |
4.2.3 无赔款优待简介 |
第三节 传统费率厘定精算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
4.3.1 在中国车险业务中的应用 |
4.3.2 传统费率厘定方法的优点 |
4.3.3 缺陷与需要改进之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随机效应的车险费率厘定模型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5.1.1 数据类型简述 |
5.1.2 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 |
第二节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基础理论 |
5.2.1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基本概念 |
5.2.2 GLMM的参数估计问题 |
5.2.3 GLMM的模型选择 |
第三节 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应用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
5.3.2 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和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分层模型基础理论 |
5.4.1 分层模型简介 |
5.4.2 分层线性模型的结构分析 |
5.4.3 分层思想在保险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车险费率厘定模型 |
第一节 半参数、非参数方法与可加模型 |
6.1.1 非参数回归模型基本概念 |
6.1.2 非参数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 |
6.1.3 可加模型简介 |
第二节 广义可加模型 |
6.2.1 广义可加模型的基本框架 |
6.2.2 广义可加模型的估计与选择问题 |
6.2.3 广义可加模型的拓展 |
第三节 广义可加模型的应用 |
6.3.1 数据来源 |
6.3.2 模型构建 |
6.3.3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车险费率厘定精算模型的其他视角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索赔次数和索赔额的各种分布类型 |
7.1.1 复合分布,以Tweedie类分布的一种为例 |
7.1.2 混合分布,以零膨胀分布与零调整分布为例 |
第二节 GAMLSS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
7.2.1 基于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基本理论 |
7.2.2 GAMLSS的应用 |
第三节 贝叶斯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简述 |
7.3.1 贝叶斯方法的基本思想 |
7.3.2 贝叶斯方法在车险费率厘定中相关应用的综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今后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研究方向 |
8.1.1 主要结论 |
8.1.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展望 |
8.2.1 关于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
8.2.2 关于精算技术提升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寿险精算及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第一章 寿险与寿险精算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寿险与寿险精算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寿险与寿险精算的现实发展 |
第三节 我国寿险业与精算研究的发展 |
第四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二章 寿险精算模型研究(一)——关于净保费精算模型 |
第一节 传统净保费精算模型述评——固定利率的寿险精算模型 |
第二节 传统净保费精算模型的局限性 |
第三节 传统净保费精算模型的改进研究——变动利率的寿险精算模型 |
第四节 变动利率精算模型的实际测算和分析 |
第五节 关于死亡率问题的探讨 |
第三章 寿险精算模型研究(二)——关于总保费精算模型 |
第一节 现有总保费精算方法评析 |
第二节 总保费精算方法的改进研究 |
第三节 总保费的利润测试与敏感性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寿险产品缴费方式创新与精算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现有寿险产品的缴费方式剖析 |
第二节 递增缴费方式创新及其精算研究 |
第三节 可调整缴费方式创新及其精算研究 |
第四节 弹性缴费方式创新及其精算研究 |
第五章 我国寿险险种创新及其精算的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分红寿险创新的精算研究 |
第二节 当期假设寿险的开发及其精算研究 |
第三节 变额寿险产品的开发及其精算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LTCI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
(二)LTCI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
(三)LTCI发展的政策建议 |
(四)CLTCI保险费率研究 |
(五)养老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研究 |
(六)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及产品类型 |
(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 |
(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类型 |
二、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论基础 |
(一)最优保险需求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护理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
(一)老龄化进程加快,失能老人增多 |
(二)家庭规模缩小,女性就业率提高 |
(三)医疗费用增长快,照护老人负担高 |
(四)公共财政压力大,社会保险亟需补充 |
二、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现状 |
(一)保险种类较为丰富 |
(二)缴费方式较为灵活 |
(三)保险期间类型多样 |
(四)保险责任内容丰富 |
(五)给付形式以现金为主 |
三、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代际互惠观念影响,保险认知度低 |
(二)保险费率较高,纯保障型产品较少 |
(三)给付形式单一,保险市场存在替代品 |
(四)专业护理机构与护理人员供不应求 |
(五)保险精算水平有限,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四章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价模型与费率测算 |
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价模型 |
(一)多状态Markov模型基本原理 |
(二)减量表模型基本原理 |
(三)曼联模型基本原理 |
二、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费率测算 |
(一)模型精算假设 |
(二)模型参数选取 |
(三)模型费率测算 |
(四)长期护理费用与保险给付金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策 |
一、加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 |
二、完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条款 |
三、提倡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给付形式多样化 |
四、推动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相结合 |
五、建设专业护理机构与护理工作人员队伍 |
六、加强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核保力度 |
七、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定价精算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的内容 |
1.4.1 确定研究对象 |
1.4.2 确定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养老保障体系的研究 |
2.2 关于养老金缺口的研究 |
2.3 关于商业养老保险重要支柱作用的研究 |
2.4 关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 |
2.5 关于商业养老保险精算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必要性分析 |
3.1 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
3.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
3.1.3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
3.2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 |
3.2.1 低征缴率 |
3.2.2 老龄化人口导致养老金需求不断增加 |
3.3 养老金收支缺口现状分析 |
3.3.1 养老金收支缺口对比 |
3.3.2 养老金收支缺口预测 |
第四章 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
4.1 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
4.2 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4.2.1 宣传力度不够 |
4.2.2 政府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失 |
4.2.3 销售服务缺乏专业化 |
4.3 我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SWOT分析 |
4.3.1 商业养老保险自身优势分析 |
4.3.2 商业养老保险自身劣势分析 |
4.3.3 我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机会分析 |
4.3.4 我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威胁分析 |
4.4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4.4.1 经济因素 |
4.4.2 人口因素 |
4.4.3 制度因素 |
4.5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4.5.1 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
4.5.2 影响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
4.5.3 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 |
4.5.4 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不同延退方案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精算模型分析 |
5.1 延迟退休方案的提出 |
5.1.1 出台背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 |
5.1.2 公众关注—退休待遇与年轻人就业 |
5.2 关于三种不同延迟退休方案的对比分析 |
5.2.1 延迟领取养老金方案 |
5.2.2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 |
5.2.3 其他学者方案 |
5.3 商业养老保险与延迟退休方案相互配合的效应 |
5.4 延迟领取养老金方案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精算模型分析 |
5.4.1 一次性领取养老金的保费精算模型 |
5.4.2 一年多次给付的养老金保费精算模型 |
5.4.3 附加保费 |
5.5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精算模型分析——替代率精算模型 |
5.5.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分析 |
5.5.2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下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替代率模型分析 |
5.6 两种延退方案下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分析 |
第六章 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政策建议 |
6.1 关于加强监管 |
6.1.1 加强对整个养老金体系的监管 |
6.1.2 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
6.1.3 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监管 |
6.2 关于税收优惠政策 |
6.2.1 划分养老保险税收优惠的时点 |
6.2.2 加大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力度 |
6.2.3 扩大养老保险税收优惠地区 |
6.3 关于培育市场 |
6.3.1 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的规范化 |
6.3.2 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大众的保险意识 |
6.3.3 根据投保者的不同需求,分层次设计保险产品 |
6.4 关于产品创新 |
6.4.1 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产品创新机制 |
6.4.2 灵活设计养老保险产品类型 |
6.4.3 丰富养老保险产品种类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长期护理产业状况 |
二、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
三、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 |
四、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第二节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长期护理产业状况 |
二、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
三、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 |
四、 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基础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长期护理问题溯源 |
一、 长期护理问题厚尾特征 |
二、 长期护理问题历史过程 |
三、 长期护理问题解决方案 |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本质 |
一、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
二、 公共产品的认识误区 |
三、 收入再分配理论依据 |
第三节 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机理 |
一、 生命周期假说 |
二、 代内收入转移 |
三、 代际收入转移 |
第四节 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系数 |
一、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二、 社会保障系数分析框架 |
三、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边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他国经验检视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国际纵览 |
一、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主要模式 |
二、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共性问题 |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美国实践 |
一、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现状 |
二、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问题 |
三、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改革 |
第三节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德国实践 |
一、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现状 |
二、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问题 |
三、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改革 |
第四节 他国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一、 他国经验教训的重要启示 |
二、 中国供给探索的基本理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需求关系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动态测算 |
一、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动态测算 |
二、 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动态测算 |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的动态测算 |
一、 政府保障能力的动态测算 |
二、 个人筹资能力的动态测算 |
第三节 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长期均衡 |
一、 长期护理保险的收支均衡 |
二、 长期护理保险的财政补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设计 |
第一节 社会医疗保险供给变迁的反思 |
一、 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供给的变迁 |
二、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供给的变迁 |
三、 社会医疗保险供给变迁的反思 |
第二节 长期护理保险费率厘定的分析 |
一、 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供给的现状 |
二、 长期护理保险费率模拟的结果 |
第三节 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路径的设计 |
一、 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的逻辑起点 |
二、 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的制度框架 |
三、 全民一体化供给路径的绩效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附表:中国人口变动测算(按年龄和性别) |
附件:国寿康馨长期护理保险条款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 |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6)随机过程下的寿险保费精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随机过程及寿险精算的理论知识 |
2.1 随机过程相关理论 |
2.1.1 复合泊松过程 |
2.1.2 维纳过程 |
2.1.3 Liu过程 |
2.1.4 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性质 |
2.1.5 失效率函数 |
2.2 寿险精算相关理论 |
2.2.1 现值与利力 |
2.2.2 死力及常见的四种形式 |
2.2.3 纯费率 |
2.2.4 收支平衡原理 |
2.2.5 寿险缴费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维纳过程下终身寿险保费模型 |
3.1 模型的准备 |
3.1.1 模型的假定 |
3.1.2 模型的准备 |
3.2 标准维纳过程下趸缴纯保费模型 |
3.2.1 趸缴纯保费的一般模型 |
3.2.2 不同死力下的趸缴纯保费模型 |
3.3 标准维纳过程下年缴均衡净保费模型 |
3.3.1 年缴均衡净保费的一般模型 |
3.3.2 不同死力下的年缴均衡净保费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糊过程下终身寿险保费的精算模型 |
4.1 模型的准备 |
4.1.1 模型的假定 |
4.1.2 模型的准备 |
4.2 模糊过程下趸缴纯保费精算模型 |
4.2.1 模糊过程下趸缴纯保费的一般模型 |
4.2.2 不同死力下的趸缴纯保费模型 |
4.3 模糊过程下年缴均衡净保费精算模型 |
4.3.1 模糊过程下年缴均衡净保费的一般模型 |
4.3.2 不同死力下的年缴均衡净保费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致谢 |
(7)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性价比研究 ——以中国市场18家保险公司重疾险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
2.1 健康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概述 |
2.1.1 健康保险概述 |
2.1.2 重大疾病保险概述 |
2.2 我国健康险的发展及现状 |
2.3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及现状 |
2.4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未来展望 |
第3章 重疾险寿险精算模型 |
3.1 寿险精算概论 |
3.2 生命表和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引用 |
3.2.1 生命表的引用 |
3.2.2 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的引用 |
3.3 寿险精算模型 |
3.4 只覆盖银保监会列出的25 种重疾险纯保费 |
第4章 大中小型保险公司重疾产品比较 |
4.1 重疾险产品的选取 |
4.1.1 大中小型保险公司划分 |
4.1.2 所选取重疾险的基本情况 |
4.2 大中小型保险公司重疾产品比较结果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A 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 |
附录 B 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精算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职工互助保险 |
1.2.2 保险精算 |
1.2.3 医疗保险精算方法 |
1.2.4 文献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文章框架 |
第二章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概论 |
2.1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概述 |
2.1.1 职工互助保险的涵义与发展 |
2.1.2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涵义与发展 |
2.2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特性及其与社会、商业医疗保险的比较 |
2.2.1 保险主体 |
2.2.2 法律体系和政府监管体制 |
2.2.3 保险政策与目的 |
2.2.4 强制性原则和自愿性原则 |
2.2.5 盈利与否 |
2.2.6 测算保费的原则与负担方式 |
2.2.7 道德风险 |
2.2.8 交易费用 |
2.3 转型期开展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
2.3.1 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
2.3.2 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
2.3.3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2.4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精算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医疗保险精算方法 |
3.1 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险精算 |
3.2 国内外医疗保险精算方法 |
3.2.1 粗估法 |
3.2.2 模型法 |
3.2.3 基于保险损失分布的保费测算方法 |
3.2.4 经验频数法和限制性Pareto 分布法 |
3.3 医疗保险精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
3.3.1 精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
3.3.2 精算研究涉及险种的局限性 |
第四章 基于损失分布的两类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4.1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两类险种 |
4.1.1 职工互助病种医疗保险 |
4.1.2 职工互助住院医疗保险 |
4.2 病种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4.2.1 模型的原理 |
4.2.2 模型的依据 |
4.2.3 模型的确定 |
4.3 住院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4.3.1 模型的原理 |
4.3.2 模型的基本概念 |
4.3.3 模型的确定 |
第五章 江西省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实证研究 |
5.1 江西省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概况 |
5.1.1 团体特种重病互助保险 |
5.1.2 女职工幸福互助保险 |
5.1.3 女职工安宁互助保险 |
5.2 江西省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 |
5.2.1 病种医疗保险应交保费分析 |
5.2.2 模型检验 |
5.2.3 病种医疗保险的保费预测 |
5.3 对江西省职工互助病种医疗保险的建议 |
5.3.1 控制险种发病率 |
5.3.2 各影响因素与保费的相关性分析 |
5.3.3 合理确定管理费用和风险储备金 |
第六章 江西省职工互助住院医疗保险的险种开发 |
6.1 数据的分布拟合 |
6.2 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
6.3 住院医疗保险纯保费的预测 |
6.4 对江西省职工互助住院医疗保险的建议 |
6.4.1 免赔额、最高限额、赔付比例的选择 |
6.4.2 管理费用和风险储备金的提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风险损失分布的医疗互助保障精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二、国内情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概述 |
第一节 职工互助医疗保险概述 |
一、职工医疗互助保险 |
二、开展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意义 |
三、职工医疗互助保险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医疗保险精算方法 |
一、粗估法 |
二、模型法 |
三、基于损失分布的测算方法 |
四、BCP法及限制性帕累托分布法 |
五、医疗保险精算方法的比较 |
第三章 风险损失分布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损失分布的基本理论 |
一、损失分布与理赔分布 |
二、损失分布的基本类型 |
三、理赔分布的形式 |
第二节 损失分布的拟合方法 |
一、损失分布的拟合步骤 |
二、理论损失分布 |
三、极值理论 |
第三节 非参数拟合 |
一、核密度估计 |
二、窗宽选择 |
三、拟合优度检验 |
第四节 职工互助住院医疗保险精算模型 |
一、精算模型原理 |
二、保费测算模型构建 |
第四章 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精算模型研究 |
第一节 全数据分布拟合 |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
二、数据特征 |
三、参数分布拟合 |
四、非参数分布拟合 |
五、拟合优度检验 |
第二节 数据分段拟合 |
一、厚尾检验 |
二、门限值选取 |
三、前中段参数拟合 |
四、后段非参数拟合 |
第三节 应用实例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随机利率下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寿险精算基础理论 |
2.1 人寿保险的概述 |
2.2 生存模型 |
2.2.1 一元生存模型 |
2.2.2 二元生存模型 |
2.2.3 几种常见的死亡力函数 |
2.3 寿险精算模型 |
2.3.1 一元寿险精算模型 |
2.3.2 二元寿险精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随机利率下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 |
3.1 寿险精算模型的构建 |
3.1.1 Wiener 过程与负二项分布 |
3.1.2 精算模型的构建 |
3.2 一元寿险精算模型 |
3.2.1 死亡立即给付的趸缴纯保费 |
3.2.2 期初支付的生存年金 |
3.2.3 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 |
3.2.4 半连续型责任准备金 |
3.3 二元寿险精算模型 |
3.3.1 夫妻联合死亡即刻给付的趸缴纯保费 |
3.3.2 夫妻联合期初给付的生存年金 |
3.3.3 夫妻联合的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 |
3.3.4 夫妻联合的半连续型责任准备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随机利率下 Weibull 死亡力假设的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 |
4.1 Weibull 假设下的一元寿险精算模型 |
4.1.1 Weibull 假设下死亡即刻给付的趸缴纯保费 |
4.1.2 Weibull 假设下期初支付的生存年金 |
4.1.3 Weibull 假设下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 |
4.1.4 Weibull 假设下半连续型责任准备金 |
4.2 Weibull 假设下的夫妻联合寿险精算模型 |
4.2.1 Weibull 假设下的夫妻联合寿险死亡即刻给付的趸缴纯保费 |
4.2.2 Weibull 假设下的夫妻联合期初支付的生存年金 |
4.2.3 Weibull 假设下夫妻联合半连续型年缴纯保费 |
4.2.4 Weibull 假设下夫妻联合半连续型责任准备金 |
4.3 算例分析 |
4.3.1 模型简介 |
4.3.2 模型参数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部分保险的保费精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车险市场化改革的量化分析与精算技术研究[D]. 孙维伟. 南开大学, 2014(04)
- [2]寿险精算及其创新研究[D]. 邱雅. 厦门大学, 2001(01)
- [3]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秦杨杨. 河南大学, 2020(02)
- [4]延退背景下发挥商业养老保险保障作用的方案设计[D]. 刘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
- [5]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供给问题研究[D]. 何玉东. 武汉大学, 2012(07)
- [6]随机过程下的寿险保费精算模型[D]. 边成琴. 燕山大学, 2016(02)
- [7]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性价比研究 ——以中国市场18家保险公司重疾险产品为例[D]. 张艳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的精算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魏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
- [9]基于风险损失分布的医疗互助保障精算模型研究[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10]随机利率下半连续型寿险精算模型研究[D]. 纪艳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