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

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

一、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潘颖,韩小雪,李瑞满[1](2021)在《人巨细胞病毒在妊娠期筛查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人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在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病毒。先天性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儿视力障碍、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等疾病的常见原因。妊娠期针对高危孕妇和胎儿进行筛查是临床干预的重要环节。

柳方远,印春生,李双星,单虎,才学鹏,刘业兵[2](2021)在《犬弓形虫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犬弓形虫抗体间接ELISA(iELISA)诊断方法,本研究对弓形虫TgCyP基因进行重组表达,纯化获取重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方阵滴定法确定纯化好的重组蛋白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和血清稀释度,优化包被条件、酶标二抗稀释度、封闭液和封闭时间等,建立犬弓形虫抗体iELISA诊断方法,并对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进行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试验和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质量浓度为1 mg/L,最佳包被条件为4℃包被过夜,最佳封闭条件为5%脱脂奶粉37℃作用2 h。待检血清以1∶200稀释后37℃作用60 min效果最佳,酶标二抗以1∶4 000稀释后37℃孵育60 min效果最佳。临界值为0.298,待检血清D450 nm值>0.298则确定为阳性。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均低于1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CPIV、RABV、CDV、CPV、CAV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将犬弓形虫阳性血清稀释至1∶6 400仍显示为阳性,敏感性好。应用建立的iELISA和金标准MAT对226份犬的临床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4.34%和29.64%,两者符合率达94.70%。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犬弓形虫抗体的iELISA方法,为犬感染弓形虫病的检测奠定基础。

张建东[3](2021)在《牛群中禽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牛结核诊断抗原的研制》文中提出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主要是由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随着我国养牛业迅速发展,牛结核病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给养牛业带来损失,也危害着人的生命与健康。牛结核病临床检疫方法主要包括γ-干扰素检测(IFN-γ)、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TST)和抗体检测。由于抗体检测主要适于感染晚期的结核牛,临床应用较少。IFN-γ检测与TST用的抗原主要是牛分枝杆菌的蛋白衍生物,与禽分枝杆菌存在交叉反应,造成假阳性,所以需要加入禽分枝杆菌的对照试验。本实验表达纯化牛分枝杆菌的抗原蛋白,并将其融合或混合建立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牛结核特异性诊断抗原,省略诊断过程中禽分枝杆菌的对照实验,减少检疫步骤与成本,推动牛结核病的检疫净化。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对我国禽分枝杆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禽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人猪型分枝杆菌的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对我国牛场中牛的粪便、鼻拭子和奶样进行病原学检测。对2018到2019年采集的牛血清进行禽结核的IFN-γ检测和副结核抗体检测。用PCR方法从牛分枝杆菌AF2122/97基因组中扩增出ESAT-6、CFP-10、RV3615和RV3020基因片段,构建pET-28a-ESAT-6、pET-28a-CFP-10、pET-28a-RV3615和pET-28a-RV3020重组质粒。设计融合基因ECR(ESAT-6、CFP-10、RV3615)和ECR30(ESAT-6、CFP-10、RV3615、RV3020),送到公司构建质粒。提取阳性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ESAT-6、RV3615、ECR和ECR30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CFP-10和RV3020以可溶形式存在。6个重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抗原特性,并用Ni-NTA层析柱成功洗脱出6个目的蛋白。筛选出牛结核阳性牛和副结核阳性牛,在IFN-γ检测中,鸡尾酒蛋白抗原1(ESAT-6、CFP-10、RV3615)和融合蛋白ECR敏感性分别为90.1%和85.9%,特异性100%。在SICTT检测中,鸡尾酒蛋白抗原2(ESAT-6、CFP-10、RV3615、RV3020)和融合蛋白ECR30敏感性分别为80%和70%,特异性100%。工作浓度选择中,4个蛋白最优工作浓度均是80μg。在牛结核阳性场随机抽取120头牛进行IFN-γ检测,IFN-γ检测阳性35头,鸡尾酒抗原1阳性33头。在IFN-γ检测中发现有临床标准检测方法无法判断的牛有8头,鸡尾酒抗原1检测结果全是阳性。综上所述,我国牛场普遍存在禽分枝杆菌的感染,严重干扰牛结核检疫,在牛结核的检疫中必须加入禽分枝杆菌的对照试验。本研究所制备蛋白抗原在IFN-γ和SICTT检测中特异性100%;敏感性低于标准检测结果,其在IFN-γ检测中比SICTT的敏感性高,鸡尾酒抗原在IFN-γ检测中敏感性能达到90%,融合蛋白敏感性低于鸡尾酒抗原。牛群中存在牛分枝杆菌与禽分枝杆菌的共同感染,标准检测方法无法区别,本研究所研制蛋白抗原可以排除干扰进行精准诊断。

刘丹[4](2021)在《基于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PPR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一种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的病毒性疾病,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N蛋白又称核蛋白,是PPRV6种结构性蛋白之一,也是PPRV蛋白中最保守、病毒表达量最高的蛋白。本研究在实验室原有重组蛋白pCZN-Ⅰ-PPRV-N的基础上,用该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一株可稳定分泌pCZN-Ⅰ-PPRV-N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F2B10,并大量制备腹水,利用上述抗原和抗体建立了检测PPRV血清抗体的阻断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和阻断ELISA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在实验室原有重组质粒pCZN-Ⅰ-PPRV-N的基础上,表达纯化该蛋白,并用其免疫小鼠,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Western-blot、IFA鉴定其反应原性和特异性,染色体计数试验检测其遗传稳定性,并鉴定其抗体亚型。结果筛出5株反应原性好、可以稳定遗传的杂交瘤细胞株1A7H7、2H4H3、4A2C9、5F2B10和6G11B9,优选出阻断活性较高的杂交瘤细胞株5F2B10进行大量制备、纯化、并做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为下一步建立诊断方法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其次,以纯化的蛋白pCZN-Ⅰ-PPRV-N作为包被抗原,优选的杂交瘤细胞株5F2B10大量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抗体成功建立一种阻断化学发光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期间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出一套完善的反应体系,并对该方法进行一系列验证:批内重复性试验标准差SD范围为0.15%~1.28%,变异系数(CV)范围为0.19%~1.59%;批间重复性试验标准差SD范围为0.33%~5.71%,CV范围为0.48%~7.97%,均小于10%,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批间批内重复性;该方法与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及羊口疮病毒阳性血清反应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与ID VET竞争ELISA试剂盒有较高的符合率为94.5%,并将cut-off值确定为50%。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临床上检测PPRV血清样品;最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检测PPRV血清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以纯化的蛋白pCZN-Ⅰ-PPRV-N作为包被抗原,优选的杂交瘤细胞株5F2B10大量制备得到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抗体。最终确定一系列最佳反应条件,并对该方法进行一系列验证:批内重复性试验标准差SD范围为1.55%~5.04%,变异系数(CV)范围为3.26%~9.80%;批间重复性试验标准差SD范围为1.04%~6.46%,CV范围为1.49%~12.40%,均小于15%;与立见PPRV阻断ELISA试剂盒符合率为88.0%,与兰威PPRV竞争ELISA试剂盒符合率为93.5%;与口蹄疫病毒阳性血清、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及羊口疮病毒阳性血清反应结果均为阴性,并且将该方法的cut-off值确定为40%。综上所述,该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检测大量血清样品,为进一步评价PPRV疫苗免疫效果、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高瞻[5](2021)在《非洲猪瘟病毒P30和P54蛋白抗原表位的分析及应用》文中指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致死性传染病。ASF于2018年8月首次在我国暴发,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沉重打击。传统的抗原表位筛选工作量大,成本费用高。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计算机可依据不同运算法则对基因序列进行深层次信息的筛选,因其便捷、准确而被广泛使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ASFV的主要结构蛋白p30和p54为基础,预测筛选得到10个优势抗原表位,以柔性Linker串联至p ET-28a表达载体中,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得到重组多表位抗原。电泳凝胶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大小为24KD左右,经Western Blot显示该蛋白能够和标签抗体和ASFV阳性血清反应,将重组蛋白与佐剂乳化对小鼠进行免疫,经流式细胞术对表型CD3+、CD4+、CD8+荧光染色和CCK8增殖,结果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由于如何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和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是ASFV疫苗研究的关键问题。故此本研究以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制备了ASFV多表位仿生纳米颗粒。笔者从小鼠体内分离骨髓来源的DC,荧光标记CD11C抗体对其纯度检测后,使用多表位抗原对经诱导的DC进行刺激,分离含有抗原信息的DC细胞膜将其覆盖在纳米颗粒上,纳米颗粒是用PLGA纳米材料通过分散并将能够诱导CTL应答的IL-2包裹其中所制备得到。从而获得同时具有抗原提呈和释放细胞因子双重功能的仿生纳米颗粒。粒径分析仪结果显示纳米颗粒PLGA-NP大小为170 nm左右,仿生纳米颗粒粒径为190 nm左右,经透射电镜观察该仿生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核膜结构,电泳凝胶证明仿生纳米颗粒上DC膜蛋白完整,使用CD11C、CD86抗体对仿生纳米颗粒Western Blot实验鉴定分析,结果证明关键膜蛋白存在并具有反应原性。使用所纯化的多表位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ASFV的抗体检测方法,使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测定阴性血清样本确定CUT-OFF临界值,测定大量已知背景的血清样本建立ROC曲线分析,结果证明在临界值0.338处获得了98.72%(95%CI,93.06至99.97)的诊断敏感性和98.14%(95%CI,95.31至99.49)的诊断特异性,并且与口蹄疫、猪瘟、猪圆环病等其他猪病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为了探究多表位重组蛋白中所选表位反应性,将表位合成肽段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证明部分p54中的两个表位与ASFV阳性血清反应性显着高于其他组。总之,本研究通过预测筛选获得了ASFV蛋白p30、p54抗原表位,将其串联作为多表位抗原,经原核表达系统纯化得到了重组蛋白,进行了免疫学实验,并以该重组蛋白为基础,对多表位仿生纳米颗粒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抗体的检测方法。为ASFV疫苗和诊断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王梓璇[6](2021)在《尼龙膜反向杂交和聚合酶螺旋反应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开展,以及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及获得性免疫综合症人群增加等,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真菌感染临床早期缺乏特异性体征表现,诊断困难,易错过最佳治疗期。因此,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病原真菌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测、血清学诊断,但存在耗时长、主观性强、易造成二次创伤、假阳性率高等缺点。以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因具有耗时较短、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优势,在真菌感染临床早期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尼龙膜反向杂交(Nylon membrane reverse hybridization,NRH)、聚合酶螺旋反应(Polymerase spiral reaction,PSR)是较新的病原微生物鉴定、诊断方法,已应用于某些细菌、病毒的检测,但在真菌检测方面报道较少。NRH根据反向斑点杂交原理,通过特异性探针与靶核酸的杂交,可以目视观察反应结果,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通量大、设备简易、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宜在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PSR是一种恒温扩增方法,引物设计简单,仅需要一对引物,依赖于Bst DNA聚合酶在65℃下快速度、高效率的扩增靶核酸,特异性强、可重复性好、耗时较短且灵敏度高。本研究针对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真菌,包括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及米根霉,建立了NRH和PSR检测方法。一、实验方法1.建立NRH检测法:以核糖体DNA的ITS区为靶序列,设计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米根霉的特异性探针,进行了相关病原真菌的检测。2.建立PSR检测法:以β-微管蛋白(β-tubulin)为靶基因,设计烟曲霉特异性引物;以线粒体翻译优化基因(MTO1)为靶基因,设计白假丝酵母特异性引物;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靶基因,设计新生隐球菌特异性引物,进行了相关病原真菌的检测。3.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模拟的临床感染血液样本和肺组织样本进行了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米根霉的检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估。二、研究结果1.利用建立的NRH方法检测了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米根霉。根据尼龙膜上出现蓝紫色斑点可以特异性鉴定以上五种病原真菌,灵敏度可达5 pg,耗时约4-5 h。2.利用建立的PSR方法检测了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可根据特异性梯形条带的带型、片段大小及数量的不同(其中,烟曲霉最小条带约120bp、白假丝酵母约100 bp、新生隐球菌约110 bp);也可通过目视检测(溶液颜色由紫色变为蓝色)或OD值读数(OD650nm约为0.3左右)进行鉴定,灵敏度可达fg级(其中,烟曲霉5 fg、白假丝酵母0.5 fg、新生隐球菌5 fg),耗时约40min。3.针对模拟的临床感染血液样本、肺组织样本,NRH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0%-100%;PSR方法阳性检出率为80%-100%。三、结论本研究针对主要病原真菌烟曲霉、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茄病镰刀菌、米根霉建立了NRH和PSR检测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特异鉴定以上五种病原真菌,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通量大、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方法特点,在待检测样本较多时,可选择NRH筛查感染菌种,并可评估是否存在混合感染;在对早期临床样本中痕量DNA检测时,可选择PSR进行快速检测。

郑婷[7](2020)在《梅毒抗体不同检测方法比较及初筛试验建立》文中认为背景: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经典性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全身性以及全球分布等特点,主要通过性接触、胎盘、血液及体液等途径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200万例新发梅毒患者散布在世界各地。近年来我国梅毒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8年全国梅毒发病率高达35.6251/10万,且近10年梅毒发病率年平均增长超过13.37%。梅毒如此高的发病率,要控制其不断增长的形势,需要快速诊断和治疗梅毒。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目前血清学检测在临床诊断梅毒并监测疗效方面应用较广泛。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包括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al assay,TPPA)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eponema pallidum-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等;另一种是检测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 test,RPR)等。TPPA、TP-ELISA及RPR3种方法均是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其中,哪一种试验方法检测梅毒快速准确且操作简便,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梅毒标本的初筛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择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梅毒标本的初筛试验。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门诊及病房进行梅毒检测的389例(年龄0岁-90岁)(去除重复住院及复诊病例)患者血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136例(34.96%),女性253例(65.04%),所有患者的血清样本均由实验室技能熟练人员用TPPA、TP-ELISA及RPR3种方法同时进行检测,若同一样本的方法学间检测结果不一致,以TPPA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所得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分析阳性例数在性别、年龄间的分布特征。结果:1.389例梅毒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TPPA、TP-ELISA及RPR法筛查梅毒阳性率分别为84.58%(329例)、86.12%(335例)及70.18%(273例)。以TPPA作为确证试验,TP-ELISA灵敏度为99.09%,特异度为90.00%,符合率为98.21%;RPR灵敏度为77.20%,特异度为86.67%,符合率为93.04%。TP-ELISA检出阳性率最高,3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P-ELISA与TPP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与TP-ELISA、RPR与TPPA阳性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2.389例梅毒检测标本中,男性136例(34.96%),女性253例(65.04%),其中男性阳性92例,阳性率占23.65%,女性阳性243例,阳性率占62.47%。女性比男性阳性率高,男女阳性率之比1:2.6,不同性别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TPPA、TP-ELISA及RPR法检出的不同年龄段梅毒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方法不同年龄段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其中以15~30岁和60~75岁阳性率较高。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TPPA、TP-ELISA及RPR3种梅毒检测试验进行比较,得出一种梅毒的筛检方法:使用TP-ELISA进行梅毒初筛,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再使用RPR进行检测,当RPR结果不确定时,采用TPPA作为确证试验。2.不同性别梅毒感染率有差别,女性比男性阳性率高。3.不同年龄段梅毒感染率有差别,15~3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段阳性率较高。

李琳雪[8](2020)在《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蛋白芯片技术评估结核分枝杆菌候选生物标志物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在活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活动结核病诊断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ATB组)、结核潜伏感染患者(LTBI组)、肺炎、肺癌等疾病对照患者(D组)、健康志愿者(N组)血清各30份,用由不同浓度的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定制的蛋白小芯片与120份血清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对有效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单独、二者相互联合及三者联合诊断来分析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对其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伏感染: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68.2%;Rv0494y的AUC为67.7%;Rv1876y的AUC为57.2%;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3.0%;三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76.8%;(2)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肺炎、肺癌: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70.1%;Rv0494y的AUC为69.8%;Rv1876y的AUC为61.7%;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3.6%;三项指标联合的AUC为74.4%;(3)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健康人群: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75.6%;Rv0494y的AUC为77.3%;Rv1876y的AUC为62.9%;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9.0%;三指标联合的AUC为80.0%。结论:(1)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伏感染。(2)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较好地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肺炎、肺癌。(3)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健康人群,可应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马洁琼[9](2020)在《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为科学、有效地预防与控制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CV(Hepatitis C virus,HCV)及TP(Treponema Pallidum,TP)传播,获知其流行趋势与动态,我国建立了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多年来该系统在艾滋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975个哨点,每年需进行数十万人份的检测,包括HIV、HCV、TP。现有哨点样本检测采用的是血浆检测法,每年需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采集大量血浆样本,由专人将其运送至实验室,分别对每份样本进行HIV、HCV、TP的检测,同时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阳性血浆样本须长期储存。现行的血浆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现场采集血浆样本需要大量人力和耗材、样本运输要求高尤其是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符合高级别生物安全运输要求、长期积累的阳性血浆样本保存空间难以持续扩大、需要溯源时无法用血浆样本追溯到个体的遗传特征等诸多问题。需要创新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血浆相比,干血/浆斑样本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储存简单、无需冷链运输,可最大限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等诸多优势,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血/浆斑对监测遗传性疾病是一个有效方法,也有相关研究干血斑检测HIV、HCV和TP的报道。但已有研究检测HIV、HCV、TP的干血斑处理缺乏标化的统一方法,检测每个病原菌时需要分别处理干血斑。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需要创新,研究标化干血斑处理方法,一份干血斑一次性标化处理后可检测三种病原菌,不需要分别处理三次干血斑。研究建立更加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总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液采集体积、干血斑洗脱液加样量、干血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血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男同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men,MSM),注射吸毒人群(people who injectdrugs,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4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2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已建立的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策略研究:提出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即直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HIV、HCV及TP感染的筛查,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标准,初步探讨其应用效果。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基于现有商业化试剂盒,通过优化血浆采集体积、干浆斑大小、洗脱液体积、洗脱液组分、洗脱温度及洗脱时间等实验参数,建立适宜的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构建系列实验室评价盘,包括实验室基础盘、实验室干扰盘、实验室精密度盘等,评价应用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分析特异性、精密度性等实验室性能指标,并评价干浆斑样本稳定性。临床评价:以MSM、PWIDs两类重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男同人群监测哨点、江西省南昌市美沙酮门诊共采集329份血液/血浆配对样本,其中129份为MSM人群样本,200份为PWIDs人群样本。采用己建立的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ELISA方法进行检测。以血浆检测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分析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敏感性与临床特异性,并计算PPV、NPV及Kappa值。进一步比较分析一份干血斑与一份干浆斑分别用于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检测性能。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建立和优化应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的核酸方法。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策略研究:首次提出干血斑HIV/HCV/TP抗体与核酸检测相结合的干血斑筛查策略,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在此基础上,以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参考标准,初步探讨此干血斑筛查策略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最适条件为血液收集量为70~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于RT下洗脱4 h,HIV检测时加入样本为(30 μL干血斑洗脱液+70 μL 1‰ Tween20-PBS洗脱液)。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血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干血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4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26/429)、27.7%(119/429)与 15.0%(64/4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分别为2份、2份、4份、9份。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临床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敏感性分别为88.5%(95%CI:0.69~0.97)、98.3%(95%CI:0.93~1.00)、92.2%(95%CI:0.82~0.97);PPV均为100%,NPV 分别为 99.3%、98.3%、92.2%;Kappa 值分别为 0.96、0.99、0.95。策略研究:采用干血斑抗体筛查策略检测HIV、HCV及TP抗体,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相比,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在HI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88.5%(23/26),阴性符合率100%(403/403),总符合率为99.3%(426/429);在HCV检测中,阳性符合率 98.3%(117/119),阴性符合率 100%(310/310),总符合率为 99.5%(427/429);在TP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2%(59/64),阴性符合率100%(365/365),总符合率为 98.8%(424/429)。2.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方法学建立:一份干浆斑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的最适条件为血浆收集量为100 μL取全斑,采用500μL 1‰Tween20-PBS于RT下洗脱2 h。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分析特异性良好;不同抗体水平干浆斑样本的日间精密度、批内精密度、斑间精密度的CV均小于15%;干浆斑样本稳定性良好。临床评价:329份配对样本的结果显示,血浆样本中,HIV、HCV、T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0%(10/329)、35.9%(118/329)与 11.2%(37/329)。其中,HIV/HCV/TP、HIV/HCV、HIV/TP及HCV/TP合并感染样本量分别为1份、2份、4份、9份。千浆斑用于HIV/HCV/TP抗体检测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0.0%(95%CI:0.54~0.99)、99.2%(95%CI:0.97~1.00)、86.5%(95%CI:0.70~0.95);临床特异性均为 100%。Kappa值分别为 0.95、0.99、0.92。干血斑与干浆斑检测结果比较分析显示:整体而言,与血浆检测结果为标准,干血斑与干浆斑用于联合检测HIV/HCV/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HCV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9.4%(327/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9.7%(328/329);TP抗体检测,干血斑的总符合率为98.5%%(324/329),干浆斑的总符合率为98.8%(325/329)。两种样本的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S/CO比值整体分布相似,S/CO比值分布的中位数与平均值相近。3.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策略研究方法学建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斑用于HIV RNA/DNA及HCV RNA联合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HIV-1 VL干血斑的检出率为84.4%(27/32);血浆与干血斑HCV VL检测结果的一致率为98.1%(101/103)。血浆与干血斑样本HIV-1 VL检测相关性r=0.68(n=27,P<0.05)。对于 HCV VL 检测,二者相关性 r=0.61(n=89,P<0.05)。Altman-Bland分析显示:血浆与干血斑中HIV-1 VL检测值平均差异为1.00±1.01 log10 copies/mL;所有干血斑样本HIV-1 VL均在±1.96 SDs范围之内即-0.97~+2.97 log10 copies/mL。针对HCV VL检测,血浆与干血斑样本中VL平均差异为0.15±1.08 log10 copies/mL,94.38%(84/89)样本检测结果在±1.96 SDs 范围内即-1.96~+2.67 log10 copies/mL。采用干血斑进行HIV-1 DNA检测,与血浆HIV-1 RNA检测结果一致且RT-PCR检测性能良好。策略研究: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TP抗体与检测核酸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相结合筛查策略,其实验流程为:即第一步采用一份干血斑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第二步采用一份干血斑检测HIV/HCV核酸方法对HI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IV-1 RNA或HIV-1 DNA检测,对HCV抗体阳性样本进行HCV RNA检测,对TP抗体阳性样本则再次采用ELISA方法复检,结果以第二步检测结果为准。将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与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筛查策略进行比较,采用干血斑抗体与核酸监测HIV、HCV及TP的总符合率分别为:HIV-1 RNA总符合率为99.3%或HIV-1 DNA总符合率为100%;HCVRNA总符合率为98.6%;TP总符合率为98.8%。研究结论1.本研究标化了干血/浆斑处理方法,优化了实验流程,成功建立了一份干血/浆斑样本检测HIV/HCV/TP抗体的ELISA方法,显着缩短了试验流程;并证实所建立方法具有良好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干血斑与干浆斑样本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二者检测结果一致性高,可适应于不同检测环境。2.应用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1 RNA、HIV-1 DNA及HCV RNA,其HIV-1 DNA检测结果与血浆检测结果一致;HIV-1 RNA与HCV RNA检测具有较高检出率。证实一份干血斑可用于HIV-1 DNA、HIV-1 RNA及HCV RNA联合检测。3.本研究将一份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和核酸监测策略应用于艾滋病哨点监测,与现行策略检测结果一致性高,为提升现有哨点样本检测效率提供了新的技术策略,对建立适宜我国哨点监测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董帅兵[10](2020)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下同)进行评价。2.了解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在病例发现、规范化诊疗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和设计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布病诊疗信息系统提供建议。方法:1.通过专家咨询法,剖析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为开展系统评价做基础。2.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的框架与指标对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进行评价。2.1采集2019年3月18日~2019年12月18日来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简称地病中心)就诊的布病疑似患者的血样本,通过试管凝集金标准试验确定标本的阴阳性,同时采用布病胶体金法对其进行检测,评价胶体金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及Kappa一致性系数。2.2收集2019年3月18日~2019年12月18日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内患者就诊个案,建立评价数据库,分析纳入系统管理病例信息填报的完整性与准确性。2.3比较分析乌兰察布市地病中心使用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前后的病例报告及时性,同时与未使用该系统的通辽市地病中心、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同期病例报告及时性进行对比。2.4设计调查问卷,对课题现场开展布病诊疗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问卷调查,评估系统的简单性、可接受性、稳定性和满意度。结果:1.改进了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内挂号管理、诊疗管理和随访管理三个子系统部分内容与功能,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和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S系统)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2.对580份阳性血清、424份阳性全血、80份阴性同源血清和全血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布病血清胶体金检测灵敏度98.97%,特异度95.00%,总符合率98.48%,Kappa值0.94。全血胶体金灵敏度99.06%,特异度95.00%,总符合率98.41%,Kappa值0.94。同源血清和全血一致率为99.01%,Kappa值0.96。3.收集了当地从事布病诊疗一线医务人员20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00%的医务人员认为系统比较容易使用,60.00%在30min-1h可学会使用该系统;65.00%认为系统使用过程中较为稳定,50.00%的医务人员在课题实施期间使用过程中遇到5次以上的故障;65.00%的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需要10-30min修复才能使用;总体75.00%医务人员认为系统比较容易接受。65.00%医务人员对系统使用较为满意。4.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包含的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 System,简称NNDRS)报告信息填写完整率为100%,准确率98.29%,包含的《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报告信息填写完整率仅为33.90%,填写完整个案的信息填报准确率为99.56%。布病诊断与报告时间间隔最大值、中位数和最小值分别为7.42h、1.15h和0.29h,较2016-2018年同期平均分别降低了 83.36%、50.00%和63.29%。乌兰察布市地病中心布病诊断与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显着低于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和通辽市地病中心。结论:1.胶体金检测作为布病诊疗管理信息系统的检测方法,完全可以保证该系统对病例检测诊断的准确性。2.布病诊疗信息系统中包含我国NNDRS和《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中所要求的所有信息,弥补了 NNDRS仅有患者发病、死亡等基础性资料的不足和监测点数据报送滞后的缺陷,为当地布病监测防控提供重要信息支撑。3.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较简单、灵活、易接受,包含的NNDRS报告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较高,整体医务人员对系统较满意。项目的实施,显着提高了当地布病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实现了对病例的全程管理。但病例填报信息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巨细胞病毒在妊娠期筛查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CMV感染的状况
    1.1 孕产妇血清学筛查及孕产妇感染情况
    1.2 母婴垂直传播率
    1.3 胎儿及新生儿感染
2 妊娠期CMV感染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对子代的影响
    2.1 发病机制
    2.2 CMV感染对子代影响
3 妊娠期CMV感染的分类
4 妊娠期CMV感染的血清学筛查
5 胎儿CMV感染的筛查及诊断
    5.1 影像学征象
    5.2 产前诊断
6 治疗、预防及预后

(2)犬弓形虫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目的基因的扩增与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3.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3.2 弓形虫RNA的提取及基因的扩增
        1.3.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3.4 TgCyP的表达及鉴定
        1.3.5 TgCyP的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1.4 弓形虫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4.1 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1.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1.4.3 血清阴阳性临界值的确立
        1.4.4 重复性试验
        1.4.5 特异性试验
        1.4.6 敏感性试验
        1.4.7 临床样本检测与符合率试验
2 结果
    2.1 TgCyP基因的扩增
    2.2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18的双酶切鉴定
    2.3 重组TgCyP蛋白的表达鉴定及Western blot分析
    2.4 间接ELISA条件优化结果
        2.4.1 最佳抗原包被质量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2.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4.3 血清阴阳性临界值的确立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特异性试验
        2.4.6 敏感性试验
        2.4.7 临床样本检测
3 讨论

(3)牛群中禽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牛结核诊断抗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牛结核病病原学特征
    1.2 牛结核流行情况和危害
    1.3 牛结核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特征
    1.4 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1.4.1 细菌学方法
        1.4.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4 病理组织学观察
    1.5 禽分枝杆菌
    1.6 牛分枝杆菌主要诊断抗原
        1.6.1 ESAT-6 家族蛋白
        1.6.2 热休克蛋白(HSPs)
        1.6.3 MPB系列蛋白
        1.6.4 Ag85 复合物
        1.6.5 PE/PPE家族
        1.6.6 其他蛋白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和质粒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和器材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牛群中禽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
        2.2.2 检疫抗原的制备
        2.2.3 诊断抗原的田间应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牛群中禽分枝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1.1 禽结核、副结核和人猪型结核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3.1.2 特异性试验结果
        3.1.3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1.4 禽结核IFN-γ检测结果
        3.1.5 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
    3.2 诊断抗原的制备结果
        3.2.1 质粒构建与酶切验证结果
        3.2.2 蛋白诱导表达结果
        3.2.3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3.2.4 蛋白表达纯化结果
        3.2.5 纯化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3.3 诊断抗原田间应用的结果
        3.3.1 敏感性与特异性实验的结果
        3.3.2 工作浓度的结果
        3.3.3 田间试验的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PPR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反刍兽疫病毒研究进展
    1.2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概述
        1.2.1 小反刍兽疫病毒蛋白特性
        1.2.2 小反刍兽疫复制过程
    1.3 流行病学
    1.4 小反刍兽疫诊断方法概述
        1.4.1 临床诊断
        1.4.2 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疫苗研究进展
    1.6 抗体评价方法
    1.7 化学发光技术概述
    1.8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pCZN-Ⅰ-PPRV-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2.1.3 重组蛋白pCZN-Ⅰ-N的纯化及鉴定
        2.1.4 蛋白pCZN-Ⅰ-PPRV-N免疫动物
        2.1.5 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
        2.1.6 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2.1.7 饲养细胞的制备
        2.1.8 准备SP2/0 骨髓瘤细胞
        2.1.9 制备免疫脾细胞
        2.1.10 细胞融合
        2.1.11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1.12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2.1.13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2.1.14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计数
        2.1.15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2.1.16 单克隆抗体的Western-blot鉴定
        2.1.17 单克隆抗体的IFA鉴定
        2.1.18 单克隆抗体的活性分析
        2.1.19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2.1.20 腹水的纯化和标记
        2.1.21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试验
        2.1.22 标记后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2.2 结果
        2.2.1 重组蛋白pCZN-Ⅰ-N的纯化及鉴定
        2.2.2 蛋白pCZN-Ⅰ-PPRV-N的最佳包被浓度
        2.2.3 免疫后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2.2.4 杂交瘤细胞筛选
        2.2.5 染色体计数试验
        2.2.6 单克隆抗体分型试验
        2.2.7 Western-blot试验
        2.2.8 IFA试验
        2.2.9 活性分析
        2.2.10 中和试验
        2.2.11 标记后单克隆抗体的腹水效价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阻断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血清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酶标单抗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3.1.5 待检血清稀释度及作用时间的优化
        3.1.6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3.1.7 酶标单抗作用时间的优化
        3.1.8 封闭液的选择
        3.1.9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3.1.10 化学发光法临界值的确定
        3.1.11 符合率试验
        3.1.12 特异性试验
        3.1.13 重复性试验
    3.2 结果
        3.2.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酶标单抗最佳稀释度的摸索
        3.2.2 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3.2.3 待检血清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3.2.4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的确定
        3.2.5 酶标单抗作用时间的优化
        3.2.6 封闭液的选择
        3.2.7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3.2.8 临界值的确定
        3.2.9 符合率试验
        3.2.10 特异性试验
        3.2.11 重复性试验
    3.3 讨论
第四章 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酶标单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4.1.4 待检血清稀释度及作用时间的优化
        4.1.5 酶标单抗作用时间的优化
        4.1.6 临界值的确定
        4.1.7 符合率试验
        4.1.8 特异性试验
        4.1.9 重复性试验
    4.2 结果
        4.2.1 酶标单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4.2.2 待检血清稀释比例的确定
        4.2.3 待检血清作用时间确定
        4.2.4 酶标单抗最佳作用时间确定
        4.2.5 临界值的确定
        4.2.6 符合率试验
        4.2.7 特异性试验
        4.2.8 重复性试验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非洲猪瘟病毒P30和P54蛋白抗原表位的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非洲猪瘟与非洲猪瘟病毒
        1.1.1 非洲猪瘟病毒流行病学
        1.1.2 临床症状与发病机理
    1.2 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2.1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1.2.2 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和病毒活载体疫苗
    1.3 非洲猪瘟病毒表位的研究进展
    1.4 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4.1 病原学诊断技术
        1.4.2 血清学诊断技术
        1.4.3 小结
    1.5 总结和展望
第二章 ASFV p30和p54 蛋白多表位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试验动物
        2.1.4 p30、p54 蛋白的表位预测筛选
        2.1.5 多表位重组蛋白的设计、理化性质预测分析及重组质粒合成
        2.1.6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及分析
        2.1.7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复性
        2.1.8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2.1.9 免疫原的制备
        2.1.10 动物免疫
        2.1.11 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ELISA检测
        2.1.12 脾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2.1.13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2.1.14 淋巴细胞亚型的流式细胞仪分析
        2.1.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表位的选择及表位盒的构建
        2.2.2 重组蛋白的理化性质预测分析
        2.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2.4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2.2.5 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ELISA检测
        2.2.6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2.7 淋巴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ASFV多表位仿生纳米颗粒的构建及表征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仪器和试验动物
        3.1.2 BMDC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纯度检测
        3.1.3 淋巴细胞混合培养
        3.1.4 树突状细胞膜的分离
        3.1.5 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
        3.1.6 纳米颗粒表征的测定
    3.2 结果
        3.2.1 BMDC的纯度分析
        3.2.2 仿生纳米疫苗的制备及电镜表征分析
        3.2.3 粒径的检测结果
        3.2.4 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多表位抗原的 ASFV 间接 ELISA 方法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仪器和血清样本
        4.1.2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优化
        4.1.3 临界值的确定
        4.1.4 特异性测试
        4.1.5 多肽反应性鉴定
    4.2 结果
        4.2.1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4.2.2 临界值的确立
        4.2.3 特异性测试结果
        4.2.4 多肽反应性鉴定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尼龙膜反向杂交和聚合酶螺旋反应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真菌感染现状
        1.1.1 曲霉属感染现状
        1.1.2 镰刀菌属感染现状
        1.1.3 假丝酵母属感染现状
        1.1.4 隐球菌属感染现状
        1.1.5 毛霉属感染现状
        1.1.6 新冠病毒合并引发真菌感染现状
    1.2 真菌感染的现有诊断方法
        1.2.1 聚合酶链式反应
        1.2.2 恒温扩增技术
        1.2.3 分子杂交检测
        1.2.4 测序技术
        1.2.5 质谱技术
        1.2.6 磁共振技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NRH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NRH法特异性、灵敏度检验
        2.2.2 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
    2.3 讨论
第三章 PSR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PSR用于主要病原真菌检测条件的优化
        3.2.2 烟曲霉PS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3 白假丝酵母PS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新生隐球菌PS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5 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梅毒抗体不同检测方法比较及初筛试验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来源
    2.2 样本采集及保存
        2.2.1 样本采集
        2.2.2 样本保存
    2.3 仪器设备与试剂
        2.3.1 TPPA所用试剂盒
        2.3.2 TP-ELISA使用仪器及所用试剂盒
        2.3.3 RPR所用试剂盒
    2.4 试验方法
        2.4.1 RPR试验
        2.4.2 TP-ELISA试验
        2.4.3 TPPA试验
        2.4.4 注意事项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3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
    3.2 389例梅毒检测标本中阳性例数在性别上的分布特征
    3.3 3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阳性例数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特征
    3.4 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结果判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HIV/HCV/TP流行现状、挑战与应对
    2. 干血/浆斑样本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干浆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核酸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策略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
创新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1 已发表文章-综述
附录2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3 已发表文章-论着
附录4 已发表文章-SCI

(10)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布病流行概况
    2. 布病实验室检测
    3. 我国布病监测系统
    4. 物联网与云平台
    5.基于物联网与云平台的信息系统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相关概念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应用现状与调整优化
    2.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总体描述
    3.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诊疗信息汇总
    4. 布病胶体金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价
    5. 系统属性指标评价
讨论
    1. 布病诊疗信息系统的调整与优化应以需求为导向
    2. 基于定量和定性指标的信息系统评价
结论
建议
附件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调查用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布鲁氏菌病监测系统评价研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巨细胞病毒在妊娠期筛查中的意义[J]. 潘颖,韩小雪,李瑞满.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10)
  • [2]犬弓形虫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 柳方远,印春生,李双星,单虎,才学鹏,刘业兵. 中国兽医学报, 2021(06)
  • [3]牛群中禽分枝杆菌流行病学调查及牛结核诊断抗原的研制[D]. 张建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PPR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D]. 刘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非洲猪瘟病毒P30和P54蛋白抗原表位的分析及应用[D]. 高瞻.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6]尼龙膜反向杂交和聚合酶螺旋反应用于主要病原真菌的检测[D]. 王梓璇. 吉林大学, 2021(01)
  • [7]梅毒抗体不同检测方法比较及初筛试验建立[D]. 郑婷. 河南大学, 2020(02)
  • [8]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琳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干血斑联合检测HIV/HCV/TP抗体、核酸方法建立及应用策略研究[D]. 马洁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10]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技术的布病早期诊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研究[D]. 董帅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标签:;  ;  ;  ;  ;  

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