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奶母年泌乳高峰的饲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向白菊,蒋安[1](2021)在《提高杂交涪陵水牛产奶量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引进摩拉水牛冻精改良本地涪陵水牛,对杂交F1代水牛产奶性能进行了测定,发现在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下,杂交奶水牛的产奶量比较低。通过改进饲养管理措施,大幅提高了产奶量,充分发挥了杂交涪陵水牛的产奶潜能,值得推广应用。
刘波[2](2021)在《基于成本收益的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业家庭牧场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
赵畅[3](2021)在《能量负平衡奶牛产后乏情的关键蛋白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NEB)会抑制卵泡发育,使得乏情率升高。尽管集约化牛场应用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TAI)来提高奶牛发情率,但仍有部分NEB奶牛产后经TAI处理后无优势卵泡供机体选择排卵,出现乏情表现。目前,高产奶牛产后NEB所致的乏情率升高已成为制约奶牛繁殖效率的一大瓶颈。为此,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NEB乏情奶牛血清、卵泡液和卵巢皮质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体内实验,结合ADPN对低糖培养奶牛体外颗粒细胞(GCs)生长发育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的体外实验,阐明NEB奶牛产后乏情蛋白质组学变化特征,明确所筛选的差异蛋白如脂联素(ADPN)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及其对奶牛乏情发生的风险预警作用,以及ADPN影响奶牛产后乏情和体外GCs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研究奶牛产后NEB导致乏情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1.体内实验。为了明确奶牛产后乏情蛋白组学特征谱以及差异蛋白的作用,本实验在奶牛产后14-21 d根据血清中β-羟丁酸(BHBA)浓度高于1.20 mmol/L,同时葡萄糖(Glu)浓度低于2.80 mmol/L,被分成能量负平衡组(NEB,n=30)和能量平衡组(PEB,n=30),跟踪至产后55-60 d;在产后50-55d根据是否发情及卵泡直径大小选择NEB组乏情奶牛(NEB-A,n=6,卵泡直径<8 mm)和PEB组发情奶牛(PEB-E,n=6,优势卵泡直径在15-20 mm之间)进行屠宰采集样品,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下:(1)应用TMT/LC-MS/MS蛋白组学技术筛选NEB-A和PEB-E奶牛血清、卵泡液和卵巢皮质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DEP),分析DEP功能和富集通路等。与PEB-E组相比,NEB-A组奶牛血清中DEP有82个下调,78个上调,主要富集通路包括:补体和凝血系统、P13K-AKT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MAPK通路等;NEB-A组奶牛卵泡液中DEP有135种下调,37种上调,主要富集通路包括:脂质代谢、IGF调节系统、免疫系统等;NEB-A组奶牛卵巢皮质组织中DEP有88个下调,70个上调,主要富集通路包括:类固醇激素代谢、脂肪酸代谢、免疫系统等。(2)应用Western blot验证筛选的5种DEP,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ADPN、和C反应蛋白(CRP)在卵泡液和血液中的表达水平,与组学结果一致。同时,验证试验奶牛卵巢皮质组织中AKT和ERK1/2磷酸化水平,与PEB-E组相比,AKT和ERK1/2在NEB-A组奶牛卵巢皮质组织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p<0.05)。(3)应用免疫组化对ADPN在卵巢组织中进行定位,与PEB-E组相比,NEB-A组奶牛ADPN在卵巢髓质下调,与血液、卵泡液和脂肪组织中的下调一致(p<0.05),证实ADPN主要分布于卵巢髓质。(4)NEB和PEB奶牛血清中肝功指标、胰岛素调控相关指标及血清和卵泡液中ADPN和Glu,经生化分析、聚类分析、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风险指数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血清中ADPN与胰岛素调控和肝功指标呈强相关,卵泡液中Glu与ADPN呈正相关。并且,奶牛产后14-21 d血清中ADPN<2.365μg/m L可以用于奶牛产后乏情发生的风险预警。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后经历NEB后血液、卵泡液及卵巢皮质组织中DEP主要通过富集通路影响奶牛产后发情,其中AKT和ERK1/2在奶牛卵巢皮质组织的磷酸化水平下调,以及血液、卵泡液和卵巢组织中ADPN的下调在奶牛产后乏情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体外实验。为了阐明低糖/ADPN在奶牛卵泡发育或GCs生长发育的作用,本实验在建立低糖培养体外牛GCs模型基础上,开展了系列实验,结果如下:(1)用Western blot检测低糖培养和正常培养下牛GCs细胞周期蛋白(CCNA1、CCND1、CCNE2、CDK1)、类固醇激素合成蛋白(St AR、HSD3B1)、ADPN蛋白受体(Adipo R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培养相比,低糖培养GCs细胞周期蛋白、类固醇激素合成蛋白、Adipo R2的表达水平都显着下调(p<0.05)。(2)在低糖培养下,添加低(0.1μg/m L)、中(0.5μg/m L)和高剂量(1μg/m L)的牛重组ADPN蛋白,仅添加蛋白包被溶剂为对照组。在处理12 h、24 h、48 h后,用CCK8、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活性、ADPN受体R2、细胞周期蛋白、类固醇激素合成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培养基中E2和P4含量。与其他组相比,高剂量组48 h后细胞活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St AR蛋白水平极显着升高(p<0.05),三组HSD3B1蛋白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低剂量组GCs分泌E2能力无显着变化,高浓度ADPN显着增加E2合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ADPN对GCs分泌P4无明显影响。(3)在低糖培养下,外源性添加LY294002(PI3K/AKT抑制剂)和高剂量ADPN,在处理12 h、24 h、48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水平以及CDK2、St AR、HSD3B1、Adipo R2的蛋白水平,用q-PCR检测CYP19A1、3β-HSD的基因表达水平,用放免法检测不同组中E2、P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ADPN+PI3K抑制剂组细胞活性显着下降(p<0.01),CDK2蛋白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St AR和HSD3B1蛋白水平极显着下降(p<0.01),培养基中P4含量无明显变化,但E2含量显着下降(p<0.0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ADPN经Adipo R2激活PI3K-AKT-CDK2通路刺激低糖环境下GCs类固醇激素E2的分泌,增强细胞活性,促进细胞生长发育。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奶牛产后乏情蛋白组谱,发现NEB通过补体和凝血系统、P13K-AKT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MAPK通路、脂肪酸代谢、免疫系统调控以及IGF调节系统等主要富集通路影响奶牛产后卵泡发育,确立了ADPN对NEB奶牛产后乏情发生的风险预警作用,证实了ADPN可以经Adipo R2-PI3K-AKT通路影响低糖培养下牛GCs活性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进而调控卵泡生长发育。
王翌翀[4](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脱征军,李委奇,邵怀峰,田佳,温万,昝林森[5](2021)在《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部分生产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宁夏地区奶牛场日常管理及饲养状况,从DHI参测场中选择15个奶牛场为调查分析对象,收集了2013-2016年泌乳牛的400 701条DHI数据,剔除异常指标,运用SAS 9.0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宁夏地区牛群产奶性状、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牛场、不同测定年份、不同产犊季节及不同胎次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结果为宁夏地区奶牛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帮助牛场提高奶牛群体整体质量,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曾鑫,王琬婷,藏赛鸽,岳子婷,罗军,李聪[6](2021)在《影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旨在探究母羊出生年度、季节、胎次、泌乳阶段4个固定效应对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影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萨能羊原种场2006-2018年的645只泌乳母羊为研究对象,每月采集乳样1次,采样日早、晚各采集1次,将两次乳样等比例混合后,采用乳成分分析仪测定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脂固形物、非脂固形物、密度、冰点和酸度共8个指标,结合羊场产奶量记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SAS 9.4软件进行表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再采用GLM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对产奶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西农萨能奶山羊平均300 d产奶量为507.67 kg,乳脂率为3.58%,乳蛋白率为3.20%,乳糖率为4.19%;总固形物含量为12.21%,非脂固形物含量为8.46%;出生年度、胎次对产奶量影响极显着(P<0.01),出生季节对产奶量影响不显着(P>0.05);泌乳阶段、出生年度对乳脂率等8个乳成分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胎次对除乳蛋白率和总固形物的其他6个乳成分指标均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胎次及泌乳阶段是影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两种主要非遗传因素,第3、4胎母羊产奶性能最佳,泌乳早期的乳品质更优,揭示了对种群进行良种选育工作和羊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也为后期进行奶山羊经济性状遗传评估和群体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段洪峰,刘海林,樊志坚,游善兵,姚志勇,雷雄[7](2021)在《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隐形乳房炎的防控》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湖南省某奶牛场连续21个月的DHI数据中的体细胞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通过饲养调整及环境控制,其牧场体细胞得以改善和生产性能得以提高,即通过DHI(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测定牛乳汁体细胞(SCC),及时发现患有隐性乳房炎牛只,分析牛场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可有效降低乳汁的体细胞,减少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提高鲜奶品质。
苑秀娟[8](2020)在《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文中认为奶牛的生产性能决定着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因素也很多,主要包括三方面,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因素。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需要充分了解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并加以分析,以便于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使奶牛优良的品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罗荣松[9](2020)在《奶绵羊与蒙古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和DNA甲基化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丰富,以蒙古羊为代表的地方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而东弗里斯羊、戴瑞羊等引进的乳用绵羊品种具备良好的目标生产性能,但在内蒙古地区的适应性较差。解析蒙古羊环境适应性相关的遗传机制,对蒙古羊品种的保护以及培育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绵羊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最新版高质量的绵羊参考基因组(Oarrambouilletv1),对85只绵羊(蒙古羊23只,小尾寒羊7只,东弗里斯奶绵羊2只,戴瑞奶绵羊46只,东弗里斯奶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7只)进行平均深度为12.29x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还整合了公共数据库中97只绵羊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蒙古系绵羊66只,藏系绵羊30只,家绵羊的野生近源种摩弗伦绵羊1只),构建奶绵羊、蒙古系绵羊和藏系绵羊的遗传变异图谱,分析三大群体间的遗传关系,鉴定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的基因组选择区域及相关基因。此外,为探究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对奶绵羊与蒙古羊表型的影响,对奶绵羊和蒙古羊的12个肌肉组织以及10个尾脂组织进行了平均深度为20.78x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绘制了奶绵羊与蒙古羊肌肉组织和尾脂组织全基因组单碱基分辨率的DNA甲基化图谱,并比较其差异和鉴定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群体结构分析,本研究的戴瑞奶绵羊主要来自两个祖先群体,与蒙古系绵羊的遗传关系较远,而与欧洲大陆的绵羊群体最近。蒙古系绵羊核苷酸多样性高,蕴含的遗传资源更丰富。2.奶绵羊和蒙古系绵羊中大量与免疫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受到选择,但受到选择的基因不同,群体间存在各自特异的免疫调节机制。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与蒙古系绵羊的免疫抗性密切相关,主要包含SRC、TPR1、CYLD和PAK1基因。在奶绵羊中鉴定到IL-5和IRF1基因,分别与过敏性疾病和免疫调节反应密切相关。3.钙离子信号通路在蒙古系绵羊受选择基因中显着富集,该通路可能与蒙古系绵羊的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主要包括ITPKB、GNAQ、TPR1和ATP2A3基因。4.在蒙古系绵羊中鉴定出与脂尾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LOC101117953、PDGFD和GLIS1等。在奶绵羊中鉴定出与角类型和发育相关的基因RXFP2。常染色体上的CERS1、CRYBB3和DMBT1基因在蒙古系绵羊中受到选择,分别与神经信号传导、视力和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在X染色体上鉴定出雄性繁殖力基因AR和神经发育基因OPHN1。5.绘制奶绵羊和蒙古羊肌肉与尾脂组织的全基因DNA甲基化图谱。奶绵羊和蒙古羊肌肉与尾脂组织具有一致的DNA甲基化动态,尾脂组织的甲基化水平高于肌肉组织。启动子区的GC含量从转录起始位点向侧翼区逐渐降低随后趋于稳定,并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GC含量越高甲基化水平越低。6.在尾脂和肌肉组织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型δ基因(CAMK2D)的内含子不同区域在奶绵羊与蒙古羊之间显示出DNA甲基化差异,与绵羊的脂肪和肌肉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扫描奶绵羊与蒙古羊品种间特异性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这些区域包含的遗传变异,同时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奶绵羊与蒙古羊尾脂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差异,研究结果为蒙古系绵羊的品种保护和奶绵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阿苏日呼[10](2019)在《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海高牧业2015年~2017年间荷斯坦挤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了挤奶牛群(初产牛群和经产牛群)不同月份饲料转化率,绘制其饲料转化率曲线。探讨了该地区荷斯坦挤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为牧场改善奶牛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变化挤奶牛群DMI在5月和10月较高,分别为24.74 kg/d和25.28 kg/d;DMI在 24.26~25.28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为24.71 kg/d,5月比平均值高出0.12%,10月比平均值高出2.25%,各月DMI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产奶量在35.9~32.7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是33.89 kg/d,在6月份产奶量最高35.9 kg/d,涨幅为8.9%,12~次年1月产奶量最低32.7 kg/d,为4~8月产奶量在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值以下,差异显着(P>0.05);饲料转化率在1.37~1.51的范围内,到达6月份饲料转化率最高1.51,涨幅为5.29%,差异显着(P<0.05),到达11月份的饲料转化率最低1.37,降幅4.20%,差异显着(P<0.05)。月平均值是1.43,在4~8月饲料转化率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线以下,每年6月最高,7月开始下降,10~11月最低,12月开始上涨,1、2和3月有所上涨,4月快速上涨。2.饲料转化率泌乳期变化(1)经产牛群DMI在第16~17泌乳周为最高28.3 kg/d,在第63~64泌乳周为最低19.1 kg/d,从第18泌乳周维持至第30泌乳周较高水平,31~44泌乳周快速下降,49~50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经产牛群产奶量在第8~9泌乳周为最高44.2 kg/d,在59~60泌乳周为最低14.9 kg/d,1~8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1~33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3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经产牛群在泌乳期的饲料转化率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6%,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0.80,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9.24%,从第 10泌乳月至第 14泌乳月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29.20%。(2)初产牛群DMI在第26~27泌乳周为最高25.1 kg/d,在第73~74泌乳周为最低21.9 kg/d,从第27泌乳周维持至第43泌乳周较高水平,从44泌乳周快速下降,48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初产牛群产奶量在13~14泌乳周为最高35.3 kg/d,在73~74泌乳周为最低21.5 kg/d,1~14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5~42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8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初产牛群泌乳期平均饲料转化率在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3%,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1.09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1.14%,从第10泌乳月至第14泌乳月有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12.70%。
二、产奶母年泌乳高峰的饲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奶母年泌乳高峰的饲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杂交涪陵水牛产奶量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改进牛舍建筑及卫生条件 |
3 加强繁育管理 |
1)养殖户。 |
2)产前乳房按摩。 |
4 饲料营养和饲养管理的改进 |
4.1 怀孕母水牛的饲养 |
4.2 产奶母水牛 |
5 挤奶方法的改进措施 |
(3)能量负平衡奶牛产后乏情的关键蛋白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奶牛能量负平衡与繁殖的关系 |
1.1.1 奶牛能量负平衡的概述 |
1.1.2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发情周期和繁殖的影响 |
1.2 奶牛卵泡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2.1 卵泡发育的生理过程 |
1.2.2 奶牛产后腔前卵泡发育 |
1.2.3 排卵前卵泡的发育 |
1.3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卵泡发育的影响 |
1.3.1 卵泡液中能量代谢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1.3.2 卵泡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
1.3.3 卵泡内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 |
1.3.4 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之间的稳态对卵泡内细胞的影响 |
1.3.5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产后发情的影响 |
1.4 奶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1.4.1 蛋白组学技术在奶牛临床上的作用 |
1.4.2 奶牛血液蛋白质组学 |
1.4.3 奶牛组织蛋白质组学 |
1.5 奶牛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
1.5.1 脂联素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1.5.2 脂联素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
1.5.3 脂联素在奶牛繁殖中的作用 |
1.6 PI3K-AKT信号通路与奶牛卵泡生长发育的关系 |
1.6.1 PI3K-AKT信号通路 |
1.6.2 PI3K-AKT信号通路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验仪器 |
2.1.3 实验耗材和试剂 |
2.2 方法 |
2.2.1 试验动物分组 |
2.2.2 试验样品采集 |
2.2.3 样品处理 |
2.2.4 生化指标的检测 |
2.2.5 Western blot 检测方法 |
2.2.6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
2.2.7 ELISA 检测方法 |
2.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9 血清、卵泡液和卵巢皮质组织的蛋白组学分析 |
2.2.10 差异表达蛋白 ADPN 与 NEB 奶牛乏情的关系及其风险预警作用 |
2.2.11 ADPN 对低糖环境下奶牛体外 GCs 增殖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2.2.12 ADPN 经 PI3K-AKT 信号通路对低糖环境下 GCs 增殖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3 结果 |
3.1 两组试验奶牛临床病理学变化 |
3.1.1 试验奶牛临床信息的比较 |
3.1.2 试验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的比较 |
3.2 两组试验奶牛蛋白组学分析结果的比较 |
3.2.1 试验奶牛血清、卵泡液和卵泡腔组织匀浆液中蛋白浓度 |
3.2.2 蛋白质鉴定结果和质谱总体分析 |
3.2.3 血清差异蛋白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2.4 卵泡液差异蛋白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2.5 卵巢组织差异蛋白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3 两组试验奶牛DEP的免疫印迹验证结果 |
3.3.1 血清中DEP疫印迹验证 |
3.3.2 卵泡液中DEP疫印迹验证 |
3.3.3 卵巢皮质组织差异蛋白免疫印迹验证 |
3.4 能量负平衡所致的乏情奶牛DEP的韦恩分析结果 |
3.5 ADPN与NEB奶牛乏情的关系及其风险预警作用 |
3.5.1 试验牛产后生化指标的水平 |
3.5.2 试验奶牛产后血液和卵泡液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3.5.3 试验奶牛卵巢组织中ADPN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 |
3.5.4 试验奶牛组织中ADPN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 |
3.5.5 奶牛产后NEB与血清ADPN的关系 |
3.5.6 奶牛产后14-21d血清ADPN对产后55-60d卵泡发育的风险预警作用 |
3.6 ADPN对低糖环境下奶牛颗粒细胞增殖和激素分泌的影响 |
3.6.1 奶牛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GCs)模型的鉴定 |
3.6.2 低糖培养对GCs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
3.6.3 低糖培养对GCs增殖的影响 |
3.6.4 低糖培养GCs对ADPN受体的影响 |
3.6.5 低糖培养模型中ADPN最佳添加剂量和时间 |
3.6.6 低糖培养模型下不同浓度ADPN对GCs激素分泌的影响 |
3.6.7 低糖培养模型中添加不同浓度ADPN对GCs增殖的影响 |
3.7 ADPN经PI3K-AKT信号通路对低糖环境下GCs增殖和激素分泌的影响 |
3.7.1 ADPN对低糖培养GCs模型中AKT磷酸化的影响 |
3.7.2 ADPN 经 PI3K/AKT 通路对低糖培养 GCs 模型细胞活性的影响 |
3.7.3 ADPN 通过 PI3K-AKT-CDK2 对低糖培养 GCs 模型 CDK2 的影响 |
3.7.4 ADPN 经 PI3K/AKT 对低糖培养 GCs 模型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能量负平衡奶牛产后乏情蛋白组学分析及其差异蛋白的潜在作用 |
4.2 ADPN与NEB奶牛卵泡发育的关系及其风险预警作用 |
4.3 ADPN对低糖环境下奶牛颗粒细胞增殖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4.4 ADPN 经 PI3K-AKT 对低糖环境下 GCs 增殖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5 结论 |
6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引言 |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
2.1 泌乳天数 |
2.2 日产奶量 |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
2.4 脂蛋比 |
2.5 尿素氮 |
2.6 体细胞数 |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
2.8 泌乳持续力 |
2.9 群内级别指数 |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
3.1 遗传因素 |
3.2 生理因素 |
3.3 环境因素 |
3.4 饲料因素 |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
4.1 繁殖率 |
4.2 产犊间隔 |
4.3 空怀天数 |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
4.5 输精次数 |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
5.1 遗传因素 |
5.2 生理因素 |
5.3 营养因素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品质 |
4 小结 |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产奶量 |
2.2 乳品质 |
3 讨论 |
3.1 产奶量 |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
3.3 尿素氮 |
3.4 体细胞数 |
4 小结 |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
2.2 始配天数 |
2.3 配准天数 |
2.4 首配妊娠率 |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初产月龄 |
3.2 产犊间隔 |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
3.5 始配天数 |
3.6 配准天数 |
3.7 首配妊娠率 |
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介绍 |
(5)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部分生产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
1.2 数据整理 |
1.3 影响因素划分 |
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奶牛日产奶量的比较分析 |
2.1.1. 平均日产奶量的个体分布. |
2.1.2. 不同测定牛场平均日产奶量的比较分析 |
2.1.3. 不同产犊年份平均日产奶量的比较分析 |
2.1.4. 不同产犊季节平均日产奶量的比较分析 |
2.1.5. 不同胎次平均日产奶量的比较分析 |
2.2 奶牛乳脂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2.2.1. 奶牛乳脂率的个体分布 |
2.2.2. 不同因素对乳脂率的影响 |
2.2.3.. 不同产犊年份对乳脂率的影响 |
2.2.4. 不同产犊季节对乳脂率的影响 |
2.2.5. 不同胎次对乳脂率的影响 |
2.3 奶牛乳蛋白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2.3.1. 奶牛乳蛋白率的个体分布 |
2.3.2. 不同因素对乳蛋白率的影响 |
2.3.3. 不同产犊年份对乳蛋白率的影响 |
2.3.4. 不同产犊季节对乳蛋白率的影响 |
2.3.5. 不同胎次对乳蛋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DHI工作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2 产犊年份、季节和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3 产犊年份、季节、胎次对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影响 |
(6)影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乳样采集及乳成分测定 |
1.3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产奶量及各种乳成分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2.2 产奶量性状固定效应分析 |
2.2.1 年度效应 |
2.2.2 胎次效应 |
2.3 乳成分性状固定效应分析 |
2.3.1 胎次效应 |
2.3.2 泌乳阶段效应 |
3 讨 论 |
3.1 年份效应对产奶量的影响 |
3.2 胎次效应对产奶量及乳成分性状的影响 |
3.2.1 对产奶量的影响 |
3.2.2 对乳成分性状的影响 |
3.3 泌乳阶段效应对乳成分性状的影响 |
4 结 论 |
(7)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隐形乳房炎的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隐性乳房炎的鉴定方法与标准 |
1.3 DHI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 |
2.2 不同年度各月份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变化 |
2.3 不同产量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发病率变化 |
2.4 奶牛不同泌乳天数与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及发病率变化 |
2.5 不同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发病率变化 |
3 讨论 |
4 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其监测方法 |
4.1 隐性乳房炎发病原因 |
4.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
4.1.2 环境卫生差。 |
4.1.3 挤奶流程不规范。 |
4.1.4 挤奶机的维护问题。 |
4.1.5 饲养管理的问题。 |
4.2 隐性乳房炎监测方法 |
5 隐性乳房炎的防控措施 |
5.1 定期筛查,隔离治疗 |
5.2 改善牛的舒适度,加强日常消毒 |
5.3 加强饲养管理 |
5.4 挤奶机定期维护,规范挤奶流程 |
5.5 做好干奶期预防 |
5.6 淘汰慢性感染牛只 |
(8)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因素 |
1.1 品种 |
1.2 个体特征 |
2 生理因素 |
2.1 年龄和胎次 |
2.2 生理阶段 |
2.2.1 泌乳阶段 |
2.2.2 干奶期 |
2.2.3 发情与妊娠 |
3 环境因素 |
3.1 饲养管理 |
3.2 养殖环境 |
3.3 挤奶 |
(9)奶绵羊与蒙古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和DNA甲基化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绵羊的起源和驯化 |
1.2 中国绵羊品种 |
1.3 奶绵羊品种及引进现状 |
1.4 群体遗传及基因组选择信号 |
1.4.1 群体结构研究方法及应用 |
1.4.2 群体遗传结构及检测方法 |
1.4.3 基因组选择信号 |
1.4.4 基于群体分化的方法 |
1.4.5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方法 |
1.4.6 基于等位基因频谱的方法 |
1.4.7 绵羊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研究 |
1.5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 |
1.5.1 DNA甲基化概述 |
1.5.2 DNA甲基化动态 |
1.5.3 DNA甲基化的分布及作用 |
第二章 奶绵羊与蒙古羊的全基因选择信号和DNA甲基化差异研究 |
1 引言 |
1.1 绵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研究 |
1.2 绵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 |
2.2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 |
2.3 本研究所运用的计算平台、数据库及相关软件 |
3 结果 |
3.1 群体遗传结构 |
3.2 全基因组选择特征分析 |
3.3 奶绵羊与蒙古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 |
4 讨论 |
4.1 群体遗传结构 |
4.2 全基因组选择信号 |
4.3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10)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我国奶业现状 |
1.2 饲料转化率的概念 |
1.3 影响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因素 |
1.3.1 遗传因素 |
1.3.2 营养因素 |
1.3.3 环境因素 |
1.3.4 生理因素 |
1.3.5 管理因素 |
1.3.6 季节因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研究部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当地气候特点 |
2.1.2 试验动物选择 |
2.1.3 数据搜集整理和计算方法 |
2.1.4 牧场设施与饲养管理 |
2.1.5 统计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
2.2.2 挤奶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
2.2.3 经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
2.2.4 初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
3 整体讨论 |
3.1 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
3.2 饲料转化率泌乳期的变化 |
4 结论 |
5 存在问题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产奶母年泌乳高峰的饲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杂交涪陵水牛产奶量的技术措施[J]. 向白菊,蒋安. 畜禽业, 2021(10)
- [2]基于成本收益的呼和浩特周边地区奶业家庭牧场的发展路径研究[D]. 刘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能量负平衡奶牛产后乏情的关键蛋白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赵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4]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5]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部分生产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 脱征军,李委奇,邵怀峰,田佳,温万,昝林森. 中国奶牛, 2021(04)
- [6]影响西农萨能奶山羊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J]. 曾鑫,王琬婷,藏赛鸽,岳子婷,罗军,李聪.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2)
- [7]基于DHI数据对奶牛隐形乳房炎的防控[J]. 段洪峰,刘海林,樊志坚,游善兵,姚志勇,雷雄. 湖南畜牧兽医, 2021(01)
- [8]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J]. 苑秀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20(12)
- [9]奶绵羊与蒙古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和DNA甲基化差异研究[D]. 罗荣松. 内蒙古大学, 2020
- [10]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D]. 阿苏日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