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袁生潮[1](1991)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文中认为 在高中物理上册分子运动论一章中曾讲到分子大小的粗略测定方法——油膜法。其原理是测出一滴油珠的直径D,根据公式V=πD3/6求出这滴油珠的体积,把这一滴油珠滴在较大水面上,使其面积尽量扩散开,当扩散成单分子层油膜时,测出油膜的面积S,然后用公式d=V/S求出油膜的厚度d。因为是单分子层,所以油膜的厚度也就是油分子的直径。油膜法测分子大小的实验,在学校是不易做到的。例如,直径为5毫米的油滴,把它滴在水面上,若扩散成单分子层油膜,其
田军霖[2](2011)在《“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文中指出1教学目标设计1.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创造模拟实验,用实物豌豆来模拟微观分子,体验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的实验原理,学会用测定宏观量的方法来求出微观量大小的思维方法;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会应用该常数进行相关运算和估算。1.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油膜法测定分子大小的原理,会用理想化模型来处理实际问题。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定宏观量来推算微观量,明确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了解物体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
韩耀强[3](2006)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一节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示范课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陈征燕[4](2003)在《物理教学大比武——实验考核情况实录与思考》文中指出 浙江省台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物理教学大比武已经拉下帷幕。来自9个县(区)、市的11名选手参加了大比武。此次比武分为教学业绩考核(55分)、实验设计与操作(20分)、课堂教学现场考核(75分)三大块。随着高中新教材的全面启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都有了较大的变动,如第二册中学生必做实验改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起超[6](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微时代已经来临,它可以更为快速地为我们传递信息,微课即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物。微课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之时,可将微课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当中,以此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构建物理学理论大厦的基石。高中物理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实验教学则能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目前物理教学,有削弱实验的倾向,造成了学生实验意识欠缺,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整教学形式与资源,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创设优异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组织学生有效且高效地进行实验。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有机结合问题。首先,本文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微课的特点,简要介绍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作用和优势。其次,重点阐述如何将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应用模式,从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形成物理思维、获得科学探究能力、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最后,本文将针对不同的融合模式,设计并制作系列微课,通过微课视频案例,生动诠释微课与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充分融合和相互补充,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元素的相辅相成。
陈琴[7](2009)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中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通过对浙江省某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分析了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结果。并从中获得启示: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真正发挥实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教育教学功能,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实验开展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实施程序上有所创新,创设适宜探究的实验氛围,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为此,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为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通过对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的阐述,提出了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同时又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和比较对照的方法,初步构建了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资源共享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自主构建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方案并进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任务分解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构建了在学生演示和随堂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如不讲先做、边讲边做、学生来做、对照着做等,并用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实际运用。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索完善了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并制定了《学生实验操作等级评定表》;对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评价,建立了《实验操作表现评价表》;建立了能体现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结合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总体评价表》,试图从多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使任课教师能有效了解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探究程度和合作交流的程度。最后,运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论证了合作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凌宇飞[8](2020)在《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中生在初中所习得的物理实验内容、实验技能与方法、形成的操作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实验学习。鉴于此,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托,从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角度展开研究。首先选取沈阳市S高中和D初中的部分学生以及部分初高中物理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初中物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2)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实验基础有待加强;3)初高中物理教师交流机会较少,对彼此实验教学的了解程度较低;4)对于初高中相似乃至重复的实验内容,部分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根据调查的结果,并结合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材,本文从实验教学内容难度的差异、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和教学方式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1)实验内容的难度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验测量仪器结构和原理、实验分析要求、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上;(2)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操作水平的要求变化上;(3)实验教学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由观察的主体变为了操作的主体。最后基于对衔接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针对现阶段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初中和高中两个角度提出如下衔接优化建议:(1)初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验课程中的“意外现象”,适时适度的引入高层次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增设过渡性实验,适当地渗透定性与半定量的分析方法。(2)高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有针对地破除认知误区;根植学生学情,找准实验教学的生长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3)此外本文还分别从教师、教材、学校三个角度对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提出了参考建议。
何连春[9](2006)在《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理论是从实验现象中抽象总结出来并要受到实践检验的。实验是理论的源泉,实验是理论的法官,这是物理学的重要特点。物理演示实验是指密切配合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实验教学方式。它能够起到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实验来学习物理是一条十分有效的学习途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物理实验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由于对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嫌麻烦图省事而不愿做演示实验。也有的学校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没有演示实验仪器而不能做演示实验。还有的教师虽然也想做演示实验,但是由于准备不足、方法不对、步骤不熟、操作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得演示实验效果很差,收效不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作者将“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作为研究课题。本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对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依据,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利用物理专业知识
赖永威[10](2014)在《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模拟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对科学教学也具有潜在负面影响,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必须明确这一技术与传统实物实验的区别,过度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会对实验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二、“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3)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一节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示范课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案例的描述与评析 |
1.1 课题引入解决两个问题 |
1.1.1 热现象概念建立 |
1.1.2 热学研究方法的启迪 |
1.2 教学组织围绕两个重点 |
2 这节示范课给我们的启示 |
2.1 注重师生互动 |
2.2 渗透方法教育 |
2.3 增强探究活动 |
2.4营造和谐课堂 |
2.5促进专业发展 |
(6)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2.1 高中物理实验的内容 |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
2.1.2 物理实验的类型 |
2.2 高中物理实验的功能 |
2.2.1 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
2.2.2 学生分组实验,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
2.2.3 物理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
2.3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2.3.1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设备陈旧 |
2.3.2 学生实验基础薄弱、操作能力不足 |
2.3.3 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学生能力的考查 |
第3章 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
3.1 微课的内涵及作用 |
3.1.1 微课的内涵 |
3.1.2 微课的特征及作用 |
3.2 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
3.2.1 时间短、内容精——完成走进实验室前的准备任务 |
3.2.2 重点实验、反复观看——深化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
3.2.3 突破实验仪器限制,展示复杂实验过程 |
3.2.4 转化“学困生”,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 |
第4章 微课应用于高中实验教学的模式 |
4.1 课前实施、提前预习 |
4.1.1 实验课前,教师展示介绍特殊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课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验内容 |
4.2 课中操作,微课展示要点 |
4.2.1 快速对实验重点进行答疑 |
4.2.2 动手实验部分重点呈现 |
4.2.3 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延迟观察实验现象 |
4.2.4 通过微课视频,解决课堂上不能进行的实验 |
4.2.5 通过微课模拟展示错误操作的后果 |
4.3 实验课后,及时巩固,加强记忆 |
4.3.1 及时复习,掌握要点 |
4.3.2 布置练习,针对讲解 |
4.3.3 专题归纳,备战高考 |
第5章 微课与物理实验结合的实例展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与反思 |
6.1.1 总结 |
6.1.2 反思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建议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提出的背景 |
1.1.1 物理学科的特点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3.3 调查统计与分析 |
1.3.4 调查结果 |
1.3.5 启示与思考 |
1.4 研究的问题、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的问题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合作探究性学习综述 |
2.1 合作探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
2.2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
2.2.1 教育学基础 |
2.2.2 心理学基础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物理学科基础 |
2.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
2.4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
2.5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第三章 合作探究性学习课堂实践研究 |
3.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实践研究的切入点 |
3.1.1 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的关系 |
3.1.2 随堂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关系 |
3.1.3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关系 |
3.2 学生实验教学设计的构建 |
3.2.1 资源共享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
3.2.2 自主构建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
3.2.3 方案并进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
3.2.4 任务分解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
3.3 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构建 |
3.3.1 "不讲先做"——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
3.3.2 "边讲边做"——加强师生、生生合作 |
3.3.3 "学生来做"——调动学生主动性,提供合作交流机会 |
3.3.4 "对照着做"——促使学生进入探究问题情景,激发建构知识欲望 |
3.4 随堂实验教学设计的构建 |
3.5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 |
3.5.1 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目标的多元维度 |
3.5.2 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特点 |
3.5.3 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法 |
3.5.4 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实施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准实验研究 |
4.1 准实验研究的方法与实施程序 |
4.1.1 准实验研究对象 |
4.1.2 准实验研究方法 |
4.1.3 准实验研究所选教材内容 |
4.2 准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 准实验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论文研究的实践效果 |
5.2 论文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
5.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实验操作等级评定表 |
附录4:实验操作表现评价表 |
附录5:物理实验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总体评价表 |
附录6: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初探》 |
(8)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理实验教学 |
2.1.2 “衔接” |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物理实验教学理论 |
2.2.2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
2.2.3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 |
3.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3.1.1 初中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
3.1.1.1 调查目的 |
3.1.1.2 调查对象 |
3.1.1.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
3.1.1.4 调查结果统计 |
3.1.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2.1 调查目的 |
3.1.2.2 调查对象 |
3.1.2.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
3.1.2.4 调查结果统计 |
3.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3.2.1 高中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 |
3.2.1.1 调查目的 |
3.2.1.2 调查对象 |
3.2.1.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施测 |
3.2.1.4 调查结果统计 |
3.2.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3.2.2.1 调查目的 |
3.2.2.2 调查对象 |
3.2.2.3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
3.2.2.4 调查结果统计 |
3.3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衔接教学现状调查结果讨论与总结 |
第4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衔接问题产生原因的探究 |
4.1 初中与高中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
4.1.1 实验测量仪器结构和原理由简单变化为复杂 |
4.1.2 实验由定性延伸到定量 |
4.1.3 教学目标从低层次变化为高层次 |
4.1.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 |
4.2 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 |
4.2.1 数学能力要求 |
4.2.2 思维能力要求 |
4.2.3 操作要求 |
4.2.4 科学探究能力要求 |
4.3 教学方式的变化 |
第5章 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的优化建议 |
5.1 巧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适当对实验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
5.2 增设过渡性的半定量实验,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意识 |
5.3 引导学生亲历探究实践过程,破除认知误区 |
5.4 根植学生学情,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生长点 |
5.5 对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建议 |
5.5.1 中学物理教师应立足课本,加强“跨学段”研讨 |
5.5.2 物理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数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
5.5.3 高中阶段开设预备实验室,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补短板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高中学生物理实验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实验内容统计表 |
附录六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内容统计表 |
附录七 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内容统计表 |
致谢 |
(9)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演示实验的基本理论 |
1.1 演示实验的定义 |
1.2 演示实验的分类 |
1.3 演示实验的作用 |
1.4 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
第二章 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 |
2.1 演示实验的普遍方法 |
2.2 演示实验的特殊方法 |
第三章 物理演示实验的辅助方法――多媒体技术 |
3.1 多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功能 |
3.2 多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实施原则 |
3.3 多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实施方法 |
3.4 多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实施意义 |
第四章 演示实验的设计及实践 |
4.1 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 |
4.2 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及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 |
2计算机模拟实验潜在的负面影响 |
四、“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模拟实验[J]. 袁生潮. 物理教师, 1991(01)
- [2]“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学设计[J]. 田军霖.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1(01)
- [3]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一节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示范课及其启示[J]. 韩耀强. 物理教师, 2006(10)
- [4]物理教学大比武——实验考核情况实录与思考[J]. 陈征燕.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3(1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起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 陈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8]初中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 凌宇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研究与设计实践[D]. 何连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10]计算机模拟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反思[J]. 赖永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