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柱承重单层空旷房屋地震力简化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戴国莹[1](2002)在《单层房屋的抗震设计新规定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讲座之五》文中认为
杨威[2](2014)在《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北京地区农村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地区农村住宅结构类型和抗震性能调研,进行了典型住宅的结构分类、抗震性能分析、抗震加固措施及其优化研究;同时进行了典型农村住宅的原型和加固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构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模型的材料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分析了结构原型和加固模型在试验过程中的损伤和裂缝的发展、结构的动力特性(频率和阻尼特性、动力放大特性)、滞回曲线、刚度退化特性等,验证分析了抗震加固及节能综合改造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加固后模型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大量现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归纳了北京地区既有典型单层农宅的结构布局特征,指出了其抗震性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地区既有单层农宅抗震性能研究方案,建议了抗震加固的目标与抗震加固措施。(2)根据既有农宅抗震加固性能研究方案,按照不同加固措施、不同材料特性组合,完成了3片墙体的低周反复荷载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墙体在试验过程中开裂发展和破坏情况,总结了墙体破坏的主要特征。同时对不同试件的归一化骨架曲线、实测位移、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性能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加固墙体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根据农宅典型性分析结果,选取了北京地区典型三开间单层农村砖木结构住宅作为振动台试验对象,完成了1个未加固模型与2个不同抗震加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别采用了8度小震(0.072g)、8度中震(0.2g)和8度大震(0.4g)的水平地震动输入,并对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加载等级下的地震反应、结构频率和阻尼比、结构损伤和裂缝发展,总结了未加固农宅和采用不同措施抗震加固后农宅的抗震性能,检验了北京既有单层农宅的抗震能力以及验证了抗震加固措施的有效性。(4)利用SAP2000软件,对振动台试验整体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了试验模型的振动频率和振型,并对不同配重施加方式的误差和影响进行了分析。(5)研究提出了农宅纵墙抗侧刚度的简化计算方法,解决了实际工程加固设计时,定量计算前后纵墙的抗侧刚度的问题,对于确定农宅抗震加固措施、尽可能减小前后纵墙的抗侧刚度差,有重要实用意义。回归提出了加固前后砖砌体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6)开展了试点工程建设,根据试验模型和典型农宅结构类型,分别选取了2个试点工程,针对试点工程的结构特点分别设计了抗震加固和节能综合改造方案,并组织施工。通过与传统加固方法的对比,证明本文提出的加固方法具有加固针对性强、施工便利、经济节约等优点,同时试点工程的建设为后期农宅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工作的全面铺开,起到了示范作用。本文提出了两种前檐加固措施:增设钢门窗框的抗震加固措施和增设钢筋混凝土门框的加固措施。提出了钢板圈梁整体加固农宅的措施。这些加固措施均是不同于传统加固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已经都取得了专利。成果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农村住宅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都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已发布的《北京市农村住宅建筑(平房)综合改造实施技术导则》以本文提出的综合改造措施作为重要方法,本文成果为正在编制的北京市地方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贾冠华[3](2011)在《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震害调查发现,在所有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中农村自建房屋的破坏占有很大的比例。自建多层砌体房屋是农村常见的房屋结构类型,其承重构件多为粘土砖或者多孔砖砌筑成的墙体,屋盖为椽檩体系木屋盖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屋盖。但是由于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通常没有正规的设计和施工,建筑材料选择随意,质量难以保证,使得该类型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所以,开展农村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其抗震性能以及提高农村民房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在不同烈度区选择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数量化词语的震害描述,得到了地震作用下仅考虑结构振动破坏时该类型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同时,本文总结了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的墙体、楼板屋盖、附属结构三个主要部分在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另外,墙体作为砌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和机理成为震害调查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研究了墙体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的前提下,总结出了墙体的破坏程度对房屋破坏形态的影响。并针对墙体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态的特点,分析了三种墙体裂缝类型和剪切破坏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甘肃省多个地区的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的调查,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时较容易发生震害的成因。这些成因主要包括房屋建设场地的选择的不合理、房屋地基处理不正确、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墙体引起的震害和房屋不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等五个方面。此外,本文还详细给出了减轻上述成因引起震害的对策和方法。本文给出了三种经济、简易并适合于农村自建房屋使用的抗震技术。其中“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法”适用于烈度较低地区,而砂垫层摩擦滑移基础隔震适用于高烈度地区使用。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用了“隐形构造柱”抗震技术的单片墙进行了非线性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砌体墙体的抗震性能。另外,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验证了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的三层砖砌体房屋的隔震效果。计算表明,结构采用隔震层后自振周期增长,能够有效衰减地震动,起到了隔震效果,提高了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
高小丽[4](2011)在《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发生频率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较大级别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中小学校舍由于使用人群的密集性及使用者较差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特殊的受灾建筑群之一。因此,提高对中小学教学楼的重视程度,加强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安全措施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但经加固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部分学校建筑,也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强化其防震减灾能力,这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中小学抗震技术及震后加固技术的研究,使学校教学楼最终变为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名符其实的“第一避难所”。本文以户县中小学教学楼安全性能的检测为基本工作,依据相关标准,讨论了单、多层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的抗震鉴定方法,为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鉴定提供了信息依据,并根据户县中小学抗震鉴定情况,总结了中小学教学楼中各薄弱环节存在的典型的抗震问题,仔细研究了各种震害表现并分析震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震害表现及其产生原因,选择了若干种抗震加固方案,并从安全可靠性、施工可行性和工程经济性等方面对各加固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出了较为合理的加固方案,为教学楼的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
戴国莹[5](2002)在《2001抗震规范与89抗震规范的若干对比》文中研究表明从抗震设防基本规定、场地类别划分、地基基础设计、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到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以表格的形式对比了 89抗震规范和 2 0 0 1抗震规范相关规定 ,供工程人员熟悉和掌握新规范时查阅、参考
卜永红[6](2013)在《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土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优势为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绿色环保、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可降解再生、建造过程低耗能且无污染等,因而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但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问题成为一个制约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困难。本文围绕中国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从村镇房屋调研、生土结构土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能测试、生土结构房屋主要受力构件—承重墙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生土结构承重墙体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生土结构房屋的建造工艺和具体构造措施等展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所用土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生土结构所用土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得到了土体强度的力学性能参数取值和取值方法,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对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主要受力构件—承重生土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对14个生土结构墙体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和分析采用不同构造措施及夯筑方法建造的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征、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耗能性能、强度及刚度退化等。试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生土墙体相比,针对生土墙体提出的内置绳网、加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等新的构造措施、夯筑方法及加固方法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承重生土墙体的抗震性能。3.在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承重墙体的破坏机理,对其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承重墙体水平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4.基于试验数据拟合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无量纲化骨架曲线,得到了简化三线型模型的基本参数;采用理论分析及试验回归的方法得到了骨架曲线的计算公式;根据试件的滞回规则,构建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的恢复力模型。5.在本文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暂时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四个水平,给出了承重墙体结构在四个性能水平极限状态的容许变形值(层间位移角参考限值),并给出了原型墙体在各性能水平单位墙宽抗剪承载力参考值。6.在总结村镇生土结构住宅抗震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从材料选择、结构体系、基础、墙体、屋盖系统几个方面给出了村镇生土结构房屋详细的抗震构造建议和建造指导,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建造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研究,既可为补充和完善相关规范、规程、行业标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又可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新建和加固改造提供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实用技术。
陈小飞[7](2013)在《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村镇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方面,我国传统的做法是将村镇与城市统一考虑来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原则和方法,没有考虑发达城市地区和村镇地区在地震危险性特征、实际结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没有考虑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日益严重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对城市和农村要求具有相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这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或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贫困的农户来说是不现实的,几乎很难采用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特别是对一些远离大都市圈而地震烈度又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其抗震防灾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此外,在全国范围内给出了统计意义的结构抗震设防标准,也不能完全符合村镇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为此,需要研究符合农村实际特点的、合理的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为农村民房抗震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诞生,为该项研究提供科学手段,本文对村镇建筑引入了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思想,从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易损性分析及地震保险费率的厘定三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针对不同地域村镇建筑的特点、抗震能力现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将村镇地区分为农村、乡镇和县城三个层次,研究适合村镇建筑的多水准抗震设防标准;对村镇建筑单纯按照使用功能进行了分类;考虑到村镇地区村、乡、县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结构类型的不同,提出了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层次地区村镇建筑在各级设防地震动水平下的最低抗震性态目标和抗震设计类别。(2)基于不同性态标准的典型村镇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选择典型村镇结构类型——砌体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将村镇地区分为农村、乡镇和县城三个层次,选取了不同性态标准(不同层数、不同构造措施、不同砖砌体强度和砂浆强度)的十八种典型砌体结构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法考虑地震动和砌体结构模型的随机性,共生成1080种结构—地震动样本,对每一个结构—地震动样本,以位移延性比作为破坏等级的判别指标,运用MATLAB程序进行非线性计算,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不同性态标准的砌体结构模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根据对每种模型的易损性曲线以及对同等破坏状态下不同性态标准的砌体模型易损性曲线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将村镇地区分三个层次研究其抗震设防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典型村镇建筑地震保险费率厘定。基于典型村镇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估计该类结构的可能地震损失,进而可以确定其地震保险费率。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的差异,对不同地区取不同的形状参数k(6、10和20),得出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区基本烈度为7度的地震危险性曲线,进而得出相应于不同遭遇烈度的年发生概率。运用地震损失估计及地震保险理论知识,得出村镇建筑的地震保险费率。通过对不同设防标准的典型村镇建筑地震费率的比对,验证按不同危险性特征分区及将村镇地区分三个层次来研究地震保险费率的合理性。
苏东君[8](2006)在《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文中提出抗震设计规范随着国家经济条件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不断的修订、完善和更新。不同年代设计建造的房屋,其抗震性能和设防标准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年代建造的各类房屋,其抗震性能存在很大差异。 论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砌体结构、木结构典型单体房屋抗震性能的量化分析及承重生土墙体的低周水平反复荷载抗震性能试验,对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 1.针对目前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房屋建造年代不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同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选取了三幢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按照不同的地震参数,用PKPM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评价,得出抗震鉴定结论。然后由点及面地分析了该类房屋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加固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2.从木结构房屋的构造形式特点出发,研究了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并以西安回民保护区典型木结构房屋为例,按8度抗震设防考虑,分别对木结构房屋的纵向、横向进行了内力分析和承载力计算,并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木结构房屋进行了三维空间分析。通过平面与空间的计算,指出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对木结构房屋应采取的抗震保护措施。 3.对村镇建筑中使用的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夯土墙及土坯墙的受力及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设计了三片夯土墙试件和一片土坯墙试件。对试件施加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研究墙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征以及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等。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构造柱、圈梁在墙体中的作用以及土中掺和料对墙体受力性能的影响,指出影响墙体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及一些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生土墙承重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通过对夯土墙承重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的造价分析,表明论文提出的加强夯土墙房屋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经济合理,可以推广使用。
李云燕[9](2003)在《房屋震害预测研究与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变得越来越大,做好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海城、唐山等强烈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于地震灾害,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其中根本的预防措施是搞好抗震设防,提高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依据保定市房屋现状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房屋震害预测,对房屋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各种类型的房屋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描述,用VB编制了相应程序,对重点房屋提出了利用PKPM软件进行预测的新途径。对市区房屋的预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行了详细调查,预测了每幢房屋;另一部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将保定市划分为若干预测单元,分别抽取若干样本进行预测。 地震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主要有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两方面,所以完成了对房屋的震害预测后,又进行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预测的工作。 进而介绍了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数据的查询、动态更新等功能的实现,上述房屋信息以及预测结果全部存在Access数据库中。管理信息系统运用VB编制,拥有良好的交互性界面,用户可以方便的进行大量的数据操作。
王召进[10](2015)在《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防御与减轻村镇地震灾害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大量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群众对房屋建筑防震抗震知识缺乏了解,村镇自建房屋普遍达不到设防标准,抗震性能差,难以防御地震灾害,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村镇建筑防震设防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村镇建筑抗御地震的能力,是新时期抗震减灾工作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对我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现状的实地调研,主要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完成了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总结了当前山东省村镇建筑的形式、特点和抗震性能的现状,并对当前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针对山东村镇建筑三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分析了可能的潜在震害特点,并对现役村镇建筑在基本烈度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计算评估;3.分析了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并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价,探讨了影响因素指标与震害的关系。4.根据当前村镇建筑技术和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我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能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二、砖柱承重单层空旷房屋地震力简化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柱承重单层空旷房屋地震力简化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论文研究目的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村住宅抗震研究进展 |
1.2.2 农村住宅节能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性工作 |
2 北京市农村住宅结构分类研究 |
2.1 北京市农村住宅总体情况 |
2.2 现场调研 |
2.2.1 农宅现状 |
2.2.2 农宅建造特点 |
2.3 农村住宅现有抗震节能水平 |
2.3.1 农村住宅现有抗震能力 |
2.3.2 农村住宅现有节能水平 |
2.4 结构分类及典型类型的选取 |
2.5 既有农宅综合改造的目标 |
2.6 既有农宅综合改造方案探讨 |
3 既有农宅开洞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3.1 开洞砖砌体拟静力试验设计 |
3.1.1 墙体试件设计 |
3.1.2 加载及量测方案 |
3.1.3 材料试验 |
3.2 拟静力试验结果 |
3.2.1 试件A-1 |
3.2.2 试件A-2 |
3.2.3 试件A-3 |
3.3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3.3.1 荷载位移对比分析 |
3.3.2 延性对比分析 |
3.3.3 滞回特性对比 |
3.3.4 骨架曲线及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
3.3.5 耗能对比分析 |
3.4 有限元数值建模 |
3.4.1 分析手段及单元选择 |
3.4.2 整体建模与基本假定 |
3.4.3 模型参数及加载制度 |
3.4.4 几何模型建立 |
3.4.5 网格划分与约束设置 |
3.5 数值建模与试验对比分析 |
3.5.1 应力应变分析 |
3.5.2 骨架曲线对比 |
3.5.3 承载力对比 |
3.5.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农宅加固前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及试验方案模拟分析 |
4.1 试验方案 |
4.1.1 试验模型设计 |
4.1.2 不同配重的模型模拟分析 |
4.1.3 加载制度 |
4.1.4 量测内容 |
4.2 农宅加固前整体模型(模型B)试验 |
4.2.1 模型基本概况 |
4.2.2 加载情况 |
4.2.3 损伤描述 |
4.2.4 频率与阻尼比 |
4.2.5 地震反应 |
4.2.6 抗震能力评价 |
5 既有农宅加固后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及对比分析 |
5.1 典型农宅加固方案一试验(B1)研究 |
5.1.1 模型加固方案 |
5.1.2 加载情况 |
5.1.3 试验损伤情况 |
5.1.4 频率与阻尼比 |
5.1.5 地震反应 |
5.2 典型农宅加固方案二试验(B2)研究 |
5.2.1 模型加固方案 |
5.2.2 加载情况 |
5.2.3 损伤与裂缝发展 |
5.2.4 频率与阻尼比 |
5.2.5 地震反应 |
5.2.6 结论 |
5.3 既有农宅抗震加固模型振动台试验比较分析 |
5.3.1 加固模型B1与原型B比较 |
5.3.2 加固模型B2与原型B的比较 |
5.3.3 加固方案B1与B2比较分析 |
5.3.4 抗震能力评价 |
6 墙体抗侧刚度及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
6.1 纵墙抗侧刚度简化计算公式 |
6.1.1 后纵墙抗侧刚度公式 |
6.1.2 前纵墙抗侧刚度公式 |
6.1.3 试验模型纵墙抗侧刚度计算 |
6.2 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 |
6.2.1 不同加固参数的数值模拟 |
6.2.2 回归分析极限承载力公式 |
7 农宅综合改造研究及试点 |
7.1 节能改造要求 |
7.1.1 外墙 |
7.1.2 外窗 |
7.1.3 外户门 |
7.2 综合改造技术研究 |
7.2.1 结构抗震改造 |
7.2.2 外墙节能改造 |
7.2.3 门窗节能改造 |
7.2.4 综合改造试验 |
7.2.5 综合改造的意义和优势 |
7.3 农宅综合改造试点一 |
7.3.1 农宅基本概况 |
7.3.2 农宅抗震保温性能 |
7.3.3 农宅抗震加固措施 |
7.3.4 农宅节能改造措施 |
7.4 农宅综合改造试点二 |
7.4.1 农宅基本概况 |
7.4.2 农宅抗震保温性能 |
7.4.3 农宅抗震加固措施 |
7.4.4 农宅节能改造措施 |
7.5 试点应用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成果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农居抗震的必要性 |
1.1.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
1.1.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的地震安全问题 |
1.2 农居抗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 |
2.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及意义 |
2.1.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 |
2.1.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的意义 |
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 |
2.2.1 汶川地震及农村居民住房震害概况 |
2.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方法 |
2.2.3 研究区域选取 |
2.2.4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 |
2.2.5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各部位震害特征 |
2.3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墙体破坏特征 |
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震害成因 |
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主要地震安全问题 |
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成因分析 |
3.2.1 场地选择不当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2 房屋地基和基础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3 自建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4 自建多层砌体墙体引起的震害的原因 |
3.2.5 自建多层砌体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引起震害的原因 |
3.2.6 房屋楼板屋盖缺少连接措施或连接措施较差引起震害的原因 |
3.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震害机理分析 |
3.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墙体不同类型裂缝震害机理 |
3.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作用墙体破坏机理 |
4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简易抗震技术 |
4.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技术的发展 |
4.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常规抗震技术 |
4.2.1 砖垛、扶壁 |
4.2.2 "隐形构造柱"及"捆绑法"抗震技术 |
4.3 农村自建砌体房屋摩擦滑移隔震技术的应用 |
4.3.1 摩擦滑移隔震研究概况 |
4.3.2 适用于农村自建房屋的简易摩擦滑移隔震技术 |
4.3.3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及摩擦力模型 |
5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抗震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1 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模及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
5.1.1 砌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 |
5.1.2 砌体结构有限元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 |
5.2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体有限元模型 |
5.2.1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模型基本信息 |
5.2.2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5.2.3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有限元模型 |
5.3 采取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抗震性能分析 |
5.3.1 分析工况 |
5.3.2 墙体水平位移计算分析 |
5.3.3 墙体应力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砌体房屋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6.1 有限元动力时程计算及模态计算方法概述 |
6.1.1 瞬态动力时程计算方法 |
6.1.2 结构模态计算方法 |
6.2 非隔震砌体房屋和隔震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 |
6.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2.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6.3 结构模态分析 |
6.4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6.4.1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6.4.2 分析工况 |
6.4.3 砂垫隔震层及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
6.4.4 普通房屋与砂垫层隔震房屋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比较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对中小学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对中小学校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外对中小学校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现状 |
1.2 砌体结构的加固 |
1.2.1 加固砌体结构的受力特征 |
1.2.2 砌体结构加固的方法简介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与抗震鉴定 |
2.1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 |
2.1.1 检测的工作程序及准备 |
2.1.2 中小学教学楼的检测内容 |
2.2 中小学教学楼的抗震鉴定 |
2.2.1 抗震鉴定的意义 |
2.2.2 教学楼抗震鉴定的依据和基本步骤 |
2.2.3 中小学教学楼后续年限的确定及建筑分类 |
2.2.4 既有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
2.2.5 中小学校舍两级鉴定方法简介 |
2.3 单层砌体结构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
2.3.1 单层砌体校舍建筑的两级抗震鉴定 |
2.3.2 单层空旷砌体校舍建筑抗震鉴定 |
2.4 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
2.4.1 A 类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
2.4.2 B 类多层砌体校舍建筑的抗震鉴定 |
3. 中小学教学楼结构预制楼板的抗震加固研究 |
3.1 楼板对结构抗震的影响 |
3.2 预制楼板的抗震构造要求 |
3.3 砌体结构中预制楼板存在的抗震问题及震害表现 |
3.4 中小学教学楼中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抗震加固 |
3.4.1 预制板抗震加固的意义 |
3.4.2 预制空心板常用的加固方法 |
3.4.3 工程应用研究 |
4 中小学教学楼楼梯的抗震加固 |
4.1 楼梯系统对结构主体结构的影响 |
4.2 楼梯的地震反应分析 |
4.3 楼梯及楼梯间的震害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4.4 教学楼楼梯的加固 |
4.4.1 工程概况 |
4.4.2 综合教学楼楼梯的抗震鉴定 |
4.4.3 楼梯及楼梯间的验算及抗震加固 |
4.5 加固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
4.5.1 加固方案的选择及比较 |
4.5.2 加固方案的评价 |
5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抗震加固研究 |
5.1 体系不规则结构简介 |
5.2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地震反应分析 |
5.3 体系不规则教学楼的震害分析 |
5.4 不规则教学楼的加固研究 |
5.4.1 工程概况 |
5.4.2 抗震鉴定 |
5.4.3 加固方案的研究 |
5.4.4、方案评价 |
6 教学楼纵横墙连接处的抗震加固研究 |
6.1 概述 |
6.2 砌体结构纵横墙连接处的地震反应分析 |
6.3 纵横墙连接处产生破坏的原因 |
6.4 纵横墙连接处的震害表现 |
6.5 纵横墙连接处抗震加固研究 |
6.5.1 纵横墙交接处抗震加固的目的和意义 |
6.5.2 工程应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科研及工程项目 |
(5)2001抗震规范与89抗震规范的若干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
1.关于抗震设防目标和依据 |
2.关于适用范围 |
3.关于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
4.关于规则性要求 |
5.关于抗震建筑的结构材料和施工 |
二、关于场地和地基 |
1.关于场地类别划分 |
2.关于液化判别和液化地基处理 |
3.关于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评价和处理 |
三、关于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
1.关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2.关于地震作用计算 |
3.关于结构抗震验算要求 |
四、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 |
1.关于适用的最大高度 |
2.关于抗震等级的划分 |
3.关于地震组合内力调整 |
4.关于框架梁的基本构造要求 |
5.关于框架柱的基本构造要求 |
6.关于抗震墙尺寸和分布筋的要求 |
7.关于抗震墙结构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 |
8.关于框墙结构的基本设计要求 |
9.关于框支层的基本设计要求 |
五、多层砌体房屋 |
1.关于砌体结构材料 |
2.关于高度和层数限制 |
3.关于抗震验算 |
4.关于多层砖房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
5.关于多层小砌块房屋的基本构造措施 |
6.关于底框房屋的布置 |
7.关于底框房屋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
六、单层房屋 |
1.关于钢筋混凝土厂房的结构布置和构件选型 |
2.关于混凝土排架结构的抗震计算 |
3.关于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
4.关于砖柱厂房的结构布置 |
5.关于砖排架结构抗震计算的主要规定 |
6.关于砖柱厂房的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
7.关于单屋钢排架厂房的选型 |
8.关于钢排架结构的抗震计算 |
9.关于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
10.关于单层空旷房屋的结构布置 |
11.关于单层空旷房屋的抗震计算 |
12.关于单层空旷房屋的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
(6)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农村生土住宅现状 |
1.1.2 农村生土住宅的震害 |
1.1.3 生土建筑的优势 |
1.1.4 生土建筑的类型 |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目标 |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
2.1 村镇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 |
2.1.1 生土结构 |
2.1.2 木结构 |
2.1.3 石结构 |
2.1.4 砌体结构 |
2.1.5 混凝土结构与轻钢结构 |
2.2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
2.2.1 房屋的场地、地基与基础 |
2.2.2 屋盖结构体系 |
2.2.3 承重结构体系 |
2.2.4 其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土结构房屋土料物理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物理性质 |
3.1.1 含水量 |
3.1.2 墙体与土坯的密实度 |
3.1.3 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
3.2 力学性能 |
3.2.1 抗剪强度 |
3.2.2 单轴抗压强度 |
3.2.3 土坯块材的受力性能 |
3.2.4 土坯砌体的受力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1 带砖构造柱砖圈梁的承重生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1.4 试验结论 |
4.2 采用不同方法夯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2.4 试验结论 |
4.3 内置绳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3.1 内置绳网夯土墙体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
4.3.2 试验设计 |
4.3.3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4.3.5 试验结论 |
4.4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4.1 试验设计 |
4.4.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4.3 试验结果分析 |
4.4.4 加固方法 |
4.4.5 试验结论 |
4.5 配有绳索拉结木构造柱木圈梁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5.1 试验设计 |
4.5.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5.3 试验结果分析 |
4.5.4 试验结论 |
4.6 承重夯土墙体局部承压试验研究 |
4.6.1 试验设计 |
4.6.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4.6.4 试验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5.1 无加强措施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5.1.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5.1.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2 内置绳网承重夯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5.2.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5.2.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3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5.3.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
5.3.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4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
5.4.1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结构形式 |
5.4.2 墙体开裂荷载计算公式 |
5.4.3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
6.1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
6.1.1 恢复力模型的组成及简化 |
6.1.2 骨架曲线的确定 |
6.1.3 骨架曲线关键点的确定 |
6.1.4 滞回规则 |
6.1.5 恢复力模型确定 |
6.2 生土承重墙体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标准和性能指标选取 |
6.3 生土承重墙体单位墙宽水平抗剪承载力参考值 |
6.4 小结 |
第七章 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研究 |
7.1 材料选择 |
7.2 结构体系 |
7.3 基础 |
7.4 墙体 |
7.5 屋盖系统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村镇建筑的结构类型 |
1.3.1 木构架承重房屋[30] |
1.3.2 生土墙体承重房屋 |
1.3.3 砌体承重房屋 |
1.3.4 石墙体承重房屋 |
1.3.5 混合承重房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村镇建筑震害特征及地震破坏机理研究 |
1.4.2 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
1.4.3 基于不同性态标准的典型村镇建筑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1.4.4 村镇建筑地震保险费率的厘定 |
第二章 村镇建筑的地震破坏机理及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村镇建筑的震害特点和致灾机理分析 |
2.2.1 木构架承重房屋 |
2.2.2 生土墙承重房屋 |
2.2.3 砌体承重房屋 |
2.2.4 石墙体承重房屋 |
2.2.5 混合承重房屋 |
2.3 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
2.3.1 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阶段和基于性态的设防标准的提出 |
2.3.2 村镇建筑的使用功能类别 |
2.3.3 村镇建筑性态目标的确定 |
2.3.4 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不同性态标准的典型村镇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砌体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
3.2.1 砌体结构的滞变恢复力模型 |
3.2.2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 |
3.3 结构—地震动样本的生成 |
3.3.1 蒙特卡洛法 |
3.3.2 人造地震动的生成 |
3.3.3 地震动随机样本的生成 |
3.3.4 砌体结构的随机样本生成 |
3.3.5 典型砌体结构分析模型设计 |
3.4 结构—地震动样本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3.4.1 结构的极限状态和承载力 |
3.4.2 砌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3.4.3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村镇建筑地震保险费率厘定 |
4.1 引言 |
4.2 村镇建筑的震害矩阵 |
4.3 村镇建筑的经济损失计算 |
4.3.1 建筑物自身破坏的经济损失 |
4.3.2 室内财产的经济损失 |
4.4 村镇建筑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4.4.1 村镇建筑的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 |
4.4.2 不同地震危险性分区的地震烈度危险性曲线 |
4.4.3 地震烈度年超越概率及年发生概率的计算 |
4.5 地震保险费率确定 |
4.5.1 地震保险费率的研究现状 |
4.5.2 目前常用的保险费率确定基本原则[73,78] |
4.5.3 地震平均损失率的确定 |
4.5.4 地震保险费率的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8)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城镇房屋抗震设防历史及现状 |
1.1.1 我国的地震活动 |
1.1.2 房屋抗震设防标准 |
1.1.3 现有城镇房屋抗震设防情况 |
1.2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论文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
2.1 概述 |
2.2 震害分析 |
2.2.1 震害调查 |
2.2.2 影响震害的主要因素 |
2.2.3 多层砖混房屋地震破坏类型 |
2.2.4 刚性多层砖混房屋地震破坏机理 |
2.3 计算原理 |
2.3.1 计算简图 |
2.3.2 水平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
2.4 典型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
2.4.1 多层砌体房屋 |
2.4.2 老旧砖混房屋 |
2.4.3 低洼棚户改造建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
3.1 概述 |
3.2 震害分析 |
3.3 典型房屋分析 |
3.3.1 调查综述 |
3.3.2 典型房屋分析 |
3.4 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 |
3.5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土墙承重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震害分析 |
4.3 改善生土结构受力性能的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5.1 土坯及土坯砌体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
5.1.1 土坯受力性能试验 |
5.1.2 土坯砌体受压试验 |
5.1.3 试验结果分析 |
5.2 墙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
5.2.1 试验目的 |
5.2.2 墙体模型设计 |
5.2.3 墙体模型制作 |
5.3 试验方案设计 |
5.3.1 试验装置 |
5.3.2 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 |
5.3.3 墙体模型试验加载制度 |
5.4 墙体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5.4.1 素土夯土墙体(GQ—1) |
5.4.2 带圈梁构造柱的素土夯土墙体(GQ—2) |
5.4.3 带圈梁构造柱的加草夯土墙体(GQ—3) |
5.4.4 带圈梁构造柱的平砌土坯墙体(GQ—4)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5.1 墙体破坏形态及机理分析 |
5.5.2 墙体水平承载力 |
5.5.3 墙体变形能力 |
5.6 墙体滞回性能 |
5.7 影响墙体抗震性能的因素 |
5.7.1 影响夯土墙抗震性能的因素 |
5.7.2 影响土坯墙抗震性能的因素 |
5.8 生土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
5.8.1 夯土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
5.8.2 土坯墙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 |
5.9 本章小结 |
5.9.1 土坯及土坯砌体试验结论 |
5.9.2 墙体试验结论 |
第6章 夯土墙承重房屋抗震措施造价分析 |
6.1 概述 |
6.2 计算原理 |
6.3 典型房屋分析 |
6.3.1 典型房屋一 |
6.3.2 典型房屋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的一些结论 |
7.2 尚存问题和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房屋震害预测研究与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历史震害情况 |
1-1-1 地震的概念 |
1-1-2 世界震害情况简述 |
1-1-3 中国震害情况简述 |
§1-2 城市抗震防灾的重要性 |
1-2-1 城市灾害简述 |
1-2-2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
§1-3 地震灾害预测简介 |
1-3-1 地震灾害预测简述 |
1-3-2 城市地震灾害预测 |
§1-4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4-1 国外经验 |
1-4-2 我国的情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房屋震害预测方法研究 |
§2-1 保定市建筑物的调查 |
2-1-1 房屋结构类型及预测单元划分 |
2-1-2 建筑物抽样原则 |
2-1-3 建筑物抽样调查表 |
2-1-4 构筑物抽样调查表 |
§2-2 建筑物震害预测原理、方法介绍 |
2-2-1 建筑物震害等级的划分 |
2-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
2-2-3 震害算例 |
§2-3 PKPM在重点建筑物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
2-3-1 前言 |
2-3-2 砖混结构 |
2-3-3 框架结构 |
2-3-4 框剪结构 |
§2-4 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的估计 |
2-4-1 地震损失的概念 |
2-4-2 影响地震损失的因素 |
2-4-3 经济损失 |
2-4-4 人员伤亡 |
2-4-5 人员及经济损失数据的收集及表示方法 |
第三章 基于VB构建震害预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
§3-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3-1-1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3-1-2 系统的应用 |
3-1-3 发展方向 |
§3-2 系统规划与框架建立 |
3-2-1 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分析 |
3-2-2 项目规划 |
3-2-3 创建系统应用程序框架 |
3-2-4 建立Visual Basic和数据库的接口 |
§3-3 系统数据库构建 |
3-3-1 规划数据库系统 |
3-3-2 创建Access数据库 |
3-3-3 数据库关系 |
3-3-4 输入基本内容 |
3-3-5 保护数据库程序 |
§3-4 震害预测模块的建立 |
3-4-1 统一功能模块与主程序的界面实现 |
3-4-2 系统特点 |
3-4-3 系统功能 |
3-4-4 系统菜单体系 |
3-4-5 小结 |
§3-5 系统的调试与连接 |
3-5-1 解释方式调试应用程序 |
3-5-2 编译方式调试应用程序 |
3-5-3 性能测试 |
3-5-4 制作安装程序 |
第四章 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展示 |
§4-1 震害预测总矩阵 |
4-1-1 示范区震害矩阵 |
4-1-2 抽样区总体震害矩阵 |
4-1-3 抽样区多层砖房震害矩阵 |
4-1-4 抽样区单层砖柱空旷震害矩阵 |
4-1-5 抽样区单层砼柱空旷震害矩阵 |
4-1-6 抽样区砖混平房震害矩阵 |
4-1-7 抽样区框架震害矩阵 |
4-1-8 抽样区底框上砖震害矩阵 |
4-1-9 重要建筑震害矩阵 |
§4-2 各预测单元震害矩阵 |
§4-3 按用途划分震害矩阵 |
4-3-1 示范区用途震害矩阵 |
4-3-2 抽样区用途震害矩阵 |
§4-4 经济及人员伤亡预测结果 |
4-4-1 经济损失 |
4-4-2 人员伤亡 |
第五章 基于Mapinfo建立保定市房屋震害预测信息系统 |
§5-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5-1-1 引言 |
5-1-2 桌面地图系统Mapinfo |
5-1-3 我国发展情况 |
§5-2 房屋震害预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
5-2-1 前言 |
5-2-2 研制目标 |
5-2-3 震害预测与地理信息系统 |
5-2-4 构造抗震防灾规划计算机应用系统 |
§5-3 信息系统建立 |
5-3-1 系统需求 |
5-3-2 系统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6-2-1 采用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地震损失评估 |
6-2-2 灾害预测新方法 |
6-2-3 数据库及网络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山东省地震信息简介 |
1.1.2 村镇建筑的地震 |
1.1.3 加强村镇建筑抗震措施研究的意义 |
1.2 村镇房屋抗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村镇房屋抗震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村镇房屋抗震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2 山东省村镇房屋现状调查 |
2.1 调研区域 |
2.2 各结构类型房屋比例 |
2.3 砖混结构房屋概述 |
2.3.1 砖混结构主要建筑及结构形式 |
2.3.2 砖混结构房屋中的“厦檐” |
2.3.3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施工质量与建筑材料强度 |
2.3.4 砖混结构房屋的墙体裂缝分析与处理 |
2.3.5 砖混结构房屋屋盖 |
2.3.6 砖混结构房屋的过梁 |
2.4 砖木结构房屋概述 |
2.4.1 砖木结构主要建筑及结构形式 |
2.4.2 砖木结构屋顶系统震害分析 |
2.4.4 砖木结构墙体震害分析 |
2.5 生土结构房屋概述 |
2.6 石木结构房屋概述 |
2.7 本章小结 |
3 山东省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计算分析 |
3.1 房屋抗震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3.1.1 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
3.1.2 水平地震剪力的分配 |
3.1.3 材料强度的确定 |
3.1.4 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 |
3.1.5 抗力与效应之比 |
3.2 房屋抗震承载力的计算分析 |
3.2.1 典型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计算分析 |
3.2.2 各区域单层砖木结构抗震防御能力计算总结 |
3.2.3 典型双层砖砌体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
3.2.4 各区域双层砖砌体结构抗震防御能力计算总结 |
3.2.5 典型单层生土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
3.2.6 各区域单层生土结构抗震防御能力计算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4 提高村镇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 |
4.1 技术措施 |
4.1.1 砖混结构房屋技术改善措施 |
4.1.2 砖木结构房屋技术改善措施 |
4.1.3 生土结构房屋技术改善措施 |
4.1.4 石木结构房屋技术改善措施 |
4.2 管理措施 |
4.2.1 山东省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
4.2.2 提高我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的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四、砖柱承重单层空旷房屋地震力简化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层房屋的抗震设计新规定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讲座之五[J]. 戴国莹. 建筑科学, 2002(03)
- [2]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D]. 杨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3]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D]. 贾冠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 [4]中小学教学楼存在的抗震问题及其加固研究[D]. 高小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7)
- [5]2001抗震规范与89抗震规范的若干对比[J]. 戴国莹. 建筑结构, 2002(12)
- [6]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 卜永红. 长安大学, 2013(07)
- [7]村镇建筑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易损性分析及应用[D]. 陈小飞. 广州大学, 2013(04)
- [8]城镇低矮房屋抗震性能分析[D]. 苏东君. 长安大学, 2006(12)
- [9]房屋震害预测研究与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D]. 李云燕. 河北工业大学, 2003(02)
- [10]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 王召进. 山东建筑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