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与应用进展(上)

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与应用进展(上)

一、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上)(论文文献综述)

侯晨煜[1](2021)在《地铁车站周围人工冻融粘土的地震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孝芳[2](2021)在《珊瑚砂砾三轴试验尺寸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珊瑚砂砾是一种由海洋生物残骸经过长期的物理、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特殊岩土材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目前,对珊瑚砂砾剪切特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试验样品多为级配良好的珊瑚砂,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珊瑚砂砾尺寸效应所带来的影响。而颗粒级配不均匀、形态不规则恰好是珊瑚砂砾有别于陆源砂的显着特点,因此珊瑚砂砾的尺寸效应研究对于其剪切强度变形特性的认知更具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不同颗粒尺寸的珊瑚砂砾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室内三轴压缩试验,系统揭示珊瑚砂砾的颗粒粒径尺寸效应、试样尺寸效应及其对力学性质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珊瑚砂砾基本物性参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筛分法测试珊瑚砂砾级配时最佳振筛时间宜控制在15~20min;基于气体置换原理的真密度仪可准确、可靠地获得高孔隙率珊瑚砂砾的比重;珊瑚砂砾的最小干密度随粒径增大而减小,最大干密度在粒径0.5-2.0mm时出现谷值,向小粒径和大粒径发展均呈增大趋势。(2)开展了细砂、中砂、粗砂、细砾四个粒径组不同相对密实度珊瑚砂砾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细砂出现较明显的应变软化现象,随着粒径的逐渐增大,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从应变软型向应变硬化型发展;孔压响应表明,粒径增大时珊瑚砂砾的剪胀性逐渐减弱;四个粒径组珊瑚砂砾的有效应力路径曲线发展规律基本一致,粒径增大,临界状态线主应力比M值逐渐增大,表明珊瑚砂砾的临界状态线位置受颗粒尺寸效应的影响。(3)针对同一相对密实度,开展了不同试样尺寸的珊瑚砂砾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揭示了珊瑚砂砾的试样尺寸效应及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尺寸大小的珊瑚砂砾试样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相似,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的类型不随试样尺寸变化而发生改变;珊瑚砂砾的似黏聚力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内摩擦角的变化幅度很小;随着试样尺寸的增大,临界状态线斜率M逐渐减小。(4)基于珊瑚砂砾的颗粒粒径尺寸效应和试样尺寸效应,本文给出了不同相对密实度、不同粒径尺度、不同试样尺寸下珊瑚砂砾的似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取值范围,有效性得到了已有成果的验证,为工程现场快速研判不同性状珊瑚砂砾的基本强度参数指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婕[3](2021)在《黄土状粉土击实能量传递规律及宏细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随着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崛起等战略政策的实施,城乡建设程度加速扩张,机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现代化基础工程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拓展建设用地,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建设成本等因素,充分利用地形开山造地、平沟建城势在必行。考虑到土质区域性及施工经济性的问题,我国中西部地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填土工程中大部分取用黄土状土,但由于土地资源缺乏,工程性质极其复杂的黄土状粉土也被用作填料,其重塑过程及压实特性是影响其填土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工程中一般用压实度对填土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如何精准控制室内试验标准最大干密度是压实度计算的关键问题。因此,探究不同压实条件下黄土状土重塑过程中击实能的具体传递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评判土体的击实质量还能够较为直观的判断击实能量的有效利用率,避免能量浪费。本文以山西某填土场地的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以室内标准击实方法为基础,基于两种不同侧向约束条件开展了系列击实试验和土中应力测试试验,结合电化学阻抗谱、离散元数值模拟,从宏细观两方面对击实能在黄土状粉土中的传递规律做了系统分析,得到黄土状粉土由散状颗粒到形成稳定土骨架过程中击实能量的传递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不同击实能及含水量条件下的击实试验,表明侧限条件的约束及击实方式(单点或多点)的变化对击实结果影响较大,相同击实能下,单点完全侧限条件下击实黄土状粉土的最大干密度要小于多点非完全侧限条件下击实土的最大干密度,且完全侧限条件下会形成围箍效应。不改变侧限条件情况下,含水量、击实能、铺土厚度等对黄土状粉土击实效果的影响与其对细粒土击实效果的影响一致。(2)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土中应力测试系统,对不同侧限条件下的击实过程进行土中应力测试,揭示了土体击实的动力固结过程。可近似等效为击实锤与土体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此过程极其短暂,仅有几到十几毫秒,击实能以波的形式向土中传播,击实冲击力与土底压应力均体现为随击实作用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击实冲击力峰值及土底压应力峰值均随土骨架稳定程度增加而增大。当含水量超过最优含水量后由于水分无法排出,击实冲击传递过程中有效应力减小,土底压应力减小,因此为保证击实能的充分利用,对黄土状粉土进行压实时,应尽量保证其含水量处于其最优含水量附近,w=[wop,wop+2%)。(3)击实黄土状粉土的极限强度在不同含水量、围压下,表现出不同规律,且应力-应变关系类型随围压和含水量的变化有显着不同,一般由软化型向硬化型转变,存在临界围压和临界含水量。在相同击实能及含水量条件下,临界围压约为200 k Pa~300 k Pa,在相同击实能及围压下,临界含水量即为相应击实能下的最优含水量。(4)基于能量守恒定理,提出了土中“应力扩散传递比”的概念,进而对击实能在土中的击实效应机理进行了解释。研究表明,击实过程中土中“应力扩散传递比”随击实能的累积而不断提高,当击实能达到2000k J/m3之后,应力扩散传递比趋于稳定,达到0.9以上。进一步增加击实能,土体密度不再明显改变,表明土骨架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黄土状粉土的最大经济击实能约为2000 k J/m3左右。(5)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击实过程中,强力链由击实锤底部向土底发展,当竖向强力链完全形成时土体达到最密实状态,此时的击实能达到最大经济击实能。随着侧限约束的减弱(即筒径与锤径比的增大),侧限约束对土颗粒侧向位移的限制消减,围箍效应逐渐消除,击实效果提高。但是当筒径与锤径比达到4时,击实作用的侧向扩散达到极限,且总体击实效果减小。因此,在工程中要合理选择锤径与锤间距,建议锤间距为2~3倍的锤径,以达到最佳击实效果。

高九龙[4](2021)在《黄土低角度边坡液化滑移机理试验研究 ——以石碑塬滑坡为例》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诱发的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为研究对象,在固原市原州区石碑塬地区开展了工程物探、工程地质测绘及现场取样等野外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黄土基本力学试验、室内动三轴试验、室外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等研究,对低角度边坡在震动液化作用下发生滑移现象的机理进行探索研究。取得了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野外勘探和走访调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石碑塬低角度滑移特征:(1)滑移区具有液化流滑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波浪状地形地貌,节律性强;(2)滑移区前、中、后段黄土的砂砾含量不等及埋深位置不同,有砂层在部分地方出露。(2)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含砂率的饱和重塑黄土在三种围压、四级动应力作用下的孔压比-振次曲线及轴向动应变-振次曲线,获得了孔压、应变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增长规律,并对黄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样含砂率的增加,其液化破坏所需的振动次数(或时间)明显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中50%含砂率的土样具有最小的抗液化能力。(3)采用室外水槽模拟试验,实时监测振动过程中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含水率、加速度等土体特征参数的变化过程。大小不均匀分布的推挤力叠加在地震力之上是低角度边坡波浪状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砂质黄土层的上覆层厚度越大越不易发生破坏。在同样的加载条件及上覆层厚度情况下,不同含砂率的砂质黄土层段的动力响应程度如下:50%含砂率黄土>75%含砂率黄土>25%含砂率黄土。而对于某一固定含砂率的试验土层,其在水槽中部产生明显动力响应的时间早于边坡前部和后部。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在石碑塬低角度滑移中,动荷载等级、上覆层厚度、含砂率、空间位置等因素共同控制滑移层发生液化破坏的时间以及最终能达到的孔隙水压力,从而形成起伏不均的波浪状地形。(4)运用FLAC3D对石碑塬低角度边坡滑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在震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质黄土层会发生液化,在此过程中有效应力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大,超孔压比增大至0.7以上,上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发生滑移。在液化层中,土体埋深越浅越容易产生液化。

马星宇[5](2021)在《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距离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引起的黄土地层液化滑移是地震动与水耦合作用下一种严重的岩土地震灾害。黄土高原是地震多发区,随着黄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中城市和村镇开始快速向厚黄土覆盖场地和斜坡地带扩张,由于给排水系统的辐射、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降雨的增多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使得表层黄土的含水率不断增加,增大了黄土地层低角度大规模液化滑移灾害发生的风险。而这种地层滑移灾害的机制与非饱和土体滑坡不同,对其滑移距离的预测需要建立新的方法,以便充分评估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的灾害风险。本学位论文以1920年海原地震引发的宁夏固原石碑塬黄土地层低角度液化滑移灾害为实例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勘察,复原了滑移前的黄土塬土层剖面;通过室内试验、现场探槽开挖、剪切波速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了液化滑移面和液化滑移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预测最大滑移距离角度,建立了土体液化滑移计算模型和滑移距离计算公式。其主要创新工作进展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钻孔勘探和探槽开挖,获得了石碑塬南液化滑移区的地层分布特征,复原了地震液化滑移前石碑塬南滑移区沿滑移方向的二维地层剖面模型,并给出了各土层物性参数。(2)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动扭剪试验、剪切波速测试以及地下水位分析,对石碑塬南液化滑移区各地层进行了液化判别,综合现场调查结果,确定了黄土地层液化滑动面位于第一古土壤层之下的饱和砂质黄土层。(3)在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基础上,对液化后的黄土试样进行不排水剪切试验,给出了表观粘滞度、孔压、应变随时间、振次的变化规律,证实了原状试样液化后流动特性由“剪切稠化”向“剪切稀化”转变,发现重塑试样流动特性则一直呈现“剪切稠化”的现象,从而揭示了黄土地层液化滑移过程中的运动机制。(4)根据石碑塬黄土液化地层剖面模型、滑移面、运移特征,从最大滑距预测的角度出发,对滑移土体模型进行简化,通过拟静力法,建立了基于等效地震荷载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黄土液化滑移最大距离计算公式,并用宁夏固原石碑塬液化滑移灾害和山西郇堡液化滑移灾害为例对滑移公式进行验证,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为相符。

赵蒙[6](2021)在《既有铁路路基黄土振陷病害成因机制与治理研究 ——以宝中线固原段为例》文中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实施下,中国西部铁路建设更成为了全国铁路建设的重要根据地。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既有铁路不断提速,既有线已经出现许多路基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营。既有线病害类型多样,但沉降问题已经成为既有铁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困扰既有线路的维修和运用安全。宝中线K329~K365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之一。随着近几年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规模逐步扩大,火车提速以及运量增加,加之每年春秋季节周围农田大水漫灌,在长期火车动荷载作用下最终导致路基土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严重威胁行车安全。黄土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的结构特征,在干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强度,但是在水和动荷载的影响下,物理性质变化极大,强度迅速减小,产生振陷病害问题。我国各地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差异大,黄土的组成成分、分布地带、沉积厚度、湿陷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也因地而异,振陷病害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复杂,不同黄土地区的工程问题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病害问题的处理措施,严重增加了我国黄土地区工程问题的处理难度。论文以《铁路既有线路基病害整治成套技术研究》课题为依托,选取宝中线K329-K331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物理模拟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特征进行现场调查及监测,整理工程地质特性与病害特征,初步探讨了研究区裂缝与不均匀沉降病害的成因主要为:病害区路基黄土具有“两低两高”特性、强亲水性、颗粒级配不同层位差异明显等特征,为病害区路基病害的产生提供了根本条件;每年春秋季周围农田灌溉的诱发因素,使得土体水位明显上升,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同时在列车振动作用下,致使路基沉降不稳定,经过长期列车循环振动荷载作用,路基与两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经过现场试验研究,初步判定研究区路基裂缝与不均匀沉降的主要问题归结于振陷的问题,研究结果为论文提供了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其次研究了病害区路基不同深度黄土的静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病害区路基不同深度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破坏类型、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均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受含水率的影响这种差异性更大;抗剪强度与结构强度关系密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结构强度越大,抗剪强度越大。病害区路基黄土的力学性能与其结构性有密切关系,对深入研究病害区路基黄土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之间的关系及路基黄土振陷成因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接着深入开展了病害区路基黄土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动强度及参数、动孔隙水压力等变化规律及特征的研究,并分析病害区路基黄土的振陷特征,得出振动荷载作用下,病害区路基黄土具有动剪切模量迅速减小、阻尼比迅速增大、动强度迅速降低、动孔隙水压力骤增、动应变急剧增加的特点,说明振动荷载对土体的破坏能力之强,含水率越高,这种趋势更明显。在水的驱动下,振动荷载对黄土的破坏力更加明显,在较少的振动荷载次数下足以破坏土体。从微观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动荷载作用后病害区路基黄土的二维微观结构损伤与演化的差异性以及黄土振陷的CT三维结构损伤演化过程,提出了黄土振陷的结构损伤过程具有颗粒损伤变小,超大孔隙、大孔隙、中孔隙损伤减少,小孔隙不断发育增加,裂隙不断演化,部分形成贯通裂缝的特征。基于破损力学理论,分析总结了黄土振陷的结构损伤演化机理为:将黄土的微观结构抽象并简化为结构块和结构带,土得结构块愈来愈小,愈来愈弱,结构带愈来愈大、愈来愈强,从而在结构块和结构带得受力状况之间逐渐发生由“块”到“带”得应力转移过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个原有结构性被破坏(破损),新的结构性又逐渐形成(愈合)得结构转化过程。依据振陷的损伤演化机理,将颗粒的接触方式分为胶结接触和摩擦接触,以宏观与微观的能量守恒定律,推导了考虑振陷因素影响的破损变量,提出一种引入动模量的二元介质损伤模型,建立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的成因机制模型为:病害区路基黄土具有架空大孔隙的微观结构特征,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病害区路基黄土的颗粒与孔隙受到损伤,土体内部结构块逐渐被压碎、侧移或上挤,导致土体内部孔隙迅速减少,在宏观上体现出土体沉降的现象;随着振动荷载的持续作用,黄土结构块与结构带之间的受力逐渐由块向带的应力转移,导致土体内部产生大量的结构带,而结构块愈来愈小,土体呈现出贯通的结构带,在宏观上体现出贯通裂缝,结构块颗粒变小的现象。最后基于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病害成因机制,通过宏观试验,发现了水泥-磷石膏改良黄土能显着提高病害区路基黄土的强度、抗渗性、抗冻性及动力特性,并从微观结构、物理化学角度,比较深入地论证了水泥-磷石膏改良黄土的机理。结合既有铁路路基病害的治理的特殊性,选取斜旋喷施工技术,进行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桩的室内物理模拟、现场试桩、现场载荷试验等,确定施工技术参数,并将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桩应用于宝中线K329段,现场挖桩、沉降数据均表明该治理技术有效控制了病害路基的沉降,效果明显。

温福胜[7](2021)在《基于真实细观结构模型的抗冻透水混凝土渗流、力学性能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是由粗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抗冻透水混凝土是在透水混凝土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配合比及掺加增强纤维等措施配制的具有良好力学性能、透水性能和抗冻性能的新型透水混凝土,其细观结构的复杂性和无序性是决定其各项性能的关键性因素。本文采用物理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抗冻透水混凝土细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渗流模型数值分析和力学模型数值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借助高精度CT扫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角度对抗冻透水混凝土三维重建、真实细观孔隙结构分析、孔隙水渗流特性、单轴及多轴压缩和拉伸条件下的受力特性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CT扫描图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抗冻透水混凝土的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模型(1)将抗冻透水混凝土视为由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和孔隙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利用Trainable Weka Segmentation(TWS)分割算法对抗冻透水混凝土CT扫描图像进行图像分割,提取了各相组分的细观结构模型。(2)在三维可视化软件中进行了抗冻透水混凝土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和孔隙的细观结构三维重建并进行模型组合,建立了三组具有不同骨料粒径和孔隙结构的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模型。2、基于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模型提取了其孔隙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孔隙率验证了孔隙模型的准确性并进行了二维和三维孔隙结构特征分析(1)基于二维连续图像计算得到的平面总孔隙率的平均值接近物理试验方法测试的总孔隙率,三维孔隙结构模型的连通孔隙率接近物理试验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文中基于CT扫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孔隙结构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真实的孔隙结构。(2)二维孔隙直径和三维孔隙直径均呈正态分布,二者的直径大小分别集中分布于0-10mm和0-15mm,该范围内的孔隙数量占比超过70%,且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加,试件内部大孔隙的比例逐渐增大。(3)试件不同区域内平面孔隙率随截面位置的变化趋势相似,且不同区域的孔隙分形维数的数值较为接近,表明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形特性,同时分形维数和平面孔隙率呈现高度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测试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孔隙率的方法。3、基于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模型建立了其孔隙水渗流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模型的渗透系数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进行了不同压力梯度下的渗流数值分析(1)通过渗流数值分析监测得到的截面流量和渗流速度结果计算了三组试件的透水系数,透水系数的模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较为接近,两者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表明本研究中的孔隙水渗流模型及其数值分析方法具有可靠性。(2)在同一骨料粒径的试件孔隙模型中,不同压力梯度条件下渗流压力和渗流速度的分布状态基本相同。渗流压力沿渗流方向逐渐降低,在压力入口附近的孔隙中渗流压力最大,当孔隙直径减小或孔隙曲率明显变化,渗流水压力将显着增大。(3)渗流速度随着压力梯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渗流达到稳定状态,水流趋向于流经贯穿试件上下两个表面的孔隙,这类孔隙是渗流过程中阻力最小的优势通道。当水流经狭窄孔隙时,渗流速度会急剧增加。当骨料粒径较小时,流线分布明显更加密集,优势通道数目明显增多。(4)通过渗流数值分析结果计算得到了三组试件的孔隙水渗流曲线,渗流曲线表明孔隙水的流动符合达西-福希海默定律,通过渗流曲线计算分别得到了三组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临界压力梯度和临界雷诺数。4、基于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模型建立了其力学结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型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裂缝发展验证了力学模型构建方法的可靠性并开展了单轴及多轴压缩和拉伸过程的数值分析(1)单轴压缩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其裂缝形态为平行于加载方向的竖向裂缝,与物理试验的试件裂缝特征较为吻合,表明力学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试件的受力特征。(2)在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的压缩和拉伸过程中,其内部各组分中的应力随加载过程不断发生重分布且各组分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导致应力分布极不均匀。在加载过程中,在试件的孔隙边缘和骨料尖角等局部位置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试件产生开裂破坏。(3)试件内部各组分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试件在加载过程中产生不均匀变形,边缘位置以及内部开放大孔径孔隙是试件在受力过程中的薄弱位置,在压缩和拉伸过程中会产生局部的大变形,导致试件表面产生张拉和剪切破坏。(4)孔隙边缘和界面过渡区是影响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的薄弱环节,裂缝依次在孔隙边缘、砂浆、界面过渡区和骨料中产生,由微裂缝开始延伸为主裂缝带并最终交汇贯通形成宏观裂缝。在压缩过程中试件表面的裂缝多为张拉裂缝和斜向剪切裂缝,试件的破坏特征以斜向剪切破坏为主,在拉伸过程中试件表面的裂缝以张拉裂缝为主,试件的破坏主要为局部的张拉破坏。本文基于CT扫描图像和数字处理技术建立了抗冻透水混凝土真实细观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其孔隙特征的定量分析,开展了不同水压力梯度下的孔隙水渗流数值分析以及单轴及多轴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模型数值分析,对于丰富和发展抗冻透水混凝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8](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权权,杨港莉[9](2021)在《激振特性对砂土液化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绪论1.1选题背景砂土液化是地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由砂土液化引起的破坏有涌砂、地基失效、滑塌、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这些破坏都或多或少的威胁到了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砂土液化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探究与完善我们对砂土液化的认识,能够让我们为更好的规避灾害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国民的经济损失[1~3]。1.2研究现状1964年,在日本的新泻地震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地震中,砂土液化造成了大规模的地基失效,建筑物出现了破坏或整体倾倒现象,之后砂土液化问题受到了大量工程界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大量有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的优秀成果[4~6]。

王玮健,周盛全,柯宅邦[10](2020)在《粉煤灰地层液化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粉煤灰地层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采用基于小型振动台的室内模型试验,模拟自由场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反应,探讨饱和粉煤灰地层的液化判别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地层在振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类似流体的液化现象,孔隙水压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而孔压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埋深处土层的孔压比在试验结束后都已经达到1. 0或更高值,说明此时粉煤灰地层已经完全液化,研究结果可以为工程中有效利用粉煤灰提供参考。

二、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上)(论文提纲范文)

(2)珊瑚砂砾三轴试验尺寸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土尺寸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1.1 颗粒尺寸效应
        1.2.1.2 试样尺寸效应
        1.2.2 岩土尺寸效应研究方法
        1.2.2.1 尺寸效应室内试验研究
        1.2.2.2 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1.3 珊瑚砂砾尺寸效应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珊瑚砂砾的基本物理性质
    2.1 引言
    2.2 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2.1 颗粒分析试验
        2.2.2 比重试验
        2.2.3 相对密实度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珊瑚砂砾三轴强度变形的颗粒尺寸效应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方案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过程
        3.3.1 制样方法
        3.3.2 试样饱和及试验过程
    3.4 颗粒尺寸效应分析
        3.4.1 颗粒尺度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3.4.2 单一粒径下珊瑚砂砾的剪切特性
        3.4.3 有效应力路径
        3.4.4 不同颗粒粒径尺寸下强度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珊瑚砂砾三轴强度变形的试样尺寸效应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3 试样尺寸效应分析
        4.3.1 同粒径下不同尺寸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
        4.3.2 试样尺寸对珊瑚砂剪切特性的影响
        4.3.3 试样尺寸对有效应力路径的影响
        4.3.4 不同试样尺寸下珊瑚砂砾强度指标差异分析
        4.3.5 试样尺寸效应对颗粒破碎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珊瑚砂砾三轴剪切强度指标
    5.1 三轴剪切强度取值方法
    5.2 不同相对密实度下强度指标范围
    5.3 不同试样尺寸下强度指标范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黄土状粉土击实能量传递规律及宏细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状土的工程特性
        1.2.2 黄土状填土的压实特性
        1.2.3 压实黄土状土的力学特性
        1.2.4 冲击能量在土中传递规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构架
第2章 黄土状粉土的击实特性
    2.1 引言
    2.2 试验土料和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土料
        2.2.2 黄土状粉土击实试验方法
    2.3 击实试验结果
        2.3.1 非完全侧限击实试验结果
        2.3.2 完全侧限击实试验结果
        2.3.3 击实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4 击实黄土状粉土的电化学测试
        2.4.1 试验土料及试验方法
        2.4.2 Nyquist图与Bode图
        2.4.3 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电化学阻抗行为分析
        2.4.4 EIS特性与击实曲线的相关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完全侧限击实过程的能量传递规律
    3.1 引言
    3.2 试验土料与试验方法
        3.2.1 试验土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击实锤冲击力变化规律
        3.3.1 冲击作用时间变化规律
        3.3.2 击实锤冲击力变化规律
    3.4 非完全侧限击实试验中土底应力
        3.4.1 土底压应力作用时间
        3.4.2 土底压应力变化规律
    3.5 非完全侧限击实试验击实能量传递规律
        3.5.1 击实锤与土体的非完全弹性碰撞
        3.5.2 击实锤冲量变化
        3.5.3 击实应力传递规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全侧限击实过程的能量传递规律
    4.1 引言
    4.2 试验土料与试验方法
        4.2.1 试验土料
        4.2.2 试验方法
    4.3 击实锤冲击力
        4.3.1 冲击作用时间变化规律
        4.3.2 击实锤冲击力变化规律
    4.4 完全侧限击实试验中土底压应力
        4.4.1 土底压应力作用时间
        4.4.2 土底压应力变化规律
    4.5 完全侧限击实试验击实能量传递规律
        4.5.1 击实锤冲量变化
        4.5.2 击实应力传递规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击实黄土状粉土的强度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击实黄土状粉土应力-应变曲线
    5.4 击实黄土状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土状粉土击实过程宏细观机理分析
    6.1 引言
    6.2 颗粒流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6.2.1 颗粒流软件(PFC)简介
        6.2.2 颗粒流软件(PFC)基础理论
    6.3 颗粒流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6.3.1 土体宏观细观参数关系研究
        6.3.2 数值模拟试样建立
    6.4 颗粒流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5 黄土状粉土击实机理的宏细观分析
        6.5.1 侧向约束对击实能量传递的影响
        6.5.2 含水量对击实能量传递的影响
        6.5.3 土层对击实能量传递的影响
        6.5.4 击实次数对击实能量传递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工作展望
    7.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太原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历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4)黄土低角度边坡液化滑移机理试验研究 ——以石碑塬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震动液化动力学研究
        1.2.2 地震诱发黄土低角度滑移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石碑塬地区地质环境及滑移特征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与水文环境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区域地质构造
    2.2 海原地震概况
        2.2.1 海原地震诱发背景
        2.2.2 海原地震诱发石碑塬液化滑移
    2.3 现场勘探及室内试验
        2.3.1 滑坡灾害特征
        2.3.2 室内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碑塬黄土震动液化力学特征研究
    3.1 室内黄土液化试验设计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方案
    3.2 室内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孔压、应变增长规律
        3.2.2 抗液化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获取残余强度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土震动滑移形成过程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现象
    4.3 试验结果
        4.3.1 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4.3.2 孔隙水压力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4.4 分析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碑塬滑移数值模拟
    5.1 FLAC3D的理论背景
        5.1.1 FLAC3D软件中的液化计算方法
        5.1.2 一般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定准则
        5.1.3 动力耦合分析步骤
    5.2 数值模型构建及参数设定
        5.2.1 计算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5.2.2 本构关系及模型基本假设
        5.2.3 动力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
        5.2.4 输入地震波和设置监测点
    5.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3.1 天然状态下的应力分布
        5.3.2 动力结果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距离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饱和黄土液化研及黄土地层液化滑移研究现状
        1.2.2 土质滑坡滑距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石碑塬地震液化滑移剖面模型的复原
    2.1 1920 年海原8.5 级地震概况
    2.2 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灾害
        2.2.1 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特征
        2.2.2 海原地震滑坡基本类型
    2.3 石碑塬液化滑移灾害现场调查与分析
        2.3.1 石碑塬南液化滑移区概况
        2.3.2 石碑塬南液化滑移区地层分布
        2.3.2.1 现场钻探测试与探槽开挖
        2.3.2.2 现场波速测试及颗粒分析试验
        2.3.3 石碑塬液化滑移区水文情况
        2.3.4 峰谷地貌的形成及滑移体运动情况
    2.4 石碑塬地震液化滑移剖面模型的复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碑塬黄土地层液化势评价与滑移地层的确定
    3.1 石碑塬南液化滑移区各地层液化情况判别
    3.2 动三轴液化试验
        3.2.1 试样制备
        3.2.2 动三轴试验原理
        3.2.3 试验设备及方法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数值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化后黄土的流动性特征与滑移机制
    4.1 饱和黄土液化大变形试验研究
        4.1.1 试样以及试验设备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微结构试验研究
        4.2.1 试样以及试验设备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石碑塬黄土地层低角度液化滑移形成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土地层液化滑移最大距离预测方法
    5.1 运动模型简化
    5.2 滑移距离公式推导
    5.3 滑移公式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既有铁路路基黄土振陷病害成因机制与治理研究 ——以宝中线固原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动力学与振陷特性研究现状
        1.2.2 黄土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3 高压喷射注浆法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与振陷病害特征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条件
    2.2 土体基本特性
        2.2.1 现场取样情况
        2.2.2 土工试验
        2.2.3 塑液限试验
        2.2.4 颗粒分析试验
    2.3 振陷病害特征
        2.3.1 病害特征及分布
        2.3.2 现场监测沉降特征
        2.3.3 裂缝与不均匀沉降产生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病害区路基黄土的静力学特征
    3.1 概述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样准备
        3.2.3 试验方案
    3.3 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黄土结构强度特征
        3.3.1 应力-应变关系
        3.3.2 结构强度
    3.4 常规三轴试验条件下黄土抗剪强度特征
        3.4.1 抗剪强度
        3.4.2 粘聚力与内摩擦角
    3.5 结构强度与抗剪强度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病害区路基黄土的动力学特征
    4.1 概述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样准备
        4.2.3 试验方案
    4.3 动模量和阻尼比特征
        4.3.1 动应力-动应变关系
        4.3.2 最大动剪切模量
        4.3.3 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
    4.4 动强度和动孔隙水压力特征
        4.4.1 动强度
        4.4.2 动粘聚力和动内摩擦角
        4.4.3 动孔隙水压力
    4.5 振陷特征
        4.5.1 动应变的变化特征
        4.5.2 动荷载作用下黄土变形的物理过程
        4.5.3 病害区路基黄土的振陷特征
    4.6 动孔隙水压力与动应变关系特征
        4.6.1 动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和滞后性
        4.6.2 动孔隙水压力与应变关系
        4.6.3 微观结构特征对其动孔隙水压力变化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成因机制研究
    5.1 概述
    5.2 原状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微观结构特征
        5.2.1 矿物成分
        5.2.2 微观结构特征
    5.3 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的微观结构损伤与演化
        5.3.1 黄土振陷的二维微观结构损伤与演化差异性
        5.3.2 黄土振陷的三维微观结构损伤演化过程
    5.4 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成因机制
        5.4.1 黄土振陷的结构损伤演化机理
        5.4.2 黄土振陷的二元介质破损模型
        5.4.3 病害区路基黄土振陷成因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既有铁路路基振陷病害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治理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水泥-磷石膏改良黄土性能研究
        6.2.1 试验方法
        6.2.2 水泥-磷石膏改良黄土的性能研究
        6.2.3 水泥-磷石膏改良黄土的机理研究
    6.3 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桩施工技术研究
        6.3.1 高压喷射注浆法
        6.3.2 施工工艺参数
        6.3.3 施工工艺流程
        6.3.4 施工过程注意事项
    6.4 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桩室内物理模拟试验
        6.4.1 试验设计及方案
        6.4.2 试验装置合理性检验
        6.4.3 水泥-磷石膏桩加固路基效果物理模拟
    6.5 水泥-磷石膏斜旋喷桩现场加固效果评价
        6.5.1 现场试桩
        6.5.2 现场模拟荷载试验
        6.5.3 病害路基加固效果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基于真实细观结构模型的抗冻透水混凝土渗流、力学性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透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数字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细观结构模型研究现状
        1.2.4 CT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材料细观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制备
    2.2 抗冻透水混凝土试件物理试验
        2.2.1 孔隙率及透水性能试验
        2.2.2 立方体单轴压缩试验
    2.3 CT扫描试验
    2.4 砂浆力学性能试验
        2.4.1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4.2 砂浆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2.5 真实细观结构模型构建
        2.5.1 CT扫描图像预处理
        2.5.2 细观结构识别和提取
        2.5.3 真实细观结构三维重建
    2.6 基于真实细观模型的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2.6.1 二维平面孔隙特征分析
        2.6.2 三维孔隙特征分析
    2.7 基于真实细观孔隙结构的渗流数值模型构建
        2.7.1 网格划分调整
        2.7.2 边界条件设置
        2.7.3 渗流数值计算
    2.8 基于真实细观结构模型的单轴及多轴力学数值模型构建
        2.8.1 网格划分调整
        2.8.2 单元类型选取
        2.8.3 破坏准则及材料属性
        2.8.4 加载及求解过程
        2.8.5 裂缝模型选取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维平面孔隙特征分析
        3.1.1 平面孔隙率分布
        3.1.2 平面孔隙直径分布
        3.1.3 分形维数
    3.2 三维孔隙特征分析
        3.2.1 三维孔隙率
        3.2.2 三维孔隙直径分布
    3.3 不同压力梯度渗流性能研究
        3.3.1 渗透系数
        3.3.2 渗流压力分布
        3.3.3 渗流速度分布
        3.3.4 渗流曲线
    3.4 单轴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3.4.1 应力分布规律
        3.4.2 位移分布规律
        3.4.3 宏观裂缝发展过程
        3.4.4 细观裂缝发展过程
    3.5 单轴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3.5.1 应力分布规律
        3.5.2 位移分布规律
        3.5.3 宏观裂缝发展
        3.5.4 细观裂缝发展
    3.6 双轴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3.6.1 应力分布规律
        3.6.2 位移分布规律
        3.6.3 宏观裂缝发展
        3.6.4 细观裂缝发展
    3.7 双轴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3.7.1 应力分布规律
        3.7.2 位移分布规律
        3.7.3 宏观裂缝发展
        3.7.4 细观裂缝发展
    3.8 三轴压缩力学性能研究
        3.8.1 应力分布规律
        3.8.2 位移分布规律
        3.8.3 宏观裂缝发展
        3.8.4 细观裂缝发展
    3.9 三轴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3.9.1 应力分布规律
        3.9.2 位移分布规律
        3.9.3 宏观裂缝发展
        3.9.4 细观裂缝发展
4 讨论
    4.1 CT扫描技术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4.2 CT扫描图像的分割算法
    4.3 混凝土的细观结构模型研究
    4.4 研究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10)粉煤灰地层液化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方案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的宏观现象分析
    2.2 试验结果分析
        2.2.1 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
        2.2.2 孔压比变化规律
3 结论

四、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车站周围人工冻融粘土的地震变形特性研究[D]. 侯晨煜.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珊瑚砂砾三轴试验尺寸效应研究[D]. 黄孝芳.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黄土状粉土击实能量传递规律及宏细观机理研究[D]. 李婕.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黄土低角度边坡液化滑移机理试验研究 ——以石碑塬滑坡为例[D]. 高九龙. 西北大学, 2021(12)
  • [5]黄土地层大规模液化滑移距离预测方法研究[D]. 马星宇.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21(08)
  • [6]既有铁路路基黄土振陷病害成因机制与治理研究 ——以宝中线固原段为例[D]. 赵蒙.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7]基于真实细观结构模型的抗冻透水混凝土渗流、力学性能机理研究[D]. 温福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9]激振特性对砂土液化影响研究[A]. 张权权,杨港莉. 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10]粉煤灰地层液化特性试验研究[J]. 王玮健,周盛全,柯宅邦.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0(06)

标签:;  ;  ;  ;  ;  

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理论与应用进展(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