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时期西方逻辑两次传入中国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马君,王艺霏[1](2022)在《近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或由传教士零散传入中国,或由有识之士主动引入中国,经历了以零星介绍为主、以日本为中介和以美国为蓝本的三个传播阶段。在对相关文献史料爬梳整理后,发现这三个阶段虽然在传播动机、传播途径和传播主体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单一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但都给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诞生、理念的交流以及实践的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启示当代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传播要立足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加强培养高素质的本土职业教育研究者,不断增强理论影响力。
姚霏[2](2022)在《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文中指出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容易罹患的恶性疾病。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初,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有限,中国人"不敢损伤身体"的传统观念影响西医侵入式疗法在中国的推广。传统中医在乳腺肿瘤诊疗方面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仍在发挥作用。西医治疗手段要被中国民众接纳,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嬗变,特别是传统身体观念的突破。20世纪30年代后,伴随对"乳房"的关注和各种渠道对于乳腺癌知识的传播,部分民众建立起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加之手术和放疗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逐渐为民众接纳。但在中国不同地区,乳腺癌认知和治疗依然呈现巨大差异。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和知识传播接受,为理解当代中国癌症防治的成就和局限提供了历史视角。
张必胜[3](2021)在《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文中指出明清两朝大量翻译西方数学,为中国传统数学注入了新的表示、思想和方法。西方数学的引入和中国传统数学的西化,以及数学译着的广泛传播、各种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的建立、数学译着成为数学教材、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形成、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推广等因素促进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学学科得以创建。从此,在我国,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张玮玮,晋慧斌[4](2021)在《西方家居中国化的演变历史概述》文中研究指明西方家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各有其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可从其设计细节之处做出调整,特别是历经漫长的封建时期和两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文化对西方家居设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变化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家居文化,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促使西方家居与中国的家居文化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也影响了近代家具与现代家具的风格走向。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西方家居设计理念相互影响。中国文化向西方的传播使西方家居设计也具有了中国化的特点。
景天魁[5](2021)在《论群学相态》文中认为群学在战国末期诞生以后是否得以传承,其传承机制和绵延形式是什么,个中原委极为复杂,从"经世致用"可以找到正确答案。"经世致用"还影响到学术的存在和绵延形式。基于对荀子及其门生和后学影响、参与秦汉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的分析,考察由此开启的群学从元典向制度化、民间化、心性化和转型的"相态"演进脉络。从历史实践、社会理论和思维逻辑三个层次揭示了群学相态演进的实现机制,从而进一步证明群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基于此,可以揭示群学的存在形式何以与西方社会学不同的原因,如何看待中西学科分化模式之异同,既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价值选择问题。
魏孝稷[6](2021)在《西方汉学“帝国史”范式及其局限——兼谈“文明史”范式的可行性》文中指出西方汉学的历史书写存在一种以"中华帝国"概念为基轴的"帝国史"范式。该范式包括三种叙事,即突出"汉族"与所谓"异族"二元对立的空间叙事,围绕秦至清所谓"帝国时代"展开的时间叙事,以及传统中国政治的皇帝专制主义叙事。"帝国史"范式忽略了中原与边疆的互动一体化进程;以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废止等政治事件划分历史分期极其狭隘,不能反映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专制主义叙事基于皇帝或皇权本身理解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陷入了还原主义。为了避免"帝国史"范式的缺陷,建构一种"文明史"范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刘永强[7](2020)在《从西方逻辑两次传入看中西文化交流》文中认为明末至民初,西方逻辑分两个阶段传入中国。第一阶段以西方传教士与部分士大夫引进为主,特点是被动接受,具体内容是以亚里士多德"十范畴"为主的中世纪传统逻辑,但对中国社会基本没有产生实质影响。第二阶段则是政府积极引入,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系统地引介西方传统逻辑、部分现代逻辑知识以及逻辑教育体系,并以此推动了中国逻辑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刻。利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从社会背景、引入内容、译介手段三个层面对两次传入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影响两次传入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思考当今中西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冯明曼[8](2020)在《论吕澂的因明研究》文中指出吕澂是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佛学大师之一,他的佛学研究包罗万象、涉及范围甚广。其中,先生对于因明的研究在近现代因明研究大潮中更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力求对吕澂先生的因明研究做一个全面、细致地梳理与分析,更清晰地凸显吕澂先生因明研究的特点,探究其因明研究的影响与价值。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分析了吕澂因明研究所受到的民国时期唯识学复兴以及日本、西方因明研究的影响,并明确了吕澂因明研究的文献来源和思想基础,探明了其以玄奘所传的陈那因明为核心的研究脉落。第二部分梳理了吕澂的因明研究历程,对他的因明着作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大致分为通论、译介、对勘和专题研究四类。第三部分阐述了吕澂的因明研究内容,包括“因明史研究”、“因明论式研究”以及“量论的研究”三大部分:因明史的研究主要涉及因明溯源、古今异说、汉藏因明的发展等方面;因明论式的研究覆盖了汉传因明逻辑学部分的全部内容,即对“宗”、“因”、“喻”三支的解释和勘误;量论的研究主要是吕先生对汉传因明认识论的探讨,着重于“现量”、“比量”、“真唯识量”的研究和评析。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吕澂先生因明研究的影响,一方面吕澂先生有着语言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精于因明原典的对勘与整理,他奠定了多语言对勘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吕先生在因明研究内容上多有创见,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影响深远。另外,吕澂先生致力于发挥因明的实用性,力图将因明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从而推动了因明研究的进程。吕澂的因明研究既是对因明学文本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因明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的探索。吕澂先生是汉地最早着眼于藏、梵因明典籍的学者,不仅为后人研习因明提供了大量精确的文本资料,同时也弘扬了对勘的研习方法,清晰的勾勒出汉传因明的轮廓与细节,为现今学者如何研究因明提供了范例。
孙洪静[9](2020)在《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大部分的学者对梁启超的研究差不多已全面突破,并陆续汇成了一个专项的学科。然而,大部分学者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主要是从政治方面入手,二研究影响他的学术生涯的转变即墨学的学者,仅仅寥寥无几,并且在墨学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墨家逻辑思想,更是少之甚少。本文试将梁启超的有关墨家逻辑学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将其归为三个部分加以研究:一是从学术经历、文化背景、社会时代的角度去分析梁启超墨家逻辑思想理论的源起;二是从思想的变化去分析梁启超对墨学逻辑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三是从评价和总结梁启超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不足、影响、当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更加清晰定位梁启超墨家逻辑思想的特色。其中,本文重点梳理分析梁启超在不同阶段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内容,梁启超有关于对墨家逻辑、西方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印度因明三大逻辑的比较,进而审慎反思近代以来对墨家逻辑的研究。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做出的大致的梳理,这对推进我们当代中国逻辑史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王莉红[10](2018)在《耶方斯逻辑译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中国逻辑学的研究是从西方逻辑学引入之后才开始的。西方逻辑学的传入是伴随着来华传教士传教开始的,其后国内学者也开始自觉的翻译西方的逻辑学着作。在这期间耶方斯的逻辑学着作在西方逻辑学传入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耶方斯的逻辑着作翻译版本有艾约瑟的《辨学启蒙》、张君励的《耶方思氏论理学》、王国维的《辨学》和严复的《名学浅说》。这几本译着中有传教士的翻译版本,有国人借鉴日本学者对西方逻辑学的介绍来翻译耶方斯着作,也存在国人在翻译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名辩思想发现与西方逻辑学有相似之处,四本译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张君励的《耶方思氏论理学》和王国维的《辨学》均翻译自耶方斯的《逻辑学基础教程》,而耶方斯的《逻辑初级读本》则经艾约瑟的《辨学》和严复的《名学浅说》介绍到中国。通过比较分析原着以及译着,发现在同一版本的不同译着在翻译中存在着不同,其中包括对译者的翻译方法,以及对一些术语的翻译。耶方斯逻辑着作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后期逻辑术语的规范以及逻辑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部分学者对中国逻辑思想的研究。
二、明清时期西方逻辑两次传入中国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清时期西方逻辑两次传入中国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播背景 |
二、传播的历程及其特点 |
(一)以零星介绍为主的职业教育理论传播阶段及其特点(1900年之前) |
(二)以日本为中介的职业教育理论传播阶段及其特点(1900—1910年) |
(三)以美国为蓝本的职业教育理论传播阶段及其特点(1911—1949年) |
三、主要影响与当代启示 |
(一)主要影响 |
1. 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
2. 推动了中外职业教育理念的交流。 |
3. 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实践的变革。 |
(二)当代启示 |
1. 从传播内容来说,要立足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 |
2. 从传播者来说,要培养高素质的本土职业教育研究者。 |
3. 从传播效果来说,要更加强调理论的影响力。 |
(2)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完美的福音”: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乳腺癌手术治疗 |
二、古老东方的智慧:中医乳腺肿瘤治法的近代情境 |
三、关注乳房:西医乳腺癌知识的社会传播与接受 |
四、结语 |
(3)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明清两朝翻译西方数学 |
2.1 明朝的数学翻译 |
2.2 清朝的数学翻译 |
3.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 |
3.1 数学译着的广泛传播 |
3.2 各种新式学堂和学校的建立 |
3.3 数学译着作为数学教材 |
3.4 数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形成 |
3.5 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推广 |
4.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 |
(4)西方家居中国化的演变历史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家居设计历史背景 |
1.1 中国古代家居 |
1.2 西方古代家居 |
2 西方不同时期家居设计特点 |
2.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
2.2 文艺复兴时期 |
2.3 十八世纪 |
2.4 二十世纪 |
3 中西方文化的家居设计联系与区别 |
4 中国古代家居对西方家具的影响 |
4.1 巴洛克风格向洛可可风格转变 |
4.2 漆饰在西方古典家居中使用 |
4.3 简练优美的造型深受喜爱 |
4.4 西式家居运用东方雕刻 |
5 结语 |
(5)论群学相态(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经世致用与群学从元典到制度化演进的开启 |
(一)荀子游秦及其对秦国制度建设的影响 |
(二)荀子门人和后学积极参与秦汉制度建设 |
二、经世致用与群学的“相态”演变 |
(一)群学制度化既是群学参与制度建设的结果,又是制度建设实践对群学的回馈 |
(二)群学命题体系演进的“相态” |
(三)群学相态演进的阶段性和叠加性 |
三、经世致用与群学相态演进的实现机制 |
(一)历史实践的视角 |
(二)社会理论的视角 |
(三)思维逻辑的视角 |
(四)历史、理论与逻辑的统一 |
四、群学相态与学科存在方式 |
(一)分别地看,中西两种分科模式各有自己的历史合理性 |
(二)比较地看,中西两种分科模式本无优劣之分,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特点 |
(三)中西文明各有独立的起源,学科也并无唯一的标准 |
(四)“欧洲分科模式”是历史的,并不是不变的,更不具有永恒性 |
(五)学科分化模式对于学科存在与否不具有决定意义 |
结 语 |
(6)西方汉学“帝国史”范式及其局限——兼谈“文明史”范式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汉学的“帝国史”范式 |
1. 空间叙事 |
2. 时间叙事 |
3. 专制主义叙事 |
4.“新清史”对“中华帝国”的“新”解读 |
二、“帝国史”空间叙事与时间叙事的局限 |
三、“帝国”概念的传播与专制主义叙事 |
四、“文明史”范式的可行性 |
余论 |
(7)从西方逻辑两次传入看中西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一、几无反响的第一次传入 |
二、影响深远的第二次传入 |
三、两次传入的比较 |
四、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启示 |
(8)论吕澂的因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
一、时代背景 |
二、思想渊源 |
第二章 吕澂因明论着 |
一、通论性研究 |
二、译介研究 |
三、对勘研究 |
四、专题研究 |
第三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内容 |
一、因明史研究 |
(一)对因明源头的考证 |
(二)对古今异说的辨析 |
(三)对汉、藏因明发展的梳理 |
二、因明论式研究 |
(一)对宗的研究 |
(二)对因的研究 |
(三)对喻的研究 |
三、对量论的研究 |
(一)现量与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 |
(二)真唯识量 |
第四章 吕澂因明研究的影响 |
一、研究方法的影响 |
二、对因明若干问题的解答 |
三、对因明实用性的发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梁启超研究墨家逻辑思想的来源 |
第一节 梁启超的学术经历 |
一、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承 |
二、近代西方学术的吸收 |
三、中国优秀学术的发掘 |
第二节 梁启超研究墨家逻辑的文化渊源 |
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
二、康有为、孙饴让的影响 |
三、孙诒让的正式引进 |
第三节 梁启超研究墨家逻辑的社会时代背景 |
一、为变法寻求方法论武器 |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探寻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梁启超有关墨学的着作 |
一、早期对墨学的研究 |
二、后期对墨学的研究 |
第二节 梁启超对墨家逻辑研究前后阶段差异的缘由 |
一、出发点不同 |
二、研究方法不同 |
三、研究的深度不同 |
第三节 梁启超在墨家逻辑思想中的比较 |
一、梁启超对墨家逻辑、西方逻辑、印度因明比较的动因 |
二、墨家逻辑、西方逻辑、印度因明的比较研究 |
三、梁启超研究墨家逻辑思想的回响 |
第三章 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总体观照 |
第一节 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影响及不足 |
一、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影响 |
二、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节 梁启超对墨学逻辑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以墨兴墨”的现实意义 |
二、新墨学探究的何以可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耶方斯逻辑译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背景介绍 |
(一) 文化背景 |
(二) 主要文献和作者 |
二、耶方斯着作不同翻译之比较 |
(一) 张君励《耶方思氏论理学》与王国维《辨学》比较 |
(二) 艾约瑟《辨学启蒙》与严复《名学浅说》比较 |
三、译着中术语译名分析 |
(一) Logic译名 |
(二) 概念相关术语翻译 |
(三) 命题相关术语翻译 |
(四) 推理相关术语翻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明清时期西方逻辑两次传入中国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研究[J]. 马君,王艺霏. 职教论坛, 2022(01)
- [2]老病新医:近代中国乳腺癌的治疗变革、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J]. 姚霏. 妇女研究论丛, 2022(01)
- [3]明清的数学翻译与中国数学学科的创建[J]. 张必胜. 上海翻译, 2021(06)
- [4]西方家居中国化的演变历史概述[J]. 张玮玮,晋慧斌. 林产工业, 2021(11)
- [5]论群学相态[J]. 景天魁.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6]西方汉学“帝国史”范式及其局限——兼谈“文明史”范式的可行性[J]. 魏孝稷. 历史研究, 2021(05)
- [7]从西方逻辑两次传入看中西文化交流[J]. 刘永强. 前沿, 2020(03)
- [8]论吕澂的因明研究[D]. 冯明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梁启超对墨家逻辑思想的探究[D]. 孙洪静.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耶方斯逻辑译着研究[D]. 王莉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