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DITOR B0ARD AND SUPPORTERS FOR THE PERIODICAL(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2)在《《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文中研究说明在《语言科学》创刊一周年之际,本刊曾推出《〈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一文。此后每年,为加强学风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规范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语言科学》都会重新发表《规范》的修订版,与学界同仁共勉。本文的撰述是《语言科学》编辑部为致力于语言学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的学术规范所做的一种尝试;也有增加本刊编辑过程的透明度,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加强对本刊工作监督之意。学术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希望我们大家共同遵守,共同推动语言学学术规范的建设。由于这方面的学术规范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读者们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本文的撰写参阅了国际上一些有影响的刊物的规范与通行的标准,还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
黄斐[2](2022)在《革命道路与理论范式——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的论争及其实质》文中认为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之争是二战后西方左翼的重要理论争鸣,他们的论战对于在资本高速发展的时代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路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革命道路方面,双方表现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分:汤普森主张社会主义革命应当立足于民族实际,走具有本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安德森主张扬弃本土民族文化的局限性,走国际主义的革命之路。在理论范式方面,双方存在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方法之分:汤普森的文化主义方法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安德森的结构主义方法则重视理论建构和宏观叙事,反对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汤普森与安德森之争实质上讨论的是在二战后商品拜物教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自身理论与社会主义其他流派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人之争展现了二战后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但同时反映了他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田恩庆,Kevin Young[3](2021)在《论“体育社会学创建之父”埃里克·邓宁的学术贡献》文中提出诺贝特·埃利亚斯的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已在体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体育社会学创建之父"——埃里克·邓宁在促进体育社会学及其母学科的理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文本分析法考察埃里克·邓宁的学术观点生成过程及其学术贡献。认为:埃里克·邓宁对足球历史社会学的开创性探索使体育成为"严肃的"学术研究对象,并引领"莱斯特学派"在足球流氓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他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组织活动,独立或合作发表大量体育暴力、性别和兴奋剂等方面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不断拓展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在体育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他使体育议题成为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诺贝特·埃利亚斯理论的内涵;他还对体育之外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辩护和阐发诺贝特·埃利亚斯理论,译介其研究成果,推动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王海艳[4](2020)在《《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文中认为新中国初期文学的“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至1966年后方最终基本形成。在此之前,尽管毛泽东有一言九鼎之尊,但他的文艺思想被准确、彻底地理解有一个不太短的过程,加之他本人的文艺思想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期间与国内各种不同的文艺思想免不了有所碰撞。这些碰撞每每以对具体作家作品或文艺现象的大批判、大讨论或文艺运动的方式显示。与新中国几乎同时诞生的《文艺报》是新中国初期最权威、最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是新政权、新社会、新历史时代背景下,为建构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艺发展未来而进行的组织化、制度化的权力运作产物,是被赋予了政治文化使命的国家级重要期刊媒介。鉴于《文艺报》的特殊地位,该期刊上曾热烈议论过的小说作品是考察当时文学思潮、文艺政策演变的重要文本。1949-1966年期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往往具有某种标本意义,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先锋性、多义性和探索性,反映出那段特定时期文艺的新动向、新方向,具有主流文艺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引领性。而围绕“热议小说”出现的批评文章则反映出文艺界领导乃至最高领导人、文学批评家及社会各阶层读者思想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其时代演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伦理观和审美观的冲突与撞击尤为引人瞩目、意味深长。梳理剖析1949-1966年间《文艺报》上的“热议小说”,可以发现当代文学“一体化”形成的具体脉络,也可对相关文本所受不同褒贬遭遇予以新的更具深度和宏观视野的阐释。深入分析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文本及围绕其产生的评论文章,可发现“十七年”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内部话语如何从多元、冲突到同一与“规范”。本文锁定热议聚焦点,并解析聚焦点产生的原因及周围文学生态环境,从而更深地理解小说热议背后的社会思潮变化、意识形态冲突、文化背景冲突、文学权力博弈、文艺政策演变等以及其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分布、抵牾、冲突、消解,以及最终如何被体制所规训。1949-1955年是文学“一体化”过程的开端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所塑造的多是贴近现实的工农兵人物形象,作品内容主要是对当时新时代新生活的反映和过往革命历史故事的讲述;创作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创作主体是分层分等的存在,工农兵作家开始成长,而部分资深老作家处境开始变得艰难。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以批判性的为主,政治性批评话语和简单粗暴式批评风格开始出现,对更高、更正面的新人物及英雄形象塑造的期待,是这一时期批评文本较为一致的指向,批评主体主要是精英批评家,但普通读者的激进批评话语开始显现。《金锁》的创作及引发的批评拉开了文学体制“一体化”进程的序幕。1956-1962年是文学“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高大、理想的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光辉的革命历史、崭新的建设时代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显现成为主要创作点,创作主体也较为多元,创作风格则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较为和谐的统一。因1960-1962年前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热议小说”的相关批评文本不仅数量多,而且批评文本话语之间出现可贵的论争与交锋现象,创作规范和标准问题在争议中初步确立,而作品的艺术性也受到批评家的珍视,批评主体中工农兵群众力量开始增强,激进的政治评论者开始登场,但部分精英评论家还坚守着批评个性与思想的独立。1963-1966年是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完成时期。这一阶段,“热议小说”作品中开始出现完美典范的“超人”形象,阶级斗争话语在作品中凸显,创作风格已远远偏离现实主义,走向极端浪漫主义,创作主体构成较为单一,大都是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他们有趋同的政治形态化写作模式,有共性的创作指导思想和创作话语。围绕”热议小说”的批评文本与创作文本话语类同、评价标准及指导思想渐趋一致,更加重视作品的教育与宣传功能。批评主体方面,精英评论者的个性与独立性消失,评论主体工农兵化、与创作主体同一化。《欧阳海之歌》的创作及其相关批评,标志着文学“一体化”的最终形成。文学“一体化”的建构过程,不是单一行进式的,始终伴随着文艺界各种力量、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斗争和角力,发展到1966年,公开发表的创作文本及批评文本最终形成“一体化”形态。从文艺理论上看,以1949-1966《文艺报》“热议小说”及相关批评为中心来考察“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分期问题,不仅符合两者间实际的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显示了一种以小见大、从点到线、由线构面、注重文本及背景、强调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研究实践上看,“十七年”小说创作及批评,不是一种简单、纯粹的艺术活动,而是一种被深深制约、严格规范、不断演进的社会体制内的活动。之前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把“一体化”文学视为“十七年”文学发展时期一个已然的、静态的、固化的形态,对它进行描述式、呈现式、阐述式、论争式的共时性研究。本论文在认真、深入研读小说文本和批评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考察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艺政策、小说文本、小说批评文本、小说家及小说批评家主体特征,使关于“十七年”文学“一体化”的论题,在历时性、阶段性、动态化的研究视野下展开,以彰显学术研究所应具备的历史纵深感与科学学理性。
陈思[5](2020)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了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一直以来,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却不断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诋毁和压制,在一次次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的深刻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掣肘。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运动公平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体育实力飞速发展,然而话语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程度地提升,对国家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国家体育实力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建构关系,应该考虑观念因素的影响。中国诉求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除了重视硬实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观念层面的建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依据学者对国际话语权权力结构中各要素地分析,将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分解研究,依权力要素将其分为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各部分的内涵,进行实力层面和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地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
许力琴[6](2019)在《学术期刊三种工作群体的协同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的三种工作群体,也是期刊工作的重要合作者,三者之间具有身份互换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工作群体,通过协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三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期刊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三种群体的工作职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服务,阐述了三种群体协同管理对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性。
刘茵,周心玉,郭焕芳,郑爱莲[7](2019)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的探索——以《药学学报》英文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药学学报》英文刊近年来国际化建设为例,总结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探索中切实有效的策略:高起点创刊、依靠母刊资源、锁定英文出版、与国际出版社合作、建立高水平编辑编委团队、注重提高内容质量、编辑流程标准化国际化、策划学术活动提升期刊形象、切实有效的宣传等。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应努力实现国际化,为中国学术在国际舞台争取话语权。
徐昭恒[8](2018)在《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特征,也是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战略选择。对于这些高校而言,如何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国际化策略,不仅是其适应全球化模式下发展的必要反应,也成为自身追求卓越、履行时代使命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成功的大学国际化实践离不开富有使命感的教师群体的倾心参与,而作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作用尤其不容忽视。随着国际化日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重要的政策议题,我国众多高水平大学都在不遗余力地为教师的学术工作增添各种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内容,但已有研究却较少提及,这些举措背后所强调的现实目标,与青年教师基于自身学术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否真正匹配——而这正是本研究重点关注和探讨的核心所在。本研究选取东部沿海地区一所知名研究型大学作为单案例展开调查(简称S大学)。研究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重要观点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具有高度能动性的青年教师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参与情况、影响其参与行为的内、外部因素,以及S大学现有国际化策略之于本校青年教师国际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实证调查阶段采用了顺序解说型混合方法研究设计,首先针对S大学中自2007年之后入职、年龄在40岁以下的708名专任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其中250名教师有关在校期间国际化参与情况的有效反馈。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其中25名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探讨了这一群体产生不同行为选择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本校相关国际化策略进行整体评价与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1)S大学青年教师在本土校园范畴的国际化参与主要体现在与本土教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学生指导)和本土科研(科研探索、项目合作)相关的四个方面。个人主导的科研探索是其最主要的国际化参与形式;但并非所有青年教师都有意愿和机会参与和国际化教学相关的工作;(2)他们在跨境交流方面的主要参与形式是单次时长在6个月及以上的中长期海外访学,以及时长在2周之内的短期跨境流动。整体而言,青年教师的跨境交流选择更易受到外部政策环境影响,本土高校毕业、入职时间越长、学术职称越高(相对于中&初级职称者)的青年教师更有可能涉足中长期海外访学;(3)基于院系设置的学科背景对青年教师的国际化科研活动具有显着影响。一方面,通过对组间差异的分析发现,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在“本土科研”和“跨境交流”方面的参与程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从院系子案例的对比情况来看,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在“学生指导”和“国际发文”的参与程度也呈现较大差异。根据访谈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强科研成果产出、获得各类学术资源,以及建立一种广义的学术声誉,其核心是积累能够推动自身学术工作发展的各类学术资本。从研究归纳的10种具体参与动机背后可以发现,来自高校层面的某些权力影响、制度规约和平台支持,以及基于教师个体的意识、能力与资源,作为主要的外部和内部因素,不同程度地对青年教师的国际化参与产生了客观推动作用。从各种推动因素被提及的重要程度来看,青年教师在本土教学领域的国际化参与主要源自外部因素推动、在本土科研领域的国际化参与主要受到内部因素激励,而跨境交流则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有少数具备一定学术资本的青年教师能够较好地将个人学术工作议程,与院系的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相结合。新进普通青年教师更有可能涉足与国际化教学相关的工作,其参与行为更多呈现为一种被动模式,主要受到外部因素驱动,并因此在职级晋升中处于不利位置。此外,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主要受到内部因素推动而主动参与国际化。他们对于机构资源的依赖相对较少,同时也不完全遵循学校发展规划来决定个人的国际化参与选择。研究同时从机会成本、制度阻碍和个人代价三个方面,归纳了青年教师主观不愿或客观不能参与某些国际化活动的10个具体理由。其背后主要反映的是来自高校资源供给、考核制度、服务支持以及院系设置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以及源自教师自身的资源紧缺和客观生活需求,对于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所产生的反向拉力。总体而言,青年教师在本土国际化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参与实践主要受到外部因素阻碍,但具体阻碍因素略有差异;在跨境交流方面的参与意愿主要受到教师内部因素影响。在参与国际化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外部因素干扰的青年教师比例略高于主要受到内部因素影响的同行,但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表明两类阻碍因素都有可能对特定个体的国际化参与决策产生关键性影响;而教师自身的反思性与能动性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主要受内部因素阻碍的青年教师虽然同时感知到某些外部因素阻碍,但他们仍能在实践中予以部分消解,并在此基础上定向自己的活动。总体而言,S大学中政策规划类国际化组织策略在青年教师意识层面的影响力显着高于相关激励支持举措;海外交流资助与校内平台支持的影响力整体高于其他举措。青年教师普遍认同学校在管理调控方面的相关举措,对其国际化实践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对于学校在操作实施、师资建设以及服务支持方面的部分国际化策略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仍有争议。研究发现,致使当前S大学出现所谓“国际化战略漂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战略定位中对于海外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偏好,以及由此投射于制度建设方面的倾向性,压缩了在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空间,阻碍了他们进一步获取有助于国际化参与的各类学术资本;二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多变”和“固化”,加剧了高校内部的学术阶层分化,致使多数尚处于学术资本累积初级阶段的青年教师承受着自上而下的挤压,在主观以及客观上都不同程度地产生“难以投身国际化实践”的疲惫感。此外,具体策略执行及其影响的滞后性也可能会使许多青年教师产生“政策支持不明显”的主观印象,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他们投身国际化实践的热情和决心。总之,本研究关于S大学青年教师国际化参与问题的探讨,实质反映的是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术场域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职业现状。上述问题提醒高校管理者,有必要从学校发展国际化的基本立场定位、重要指导原则以及具体推动举措三个层面,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增强青年教师的学术竞争力,并以此帮助他们拓展参与跨学科/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
本刊记者[9](2015)在《2015年全国橡塑中心工作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暨《橡塑技术与装备》创刊40周年庆典在宁夏召开》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7月308月2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橡胶塑料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橡胶塑料设计技术中心、全国橡胶塑料技术专家委员会、全国橡塑机械信息中心、石油和化工橡塑节能环保中心、《橡塑技术与装备》《橡塑机械时代》《石化橡塑节能环保》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15全国橡塑中心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在宁夏银川
本刊记者[10](2015)在《2015年全国橡塑中心工作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暨《橡塑技术与装备》创刊40周年庆典在宁厦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7月308月2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橡胶塑料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橡胶塑料设计技术中心、全国橡胶塑料技术专家委员会、全国橡塑机械信息中心、石油和化工橡塑节能环保中心、《橡塑技术与装备》《橡塑机械时代》《石化橡塑节能环保》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15全国橡塑中心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石油和化
二、EDITOR B0ARD AND SUPPORTERS FOR THE PERIODICA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DITOR B0ARD AND SUPPORTERS FOR THE PERIODICAL(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 作者与论文 |
1.1 研究成果的非正式交流与在《语言科学》上正式地公开发表 |
1.2 文章的学术规范 |
1.2.1 交代与本文研究有关的学术史 |
1.2.2 分清人己成果 |
1.2.3 严禁剽窃、捏造和窜改 |
1.2.4 不得对其他研究者进行人身攻击 |
1.3 作者行为的规范 |
1.3.1 关于作者的署名 |
1.3.1.1 作者署名的重要性 |
1.3.1.2 作者署名的原则 |
1.3.1.3 多位作者署名的顺序 |
1.3.1.4 通讯作者的义务 |
1.3.1.5 使用笔名问题 |
1.3.2 关于致谢 |
1.3.3 关于投稿 |
1.3.3.1 作者不宜重复地发表研究成果 |
1.3.3.2 作者不宜零散地发表研究成果 |
1.3.3.3 作者应尽量提供所发表文章的原始数据 |
1.3.3.4 作者可以指定某些专家不作为匿名同行评审专家 |
2 匿名评审 |
2.1 匿名评审的意义与义务 |
2.1.1 匿名评审的意义 |
2.1.2 匿名评审不受经济利益的干扰 |
2.2 评审工作的建议 |
2.2.1 内容方面 |
2.2.2 文字方面 |
2.2.3 学术道德方面 |
2.2.4 评审意见的措辞 |
2.2.5 审稿的时间 |
2.3 匿名评审的学术规范 |
2.3.1 确保匿名评审专家的匿名身份 |
2.3.2 匿名评审专家应避免任何可能的利益冲突 |
2.3.2.1 遇有利益冲突时的处理办法 |
2.3.2.2 遇有难以判断利益冲突时的处理办法 |
2.3.3 匿名评审专家应对被评稿件的所有信息保守秘密 |
3 编辑 |
3.1 编辑流程 |
3.1.1 来稿登记 |
3.1.2 稿件审阅 |
3.1.2.1 一审 |
3.1.2.2 二审 |
3.1.2.3 三审 |
3.1.2.4 终审 |
3.2 编辑部(编辑)的权利与义务 |
3.2.1 决定稿件发表与否 |
3.2.1.1 编辑部有最终决定接受发表和拒绝发表稿件的权利 |
3.2.1.2 编辑部决定刊用的稿件将在纸本和网络上同时发表 |
3.2.2 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部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
3.2.2.1 编辑部将给予所有的稿件同样的评审 |
3.2.2.2 编辑部的评审与发表将尽量照顾来稿的时间顺序 |
3.2.2.3 编辑部将选择合适的专家作为匿名审稿人 |
3.2.2.4 编辑部将允许作者对匿名专家的批评意见做出回应 |
3.2.2.5 编辑部一般应同意作者指定某些专家不能作为匿名同行评审专家的请求 |
3.2.2.6 编辑部将对文稿的编辑加工做到精益求精 |
3.3 编辑部(编辑)的学术道德规范 |
3.3.1 编辑方不得以个人名义与作者和匿名审稿专家联系 |
3.3.2 编辑部应尊重作者的独立思考和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 |
3.3.3 编辑方不得在终审之前作出接受文稿的保证 |
3.3.4 编辑部一般不应约求特定内容的文稿 |
3.3.5 编辑方应避免与作者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 |
3.3.6 参与编辑过程的所有人员必须视未发表的稿件为保密文档 |
(3)论“体育社会学创建之父”埃里克·邓宁的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拓并引领足球社会学研究 |
1.1 学术生涯早期:开辟足球研究新领域 |
1.2 学术生涯中期:强化“莱斯特学派”在足球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 |
1.3 学术生涯晚期:拓展足球研究新视野 |
2 推动体育社会学与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
2.1 学术生涯早期: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活动并初涉体育社会学研究 |
2.2 学术生涯中期:扩大型构/过程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运用范围 |
2.3 学术生涯晚期:致力于体育社会学文献积累与学科发展 |
3 激发诺贝特·埃利亚斯的体育研究兴趣 |
4 对非体育领域的积极探索 |
5 结束语 |
(4)《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基本概念和需要说明的问题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文艺报》相关研究综述 |
1.3.2 《文艺报》“热议小说”研究 |
1.3.3 “一体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第二章 “一体化”开端期:批判与希冀(1949-1955) |
2.1 真实、多元的文本世界:“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2.1.1 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 |
2.1.2 新生活与革命历史的如实讲述 |
2.1.3 现实主义创作下的多元艺术风貌 |
2.2 层级与体制的建立:“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2.2.1 文艺界“会师”队伍构成 |
2.2.2 工农兵作家的成长与培养 |
2.2.3 资深作家的艰难与贡献 |
2.2.4 作家体制化的开始 |
2.3 “破”与“立”之间:“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2.3.1 对新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期待 |
2.3.2 “浇花”与“锄草”的并存 |
2.3.3 政治性批评话语凸显 |
2.4 丰富的构成:“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2.4.1 精英评论家的“定位”与“保卫” |
2.4.2 普通读者的“愤怒”与“扞卫” |
2.4.3 作者的自我批评与自我争辩 |
2.4.4 《文艺报》编者的“引领”与“裁判” |
第三章 “一体化”发展期:中断与推进(1956-1962) |
3.1 超越现实的理想与浪漫:“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3.1.1 高大理想人物形象的出现 |
3.1.2 理想烛照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书写 |
3.1.3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贡献 |
3.1.4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交映 |
3.2 “大我”与“小我”的融合:“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3.2.1 创作主体多元化与群体化 |
3.2.2 个体生命的历史化书写 |
3.2.3 主流创作思想的表现与迎合 |
3.3 平等地“争鸣”:“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3.3.1 “争鸣”现象的出现 |
3.3.2 创作规范和标准的初步确立 |
3.3.3 对作品艺术性的珍视 |
3.4 喧嚣的大多数:“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3.4.1 群众批评力量的增强 |
3.4.2 激进政治评论者的登场 |
3.4.3 精英评论家的独立与坚守 |
第四章 “一体化”形成期:统一与确立(1963-1966) |
4.1 完美与纯粹:“热议小说”作品本体分析 |
4.1.1 完美典范“超人”形象的出现 |
4.1.2 阶级斗争主题的一致表现 |
4.1.3 极致浪漫主义风格的趋同 |
4.2 体制内的“建设者”:“热议小说”创作主体分析 |
4.2.1 工农兵作家中心化 |
4.2.2 趋同的政治化写作模式 |
4.2.3 独立性与个性渐趋消失 |
4.3 同一与统一:“热议小说”批评文本分析 |
4.3.1 与创作话语“同质”的批评 |
4.3.2 批评标准的确立与统一 |
4.3.3 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视 |
4.4 主流与合流:“热议小说”批评主体分析 |
4.4.1 批评主体工农兵化 |
4.4.2 精英评论者的独立性消失 |
4.4.3 批评主体与创作主体合一 |
第五章 结语 |
5.1 1949-1966“热议小说”创作再认识 |
5.2 1949-1966“热议小说”批评新思考 |
5.3 文学“一体化”的形成与消解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先生访谈录 |
附录二 丁玲最后一任秘书王增如女士访谈录 |
附录三 赵树理孙女赵飞燕女士访谈录 |
附录四 原《文艺报》、《红旗》杂志编辑雷声宏老师访谈录 |
附录五 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先生访谈录 |
附录六 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郑一奇先生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
1.1.2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
1.1.3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维护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大国责任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4 小结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
1 文献综述 |
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内涵地理解 |
1.2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回顾 |
1.3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弱势原因分析 |
1.3.1 客观原因分析 |
1.3.2 主观原因分析 |
1.4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建议 |
1.4.1 提升国家体育文化吸引力 |
1.4.2 提升国家传媒影响力 |
1.4.3 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
2 文献评述 |
2.1 研究成果 |
2.1.1 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 |
2.1.2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
2.1.3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
2.2 研究不足 |
2.2.1 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缺乏对概念的深刻剖析 |
2.2.3 存在问题分析缺乏主线且缺少客观数据依托 |
2.2.4 提升策略的实用性有待增强 |
3 本文创新 |
3.1 视角创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思路创新:以权力要素为主线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
3.3 策略创新: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提升策略研究 |
4 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1 理论基础 |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体系 |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 概念界定与权力要素分析 |
2.1 话语权内涵分析 |
2.1.1 福柯的话语权力观 |
2.1.2 当今时代话语权的内涵分析 |
2.2 国际话语权内涵分析 |
2.3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界定 |
2.4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 |
2.4.1 产生权力的话语形式 |
2.4.2 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2.4.3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 |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
2.1.2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 |
2.1.3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的形成 |
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2.1 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情况分析 |
2.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3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自身实力 |
3.1.1 加强冬季奥运项目实力 |
3.1.2 促进夏季奥运项目的全面发展 |
3.1.3 加强体育组织领导层人员能力培养 |
3.2 获取体育组织中的更多支持 |
3.2.1 争取欧洲国家的认同 |
3.2.2 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缺乏体现自身优势的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2.2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传播载体 |
2.3 缺乏西方受众接受的体育话语传播策略 |
2.3.1 思维理念差异 |
2.3.2 表达风格差异 |
3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发掘更多有吸引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1 现代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1.2 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
3.2 多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体育声音 |
3.3 话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更贴近国外受众 |
3.4 体育对外传播过程中树立“体育身份认同”观念 |
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2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
2.1.1 客观原因 |
2.1.2 主观原因 |
2.2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问题分析 |
2.2.1 自身定位缺失 |
2.2.2 运营模式陈旧 |
2.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
2.2.4 国际视野缺乏 |
3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
3.1.1 转变办刊理念,以国际化期刊为办刊目标 |
3.1.2 开设学术省思和批判专栏,增强学术自主性 |
3.1.3 完善网络版期刊构建,提升期刊网站影响力 |
3.2 提升中国体育智库的现实效用 |
3.2.1 拓宽智库人才构成渠道 |
3.2.2 建立智库成果推广机制 |
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
1 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
1.1 思想层面——体育精神文化 |
1.1.1 普适性体育精神 |
1.1.2 民族体育精神 |
1.2 活动层面——体育产业文化 |
2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
2.1 现代体育中精神文化价值缺失 |
2.1.1 自身定位缺失 |
2.1.2 西方认同观念缺失 |
2.2 国际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缺失 |
3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
3.1 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定位 |
3.2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力 |
3.3 以武术进奥运为持续发力点 |
3.4 深度发掘体育产业文化资源 |
3.4.1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 |
3.4.2 创建国家体育品牌文化 |
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1 界定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 |
2 分析了构成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权力要素 |
3 对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4 对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5 对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6 对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1 研究局限 |
1.1 未查找到相关外文文献 |
1.2 对于各权力要素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
1.3 没有形成“权力结构”层面的完整运行机制 |
1.4 存在问题分析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依托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 学术着作 |
原着 |
译着 |
2 期刊论文 |
3 网络资料 |
4 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学术期刊三种工作群体的协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种群体的工作职能和管理内容 |
1.1 作者群体 |
1.1.1 积极吸纳学科带头人作为期刊作者队伍的中坚力量 |
1.1.2 关心老作者的科研动态和个人成长 |
1.1.3 注重年轻作者的培养 |
1.2 审稿专家群体 |
1.3 读者群体 |
2 三种群体的角色转换 |
3 结束语 |
(7)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的探索——以《药学学报》英文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学学报》英文刊的创刊——定位国际一流 |
二、依靠具有历史积淀的母刊——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三、锁定全英文出版——国际化交流无缝对接 |
四、与全球最大的国际出版商合作——借船出海 |
五、建立和维护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发掘年轻学术力量 |
六、内容的策划——系列化热点化 |
七、国际化的编辑团队组建——高素质人才成就高质量的期刊 |
八、国际化的审稿流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
九、组织召开品牌学术会议——全方位发展 |
十、大力宣传——多层次显示和推荐 |
(8)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化是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战略选择 |
1.1.2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建设亟需青年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 |
1.1.3 大学国际化策略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机遇还是挑战? |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大学国际化 |
1.3.2 国际化参与 |
1.3.3 研究型大学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大学国际化的研究情况 |
2.1.1 基于历史视角的大学国际化内涵研究 |
2.1.2 基于理论视角的大学国际化内涵研究 |
2.1.3 大学国际化与教师参与的关系研究 |
2.1.4 有关大学国际化策略的批判性反思 |
2.2 有关教师参与国际化的研究情况 |
2.2.1 教师参与国际化的意义与形式 |
2.2.2 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分类与变量 |
2.2.3 影响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因素 |
2.2.4 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建议 |
2.3 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现状 |
2.3.1 有关教师国际化研究的主题分类 |
2.3.2 有关青年教师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
2.3.3 国内外实证研究情况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构建 |
3.1 研究的本质探讨 |
3.1.1 国际化、研究型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内在联系 |
3.1.2 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实施需要教师参与 |
3.1.3 教师的国际化参与不必然等同于大学的国际化 |
3.2 理论概述与应用 |
3.2.1 结构化理论概述与反思 |
3.2.2 结构化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
3.3 研究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范式与方法论 |
4.2 研究策略:案例研究 |
4.2.1 案例选择 |
4.2.2 研究对象和抽样策略 |
4.3 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设计与修订 |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3 问卷数据的统计 |
4.3.4 问卷质量的评估 |
4.4 深度访谈 |
4.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4.4.2 访谈资料的收集 |
4.4.3 访谈资料的分析 |
4.4.4 访谈质量的评估 |
4.5 伦理问题 |
第五章 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形式与特征 |
5.1 青年教师对大学国际化策略的认知 |
5.1.1 青年教师对大学国际化组织策略的认知 |
5.1.2 青年教师对大学国际化活动策略的认知 |
5.2 青年教师在本土范围的国际化参与 |
5.2.1 教师国际化参与的行为表现 |
5.2.2 教师国际化参与的维度构成 |
5.3 青年教师在跨境方面的国际化参与 |
5.3.1 基于参与类型的统计分析 |
5.3.2 基于参与频次的统计分析 |
5.4 针对不同类别教师的差异性分析 |
5.4.1 不同个人背景教师的本土国际化参与 |
5.4.2 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本土国际化参与 |
5.4.3 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跨境国际化参与 |
5.5 基于学科院系差异的子案例分析 |
5.5.1 以学生指导为例的参与情况 |
5.5.2 以国际发文为例的参与情况 |
5.6 本章结论 |
5.6.1 已有研究发现小结 |
5.6.2 基于研究发现的结论 |
第六章 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因素分析 |
6.1 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原因分析 |
6.1.1 科研产出:推动科研工作进展与成果产出 |
6.1.2 资源获取:吸纳学术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 |
6.1.3 声誉建立:获得来自外界的专业/学术认可 |
6.1.4 分析与讨论:与已有研究发现的比较 |
6.2 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外部因素 |
6.2.1 高校工作和任务分配 |
6.2.2 高校晋升和考评政策 |
6.2.3 高校搭建的学术平台 |
6.2.4 国内外相关机构支持 |
6.3 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内部因素 |
6.3.1 积极的国际化态度、信念和兴趣 |
6.3.2 适应国际化活动的丰富知识与技能 |
6.3.3 有益于国际交流的多元化学术网络 |
6.4 针对不同参与变量的推动因素分析 |
6.4.1 针对不同参与类型的推动因素分析 |
6.4.2 针对不同参与主体的推动因素分析 |
6.5 本章结论 |
6.5.1 已有研究发现小结 |
6.5.2 基于研究发现的结论 |
第七章 阻碍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因素分析 |
7.1 青年教师“不”参与国际化的理由 |
7.1.1 机会成本:对国际化参与收益和成本的考量 |
7.1.2 制度阻碍:来自高校及其外部的制约或干扰 |
7.1.3 个人代价:对个人学术工作以外生活的影响 |
7.1.4 分析与讨论:与已有研究发现的比较 |
7.2 阻碍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外部因素 |
7.2.1 可用于国际化活动的资源供给不足 |
7.2.2 严苛考核要求不鼓励国际化参与 |
7.2.3 推动国际化参与的服务支持不足 |
7.2.4 基于院系设置的学科壁垒阻碍 |
7.2.5 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不足 |
7.3 阻碍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内部因素 |
7.3.1 缺乏支撑国际化参与的充裕经费 |
7.3.2 缺乏支撑国际化参与的充足时间 |
7.3.3 来自家庭建设需求所产生的限制 |
7.4 针对不同参与变量的阻碍因素分析 |
7.4.1 针对不同参与类型的阻碍因素分析 |
7.4.2 针对不同参与主体的阻碍因素分析 |
7.5 本章结论 |
7.5.1 已有研究发现小结 |
7.5.2 基于研究发现的结论 |
第八章 大学国际化策略对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影响 |
8.1 对S大学国际化策略的整体评价 |
8.1.1 针对管理调控方面策略的评价 |
8.1.2 针对操作实施方面策略的评价 |
8.1.3 针对人力资源方面策略的评价 |
8.1.4 针对服务支持方面策略的评价 |
8.2 对有争议的策略影响的原因分析 |
8.2.1 战略定位中对优势人才的偏好 |
8.2.2 政策制度的“多变”与“固化” |
8.2.3 策略执行及其成效的滞后影响 |
8.3 对S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需求分析 |
8.4 对S大学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国际化的建议 |
8.5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结语 |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9.3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案例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政策、师资策略 |
附Ⅰ-1 案例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与目标分解 |
附Ⅰ-2 案例大学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
附Ⅰ-3 案例大学中针对教师群体的国际化策略 |
附录 Ⅱ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国际化问卷调查 |
附Ⅱ-1 问卷调查邀请函 |
附Ⅱ-2 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国际化访谈提纲 |
附Ⅲ-1 访谈邀请函 |
附Ⅲ-2 知情同意书 |
附Ⅲ-3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EDITOR B0ARD AND SUPPORTERS FOR THE PERIODICAL(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J]. 本刊编辑部. 语言科学, 2022(01)
- [2]革命道路与理论范式——爱德华·P·汤普森与佩里·安德森的论争及其实质[J]. 黄斐.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01)
- [3]论“体育社会学创建之父”埃里克·邓宁的学术贡献[J]. 田恩庆,Kevin Young.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12)
- [4]《文艺报》“热议小说”与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形成[D]. 王海艳. 河北大学, 2020(08)
- [5]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D]. 陈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学术期刊三种工作群体的协同管理[J]. 许力琴. 管理观察, 2019(19)
- [7]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的探索——以《药学学报》英文刊为例[J]. 刘茵,周心玉,郭焕芳,郑爱莲. 传播与版权, 2019(04)
- [8]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参与大学国际化的案例研究[D]. 徐昭恒.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2015年全国橡塑中心工作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暨《橡塑技术与装备》创刊40周年庆典在宁夏召开[J]. 本刊记者.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19)
- [10]2015年全国橡塑中心工作年会、第六届《橡塑技术与装备》编委会换届会暨《橡塑技术与装备》创刊40周年庆典在宁厦召开[J]. 本刊记者.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