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上呼吸道疾病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崔庆科[1](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方芳[2](2020)在《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儿科门诊、急诊符合纳入标准患儿130例,年龄在1岁至14岁之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试验组采用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用中药口服治疗,疗程均为7天,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症状、体征变化及中医证侯积分变化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评价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130例,127例完成临床试验观察,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脱落率为2.31%。两组患儿治疗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中医证侯积分,试验组有效率为96.83%,对照组有效率为92.19%,两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66.67%,对照组治愈率为42.1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两组退热时间,治疗2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71.43%,对照组退热率为53.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88.89%,对照组退热率为65.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后,试验组退热率为95.24%,对照组退热率为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改善咽痛、咽部体征、大便、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部体征、大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改善咽痛情况、小便、舌象、脉象/指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刮痧疗法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与单用中药相比,两种方法有效率相当,但刮痧辅助治疗后治愈率更高。2.在退热方面,刮痧疗法佐治能缩短“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发热时间,有更好的退热效果。3.刮痧疗法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对咽部体征、大便情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林春丽[3](2020)在《不同穴位及针术对腹泻家兔胃肠动力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兽医针灸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白针、艾灸以及近代的电针、水针、激光、穴位埋植等疗法广泛应用于动物临床。腹泻是常见多发病,而针灸是治疗腹泻的优势疗法。目前针灸对腹泻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有大量穴位应用于临床,但是不同穴位的作用比较、不同针术的比较、针灸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等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本试验选择临床治疗动物腹泻最常用的三个穴位:后三里穴(ST-36),后海穴(GV-1),大肠俞穴(BL-25),通过白针、电针、水针三种针灸技术,探讨不同穴位、不同针术对番泻叶诱导腹泻家兔胃肠动力和肠道离子通道的调控作用,比较几个穴位调控腹泻的作用途径,探索不同针术的作用途径及机理,为针灸治疗动物腹泻病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腹泻家兔模型的构建试验,将20只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组家兔1~7 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1 g/kg·d,2g/kg·d,3 g/kg·d),空白对照组家兔在同样条件下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期间观察家兔精神状况,统计体重及粪便情况,计算腹泻率、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试验结束,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血浆,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液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三个模型组家兔体重增长缓慢,试验第1 d,各剂量组腹泻率达到100%,且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呈剂量依赖性。试验第7 d,模型Ⅰ组无腹泻症状,模型Ⅱ、Ⅲ组腹泻指标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显着。三个模型组家兔血清GAS、血浆MTL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且模型Ⅱ、Ⅲ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各模型组VIP含量相比空白对照组显着上升(P<0.05或P<0.01)。各组血浆5-H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增加(P<0.01)。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番泻叶水提液均一定程度影响家兔的体重、精神状态以及胃肠激素水平,其中,2 g/kg·d的番泻叶水提液能诱导出稳定的腹泻症状,对其临床指标和胃肠激素也有显着影响,因此选择该剂量进行不同穴位和不同针术的试验。为了探索不同穴位对腹泻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腹泻模型组、ST-36组、GV-1组、BL-25组。模型组及三个穴位组分别于1~7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2g/kg·d),制作家兔腹泻模型,空白对照组家兔在同样条件下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灌服番泻叶水提液的同时,三个针刺组分别用白针刺激ST-36,GV-1,BL-25三个穴位,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后肢内侧非穴位的刺激,每天1次,持续7 d。每天定时观察家兔的精神状态及表现,记录腹泻数据,采用HE染色法,观测各组试验家兔肠道组织结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液中GAS、MTL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液中VIP、5-H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组织中P物质(SP)、肠嗜铬细胞(EC)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色氨酸羟化酶(TPH)、钠-氢交换体3(NH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T-36、GV-1、BL-25三组家兔体重在针刺第5、7d显着升高(P<0.01),针刺双侧ST-36可显着降低第1 d的稀便率、稀便级及腹泻指数(P<0.01),并在第3~7 d达到与空白对照组相同的水平。针刺GV-1也可降低第1 d的稀便率(P<0.01),腹泻指数在第1、7d有显着作用(P<0.01)。BL-25仅在第1d显着改善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P<0.01)。临床效果来看,以ST-36最佳,GV-1和BL-25次之;肠道组织结构显示,各组绒毛高度增长(P<0.01),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上升(P<0.01),其中ST-36、GV-1组肠绒毛存在轻微的肿胀现象,而BL-25绒毛结构好转;ST-36能显着降低GAS、MTL、5-HT、VIP含量(P<0.05或P<0.01),针刺GV-1能显着降低MTL、VIP含量(P<0.05),BL-25能显着降低GAS、MTL、VIP含量(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V-1能明显抑制SP在肠道组织的表达(P<0.01),ST-36,BL-25次之;ST-36、GV-1、BL-25均能明显提高肠动力因子EC、离子通道AQP4在组织中的含量(P<0.01),但较空白对照组仍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三组肠道组织中TPH的表达程度显着降低(P<0.01),NHE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但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综合上述结果,白针刺激三个穴位后,以ST-36缓解腹泻的效果最为显着。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针术的作用,选择白针效果最佳的穴位ST-36,比较白针、电针、水针ST-36对腹泻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将25只家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白针组、电针组、水针组。模型组及三个针术组按照模型构建的方法进行处理,1~7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2g/kg·d),造模的同时,分别用白针、电针、水针刺激ST-36,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腿内侧非穴位的刺激,每天1次,连续7 d。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ST-36可显着降低第1 d的稀便率、腹泻指数(P<0.01),并在第3~7d达到与空白对照组相同的水平。白针ST-36可降低第1、3d的稀便率、腹泻指数(P<0.01),后几天无稀便出现。水针仅在第1、3d较模型组有显着作用(P<0.05或P<0.01);水针组绒毛高度有显着改善(P<0.01),隐窝深度显着增加(P<0.01),但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仍较空白对照组有一定差距(P<0.01)。白针、电针组绒毛明显增高(P<0.01),隐窝结构清晰完整,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上升(P<0.01);白针、电针、水针可极显着降低GAS含量(P<0.01),其中电针对MTL含量作用突出(P<0.01),而水针提升VI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另外,白针、电针、水针ST-36均能明显抑制SP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P<0.01),显着提高NHE3的含量(P<0.01),抑制TPH的表达(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电针可明显促进EC和AQP4在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效果达到空白对照组水平。结论:2 g/kg·d番泻叶水提液连续灌服7d可构建稳定的腹泻家兔模型;白针ST-36,GV-1,BL-25均能缓解番泻叶诱导的家兔腹泻,其中ST-36可下调胃肠激素含量,引起肠道组织蛋白含量变化,上调肠道组织离子通道,减缓胃肠动力。BL-25除了下调胃肠激素水平、上调肠道离子载体外,还能作用到肠道组织,减轻肠绒毛肿胀及脱落现象。BL-25作用效果略弱于ST-36。GV-1主要作用于局部胃肠神经,平衡异常的胃肠激素含量,增加肠道离子通道,下调血浆VIP含量及肠组织中SP免疫细胞表达,进而调节胃肠蠕动。且根据临床腹泻指标来看,GV-1,BL-25的针后效应优于即时效应。三个穴位组中,以ST-36的效果最佳。白针、电针、水针刺激双侧ST-36均能缓解番泻叶诱导的家兔腹泻,且电针双侧ST-36在降低5-HT、增加EC、AQP4表达水平上较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说明电针作用最强,效果最佳。
刘莎莎[4](2020)在《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耳疮是以湿热邪毒侵袭耳窍所致的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外耳道炎。对于耳疮一病,中医依据“望、闻、问、切、查”五诊合参,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不同而治疗各异,通常以我国传统中医的外治法多见,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治则。学生在跟随导师学习期间对金黄油纱片外敷法治疗耳疮疾病具有一定了解,导师认为该治疗方法可使药效直达病所,对耳疮所致红肿热痛皆有效果,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遂以临床多见之风热毒侵型患者为研究对象,拟观察金黄油在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目的通过对金黄油纱片与氧氟沙星滴耳液纱片在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外耳道疼痛VAS评分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对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真实、客观的评价。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辨证属风热毒侵型的70例耳疮患者,通过PASS.11软件产生随机数,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先进行外耳道清洁(生理盐水)。其中试验组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法,采用金黄油纱片外敷(药物组成:天花粉500g,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g,苍术、南星、甘草、厚朴、陈皮各100g),每日1次1片,对照组外耳道置入单层无菌纱片,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每日3次,每次6滴,两组疗程均为3天。收集治疗过程中各指标的积分情况,实验结束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1试验组实际纳入35例,其中痊愈9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32例,总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实际纳入35例,其中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74.28%。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试验组在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二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试验组在耳痛、耳道壁充血、耳道壁肿胀、耳痒、耳灼热感、耳内渗液的症状及体征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头痛、发热、大便干的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与疗效关系。试验组男性总有效10例(90.91%),女性总有效22例(91.67%),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性总有效17例(80.95%),女性总有效9例(64.29%),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试验组年龄与疗效关系。年龄在12-30岁之间,总有效10例(100%);年龄在31-50岁之间,总有效17例(100%);年龄在51-65岁之间,总有效5例(62.5%)。经统计学分析,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试验组影响因素与疗效关系。试验组挖耳习惯与疗效关系,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饮食偏嗜、抽烟、饮酒、熬夜、外耳进水方面与疗效关系,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试验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外耳道疼痛症状加重病例。结论1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临床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对照组。2金黄油外敷法治疗耳疮能有效改善患者耳痛症状,且改善疼痛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3金黄油外敷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耳痛、耳道壁充血、耳道壁肿胀、耳痒、耳灼热感、耳内渗液的症状及体征,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金黄油外敷法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其疗效与性别、年龄、饮食偏嗜、抽烟、饮酒、熬夜及外耳道进水无关。5金黄油外敷法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其疗效与习惯性挖耳有关,越是平素有挖耳习惯的患者,疗效越慢。6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谭殷殷[5](2020)在《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和针刺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差异,分析两种疗法的优劣之处,从而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招募60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受试者接受针刀松解治疗,加上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7天松解1次,1次1疗程;对照组受试者采用针刺治疗,期间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2次为1个疗程,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HIT-6)的数据变化,并对治疗后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收集好临床资料,利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HIT-6评分等经不同统计方法检验,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比较VAS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对于缓解枕神经痛,针刀及针刺联合TDP照射都是有效的。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差异存在意义,表明针刀联合TDP照射对枕神经痛有更好的缓解功效。比较HIT-6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HIT-6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在减少疼痛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方面,针刀或针刺联合TDP照射都具备一定疗效。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下降差值也比针刺联合TDP组高(P<0.05),差异存在意义,提示针刀联合TDP照射比针刺联合TDP照射更有效地减轻枕神经痛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负担。对比临床疗效:两组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表明对于枕神经痛,针刀联合TDP照射有更好的疗效优势。结论:1.针刀联合TDP及针刺联合TDP照射均能有效治疗枕神经痛,两种疗法均能降低VAS、HIT-6评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其对患者精神、情绪、工作、生活的负面刺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治疗结束后针刀联合TDP组的VAS、HIT-6评分比针刺联合TDP组更低,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和总有效率比针刺联合TDP组更高,证明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比针刺联合TDP的疗效更显着。3.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高效快捷,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陈马可(Mark Chern)[6](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王安森[7](2018)在《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进行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干预,并设立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明确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进火针和中药外敷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火针联合中药外敷组)3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治疗疗程为10天。记录两组的结痂时间、皮损完全恢复时间、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病率,评分及时间比较用t检验,发病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17.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结痂时间、皮损完全恢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遗神经痛发病率(PH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充分表明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确切,并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具有较远大的应用前景。
孙俪娜[8](2018)在《鼻内光照治疗成人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对鼻内光疗治疗成人AR的疗效及安全性展开探索,本文通过检索和分析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系统评价鼻内光疗治疗成人AR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依据本研究目的,制定关键词及检索策略,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鼻内光疗治疗AR的RCT或临床研究的文献,截止时间为2017年3月。根据国际上的PICOS(patient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 study)原则,制定相应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在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盲法、研究结果盲法评价、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和其他等七方面对所纳入的所有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原始文献进行数据提取,用Revman5.3软件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绘制森林图及漏斗图,对计数资料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并绘制森林图及漏斗图。采用鼻症状总评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s,TNS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及上颚痒评分等指标评价鼻内光疗对成人AR的治疗效果,用鼻黏膜重度干燥及轻微干燥发生率评估安全性。结果:1.纳入文献基本情况。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包括5篇RCT及7篇临床研究,包括615例成人AR病人。其中10项研究均报道了TNSS(共267例病人)治疗前后的比较,6项研究均报道了TNSS(治疗组176例病人,对照组169例病人)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5项研究均报道了TNSS(共145病人)随访期间治疗前后比较,4项研究均报道了RQLQ(共213例病人)治疗前后比较,2项研究均报道了上颚痒评分(共50例病人)治疗前后比较,8项研究均报道了鼻黏膜轻度干燥发生率(共226例病人)治疗前后比较,5项研究均报道了鼻黏膜轻度干燥发生率(治疗组145例病人,对照组138例病人)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8项研究均报道了鼻黏膜重度干燥发生率(共226例病人)治疗前后比较,5项研究均报道了鼻黏膜重度干燥发生率(治疗组145例病人,对照组138例病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2.Meta分析结果。成人AR病人鼻内光疗治疗后较治疗前流涕评分、打喷嚏评分、鼻阻评分、鼻痒评分、总TNSS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眼部症状评分、鼻部症状评分、全身系统症状评分、活动受限评分、实际问题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总RQLQ评分及上颚痒评分降低,鼻黏膜轻微干燥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重度干燥发生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及抗组胺剂组比较,鼻内光疗组成人AR病人流涕评分、打喷嚏评分、鼻阻评分、鼻痒评分、总TNSS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眼部症状评分、鼻部症状评分、全身系统症状评分、活动受限评分、实际问题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总RQLQ评分及上颚痒评分降低,鼻黏膜轻微干燥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重度干燥发生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随访时间不大于1月),成人AR病人鼻内光疗治疗后较治疗前流涕评分、打喷嚏评分、鼻阻评分、鼻痒评分和总TN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内光疗能改善包括病人流涕、打喷嚏、鼻阻、鼻痒和上颚痒在内的常见症状,提高包括关于情绪功能、眼部症状、鼻部症状、全身系统症状、活动受限、实际问题和睡眠质量方面在内的生活质量。2.鼻内光疗的使用仅仅出现鼻黏膜轻度干燥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对症状缓解不满意的病人可选择使用。3.已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本研究所纳入的总样本量偏少,缺乏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故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RCT以及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韦国庆[9](2018)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医和中医对变异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变异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做出总结,临床治疗手段的差异,也为临床治疗变异性鼻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文献支持。通过按照相应的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变异性鼻炎患者,分别采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并采用变异性鼻炎疗效的评定量表和指标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由于普通针刺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变异性鼻炎的有效手段,通过与其对比分析,明确两种疗法在缓解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为临床诊治变异性鼻炎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根据样本含量计算公式计算得本研究共需纳入病例120例,分为2组,每组各6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董氏奇穴组和普通针刺组。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脱落及剔除标准选择一定数量的变异性鼻炎患者进行研究。对于脱落或剔除后的病例进行如下处理:填写病例报告表中的“临床试验完成情况总结表”;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者,应填写病例报告表中“不良事件/反应记录表”;当参与者被归为脱落病例或或剔除病例,但患者坚持完成相关的治疗时,应按照临床常规处理,但他们不再被纳入研究,不对其做相关的观察和记录。董氏奇穴组采用董氏奇穴温阳针法进行治疗,取董氏奇穴中大叉、火主、火连和火串(均双侧取穴)。按照董氏奇穴穴位定位原则进行取穴。0.5%安尔碘消毒相应腧穴后,常规快速针刺进针,用较轻的手法进行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根据《针灸治疗学》中变异性鼻炎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用穴位为印堂、迎香、鼻通、百会、合谷、风池。0.5%安尔碘消毒相应腧穴后,常规针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基础治疗,不允许受试者在治疗期间采用针对变异性鼻炎的非药物疗法,但出于伦理学考虑,以及考虑到来中医院就诊患者的心理倾向,研究者将为患者提供统一的药物,以供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服用。常规用药为开瑞坦,每次口服10 mg,每天服用2次,无效时选择仙特敏,每次口服10 mg,每天服用1次。评估治疗效果的量表和指标为:鼻部主要症状评估(TNSS),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测,结束10次治疗后,对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按照标准分别评定为治愈、显着有效、有效和无效,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和血肿等不良反应,完成所有治疗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对最终纳入研究且未剔除和脱落的病例中的治愈和好转者进行随访,记录复发率。治疗前统计的患者基本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值得变化,均据实详细记录,将数据整理后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课题的所有数据均为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独立样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的一般基线情况分析,采用组间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的值,采用组内和组间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当所有的频数不小于5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有频数小于5且不小于1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及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设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课题按照相应的标准共选择了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疗法组每组各60例。本研究中,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疗法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的鼻部主要症状总积分,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四大主要症状和体征,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以及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等一般基线情况,经过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的董氏奇穴组和普通针刺组在上述指标中具有可比性。经过10次针灸治疗后,再次对两组患者的鼻部主要症状总积分,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四大主要症状和体征,总体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以及变异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等指标和量表进行评分,并记录相应的值,分别与治疗前的值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董氏奇穴组与普通针刺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和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均能有效地缓解变异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对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均有缓解作用,能减轻患者的病情和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疾病的严重程度大大降低,但是相比于普通针刺疗法,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治疗效果更佳。董氏奇穴组治愈25例,显着有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例数为57,有效率为95%;普通针刺组治愈13例,显着有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例数为42,有效率为70%。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的差异经检验分析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疗效较普通针刺疗法好。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或治疗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时有1人出现无法忍受针感而不适等不良反应,普通针刺时有2人出现了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不良反应迅速得到了明显好转,董氏奇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普通针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二者经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均较少出现副反应。对最终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组在上述57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3人出现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症状的复发甚至加重,并再次来寻求治疗,总复发率为5.26%;而普通针刺疗法组在上述4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11人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总复发率为26.19%,两组患者疾病的复发率比较,经检验分析得,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后,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情况明显要少于普通针刺疗法治疗。结论:文献整理系统归纳了西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西医认为变异性鼻炎的致病因素主要与过敏原、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反应,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激光和微波等物理疗法。中医是从“鼻鼽”诊治变异性鼻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可为肺气虚弱又复感风邪、脾气亏虚致水湿泛鼻和肾阳气弱使肺失温煦这三类,与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有关,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所以其治疗原则是温经通窍、益气散寒,标本兼治,在本温补肺脾肾三脏的阳气,在标通畅鼻局部的经气。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中药、针灸和推拿等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其中针灸是临床治疗变异性鼻炎的重要方法,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选择毫针针刺、艾灸、穴位埋线和蜂针等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董氏奇穴温阳针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在治疗变异性鼻炎时,均可减轻患者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等主要症状,减轻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困扰和痛苦,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反应较少,临床综合疗效较满意,远期复发率低,但是董氏奇穴温阳针法的治疗效果略高一筹,由此可知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是治疗变异性鼻炎的有效安全方法。
杨潮[10](2018)在《代天宣化导赤散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代天宣化导赤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心脾积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小儿手足口病(心脾积热)诊断标准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研究对象口服代天宣化导赤散免煎剂,对照组30例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以手掌、足趾、口腔疱疹数量、疱疹颜色、发热等体征、中医证候总积分9项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观察指标评分,分别于治疗2天、4天、6天后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积分的改善情况,治疗完成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口服代天宣化导赤散免煎剂治疗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观察治疗6天后,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以及疱疹数量、疱疹颜色、口腔疼痛、口干舌燥、小便、大便及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所有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缓解较为优异。结论:代天宣化导赤散和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心脾积热)均有效,但代天宣化导赤散疗效更佳。说明代天宣化导赤散是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手足口病有效方剂,在改善患儿发热、疱疹数量、疱疹颜色、口腔疼痛、心烦躁扰、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方面均优于金莲清热泡腾片。
二、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上呼吸道疾病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上呼吸道疾病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3 刮痧疗法相关研究 |
4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临床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1.6 终止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样本估算 |
2.2 病例来源 |
2.3 治疗方案 |
2.4 随访 |
2.5 临床观察项目 |
2.6 评价标准 |
2.7 安全性判定 |
3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数据统计学处理 |
4.3 基线情况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安全性评定 |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依据 |
2.1 刮痧的理论基础 |
2.2 肺经刮痧佐治“风热犯表型”急乳蛾的理论依据 |
3 加味银翘马勃散“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
4 结果分析 |
4.1 基线分析 |
4.2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不同穴位及针术对腹泻家兔胃肠动力及离子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1 引言 |
1.1 针灸治疗腹泻病的研究进展 |
1.1.1 针刺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 |
1.1.2 针刺治疗腹泻的基础研究 |
1.2 中西医对腹泻的认识 |
1.2.1 中(兽)医学对腹泻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学对腹泻的认识 |
1.2.3 番泻叶致腹泻模型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动物 |
2.1.2 试剂及药品 |
2.1.3 仪器及设备 |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1 番泻叶水提液致家兔腹泻模型的构建 |
2.2.2 ST-36,GV-1,BL-25对腹泻家兔缓解作用 |
2.2.3 三种针法刺激ST-36对腹泻家兔缓解作用 |
2.3 方法 |
2.3.1 统计体重及腹泻程度 |
2.3.2 HE染色法观察各组家兔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 |
2.3.3 放射性免疫吸附法检测激素GAS、MTL水平 |
2.3.4 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VIP、5-HT含量 |
2.3.5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测定组织内SP、EC、AQP4蛋白的表达 |
2.3.6 Western Blot测定TPH、NHE3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番泻叶水提液致家兔腹泻模型的构建 |
3.1.1 体征观察 |
3.1.2 家兔体重的变化 |
3.1.3 家兔腹泻指标的变化 |
3.1.4 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 |
3.2 ST-36,GV-1,BL-25对腹泻家兔缓解作用 |
3.2.1 体征观察 |
3.2.2 家兔体重的变化 |
3.2.3 家兔腹泻指标的变化 |
3.2.4 家兔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 |
3.2.5 家兔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 |
3.2.6 家兔胃肠动力相关指标的变化 |
3.2.7 家兔肠道AQP4及NHE3的变化 |
3.3 三种针法刺激ST-36对腹泻家兔缓解作用 |
3.3.1 体征观察 |
3.3.2 家兔体重的变化 |
3.3.3 家兔腹泻指标的变化 |
3.3.4 家兔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 |
3.3.5 家兔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 |
3.3.6 家兔胃肠动力相关指标的变化 |
3.3.7 家兔肠道AQP4及NHE3的变化 |
4 讨论 |
4.1 ST-36,GV-1,BL-25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
4.2 腹泻家兔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4.3 穴位白针及三种针法对腹泻家兔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
4.4 穴位白针及三种针法对腹泻家兔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
4.5 穴位白针及三种针法对腹泻家兔肠动力相关指标的影响 |
4.6 穴位白针及三种针法对腹泻家兔肠上皮细胞离子载体的影响 |
4.7 穴位白针及三种针法缓解腹泻的作用比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4)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设计 |
1 方案设计 |
1.1 一般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药品选取和制备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方法 |
3 临床观察结果 |
3.1 试验病例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临床疗效 |
3.4 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耳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风热湿邪,上犯耳窍 |
1.2 肝胆湿热,上攻耳窍 |
1.3 血虚化燥,耳窍失养 |
2 现代医学对急性外耳道炎发病机理的认识 |
2.1 感染因素 |
2.2 pH值改变 |
2.3 生活习惯与环境 |
3 金黄油治疗耳疮的理论基础 |
4 金黄油的药物组方及分析 |
4.1 药物组成 |
4.2 组方特点 |
4.3 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疗效分析 |
5.2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耳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外耳道炎的研究进展 |
1.1 外耳道结构与功能 |
1.2 外耳道发病机制 |
2 传统中医学对耳疮的认识及治疗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 |
3 外治法 |
3.1 中医外治疗法 |
3.2 西医外治疗法 |
3.3 物理疗法 |
3.4 综合治疗方法 |
4 其他相关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1.1 病名溯源 |
1.1.2 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2.1 疾病概述 |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西医治疗 |
1.3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
1.3.1 针刀医学概述 |
1.3.2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解剖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1.3.3 针刀疗法治疗枕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数估算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中止标准 |
2.1.8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治疗方法 |
2.2.3 异常情况的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3.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
2.3.2 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 |
2.3.3 疗效判断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研究结果 |
2.6.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6.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6.3 两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比较 |
2.6.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6.5 不良反应监测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1 数据收集情况 |
3.1.2 基线资料分析 |
3.1.3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3.1.4 小结 |
3.2 本次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和意义 |
3.2.1 选择针刀疗法的依据 |
3.2.2 针刀选点的依据 |
3.2.3 选择TDP照射疗法的意义 |
3.3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侔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6)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
1.1 病因病机 |
1.2 临床表现 |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
1.6 总结 |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
2.1 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诊断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存在问题 |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
3.1 病因病机 |
3.2 证候类型 |
3.3 治病对策 |
3.4 常用方药 |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
4.1 病机特征 |
4.2 辨证要点 |
4.3 局部辨证 |
4.4 全身辨证 |
4.5 治法撷要 |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
4.8 临床注意 |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
6.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
参考文献(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鼻内光照治疗成人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光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
参考文献 |
(9)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 |
一、病因学研究 |
二、临床症状 |
三、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四、现代医学对变异性鼻炎的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对变异性鼻炎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治疗原则 |
五、中医治疗方法 |
第三节 董氏奇穴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案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的基线分析 |
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董氏奇穴 |
第二节 董氏奇穴与传统经穴的相同与差异 |
第三节 选穴依据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代天宣化导赤散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用药疗程 |
2.4 护理 |
2.5 健康教育 |
3 观察指标 |
3.1 观察时间 |
3.2 疗效观察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症候评分判定标准 |
3.5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4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
4.1 不良事件判定标准 |
4.2 不良事件的处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基线分析 |
6.2 证候疗效比较 |
6.3 不良反应 |
第二部分 理论概述及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于手足口病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疗 |
2.4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总结与问题展望 |
1 总结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表及知情同意书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上呼吸道疾病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刮痧疗法佐治小儿“风热犯表型”急乳蛾临床疗效观察[D]. 方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不同穴位及针术对腹泻家兔胃肠动力及离子通道的影响[D]. 林春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金黄油外敷治疗风热毒侵型耳疮的临床观察[D]. 刘莎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D]. 谭殷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D]. 陈马可(Mark Che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安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鼻内光照治疗成人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孙俪娜.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9)
- [9]董氏奇穴温阳针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韦国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代天宣化导赤散治疗小儿心脾积热型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D]. 杨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