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玉米营养团育苗移栽增产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张睿佳[1](2021)在《生物有机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生物有机肥对鲜食玉米的产量、土壤养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鲜食玉米‘中科糯甜99’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调查了施用生物有机肥后鲜食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检测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显着降低了土壤的pH,分别比对照减少4.9%~6.8%;提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4%~9.8%、4.9%~11.6%、6.7%~19.2%和4.9%~19.4%;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加了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单穗重、行粒数和鲜百粒重,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16.5%。生物有机肥不但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培肥地力,还能促进鲜食玉米生长,提高其产量。
黄连喜,王钰静,黄庆,魏岚,李翔,陈伟盛,黄玉芬,刘忠珍[2](2021)在《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甜玉米生长、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处理后还田两种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玉米生长及品质提升的效果。【方法】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还田(T1)、玉米秸秆炭化还田(T2)3个处理,在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连续进行两茬甜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结果】T1、T2处理可提高玉米土壤pH值、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及有机碳含量,显着提升玉米粒维生素C和可溶糖含量,但对玉米的产量无显着影响。第1茬玉米试验中,T1、T2处理对玉米粒维生素C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16.5%及25.9%,对可溶糖含量的提升效果分别为20.7%及22.3%,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10.3%及10.0%,对土壤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土壤pH值及玉米株高均没有显着影响。第2茬玉米试验中,T1、T2处理分别显着提升玉米粒维生素C含量10.3%及1.7%,可溶糖含量24.7%及10.6%,显着提升土壤pH值0.33、0.23个单位,显着提升土壤速效钾含量16.8%及36.0%,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1.7%及显着提升有机碳含量3.6%,分别提升玉米株高0.3%及4.59%。【结论】秸秆炭化后还田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生长的提升效果强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玉米秸秆炭化还田对玉米品质的提升速度快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但效果的持续性则为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优于炭化还田处理,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体现。
秦心儿[3](2021)在《一个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F-box基因的鉴定和功能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雄穗分枝数(Tassel branch number,TBN)是玉米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它和玉米籽粒产量有着直接的关系。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程度很高的作物,杂交种和母本要求适当的TBN,而父本则需要相对较多的TBN以保证有充足的花粉。因此,鉴定出可以精细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基因对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测交关联群体鉴定到一个与TBN有关的编码F-box/kelch repeat蛋白的基因-QDtbn1。F2群体遗传分析、超表达和EMS突变体分析进一步证明QDtbn1显性负调控雄穗分枝数。此外,利用蛋白质互作等实验对QDtbn1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测交关联群体在武汉和海南两个环境中鉴定到一个QTN(chr4:227,485,251 B73_Ref Gen V4)和雄穗分枝数显着关联。该QTN位于Zm00001d053358的5’UTR区域。Zm00001d053358只含有一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包含406个氨基酸的F-box/kelch-repaet蛋白。对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重测序,筛选到10个Indels/SNPs(MAF≥0.1)。关联分析发现,Indel4和SNP4(同前述QTN)在武汉和海南两个试验点均与雄穗分枝数显着关联。此外,对Zm00001d053358在水稻、拟南芥中的同源蛋白构建的进化树分析发现,Zm00001d053358和水稻中控制稻穗大小的Larger Panicle基因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较高。因此初步确定Zm00001d053358为该QTN的候选基因,命名为QDtbn1。2、根据QDtbn1启动子区域Indel4和SNP4序列差异在关联分析群体中鉴定到5种单倍型(Hap1、Hap2、Hap3、Hap5、Hap7),单倍型间的雄穗分枝数存在显着差异。针对自交系最多的单倍型(Hap7),进一步对关联群体亲本和其测交种的TBN进行了比较,发现海南试验点测交种的雄穗分枝数极显着地少于其自交系亲本。3、利用玉米自交系B73和黄早4(HZ4)构建的一个F2群体对QDtbn1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分析。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B73和HZ4两个亲本在调查的4个性状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但只有雄穗分枝数与QDtbn1相关联。多重比较分析还发现,QDtbn1位点B73等位基因纯合和杂合基因型间TBN没有差异,但极显着地少于HZ4纯合等位基因型的TBN。该结果证实QDtbn1与TBN有关,并且QDtbn1以显性效应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4、对B73(雄穗分枝数少)和HZ4(雄穗分枝数多)两个自交系中QDtbn1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QDtbn1属于组成型表达,以V8时期雄穗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在V8、V10、V12时期,B73雄穗中的表达量均极显着地高于HZ4,这说明QDtbn1在玉米上负调控雄穗分枝数。对HZ4和B73 QDtbn1启动子序列(-1439bp到-1bp)和两个B73启动子截短序列进行启动子活性检测发现,B73启动子活性显着高于HZ4,这和QDtbn1在B7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HZ4是一致的。和B73启动子(-1439bp到-1bp)进行比较,B73(△Indel4)(缺失Indel4)启动子的活性极显着增加,说明启动子中Indel4中poly(d A:d T)的长度对QDtbn1的表达很重要。5、与阴性对照相比,拟南芥反义表达QDtbn1的阳性单株中主茎分枝数显着增加。另外,在玉米中超表达QDtbn1的阳性单株中雄穗分枝数在不同的试验中均显着或极显着地少于对照。而QDtbn1纯合突变或杂合突变体的雄穗分枝数显着多于野生型植株。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QDtbn1负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6、对前期酵母双杂交实验获得的QDtbn1互作蛋白进行了BiFC验证,鉴定到一个Skp1-like蛋白和QDtbn1互作。因此,QDtbn1可能通过SCF复合体介导的泛素蛋白酶降解系统负调控雄穗分枝数。互作分析还发现,QDtbn1可以与SnRK1蛋白互作,而该蛋白又可以与SnRK2.8蛋白和前述Skp1-like蛋白互作。并且QDtbn1超表达株系中参与ABA途径的部分SnRK2下游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说明,QDtbn1可能通过SnRKs参与ABA途径调控TBN的发育。7、对玉米超表达QDtbn1和阴性对照株系进行了ABA处理,结果发现超表达株系ABA处理和对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在阴性对照中ABA处理极显着地降低了雄穗分枝数。这进一步说明QDtbn1通过ABA途径调控玉米的雄穗分枝数。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在玉米上鉴定到一个显性负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F-box基因,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QDtbn1通过SnRKs参与ABA途径调控雄穗分枝数的发育。QDtbn1显性负调控的作用方式,使其可以很好地解决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中父本、母本和杂交种对雄穗分枝数的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因此在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雷廷加[4](2019)在《再造贡米—允午寨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与变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允午寨为田野调查点,重点讨论傣族农村社区稻作文化的变迁,对背后的政治、科技和经济力量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揭示中国边疆地区农业变革进程的重要一角,引起人们对傣族稻作生产背后所隐藏的农业生产思想与逻辑变革的关注。论文首先讲述了传统时代的傣族稻作情况以及国家对傣族稻作文化的改造。传统时代的傣族稻作是一种顺应天时、尊重自然以及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解放以后,在国家策略性的操作下,傣族农业得到了改造,由此带来傣族人生产方式以及观念上的改变。其次,论文从经济上、文化上、情感上阐释了稻米在傣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稻米作为一种生计、仪式性作物以及人情礼物,在傣族社会中不可替代,因此即使在现有粮食价格低迷的情况下,稻米还能在当地被大量的种植。最后,论文通过再造贡米的过程讲述傣族的地方性稻作文化知识在市场经济时代怎样被挖掘、排斥以及创新,由此来理解地方性知识在当代社会的遭遇。
刘飞跃[5](2016)在《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作物,是粮、经、饲不可缺少的原料。为适应粮食需求、加工业、畜牧业的发展和贮藏运输的要求,对玉米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不断提高。本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第四积温带常用6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育苗移栽与大田直播对比试验,对不同株型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光合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籽粒品质及产量进行了研究,为黑龙江省玉米育苗移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各品种的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较直播品种均明显提前,移栽东农253较其直播成熟期早13天,先玉335较其直播早16天。移栽品种德美亚3号在9月7日达到成熟,较移栽品种东农254、绥玉7和绥玉19分别早了4天、2天和3天。(2)移栽与直播相比,苗期株高,茎粗和干物质重量均差异不大,拔节期至成熟期的株高和茎粗均显着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升高。(3)苗期之后,各品种叶面积指LAI数开始逐渐增加,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育苗移栽与直播LAD有显着差异。各生育时期LAD表现为德美亚3>东农254>绥玉7>绥玉19;先玉335>东农253。各品种光合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抽雄期均达到最大值。除苗期与成熟期,生育期内育苗移栽品种光合速率均高于其直播。育苗移栽各品种生育期Fo都比直播低,抽雄期后移栽与直播叶片Fo差异明显增大。苗期之后,移栽与直播叶片Fv/Fm和Fv/Fo的差异开始逐渐增加。(4)抽雄期至灌浆期叶片MDA含量上升速率缓慢,灌浆期至成熟期上升速率逐渐增大。育苗移栽东农253和先玉335拔节期后差异逐渐增加,至成熟期差异最大。叶片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吐丝期达到最高值,其中吐丝期至灌浆期下降迅速,而灌浆期至成熟期下降速度缓慢。抽雄期至吐丝期叶片P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移栽东农253的上升速率最快,至吐丝期均达到最高,吐丝期后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吐丝期至灌浆期的下降速率最大的是东农253。(5)育苗移栽条件下,玉米产量增加明显。移栽东农254、德美亚3、绥玉7和绥玉19产量较其直播分别增加3.56%、4.09%、3.44%和3.04%,增加幅度表现为,德美亚3>东农254>绥玉7>绥玉19。移栽东农253和先玉335产量较其直播分别增加5.81%和6.38%,增加幅度表现为,先玉335>东农253。移栽各品种籽粒淀粉含量均低于其直播,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均高于其直播。
赵聪,张伟,韩彦龙,姜春霞,刘化涛,张冬梅,黄明镜,黄学芳,刘恩科[6](2016)在《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山西寒旱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明确寒旱区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促进中晚熟玉米生长及增加产量作用的相对重要性,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了这2种栽培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变化与穗位高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较同期直播(5月2日)产量增加32.0%;育苗移栽膜地产量较直播提高34.7%。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百粒重的显着增加。各处理相比,移栽可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覆膜(包括移栽膜地)则能够提高产量和降低秃尖的长度。综合投入产出比较,覆膜种植是目前山西寒旱区春玉米较好的种植方式之一。
吴地[7](2012)在《水果玉米玉甜38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旨在南宁地区选用水果玉米玉甜388为材料,从种植方式、育苗技术、播种期、栽培密度、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和采收期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一套水果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为广西甜玉米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行或者双行种植对产量的影响不大;采用育苗移栽技术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相比较直播增产10%左右;单株种植、双株种植增产效果显着优于三株种植。2、育苗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选择100孔穴和128孔穴的育苗软盘效果最好,播种深度以盖土1/3的播深为宜,出苗率比播深0/3提高45%,播种过深或者过于浅均对种子发芽和成苗质量均不利。采用100孔软盘育苗时,最佳移栽时期为3.41片叶龄期;采用128孔软盘育苗时,最佳移栽时期为2.3片叶龄期。3、播期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最高分别为3、4月份的春季和8月份秋季的播种期,以3月份播种的产量为最高,春季增产优于秋季播种;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期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这两个时段内播种虽然有收获,但产量不高;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份这段时间内播种,一般没有产量,此期间不适宜播种。4、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每亩少于2500株时,单位面积产出的鲜果穗数量少,总产量过低;密度每亩大于4000株时,产出的鲜果穗虽多,但果穗品质指数差,商品率不高,产量也低。获得高产优质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3000株/亩左右。5、不同时期施肥比例试验得出:按一定比例施肥用量才能保证水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占用全生育期总用肥量的比例中,基肥施肥占40%-60%,苗肥施肥占30%-50%,穗粒肥施肥占10%-20%,即可获得优质高产。6、春季和秋季采收试验得出:水果玉米最佳品质在授粉后20-24天,可溶性糖度含量为21%以上、百粒鲜重为28g左右、籽粒含水率在70%左右,品尝食用品质最佳,为最适宜采收期。受采收时的气温等条件的影响,秋季的鲜果穗比春季更稳定,其商品货架时间也较春季采收的时间长。
于洪坤[8](2010)在《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沿江围垦的土地土壤PH值和灌溉水PH值偏高,鲜食玉米有小面积的种植,主要以糯玉米为主,在此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甜玉米经历。为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甜玉米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模式,本研究从甜玉米的品种选择、提早播种、育苗方式、移栽方式、覆盖方式等环节着手,系统分析了不同农艺措施对甜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集成组装和发展了甜玉米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为当地的甜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选用华珍等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崇明岛气候条件下各甜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产品品质,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甜玉米品种在崇明岛春播种植,适应性都较好,产量较高,性状优良,品质好。其中甜玉米以华珍(品种)产量和商品性最好,鲜穗产量达13198㎏/hm2,玉米秸杆还可作青贮饲料。(2)选用华珍(品种)为材料,研究提早播种、不同育苗、移栽、覆盖方式等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崇明岛甜玉米早春种植在3月5日左右播种,采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等促早栽培技术,可获得较高产量(16100㎏/hm2),商品上市期比常规方法栽培提前10天左右,从而错开销售旺季,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陈树玉[9](2009)在《甜玉米种子特性与全苗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甜玉米基因抑制籽粒淀粉合成,从而影响种子发芽出苗。提高发芽率、出苗率,促进全苗,确保单位面积基本株数是获得产量的基础。综述了甜玉米种子形成、苗期生长特点,播种出苗技术要领以及浸种、拌种,种子包衣,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种子储藏等相关研究结果。甜玉米的采收期影响着种子质量及发芽率;低温、安全含水量对于保存种子活力十分有利,植物生长延缓剂等处理对延缓种子老化有一定效果;三十烷醇、双氧水等浸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子包衣技术等处理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选择好种子和土壤,掌握播种温度、深度,施足基肥是促进甜玉米壮苗早发手段;育苗移栽、覆膜栽培技术能较好弥补甜玉米播种出苗方面的先天不足。
安俊波[10](2009)在《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新疆绿洲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对水资源的依赖严重的新疆地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节水灌溉技术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发展迅速,在棉花生产中,尤其以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最为普及,但随之产生的残膜污染问题严重影响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膜下滴灌技术相比,地下滴灌技术由于浅层干燥土壤将以下湿润土壤与干燥空气相隔离,无需采用覆膜技术就达到抑制蒸发的目的,从而不存在白色污染问题,成为新疆大面积棉花种植的最佳搭档。但滴头堵塞、灌水均匀度及可靠性、作物出苗及幼苗期灌溉成为阻碍地下滴灌大面积应用推广的三大难题,因此本论文提出将棉花无膜移栽技术与地下滴灌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集成创新技术——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技术,本论文通过2年的栽培试验,求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并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进行研究,初步确定了适合于北疆的无膜移栽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本文的主要结论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栽培处理棉花各个生育期各项生态参数的详细比较,认为育苗移栽技术对地下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在保持地下滴灌较高水分利用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率;棉花移栽不采用薄膜覆盖对地下滴灌棉花影响不大,甚至有增产和提高籽棉品质的作用。无膜移栽技术与地下滴灌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新疆棉花生产具有较大的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和环境效益。(2)采用450~488 mm的中大定额并实施多次频繁灌水利于棉花主干生长、叶片发育、现蕾、开花、结铃和吐絮较多较早发育,从而利于棉花稳定获得较高的产量。(3)从苗期到吐絮期,耗水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加深,不同灌溉定额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含水率动态变化的影响明显,小的灌溉定额会促使棉花耗水土层的深入;对于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各个处理均呈现耗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不同的灌水次数对灌溉定额较高的小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对灌溉定额较低的小区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且主要影响浅层土壤的含水量变化;不同灌水次数对各个灌水定额处理小区棉花耗水规律的影响主要在蕾期。(4)分别以灌水定额和棉花蒸发蒸腾量为自变量建立了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全生育期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并选用最优模型进行求解比较,得到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主要耗水生育期最优灌水定额为473mm,再根据前期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棉花的生理生态指标的综合比较,确定灌水次数为16次,最终确立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初步的节水灌溉制度(如表6-4)。
二、甜玉米营养团育苗移栽增产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玉米营养团育苗移栽增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有机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土样 |
1.3.2 产量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养分 |
2.2 土壤微生物数量 |
2.3 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 |
3 结论与讨论 |
(2)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甜玉米生长、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2.1.1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1.2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
2.2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2.3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2.3.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的影响 |
2.4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及玉米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
2.4.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2.4.2 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3)一个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F-box基因的鉴定和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影响玉米雄穗发育的环境和生理因素 |
1.2 玉米雄穗分枝数遗传研究进展 |
1.2.1 雄穗分枝数遗传效应研究 |
1.2.2 玉米雄穗分枝数遗传基础研究 |
1.3 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
1.4 植物F-box及其在植物抗逆和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
1.4.1 F-box蛋白的结构 |
1.4.2 F-box蛋白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中的作用研究 |
1.4.3 F-box蛋白在植物抗逆中的功能研究 |
1.4.4 F-box蛋白参与植物性器官和花序发育的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及其种植 |
2.1.1 雄穗分枝数关联分析群体 |
2.1.2 F_2群体 |
2.1.3 Q~(Dtbn1)拟南芥遗传转化、阳性单株筛选及种植 |
2.1.4 玉米Q~(Dtbn1)超表达载体构建、转化、阳性单株筛选和种植 |
2.1.5 ABA体外喷施试验 |
2.1.6 EMS突变体种植 |
2.2 菌株和载体 |
2.3 性状调查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1 Q~(Dtbn1)蛋白结构域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2.4.2 进化树分析 |
2.4.3 单倍型分析 |
2.5 qPCR和RT-PCR分析 |
2.5.1 样品准备 |
2.5.2 qPCR |
2.5.3 RT-PCR |
2.6 酵母双杂交鉴定 |
2.6.1 载体构建 |
2.6.2 蛋白自激活和毒性检测 |
2.6.3 酵母点对点验证 |
2.7 双分子荧光互补鉴定 |
2.7.1 载体构建 |
2.7.2 烟草叶片侵染转化 |
2.7.3 烟草叶片GFP检测 |
2.8 启动子活性检测 |
2.8.1 载体构建 |
2.8.2 玉米原生质体制备和转化 |
2.8.3 荧光信号检测 |
2.9 数据分析 |
2.9.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2.9.2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 |
2.9.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利用测交关联分析群体鉴定玉米雄穗分枝数相关基因 |
3.2 Zm00001d053358影响雄穗分枝数的遗传分析 |
3.3 Q~(Dtbn1)在B73/HZ4的F_2群体中和产量性状无关 |
3.4 Q~(Dtbn1)在B73和HZ4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3.5 Q~(Dtbn1)基因的启动子分析 |
3.6 拟南芥超表达和抑制表达(反义RNA)Q~(Dtbn1)的表型分析 |
3.7 Q~(Dtbn1)超表达玉米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 |
3.8 EMS突变体Q~(Dtbn1)的表型分析 |
3.9 Q~(Dtbn1)对玉米雄穗分枝数的调控与ZmCKX2无关 |
3.10 Q~(Dtbn1)与SCF复合体成员及SnRK1互作 |
3.11 SnRK2下游ABA响应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3.12 超表达Q~(Dtbn1)降低了玉米雄穗对ABA的敏感性 |
4 总结 |
5 讨论 |
5.1 玉米雄穗分枝数有关基因的发掘 |
5.2 Q~(Dtbn1)负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 |
5.3 Q~(Dtbn1)通过ABA信号途径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 |
5.4 Q~(Dtbn1)启动子区poly(dA:dT)的长短可以调控基因表达 |
5.5 Q~(Dtbn1)在玉米杂种优势上的利用 |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再造贡米—允午寨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 稻作文化的相关研究 |
(二) 傣族稻作文化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田野点概述 |
(一) 村落历史 |
(二) 村落环境 |
第一章 允午寨稻作文化的传统与改造 |
一、传统时代的稻作情况 |
(一) 耕作程序 |
(二) 水利管理 |
(三) 收获以及存储 |
(四) 谷子的流动 |
(五) 对传统傣族稻作的评价 |
二、改造传统农业 |
(一)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
(二) 耕作方式的转变 |
(三) 水的管理变化 |
(四) 加工工具的引进 |
(五) 水稻栽培品种的更新 |
(六) 增产意识的出现 |
第二章 作为生计、仪式性作物以及人情礼物的稻米 |
一、稻米和其他经济作物 |
(一) 西瓜 |
(二) 烟草 |
(三) 甜玉米 |
(四) 水稻 |
二、重要的仪式性作物 |
三、善做人情的米 |
第三章 再造贡米——以德宏遮放贡米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
一、公司概况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发展历程 |
(三) 经营模式 |
(四) 遮放贡米公司的遮放贡米定义以及分类 |
二、地方性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
(一) 贡米的历史渊源以及谷魂文化的塑造 |
(二) 技术上的再造 |
(三) 新的技术引进 |
(四) 认证以及奖项的获得 |
三、再造贡米带来的影响 |
(一) 基础设施的建设 |
(二) 允午米价的提升 |
(三) 被禁止种烟 |
(四) 稻米的重新分类 |
四、当地人围绕贡米展开的质疑 |
五、当地人实际的做法 |
(一) 遮放贡米公司流转田的失败 |
(二) 谷魂庙的被冷落 |
(三) 虚报的种田面积 |
(四) 自主进行稻米选育的人 |
(五) 肥料的使用方式 |
(六) 选择 |
结语 |
附录 |
一、表格 |
二、照片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育苗移栽技术 |
1.3 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等行距种植 |
1.3.2 宽窄行种植 |
1.3.3 双行交错种植 |
1.3.4 间、套作 |
1.3.5 通透栽培 |
1.3.6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 |
1.3.7 全程机械化栽培 |
1.3.8 密植栽培 |
1.3.9 膜下滴灌栽培 |
1.3.10 秸秆还田栽培 |
1.4 玉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第四积温带试验地概况 |
2.1.2 第一积温带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第四积温带试验设计 |
2.3.2 第一积温带试验设计 |
2.4 育苗方法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试验调查及测定的指标 |
2.5.2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育时期的影响 |
3.1.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株高的影响 |
3.1.3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茎粗的影响 |
3.1.4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光合势的影响 |
3.2.3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Fo的影响 |
3.3.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Fv/Fm的影响 |
3.3.3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Fv/Fo的影响 |
3.4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4.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5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6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6.1 育苗移栽对第四积温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6.2 育苗移栽对第一积温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7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
3.7.1 育苗移栽对玉米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
3.7.2 育苗移栽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7.3 育苗移栽对玉米籽粒脂肪含量的影响 |
3.7.4 育苗移栽对玉米籽粒水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育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光合指标的影响 |
4.3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5 育苗移栽对春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山西寒旱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区概况 |
1.2试验材料与设计 |
1.3调查与测定项目 |
1.4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2.2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玉米株高及穗位高的影响 |
2.3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7)水果玉米玉甜38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果玉米的概况 |
1.2 水果玉米的起源 |
1.3 水果玉米的发展 |
1.3.1 美国的甜玉米 |
1.3.2 中国的甜玉米 |
1.3.3 广西的甜玉米 |
1.4 水果玉米的生产栽培 |
1.4.1 水果玉米的生育特性 |
1.4.2 水果玉米的选地、整地 |
1.4.3 水果玉米的播种育苗技术 |
1.4.4 水果玉米的施肥 |
1.4.5 水果玉米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
1.4.6 水果玉米的采收 |
1.5 选用品种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水果玉米玉甜388品种的概况 |
1.5.2 水果玉米玉甜388品种的特性 |
1.5.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
2.1.1 试验品种 |
2.1.2 试验时间 |
2.1.3 试验地点 |
2.1.4 肥料选择 |
2.1.5 试验栽培管理 |
2.2 试验方法及设计 |
2.2.1 不同种植模式试验设计 |
2.2.2 不同育苗方式试验设计 |
2.2.3 不同播种期试验设计 |
2.2.4 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设计 |
2.2.5 不同时期施肥比例试验设计 |
2.2.6 适宜采收期试验设计 |
2.3 调查项目 |
2.3.1 物候期调查 |
2.3.2 农艺性状调查 |
2.3.3 果穗性状调查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1 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
3.1.2 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效应与显着性测验 |
3.1.3 不同种植模式对各处理组合的多重比较 |
3.1.4 小结 |
3.2 不同育苗方式对水果玉米出苗质量的影响 |
3.2.1 不同育苗方式对水果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
3.2.2 不同育苗方式对水果玉米出苗天数的影响 |
3.2.3 不同育苗方式对水果玉米壮苗指数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不同播期对水果玉米性状的影响 |
3.3.1 不同播期对水果玉米物候期的影响 |
3.3.2 不同播期对水果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3 不同播期对水果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 |
3.3.4 不同播期对水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3.3.5 小结 |
3.4 不同密度对水果玉米性状的影响 |
3.4.1 不同密度对水果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不同密度对水果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 |
3.4.3 不同密度对水果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
3.4.4 小结 |
3.5 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水果玉米性状的影响 |
3.5.1 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水果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5.2 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水果玉米果穗性状的影响 |
3.5.3 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对水果玉米产量的影响 |
3.5.4 小结 |
3.6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性状的影响 |
3.6.1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鲜穗重的影响 |
3.6.2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百粒鲜重的影响 |
3.6.3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含水率的影响 |
3.6.4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煮熟评分的影响 |
3.6.5 不同采收期对水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6.6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崇明岛自然概况 |
1.2 崇明农业现状 |
1.3 甜玉米的研究开发概况 |
1.4 甜玉米的类型和生长发育特性 |
1.5 甜玉米的营养价值 |
1.6 市场发展前景 |
1.7 甜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品种比较试验 |
2.1.1 试验点的自然条件 |
2.1.2 供试品种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1.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2 播期试验 |
2.2.1 供试品种:华珍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3 栽培模式试验 |
2.3.1 供试品种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比较试验 |
3.1.1 生育期 |
3.1.2 植株特征特性 |
3.1.3 抗逆性 |
3.1.4 主要经济性状 |
3.1.5 外观品质及食味鉴定 |
3.1.6 鲜穗产量结果分析 |
3.1.7 小结 |
3.1.8 讨论 |
3.2 播期试验 |
3.2.1 不同播期玉米的生育进程 |
3.2.2 不同播期玉米植株及果穗性状 |
3.2.3 不同播期玉米的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 |
3.2.4 小结 |
3.2.5 讨论 |
3.3 栽培模式试验 |
3.3.1 不同栽培模式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
3.3.2 不同栽培模式对鲜穗产量的影响 |
3.3.3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
3.3.4 小结 |
3.3.5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9)甜玉米种子特性与全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种子形成与特点 |
1.1 灌浆与籽粒发育 |
1.2 种子与苗期生长 |
2 栽培技术与关键 |
2.1 种子和土壤选择 |
2.2 种子处理与播种 |
2.3 田管与病虫防治 |
2.4 育苗移栽技术 |
2.5 覆膜栽培技术 |
2.6 种子储藏保护 |
(10)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方法及装置材料 |
2.3 观测内容和方法 |
2.4 土壤水分测定仪器的标定 |
2.5 土壤参数测定 |
2.6 棉花耗水量的计算 |
2.7 观测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地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影响 |
3.1 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方式对棉花籽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灌水处理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形态及产量影响 |
4.1 不同灌溉定额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形态的影响 |
4.2 不同灌溉定额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灌水次数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形态的影响 |
4.4 不同灌水次数对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研究 |
5.1 全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层水分消耗规律 |
5.2 不同灌溉定额下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
5.3 不同灌溉定额下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水分消耗 |
5.4 不同灌水次数对不同灌溉定额处理小区棉花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5.5 不同灌水次数对不同灌溉定额下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水分消耗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水分生产函数及灌溉制度研究 |
6.1 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水分生产函数研究 |
6.2 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灌溉制度的初步拟定 |
6.3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甜玉米营养团育苗移栽增产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有机肥对鲜食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 石磊,张睿佳. 农学学报, 2021(11)
- [2]两种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甜玉米生长、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 黄连喜,王钰静,黄庆,魏岚,李翔,陈伟盛,黄玉芬,刘忠珍.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一个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F-box基因的鉴定和功能解析[D]. 秦心儿.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再造贡米—允午寨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与变迁[D]. 雷廷加. 云南大学, 2019(03)
- [5]育苗移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刘飞跃.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6]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对山西寒旱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赵聪,张伟,韩彦龙,姜春霞,刘化涛,张冬梅,黄明镜,黄学芳,刘恩科.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3)
- [7]水果玉米玉甜38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吴地. 广西大学, 2012(04)
- [8]崇明岛甜玉米品种试验及栽培技术探讨[D]. 于洪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2)
- [9]甜玉米种子特性与全苗技术[J]. 陈树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2)
- [10]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D]. 安俊波. 石河子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