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钨酸钡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氟钨酸钡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一、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水金,余新武,孙聚堂,秦子斌[1](2000)在《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体系发光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单钨酸盐、混合二价金属钨酸盐、卤钨酸盐、同多钨酸盐、杂多钨酸盐等方面综述了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发光特性研究情况。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2](1999)在《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单钨酸盐、混合碱土金属钨酸盐、氟钨酸盐、同多钨酸盐、杂多钨酸盐等方面综述了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进展。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3](1996)在《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以BaF2和WO3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a2WO3F4荧光体,测定其X-射线粉未衍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探讨了Ba2WO3F4及掺杂Eu3+离子后荧光体的发光特性。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4](1994)在《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的概况与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从单钨酸盐、混合碱土金属钨酸盐、氟钨酸盐、同多钨酸盐、杂多钨酸盐等方面综述了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5](1993)在《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文中认为以 BaF2和 WO3为原料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得 Ba2WO3F4荧光体,测定了 X-射线粉末衍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探讨了合成反应条件及晶体结构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杨水金,孙聚堂[6](2001)在《掺杂Tb3+的Ba2WO3F4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 Ba2 WO3F4及掺杂 Tb3+ 的 Ba2 WO3F4荧光体 ,测定其 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所合成的 Ba2 WO3F4荧光体为单斜晶系 ,属 CC空间群 (C4S) ,晶胞参数为 :a=1.15 11nm,b=0 .9382 nm,c=0 .7188nm,β=12 6 .0 5°。探讨了 Ba2 WO3F4及掺杂 Tb3+离子的 Ba2 WO3F4荧光体的发光特性

宋杨[7](2016)在《Dy3+/Eu3+掺杂钨钼酸盐微纳结构可控制备与发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钨矿结构钨/钼酸盐由于具有高熔点、高折射率和长余辉时间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固态闪烁体、微波、光纤、催化、医疗及高能物理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发光方面,由于其具有本征激发谱带宽和发射光谱稳定的特点,可有效吸收半导体芯片发射的近紫外蓝紫光,传递给稀土离子并产生高效发光。因此,以钨/钼酸盐为基质的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吸引着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者的兴趣。本课题选取四方白钨矿结构的CaWO4、CaMoO4、BaWO4和BaMoO4四种钨/钼酸盐作为基质材料,通过掺杂稀土离子Dy3+和Eu3+,制备具有功能化微纳结构的发光材料。首先根据晶体学数据库分别建立了四种钨/钼酸盐的晶体结构模型,并利用第一性原理对其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这四种钨/钼酸盐基质材料的禁带宽度数值均在5.0 eV左右,且钨酸盐的带隙数值比钼酸盐大。CaWO4和CaMoO4的能带结构较为相似,导带底和价带顶的能带起伏较大,导致电子和空穴的有效质量小,较易跃迁;而BaWO4和BaMoO4的能带在导带底和价带顶区域比较平坦,电子和空穴的有效质量大,不易跃迁。外层电子结构的差异导致了晶体光学特性的差异,计算得到CaWO4和CaMoO4的静态光学介电常数分别为3.1和3.42,大于BaWO4和BaMoO4的2.78和2.98。采用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钨/钼酸盐晶体,系统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溶液pH值等反应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并对基质的本征发光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采用水热法制备了Dy3+离子掺杂钨/钼酸盐荧光粉,并测量了其发光性能,激发和发射光谱反映了Dy3+离子的能级跃迁特性且发射光均位于白光区域,表明Dy3+离子掺杂钨/钼酸盐发光材料可作为白光LED照明荧光粉使用。阐明了由奥斯特尔德熟化机制和定向附着生长机制协同作用下球形CaWO4和CaMoO4微纳结构的自组装生长过程:沉淀凝结形核的纳米颗粒在定向附着生长机制驱动下排列形成针状二级颗粒。由于定向附着生长机制,在结晶溶合作用力的驱动下,针状结构平行排列生长成棒状结构。棒状结构中具有高自由能的表面再融合在一起形成哑铃状结构,哑铃状结构再交叉生长形成花朵状结构。由于奥斯特尔德熟化机制的作用,粒径较小的花朵状结构逐渐解体离散为二级棒状颗粒或纳米颗粒。粒径大的花朵状结构吸附融合纳米颗粒或二级颗粒,形成双半球结构,双半球结构继续生长,两半球间的分界线缓慢融合,最终生长为球形微纳结构。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CaWO4@CaWO4:Dy3+和CaWO4:Eu3+@CaWO4:Dy3+异质球形核壳结构发光材料。提出了此种核壳结构的生长机理模型:水热反应所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使空心球壳破碎成细小的微晶。在奥斯特尔德熟化机制的作用下微晶的表面原子将脱离微晶表面,重新溶解在溶液当中,并暴露出新的表面原子,最终导致整个微晶溶解。微晶的溶解导致溶液离子浓度的升高,当离子浓度达到饱和时,离子将重新凝结在实心球体表面,并通过以自组装形式在实心球表面形成异质壳层。整个过程是奥斯特尔德熟化机制主导的溶解-再结晶的过程。在异质球形核壳结构CaWO4@CaWO4:Dy3+晶体中,核壳结构有效减少了非辐射跃迁路径,抑制了能量传递过程中的能量猝灭,在相同掺杂浓度条件下其发光强度较直接掺杂荧光粉提高了273%,并且Dy3+离子的猝灭浓度也从5 mol%提高至10 mol%。核壳结构CaWO4:Eu3+@CaWO4:Dy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同时反映出稀土离子Eu3+和Dy3+的辐射跃迁,通过调节Eu3+和Dy3+离子的掺杂浓度可以调节发射光线的色度。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通过在核心区和壳层内掺杂不同稀土离子并调配其掺杂比例,达到控制荧光粉发光强度和色度的目的。较高的反应温度和酸性溶液条件有利于BaWO4和BaMoO4晶体的各向异性生长,易于形成梭状结构;而碱性溶液条件则降低了晶体各取向间的差别,利于晶体的等轴生长,形成类八面体结构。添加有机表面活性剂柠檬酸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方法制备了粒径均匀分布的BaMoO4微球。总之,钨/钼酸盐是一种优异的稀土掺杂荧光粉基体材料。异质核壳结构不仅有效减少稀土用量,且材料的发光强度也得到了显着提高。异质核壳结构Dy3+掺杂钨/钼酸盐在白光LED荧光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高晓兰[8](2010)在《Eu3+激活的两种典型钨酸盐的制备及其紫外—真空紫外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商用红色荧光粉(Y,Gd)BO3:Eu3+在真空紫外(VUV)激发下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然而由于(Y,Gd)BO3:Eu3+中Eu3+处于反演对称的格位,导致其色纯度不高。所以开发新的红色VUV材料就成了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钨酸盐为基质的发光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制备简单,发光强度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有实用价值的基质材料。因此研究Eu3+激活的钨酸盐的发光特性不仅具有有科研方面的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潜在的价值。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Eu3+激活的两种典型钨酸盐发光材料(KGd(WO4)2, CaWO4)。考察了样品在紫外(UV)、真空紫外(VUV)激发下的发光特性。结果表明:在VUV激发下,KGd(WO4)2:Eu3+基质主要通过W04基团、02--Gd3+的电荷转移跃迁吸收激发能,被吸收的激发能通过Gd3+转移给了Eu3+,然后Eu3+驰豫到它的5D0能级,最后辐射跃迁到它的7FJ能级,从而发出红色可见光。在KGd(WO4)2:Eu3+基质掺入MoO42-会使得其在VUV激发下的发光强度提高。因为WO42-和MoO42-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基质吸收到的能量可以通过MoO42-和Gd3+有效的传递给Eu3+,MoO42-充当了敏化剂的角色,从而增强了Eu3+的发光。KGd0.45(WO4)1.8(MoO4)0.2:Eu3+0.55在147 nm下的发射强度达到商用粉的60%。CaWO4:Eu3+可以通过WO42-基团吸收真空紫外区域的激发能,WO42-吸收带的峰值位于163 nm。掺入Na+可以提高CaWO4:Eu3+在真空紫外下的发光强度,这是因为Na+可以起到电荷补偿剂的作用,减少晶格中的缺陷。Bi3+掺入后,激发能被WO42-和Bi3+吸收,然后通过Bi3+传递给Eu3+,所以Bi3+能够敏化CaWO4:Eu3+的发光,从而提高了CaWO4:Eu3+的发光强度。最佳样品CaWO4:Eu3+0.04, Bi3+0.04的积分强度达到了商用荧光粉(Y,Gd)BO3:Eu3+的25%。CaWO4:Eu3+系列样品均具有较好的色纯度。

田海燕[9](2012)在《纳米复合氟化物的合成及其掺杂Ce3+的光谱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乙二醇回流法合成出了K2AlF5,CaAlF5,SrAlF5,BaAlF5,BaYF5,BaFeF5,Li3AlF6,Na3AlF6,K3AlF6,Li3FeF6和Na3FeF6等系列复合氟化物,探索了反应物的选择及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产物晶体结构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大小以及表面氧含量。结果表明,回流法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能合成出纯净的单一结构复合氟化物,由德拜—谢乐(Debye-Scherrer)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均小于100nm,属于纳米粒子,合成产物只含吸附氧,且氧含量较低。回流法工艺简单、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不腐蚀设备、不需要煅烧、相转化速率较快、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所合成的复合氟化物的表面氧含量较低,因此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使用乙二醇回流法合成出了掺杂Ce3+的复合氟化物BaAlF5:Ce3+,K2AlF5:Ce3+和K3AlF6:Ce3+,使用XRD和荧光光谱仪表征了样品。XRD图谱显示,掺杂少量Ce3+离子的复合氟化物其主要衍射峰的位置、相对强度都与标准卡片基本一致,峰形清晰,分布均匀,没有其它杂质峰的出现,产物为单一晶相,掺杂少量Ce3+离子并未使晶体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荧光光谱发现,BaAlF5:Ce3+,K2AlF5:Ce3+和K3AlF6:Ce3+的激发峰均位于280—300nm之间,最大激发峰依次位于290nm,284.6nm,288nm处,发射光谱是由475—535nm的宽发射带构成的,最大发射峰值分别位于503.2nm,497.6nm,508.4nm处,发射带属于Ce3+的5d→4f跃迁。吸收和发射都是宽带,表明BaAlF5,K2AlF5和K3AlF6都是较为优质的荧光基质材料。

郭丽娜[10](2017)在《Eu3+/Tb3+掺杂双钨酸盐荧光粉的可调发光及白光发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光LED作为继传统白炽灯和荧光灯之后产生的新产品照亮了21世纪,研究可以用于白光LED方面的高效荧光粉具有重要意义。钨酸盐的化学稳定性好,在紫外、近紫外区域具有强吸收,是一种重要的基质材料,在W-LED显示器件和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以Eu3+、Tb3+为激活剂,选择Na0.45La3.16W5O20、NaYW2O8、Na0.5Gd0.5WO4为基质材料,制备了几种白光LED用荧光粉,通过XRD、DTA-TG、IR等对样品的组成、结构、晶型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样品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3+,Tb3+掺杂Na0.45La3.16W5O20单一基质W-LED用荧光粉。当退火温度为600℃≤T≤800℃时,样品为单斜相的Na0.45La3.16W5O20,当T≥900℃,样品中出现了单斜相的La2W3O12。当p H<5时,样品中含有WO3;当pH≥5时,样品为纯单斜相的Na0.45La3.16W5O20。与Eu3+或Tb3+掺杂Na2WO4的发射光谱比较得知基质中的La3+可以明显增强Eu3+,Tb3+的发光强度。在Na0.45La3.16W5O20:Eu3+,Tb3+样品中可以观察到Tb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在382nm紫外光激发下,Na0.45La3.16W5O20:Eu3+及Na0.45La3.16W5O20:Eu3+,Tb3+两种荧光粉分别实现发光的蓝、白、红可调和绿、白、红可调;且两种荧光粉均实现白光发射,其中Na0.45La3.16W5O20:Eu3+荧光粉仅在3%<Eu3+%<6%时为白光发射,而Na0.45La3.16W5O20:Eu3+,Tb3+荧光粉在稀土掺杂量Eu3+=Tb3+=2%10%大的范围内均为白光发射,说明Tb3+掺入可以增大荧光粉的白光可调范围。因而Na0.45La3.16W5O20:Eu3+,Tb3+荧光粉更适合用于紫外光激发的W-LED用荧光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3+,Tb3+掺杂NaYW2O8单一基质W-LED用荧光粉。当退火温度在600℃≤T<800℃时,样品为NaYW2O8与Y2W3O12的混相;当T≥800℃,样品为纯四方相的NaYW2O8。当p H≤3时,样品为WO3;当pH=10时样品晶相已完全转变为四方相的NaYW2O8。与Eu3+或Tb3+掺杂Na2WO4的发射光谱比较得知基质中的Y3+可以明显增强Eu3+,Tb3+的发光强度。在NaYW2O8:Eu3+,Tb3+样品中可以观察到Tb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在382nm紫外光激发下,NaYW2O8:Eu3+及NaYW2O8:Eu3+,Tb3+两种荧光粉分别实现发光的蓝、白、红可调和绿、白、红可调;NaYW2O8:Eu3+荧光粉仅在2%<Eu3+%<6%范围时可发射白光,而NaYW2O8:Eu3+,Tb3+荧光粉在Eu3+=Tb3+=2%10%很大范围内均发射白光,比较两种荧光粉的白光发射情况得知掺入Tb3+可以增大荧光粉的白光可调范围。NaYW2O8:Eu3+,Tb3+荧光粉更适合用于紫外光激发的W-LED用荧光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3+,Tb3+掺杂Na0.5Gd0.5WO4单一基质W-LED用荧光粉。当退火温度T=600℃、700℃时,样品为单斜相的Gd2(WO4)3,当T≥800℃时,样品晶型转变为四方相Na0.5Gd0.5WO4。当pH=3时,样品为WO3和Gd2(WO4)3的混合相,当p H≥6时,样品为四方相Na0.5Gd0.5WO4。与Eu3+或Tb3+掺杂Na2WO4的发射光谱比较得知基质中的Gd3+可以明显增强Eu3+,Tb3+的发光强度。在Na0.5Gd0.5WO4:Eu3+,Tb3+样品中可以观察到Tb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在382nm紫外光激发下,Na0.5Gd0.5WO4:Eu3+及Na0.5Gd0.5WO4:Eu3+,Tb3+两种荧光粉分别实现发光的蓝、白、红可调和绿、白、红可调;Na0.5Gd0.5WO4:Eu3+荧光粉在Eu3+=4%6%时可发射白光,而Na0.5Gd0.5WO4:Eu3+,Tb3+荧光粉在(410)%Eu3+、10%Tb3+很大范围内均发射白光,比较两种荧光粉的白光发射情况得知Tb3+的掺杂可以增大荧光粉的白光可调范围。Na0.5Gd0.5WO4:Eu3+,Tb3+荧光粉更适合用于紫外光激发的W-LED用荧光粉。最后,对比得出La、Gd、Y三者在基质中均有利于Eu3+,Tb3+的掺杂和发光,三者对Eu3+,Tb3+发光强度影响的强弱顺序为La>Gd>Y。本论文选择碱金属-稀土双钨酸盐Na0.45La3.16W5O20、NaYW2O8、Na0.5Gd0.5WO4为基质,通过掺杂Eu3+、Tb3+离子,制备出白光发射且颜色可调的发光材料,使发光材料的领域更加丰富,为提升钨酸盐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信息。

二、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体系发光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钨酸盐
2 混合二价金属钨酸盐
3 卤钨酸盐
4 同多钨酸盐
5 杂多钨酸盐
6 展望

(2)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钨酸盐
2 混合碱土金属钨酸盐
3 卤钨酸盐
4 同多钨酸盐
5 杂多钨酸盐

(4)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的概况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各类钨酸盐研究进展
    2.1 单钨酸盐
    2.2 混合碱土金属钨酸盐
    2.3 卤钨酸盐
    2.4 同多钨酸盐
    2.5 杂多钨酸盐
3 结论

(7)Dy3+/Eu3+掺杂钨钼酸盐微纳结构可控制备与发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固体发光材料概述
        1.1.1 发光材料基本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1.1.2 稀土发光材料
    1.2 金属钨/钼酸盐概述
        1.2.1 白钨矿钨/钼酸盐的晶体结构
        1.2.2 钨/钼酸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3 白光LED用荧光粉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与测试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的制备
        2.3.1 醋酸镝和醋酸铕的制备
        2.3.2 沉淀法制备钨钼酸盐
        2.3.3 水热法制备钨钼酸盐及稀土掺杂钨钼酸盐
        2.3.4 核壳结构的制备
    2.4 分析试样的制备
        2.4.1 剖面试样的制备
        2.4.2 扫描电镜试样的制备
        2.4.3 透射电镜试样的制备
    2.5 样品表征
        2.5.1 物相分析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5.4 发光性能测试
3 钨/钼酸盐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1 钨/钼酸盐晶体结构
    3.2 第一性原理计算条件
    3.3 CaWO_4能带结构及光学特性
        3.3.1 CaWO_4晶体模型
        3.3.2 CaWO_4的能带结构
        3.3.3 CaWO_4的光学特性
    3.4 CaMoO_4能带结构及光学特性
        3.4.1 CaMoO_4晶体模型
        3.4.2 CaMoO_4的能带结构
        3.4.3 CaMoO_4的光学性质
    3.5 BaWO_4能带结构及光学特性
        3.5.1 BaWO_4晶体模型
        3.5.2 BaWO_4的能带结构
        3.5.3 BaWO_4的光学特性
    3.6 BaMoO_4能带结构及光学特性
        3.6.1 BaMoO_4晶体模型
        3.6.2 BaMoO_4的能带结构
        3.6.3 BaMoO_4的光学特性
    3.7 本章小结
4 异质核壳结构CaWO_4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4.1 沉淀法制备CaWO_4微球
        4.1.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4.1.2 反应物溶液浓度对CaWO_4晶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4.1.3 反应初期CaWO_4晶体的TEM和HRTEM分析
        4.1.4 沉淀顺序对CaWO_4晶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4.1.5 沉淀法制备CaW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4.2 水热法制备CaWO_4微球
        4.2.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4.2.2 水热反应温度对CaWO_4晶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水热法制备CaWO_4的发光特性
    4.3 水热法制备CaWO_4:Dy~(3+)晶体及其发光特性
        4.3.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4.3.2 CaWO_4:Dy~(3+)晶体的发光特性
    4.4 核壳结构CaWO_4@CaWO_4:Dy~(3+)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4.4.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4.4.2 核壳结构CaWO_4@CaWO_4:Dy~(3+)晶体的微观形貌
        4.4.3 核壳结构CaWO_4@CaWO_4:Dy~(3+)晶体的发光性能
    4.5 猝灭浓度和多极子相互作用
    4.6 核壳结构CaWO_4:Eu~(3+)@CaWO_4:Dy~(3+)晶体的制备和发光性能
        4.6.1 制备方法
        4.6.2 核壳结构CaWO_4:Eu~(3+)@CaWO_4:Dy~(3+)晶体的发光性能
    4.7 本章小结
5 单分散CaMoO_4微球的制备及其生长机制
    5.1 沉淀法制备CaMoO_4微球
        5.1.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5.1.2 沉淀法制备CaMoO_4晶体的微观形貌
        5.1.3 沉淀法制备CaMo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5.2 水热法制备CaMoO_4微球
        5.2.1 制备方法
        5.2.2 水热法制备CaMoO_4晶体的微观形貌
        5.2.3 水热法制备CaMo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5.3 水热法制备CaMoO_4:Dy~(3+)晶体及其发光性能
        5.3.1 制备方法
        5.3.2 水热法制备CaMoO_4:Dy~(3+)晶体的发光特性
    5.4 水热法制备CaMoO_4:Eu~(3+)晶体及其发光性能
        5.4.1 制备方法
        5.4.2 水热法制备CaMoO_4:Eu~(3+)晶体的发光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橄榄状BaWO_4:Dy~(3+)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6.1 沉淀法制备BaWO_4晶体
        6.1.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6.1.2 沉淀法制备BaWO_4晶体的微观形貌
        6.1.3 沉淀法制备BaW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6.2 水热法制备BaWO_4晶体
        6.2.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6.2.2 水热反应温度对BaWO_4晶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6.2.3 水热法制备BaW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6.3 水热法制备BaWO_4:Dy~(3+)晶体
        6.3.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6.3.2 水热制备BaWO_4:Dy~(3+)晶体的微观形貌
        6.3.3 水热制备BaWO_4:Dy~(3+)晶体的发光特性
    6.4 本章小结
7 类八面体BaMoO_4:Dy~(3+)晶体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
    7.1 沉淀法制备BaMoO_4晶体及其发光性能
        7.1.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7.1.2 沉淀法制备BaMoO_4晶体的微观形貌
        7.1.3 沉淀法制备BaMoO_4晶体的发光特性
    7.2 水热法制备BaMoO_4晶体
        7.2.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7.2.2 水热法制备BaMoO_4晶体的微观形貌
    7.3 水热法制备BaMoO_4:Dy~(3+)晶体及其发光性能
        7.3.1 制备方法及物相表征
        7.3.2 沉淀法制备BaMoO_4:Dy~(3+)晶体的发光特性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8)Eu3+激活的两种典型钨酸盐的制备及其紫外—真空紫外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的简介
    1.2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结构特点
    1.3 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AWO_4(A=Pb,Ca,Ba,Sr等)型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AB(WO_4)_2(A=Na,K等碱金属元素,B=Gd,Yb等元素)的研究进展
        1.3.3 其他钨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钨酸盐与激活离子(Eu~(3+))之间的能量传递
    1.5 真空紫外红色荧光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课题设计与目的
    1.7 本论文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
    2.1 样品的合成
    2.2 试剂及实验设备
        2.2.1 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的测试
        2.3.1 XRD
        2.3.2 UV光谱
        2.3.3 VUV光谱
        2.3.4 CASTEP模块介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KGd_(1-x)(WO_4)_(2-y)(MoO_4)_y:Eu_x~(3+)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结果分析
        3.3.2 KGd_(1-x)(WO_4)_2:Eu_x~(3+)的发光性质(UV)
        3.3.3 KGd_(1-x)(WO_4)_2:Eu_x~(3+)的发光性质(VUV)
        3.3.4 MoO_4~(2-)对KGd_(1-x)(WO_4):Eu_x~(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aWO_4:Eu_x~(3+)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结果分析
        4.3.2 CaWO_4电子结构的计算
        4.3.3 Ca_(1-1.5x)WO_4:Eu_x~(3+)发光性能的研究
        4.3.4 Na~+和Bi~(3+)对Ca_(1-1.5x)WO_4:Eu_x~(3+)发光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纳米复合氟化物的合成及其掺杂Ce3+的光谱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ABFX(X=3,4,5,6)型纳米复合氟化物的结构
        1.2.1 ABF_3型纳米复合氟化物的结构
        1.2.2 ABF_4型纳米复合氟化物的结构
        1.2.3 MAlF_5(M=Ca,Sr,Ba)型纳米复合氟化物的结构
        1.2.4 M_3AlF_6型纳米复合氟化物的结构
    1.3 纳米复合氟化物的合成方法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微乳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熔盐法
        1.3.5 水热合成法
        1.3.6 溶剂热法
        1.3.7 回流法
    1.4 纳米复合氟化物的性能
        1.4.1 光学性能
        1.4.2 光催化性能
        1.4.3 荧光和磷光性能
        1.4.4 电学性能
        1.4.5 光电转化性能
        1.4.6 磁学性能
    1.5 掺杂稀土离子的光谱性质
        1.5.1 掺杂 Ce~(3+)的光谱性质
        1.5.2 掺杂 Eu~(2+)的光谱性质
        1.5.3 其他离子掺杂的光谱性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纳米复合氟化物的合成
        2.2.1 K_2AlF_5的合成
        2.2.2 MAlF_5(M=Ca~(2+),Sr~(2+),Ba~(2+))的合成
        2.2.3 BaBF_5(B=Y~(3+),Fe~(3+))的合成
        2.2.4 A_3AlF_6(A=Li~+,Na~+,K~+)的合成
        2.2.5 A_3FeF_6(A=Li~+,Na~+)的合成
        2.2.6 M:Ce~(3+)(M= BaAlF_5,K_2AlF_5,K_3AlF_6)的合成
    2.3 纳米复合氟化物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4 荧光光谱
第三章 纳米复合氟化物合成条件的选择
    3.1 反应物的选择及配比
    3.2 反应时间
    3.3 反应温度
    3.4 结论
第四章 纳米复合氟化物的表征结果分析
    4.1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4.1.1 K_2AlF_5的 XRD 谱图分析
        4.1.2 CaAlF_5,SrAlF_5和 BaAlF_5的 XRD 谱图分析
        4.1.3 BaYF_5,BaFeF_5的 XRD 谱图分析
        4.1.4 Li_3AlF_6,Na_3AlF_6和 K_3AlF_6的 XRD 谱图分析
        4.1.5 Li_3FeF_6,Na_3FeF_6的 XRD 谱图分析
        4.1.6 M:Ce~(3+)(M= BaAlF_5,K_2AlF_5,K_3AlF_6)的 XRD 谱图分析
    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4.2.1 K_2AlF_5的 TEM 分析
        4.2.2 CaAlF_5,SrAlF_5和 BaAlF_5的 TEM 分析
        4.2.3 Li_3AlF_6,Na_3AlF_6和 K_3AlF_6的 TEM 分析
        4.2.4 Li_3FeF_6,Na_3FeF_6的 TEM 分析
    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1 K_2AlF_5的 XPS 谱图分析
        4.3.2 CaAlF_5,SrAlF_5和 BaAlF_5的 XPS 谱图分析
        4.3.3 K_3AlF_6的 XPS 谱图分析
第五章 掺杂铈纳米复合氟化物的荧光性质
    5.1 BaAlF_5:Ce~(3+)的荧光光谱分析
    5.2 K_2AlF_5:Ce~(3+)的荧光光谱分析
    5.3 K_3AlF_6:Ce~(3+)的荧光光谱分析
    5.4 分析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Eu3+/Tb3+掺杂双钨酸盐荧光粉的可调发光及白光发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
        1.2.1 白光LED的发展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
        1.2.3 白光LED的优点
    1.3 稀土发光材料
        1.3.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3.2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3.3 稀土发光材料的优异性能
        1.3.4 稀土发光材料常用的基质
        1.3.4.1 单钨酸盐
        1.3.4.2 碱金属-稀土双钨酸盐
        1.3.5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5.1 单钨酸盐体系
        1.3.5.2 双钨酸盐体系
        1.3.6 稀土发光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1.3.6.1 高温固相法
        1.3.6.2 共沉淀法
        1.3.6.3 水热合成法
        1.3.6.4 溶胶-凝胶法
    1.4 三基色原理及CIE色坐标图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Na_(0.45)La_(3.16)W_5O_(20):Eu~(3+),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其白光发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样品的表征
        2.2.3.1 差热热重分析
        2.2.3.2 红外光谱分析
        2.2.3.3 XRD分析
        2.2.3.4 荧光光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TA-TG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红外光谱( IR)分析
        2.3.4 发光性质研究
        2.3.4.1 Na_(0.45)La_(3.16)W_5O_(20):Eu~(3+),Tb~(3+)的白光发射研究
        2.3.4.2 Na_(0.45)La_(3.16)W_5O_(20):Eu~(3+)的白光发射研究
        2.3.4.3 Na_(0.45)La_(3.16)W_5O_(20):Tb~(3+)发光性质研究
        2.3.4.4 Na_(0.45)La_(3.16)W_5O_(20)中Eu~(3+)和Tb~(3+)间的能量传递
        2.3.5 基质中La~(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YW_2O_8:Eu~(3+),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其白光发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TA-TG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红外光谱(IR)分析
        3.3.4 发光性质分析
        3.3.4.1 NaYW_2O_8:Eu~(3+),Tb~(3+)的白光发射研究
        3.3.4.2 NaYW_2O_8:Eu~(3+)的白光发射研究
        3.3.4.3 NaYW_2O_8:Tb~(3+)的发光性质研究
        3.3.4.4 NaYW_2O_8中Eu~(3+)和Tb~(3+)间的能量传递
        3.3.5 基质中Y~(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a_(0.5)Gd_(0.5)WO_4:Eu~(3+),Tb~(3+)荧光粉的合成及其白光发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样品的制备
        4.2.3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TA-TG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红外光谱(IR)分析
        4.3.4 发光性质分析
        4.3.4.1 Na_(0.5)Gd_(0.5)WO_4:Eu~(3+),Tb~(3+)的白光发射研究
        4.3.4.2 Na_(0.5)Gd_(0.5)WO_4:Eu~(3+)的白光发射研究
        4.3.4.3 Na_(0.5)Gd_(0.5)WO_4:Tb~(3+)的发光性质研究
        4.3.4.4 Na_(0.5)Gd_(0.5)WO_4中Eu~(3+)和Tb~(3+)间的能量传递
        4.3.5 基质中Gd~(3+)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体系发光特性研究进展[J]. 杨水金,余新武,孙聚堂,秦子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0(05)
  • [2]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研究进展[J].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 稀土, 1999(05)
  • [3]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J].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1)
  • [4]掺杂稀土离子钨酸盐的固相合成及发光特性的概况与进展[J].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6)
  • [5]氟钨酸钡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J]. 杨水金,孙聚堂,秦子斌. 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 1993(S4)
  • [6]掺杂Tb3+的Ba2WO3F4荧光体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J]. 杨水金,孙聚堂. 稀土, 2001(05)
  • [7]Dy3+/Eu3+掺杂钨钼酸盐微纳结构可控制备与发光机制研究[D]. 宋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16(11)
  • [8]Eu3+激活的两种典型钨酸盐的制备及其紫外—真空紫外发光性能的研究[D]. 高晓兰. 兰州大学, 2010(10)
  • [9]纳米复合氟化物的合成及其掺杂Ce3+的光谱性质研究[D]. 田海燕. 天津大学, 2012(05)
  • [10]Eu3+/Tb3+掺杂双钨酸盐荧光粉的可调发光及白光发射研究[D]. 郭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氟钨酸钡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