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的变化研究

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的变化研究

一、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渊[1](2021)在《煤矿工人PAHs暴露与神经递质改变及miRNA表达改变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煤矿工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内暴露情况。2.探讨煤矿工人尿PAHs单羟基代谢物(monohydroxy metabolites of PAHs,OH-PAHs)与外周血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联。3.筛选、验证煤矿工人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相关靶基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为PAHs神经毒性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某国有煤矿652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饮食和生活习惯、职业史和疾病史等信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OH-PAHs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采用微孔板法检测乙酰胆碱(Ach)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和谷氨酸(Glu)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水溶性四唑盐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运用SAS9.4和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对相应资料进行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尿OH-PAH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趋势性检验初步判断尿OH-PAHs(按照三分位数分组,并设第一分位数为参照)与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之间的线性趋势,然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进一步评估尿OH-PAHs水平(连续型变量)与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外周血差异表达miRNA,并运用GO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预测和通路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将研究对象按尿中Σ4OH-PAHs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暴露组(n=215)、中暴露组(n=215)和高暴露组(n=222)。不同组间在BMI、倒班、工作环境及4种尿OH-PAHs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的尿OH-PAHs水平研究对象尿液中4种OH-PAHs按照中位数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2-NAP、2-FLU、9-PHE和1-OHP。各代谢物之间以及每一种单羟基代谢物与所有代谢物的总和(Σ4OH-PAHs)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2-NAP与9-PHE的关联程度最低(相关系数r=0.21),而2-NAP与Σ4OH-PAHs的关联程度最高(相关系数r=0.74)。3.研究对象的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水平除Glu外其余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指标在不同暴露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暴露组相比,高暴露组5-HT、E和Ach含量增高,DA、NE、ACh E和MDA含量降低;GSH-Px活性在中暴露组最低。4.尿OH-PAHs水平与神经递质改变之间的关联(1)尿OH-PAHs水平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之间的关联校正年龄、工龄、BMI、吸烟、饮酒、倒班、工作环境后,回归结果显示,2-NAP、1-OHP和Σ4OH-PAHs与5-HT含量升高有关(P for trends<0.05);1-OHP与DA含量降低有关(P for trend=0.005);2-FLU与NE含量降低有关(P for trend=0.023);1-OHP和Σ4OH-PAHs与E含量升高有关(P for trends<0.05)。进一步RCS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s<0.05),且1-OHP与5-HT呈J型关系(P for non-linear associations<0.001),与DA之间呈倒U型关系(P for non-linear association=0.001)。(2)尿OH-PAHs水平与胆碱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改变之间的关联校正年龄、工龄、BMI、吸烟、饮酒、倒班、工作环境后,Σ4OH-PAHs与Ach含量升高有关(P for trend=0.001),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0.003)。1-OHP和Σ4OH-PAHs与ACh E活力降低有关(P for trends<0.05),且1-OHP和2-FLU均与ACh E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s<0.05,P for non-linear associations<0.05)。5.尿OH-PAHs水平与氧化应激指标之间的关联校正年龄、工龄、BMI、吸烟、饮酒、倒班、工作环境后,9-PHE和Σ4OH-PAHs与MDA含量有关(P for trends<0.05),且1-OHP和Σ4OH-PAHs与MDA和SOD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所有P for trends<0.05,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s<0.05)。此外,9-PHE与GSH-Px呈近似J型剂量反应关系(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0.038,P for non-linear association=0.027),1-OHP与GSH-Px存在近似L型剂量反应关系(P for overall association=0.011,P for non-linear association=0.035)。6.miRNA芯片检测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42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1个下调,31个上调。验证结果miR-885-5p和miR-20a-5p表达上调(P<0.05)、let-7i-3p表达下调(P<0.05),与芯片结果一致。7.差异表达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了DNA转录调控、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及蛋白质、金属离子结合、细胞凋亡等分子功能,并且在膜组织中显着富集。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主要参与了PI3K-Akt、MAPK、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信号通路。结论:1.煤矿工人尿中OH-PAHs主要以小分子量2-NAP和2-FLU为主,且多种OH-PAHs与工人体内单胺类、胆碱类神经递质的改变以及氧化应激的发生有关。2.职业性PAHs暴露可引起煤矿工人外周血miRNA差异表达,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与转录调控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汪戎锦[2](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王哲义[3](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张华朋[4](2020)在《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各种诱发因素导致脑内动脉闭塞、破裂而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分为缺血性、出血性两种。脑卒中作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030万,且近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更严重的是,许多其他疾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例如糖尿病就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据国外资料显示,有糖尿病史患者同时患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达到了 30~40%,而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已经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以上。临床上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到了 80%,糖尿病并发卒中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因此如何设计和开发安全有效的脑卒中治疗药物,尤其是糖尿病脑卒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研究资料表明,吸入性麻醉药预处理或后处理可以保护神经系统减轻缺血性损伤。有学者发现七氟烷预处理能够减少动脉阻塞导致的脑梗死体积和凋亡细胞。许多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证明,七氟烷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一定程度改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炎性反应等方面从而保护脑神经。但我们并不清楚糖尿病是否会影响七氟烷后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且七氟烷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有待研究。有学者发现糖尿病大鼠通过恢复海马突触功能和Na+,K+-ATP酶的活性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道有关;Yang和同事发现利拉鲁肽可以激活糖尿病大鼠PI3K/Akt信号通道,促进自噬,最终对慢性2型糖尿病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保护;另有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大鼠大脑皮层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道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因此,有必要进行七氟烷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后神经损伤影响的研究,以期发现七氟烷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大鼠神经功能损害是否有效,以及PI3K/Akt信号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中的作用机制,为后期降低糖尿病人群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及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构建脑缺血合并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估七氟烷后处理对合并糖尿病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程度及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PI3K/Akt信号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做初步探究。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分组:健康Wistar大鼠288只,体重(260±30)g。大鼠饲养于室温20±2℃,相对湿度50%~70%的清洁环境中,自由摄食、摄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分组和脑缺血糖尿病模型制备。首先取其中24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40只),正常组(Control):不做处理;糖尿病组(DM):选取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大鼠;脑缺血模型组(CI):采用线栓法将健康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阻断2h后恢复灌注;糖尿病脑缺血模型组(DMCI):阻断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后恢复灌注;七氟烷后处理组(SCI):健康大鼠缺血再灌注开始时立即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糖尿病七氟烷后处理组(SDMCI):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开始时立即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Control、DM、CI和DMCI组大鼠均在再灌注开始时给予100%氧气,持续30 min,大鼠再灌注24h后进行相应指标检测。2.建立糖尿病和脑缺血大鼠模型:大鼠高脂高糖饮食,喂养5周后,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溶解于柠檬酸缓冲液中,25mg/kg)每天一次,连续2d。72h后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以血糖≥16.7mmol/L,并出现多食、多尿、多饮为大鼠糖尿病模型成立。脑缺血大鼠模型构建方法:大鼠术前12h禁食。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仰卧位固定,手术暴露右颈总动脉,在分叉处分离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用4/0尼龙线阻断大脑中动脉,2h后抽出尼龙线,开放大脑中动脉,恢复缺血区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志是:大鼠手术后清醒,左侧肢体出现偏瘫,以左上肢较为明显;提尾悬挂时左上肢呈现蜷缩屈曲;下地行走时向左侧转圈跌倒,不能正常直行。3.LY294002脑室内注射给药:为了研究七氟烷治疗脑缺血再灌注中PI3K/Akt通道的作用,用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七氟烷治疗组大鼠。取其余48只大鼠,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构建正常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CI)、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DMCI),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SCI)、七氟烷后处理糖尿病脑缺血加生理盐水组(NS-SDMCI)、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加抑制剂组(LY-SCI)、七氟烷后处理糖尿病脑缺血加抑制剂组(LY-SDMCI)大鼠模型。术前将LY294002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和乙醇中,终浓度为10mM。将大鼠用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给药)麻醉。LY-SCI组和LY-SDMCI组在建立缺血模型术前30min,在缺血侧脑室注射10μl LY294002溶液,其他组大鼠麻醉后侧脑室注射10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NS-SCI组、NS-SDMCI组、LY-SCI组、LY-SDMCI组缺血2h后恢复灌注时给予给予大鼠2.6%的七氟烷吸入,持续30min:NS-CI组、NS-DMCI组再灌注开始时给予100%氧气,持续30min。4.指标检测:对于神经功能评估,采用Longa的5级4分法,在动物麻醉清醒后24h进行评分并记录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对于脑梗塞体积评估,采用TTC染色法并利用ImageJ软件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脑组织干/湿重比值评估大鼠脑水肿程度;对于大鼠大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对于大鼠神经学习能力的检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测定;对于大鼠血清中的 S100B、Bcl-2、Bax、GSH-PX、Caspase-3 和 SOD 的含量,采用 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对于大鼠血清中NOS活性和NO含量,采用比色法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通道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5.统计学方法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分析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多组间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事后分析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数据采用双变量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七氟烷后处理可以减弱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各脑缺血组大鼠与Control组相比脑梗死体积、Longa神经缺陷评分和脑含水量均增加(P<0.05),且DMCI组大鼠的上述指标较CI和DM组大鼠有进一步增加(P<0.05)。七氟烷治疗降低了 SCI和SDMCI组的脑梗死体积、Longa分值和脑含水量(P<0.05)。结果表明七氟烷后处理减弱了 SCI和SDMCI组大鼠的缺血性脑损伤,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2.七氟烷后处理能改善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Morris水迷宫来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其他脑缺血组别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着降低(P<0.05)。而相比于CI和DMCI组,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七氟烷的大鼠(SCI组和SDMCI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减少,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增加(P<0.05),并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在导航测试中找到平台(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后处理改善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3.七氟烷后处理减轻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大鼠脑组织由健康神经细胞组成,没有细胞肿胀、膜起泡、核浓缩、破碎溶解。与Control组和DM组相比,CI组的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出坏死,神经元丢失,核固缩,神经元收缩和星形细胞肿胀。此外,与CI组相比,DMCI组显示出更严重的损伤。经过七氟烷后处理后,SCI组和SDMCI组的大鼠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改善。4.七氟烷后处理减少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为了探究七氟烷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我们检测了内源性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性,以及NOS和NO的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CI组的SOD和GSH-PX水平降低(P<0.05),而DMCI组中二者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与CI和DMCI组相比,SCI和SDMCI组中SOD和GSH-PX含量明显增加(P<0.05)。七氟烷可以显着增加SCI和SDMCI组的大鼠的SOD和GSH-PX的表达。另一方面,NOS和NO的表达水平在CI组中有所增加(P<0.05),并在DMCI组中进一步增加(P<0.05),但经七氟烷后处理二者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可以防御SCI和SDMCI组中大鼠的氧化损伤。5.七氟烷后处理可减弱脑缺血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促凋亡因子Bax和Caspase-3在CI和DMCI组中的表达上调(P<0.05),但在七氟烷治疗组中表达下调(P<0.05)。另一方面,抗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水平在CI组相比于Control组有所降低(P<0.05),在DMCI组中Bcl-2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0.05)。与CI和DMCI组相比,七氟烷可以显着提高Bcl-2的表达(P<0.05)。这些结果表明:七氟烷通过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抑制细胞凋亡来减轻缺血性脑损伤。6.七氟烷后处理组大鼠的S100B蛋白水平显着降低。相比与对照组,各脑缺血组大鼠血清中S100B的浓度显着升高(P<0.05),且DMCI组S100B的含量高于CI组和DM两组(P<0.05),表明合并糖尿病可以加重大鼠缺血后再灌注造成的脑损伤。经七氟烷吸入治疗后,与CI和DMCI组相比,SCI和SDMCI组的S100B水平明显降低(P<0.05)。7.S100B蛋白水平与氧化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S100B蛋白表达量与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含水量、NOS、NO、Bax和Caspase-3呈正相关(P<0.01),与SOD、GSH-PX和Bcl-2呈负相关(P<0.01)。说明血清S100B可以作为评价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可靠指标,提示七氟烷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程度。8.七氟烷后处理显着增加PI3K/Akt通道活性。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脑缺血大鼠中PI3K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DMCI组大鼠p-PI3K、p-Akt的含量低于CI组和DM组(P<0.05)。而与CI和DMCI组相比,用七氟烷后处理后,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表明七氟烷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道的激活来发挥作用。9.阻断PI3K/Akt信号通道可以减弱七氟烷对氧化应激和凋亡的保护作用。用PI3K/Akt通道抑制剂LY294002注射大鼠,检测血清中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七氟烷可以使脑缺血和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大鼠血清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水平降低(P<0.05),并可以使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含量升高(P<0.05);当同时用LY294002处理大鼠后,七氟烷的作用变得不明显,血清Bax、Caspase-3、Bcl-2的含量与处理前变化不大(P<0.05)。类似地,脑缺血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大鼠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七氟烷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抗氧化因子SOD和GSH-PX水平下降(P<0.05),使它们的表达量大幅度升高;且代表氧化程度的NOS和NO水平与未经七氟烷处理的大鼠相比较也有所下降(P<0.05)。而LY294002的引入减弱了七氟烷的这种治疗效果,使血清SOD、GSH-PX、NOS和NO的含量均接近未吸入七氟烷治疗的缺血再灌注大鼠(P<0.05)。说明阻断PI3K/Akt信号通道可以抑制七氟烷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了七氟烷是通过激活PI3K/Akt通道发挥保护作用。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显着改善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时造成的脑损伤并很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道,抑制脑神经元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对大鼠脑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碧原[5](2020)在《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苦碟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查尚不全面。本课题以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依据,运用MCAO/R模型和神经细胞系模型,通过整合运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多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从体内和体外不同维度探查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及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复制大鼠MCAO/R模型,成模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苦碟子组15只。苦碟子组给药量依据成人口服苦碟子生药20g计算,在成模后每隔3h给予模型动物4mL/kg苦碟子提取物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观察各组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mNSS),脑梗死面积(TTC染色),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神经细胞凋亡情况(TUNEL染色);(2)比较各组动物大脑缺血半影区差异蛋白表达的情况,并用Western-blotting的方法验证;(3)用液质联用的方法鉴定苦碟子所含成份以及入脑成份,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苦碟子入脑成份靶点与差异蛋白靶点的交集,获得苦碟子入脑有效成份。(4)依据蛋白质组学结果,苦碟子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过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损伤。用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模拟神经元进行后续机制的探查,PC12细胞用DMEM F12K完全培养基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用NGF处理7天,刺激PC12细胞轴突生长。在PC12细胞系中使用10mM谷氨酸刺激细胞12h,复制兴奋性神经递质损伤模型,同时给予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3h。对干预后的细胞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并检测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PC12细胞内外谷氨酸水平的影响。(5)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细胞3h后收集细胞,用RNA-Sequencing的方法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6)对体内的差异蛋白核心网络和体外的核心调节差异基因进行荟萃分析,获得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靶点/通路,并用Western-blotting和RT-qPCR的方法对上述靶点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核心通路,获得通路之间的串扰关系,并获得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通过核心通路调节的转录因子;用JASPAR预测与神经递质转运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与上述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用抑制剂干预上述通路,用RT-qPCR验证苦碟子通过上述通路进行转录调控的机制。结果:(1)本研究发现,MCAO/R模型存在着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经过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TTC染色发现,MCAO/R模型存在着明显的脑梗死灶,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动物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运用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MCAO/R模型动物的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组织变性,表现为细胞核皱缩,神经元空泡变性等;经过苦碟子治疗后组织变性明显好转。TUNEL染色发现,模型组动物病灶脑区及其周边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且经过苦碟子治疗后,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2)对各组动物缺血半影区以及相应位置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调节囊泡介导的胞吐作用,血小板聚集,补体激活,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蛋白所涉及的细胞结构主要包括神经元、突触、囊泡、细胞外泌体等;差异蛋白所涉及到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SNARE结合,GTPase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发现模型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加压素调节水的重吸收,GABA能突触等通路。而苦碟子组和模型组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止血、突触小泡循环,TP53调节基因,突触小泡运输等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对苦碟子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后,获得了一个具有103个节点,353条边的核心网络模块。对模块中的蛋白进行GO分析发现,核心调节模块的蛋白主要涉及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囊泡的融合、胞吐和回收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发现,核心模块蛋白主要参与调节突触小泡循环,SNARE在囊泡运输中的相互作用,谷氨酸能突触和cAMP信号通路等通路或生物学功能。(3)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在苦碟子中共检测到81种成份,并且其中的9种可以在模型动物大脑中检测到。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9种入脑成份的靶点并与苦碟子治疗MCAO/R模型的差异蛋白进行交叉分析。在9种入脑成份中,芦丁、阿魏酸和腺苷的靶点与苦碟子体内调控的差异蛋白吻合度最高。所以我们认为,腺苷、阿魏酸和芦丁是苦碟子入脑的有效成份。(4)在用10mM谷氨酸刺激细胞12h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毒性模型中,PC12细胞的活力被明显抑制;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可以明显减轻过量谷氨酸对PC12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并且运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PC12细胞外谷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苦碟子和腺苷干预后PC12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降低,芦丁干预后PC12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5)比较各实验组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差异基因所调控的通路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对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PC12细胞的差异基因进行交集分析,共获得277个核心调节基因,核心调节基因主要参与通过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轴突导向等多条信号通路。对核心调控差异基因进行IPA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调节的经典通路包括轴突导向,cAMP介导的信号传导、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eNOS信号通路等多方面。(6)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结果共享的信号通路包括囊泡介导的运输、突触传递、神经递质转运、cAMP信号通路、血液循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将上述通路定义为苦碟子的核心调控通路。用RT-qPCR验证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核心调控通路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Nfatc4,Vamp1,Snap25,Slc6a4明显下调;Slc1a2表达升高明显;Cplx1在苦碟子干预后明显升高,在腺苷、阿魏酸和芦丁干预后降低。另外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Crebl,Camk2g,Nr4a1和Bcl2表达升高明显;Th,Nfkb1表达明显降低。用Westrn-blotting的方法验证苦碟子和腺苷干预上述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和RNA-Seq测序数据相一致。通过分析发现cAMP通路和PI3K通路存在着串扰,两条通路均参与调控Creb1和Nfkb1,并且cAMP通路还参与调节Nfatc4,上述三者编码重要的转录因子CREB,NF-κB和NFAT家族。用JASPAR预测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发现Slc1a2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Creb1和Nfkb1的结合位点;Vamp1和Snap25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Nfatc4的结合位点。Grin1在基因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Nfkb1和Nfatc4的结合位点。用抑制剂同时阻断cAMP通路和PI3K通路后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上述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消失,并伴随着对神经递质水平调节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消失。结论:上述研究表明,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R)具有较好的疗效;苦碟子治疗MCAO/R模型的主要环节在于调节MCAO/R模型的神经递质稳态,抑制神经兴奋毒性,其分子机制在于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可以同时调控cAMP通路和PI3K通路,以调节CREB、NF-κB和NFAT家族转录因子,影响其对下游Vamp1、Snap25、Slc1a2和Grin1基因的转录调节,发挥抑制囊泡的胞吐、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转运并抑制其受体后传导的功能。从而抑制神经兴奋毒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中起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邵亚兰[6](2019)在《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目的:初步观察探索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血管性痴呆小鼠(Vascular dementia,VD)的治疗作用,并探索该机制是否与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白三烯(Leukotriene)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通路有关。方法:1.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4-28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模型组、SFI低剂量组(5mL·kg-1)、SFI中剂量组(10mL·kg-1)、SFI高剂量组(20mL·kg-1),每组9只。通过双侧颈总动脉重复夹闭和再灌注以及腹腔内注射硝普钠来复制VD小鼠模型。造模第3天,药物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SFI,假手术组和VD模型组给予相同量的生理盐水,记录SFI对VD模型小鼠体重变化。2.水迷宫实验:记录假手术组,VD模型组和低、中、高SFI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3.大脑组织病理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的大脑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大脑组织病理损伤情况。4.ELISA检测假手术组,VD模型组和低、中、高SFI组小鼠血清中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和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含量的变化。5.采用Griess法检测假手术组,VD模型组,低、中、高SFI组小鼠血清中NO含量的变化。6.基因水平分析:q PCR检测假手术组,VD模型组,低、中、高SFI组小鼠海马中5-LO、白三烯A4水解酶(Leukotriene A4 hydrolase,LTA4H)、白三烯C4合酶(Leukotriene C4 synthetase,LTC4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mRNA的表达变化。7.蛋白水平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VD模型组,低、中、高SFI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8.免疫组化检测假手术组,VD模型组,低、中、高SFI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LTC4S、iNOS和nNOS在海马中的表达分布。结果:1.造模小鼠苏醒后按照Longa的5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小鼠都在1分(提尾时右前肢内收,不能完全伸直)和2分(行走时向右侧旋转)的评分标准。2.从第二天开始,VD模型组和各剂量SFI组的小鼠活动量和进食量减少;在造模第4天,VD模型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01)。给药第3天后,与VD模型组相比,各剂量SFI组小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其中以SFI中剂量组体重上升最快。3.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和各用药组小鼠学习记忆时间显着增加,其中VD模型组小鼠所需时间最长。4.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完整,细胞层次分明清晰,排列紧密;在VD模型组中,小鼠细胞层次凌乱,海马神经元表现出明显的核固缩;SFI各剂量组小鼠细胞层次凌乱有所减轻,中剂量组最佳。5.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LTB4、CysLTs和NO的含量明显升高,不同剂量组SFI均能显着的降低VD小鼠血清中LTB4、CysLTs和NO含量(P<0.05)。6.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LTC4S、iNOS和nNOS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中、高SFI组均能显着性降低小鼠海马中5-LO、LTA4H、LTC4S、iNOS和nNOS mRNA的表达(P<0.05)。7.与假手术组相比,VD模型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而中、高SFI组均能显着性降低小鼠海马中5-LO、LTA4H、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P<0.05)。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D模型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LTC4S、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而中剂量可以显着降低VD模型组小鼠海马中5-LO、LTA4H、LTC4S、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结论:1.成功复制VD小鼠模型,其表现出明显的痴呆症状。2.SFI各剂量组均可增加小鼠体重,减轻小鼠痴呆症状,缩短VD模型组小鼠的学习和记忆时间,以及明显减轻小鼠大脑海马的病理损伤,表明SFI对VD模型组小鼠有治疗作用。3.首次显示VD发病机制可能涉及LTB4和CysLTs异常增加,SFI治疗VD的作用与其抑制LTB4和CysLTs合成有关。4.SFI降低VD小鼠血清中LTB4含量与其下调VD小鼠大脑海马组织LTB4合成酶系5-LO和LTA4H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5.SFI治疗VD小鼠的作用与其下调VD小鼠大脑海马组织iNOS和n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NO含量保持在合适的浓度有关。第二部分参附注射液对氧糖剥夺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初步探索参附注射液对VD离体模型-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探索其是否涉及5-LO/LTs和NOS/NO通路。方法:1.将15、17.5、20、22.5、25mmol·L-1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24h,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确定Na2S2O4的最佳浓度。2.将50μL/mL、75μL/mL、100μL/mL、125μL/mL、150μL/mL、175μL/mL、200μL/mL SFI与Na2S2O4诱导的PC12细胞共同孵育24h、48h、72h,通过MTT测定细胞存活率,确定SFI的合适浓度和时间。3.ELISA检测对照组,OGD模型组,SFI 125μL/mL、SFI 150μL/mL、SFI175μL/mL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TB4和CysLTs含量。4.Griess法检测对照组,OGD模型组,SFI 125μL/mL、SFI 150μL/mL、SFI175μL/mL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NO含量的变化.5.基因水平分析:q PCR检测对照组,OGD模型组,SFI 125μL/mL、SFI150μL/mL、SFI 175μL/mL组细胞中5-LO、LTA4H、iNOS和nNOS mRNA的表达变化。6.蛋白水平分析:蛋白印迹检测对照组,OGD模型组,SFI 125μL/mL、SFI150μL/mL、SFI 175μL/mL组细胞中5-LO、LTA4H、iNOS和nN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5、17.5、20、22.5、25mmol·L-1Na2S2O4剂量组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24h均能显着抑制细胞活力(P<0.001),且20mmol·L-1Na2S2O4剂量组,细胞抑制率达到47.49±1.85,接近50%。综合考虑,后续实验选择终浓度为20mmol·L-1Na2S2O4制作细胞模型。2.与OGD模型组相比,50μL/mL、75μL/mL、100μL/mL、125μL/mL、150μL/mL、175μL/mL、200μL/mL剂量组SFI能够时间剂量依赖性的减轻Na2S2O4对PC12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150μL/mL剂量组SFI作用于PC12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最高,达到79.75±0.23。综合考虑,后续实验选用125μL/mL、150μL/mL、175μL/mL剂量组SFI处理Na2S2O4诱导的PC12细胞,作用24h。3.与对照组相比,Na2S2O4诱导的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TB4、CysLTs和NO含量显着增加,SFI能剂量依赖性降低Na2S2O4诱导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LTB4、CysLTs和NO含量升高。4.与对照组相比,Na2S2O4诱导的PC12细胞中5-LO、LTA4H、iNOS和n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OGD模型组相比,125μL/mL、150μL/mL、175μL/mL SFI剂量组细胞5-LO、LTA4H、iNOS和n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20mmol·L-1Na2S2O4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24h,细胞抑制率接近50%,因此本实验选择该浓度孵育24h小时制作离体VD疾病模型。2.125μL/mL、150μL/mL、175μL/mL的SFI与Na2S2O4诱导的PC12细胞共同孵育24h,能显着提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表明SFI对Na2S2O4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SFI对Na2S2O4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TB4和CysLTs生成有关。4.SFI减少Na2S2O4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培养上清LTB4生成与其抑制LTB4合成酶系5-LO和LTA4H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5.SFI对Na2S2O4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也与其下调iNOS和nN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C12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有关。

黄湘壹[7](2015)在《高血压患者NO、eNOS及ADMA水平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正常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研究,综合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清NO、e NOS、ADMA水平的变化及对高血压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病因素进行探讨,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临床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50例,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正常患者50例,健康对照50例,四组间年龄、性别无显着差异。所有实验对象均在入院12小时内抽血测定其血清NO、e NOS和ADMA水平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等相关指标。采用的实验方法分别为: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ELISA法e NOS为,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ADMA,数据经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1.血清NO水平: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为(50.28±10.78umol/L),高血压组为(60.13±9.65umol/L),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62.20±14.03umol/L),对照组为(75.27±6.78umol/L);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NO水平显着低于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而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2.血清e NOS水平: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为(40.61±20.21 U/m1),高血压组为(54.25±12.89 U/m1),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为(56.70±18.96U/m1),对照组为(68.54+24.13U/m1);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e NOS水平显着低于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而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3.血清ADMA水平: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为(2.86±0.22umol/L),高血压组为(1.53±0.19umol/L),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为(1.73±0.16umol/L),对照组为(0.47±0.16umol/L),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ADMA水平显着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而急性心肌梗死正常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4.高血压分级测定各检测指标显示:高血压1、2、3级患者血清NO浓度分别为(67.16±11.48 umol/L、56.87±16.03 umol/L、44.02±16.82umol/L);血清e NOS浓度分别为:(60.27±16.76 U/m1、49.43±19.22 U/m1、37.45±14.10 U/m1);血清ADMA浓度分别为:(0.87±0.12umol/L、1.92±0.19umol/L、2.93±0.23umol/L)。血清NO、e NOS和ADMA水平在高血压1、2、3级患者均有显着差异(P<0.05)。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O与e NOS水平呈正相关(r=0.601);NO、e NOS与ADMA水平呈负相关(r=-0.396,-0.475)。高血压的程度与NO及e NOS水平呈负相关(r=-0.412,-0.236);与ADMA水平呈正相关(r=0.717)。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年龄、TC、ADMA、糖尿病、高血压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e NOS及TG并非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高血压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有NO、e NOS水平显着降低,ADMA水平显着升高。2.高血压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可能与NO、e NOS与ADMA水平改变所致的内皮功能损害有关。

周玉庆,袁洪,黄志军,蒋智升,段艺珠,唐晓鸿[8](2014)在《长沙市大气污染物与脑卒中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长沙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与脑卒中急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2009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每日脑出血和脑梗死急诊数据,及长沙市同期大气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相关气象数据,采用季节分层的单向回顾性1∶4配对病例交叉设计建立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整气象因素(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单污染物滞后模型中,秋季SO2、NO2、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滞后03 d的脑出血与脑梗死OR值均大于1,且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污染物模型中,控制PM10+NO2后秋季SO2浓度每增加10μg/m3时,脑梗死急诊的OR值(95%CI)为1.446(1.1301.850);控制PM10+SO2后秋季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时,脑出血急诊的OR值(95%CI)为1.615(1.1312.305);控制其他污染物后冬季NO2、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脑出血急诊的OR值(95%CI)分别为1.325(1.0191.724)和1.117(1.0241.218),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沙市秋季SO2、NO2、PM10浓度与脑出血和脑梗死急诊均呈正向关联,其中SO2对脑梗死急诊影响更明显,NO2对脑出血急诊影响更明显;冬季NO2、PM10浓度与脑出血急诊亦呈正向关联。

刘志刚[9](2014)在《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配伍的网络谱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复方不仅是中医治病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物质载体,而中药复方含多味中药且有效成分种类繁多,作用的靶点各异,因此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须借助于网络药理学。目的:本文主要阐明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对补阳还五汤的主要有效部位(总苷、总苷元、总生物碱、总多糖)进行分离并通过正交设计进行配伍。并考察其配伍的差异性。建立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并验证,研究主要有效成分与靶点的谱效关系,计算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体外成分-靶点、体内成分-靶点、靶点-靶点、成分-成分的作用系数。并画出网络关系图,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思维、新方法。方法:重点是找出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靶点的网络关系并绘制网络关系图。1.把补阳还五汤分离出具有药理作用的四类有效部位(总苷、总苷元、总生物碱、总多糖)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正交设计对有效部位进行配伍。2.SD大鼠口服给药、腹主动脉取血、取脑组织并用柱前衍生HPLC测定Glu、Asp、Gly的含量,用Elisa试剂盒测定NO、Caspase-3的含量。3.建立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并验证,并利用软件pajek画出网络关系图。结果:较充分概括了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与补阳还五汤对其作用,分离出有效部位并测定各有效成分的含量:黄芪甲苷为0.344mg·mL-1;芍药苷为0.122mg·mL-1,苦杏仁苷为0.162mg·mL-1,川芎嗪为0.12mg·mL-1,阿魏酸为0.07mg·mL-1,多糖的浓度为0.15mg·mL-1,有效部位配伍组的相似性较低,并计算出了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体外-靶点、体内-靶点、靶点-靶点、成分-成分的系数。画出了网络关系图。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已用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谱效学进行了初步验证,阐明了中药有效成分与相关靶点之间的作用关系,并绘出了关系图,能够适应于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有效性研究,可以为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高宗桂[10](2014)在《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因而,提高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性中风占所有中风的85%,因此研究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其防治对策,既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际意义。论文工作包括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一、综述缺血性中风及其中药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一)系统概述了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能量代谢障碍、梗塞周围去极化、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机制。(二)重点介绍了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由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三)重点介绍了川芎嗪在缺血性中风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明确这些研究领域的进展,将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验研究设计提供前提条件。二、实验研究(一)研究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二)技术手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定量RT-PCR基因检测、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标法和化学比色法等技术。(三)检测指标1.脑损伤指标:脑梗塞面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皮质含水量2.氧化应激相关因子:MDA、NO、CAT、GSH-Px。3.免疫指标(1)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静息与活化的比值。(2)炎症介质:MPO、TNF-α和IL-1β。,4.信号转导分子:即早基因c-fos和c-jun、p-c-jun、Fos蛋白、Jun蛋白、JNK、AP-1、HO-1、Nrf2。(四)结果与结论1实验一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1)实验制备的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可靠:在实验大鼠脑组织发生了明确的脑组织损伤(脑梗塞、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并伴发神经行为学改变;(2)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发生了明确的药理学干预作用:表现为减小脑梗塞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提示:川芎嗪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2实验二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1)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发生了过氧化反应:MDA含量增加,中性粒细胞NO含量升高,CAT、GSH-Px活性有增高趋势;(2)川芎嗪可降低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缺血受损皮质组织过氧化程度:川芎嗪可下调MDA含量和中性粒细胞NO含量;川芎嗪可上调抗氧化物质CAT、GSH-Px活性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其机制之一。3实验三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缺血性脑中风大鼠产生了明显的炎症反应:伤害侧皮质组织内CD45阳性的免疫细胞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被激活数量增多;伤害侧皮质组织内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增多;(2)川芎嗪可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炎症反应:下调免疫细胞数量和活化的巨噬细胞/胶细胞数量,下调脑缺血造成受损皮质组织MPO活性及CD68表面抗原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机制中,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4实验四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诱导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的实验研究(1)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的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JNK/AP-1信号转导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过程中的抗炎作用机制:抑制AP-1DNA结合活性,限制或减弱转录蛋白c-Fos蛋白质c-Jun蛋白质和JNK蛋白磷酸化。提示:川芎嗪阻断或削弱JNK/AP-1炎症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实现抗炎和保护脑组织作用。(2)证实缺血性中风大鼠缺血脑组织启动氧化应激信号转导通路之一是Nrf2/ARE通路。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上调HO-1和Nrf2免疫荧光细胞数量、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量。提示:川芎嗪可激活Nrf2/ARE通路,促使Ⅱ相酶HO-1释放,发挥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一)通过“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机制研究”,证实川芎嗪干预缺血性中风作用过程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JNK/AP-1通路和Nrf2/ARE通路。(二)以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损伤为目标,重点观察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受损皮质组织MDA、NO、Catalase和GPx作用的影响。证实川芎嗪可降低永久性脑缺血所引发的过氧化程度。(三)以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为目标,重点研究了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永久性缺血受损皮质组织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MPO等)的影响。证实川芎嗪通过下调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方式来发挥抗炎作用。

二、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工人PAHs暴露与神经递质改变及miRNA表达改变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煤矿工人尿OH-PAHs水平及其与神经递质、氧化应激水平之间的关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尿液中OH-PAHs水平的测定
        1.6 尿肌酐(Cr)的测定:肌氨酸氧化酶法
        1.7 神经递质含量的检测
        1.8 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的尿OH-PAHs水平
        2.3 研究对象的神经递质和氧化应激水平
        2.4 尿OH-PAHs水平与神经递质含量之间的关联
        2.5 尿OH-PAHs水平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关系
    3 讨论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miRNA表达情况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iRNA芯片检测结果
        2.2 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结果
        2.3 差异表达mi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性分析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缺血性脑卒中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刺五加叶概述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1.3 代谢组学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2.1.7 数据分析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2.3 小结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3.1.5 数据分析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4.1 实验部分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5.1.5 数据分析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6.1.6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One
English Paper Two

(5)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中医“平衡”思想认识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研究一 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作用
        3.2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作用
        3.3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病灶脑区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谱的变化以及苦碟子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3.2 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3.3 苦碟子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靶蛋白验证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苦碟子主要成份鉴定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苦碟子所含成份的测定
        3.2 苦碟子入脑成份的鉴定
        3.3 苦碟子入脑成份靶标的预测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苦碟子对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浓度谷氨酸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
        3.3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于神经细胞内外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PC12细胞后的转录组测序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测序数据过滤及参考基因对比
        3.2 基因定量分析
        3.3 各实验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六 苦碟子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探索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差异蛋白质网络核心模块与核心调节基因列表的富集荟萃分析
        3.2 核心调控通路中基因表达量的验证
        3.3 核心调控通路的相关性网络分析
        3.4 通路调控转录因子与下游相关基因关系的预测
        3.5 抑制剂干预后对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调控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本研究的思路设计与技术应用
    2 体内实验探查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变化及苦碟子的治疗效果
    3 体外实验探查苦碟子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的分子机制
    4 整合体内外结果阐释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参附注射液治疗V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第一章 参附注射液对V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样本采集
        2.5 大脑病理切片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
        3.2 水迷宫
        3.3 大脑病理切片
        4 讨论
    第二章 参附注射液经5-LO/LTs途径治疗VD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小鼠血清LTB4和CysLTs的测定
        2.4 qPCR检测SFI对VD小鼠mRNA表达的影响
        2.5 蛋白印迹法检测SFI对VD小鼠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组织免疫组化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I对VD小鼠血清LTB4和CysLTs含量的影响
        3.2 SFI对VD小鼠5-LO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VD小鼠LTA4H表达的影响
        3.4 SFI对VD小鼠LTC4S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参附注射液经NOS/NO途径治疗VD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Griess法检测小鼠血清NO含量检测
        2.4 qPCR检测SFI对VD小鼠mRNA表达的影响
        2.5 蛋白印迹
        2.6 组织免疫组化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I对VD小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3.2 SFI对VD小鼠iNOS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VD小鼠nNOS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二部分 参附注射液对氧糖剥夺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前言
    第一章 参附注射液对氧糖剥夺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PC12细胞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氧糖剥夺(OGD)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MTT法)
        2.3 参附注射液对OGD损伤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MTT法)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GD损伤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参附注射液对OGD损伤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参附注射液经5-LO/LTs途径对氧糖剥夺损伤PC12细胞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PC12细胞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ELISA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TB4和CysLTs含量的影响
        2.2 qPCR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mRNA的影响
        2.3 蛋白印迹法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TB4和CysLTs含量的影响
        3.2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中5-LO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中LTA4H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参附注射液经NOS/NO途径对氧糖剥夺损伤PC12细胞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PC12细胞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Griess法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NO含量的影响
        2.2 qPCR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mRNA的影响
        2.3 蛋白印迹法检测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培养基上清中NO含量的影响
        3.2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中iNOS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OGD损伤PC12细胞中nNOS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7)高血压患者NO、eNOS及ADMA水平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长沙市大气污染物与脑卒中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脑卒中急诊数据
        1.1.2 气象及大气污染物资料
    1.2 研究设计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大气污染物对脑卒中影响的单污染物滞后模型
    2.3 多污染物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对脑卒中的影响
3 讨论

(9)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配伍的网络谱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缺血性脑卒中网络靶点及补阳还五汤对其作用的研究现状
    1.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理及相关靶点
        1.1.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
        1.1.2 炎症反应损伤
        1.1.3 氧化应激与硝化应激
        1.1.4 细胞信号转导
        1.1.5 细胞凋亡
    1.2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的及相关靶点
        1.2.1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1.2.2 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1.2.3 清除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
        1.2.4 抑制细胞凋亡
        1.2.5 对信号通道的影响
    1.3 小结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的数学原理与验证
    2.1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2.2 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求解及特征参数性质的研究
        2.2.1 注射给药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2.2.2 口服给药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2.2.3 静脉滴注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求解
    2.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数学模型的验证
第三章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分离
    3.1 药材、试剂及仪器
        3.1.1 药材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3.2.1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提取
        3.2.2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分离
        3.2.3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精制
        3.2.4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定性分析
        3.2.5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
第四章 补阳还五汤网络谱效学研究
    4.1 仪器、动物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动物来源
        4.1.3 试药
    4.2 灌胃试药的制备、配伍与图谱的测定
        4.2.1 有效部位的分离
        4.2.2 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的配伍
        4.2.3 灌胃试药指纹图谱的测定
        4.2.4 阳性药物的制备
    4.3 实验动物分组
    4.4 MCAO模型大鼠的制备、评价
        4.4.1 改良栓线法制备MCAO模型大鼠
        4.4.2 MCAO模型大鼠的术后评价
    4.5 给药途径与剂量
    4.6 实验动物血浆、脑匀浆液的采集与脑组织的TTC染色
        4.6.1 实验动物血样的收集及处理
        4.6.2 脑匀浆液收集
        4.6.3 脑组织TTC染色
    4.7 动物血浆指纹图谱的测定
    4.8 生理指标的测定
        4.8.1 HPLC柱前衍生测定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的含量
        4.8.2 ELISA试剂盒法测定生理指标
    4.9 实验结果
        4.9.1 各药物组MCAO大鼠指标测定结果
        4.9.2 各药物组MCAO大鼠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的含量
        4.9.3 小结
第五章 网络药理学的计算
    5.1 体内指纹图谱信息
    5.2 体外指纹图谱信息
    5.3 作用系数的计算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10)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与中文对照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 缺血性中风的能量代谢障碍与梗塞周围缺氧去极化
        2 缺血性中风与氧化应激
        3 缺血性中风的炎症反应
        4 缺血性中风的神经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1 缺血性中风脑缺血诱发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要素
        2 缺血性中风炎症反应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
        3 缺血性中风氧化应激诱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川芎嗪与相关方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1 川芎复方研究进展
        2 川芎嗪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组织损伤及其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川芎嗪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缺血诱导启动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就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着

四、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工人PAHs暴露与神经递质改变及miRNA表达改变的关联研究[D]. 胡海渊.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PI3K/Akt通道在七氟烷后处理脑缺血糖尿病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张华朋. 山东大学, 2020(10)
  • [5]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D]. 刘碧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邵亚兰. 南昌大学, 2019
  • [7]高血压患者NO、eNOS及ADMA水平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D]. 黄湘壹. 南华大学, 2015(04)
  • [8]长沙市大气污染物与脑卒中急诊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J]. 周玉庆,袁洪,黄志军,蒋智升,段艺珠,唐晓鸿.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09)
  • [9]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配伍的网络谱效学研究[D]. 刘志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8)
  • [10]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宗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脑梗死患者血清NO_2~-/NO_3~-和cGMP的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