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极干旱荒漠地区找水新思路——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找水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雷[1](2017)在《水中国(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滴,映照日月沉浮,映照大国命运!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方式最浪费的国家之一。节水,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和生命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民族生存问题!革命,势在必行!改变,迫在眉睫!节水,是回黄转绿的必由之路!节水,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题记引言我居住的楼下,有一台自动售水机。每每经过,总会看见人们陆陆续续地排队接水。这常常使我想象古人提着陶罐到泉边汲
范宏喜[2](2016)在《他用生命谱写为民乐章——追记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原司长李烈荣》文中指出2016年7月6日上午9时,西安市凤岐山殡仪馆咸宁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近200名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深鞠一躬,向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地矿部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原司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原院长——李烈荣同志遗体告别。咸宁厅大堂两侧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挽联:"寻觅清泉滋润百姓风风雨雨为祖国终生奋斗,防灾减灾守护家园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这是对李烈荣一生贡献的中肯评价。
王庆庆[3](2011)在《地域资源视角下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省区,研究新疆地区的乡土聚落营造对于指导今后的聚落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对聚落营造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层面对西北干旱区和绿洲聚落的研究、微观层面有关新疆乡土聚落或地域传统建筑民居特点的研究以及对新疆不同地区乡土聚落的比较性研究。以上研究的视角多样,但对聚落的比较性研究多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对比,缺少类型学的理念,结论也不明确。本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乡土聚落的营造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资源视角进行分析,用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将不同的聚落营造体系类型进行归类,探讨导致不同类型聚落营造体系产生差异和分化的原因,最终目的是找到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体系间的相互关系。在地理差异上,新疆地区以天山为划分,天山以南地区成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而新疆最东端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又与南疆和北疆有所差异,因而一般将新疆分为东疆、南疆、北疆三部分。以天山为界,南、北疆差异明显。地理地貌格局和气候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域资源在上述三地区的差别,进而导致乡土聚落营造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虽然表面看来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的划分是以地理为界,但研究的重要创新点就是以地域资源的角度进行分类,地域资源在条件和营造影响上的差异才是实质的分类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界定(第1章绪论):阐述概念,明确聚落营造体系包括的具体内容,说明各构成要素涵义。第二部分类型梳理(第2章):对新疆乡土聚落进行概述、分析。新疆地域资源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新疆的地理位置上,这一差异对应到新疆地区地理区划上,乡土聚落可以分为东疆、南疆、北疆三类体系。第三部分逐类研究(第3~5章):针对已进行类型化的营造体系逐一按各类进行研究,说明各类别营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差异。第四部分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结论(第6、7章):分析不同类型营造体系的共同特征,以及三种类型的聚落营造体系差异的成因,说明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间的关系。论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进行梳理,对聚落营造体系的研究从地域资源视角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的比较性研究,总结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在今后的聚落营造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域资源,将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至此完成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
刘平,马慧荣,安海堂[4](2010)在《新疆沙雅县塔南地区地下淡水勘察工作方案设计》文中提出通过对塔里木河沿岸已经完成的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沙雅县塔南地区寻找淡水的可能性。综合运用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工程测量、钻探等多种工作方法,结合塔南地区的特殊地质特征,给出了能够找到淡水的设计方案。
周莉荔[5](2010)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力图为塔里木河流域构建一个水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框架,并着力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依循自然规律,市场配置不能在整个流域范围内进行,只能在各个确定的绿洲内部进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论为主要分析工具,运用整体观察、综合分析、辨证思考、谋求最优化等方法,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流域管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来进行理论分析和构建概念模型。本研究由7章组成,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界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产权、水资源、水权、水权市场、水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用水;介绍了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国外典型的水权制度、系统论、生态安全格局、点轴系统理论、生态经济效益观。第三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现状及历史演变。对塔里木河流域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绿洲演变、社会经济现状及演变,水资源系统演变进行描述分析,并总结了流域环境恶化的原因:自然条件恶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口快速增长、缺乏有效管理。第四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回顾与反思。指出塔河流域近期治理方案存在的误区:修建山区水库、开采地下水、按地州分配水权等。第五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在确定流域发展目标,考虑各种约束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流域规划的概念模型——绿洲-河流点轴系统,由此,确定流域水资源配置的三个层级和配置方式:流域到绿洲按计划配置,绿洲到用户可市场配置。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确定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单元——绿洲,提出初始水权配置构想模型,确定了初始水权的界定依据:基于流域自然地理状况的科学、合理的绿洲分布体系。第七章是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构建了绿洲水市场制度框架,探讨了可行的水价制度,即超额累进制水价,明确了水权交易范围——绿洲内部。研究的结论:塔里木河流域的初始水权配置应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配置单元不是地州,而是具有确定地理位置和规模的绿洲。以绿洲为单元运用计划手段进行第一层级绿洲水权的配置,在绿洲内部可运用市场手段进行第二层级社团水权和第三层级个人水权的配置。绿洲水权不可交易,社团水权和个人水权可以在各个绿洲内部进行交易。
李伟,徐光,武书芳,李力,王君[6](2007)在《为人民多找水 为百姓多减灾》文中研究说明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李烈荣感言
胡江春,龙建林,王红芳,孟轲荆[7](2007)在《新疆塔河油田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极干旱荒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寻找和利用荒漠含水层中的微咸水是保证资源开发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以塔河油田水资源的调查为例,通过对该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认为首先要选择地表地下水集中排泄的入渗地段,以寻找岩土层有利蓄水的构造为突破口建立靶区,有望找到有开采价值的地下水。
张磊[8](2006)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与前进方向、中国着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成为了指导新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大理论基础。矿产资源做为对社会经济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资源,其可持续发展利用问题也成为了整个新疆社会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关键所在。本文的内容及研究框架如下:一、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一部分系统分析新疆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并从内部、外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发展战略整合的角度诠释了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又从产业定位、资源承载力与资源安全分析了新疆矿业经济在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系中的坐标,得出结论:新疆成为了中国21世纪矿产资源接替区。二、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耗竭和综合承载力研究首先解释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性的概念,分析了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与耗竭问题,并围绕着新疆矿产资源综合承载力区域评价,针对矿产资源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矿产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支撑新疆矿业发展的能力加以研究。三、新疆矿产资源的配置对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分析,以资源资产化为切入点,针对制约新疆矿产资源配置的因素,提出了资源化与资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并将产权管理体系、价值核算体系引入矿产资源配置中,以规范市场促成资产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四、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上,就矿产开发诱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分析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开发措施。
庞军,赵琳[9](2005)在《CSAMT法在塔中地区找水应用概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塔中4#油田开发建设的需要,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于1993年9月开始安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展水文地质勘察。本次勘察工作是以水文地质学为基础,以水文物探方法为基本手段,以建成供水水源地为目的的一次科学实践。1998年8月水源地建成,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第一片供水水源地。
孙涛[10](2005)在《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资源开发可能会加剧这种形势。分析干旱区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制相关的模型,加强认识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潜力,对现行水资源开发模式作出客观的解读,指出开发研究相关的水、土资源评价和预测模型可以为干旱区当前生态环境负效应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次模型研究包括水土资源开发中涉及的土壤水、地下水及土壤盐渍化三个方面。针对灌区盐渍土改良,在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水均衡和垂向一维运移模型,为建立土壤水地下水耦合的地下水系统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了基于数量化理论、GIS和遥感技术的耦合土壤水模型的地下水动态模型;在对土壤盐渍化特点、成因机理及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干旱区基于GIS平台的一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模型和基于遗传神经网络(GABPANN)的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模型,用于区域土壤盐渍化评价和盐渍化因子的灵敏度分析;同时探讨研究和建立了基于遥感信息模型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定量预测模型。本文选取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作为典型研究区,针对移民和水土资源开发,结合流域三大灌区对上述各个模型进行了实例研究和论证。模型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洗盐排碱基础上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是负效应是局部的和暂时的,该区整个绿洲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好转和良性发展的趋势。总体来说,本文所建立的土壤水运移、地下水动态模型和土壤盐渍化评价、预测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使用。
二、新疆极干旱荒漠地区找水新思路——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找水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极干旱荒漠地区找水新思路——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找水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水中国(上)(论文提纲范文)
1、罗布泊之死 |
2、又见“北大荒” |
3、梦里水乡 |
4、可耻的全球第一 |
5、天津问水 |
6、滴水藏海 |
(2)他用生命谱写为民乐章——追记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原司长李烈荣(论文提纲范文)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
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 |
西北找水特别计划启动 |
地下水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亮点 |
盘点新世纪地下水资源 |
推进建设群专结合防灾减灾体系 |
构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安全屏障 |
政协委员的“水”“灾”情结 |
李烈荣同志生平 |
(3)地域资源视角下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乡土聚落 |
1.4.2 营造体系 |
1.4.3 类型概念 |
1.4.4 地域资源概念 |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1.5.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5.2 研究评述 |
1.6 研究对象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内容 |
1.9 研究框架 |
1.10 研究创新点 |
2 新疆地域资源与乡土聚落营造概述 |
2.1 新疆地区概况 |
2.2 新疆各地区地域资源 |
2.2.1 东疆地区地域资源特征 |
2.2.2 南疆地区地域资源特征 |
2.2.3 北疆地区地域资源特征 |
2.3 新疆乡土聚落营造类型 |
2.3.1 新疆乡土聚落发展历史演变 |
2.3.2 乡土聚落营造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的东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 |
3.1 吐鲁番地区乡土聚落 |
3.1.1 聚落概况 |
3.1.2 聚落地域资源 |
3.2 村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3.2.1 聚落选址 |
3.2.2 聚落平面形态 |
3.2.3 聚落功能布局 |
3.2.4 聚落交通组织 |
3.2.5 聚落公共空间系统 |
3.2.6 聚落景观系统 |
3.3 院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3.3.1 院落平面形态 |
3.3.2 庭院功能布局 |
3.3.3 院落空间组织 |
3.3.4 庭院构筑物 |
3.3.5 院落衔接与组合 |
3.3.6 庭院果园和植被 |
3.3.7 其他建筑 |
3.4 建筑单体层面的聚落营造 |
3.4.1 建筑结构 |
3.4.2 建筑平面 |
3.4.3 建筑门窗与墙体 |
3.4.4 建筑立面和屋顶 |
3.4.5 乡土材料的利用 |
3.4.6 建筑外观与细部 |
3.4.7 室内布置 |
3.4.8 建筑附属空间 |
3.5 本章小结 |
4 以和田地区为代表的南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 |
4.1 和田地区乡土聚落 |
4.1.1 聚落概况 |
4.1.2 聚落地域资源 |
4.2 村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4.2.1 聚落选址 |
4.2.2 聚落平面形态 |
4.2.3 聚落功能布局 |
4.2.4 聚落交通组织 |
4.2.5 聚落水系组织 |
4.2.6 聚落景观系统 |
4.3 院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4.3.1 院落平面形态 |
4.3.2 庭院功能布局 |
4.3.3 院落空间组织 |
4.3.4 院落衔接与组合 |
4.3.5 院落果园和植被 |
4.4 建筑单体层面的聚落营造 |
4.4.1 建筑布局 |
4.4.2 建筑结构和乡土材料的运用 |
4.4.3 建筑门窗与墙体 |
4.4.4 建筑立面与屋顶 |
4.4.5 建筑室内环境 |
4.4.6 建筑外观与细部 |
4.5 本章小结 |
5 以伊犁地区为代表的北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 |
5.1 伊犁地区乡土聚落 |
5.1.1 伊犁聚落概况 |
5.1.2 聚落地域资源概况 |
5.2 村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5.3 院落层面的聚落营造 |
5.3.1 院落平面形态 |
5.3.2 院落空间组织 |
5.3.3 院落衔接与组合 |
5.3.4 庭院果园和植被 |
5.4 建筑单体层面的聚落营造 |
5.4.1 建筑平面 |
5.4.2 建筑结构和乡土材料的运用 |
5.4.3 建筑门窗与墙体 |
5.4.4 建筑外观与细部 |
5.4.5 建筑附属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6 新疆三种类型乡土聚落营造体系比较 |
6.1 三种类型聚落营造体系的共性特征 |
6.2 三种类型聚落营造体系的差异比较 |
6.2.1 村落层面 |
6.2.2 院落层面 |
6.2.3 建筑单体层面 |
6.3 地域资源与聚落营造体系间相互关系 |
6.3.1 各聚落营造类型异同的成因 |
6.3.2 地域资源的相似对应聚落营造的共同点 |
6.3.3 地域资源的差异导致聚落营造的差异 |
6.4 地域资源引导下的新疆乡土聚落营造智慧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新疆地区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 |
7.2 地域资源是造成聚落营造类型异同的成因 |
7.3 研究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
7.3.1 对传统营造智慧的保留应予以重视 |
7.3.2 对地域资源的合理利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4)新疆沙雅县塔南地区地下淡水勘察工作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目的 |
2 工作地区 |
3 工作任务 |
4 工作方法 |
4.1 找水可能性 |
4.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4.3 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
4.4 缺水现状调查 |
4.5 水文地质物探线路布置 |
4.6 物探与钻探 |
5 几点建议 |
(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倡导综合管理与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 |
1.3.2 国外的水管理实践 |
1.3.3 我国的水管理发展及新《水法》规定 |
1.3.4 我国发展水市场的代表性观点 |
1.3.5 国外水务市场配置经验 |
1.3.6 塔河水权市场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6 研究特色与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产权 |
2.1.2 水资源 |
2.1.3 水权 |
2.1.4 水权市场 |
2.1.5 可持续的水利用 |
2.1.6 生态环境需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外典型水权制度 |
2.2.2 系统论 |
2.2.3 生态安全格局 |
2.2.4 “点-轴系统”理论 |
2.2.5 生态经济效益观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现状及历史演变 |
3.1 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 |
3.1.1 自然地理 |
3.1.2 生态环境 |
3.2 绿洲 |
3.2.1 绿洲的特点 |
3.2.2 产业演变 |
3.2.3 空间演变 |
3.2.4 环境演变 |
3.3 社会经济 |
3.3.1 现状概况 |
3.3.2 变化 |
3.4 水资源 |
3.4.1 初始型 |
3.4.2 发展型 |
3.4.3 增长型 |
3.4.4 协调持续型 |
3.5 变迁原因 |
3.5.1 自然条件 |
3.5.2 人类活动 |
3.5.3 人口增长 |
3.5.4 管理不善 |
第4章 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回顾与反思 |
4.1 流域的治理工作 |
4.1.1 资源调查、考察与流域规划 |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4.1.3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工作 |
4.1.4 水政水资源管理 |
4.2 流域治理总体思路及方案 |
4.2.1 治理思路 |
4.2.2 治理方案 |
4.3 水资源配置现状 |
4.4 反思 |
4.4.1 修建山区水库 |
4.4.2 利用地下水 |
4.4.3 地州水量分配 |
4.4.4 生态用水 |
4.4.5 水资源管理 |
4.5 近期治理效果 |
4.5.1 治理进程 |
4.5.2 问题及原因 |
第5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 |
5.1 目标 |
5.1.1 流域发展战略目标 |
5.1.2 水资源管理流程再造 |
5.2 约束条件 |
5.2.1 自然及生态环境 |
5.2.2 国家安全 |
5.2.3 经济发展 |
5.2.4 社会发展 |
5.3 水资源配置规划 |
5.3.1 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
5.3.2 水资源系统 |
5.3.3 绿洲-河流空间布局 |
5.3.4 水资源配置模型 |
5.4 水资源调控措施 |
5.4.1 水量调控方法的发展 |
5.4.2 人工调控与自然调控 |
5.4.3 系统调控 |
5.4.4 蓄水工程 |
5.5 绿洲管理 |
5.5.1 天然绿洲 |
5.5.2 绿洲景观 |
5.5.3 水资源管理 |
第6章 塔里木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 |
6.1 水权 |
6.2 配置前提 |
6.2.1 流域整体水土规划 |
6.2.2 初始水权界定的前提 |
6.3 配置原则 |
6.3.1 可持续利用原则 |
6.3.2 公平公正原则 |
6.3.3 权责统一原则 |
6.4 配置模型 |
6.4.1 配置单元 |
6.4.2 构想模型 |
6.5 水权界定依据 |
6.5.1 耕地面积 |
6.5.2 人口 |
第7章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 |
7.1 水市场 |
7.2 水价 |
7.2.1 水价概念 |
7.2.2 市场水价失真 |
7.2.3 水价失灵 |
7.2.4 农业水价 |
7.3 水权交易 |
7.3.1 水权补偿 |
7.3.2 水权市场层次 |
7.4 供水与计量 |
7.5 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为人民多找水 为百姓多减灾(论文提纲范文)
心怀高远, 开拓进取, 为国家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而努力 |
跋山涉水, 找水解困, 组织实施“西北找水特别计划”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做出了特殊贡献 |
情系三峡, 治灾为民, 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保障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 |
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体系,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
(8)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专题一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 |
一、新疆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
1. 成矿条件好,矿产种类多,资源相对齐全配套 |
2. 矿产资源储量异常丰富,人均拥有量较大 |
3. 一些重要矿产质量较好,富矿比例较高,并拥有一部分特色矿产,同时具有资源分布广、探明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的特征 |
4. 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充足 |
二、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三、矿业经济在中国21 世纪经济发展系中的坐标 |
1. 中国21 世纪经济发展中矿业产业定位 |
2. 中国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
3. 21 世纪中国的资源安全问题 |
四、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在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
1. 矿产资源接替区的选择标准 |
2. 新疆在中国矿产资源功能区划和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中定位 |
专题二 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耗竭和综合承载力研究 |
一、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性 |
1. 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耗竭 |
2. 新疆矿产资源的稀缺与耗竭性 |
二、新疆矿产资源的综合承载力 |
1.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 |
2.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承载力 |
3. 新疆矿产资源综合承载力 |
专题三 新疆矿产资源的配置 |
一、矿产资源的资源资本化 |
1. 矿产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
2. 矿产资源资产及特征 |
3. 矿产资源的资本化 |
4. 递耗资产——矿产资源的资产化 |
二、制约新疆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诸多问题 |
1. 体制因素导致了新疆矿业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 |
2. 矿山企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越权发证、无证勘查开采、非法转让、以包代转、经营粗放、地质环境保护薄弱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
3. 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采矿权不对称,使矿产品的生产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所以矿产品处于过量供给状态,价格相对较低 |
4. 资源开发成本过高。无论是从资源开发的最前端勘探,还是到最下游的产品输出,均有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整个产业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
5. 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的垄断性经营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的介入,降低了资源开发效益 |
三、新疆矿产资源配置模式比较分析 |
1. 新疆矿产资源的供求管理 |
2. 新疆矿产资源的资源化、资产化管理 |
3. 新疆矿产资源管理模式选择:资产化与资源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
四、建立新疆矿产资源的产权管理体系,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管理 |
1. 新疆矿产资源产权的管理体系 |
2. 新疆矿产资源产权市场的建设 |
3. 新疆矿产资源的分类、分级管理模式与分配政策的取向 |
五、完善价值核算体系,促进矿产资源价值的合理补偿 |
六、规范市场是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关键 |
1. 大力推进新疆矿业市场招标、拍卖制度的建设 |
2. 加强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建设 |
3. 规范政府与主管部门行政行为,发挥政府在规制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作用 |
专题四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
一、矿业开发诱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
1. 固体矿床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 石油、天然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 |
二、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 |
三、新疆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步开发措施 |
1. 根绝滥采乱挖,大矿小开、整矿分开等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
2. 启动绿色矿业工程,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3. 在采矿权中增加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契约条款 |
4. 建立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 |
5. 建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 |
四、积极推进新疆矿业开发中的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
专题五 新疆矿产资源的开发战略 |
一、加大新疆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解决资源开发的资金短缺 |
1. 新疆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2. 新疆地勘业的发展思路 |
3. 拓展新疆矿产资源开发资金渠道 |
二、新疆矿业的产业整合路径 |
1. 加快新疆矿业结构升级与矿产品结构调整 |
2. 加大产业组织的调整力度,实现新疆矿业的产业大融合 |
3. 优化新疆矿业的产业分工布局,打造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集群 |
4. 新疆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功能区划 |
三、加大开放力度、步入国际矿业市场 |
1. 新疆矿业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
2. 新疆矿业发展利用“两个资源”与“两个市场”的战略构想 |
四、利用科技进步,促成新疆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 科技进步的进程伴生着新疆矿产资源消费速率的变化 |
2. 科技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矿产资源的稀缺 |
3. 科技进步解决能源稀缺的前景 |
4. 在新疆具体的矿业发展进程中,近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5. 大力发展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和矿业循环经济技术 |
专题六 循环经济与新疆矿业发展 |
一、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综述 |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
2. 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3.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程 |
二、新疆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新疆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
2.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
3. 循环经济是新疆矿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4. 矿业循环经济是开发新疆人力资源的重要领域 |
5. 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提高新疆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 |
三、新疆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
四、促进新疆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
五、用生态工业理念再造新疆矿业 |
六、营造新疆矿业经济新型生态产业链 |
1. 黑色金属冶炼循环产业链 |
2. 煤炭化学动能循环产业链 |
3. 石油、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产业链 |
4. 非金属矿物化学循环产业链 |
5. 各类矿物废渣综合利用副产品生态工业链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正文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典型研究区 |
1.4 研究进展 |
1.4.1 土壤水盐模型研究进展 |
1.4.2 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1.4.3 土壤盐渍化模型研究进展 |
1.5 研究路线和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2.1 典型区水资源概况 |
2.2 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潜力 |
2.2.1 水资源特点 |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误区 |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辨析 |
2.4 研究区水土资源开发 |
2.4.1 开发历史 |
2.4.2 移民开发项目 |
2.4.3 研究区潜在生态环境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旱区土壤水盐运动模型研究 |
3.1 水盐运动研究 |
3.2 干旱区灌区洗盐排碱 |
3.2.1 洗盐标准 |
3.2.2 盐分蓄积量及设计排盐量 |
3.2.3 冲洗定额 |
3.3 土壤水盐均衡模型 |
3.4 垂向一维入渗水盐运移模型 |
3.4.1 垂向一维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
3.4.2 垂向一维土壤盐分运移方程 |
3.4.3 模型求解 |
3.5 实例研究 |
3.5.1 研究区洗盐排碱应用 |
3.5.2 研究区土壤水动力学参数获取 |
3.5.3 研究区一维土壤水盐运移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遥感和GIS的地下水系统模型 |
4.1 基于遥感和GIS的地下水模型 |
4.2 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
4.2.1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
4.2.2 基于DEM的河渠补给研究 |
4.2.3 基于MODIS的灌溉范围提取研究 |
4.2.4 土壤水地下水耦合数学模型 |
4.2.5 主要源汇项处理 |
4.2.6 总体模型结构 |
4.3 实例研究 |
4.3.1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4.3.2 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
4.3.3 含水层点参确定 |
4.3.4 边界及源汇项处理 |
4.3.5 模型验证与率定 |
4.3.6 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壤盐渍化成因机理及其驱动分析 |
5.1 盐渍化定义和特点 |
5.2 盐渍化土壤类型和分级 |
5.3 盐渍化的成因机理 |
5.4 盐渍化驱动因子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与分析 |
6.1 基于GIS的一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模型 |
6.2 基于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的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模型 |
6.2.1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原要理 |
6.2.2 面向权重的遗传人工神经网络 |
6.3 实例研究 |
6.3.1 一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
6.3.2 二元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遥感信息模型的土壤盐渍化预测探讨 |
7.1 遥感信息模型原理 |
7.2 土壤盐渍化遥感模型的建立 |
7.3 实例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特色与创新点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特色与主要创新点 |
8.2.1 本文特色 |
8.2.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论文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疆极干旱荒漠地区找水新思路——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找水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中国(上)[J]. 李春雷. 时代文学, 2017(01)
- [2]他用生命谱写为民乐章——追记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原司长李烈荣[J]. 范宏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6(04)
- [3]地域资源视角下新疆乡土聚落营造体系类型研究[D]. 王庆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4]新疆沙雅县塔南地区地下淡水勘察工作方案设计[J]. 刘平,马慧荣,安海堂. 西部探矿工程, 2010(12)
- [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 周莉荔.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6]为人民多找水 为百姓多减灾[J]. 李伟,徐光,武书芳,李力,王君. 环境保护, 2007(23)
- [7]新疆塔河油田水文地质调查研究[J]. 胡江春,龙建林,王红芳,孟轲荆.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7(03)
- [8]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张磊. 新疆大学, 2006(12)
- [9]CSAMT法在塔中地区找水应用概论[J]. 庞军,赵琳. 新疆有色金属, 2005(S1)
- [10]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D]. 孙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