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2022)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解读问答》文中提出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 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翟洪江[2](2021)在《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识别与治理研究 ——基于黑龙江五县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文中指出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经过脱贫攻坚,中国在2020年底实现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所有贫困人口退出贫困,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而是以相对贫困形式表现出来。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设立5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2025年和2035年贫困治理的新目标。可以预见,五年后中国农村全面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那么,对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如何瞄准与识别?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特征如何?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有哪些?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扶贫战略重点在哪里?因此,有必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期间,对相对贫困的识别与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分析了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使用黑龙江省五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贫困线方法和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对相对贫困家庭进行识别,分析了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特征与致贫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识别和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有:(1)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发生既有农户生计资本匮乏,也有社会制度对农户社会排斥的原因。在分析经典理论对相对贫困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相对贫困理论分析的框架,从农村制度安排和农民生计的视角分析中国农村家庭产生贫困的根源。分析发现,农户生计资本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本匮乏,致使其只能选择小农农业经营生计模式或者资产型生计模式,难以获得较高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排斥,致使农民缺少与城市居民相一致的发展机会,农村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对农民的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这些是中国农村发生贫困的根本原因。(2)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形成了很多有益经验值得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借鉴,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在贫困治理阶段解决。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总结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分析了脱贫攻坚后面临的问题。中国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党领导和政府主导、坚持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贫困治理战略、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脱贫、坚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制度与政策、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脱贫人口具有一定的返贫风险、贫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长期存在、贫困治理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有机衔接、多元参与的贫困治理体系尚需强化、贫困格局仍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等。(3)贫困线方法和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中各有优缺点,需要结合两种方法优点,提出更具实践性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识别方法。使用黑龙江省五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贫困线法和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对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进行识别,从精准性、可行性、认同度等几个方面对识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分析两种识别方法的优劣。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贫困线识别方法简单可行,但可能遗漏那些在脱贫攻坚阶段收入获得大幅增长而无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识方法比较复杂,认同程度和可行程度较低,但能够反映相对贫困的多维性。在实践中,可以吸收两种方法的优点,既考虑收入,又考虑其他贫困指标,创造更具实践性的相对贫困识别方法。(4)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资本较弱,但比建档立卡贫困户稍有所改善。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识别后的相对贫困家庭特的区域分布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生计与收入、健康状况等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相对贫困家庭人力资源状况、务农经营、外出务工、健康状况都要弱于非相对贫困户,但强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说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资本与能力较弱,但比建档立卡贫困户稍有改善。(5)人力资本因素、生计与收入因素、健康因素是相对贫困家庭致贫的主要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贫困线方法识别的相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患有慢性病、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打工比重、务农比重、劳动力比重、家庭成员患有大病等变量对农户致贫有显着影响,说明人力资本因素、生计因素和健康因素是主要致贫因素。使用A-F多维贫困分解方法对多维识别方法识别的相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户主受教育程度、慢性病、大病、住房等指标的贡献率较高。进一步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因素、生计与收入因素、健康因素是相对贫困家庭致贫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系统的提出了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识别与治理的对策。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方面,提出基于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建立两类不同的相对贫困识别方法。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识别主要瞄准三类人群: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收入特别低的农村家庭,有一定劳动能力、收入较低且收入以外存在较强的社会剥夺的农村家庭。在贫困治理方面,根据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类型和政策的指向性,系统的提出了相对贫困治理的具体对策,包括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小农户发展支撑政策、继续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多元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体系等。
林燕玲,王春光[3](2021)在《工作场所产假和哺乳期女职工权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2021年,中国正式实施三孩政策,并提出要完善三孩政策配套措施。由于我国女性就业率居世界前列,三孩政策下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与女职工生育保护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基于全国工作场所产假及哺乳期女职工权益保护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工作场所生育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加以呈现和分析,并对完善我国产假和哺乳制度及其配套设计提出政策建议:在全社会植入生育保护的理念;全面评估和改善我国的生育假期制度;发挥政府、雇主和工会三方机制作用,落实工作场所生育保护;适应女职工哺乳需求,创新工作场所哺乳保护。
刘颖,成前,陈晶[4](2021)在《西藏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医疗保险是事关流动人口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本文基于2017年西藏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发现,84.81%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了一种社会保险。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户口性质、民族、受教育程度、流入地、流动时间、月收入、就业单位性质等影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为此,应继续巩固医疗保险建设成果,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意识;加强医疗保险参保的宣传,提高高海拔地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继续消除就业歧视,减少就业不平等,缩小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差距;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穆希琳[5](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徐恋[6](2021)在《论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文中认为所谓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问题,实质包含“质”和“量”两个维度:“质”的维度是指何种财产上不利益可以成为损害,可以并且应该得到赔偿;“量”的维度是指在已经确定应予赔偿的基础上,如何计算并确定最终的赔偿额。如是,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可以依照“损害认定——可赔偿损害界定——损害赔偿确定——损害赔偿计算——损害赔偿减免”的逻辑展开。有损害,斯有赔偿;有赔偿,斯有范围。所以,损害是整个赔偿范围确定问题的逻辑起点,确定赔偿范围时首先需要认定损害是否存在。损害差额说以财产差额之有无作为损害认定之标准。然而,差额说只能表征损害在计算上的大小,未能揭示损害的本质。为契合日益凸显的权利宣示功能之需要,组织说似乎更有优势。无损害,必然无赔偿;但是,有损害未必一定有赔偿。赔偿的对象,必须是法律所认可的,可以得到救济的损害,即可赔偿损害。在比较法上,可赔偿损害的界定模式有三:一是法国的“损害特征界定型”,二是德国的“权益范围界定型”,三是英美法系的“义务射程界定型”。在立法论上,我国可赔偿损害的界定模式应当属于德国法模式,即以被侵害权益的可保护性认定损害的可救济性,以受法律保护的权益范围认定可救济损害的范围。但是,由于缺乏可供解释成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和826条之“三个小的一般条款”的规范基础,在解释论上必须寻找其他方案,“负面排除+弹性制度”即是可供选择的方案之一。可赔偿损害仅表征受害人遭受的某种损害事实具有救济的可能性,并不代表其一定能获得赔偿。故在损害的可赔偿性得到肯定之后,需要认定其应赔偿性,以划定赔偿的范围。在完全赔偿原则中,因果关系是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唯一要素;反之,在限制赔偿原则中,除因果关系外,过错程度对损害赔偿的范围也有影响。基于损害赔偿的目的、民法典第1165条的侵权构成模式、理论学说的传承和司法实践的做法,解释论上应当认为我国采用了完全赔偿原则。因此,运用因果关系确定损害赔偿范围即可。传统的因果关系学说,无论是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还是义务射程说、法律上最近原因说,其归责要素与过错纠缠不清,归责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在运用因果关系确定赔偿范围时,需要对其加以辨正和澄清。在“赔什么”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赔偿多少”。因此,损害赔偿的计算至关重要。我国民法典第1184条确立了“以损害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和“其他合理方法”两类方法。其中,前者的适用范围应当限缩适用于市场价格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的直接财产损害,若价格变动不居,则应当以裁判时的市场价格计算;间接财产损害(可得利益损失)应当以受害人原本可取得该利益之时的价格计算。根据司法实践,“其他合理方式”包括无市场价格时的鉴定评估法、投保价值确定法、酌定法和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其他法定方法。最后,在确定最终的赔偿数额时,应该考虑是否有适用损益相抵、过失相抵以及生计酌减等责任减免规则的可能,对已经计算出来之损害赔偿数额加以调整。损益相抵和过失相抵规则非完全赔偿原则之背离,只有基于维护赔偿义务人生存权益考量之生计酌减规则才是完全赔偿原则之例外。基于其例外性格,在立法上对酌减规则的适用条件加以规定,更有利于其妥善适用;在民法典规定阙如的现状下,民法典第132条之禁止权利滥用规则或许可以充当生计酌减的法规范依据。
韦艳,李美琪[7](2021)在《农村女性健康贫困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女性的健康贫困脆弱性对家庭、社会以及健康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展高健康贫困脆弱群体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健康扶贫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提供依据。基于全国五省"精准健康扶贫与人口发展"专项调查数据,将个人特征、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四维度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运用三阶段广义最小二乘法和Tobit模型对农村女性健康贫困脆弱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健康贫困状况不容乐观,17.56%的农村女性陷入健康贫困的可能性较高;民族地区、老年、健康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少数民族的农村女性表现出较高脆弱性;卫生服务好、医疗保障高和疾病预防到位可以显着降低农村女性的健康贫困脆弱性。建议建立因病致贫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高脆弱农村女性的精准识别,提高性别视角下农村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女性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健康贫困事前干预。
王耀辉[8](2021)在《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
黄训练[9](2021)在《威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施后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陶宇[10](2021)在《医疗救助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解读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
二、《意见》的主要定位是什么? |
三、《意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
四、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有哪些创新举措? |
五、如何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的规范发展? |
六、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有哪些具体要求? |
七、如何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 |
八、如何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 |
九、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举措? |
十、如何有效解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问题? |
十一、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有哪些举措? |
十二、如何有效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问题? |
十三、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十四、如何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 |
十五、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措施有哪些? |
十六、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有哪些举措? |
十七、如何进一步强化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 |
十八、在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方面有哪些措施? |
十九、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
二十、如何确保新时代老龄工作任务的落实? |
(2)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识别与治理研究 ——基于黑龙江五县农户调查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农村相对贫困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相对贫困 |
2.1.2 贫困识别 |
2.1.3 贫困治理 |
2.2 相对贫困的本质 |
2.2.1 收入视角的相对贫困 |
2.2.2 相对剥夺与社会排斥视角的相对贫困 |
2.2.3 能力视角下的相对贫困 |
2.3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分析 |
2.3.1 分析框架 |
2.3.2 制度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相对贫困 |
2.3.3 生计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相对贫困 |
2.3.4 小结 |
3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基本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
3.1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演进 |
3.1.1 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 |
3.1.2 区域开发扶贫阶段(1986-2000) |
3.1.3 整村推进扶贫推进阶段(2001-2012) |
3.1.4 脱贫攻坚扶贫阶段(2013-2020) |
3.2 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 |
3.2.1 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
3.2.2 坚持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贫困治理战略 |
3.2.3 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脱贫 |
3.2.4 坚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普惠性制度与政策 |
3.2.5 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
3.3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脱贫人口具有一定的返贫风险 |
3.3.2 贫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将长期存在 |
3.3.3 贫困治理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有机衔接 |
3.3.4 贫困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尚需强化 |
3.3.5 贫困格局仍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 |
4.2 基于贫困线法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与分析 |
4.2.1 识别方法 |
4.2.2 识别结果 |
4.3 基于多维贫困识别方法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与分析 |
4.3.1 识别方法 |
4.3.2 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3 识别权重 |
4.3.4 识别结果与分析 |
4.4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结果的比较分析 |
4.4.1 判定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方法优劣的原则 |
4.4.2 不同识别结果的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基本特征分析 |
5.1 区域分布特征 |
5.2 家庭人力资本特征 |
5.2.1 户主特征 |
5.2.2 家庭人口构成 |
5.3 家庭生计特征与收入结构 |
5.3.1 家庭生计特征 |
5.3.2 收入结构特征 |
5.4 健康状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贫困线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影响因素分析 |
6.1.1 变量选取 |
6.1.2 模型设定 |
6.1.3 变量描述 |
6.1.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6.2 多维贫困识别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分析 |
6.2.1 分解方法 |
6.2.2 分解结果与分析 |
6.3 结果比较与讨论 |
6.3.1 不同识别方法识别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比较 |
6.3.2 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治理对策 |
7.1 科学识别农村相对贫困家庭 |
7.1.1 建立科学的农村相对贫困识别方法与标准 |
7.1.2 改进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 |
7.1.3 优化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程序 |
7.1.4 健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识别的监督机制 |
7.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7.2.1 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 |
7.2.2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少农村居民医疗支出 |
7.2.3 瞄准无劳动能力家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
7.3 完善小农户发展支撑政策 |
7.3.1 增加小农户生计资本 |
7.3.2 拓展小农户收入来源 |
7.4 继续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战略 |
7.4.1 大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
7.4.2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扶贫 |
7.4.3 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 |
7.5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体系 |
7.5.1 坚持政府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
7.5.2 积极发挥市场的减贫效应 |
7.5.3 壮大社会扶贫力量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西藏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述评 |
二、数据、方法与变量 |
(一)研究数据 |
(二)方法与变量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一)个体特征对医疗保险行为选择的影响 |
(二)流动特征对医疗保险行为选择的影响 |
(三)职业特征对医疗保险行为选择的影响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个人特征:西藏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户口性质、民族、受教育程度会对医疗保险行为选择产生显着影响。 |
2、流动特征:流动范围对参保的影响不明显。 |
3、就业特征:月收入正向影响医保参保。 |
(二)政策建议 |
1、继续巩固医疗保险建设成果,提高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意识。 |
2、加强医疗保险参保的宣传,提高高海拔地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 |
3、继续消除就业歧视,减少就业不平等,缩小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差距。 |
4、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社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论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损害的涵义 |
第一节 损害在侵权法中的意义 |
一、损害之于责任成立 |
二、损害之于责任承担 |
第二节 损害的学说梳理与分析 |
一、损害的学说梳理 |
二、组织说的合理性证明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可赔偿损害范围的界定 |
第一节 可赔偿损害范围界定模式的域外经验 |
一、损害特征界定型:法国模式 |
二、权益范围界定型:德国模式 |
三、义务射程界定型:英美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可赔偿损害范围的界定模式 |
一、我国可赔偿损害范围界定模式的立法考察 |
二、我国可赔偿损害范围界定模式的解释路径 |
三、可能的补充:“负面排除”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损害赔偿范围确定的要素 |
第一节 赔偿原则与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要素 |
一、完全赔偿原则下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要素 |
二、限制赔偿原则下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要素 |
三、相对完全赔偿原则的合理性证成 |
第二节 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梳理与实践考察 |
二、因果关系的归责要素与赔偿范围界定 |
三、因果关系的归责结构与赔偿范围界定 |
四、以因果关系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损害赔偿的计算 |
第一节 、损害赔偿计算的时间基准 |
一、我国实务与学说 |
二、立法例比较考察 |
三、“损失发生时”的限缩适用 |
第二节 损害赔偿计算的价格基准 |
一、三种不同的价格基准 |
二、不同市场的价格基准 |
第三节 其他合理计算方法的类型 |
一、特别时间或特别价格 |
二、鉴定评估法或酌定法 |
三、特别法中的计算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损害赔偿的减免规则 |
第一节 损益相抵 |
一、损益相抵与赔偿原则 |
二、损益相抵的规则定位 |
三、损益相抵的类型分析 |
第二节 过失相抵 |
一、过失相抵与赔偿原则 |
二、过失相抵的适用要件 |
三、过失相抵的适用方法 |
第三节 酌减规则 |
一、酌减规则的取与舍 |
二、酌减的法规范依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农村女性健康贫困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1.健康贫困脆弱性测度 |
2. Tobit回归分析 |
(三)女性健康贫困的影响维度 |
(四)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一)总体测度结果 |
(二)分区域个人特征的健康贫困脆弱性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四、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解读问答[J].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01)
- [2]农村家庭相对贫困识别与治理研究 ——基于黑龙江五县农户调查数据分析[D]. 翟洪江.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工作场所产假和哺乳期女职工权益保护研究[J]. 林燕玲,王春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1(06)
- [4]西藏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参保及影响因素研究[J]. 刘颖,成前,陈晶.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6]论侵权财产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D]. 徐恋. 吉林大学, 2021(01)
- [7]农村女性健康贫困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韦艳,李美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医生道德风险行为发生机理及防范机制研究[D]. 王耀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威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施后的问题研究[D]. 黄训练.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10]医疗救助研究 ——以Z市为例[D]. 陶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