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贵[1](1967)在《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老产品GW2系列及GW5系列隔离开关存在的缺点;介绍了新设计的GW5—系列隔离开关的结构特点,试验数据及其与老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之比较。GW5—系列采用了盘式接线端子、线接触触头结构,增添了滚柱轴承。并用齿轮传动来保证同相两柱间动作的同步性,因而克服了老产品的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
何继光,刘玉,饶雪[2](2013)在《12174发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次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次系统中的接线形式、短路电流计算、变压器形式的选择、母线的选择和校验及电气设备的选择;主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母线继电保护,防雷规划,配电装置设计等主要内容。设计本着使电力供应和传输安全、可靠、灵活、经济的原则。
张宗伟,卢昌宏[3](2011)在《GW5-126型隔离开关触头烧损故障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GW5-126型母线隔离开关在倒母线操作时经常出现触头烧损的故障,介绍了隔离开关开合母线转换电流的原理,并以某变电站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随后,分析了母线隔离开关触头烧损的原因,给出了GW5-126型隔离开关引弧装置的加装方案以及一些其他提高隔离开关开合母线转换电流能力的措施。
姜才海[4](2015)在《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核电工业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与发展,对于高压电网的基础建设提出了大量的需求,也因此对于作为高压电网的基础设备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提出了大量的需求。隔离开关在高压电网中起到建立可靠绝缘间隙、换接线路、变换母线接线方式等作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在我国的核电工业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发展,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现有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没有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导致设备的质量较差,运行的稳定性难以保证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文作者所在的唐山供电公司的比较复杂的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设计与改进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唐山供电公司辖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所常见的集中缺陷情况,包括操动机构失灵、绝缘瓷瓶断裂、部件损坏变形、设备过热与设备锈蚀等几种情况,并对这些设备缺陷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本文开展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奠定了实践背景与基础。在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工作的开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包括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所遵循的依据与原则,以及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本文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工作的开展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上述缺陷情况所设计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的方案,总结了完善化改造的效果,并从严格执行设备的工艺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做好完善化改造的现场安装与调试环节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化方案,以及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效果的巩固措施建议。
王富勇,陈华桂[5](2011)在《基于电热场影响的户外隔离开关触头发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户外高压隔离开关在运行中常常出现电触头发热甚至烧熔的事故,依据材料特性及场强理论,对发热原因进行深层分析,得出触头材料电性变化和热场影响是发热加剧的根本机理,并为改善触头性能和加强在线监测提供参考,确保电网运行稳定和供电可靠。
陈丽[6](2019)在《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文中认为高压交流隔离开关作为电力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输变电设备,近年来随着其投运年限的增长,发生载流故障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给电网运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载流故障造成设备烧损,将给电力系统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进行分析研究,对提高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经济可靠运行也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作用及类型展开分析研究,详细介绍了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原理及分类,为故障分析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又针对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载流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实际检修作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接着,本文又根据造成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弹簧制造、镀银层、导电脂、防腐处理及触头触指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检修人员实际运维检修工作提供了可靠借鉴;最后,本文基于故障原因分析,对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进行了评估、预防模型的构建,为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的发生提供了有效预警,减轻了检修作业人员的检修巡视工作量,提高了变电站甚至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由于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结构功能的相近性,本文选择了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GW4型高压交流隔离开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自身的结构功能特点,对其载流故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力图在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可靠性提高方面能有所突破,为隔离开关可靠运行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借鉴。
赵庆,茅大钧[7](2016)在《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发热机理分析及预防过热故障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接触不良发热,会导致过热,甚至会发展成为电网事故。从高压隔离开关触头接触电阻影响温升的原因和过热对触头寿命损伤的原理进行分析,探讨了触头发热机理。通过触头温升试验,验证触头发热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提出预防过热故障的方法,提高户外高压隔离开关的运行可靠性,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刘卫锋[8](2011)在《高压隔离开关自力型触指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成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触指零件是高压隔离开关最核心的部件,高压隔离开关的接通和断开要依靠触指/触头配合结构来实现,触指零件的服役寿命决定了高压隔离开关的寿命,进而决定着高压输变电网的安全运行。传统触指一般采用紫铜制作,为保证触指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通常制作触指的紫铜板厚度较大,浪费铜材;传统触指一般采用弹簧提供触指和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弹簧的存在使触指/触头的配合结构较为复杂,触指自洁能力差,同时长期使用后弹簧失去弹性,致使接触压力不足,接触电阻增大,造成导电回路过热等故障。自力型触指依靠自身刚性提供接触压力,该类型触指不但使零件厚度减薄,节省铜材,而且简化了触指/触头配合结构,自洁能力强,接触压力稳定,且避免了因弹簧存在引起的导电回路过热等故障。本文基于新型Cu-Cr合金材料在自力型触指上的应用及高压隔离开关服役工况的要求,对自力型触指和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高压隔离开关用新型自力型触指,同时对新型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并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新型自力型触指的成形工艺。1.借助ANSYS Workbench软件,根据自力型触指强度和刚度理论分析,对自力型触指受力情况进行了数值分析,同时对自力型触指截面形状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如下结论:(1)在触指材料一定的情况下,自力型触指截面形状是影响其自身强度和刚度的主要因素。为提高自力型触指的强度和刚度,本文提出了“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结构。(2)经优化后,“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的截面参数为厚度h = 3.18mm,圆角半径r = 2.32mm,中间槽宽w = 2.73mm;矩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截面厚度为h = 3.33mm。(3)优化后的“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与矩形截面自力型触指相比,最大变形减小了1.43mm,触指零件刚度显着提高;在触指材料相同的条件下,质量减小了4.22g。(4)与传统紫铜触指相比,“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厚度由5mm减小到3.18mm,质量减轻47g,节材38.7%。2.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按照ANSYS Workbench软件参数化语言要求设置了优化参数,并通过无缝数据接口成功将模型及优化参数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研究了触头直径D和触头位移S对自力型触指等效应力和变形的影响,采用目标驱动优化技术对触头直径D和触头位移S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W”形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结构最佳结构参数为:D = 63.39mm,S = 15.42mm。3.分析了自力型触指成形特点,制定了弯曲、压筋复合+压弯、冲孔复合成形“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新工艺。采用Deform-3D软件研究了“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弯曲、压筋复合成形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触指成形过程中,“W”形截面区域发生剧烈变形,过渡圆角处应力、应变最大,且破坏系数最高。(2)基于对自力型触指的优化设计和成形数值模拟的研究,提出将“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圆角半径修正为2.7mm。(3)根据新型自力型触指成形工艺,设计了“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弯曲、压筋复合和压弯、冲孔复合成形模具。
徐刚,姚灿江,孙龙勇,刘英英,陈午阳,李森然,杨光,韩峰,周子瑜,谷云飞[9](2021)在《高低温条件下隔离开关通流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以隔离开关关键零部件触头为研究对象,建立温升理论模型,通过±60℃高低温试验平台,测试了1 000次机械操作前后触头表面夹紧力、压紧弹簧力值、触头磨损率和回路电阻等通流参数,设计触头温升试验,定量研究高低温对触头通流能力的影响。建立温度与触头夹紧力、镀银层磨损量和接触电阻的关系曲线,分析了触头夹紧力、镀银层和接触电阻随温度变化情况,通过试验研究可知,低温环境对触头温升变化没有高温影响大,为隔离开关触头优化改进和通流能力的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陈立[10](2018)在《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日益上升,这对电网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课题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委派项目的要求,开发了一套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本文阐述了该模拟试验台的开发过程,并通过理论和试验分析,对该试验台的应用技术进行了论述和验证,从而为户外高压隔离开关的安装调试、关键部件的可靠性试验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具体开展工作如下:对高压隔离开关失效的背景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进行了说明,简要介绍了高压隔离开关的类型,对高压隔离开关四类常见的故障、几种常见的检测技术以及国内外通过试验平台对高压隔离开关进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机械设计、电气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三个方面对模拟试验台进行了描述;设计了风沙模拟装置,为后续基于风沙环境的机械寿命试验做了准备;着重介绍了所设计的新型测力触头,该测力触头可以在分合闸过程中实时地测量出触头触指之间的压力值,从而为高压隔离开关安装调试提供数值依据。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机构参数和触指变形量之间的关系、连杆受力与操作力矩的关系以及连杆受力与触指压力的关系;基于MATLAB开发了仿真软件,可以方便求解出机构各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触指变形量;基于ADAMS进行了触头受力的仿真,得出了几种在调试过程中的触头受力规律;基于ANSYS软件进行了两级连杆机构的整体仿真,模拟了几种常见的关节卡死的情形。对测力连杆、测力触头的调试应用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进行了触头触指镀银层磨损试验,得出了部分影响镀银层寿命的因素;给出了两个实际应用案例。
二、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12174发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说明书 |
1.1对该变电所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用户的分析 |
1.2主变的选择 |
1.3主接线形式的选择 |
1.3.1分析选择主接线的形式 |
1.3.2主接线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1.4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 |
1.4.1断路器的选择结果 |
1.4.2隔离开关的选择结果 |
1.4.3电流互感器的选择结果 |
1.4.4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1.4.5电力电容的选择结果 |
1.4.6绝缘子的选择 |
1.4.7穿墙套管的选择结果 |
1.4.8熔断器的选择结果 |
1.4.9所用变的选择 |
1.4.10避雷器的选择 |
1.5母线系统的选择结果 |
1.6继电保护的规划设计 |
1.6.1主变压器的保护 |
1.6.2母线保护 |
1.6.3防雷规划保护设计 |
1.6.4进线段保护 |
1.7 110 k 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 |
2计算书 |
2.1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
2.2隔离开关的选择与校验 |
2.2.1 110 k V侧隔离开关的选择 |
2.2.2 35 k V侧进线隔离开关的选择 |
2.2.3 35 k V侧出线隔离开关的选择 |
2.2.4 10 k V侧进线隔离开关的选择 |
2.2.5 10 k V侧出线隔离开关的选择 |
2.3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3.1 110 k 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3.2 35 k 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3.3 35 k V侧出线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3.4 10 k V侧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3.5 10 k V侧出线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
2.4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
2.5电力电容的选择 |
2.6绝缘子的选择 |
2.6.1 110 k V绝缘子的选择 |
2.6.2 35 k V绝缘子的选择 |
2.6.3 10 k V绝缘子的选择 |
2.7穿墙套管的选择 |
2.7.1 110 k V穿墙套管的选择 |
2.7.2 35 k V穿墙套管的选择 |
2.7.3 10 k V穿墙套管的选择 |
2.8熔断器的选择与校验 |
2.9所用变的选择 |
3设计母线系统 |
4结束语 |
(4)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案与思路 |
第2章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运行现状分析 |
2.1 唐山供电公司的辖区概况 |
2.2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主要问题 |
2.2.1 隔离开关的操动机构失灵 |
2.2.2 隔离开关的绝缘瓷瓶断裂 |
2.2.3 隔离开关的部件损坏变形 |
2.2.4 隔离开关设备过热 |
2.2.5 隔离开关设备的锈蚀 |
2.3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2.3.1 隔离开关操动机构失灵的原因分析 |
2.3.2 隔离开关绝缘瓷瓶断裂的原因分析 |
2.3.3 隔离开关部件损坏变形的原因分析 |
2.3.4 隔离开关设备过热的原因分析 |
2.3.5 隔离开关设备锈蚀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 |
3.1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工作概述 |
3.2 隔离开关设备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3.2.1 高压隔离开关的基本组成结构 |
3.2.2 高压隔离开关的动作过程 |
3.3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遵循的依据与原则 |
3.3.1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的依据 |
3.3.2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的原则 |
3.4 隔离开关完善化工作的几种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方案 |
4.1 隔离开关的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方案 |
4.1.1 操动机构失灵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2 绝缘瓷瓶断裂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3 部件损坏变形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4 设备过热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5 设备锈蚀的完善化与改进 |
4.2 设备完善化改造的效果 |
4.3 设备完善化效果的巩固措施建议 |
4.3.1 严格执行设备的工艺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 |
4.3.2 做好完善化改造的现场安装与调试环节的管理 |
4.3.3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化方案 |
4.3.4 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
4.3.5 完善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它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电热场影响的户外隔离开关触头发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触头发热腐蚀时材料的电学性能变化 |
1.1 镀银膜的大气腐蚀机理 |
1.2 铜基的大气腐蚀机理 |
1.3 触头材料的应力腐蚀 |
2 触头发热腐蚀时触头间的热场变化 |
2.1 触头发热时触头处的热场 |
2.2 电流对热场影响 |
2.3 触头间接触电阻和散热条件对热场影响 |
2.4 触头表面垢层对热场影响 |
3 改善触头电性性能和减轻热场影响的措施 |
3.1 改善触头材料电性性能 |
3.2 减轻热场变化影响 |
3.3 加强在线监测 |
3.3.1 在线红外热成像图的实例分析 |
3.3.2 在线监测分析结果的应用 |
3.4 进行在线处理 |
4 结语 |
(6)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载流故障分析与处理 |
2.1 引言 |
2.2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简介 |
2.3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载流故障原因分析 |
2.3.1 接线端子过热故障原因分析 |
2.3.2 触头过热故障原因分析 |
2.4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的载流故障处理措施 |
2.4.1 接线端子过热故障处理措施 |
2.4.2 触头过热故障处理措施 |
2.5 载流故障检修处理实例 |
2.6 小结 |
3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导电膏的选择与应用 |
3.2.1 不同成分导电膏对比试验 |
3.2.2 隔离开关涂抹差异化导电膏电阻变化试验 |
3.3 镀银层的选择与应用 |
3.4 弹簧制造工艺监控 |
3.5 导电零部件防腐处理 |
3.6 小结 |
4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评估预测 |
4.1 引言 |
4.2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建模分析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灰色系统理论 |
4.2.3 载流故障评估及预测 |
4.3 载流故障预测模型算例分析 |
4.4 载流故障预测后的处理措施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发热机理分析及预防过热故障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压隔离开关触头发热机理探讨 |
1.1 插入型触头接触电阻增大的原因 |
1.2 触头温升的计算 |
1.3 触头因过热受损的情况实例 |
1.4 温升试验 |
2 高压隔离开关触头发热事故的预防措施 |
2.1 采取管理措施的建议 |
2.2 采取技术措施的建议 |
3 结束语 |
(8)高压隔离开关自力型触指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成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我国高压隔离开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高压隔离开关的作用和结构组成 |
1.2.2 高压隔离开关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我国高压隔离开关触指结构简介 |
1.3.1 传统触指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1.3.2 高压隔离开关触指的设计与改造 |
1.4 高压隔离开关触指相关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优化理论与优化软件简介 |
2.1 优化理论与方法 |
2.1.1 优化设计概述 |
2.1.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2.1.3 优化方法 |
2.2 优化软件 |
2.2.1 ANSYS Workbench 软件简介 |
2.2.2 在ANSYS Workbench 软件环境下的优化设计流程与参数管理 |
2.2.3 DOE 分析法 |
2.2.4 目标驱动优化设计 |
2.3 小结 |
第3章 自力型触指外形结构优化设计 |
3.1 自力型触指受力分析与计算 |
3.1.1 自力型触指强度校核 |
3.1.2 自力型触指刚度校核 |
3.2 “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
3.2.1 “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3.2.2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3.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2.4 DOE 分析 |
3.2.5 “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目标驱动优化 |
3.3 矩形截面触指结构优化 |
3.3.1 矩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模型及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3.3.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3.3 DOE 分析 |
3.3.4 矩形截面自力型触指目标驱动优化 |
3.4 新型自力型触指与传统结构触指参数及性能对比 |
3.5 小结 |
第4章 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结构优化 |
4.1 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参数的选取和设置 |
4.2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4.2.1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4.2.2 前处理设置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4 DOE 分析 |
4.4.1 设计空间分析 |
4.4.2 触头位移对响应参量的影响 |
4.4.3 灵敏度分析 |
4.5 自力型触指/触头配合参数目标驱动优化 |
4.6 小结 |
第5章 自力型触指成形工艺研究 |
5.1 “W”形截面自力型触指成形工艺分析 |
5.2 基于Deform 的自力型触指成形数值模拟 |
5.2.1 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
5.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2.3 对自力型触指截面参数的修正 |
5.3 成形模具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高低温条件下隔离开关通流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隔离开关通流故障分析 |
2 隔离开关触头通流分析 |
2.1 隔离开关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的关系 |
2.2 隔离开关接触区域温升理论研究 |
3 隔离开关触头通流能力试验研究 |
3.1 隔离开关触头通流能力试验方案设计 |
3.2 试验环境与过程 |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4 隔离开关操作后触头温升试验 |
5 结论 |
(10)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压隔离开关运行故障综述 |
1.2.1 高压隔离开关简介 |
1.2.2 高压隔离开关故障综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高压隔离开关检测技术 |
1.3.2 国内高压隔离开关试验台研究现状 |
1.3.3 国外高压隔离开关试验台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设计 |
2.1 概述 |
2.2 试验台机械设计 |
2.3 试验台电气硬件设计 |
2.4 基于LabVIEW的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W4高压隔离开关机构分析及仿真 |
3.1 概述 |
3.2 触头触指轨迹计算 |
3.3 关键部件力学计算 |
3.3.1 连杆受力计算 |
3.3.2 触头触指受力分析 |
3.4 仿真分析 |
3.4.1 基于MATLAB的触头触指轨迹仿真分析 |
3.4.2 基于ADAMS的隔离开关触头力仿真分析 |
3.4.3 基于ANSYS/Workbench的传动部件失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传动连杆力学特性测试 |
4.3 测力触头力学特性测试 |
4.4 导电杆触头触指镀银层机械磨损试验 |
4.5 应用实例 |
4.5.1 延庆变电站挂网应用实例 |
4.5.2 磨损试验应用实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GW5—(35 60 110)G型户外隔离开关的设计[J]. 张大贵. 高压电器, 1967(03)
- [2]12174发电厂电气部分初步设计[J]. 何继光,刘玉,饶雪. 电子设计工程, 2013(17)
- [3]GW5-126型隔离开关触头烧损故障分析及对策[J]. 张宗伟,卢昌宏. 高压电器, 2011(02)
- [4]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D]. 姜才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5(02)
- [5]基于电热场影响的户外隔离开关触头发热分析[J]. 王富勇,陈华桂. 高压电器, 2011(11)
- [6]高压交流隔离开关载流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D]. 陈丽. 山东大学, 2019(09)
- [7]户外高压隔离开关触头发热机理分析及预防过热故障措施探讨[J]. 赵庆,茅大钧. 电气应用, 2016(03)
- [8]高压隔离开关自力型触指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成形技术研究[D]. 刘卫锋.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9]高低温条件下隔离开关通流能力的研究[J]. 徐刚,姚灿江,孙龙勇,刘英英,陈午阳,李森然,杨光,韩峰,周子瑜,谷云飞. 高压电器, 2021(12)
- [10]GW4高压隔离开关模拟试验台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陈立. 浙江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