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某钨锡铌钽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李胜虎[2](2015)在《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稀有金属资源之乡,区内稀有金属矿床的类型以花岗岩型为主。广西栗木钽铌钨锡矿床和宜春414钽铌锂矿床是华南地区两个典型的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矿床在垂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是研究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式等的理想对象。本文对采自两个矿床不同岩性带中的样品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H-O同位素测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40Ar-39Ar同位素定年、辉钼矿Re-Os法定年以及锆石U-Pb定年等方面的研究,重点利用热液金刚石压腔和激光拉曼开展了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测温和组成分析,并对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找矿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栗木和宜春矿床的成矿岩体都属于富Li、F的过铝质花岗岩。相对于原始地幔组分,二者均富集Rb、Th、U、Nb、Ta、P等元素,均亏损Sr、Ti、Y、REE等。岩体中REE总量低且变化范围广,稀土元素的配分型式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以及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2)在栗木矿床,自下部到上部成矿带,H2O-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H2O-CO2-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则无明显变化,熔体包裹体的固相初熔温度和完全均一温度分别为560600℃和704853℃。估算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270 MPa和10 km。由以上数据建立了栗木矿床的岩浆阶段钽铌、热液阶钨锡的成矿模式。(3)在宜春414矿床,自下部到上部岩性带,H2O-Na Cl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不大,但盐度呈增高趋势;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密度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子矿物从以白云母为主,变化为以钠长石和锂云母为主,这些特征显示出岩浆充分结晶分异的特点。估算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180 MPa和7 km。(4)栗木矿床和宜春矿床的成矿作用都主要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相对于栗木矿床,宜春矿床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导致其未像前者一样在花岗岩体上部形成脉状钨锡矿体。(5)栗木矿床和宜春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分别为212214 Ma和151156 Ma,分属于晚三叠纪和晚侏罗纪。(6)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模式可以分为正常型、错位型和缺失型的“两层楼+地下室”三种找矿模式,从地质特征、矿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流体和熔体包裹特征等方面,建立了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评价方法。
蒋少涌,赵葵东,姜海,苏慧敏,熊索菲,熊伊曲,徐耀明,章伟,朱律运[3](2020)在《中国钨锡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西方各国纷纷制定关键矿产保障供应安全战略,钨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关键矿产,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矿产资源,但近年来找矿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我国钨锡矿床己有数据和文献资料,对我国钨锡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地质成矿规律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指出燕山期是我国钨锡成矿最重要的时期,我国原生钨锡矿床有5种主要类型:斑岩型(W+Sn)、云英岩型(W+Sn)、矽卡岩型(W+Sn)、石英脉型(W为主)和锡石硫化物型(Sn); 3种次要类型:蚀变花岗岩型(Sn+W)、热液角砾岩型(W)和低温热液脉型(W).钨锡成岩成矿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复式岩体与钨锡矿床的产出关系也十分密切;含钨锡花岗岩的高度分异演化对成矿至关重要.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温度降低、流体不混溶作用及流体沸腾、多端元-多组分-多来源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是钨锡矿石沉淀的重要机制.
刘翔,彭振安,庞文聪,曹江帅,张文兵,李强,薛彦萍,韦干华[4](2016)在《广西栗木钨锡铌钽矿区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广西栗木矿区金竹源矿床和水溪庙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该矿区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两相H2O-NaCl和H2O-NaCl-CO2两种类型。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两相H2O-NaCl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81.9258.8℃,盐度w(Na Cleq)主要集中于4.01%6.87%,密度0.6900.988 g/cm3;H2O-NaCl-CO2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8.5331.1℃,主要集中在两个温度段,分别为高-中温段(265.3315.5℃)和中-低温段(202.3264.1℃),盐度w(NaCleq)主要集中在0.21%5.05%,密度为0.6780.886 g/cm3。栗木矿区成矿流体有两个温度集中段,且具有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金竹源矿床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石英δD值为-73.6‰-62.8‰,δ18OV-SMOW值为7.5‰8.9‰,计算得δ18OH2O值为6.00‰7.40‰;水溪庙矿床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石英δD值为-73.8‰-58.3‰,δ18OV-SMOW值为11.0‰13.2‰,计算得δ18OH2O值为9.50‰11.70‰,水溪庙矿床含钨锡石英脉石英δD值为-75.3‰-56.6‰,δ18OV-SMOW值为11.8‰14.1‰,计算得δ18OH2O值为2.20‰4.50‰。栗木矿区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含钨锡石英脉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
巩小栋[5](2015)在《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位于长江中下游Cu–Au–Mo–Fe斑岩-矽卡岩成矿带的南缘,南岭W–Sn多金属成矿带的北部,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矿区。前人主要对南岭地区钨矿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对在长江中下游南缘如大湖塘等钨矿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许多工作如成矿流体演化和矿床成因等内容仍未开展,影响了该区域的找矿勘查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开展综合研究,旨在理清大湖塘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和成因机制等科学问题,以期为矿田和区域下一步找矿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矿田石门寺矿床和狮尾洞矿床是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背景下的产物,隐爆作用发生的规模大小可能是造成二者在资源储量上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2)似伟晶岩是燕山期岩浆岩晚期结晶分异的产物,在其石英中发育的熔体包裹体主要成分含Si、Al、Na、K、Ca等元素以及W、Sn等成矿元素,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的分异,似伟晶岩可近似代表成矿流体演化的起点;(3)不同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绝大多数为富液相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与南岭地区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型钨矿研究结果相似。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与阳储岭等斑岩型钨矿流体组分有着较大的相似性。流体与熔体的不混溶、自然冷却以及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导致矿田金属矿物大规模沉淀的关键因素;(4)矿田的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145Ma左右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锆石Hf同位素、矿石Pb同位素和辉钼矿Re含量等特征显示强烈的区域壳幔相互作用使得矿田在成岩成矿物质来源方面混入了较多的幔源组分而有别于南岭地区以壳源为主少量幔源组分的典型钨矿床,这也很可能是造成矿田钨和铜大规模共生的原因;(5)本文厘定燕山期花岗斑岩为矿田钨(铜钼)矿化的成矿地质体;而在矿田深部有寻找铌钽矿的潜力,白云母花岗岩可能为其成矿地质体。
李建康,李鹏,王登红,李兴杰[6](2019)在《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文中认为铌、钽是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金属资源.世界上的铌钽资源主要为内生来源,可分为过铝质岩浆系统的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铌钽矿床、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的碳酸岩及其风化壳型和碱性岩型铌钽资源.我国的铌钽资源主要为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碱性岩型和碳酸岩型,但资源品位较低,碳酸岩型铌钽资源较少,尚未发现碳酸岩风化壳型资源.我国过铝性岩浆系统的铌钽矿床主要分布在阿尔泰、松潘-甘孜、江南古陆、南岭和滇西-藏南等铌钽成矿带,成矿作用集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并有少量发生在喜山期;碱性系统的铌钽成矿带主要为塔里木-华北北缘、秦岭和扬子西缘成矿带,成矿主要发生在海西-印支期,并有元古宙的成矿作用,两种类型成矿系统的时空分离交替成矿的特征主要归因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成矿构造背景.前者主要发生在具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的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发生铌钽成矿作用;后者主要发生在深大断裂带或裂谷区,成矿物质具有深部来源特征.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我国应该在松潘-甘孜、阿尔泰、江南古陆、藏南等巨厚复理石沉积建造区,加大寻找高品位花岗伟晶岩型铌钽资源的力度;在塔里木-华北陆块北缘和秦岭等深大断裂发育区,寻找碳酸岩型铌资源;重视南岭、滇西和秦岭地区钨锡矿床中共(伴)生的铌钽资源,加强综合利用研究.
黑欢[7](2012)在《赣南地区淘锡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淘锡坑钨矿床位于SN向诸广山—万洋山成矿带的东坡,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的中北部,其成矿条件良好,易形成大型矿集区。截至2005年,已探明三氧化钨储量约6万余吨,已构成一个大型规模的钨矿床,并伴有Sn、Cu、Ag、Mo等,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重大。本论文是在全面系统搜集和整理矿区以往科研、勘查、开采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的野外地质调研和大量的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对淘锡坑钨矿床开展较为详细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机制等方面的总结、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矿床成因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状钨矿,岩浆活动在成矿的作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本区的成矿关系密切,是成矿的物质重要来源。2、淘锡坑矿床在矿石类型上分为黑钨矿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型,以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根据矿体的产出特征、矿石矿物的组合,将成矿作用划分两个成矿期七个阶段;在空间上,矿体的矿化特征显示出比较清晰的垂向分带现象,即上部为锡石-黑钨矿带、中部为黑钨矿-黄铜矿(辉钼矿)带、下部或深部为黑钨矿-辉钼矿(黄铜矿)带,相应的成矿元素组合从上而下表现为W、Sn→W、Cu(Mo)→W、Mo(Cu)。3.研究结果显示,区内黑钨矿主要为钨锰铁矿,存在一定量的Nb2O5和Ta2O5,黑钨矿中Nb5+、Ta5+与W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完全类质同象置换;在同一矿脉的不同中段,Nb、Ta的含量有从深部向浅部减少的趋势,但在同一矿脉同一中段中含量的变化比较大,Sr、Zr、Sc、Y的含量变化与Nb、Ta一致的,可能反映成矿溶液的运移并不是简单的沿着垂直方向有规律的变化,可能存在沿着不同的有利方向的斜向插入。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黑钨矿等矿物中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也表明矿体产出是与酸性花岗岩类有关,在成岩成矿熔体分异中优先进入成矿熔体,而重稀土元素则趋于在成矿流体中富集。4、对矿区内花岗岩、赋矿围岩、矿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的围岩中W、Sn呈现较高的峰值,说明寒武系和震旦系是W、Sn矿床的重要矿源层;研究区隐伏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W、Sn等成矿元素的含量大于酸性岩的平均值,且成矿元素的含量在云英岩中有所增加,反映了随着花岗岩浆的演化,花岗岩中有大量的成矿物质进入热液流体中,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中,反映矿石与区内隐伏花岗岩均表现为轻稀土轻度富集的、具有强烈的铕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而赋矿围岩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型,具有明显的δEu负异常的、中等到弱的δCe异常的“V”型配分模式;这种明显的差异,反映了成矿物质并非来源于赋矿围岩中,应为岩浆分异的产物。5.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中沉淀的硫化物硫源单一,且这种成矿热液以H2S占绝对优势,或具有独特狭窄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矿区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的硫同位素值均在零附近,且黄铁矿的硫值代表了成矿溶液的总硫值,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氢、氧同位素组成成果表明:所有样品点均落在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反映了淘锡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来源于深部岩浆水的热液特征,且又有向大气降水演化的趋势,即可能有少量的大气降水参与混入,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和形成。6.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主要矿石矿物的产出和标型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建立矿床的演化模式和成矿模式。并与区内重要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后续的矿产勘查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杨飞[8](2019)在《高分异花岗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探讨》文中认为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其中,花岗岩的分类是一项重要课题。截止目前已提出20余种花岗岩分类方案,本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4种花岗岩分类:ISMA花岗岩分类;Barbarin花岗岩分类;磁铁矿、钛铁矿系列分类;Frost岩石化学分类,并对以上4种分类方案的优缺点做出简要评述。高分异花岗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花岗岩,为岩浆演化至晚期的产物,在部分岩体中难以确定其成因类型。另外,高分异花岗岩与钨锡矿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厘定出高分异花岗岩的判别标志对花岗岩的分类和钨锡矿的勘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世界范围内约38个典型高分异花岗岩岩体的地球化学数据,根据其岩相学特征分为8类进行讨论:白岗岩、细晶岩、Li-F花岗岩、含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含碱性暗色矿物花岗岩,并对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缺失矿物含量的岩体,本文用Modan软件模拟了这些岩体造岩矿物的含量。基于高分异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和主量元素,本文提出了高分异花岗岩的判别标准:(1)造岩矿物方面,斜长石牌号<15,暗色矿物含量<8%;(2)主量元素方面,CaO含量小于1%,FeOt+MgO+TiO2含量小于6%,SI(固结指数)<6,DI(分异指数)>88。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锡矿产地,本文挑选了该地区13个典型的与高分异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并将其分为三类:与锡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与钨锡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和与钨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三类高分异花岗岩均富集Rb、Th、U、Ta,亏损Ba、Sr、Nb、Ti,表现出强烈的Eu负异常。另外,笔者对钨锡矿化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岩浆演化程度不同是造成钨锡差异性矿化的因素之一。这种成矿差异性在三种不同类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上也有所体现:(1)相较于与钨锡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与锡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有较高的La/Yb;(2)相较于与钨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与锡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有较高的Zr/Hf、Nb/Ta以及较低的Y/Ho;(3)在上述三种花岗岩中,与钨矿有关的高分异花岗岩有更强烈的四分组效应。这些微量元素表现出来的差异可以作为区分三种类型花岗岩的依据。这种差异性对钨锡矿集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周振华,车合伟,马星华,高旭[9](2016)在《初论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稀有金属矿是重要的战略性储备资源,其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研究也一直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矿床类型特征、岩浆岩、碳酸岩体与稀有金属矿化的关系、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和成矿年代学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稀有金属矿床以花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为主,与稀有金属矿化有关的岩体的地球化学组成可以有效指示稀有金属矿化趋势,锆石常具有特殊的化学组成特征(高Th/U比值(110)、Y/Ho<20、Sm/Nd>0.5、Nb/Y>0.08和Hf>2wt%)。流体不混溶作用在稀有金属矿床,尤其是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中常见,成矿多经历了从岩浆-热液多个阶段,流体成分较复杂,除B、F等外,最近还发现了较少见的碳酸盐矿物,其成矿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王艳丽[10](2014)在《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产地,区内广泛分布大型、超大型钨矿。南岭花岗岩成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一直被学术界所关心。80年代以来,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随着“岩浆-热液过渡阶段”观点的提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性质及成矿作用研究引起大家重视。以往主流观点认为石英脉型、矽卡岩型矿化为岩浆期后热液型,近年研究工作在湘东南地区与钨矿床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岩株中发现大量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包括花岗岩型矿化、矿囊、云英岩析离体、碱交代脉、“眼球构造”、似伟晶岩(脉)等,其中一些不混溶地质现象中有明显岩浆→热液过渡性质表征,如析离体核部为热液结构,成分以石英和云母为主,边部为岩浆结构,具有花岗岩矿物组成;早阶段碱交代脉中间为花岗岩,两侧为钾长石-萤石脉等……以湘东南地区瑶岗仙、柿竹园、湘东钨矿为典型矿床,结合区内多个石英脉型及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对比研究,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工作,针对高分异演化花岗岩晚期岩浆-热液过渡阶段花岗岩演化与成矿作用开展研究,取得以下新认识:1、发现一批具重要研究价值的代表岩浆晚期液态分异的地质现象。2、建立晚期花岗岩浆-热液连续演化过程,确定石英脉型、矽卡岩钨矿属于岩浆-热液型矿床。在云英岩析离体、碱交代脉、“眼球”状析出物等地质体中,广泛发育熔流包裹体,岩浆与热液之间存在浆液过渡态流体,岩浆→热液是连续演化过程,碱交代脉也有类似特点。3、建立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迁移过程。岩浆液态分异过程中实现元素的迁移,以云英岩析离体为例,从碱长花岗岩I→析离体边部→核部,成矿元素W、Mo、Bi、Pb、Zn、Nb、Ta富集,挥发性元素Li、F富集,LREE/HREE减小,δEu亏损更加明显。各元素变化具有连续性,迁移方向也有所差异,W在析离体核部富集更明显,而Mo在析离体边部富集更强烈。4、初步建立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岩浆-热液演化成矿模型,矿化严格受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控制。脉型钨矿床中,岩浆岩型矿化形成于岩浆晚期分异的富挥发份岩浆;云英岩析离体形成于浆液过渡态流体;含钨石英脉多形成于高温热液阶段。矽卡岩型矿床中,早阶段碱交代脉具有浆液过渡态特点;晚阶段与早阶段碱交代脉渐变过渡,以热液流体为主,是成矿主要阶段。
二、江西某钨锡铌钽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某钨锡铌钽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2)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钽、铌、锂等稀有金属资源供需现状 |
1.1.1 钽 |
1.1.2 铌 |
1.1.3 锂 |
1.2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2.1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分类 |
1.2.2 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
1.3 熔体包裹体在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前人对稀有金属花岗岩中熔体包裹体的研究 |
1.3.2 H_2O含量的重要性及熔体包裹体在其估算中的应用 |
1.3.3 熔体包裹体在花岗岩类矿床成矿压力(深度)估算方面的应用 |
1.3.3.1 花岗岩类矿床中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压力计概述 |
1.3.3.2 与熔体包裹体共生的流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
1.3.3.3 熔体包裹体地质压力计 |
1.4 利用热液金刚石压腔开展熔体包裹体均一实验的优势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性成果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区域岩浆岩特征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2.4.1 矿床地质特征 |
2.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广西栗木钽铌钨锡矿床 |
3.1 区域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栗木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 |
3.3.2 微量元素 |
3.3.3 稀土元素 |
3.3.4 小结 |
3.4 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3.4.1 流体和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3.4.2 包裹体测温的实验方法 |
3.4.2.1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实验方法 |
3.4.2.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方法 |
3.4.3 包裹体测温的实验结果 |
3.4.3.1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
3.4.3.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结果 |
3.5 氢氧同位素特征 |
3.6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的估算 |
3.6.1 流体包裹体压力计 |
3.6.2 熔体包裹体压力计 |
3.7 不同岩性带中H_2O含量的变化 |
3.8 成岩成矿时代 |
3.8.1 栗木水溪庙矿床成岩成矿时代 |
3.8.2 栗木水溪庙矿床岩浆-流体冷却轨迹 |
3.9 成岩成矿岩浆-流体演化 |
3.10 成矿机制 |
3.11 成矿模式 |
第4章 宜春414钽铌锂矿床 |
4.1 区域地质特征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稀土元素 |
4.3.4 小结 |
4.4 成岩成矿流体特征 |
4.4.1 流体包裹体和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
4.4.2 实验方法 |
4.4.2.1 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
4.4.2.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 |
4.4.2.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子矿物成分分析 |
4.4.3 实验结果 |
4.4.3.1 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
4.4.3.2 熔体包裹体的均一实验结果 |
4.4.3.3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
4.5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 |
4.6 不同岩性带中H_2O含量的变化 |
4.7 成岩成矿岩浆-流体的演化 |
4.8 宜春414矿床的成矿机制 |
4.9 成岩成矿时代 |
4.9.1 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
4.9.1.1 测试分析方法 |
4.9.1.2 测试结果 |
4.9.2 锆石U-Pb定年 |
4.9.2.1 实验方法 |
4.9.2.2 实验结果 |
4.10 成矿模式 |
第5章 华南花岗岩类稀有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背景 |
5.1 时间分布 |
5.2 空间分布 |
5.3 时空演化规律 |
5.4 构造背景 |
第6章 华南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模式 |
6.1 栗木矿床与宜春414矿床的异同及控制因素 |
6.1.1 矿床地质特征 |
6.1.2 岩石地球化学 |
6.1.3 H_2O含量 |
6.1.4 成岩成矿压力(深度) |
6.1.5 成岩成矿时代 |
6.1.6 构造条件 |
6.2 找矿标志 |
6.2.1 地质标志 |
6.2.2 矿物组合 |
6.2.3 地球化学指标 |
6.3 找矿预测评价标志 |
6.4 找矿模式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中国钨锡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钨锡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1.1 成矿区带 |
1.2 成矿时代 |
2 中国钨锡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床类型与主要矿化特征 |
2.2 含矿岩体特征 |
3 中国钨锡矿床成矿机制 |
3.1 成矿物质来源 |
3.1.1 壳幔相互作用对钨锡成矿物质的贡献 |
3.1.2 岩浆和围岩地层对成矿物质的贡献 |
3.2 成矿流体来源 |
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3.3.1 温度和盐度 |
3.3.2 流体体系及流体成分 |
3.3.3 氧逸度 |
3.3.4 矿质沉淀机制 |
3.4 复式岩体多期成矿 |
3.5 与钨锡共生的其他稀有金属矿化 |
4 结论 |
补充材料 |
(4)广西栗木钨锡铌钽矿区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1)内带石英脉型钨锡矿 |
(2)外带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 |
(3)花岗伟晶岩型钨锡铌钽矿 |
(4)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 |
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
(1)(Type A)H2O-Na Cl型包裹体 |
(2)(Type B)H2O-Na Cl-CO2型包裹体 |
(3)(Type C)纯CO2型包裹体 |
3.2 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
(1)H2O-Na Cl型包裹体 |
(2)H2O-Na Cl-CO2型包裹体 |
(3)纯CO2型包裹体 |
4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5 讨论 |
5.1 成矿流体特征 |
5.2 成矿流体来源 |
5.3 成矿机制探讨 |
6 结论 |
(5)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钨多金属矿床分布及类型 |
1.1.2 钨多金属矿床研究进展 |
1.2 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研究现状 |
1.2.1 矿田交通及自然地理 |
1.2.2 矿田地质勘查开发史 |
1.2.3 矿田科研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演化史 |
2.5 区域矿产概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石门寺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物特征 |
3.1.6 围岩蚀变 |
3.2 狮尾洞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物特征 |
3.2.6 围岩蚀变 |
3.3 南北区矿床差异 |
4 矿田岩浆岩特征 |
4.1 岩浆岩岩相学特征 |
4.2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1 石门寺矿床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2 狮尾洞矿床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4.2.3 似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 岩浆岩源区判别 |
4.5 岩浆岩区域对比 |
5 包裹体特征研究 |
5.1 熔体包裹体 |
5.1.1 熔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2 熔体包裹体成分测试 |
5.1.3 熔体包裹体指示意义 |
5.2 流体包裹体 |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2 流体包裹体盐度及均一温度 |
5.2.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 |
5.2.4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
6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田成因机制 |
6.1 成矿流体演化机制 |
6.1.1 成矿流体来源 |
6.1.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6.2 矿田成因机制 |
6.2.1 成矿物质来源 |
6.2.2 成岩成矿时代 |
6.2.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6.2.4 钨铜的共生机制 |
6.2.5 白钨矿富集机理 |
6.2.6 矿田成因 |
7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
7.1 成矿地质体 |
7.2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
7.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
7.4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
8 结论 |
8.1 主要成果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铌、钽资源概况 |
2 铌、钽矿床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
2.1 过铝质岩浆系统的钽铌矿床 |
2.2 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的铌钽矿床 |
2.3 砂矿 |
3 中国主要铌钽成矿带 |
3.1 以过铝质岩浆系统成矿为主的钽铌成矿带 |
3.2 碱性岩-碳酸岩岩浆系统成矿作用为主的铌钽成矿带 |
4 中国铌钽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
4.1 中国铌钽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
4.2 过铝性岩浆系统铌钽矿床的成矿背景 |
4.3 碱性岩浆系统铌钽矿床的成矿环境 |
5 中国铌钽资源的前景分析 |
5.1 中国铌钽资源的品质 |
5.2 中国铌钽找矿方向 |
6 总结 |
(7)赣南地区淘锡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矿区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1.2.1 矿区以往工作程度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采用的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特点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围岩蚀变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的产出特征 |
3.2.2 矿体形态空间变化规律 |
3.3 矿石特征 |
3.3.1 黑钨矿石英脉型矿石 |
3.3.2 云英岩型矿石 |
3.4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3.5 矿化分带研究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花岗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
4.1.2 赋矿地层主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花岗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
4.2.2 赋矿地层微量元素特征 |
4.2.3 矿石微量元素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
4.3.2 赋矿地层稀土元素特征 |
4.3.3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4.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4.4.2 硫同位素组成 |
第五章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型 |
5.1 矿床的成矿时代 |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 成矿方式和成矿机制 |
5.3.0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矿床的成矿方式 |
5.3.2 成矿机制 |
5.4 矿床的成矿模式 |
5.4.1 矿床的演化模式 |
5.4.2 成矿模式 |
5.5 与区内钨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分异花岗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花岗岩分类综述 |
2.1 ISMA花岗岩分类 |
2.2 Barbarin花岗岩分类 |
2.3 磁铁矿、钛铁矿系列花岗岩 |
2.4 Frost岩石化学分类 |
2.5 高分异花岗岩——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类型 |
2.6 小结 |
第3章 高分异花岗岩特征 |
3.1 高分异花岗岩的矿物特征 |
3.2 高分异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特征 |
3.3 高分异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3.4 高分异花岗岩形成的温压条件 |
3.5 小结 |
第4章 与钨锡矿有关高分异花岗岩特征 |
4.1 矿床、岩体年龄统计 |
4.2 钨锡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 |
4.3 与成矿有关岩体的筛选 |
4.4 对高分异花岗岩判别标准的验证 |
4.5 不同矿化类型高分异花岗岩特征 |
4.5.1 与钨锡矿有关高分异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4.5.2 不同成矿类型成矿花岗岩差异性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初论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现状 |
2 矿床类型特征 |
3 岩浆岩、碳酸岩体与稀有金属矿化的关系 |
4 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成矿机制 |
5 稀有金属矿床年代学 |
6 结论 |
(10)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南岭花岗岩成因与演化 |
1.2.2 花岗岩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 |
1.2.3 钨多金属矿主要类型 |
1.2.4 钨多金属矿成矿主要观点 |
1.2.5 晚期花岗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与岩浆液态不混溶 |
1.2.6 存在问题 |
1.2.7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4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 |
3.1 瑶岗仙钨矿 |
3.1.1 地质概况 |
3.1.2 岩浆岩地球化学 |
3.2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
3.2.1 地质概况 |
3.2.2 矿区各类岩体(脉)特征 |
3.2.3 岩浆岩地球化学 |
3.3 湘东钨矿 |
3.3.1 地质概况 |
3.3.2 岩浆岩岩相学 |
3.3.3 岩浆岩地球化学 |
第4章 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地质地球化学 |
4.1 晚期花岗岩岩浆-热液演化空间架构 |
4.2 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及典型现象剖析 |
4.2.1 岩浆液态不混溶地质现象 |
4.2.2 典型现象剖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5.1 石英脉型钨矿 |
5.1.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1.2 显微测温特征 |
5.1.3 包裹体的激光拉曼特征 |
5.1.4 熔流包裹体加热熔化实验 |
5.1.5 脉型钨矿成矿流体演化及性质 |
5.2 矽卡岩型钨矿 |
5.2.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2.2 显微测温特征 |
5.2.3 矽卡岩型钨矿成矿流体演化及性质 |
5.3 成矿流体来源 |
第6章 成矿机制 |
6.1 钨多金属成矿地质体 |
6.1.1 成矿地质体岩性厘定 |
6.1.2 碱长花岗岩地质特征 |
6.1.3 碱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6.2 成矿作用模型 |
6.2.1 石英脉型钨矿 |
6.2.2 矽卡岩型钨矿 |
第7章 结论 |
7.1 取得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分析技术与实验方法 |
附录 2 个人简介 |
四、江西某钨锡铌钽矿床矿物包裹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华南典型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李胜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3]中国钨锡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地质特征与成矿机制研究进展[J]. 蒋少涌,赵葵东,姜海,苏慧敏,熊索菲,熊伊曲,徐耀明,章伟,朱律运. 科学通报, 2020(33)
- [4]广西栗木钨锡铌钽矿区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J]. 刘翔,彭振安,庞文聪,曹江帅,张文兵,李强,薛彦萍,韦干华. 地质与勘探, 2016(06)
- [5]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D]. 巩小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3)
- [6]中国铌钽矿成矿规律[J]. 李建康,李鹏,王登红,李兴杰. 科学通报, 2019(15)
- [7]赣南地区淘锡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黑欢. 长安大学, 2012(07)
- [8]高分异花岗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探讨[D]. 杨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初论稀有金属矿床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J]. 周振华,车合伟,马星华,高旭. 地质与勘探, 2016(04)
- [10]湘东南地区燕山早期花岗岩浆—热液演化及钨矿成矿作用研究[D]. 王艳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