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输出所需的布局

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输出所需的布局

一、选择适当的放大率 输出符合要求的版面(论文文献综述)

卢倩[1](2018)在《基于压电驱动的六自由度混联精密定位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光波导器件连接和封装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精度,实现连接封装过程的自动化,这对大行程、多自由度精密定位工作台提出了需求。已有装备采用电磁电机经丝杠驱动六自由度工作台运动,实现阵列光纤与光波导器件的对准。由于传动链较长,致使系统刚度低,响应慢,系统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只能依靠其它驱动方式进行更高精度的补偿,这使系统对作动器的控制难度增加。另外,工作台自身的导向精度也是限制对准精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了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大行程、快响应和高精度特点的压电电机,作为串并混联六自由度精度定位平台的作动器,进而构建基于压电作动器直接驱动的六自由度高精密定位平台,其具体设计目标是具备连续大行程工作范围和高精度定位能力,平动定位精度为1μm,转动定位精度为0.0005°。首先,设计了柔性正交式、柔性杠杆式和柔性菱形式三种不同结构的非共振式压电作动机构,提出了连续驱动和步进驱动两种作动模式,分别满足较远距离高速运动和临近目标精确定位要求。另一方面,面向柔性铰链的结构参数展开了参数化设计研究,提出了新的结构参数ε和柔度参数λ,详细探讨了参数ε对柔性铰链结构柔度的影响机制,以及参数λ-ε的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面向三种不同结构的压电作动机构展开了不同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了其优化设计的有效性,最后对三种压电作动机构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优化后的三种柔性压电直线作动机构有效的提升了步进作动的分辨率,具有高精度的运动分辨率和稳定的宏观连续运动能力,能够直接应用到多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中。其次,在对比了串联机构和并联机构的优缺点之后,采用2T1R串联平台+2R1T并联平台的构型,设计了串联与并联混合构型的六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其中3-DOF并联平台采用3条斜面牵引并联支路对称布置结构方案,设计了大行程圆柱柔性铰链,提出了基于模糊优化算法的圆柱柔性铰链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基于大行程圆柱柔性铰链的3-DOF并联平台刚度模型,分析了大行程圆柱柔性铰链在3-DOF并联平台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构建了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的完整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借助于齐次坐标变换方法给出了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的运动学位姿正反解;利用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动力学广义驱动力的求解模型;最后采用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所构建的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开展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具有较好的运动学能力,在给定外力(力矩)条件下可以实现大行程工作空间范围内的宏观运动与定位,满足6个自由度的运动设计要求。最后,搭建了面向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的实验系统,设计了实验测量方法,开展了步进作动模式实验研究和连续作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步进作动实验中,X轴平动的步进分辨率为1.2μm,Y轴平动的步进分辨率为1.4μm,Z轴平动的步进分辨率为1.0μm;X轴转动的步进分辨率为8.6μrad,YU轴和YV轴转动的步进分辨率分别为11μrad和10μrad,Z轴转动的步进分辨率为3μrad;在连续作动实验中,X轴平动的宏观运动速度为1.82mm/s,Y轴平动的宏观运动速度为1.89mm/s,Z轴平动的宏观运动速度为312μm/s;X轴转动的宏观运动角速度为29000μrad/s,YU轴和YV轴转动的宏观运动角速度分别为29400μrad/s和28000μrad/s,Z轴转动的宏观运动角速度为26400μrad/s。各轴的平动定位分辨率和转动定位分辨率已基本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各轴的平动和转动的工作行程区间均已实现预期设计目标。另一方面,对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进行了运动误差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各轴的运动误差棒分析图,对于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的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的定位精度和运动性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课题所设计的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采用非共振式压电直线电机直接作为各轴运动的作动机构,显着缩短了传动链,简化了系统控制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定位平台的作动响应速度;利用非共振式压电直线电机的步进作动模式和连续作动模式,即可实现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高精度微动与大行程宏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何相平[2](2019)在《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制备与传像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倒像器是在光纤面板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能将输入的图像绕其轴线旋转180°输出的刚性光纤传像元件。该产品是军用微光夜视仪的关键元件之一,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光电信息功能玻璃元器件。传统提升光纤倒像器性能的方法有改进材料组分、减少光纤丝径、增加光纤包层的占比、优化制备工艺等,但这些方法均会带来次生问题,存在难以调和的技术矛盾,已经遇到技术瓶颈,急需寻求新的技术方案来突破。锥形光纤倒像器是一种新型光纤传像元件,由于其三锥形光纤结构的第一锥段具有光线汇聚效应,有利于降低扭转区的光损耗,理论上与传统光纤倒像器相比,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透过率和对比度。但由于其工艺复杂性及工艺与材料性能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了锥形光纤倒像器的性能。本论文从导致其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着手,通过优化材料组成、光纤结构和工艺技术,为高性能光纤倒像器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采用传统光纤倒像器材料制作锥形光纤倒像器存在固定图案噪声不良率高,造成制造成本高企同时制约了其传像性能优势的发挥问题,优选了抗析晶性能、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纤芯玻璃,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纤芯、纤包层、光吸收玻璃三种玻璃材料的的组成,调整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热膨胀系数、折射率和透过率,提高了三种材料之间的匹配度,使锥形光纤倒像器内部固定图案噪声的良率由54.3%提升到72.5%。(2)根据波动光学理论,设计合理的芯包几何比例和折射率,降低消逝波漏光,提高倒像器分辨率。依据传光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高透过率、高分辨率的锥形光纤倒像器设计方案。分析了有效数值孔径、扭区宽度H和有效通光面积、光纤轴向最小直径DC之间的关系,优化了锥形光纤倒像器内部光纤的轴向结构,并设计了六种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外形结构和四种对应的应用结构。根据实验分析,当输入端光纤直径DA≤DC时,以小于原始光纤孔径角入射的光线均可满足全反射传光条件,而与过渡区光纤直径DB的大小无关,该结论为研制高度更短的锥形光纤倒像器提供了理论依据。(3)针对光纤倒像器扭区宽度增大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透过率,但易导致蛇形畸变的矛盾,优化光纤毛坯板的结构设计和扭制工艺的温度场分布,并采用双锥工艺代替单锥工艺,在改善产品边缘分辨率和对比度性能,降低蛇变几率的同时,加工效率提高30%,材料的利用率提高29%32%,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优化的制造工艺成功制造出放大率分别为1.2、1.5和2.0倍的实验样品,其最高分辨率达到171lp/mm,蛇形畸变小于40μm。(4)研究了锥形光纤倒像器的传像性能评价体系,提出了中心与边缘性能差异百分比、正视亮度和相同灰度背景下的调制度三项新的评价指标,实现了锥形光纤倒像器与传统光纤倒像器之间及不同放大率的锥形光纤倒像器之间的性能比较。(5)依据传像性能评价新指标,搭建了相应的测试系统,分析了放大率、锥度和锥区位置参数对技术指标的影响规律,为锥形光纤倒像器的传像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采用较优的参数组合制作出放大率1.5倍的样品,样品中心和边缘的平均亮度是常规4μm光纤倒像器的2.1倍,中心和边缘的平均调制度提升了14.55%,分辨率均匀性提升了4.95%,可靠性满足军品的要求。

高玮[3](2009)在《高放大率低噪声布里渊放大技术及光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诸如激光对潜通信、白天工作的激光雷达等具有强背景的微弱激光信号探测技术难题,提出了利用频谱选择性布里渊放大的方法来提高探测灵敏度、提高通信信号信噪比的新思路。基于这一应用背景,本文对微弱光信号布里渊放大器的噪声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阈值、性能参数的优化条件、布里渊增益光谱及放大的信号光谱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低噪声、高放大率双级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的新方案,并结合实际应用,对水中Stokes信号光的布里渊放大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推导出频率失谐布里渊放大的耦合波方程组,考虑放大器内分布式噪声和信号光的竞争,建立了包含分布式噪声的瞬态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通过对时域频率失谐布里渊放大的耦合波方程组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了频域布里渊放大的理论模型。基于分布式噪声起源的SBS瞬态耦合波方程,对布里渊放大器的噪声及SBS阈值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准瞬态SBS阈值增益随作用长度和抽运光波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提出了利用抽运光透射能量的限幅特性测量SBS阈值的新方法,为设计放大器最佳工作条件提供了依据。利用包含分布式噪声的瞬态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数值模拟了放大器的信噪比、灵敏度及信号放大率等性能随各种物理参数(包括信号光强度、延迟时间、指数增益及介质参数)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优化性能参数的条件,并在实验上进行了验证。为了消除ABS噪声,进一步提高放大器的信号放大率、信噪比等性能,提出双级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的实验方案,从理论及实验上证明了其可行性,给出了实现高性能放大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抽运光和信号光的交叉角、介质池长、抽运光能量以及各光束口径的大小,并结合优化性能参数的条件可有效提高放大器的性能。实验中以CS2为产生器和放大器介质,对5.5×10-14J的微弱信号光进行了放大,获得了6×1011的放大倍率,信噪比约为103。利用频域布里渊放大耦合波方程组研究并完善了布里渊增益光谱的线型和线宽随指数增益变化的理论描述,给出了从低增益到抽运抽空条件下计算布里渊增益光谱线宽的数学关系式。通过对放大的信号光谱特性的研究,发现当宽线宽的微弱信号光在放大带宽内发生频率失谐时,布里渊放大光的频移与输入信号光频率无关,而与介质的布里渊频移一致,为探测和处理放大的光信号提供指导。最后,以布里渊激光雷达探测水下目标为应用背景,提出利用布里渊放大技术对水中微弱光散射信号进行频谱选择性光放大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室温条件下的CS2或CS2/CCl4能够对水中的Stokes散射光实现高倍率布里渊放大。实验上以90%CS2和10%CCl4的混合介质为放大器介质,利用双级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系统,对8.6×10-14J水的Stokes信号光进行了放大,获得了2.9×1011的放大倍率,信噪比约为103。

黄勤威[4](2017)在《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内容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规模日益扩大,区域之间的高速公路密度和复杂程度逐步提高,高速公路朝着“复杂格网化”方向发展,导致驾驶人在复杂高速公路网内寻路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高速公路的“复杂格网化”对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相关规范中还没有对其版面设计、信息内容的选取等进行具体的规定,标志板的设计对于驾驶人的认知特性也考虑不足。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复杂路网内交通特征分析及一般高速公路指路标志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设置需求,同时提出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设计应充分考虑驾驶视觉特性与生心理特性。其次,论文采用实车实验的方式选取以京台高速、沈海高速、福银高速、福州绕城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在福州市的交织路段构成的复杂路网进行了两组的实车驾驶实验,对驾驶过程中的相关驾驶行为进行研究。实验中邀请10名被试分别在复杂路网内的单个互通及整个路网中寻路,运用ErgoLAB人机环同步平台采集驾驶员观察指路标志时的视觉参数及生理参数,通过分析得到驾驶员在观察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版面时的搜索模式以及互通区指路标志对驾驶员在整个复杂路网中寻路时的影响如下:(1)标志版面信息较多时,驾驶员搜索过程中通常以左上角作为他的搜索起点,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将期望信息作为他的搜索终点。地名信息比英文字母、数字类型的信息对驾驶员而言敏感程度更高。(2)目的地信息的变化对驾驶员的生理参数有显着影响;同样,指路标志版面内是否含有驾驶员事先规划好的控制点信息也对驾驶员的瞳孔直径、EDA渐变信号振幅有显着影响。而指路标志是否连续会影响驾驶员搜索标志时的瞳孔直径。再次,基于上述理论对复杂路网条件下互通区指路标志提出版面内容进行设计并提出了评价体系。最后,论文以福泉高速秀宅互通为例,对互通区指路标志进行了重新设计,邀请25名被试对该指路标志进行不同目的地寻路验证,正确率高达96%,证明该互通指路标志设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论文的研究结论对复杂路网条件下互通区的交通标志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洋冠华[5](2020)在《受激布里渊散射百皮秒脉冲产生及波形保真放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实现驱动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冲击点火方案核心,高功率百皮秒量级的激光脉冲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外,百皮秒脉冲在高空间分辨率激光雷达汤普逊散射诊断、空间光通信、激光材料加工、激光诱导产生等离子体等光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的时域脉宽压缩技术是目前获取亚纳秒脉冲的最有效手段,且具有脉冲压缩比高、能量转化效率高、可在不同波长条件下工作、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光学相位共轭等优势。在纳秒泵浦光自激SBS脉宽压缩实验中,只有较低的入射能量下,激光焦点附近所发生的自聚焦与光学击穿效应可被有效避免,而且输出百皮秒Stokes光不易受到与泵浦光的不当相互作用位置影响而造成展宽现象,这限制了Stokes脉冲的能量提取效率;而种子注入式布里渊放大技术可对低能量百皮秒激光进一步功率放大。本文结合了SBS脉宽压缩与有源布里渊放大技术,获得了高峰值功率的波形无明显调制百皮秒级脉冲,主要研究内容为:理论方面,以一维SBS耦合波方程为基础建立了泵浦与Stokes相互作用的模型,数值模拟并分析了激光参数、介质参数及结构参数分别对SBS自激压缩和百皮秒种子注入式布里渊放大两个过程中,包含能量转化效率、输出激光的脉宽、上升沿、时域波形等在内的表征参量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获取高功率百皮秒激光的可行性,并结合计算结果确定各参数的后续实验选取范围。实验方面,以参量适中的FC-770作为布里渊介质,对脉宽7.9ns的基频单纵模泵浦激光进行优化的单池SBS脉冲压缩,获得脉宽587ps的小信号亚纳秒Stokes种子光,与纳秒激光布里渊作用而放大。定义一个可定量描述放大前后Stokes脉冲波形变化程度的新参量波形保真度F,并规定波形保真度较好的区间作0.88(27)F(27)1.08。在两激光脉冲峰相对延时为1.45ns的实验条件下,系统输出百皮秒激光的波形保真度优良且无严重展宽,实现了4.51倍的最高Stokes光功率放大率,对应的百皮秒脉冲最高峰值功率是102.0MW,功率密度为811.7MW/cm2。

张善春[6](2019)在《脉冲固体激光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脉冲固体激光器在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遥感、卫星通讯、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出发,研究了其光束模式分布情况,获得了高光束质量的1.064μm激光输出,利用非线性晶体效应进一步研究了光参量振荡器(OPO),获得了 1.57μm波段激光输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自再现理论分别建立了不同腔型条件下理论模型,理论模拟了平凹稳腔、高斯非稳腔、基于内腔硬边光阑的高斯非稳腔自再现时输出光束模式分布情况,分析了腔长、晶体位置以及其它参数对模式分布的影响。根据理论模拟结果得出高斯非稳腔相比于平凹稳腔能够有效的抑制高阶模式的产生,通过在腔内选择适当的光阑孔径以及合适的光阑位置可以进一步改善高斯非稳腔的模式分布,获得均匀、平滑的基横模式分布。(2)分别对平凹稳腔、高斯非稳腔、内腔硬边光阑高斯非稳腔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谐振腔参数进行了选取,优化了激光器谐振腔参数。针对稳腔、非稳腔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了不同腔型下激光器输出参量特性,得出了与平凹稳腔相比高斯非稳腔明显改善了光束质量,在泵浦电压为900v条件下获得了最大输出能量为330mJ、脉冲宽度为13.1ns的1.064μm激光输出。(3)对OPO非稳腔腔镜曲率半径、腔长、耦合输出镜透过率以及晶体尺寸等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了适当的KTP匹配方式,设计了最佳谐振腔参数。实验研究了脉冲氙灯泵浦内腔Nd:YAG/KTP激光器,分别研究了腔镜曲率半径、输出镜透过率对输出激光能量、脉冲宽度等特性的影响,在OPO腔凸镜曲率半径为-8000mm、输出镜透过率为70%条件下获得了脉冲宽度为2.4ns、单脉冲最大输出能量为47 mJ的1.57μm激光输出;实验进一步测量了 LD泵浦内腔Nd:YAG/KTP激光器输出功率、脉冲宽度、光谱谱线等特性,在泵浦电流为125A时获得了平均功率为4.67W、脉冲宽度为4.3ns的1.57μm激光输出。

胡剑英[7](2007)在《液氮至液氢温区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是一种完全无运动部件的新型热力机械,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它以热源作为驱动,在电能缺乏热能丰富的地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进展迅速,已成为能源和低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工作机理有待于深入认识,其流程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性能。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工作:1.发展了交变流动热机和制冷机的介观热力学理论,并对线性热声理论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应用交变流动热机介观热力学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对交变流动回热器内的微循环热力过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理想回热器的效率等于卡诺循环的效率。同时,将介观热力学分析方法扩展到对交变流动换热器、热缓冲管(脉冲管)内气体微团的热力过程分析;对线性热声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给出了本文所研究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数值模拟方法。2.对脉冲管制冷机中的调相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气库的惯性管调相机构以及可以消除直流的双向进气调相机构:实验验证了无气库惯性管作为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热端调相元件的有效性,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层流状况下,无气库的惯性管可以取代带气库的惯性管作为脉冲管制冷机的调相部件,但是二者在湍流情况下通常不能为小功率的脉冲管制冷机提供所需的阻抗;指出在惯性管能够为脉冲管制冷机提供所需的阻抗时,双向进气结构不能提高制冷机性能,只有在惯性管提供的阻抗不能满足制冷机要求时双向进气结构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抑制双向进气结构直流损失的新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用热声发动机驱动的单级脉冲管制冷机首次在国际上获得了低于液氮的温度。3.提出了声学压力波放大器等高效耦合机构,对它们的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四种耦合热声发动机和脉冲管制冷机的结构:声学变压器,二介质耦合结构,声学压力波放大器以及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其中后两种耦合结构可以使热声发动机的压力波幅值获得数倍的放大,脉冲管制冷机可以获得1.3以上的驱动压比,并且使热声发动机所需的加热量大幅度减少,制冷机的声功利用率则成倍增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还可以大幅降低系统的工作频率,使热声发动机和脉冲管制冷机获得更好的匹配。4.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一台突破液氢温度的热声驱动的二级脉冲管制冷机,并对其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系统采用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作为驱动源,以一台两级脉冲管制冷机作为低温制冷部件,利用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作为二者的耦合部件,发动机采用氮气作为工质,制冷机采用氦气作为工质;该系统的工作频率为23.3Hz,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对压力波幅值能产生1.7倍的放大效果,在加热功率为2600W,加热温度为630℃时,制冷机获得了18.1K的最低制冷温度,这是目前世界上报道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所获得的最低制冷温度。5.开发了液氦温区的三级高频脉冲管制冷机的数值模拟程序,并对液氦温区的三级高频脉冲管制冷机工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首先建立了三级脉冲管制冷机的数值模型,开发了相应的程序。然后对一些新的回热器填充材料物性进行了讨论分析,选用镀铅不锈钢丝网作为二级回热器的填充材料,三级回热器则采用三种不同的稀土金属材料作为填充材料。另外,详细讨论分析了各级回热器、脉冲管尺寸对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的影响。经过优化,设计了一台可工作于液氦温区的三级脉冲管制冷机,其最低制冷温度可达3.9K,为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闫兴涛[8](2013)在《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推扫式红外遥感成像技术在高分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国红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和长线阵红外探测器技术水平,本文研究了利用线面转换的异型红外光纤传像束线阵端实现大视场推扫,面阵端每根光纤与成熟的小面阵红外焦平面阵列像元间一对一耦合获得高分辨红外遥感图像的方法。该方法规避直接获取长线阵红外探测器的技术难度,对我国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全文对基于红外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相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系统像质评价方法、各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光纤传像束与光学系统间高效率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原理演示实验。分析出的系统调制传递函数表达式和仿真结果可用于系统的像质评价,对其它离散采样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和评价也具有指导意义。所介绍的像方远心型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简单快速,利用该方法设计的Wetherell型离轴TMA光学系统不仅可作为本文红外相机的前置望远系统,还可用作成像光谱仪等其它要求像方远心结构的各类仪器中。所设计的两种型式后继耦接系统结构参数、成像质量、温度灵敏度和公差分析结果等均满足设计要求,还可用作其它要求100%冷光阑效率的红外中继系统。所设计的用于红外光纤传像束耦合的微透镜阵列解决了系统填充率低、焦比退化引起耦合损耗大等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微透镜后可使系统的光能利用率提高40%以上,且所述设计方法还可设计用于红外焦平面耦合的微透镜阵列。最后进行了光纤传像红外系统推扫成像演示实验,获得了良好像质的拼接图像,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利用红外光纤传像束实现推扫成像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后续进一步的原理样机实现奠定了基础。

刘泓鑫[9](2020)在《基于SBS的高能皮秒激光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能量的超短脉冲皮秒激光因其具有高峰值功率、高光束质量及理想的时间和空间波形被应用于医疗、工业加工及军用等诸多领域。采用传统技术手段获得高能皮秒脉冲激光造价高昂,效率低,实验装置复杂,不利于普及推广。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效应,将纳秒量级泵浦光通过压缩和放大等措施,成功获得高能量百皮秒超短脉冲输出。将其与其它系统结合搭建完整激光治疗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纹身淡化病例样本,进一步验证该实验装置的有效性与先进性。首先,依据SBS理论建立自发散射模型及物理放大模型,采用麦克斯韦(Maxwell)方程组和Navier-Stokes方程相结合,建立一维瞬态SBS耦合方程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差分法与迭代法离散方程,获得数值模拟仿真公式。对SBS阈值效应进行仿真,从泵浦光、介质材料及系统结构三方面分别对脉宽压缩及布里渊放大进行模拟。通过数值分析各参数对脉宽压缩、能量反射和受激布里渊放大过程的影响规律。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及对介质的各项性质了解,选用FC-40和FC-43两种不同参数介质进行对比实验,搭建产生池与放大池相结合的双池结构装置,分别对其获得的脉宽压缩效果,能量反射强度,中心波长及脉宽稳定性进行测试对比。采用FC-40介质时,将脉宽为6ns、单脉冲能量0-250m J可调的Nd:YAG激光脉冲通过压缩后获得最窄脉宽296ps,最高能量145m J的超短脉冲,最佳能量反射率79.2%;FC-43为介质时,实验获得328ps脉冲宽度,最高能量输出143m J,最佳能量反射率77.6%。最后,对输出皮秒激光进行一级行波放大(最高输出能量800m J以上),以基于SBS的高能皮秒激光器为核心,结合控制系统、冷却系统及导光系统完成整机搭建。引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整形科纹身淡化实验病例样本,通过光学显微镜分别对其淡化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基于SBS效应获得的高能皮秒脉冲激光器具有较好的纹身淡化效果。

潘凯强[10](2020)在《重型半挂车多轴转向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型半挂车具有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在公路运输方面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传统重型半挂车由于牵引车与挂车之间通过第五轮耦合连接,在低速转弯时路径跟随性能较差且轮胎磨损严重,在高速行驶时容易发生侧向失稳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而多轴转向系统具有拖车轮胎可以转向的特点,不仅能够改善重型半挂车的轮胎磨损,还可以减少转弯时的占道宽度以提高机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交通拥堵。此外,通过合理的主动控制车轮转角还可以降低后端放大率,提高重型半挂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侧向稳定性。基于以上优点,多轴转向系统在重型车辆行业得到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研究多轴转向系统控制策略提高整车转向性能是普遍关心的热点与核心问题。针对重型半挂车在低速行驶时轮胎磨损严重、在高速行驶时侧向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5224)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0101275JC),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重型半挂车的经济性、机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等性能需求,针对多轴转向系统的特点研究整车多轴转向控制策略,旨在改善挂车单元的路径跟随能力和轮胎磨损,兼顾低速机动性和高速侧向稳定性。为了提高重型半挂车的控制效果,首先运用双模型和稳态值结合的方法对简化车俩模型刚度参数进行辨识;其次利用刚度辨识三维图依据车辆状态实时变化车辆关键参数,提高简化模型的精度;然后以改善路径跟随性能和轮胎磨损为目标,分别提出模糊转向控制策略和变比例转向控制策略;最后以加强高速侧向稳定性为主要目标,采用线性二次调节器控制方法,为了克服传统调节参数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入遗传算法对控制权重系数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优控制的效果,本文主要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建立了适用于车辆非线性特性的重型半挂车简化模型,包括三自由度车辆模型和五自由度车辆模型。考虑到轮胎侧偏刚度与车身侧倾刚度随车辆行驶状态变化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两个车辆模型与稳态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辨识出不同车速和方向盘转角下的刚度辨识三维图。为了验证所建立的车辆简化模型的精度,进行变车速变转向工况在线仿真,与TruckSim车辆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简化车辆模型能够精确地反映车辆的动力学特性。(2)提出了两种重型半挂车低速机动性控制策略,分别为模糊转向控制策略和变比例转向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模糊转向控制策略利用模糊逻辑理论和挂车转向角分配方法确定各轮胎转向角。变比例转向控制策略首先根据多轴转向运动学模型确立挂车各轮胎的转向几何关系,利用轨迹误差确立变比例调节参数和延时转向时间的离线辨识三维图,进而对各个轮胎转角进行精确调节。为了验证两种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定车速变转向角和定转向角变车速工况下进行仿真,与传统重型半挂车进行对比来验证所提出低速控制策略的有效性。(3)针对高速行驶易发生侧向失稳的问题,基于线性二次调节器提出高速侧向稳定性控制策略。为了反映实际道路对驾驶员的影响,引入驾驶员模型实现重型半挂车的闭环仿真。以侧向稳定性相关的车辆状态作为线性二次调节器的性能指标,建立最优性能指标函数求解最优控制量,以轮胎转角几何关系分配挂车单元的各轮胎转向角。为了克服传统经验方法效率低下且非全局最优的问题,引入遗传算法对权重系数进行优化。最后进行高速单移线和双移线运动仿真,验证高速侧向稳定性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二、选择适当的放大率 输出符合要求的版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适当的放大率 输出符合要求的版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电驱动的六自由度混联精密定位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发展概况
        1.2.1 作动电机发展概况
        1.2.2 定位平台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共振压电电机研究现状
        1.3.2 多自由度串/并联机构研究现状
        1.3.3 基于压电作动的多自由度精密平台研究现状
    1.4 需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压电致动及多模式作动机理
    2.1 引言
    2.2 压电陶瓷的基本性能参数
        2.2.1 介电常数
        2.2.2 压电常数
        2.2.3 弹性常数
        2.2.4 机械品质因数
        2.2.5 机电耦合系数
    2.3 压电方程及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
        2.3.1 压电方程
        2.3.2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
    2.4 压电叠堆的结构与性能
        2.4.1 压电叠堆的结构
        2.4.2 压电叠堆的基本性能
    2.5 压电叠堆作动系统设计
        2.5.1 压电叠堆作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2.5.2 压电叠堆作动系统的柔性设计
    2.6 压电电机的振动状态
        2.6.1 共振
        2.6.2 非共振
        2.6.3 共振与非共振的比较
    2.7 多模式作动机理
        2.7.1 作动方式
        2.7.2 工作模式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柔性铰链结构参数的柔顺机构参数化设计
    3.1 引言
    3.2 柔性铰链参数化分析
        3.2.1 结构参数ε
        3.2.2 柔度参数λ
        3.2.3 柔顺机构参数化设计
    3.3 基于柔性铰链参数的柔顺机构优化设计
        3.3.1 柔顺机构柔性铰链优化设计
        3.3.2 有限元仿真验证
        3.3.3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柔性铰链的非共振式压电作动器设计
    4.1 引言
    4.2 柔性压电作动机构设计
        4.2.1 柔性正交作动式
        4.2.2 柔性杠杆作动式
        4.2.3 柔性菱形作动式
    4.3 柔性压电作动器优化设计
        4.3.1 柔性正交作动器预紧机构小型化设计
        4.3.2 基于柔性铰链结构参数的柔性杠杆作动器参数化优化设计
        4.3.3 基于有限元的柔性菱形作动器多目标多参数优化设计
    4.4 实验研究
        4.4.1 实验平台系统
        4.4.2 步进作动实验研究
        4.4.3 连续作动实验研究
        4.4.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结构设计
    5.1 引言
    5.2 设计目标
    5.3 构型方案比较
    5.4 6 -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系统结构设计
        5.4.1 3 -DOF串联精密定位平台设计
        5.4.2 3 -DOF并联精密定位平台设计
        5.4.3 大行程圆柱柔性铰链设计与分析
    5.5 6 -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5.5.1 3 -DOF串联精密定位平台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5.5.2 3 -DOF并联精密定位平台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5.6 6 -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仿真研究
        5.6.1 仿真建模与验证方法
        5.6.2 仿真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系统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系统构建
        6.2.1 实验系统组成及选型
        6.2.2 实验测量方法与步骤
    6.3 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步进作动性能实验
        6.3.1 3-DOF串联平台步进作动实验
        6.3.2 3-DOF并联平台步进作动实验
    6.4 6-DOF混联精密定位平台连续作动性能实验
        6.4.1 3-DOF串联平台连续作动实验
        6.4.2 3-DOF并联平台连续作动实验
    6.5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6.5.1 实验结果讨论
        6.5.2 误差分析
        6.5.3 优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7.1.1 主要研究工作
        7.1.2 主要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制备与传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纤倒像器的应用
        1.1.2 光纤倒像器的发展历程
        1.1.3 光纤倒像器的结构原理及制造技术
        1.1.4 光纤倒像器的关键传像指标
        1.1.5 传统光纤倒像器性能提升的局限
    1.2 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发展
        1.2.1 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发明及研究现状
        1.2.2 锥形光纤倒像器的有益效果
        1.2.3 锥形光纤倒像器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
    1.3 本文工作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锥形光纤倒像器的设计
    2.1 材料设计
        2.1.1 对材料的性能要求
        2.1.2 三种玻璃材料成分设计
        2.1.3 玻璃试样的熔制和配方优选
    2.2 结构设计
        2.2.1 内部光纤结构的设计
        2.2.2 外形结构的设计
        2.2.3 应用结构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锥形光纤倒像器制备工艺的研究
    3.1 制备工艺概述
    3.2 毛坯的制备
        3.2.1 材料的制备
        3.2.2 拉丝、排列和熔压工艺
        3.2.3 毛坯外形的设计和制作
    3.3 拉锥-扭转工艺研究
        3.3.1 拉锥-扭转的工艺方案
        3.3.2 加工顺序的优化
    3.4 成品冷加工
    3.5 本文制备样品的实验数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锥形光纤倒像器传像性能的研究
    4.1 传像性能评价指标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
        4.1.1 中心与边缘性能差异百分比
        4.1.2 正视亮度
        4.1.3 相同灰度背景下的调制度
    4.2 传像性能的优化
        4.2.1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结果
        4.2.2 工艺参数对分辨率的影响
        4.2.3 工艺参数对正视亮度的影响
        4.2.4 工艺参数对调制度的影响
        4.2.5 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方案
        4.2.6 实验成果的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高放大率低噪声布里渊放大技术及光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微弱光信号频谱选择性放大技术研究概况
        1.2.1 布里渊增强四波混频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共振增强简并四波混频技术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布里渊放大技术的研究概况
        1.3.1 布里渊放大理论研究进展
        1.3.2 布里渊放大基础实验与应用研究进展
        1.3.3 布里渊放大与BEFWM 技术的比较
        1.3.4 布里渊放大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 章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频率失谐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
    2.3 包含噪声的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
        2.3.1 物理模型
        2.3.2 数学模型
    2.4 频域布里渊放大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 章布里渊放大器的噪声及SBS 阈值
    3.1 引言
    3.2 SBS 阈值的理论研究
        3.2.1 研究范围的划分
        3.2.2 稳态SBS 阈值
        3.2.3 准瞬态SBS 阈值
    3.3 布里渊放大器的噪声及SBS 阈值的实验观测
        3.3.1 布里渊放大器噪声的光谱及时空特性
        3.3.2 SBS 阈值的测量原理及实验装置
        3.3.3 SBS 阈值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高放大率低噪声布里渊放大的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共线布里渊放大性能参数优化的理论研究
        4.2.1 性能参数随信号光强度的变化
        4.2.2 性能参数随延迟时间的变化
        4.2.3 性能参数随指数增益的变化
        4.2.4 性能参数随介质参数的变化
    4.3 共线布里渊放大性能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4.3.1 信号光强度的影响
        4.3.2 延迟时间的影响
        4.3.3 指数增益的影响
    4.4 双级非共线布里渊放大系统的设计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布里渊增益光谱及放大的信号光谱
    5.1 引言
    5.2 布里渊增益光谱的理论研究
        5.2.1 布里渊增益光谱线型随指数增益的变化规律
        5.2.2 布里渊增益光谱线宽与自发布里渊线宽的关系
    5.3 布里渊放大器放大的信号光谱理论研究
        5.3.1 频率匹配信号光的放大光谱
        5.3.2 频率失谐信号光的放大光谱
    5.4 布里渊增益光谱的实验研究
        5.4.1 实验装置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布里渊放大器放大的信号光谱实验研究
        5.5.1 实验装置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 章水中微弱Stokes 散射光的布里渊放大
    6.1 引言
    6.2 水中微弱Stokes 散射光布里渊放大的理论研究
        6.2.1 放大器介质的选取
        6.2.2 信号放大率随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6.3 水中微弱Stokes 散射光布里渊放大的实验研究
        6.3.1 水的盐度和温度对信号放大率的影响
        6.3.2 利用混合介质实现高放大率低噪声布里渊放大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内容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设计相关因素分析
    2.1 复杂路网相关概念
        2.1.1 复杂高速公路网定义
        2.1.2 复杂高速公路网的特点
    2.2 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特征分析
        2.2.1 总体分析
        2.2.2 区域高速公路网的交通特征分析
        2.2.3 绕城高速公路网的交通特征分析
    2.3 一般高速公路指路标志设置现状分析
    2.4 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设置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人在复杂高速公路网条件下的指路标志认知过程实验探究
    3.1 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对驾驶员的认知影响
        3.1.1 驾驶人认知反应过程
        3.1.2 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互通区对指路标志的认知过程
    3.2 实验目的及思路
        3.2.1 眼动指标选取
        3.2.2 生理参数选取
        3.2.3 操控行为及车辆运行参数选取
    3.3 实验总体设计
        3.3.1 实验设备及材料
        3.3.2 实验仪器安装
        3.3.3 被试组成
        3.3.4 实验前期准备
        3.3.5 仪器调试
    3.4 实验一:驾驶员观测互通指路标志实验
        3.4.1 实验路段选取
        3.4.2 实验流程
    3.5 实验二:驾驶员路径选择实验
        3.5.1 实验路网选取
        3.5.2 实验流程
    3.6 实验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6.1 实验数据采集
        3.6.2 事件分析片段数据划分
        3.6.3 眼动数据预处理
        3.6.4 生理数据预处理
        3.6.5 车辆及驾驶行为数据预处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个互通驾驶员版面信息寻路搜索模式
    4.1 秀宅互通版面信息分解
    4.2 驾驶员路径选择及期望信息分析
    4.3 注视点分析
    4.4 注视轨迹分析
    4.5 单个互通搜索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路网下驾驶员寻路过程研究
    5.1 总体分析
        5.1.1 总体路径选择
        5.1.2 驾驶员指路标志判断分析
        5.1.3 总体车速分析
    5.2 复杂互通下驾驶员路径选择及眼动生理数据分析
        5.2.1 西岭互通
        5.2.2 黄石互通
        5.2.3 白龙枢纽互通
        5.2.4 永丰互通
        5.2.5 驾驶员路径选择数据分析结论
    5.3 目的地信息及控制点信息的影响
        5.3.1 生理分析
        5.3.2 车速分析
    5.4 指路标志地名信息连续性的影响
        5.4.1 路段选取
        5.4.2 生理数据分析
        5.4.3 驾驶员注视兴趣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杂高速公路网指路标志内容评价及设计建议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1.1 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
        6.1.2 评价指标的确立
        6.1.3 评价指标的评定标准及预处理
    6.2 评价的具体步骤
    6.3 评价实例分析
        6.3.1 利用层次分析法权重
        6.3.2 隶属度计算
        6.3.3 评价结果
    6.4 设计建议
        6.4.1 通用设计建议
        6.4.2 秀宅互通设计建议
        6.4.3 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5)受激布里渊散射百皮秒脉冲产生及波形保真放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SBS百皮秒脉冲产生与放大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SBS脉宽压缩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SBS脉宽压缩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亚纳秒脉冲布里渊放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BS百皮秒脉冲产生与放大的理论
    2.1 引言
    2.2 SBS的基本理论
        2.2.1 SBS过程的起源
        2.2.2 SBS压缩产生百皮秒脉冲的物理过程分析
    2.3 SBS脉冲压缩理论模型的建立
        2.3.1 超瞬态SBS耦合波方程
        2.3.2 声波场的离散化
        2.3.3 光波场离散化
        2.3.4 SBS聚焦产生过程的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BS的百皮秒脉冲产生与放大理论模拟
    3.1 引言
    3.2 单池结构自激SBS压缩产生百皮秒脉冲模拟
        3.2.1 泵浦激光能量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2.2 透镜焦距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2.3 介质声子寿命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2.4 介质增益系数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3 紧凑双池结构自激SBS压缩产生百皮秒脉冲模拟
        3.3.1 入射光能量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3.2 放大池池长对百皮秒脉冲产生结果的影响与分析
    3.4 百皮秒脉冲的种子注入式布里渊放大模拟
        3.4.1 泵浦与种子峰值功率比对百皮秒脉冲放大结果的影响
        3.4.2 相对延时对百皮秒脉冲放大结果的影响
        3.4.3 介质声子寿命对百皮秒脉冲放大结果的影响
        3.4.4 介质增益系数对百皮秒脉冲放大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BS压缩产生与放大百皮秒脉冲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SBS脉宽压缩产生百皮秒脉冲的实验研究
        4.2.1 激光泵浦源和SBS单池脉冲压缩实验装置
        4.2.2 聚焦单池SBS脉宽压缩产生百皮秒脉冲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百皮秒种子脉冲布里渊放大的实验研究
        4.3.1 种子注入式放大实验装置
        4.3.2 百皮秒Stokes脉冲布里渊放大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脉冲固体激光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脉冲固体激光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脉冲固体激光器发展状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脉冲固体激光器理论分析
    2.1 脉冲固体激光器模式自再现理论分析
        2.1.1 脉冲固体激光器模式自再现的形成
        2.1.2 脉冲固体激光器自再现理论模型建立
    2.2 OPO理论分析
        2.2.1 OPO简介
        2.2.2 三波互作用耦合波方程理论分析
        2.2.3 参量性能转换模型
    2.3 调Q速率理论分析
        2.3.1 调Q速率方程
        2.3.2 调Q速率方程的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064μm脉冲固体激光器光束模式理论仿真
    3.1 平面均匀耦合稳腔光束模式理论仿真
    3.2 高斯渐变耦合非稳腔光束模式理论仿真
    3.3 内腔硬边光阑高斯渐变耦合非稳腔光束模式理论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1.064μm 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研究
    4.1 平凹稳腔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研究
        4.1.1 谐振腔参数的选取
        4.1.2 实验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4.2 高斯非稳腔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研究
        4.2.1 谐振腔参数的选取
        4.2.2 实验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4.3 内腔光阑高斯非稳腔Nd:YAG脉冲固体激光器研究
        4.3.1 小孔光阑选模机理
        4.3.2 实验测试及其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1.57μm光参量振荡脉冲固体激光器研究
    5.1 KTP-OPO腔参数的选取
        5.1.1 谐振腔腔型选取
        5.1.2 腔长及透过率的选取
        5.1.3 腔镜曲率半径的选取
        5.1.4 KTP晶体参数的选取
    5.2 氙灯泵浦内腔Nd:YAG/KTP1.57μm脉冲固体激光器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3 LD泵浦内腔Nd:YAG/KTP1.57μm脉冲固体激光器实验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液氮至液氢温区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热声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热声效应的发现
        §1-2-2 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2-2-1 驻波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2-2-2 行波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2-2-3 串级热声发动机的发展
        §1-2-3 热声制冷机的发展
        §1-2-3-1 传统热声制冷机的发展
        §1-2-3-2 脉冲管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1-3 热声理论的研究进展
        §1-3-1 线性热声理论的研究
        §1-3-2 非线性热声理论的研究
        §1-3-3 关于脉冲管制冷机的其他理论
    §1-4 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热声理论基础
    §2-1 前言
    §2-2 热声效应的介观热力学分析
        §2-2-1 回热器内气体微团热力过程
        §2-2-2 回热器与换热器交界面处气体微团的热力过程
        §2-2-2-1 平衡位置位于回热器内
        §2-2-2-2 平衡位置位于换热器内
        §2-2-3 回热器内微团位移关系的推导
        §2-2-4 回热器卡诺效率的证明
        §2-2-5 换热器内的微团热力过程
        §2-2-6 脉管(热缓冲管)内的微团热力过程
    §2-3 线性热声理论
        §2-3-1 基本热声方程
        §2-3-2 热声方程组的解
        §2-3-3 热声时均能量效应
    §2-4 数值模拟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脉冲管制冷机调相机构的研究
    §3-1 前言
    §3-2 带气库型和无气库型惯性管调相机理的讨论
        §3-2-1 理论分析
        §3-2-2 计算结果
        §3-2-3 计算实例
        §3-2-4 应用实例——液氮温区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
    §3-3 双向进气作用
        §3-3-1 双向进气作用的初步分析
        §3-3-2 程序计算
        §3-3-3 关于惯性管性能的准则
    §3-4 惯性管调相能力的讨论
    §3-5 双向进气结构的改进
        §3-5-1 直流抑制器
        §3-5-2 可行性分析
        §3-5-3 试验装置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耦合方式的研究
    §4-1 前言
    §4-2 声学变压器
        §4-2-1 声学变压器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4-2-2 理论计算
        §4-2-3 试验装置与结果
        §4-2-4 存在的问题
    §4-3 二介质耦合方法
        §4-3-1 实验装置
        §4-3-2 实验与结果
        §4-3-3 存在的问题
    §4-4 声学压力波放大器
        §4-4-1 理论计算
        §4-4-1-1 用等直径管作为声学压力波放大器
        §4-4-1-2 使用锥管的设想
        §4-4-2 实验与结果
        §4-4-3 计算误差分析
    §4-5 用声学压力波放大器耦合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
        §4-5-1 理论计算
        §4-5-2 耦合热声发动机和单级脉冲管制冷机
        §4-5-3 耦合热声发动机和两级脉冲管制冷机
    §4-6 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
        §4-6-1 理论计算分析
        §4-6-2 试验装置与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液氢温区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系统
        §5-2-1 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
        §5-2-1-1 行波回路
        §5-2-1-2 谐振器
        §5-2-2 制冷机
        §5-2-3 二介质耦合声学压力波放大器
        §5-2-4 测量系统
    §5-3 几个问题的改进
        §5-3-1 耦合位置的改进
        §5-3-2 脉管内声流的抑制
        §5-3-2-1 重力的作用
        §5-3-2-2 脉管直径的影响
        §5-3-2-3 突变截面的影响
        §5-3-3 辐射屏的设计
    §5-4 实验与结果
        §5-4-1 耦合器尺寸的选择
        §5-4-2 最低制冷温度的获得
        §5-4-3 制冷量的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液氦温区热声制冷机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前言
    §6-2 高频多级脉冲管制冷机问题的讨论
        §6-2-1 回热器填料的讨论
        §6-2-1-1 一级回热器填料的选择
        §6-2-1-2 二级回热器填料的选择
        §6-2-1-3 三级回热器填料
        §6-2-1-4 回热器填料的加工
        §6-2-2 工作气体的选择
        §6-2-3 脉冲管制冷机结构的讨论
    §6-3 三级脉冲管制冷机的数值模拟
        §6-3-1 回热器尺寸的影响
        §6-3-2 回热器填料的影响
        §6-3-3 脉管尺寸的影响
        §6-3-4 工作气体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目录
附录二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历程
        1.2.2 国内红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1.2.3 国外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2.4 国内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3 基于光纤传像束原理的长线阵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工作原理与分析
    2.1 引言
    2.2 光纤传像束简介
        2.2.1 光纤传像束的结构特点
        2.2.2 光纤传像束的主要参数
        2.2.3 红外光纤传像束的研究现状
    2.3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2.3.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系统各部分关键技术分析
    2.4 系统其他关键技术分析
        2.4.1 系统的光束限制和光瞳匹配
        2.4.2 系统的像质评价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平均调制传递函数
    3.1 引言
    3.2 离散采样系统平均光学传递函数基本理论
        3.2.1 空间不变线性系统的性质
        3.2.2 光学传递函数的定义
        3.2.3 离散采样理论
        3.2.4 光纤传像束的离散采样数学模型
        3.2.5 红外光纤传像系统的平均传递函数
    3.3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 MTF 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传像束前后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指标要求及其各部分基本参数
        4.2.1 系统总体指标要求
        4.2.2 选用光纤传像束的基本参数
        4.2.3 前置望远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4.2.4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4.3 前置望远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3.1 常用望远物镜光学系统型式
        4.3.2 离轴三反型前置望远光学系统设计
        4.3.3 Wetherell 型离轴 TMA 系统的公差与装调分析
    4.4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4.1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特点
        4.4.2 后继耦接系统的选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于红外光纤传像系统耦合的微透镜阵列设计
    5.1 引言
    5.2 微透镜阵列的作用
    5.3 微透镜阵列的选型设计
        5.3.1 入射端微透镜单元参数计算
        5.3.2 出射端微透镜单元参数计算
        5.3.3 设计实例与模拟仿真
    5.4 微透镜阵列加工工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成像演示实验
    6.1 引言
    6.2 系统演示实验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原理
        6.2.3 实验过程
        6.2.4 实验结果
        6.2.5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说明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SBS的高能皮秒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BS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模型
    2.1 SBS物理模型
        2.1.1 自发散射模型
        2.1.2 放大物理模型
    2.2 SBS理论模型
    2.3 SBS数值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BS脉冲压缩与放大仿真模拟
    3.1 仿真模拟的基本参数
    3.2 SBS阈值效应
        3.2.1 泵浦参数对SBS阈值的影响
        3.2.2 介质参数对SBS阈值的影响
    3.3 泵浦参数对脉冲压缩及放大的影响
        3.3.1 输入能量对脉宽压缩的影响
        3.3.2 输入能量对SBS放大的影响
        3.3.3 脉冲宽度对脉宽压缩的影响
        3.3.4 脉冲宽度对SBS放大的影响
    3.4 介质参数对脉冲压缩及放大的影响
        3.4.1 声子寿命与增益系数对脉宽压缩的影响
        3.4.2 声子寿命与增益系数对SBS放大的影响
    3.5 结构参数对脉冲压缩及放大的影响
        3.5.1 焦距变化对脉宽压缩的影响
        3.5.2 放大池长度对SBS放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SBS脉冲压缩实验研究
    4.1 SBS介质特性
    4.2 实验装置
    4.3 实验结果
        4.3.1选用介质FC-40
        4.3.2选用介质FC-43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BS皮秒激光器纹身淡化实验
    5.1 实验装置
    5.2 纹身淡化实验结果观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重型半挂车多轴转向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型半挂车简化车辆模型
    2.1 三自由度车辆模型
    2.2 五自由度车辆模型
    2.3 模型参数辨识
        2.3.1 稳态值法
        2.3.2 不同工况下的刚度辨识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型半挂车低速机动性控制策略
    3.1 重型半挂车运动学模型
    3.2 轨迹误差
    3.3 低速控制策略
        3.3.1 模糊转向控制
        3.3.2 变比例转向控制
    3.4 仿真验证
        3.4.1 轮胎磨损评价指标
        3.4.2 仿真工况
        3.4.3 仿真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型半挂车高速稳定性控制策略
    4.1 驾驶员模型
        4.1.1 最优曲率控制驾驶员模型
        4.1.2 最优控制理论驾驶员模型
        4.1.3 驾驶员模型简单对比
    4.2 线性二次调节器控制策略
        4.2.1 最优性能指标
        4.2.2 轮胎转角分配
    4.3 权重系数遗传算法优化
        4.3.1 遗传算法概述
        4.3.2 遗传算法基本步骤
        4.3.3 适用于LQR的适应度函数
        4.3.4 遗传算法对LQR的优化
    4.4 仿真验证
        4.4.1 高速单移线运动工况
        4.4.2 高速双移线运动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选择适当的放大率 输出符合要求的版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电驱动的六自由度混联精密定位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卢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锥形光纤倒像器的制备与传像性能研究[D]. 何相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高放大率低噪声布里渊放大技术及光谱特性研究[D]. 高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07)
  • [4]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公路互通区指路标志内容设计研究[D]. 黄勤威. 福州大学, 2017(05)
  • [5]受激布里渊散射百皮秒脉冲产生及波形保真放大特性研究[D]. 刘洋冠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脉冲固体激光器的研究[D]. 张善春.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7]液氮至液氢温区的热声驱动低温制冷机的研究[D]. 胡剑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2007(04)
  • [8]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D]. 闫兴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3(06)
  • [9]基于SBS的高能皮秒激光器研究[D]. 刘泓鑫.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10]重型半挂车多轴转向控制策略研究[D]. 潘凯强.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选择合适的放大倍率输出所需的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