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论文文献综述)
梁树权,曾云鹗,陈永兆,董万堂[1](1980)在《三十年来我国化学分析的成就》文中研究说明 前言在谈本题之前,有必要给化学分析一词指定范围——究竟它包含多少内容。有人将化学分析和经典分析等同起来,则未免过于窄狭,如以分析方法所采用的原理来分,则主要采用化学原理而设计的分析方法属于化学分析,采用物理原理的属于仪器分析。这样的划分可能获得化学工作者的同意。因此,化学分析应包括试样分解(溶解和熔融)、分离、化学鉴定和测定。至于取样、统计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准确度,精确度,数据处理,研究工
彭翠红[2](2003)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锌渣中微量元素镓、铟、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散元素镓、铟、锗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材料,广泛地应用于电器工业、国防军事、航天航空、医药卫生等尖端科学领域。然而,它们在地壳中含量甚微,并伴生于其他金属矿物中,需要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测定方法,其中分光光度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仪器简单,操作简便,适用性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镓、铟,需选取一系列的分离步骤,除去共存的干扰离子,采用水杨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锗简便可靠,但丁基罗丹明B测定铟,罗丹明B测定镓,操作步骤繁琐。随着高灵敏度显色剂、多元络合物显色体系、萃取比色广泛地应用,新的分析方法不断出现,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稀散元素镓、铟、锗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镓、铟、锗的分光光度测定法,并应用于锌渣等样品中微量镓、铟、锗的测定,同时也探索了锌渣中其他成分砷、锌、镉元素的测定方法,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在6mol/L HCl介质中,在三氯化钛存在下,通过萃取溶剂甲苯—甲基异丁酮萃取镓(Ⅲ),分离大量的干扰离子,再用水反萃取镓(Ⅲ),在水相中直接测定镓(Ⅲ)。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显色条件:在pH4.0 NaAc-HAc缓冲溶液中,选用0.04%2-(5-溴-2 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3mL为显色剂,1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2mL为增溶剂。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测得镓络合物λmax=57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6×105L(mol·cm),镓含量在0~14μg/25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新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纯铝和锌渣中镓(Ⅲ)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 2.在研究测定镓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分光光度检测铟的方法。在5mol/L HBr介质中,在三氯化钛存在下,通过萃取溶剂甲苯—甲基异丁酮萃取铟(Ⅲ),分离大量的干扰离子,再用6mol/L HCl反萃取铟(Ⅲ),在水相中直接测定铟(Ⅲ)。在pH4.0 NaAc-HAc缓冲溶液中,选用0.04%5-Br-PADAP 3mL为显色剂,10%OP2mL为增溶剂。测得铟含量在0~12μg/25mL范围内与其吸光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铟络合物λmax=56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65=7.53×104 L/(mol·cm)。 广东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法应用于浸取渣和锌渣中钢的测定,得到满意结果。3.较系统地研究了对氯苯基荧光酮一TWeen80.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锗的显色分析体系。实验发现,采用TWeen80-CTMAB混合表面活性剂,在0.364.omow H占O。介质中,锗(IV)和对氯苯基荧光酮形成混配络合物,其显色体系较单一表面活性剂的 p-CIPF显色体系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入一一51 o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1.48X10’U(mol·crn人错(IV)含量在0叶0p咖mL范围内与测得吸光度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显色体系的稳定性较单一表面活性剂p-CIPFTWeen七0显色体系有明显改进,提高了显色体系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矿渣样品中痕量锗,方法应用于矿渣样品中痕量错的测定,结果满意。4.研究在硫酸介质和热水浴中,砷W)与困酸接生成砷铅酸络合物,用硫酸胁还原。1,提出用适量的草酸作掩蔽剂,掩蔽过量的铅酸按,而对砷用酸络合物无影响,再以砷铂蓝形式进行光度测定砷。经实验确定最佳测定条件,测得线性范围为10-50 # eds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s’(为3.26X10‘U(mol·cm人方法简便可靠,可直接用于测定锌渣、合金钢等样品中的砷含量。5.研究了用EDTA滴定分析法测定锌渣中锌和铺的方法。取等量两份试液,其中一份在pHS~6的NaA-HA缓冲溶液中,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EDTA标准溶液滴定,测定锌钢总量’“‘。另一份用强碱分离铜,将滤液调至pH=4,加入NaAC-HA缓冲液,PN指示剂,EDTA标准溶液滴定,测定锌的含量。。l。
苏州市机械工艺研究所[3](1968)在《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文中认为 金属铝及合金中少量锌的测定方法很多,一般都采用硫氰酸汞铵重量法,但此法复杂,需时间很长。比色法测定时,一般采用在微硷性中用打萨腙——氯仿萃取;甲基紫(或玫瑰精 C)和硫氰酸盐法。这些方法对试剂纯度要求严格,分离手续也复杂,重现性差。曾应用酸性铬深蓝为指示剂络合滴定锌。王景义等提出在微酸性溶液中用
上海材料研究所[4](1973)在《铝及铝合金快速分析方法》文中指出 铝及铝合金快速分析方法适用于工业用铝、铸造用铝合金及变形铝合金中主要成份及杂质成份的化学分析。上述各类合金的规格要求详见附表。一、硅的测定在微酸性溶液中(pH1~2)硅酸根离子与钼酸根离子络合生成硅钼络离子,然后在草酸存在下用亚铁离子使硅钼络离子还原成为钼蓝。硅钼络离子的形成
吴诚[5](1979)在《我国的钢铁和合金分析进展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钢铁及合金分析是分析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而活跃的分支,它和冶金生产和材料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我国自解放以来,随着工业和国防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分支的成长也是很快的。近年来虽然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但总观全貌,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是明显的。本文拟就此分支的进展作一回顾以期对今后的发展有所借鉴。但由于不少工作尚未见发表,有些文章虽已发表,但所载刊物发行面不广,其中有些属内部资料,一时不易汇集齐全,因此定有不少遗
庄文德[6](1975)在《几类有机试剂在光度分析和分离中的应用胺类萃取剂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胺类萃取剂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胺,分子量一般在200到600。它难溶于水且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这类萃取剂的萃取机理与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相似,因此也称为液体阴离子交换剂。它具有溶剂萃取平衡速度快又有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效果高的优点。因此在分离、提纯、富集与回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1948年Smithf和Page介绍了这种液体离子交换技术以来,仅仅20余年的时间,胺类萃取剂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可供使用的胺类萃取剂有40余种,能分离、分析的元素约50个,占周期表一半以上。发表的文献已达数百篇,已有一些较详细
蔡震峰,张锦柱[7](2003)在《微量锌的光度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光度法在分析化学中应用较为广泛 ,因此本文就近几年国内有关光度法测定微量锌的方法做了总结 ,为分析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分析依据 .分析方法大概分以下六类 :( 1 ) 2 -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 2 )酸性三甲烷染料类显色剂 ;( 3)硫氰酸盐 -三苯甲烷碱类染料类显色剂 ;( 4 )甲月赞类显色剂 ;( 5 )卟啉类显色剂 ;( 6) 1 ,1 0 -二氮杂菲 -酸性染料类显色剂 .
蔡震峰[8](2003)在《镉基体中微量锌的富集与分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从镉基体中富集分离微量锌的可行性,以及采用该方法几种常见金属离子的回收率。通过反复的摸索、试验,最终确立了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思路—采用二安替比林甲烷作为络合剂和硫氰酸铵、锌在盐酸介质中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用三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最后用氨水作为反萃剂将有机相中的锌洗脱出来与镉分离。该方案可使富集分离后锌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相对误差小于0.5%。具体完成的工作有如下: 1)查阅大量有关富集分离微量锌的文献资料,并提出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方案和实施步骤。 2)鉴于锌镉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提出了利用氯离子与镉离子络合能力强的性质。在萃取前加入大量的氯离子来抑制镉的萃取,从而提高了微量锌的萃取效率。 3)进行了富集分离微量锌和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最佳条件试验。 4)研究了二安替比林甲烷的溶解情况,确立了在盐酸体系中溶解二安替比林甲烷。 5)试验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的干扰情况,并通过富集分离,测定了其回收率。 6)对二甲酚橙有封闭作用的金属离子如三价铁、镍,本文研究了用EDTA法测定它们的方法。
张星刚[9](2010)在《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分析尤其是水体中水溶态金属离子的分析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活跃。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水溶态微量金属离子的常用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仪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技术。它具有以水为溶剂、价格低廉、不易挥发、污染小、分相速度快、操作简单、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等优点,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通过双水相萃取技术与分光光度法集成应用,建立了集萃取分离和测定金属离子于一身的双水相萃取光度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铬(Ⅵ)-二苯碳酰二肼(DPC)的配合物、镍(Ⅱ)-丁二酮肟(DMG)的配合物和锌(Ⅱ)-锌试剂的配合物在聚乙二醇(PEG)2000-硫酸钠双水相体系中的光谱性质、组成、显色和萃取条件,建立了分析铬(Ⅵ)、镍(Ⅱ)、锌(Ⅱ)的新方法。通过对PEG溶液用量、硫酸钠用量、显色剂的用量、体系的酸度等影响因素的优化,提高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基本消除了基体干扰。从线性关系、检出限、精密度及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评价。将该方法用于工业废水、河水、钢样等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值相符。
皮科武[10](2003)在《聚合氯化硅酸硫酸铝的交变脉冲电解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絮凝法是现代水处理物化方法中广泛应用而且前景广阔的基本方法,而絮凝剂性能的优劣则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当前,絮凝剂已进入高分子时代。以聚铝系列絮凝剂为典型代表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正以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而纵观目前絮凝剂研究的前沿现有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改革方向有二:一是在其基础上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絮凝剂;二是开发和发展高效聚合絮凝剂的电化学制备新方法。以取代常规化学制备方法从而彻底克服絮凝剂制备生产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文综合以上两个改革方向,展开利用电解法制备复合型高效聚合絮凝剂的最新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与科林环保公司联合研制的低频交变脉冲电解制备法为基础,成功地将聚合硅酸、聚合硫酸根引入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中合成了聚合氯化硅酸硫酸铝(PASSC)。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确定了影响PASSC有效成分生成的电化学和溶液化学参数,确定了交变脉冲电解法合成PASSC的最佳条件:交变脉冲周期2~3s;电解槽脉冲电压最大值Vmax≤2v;脉冲电流密度最大值571.4~619.05A/m2;溶液组分摩尔比nAl:nSiO32-:SO42--25:2:1。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制备出了Al浓度范围为0.2mol/L~1.54mol/L、盐基度达2.45、有效絮凝成分Alb含量达79.94%(cAl=0.223mol/L时Al2O3%=10.49)的PASSC絮凝剂。使用该絮凝剂对若干模拟废水和工业废水进行了絮凝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PASSC絮凝剂性能优越,超过市售PAC,和PAM具有类似的絮凝性能。 本文在对工业废水进行絮凝处理以及PASSC的XRD和TEM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PASSC中各离子团相互作用原理和产生优异絮凝效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SSC的絮凝过程主要是架桥和卷扫作用,以电性中和为辅,而聚合硅酸团和聚合硫酸团的加入则加强了Alb的架桥和卷扫作用。对本方法制备的PASSC性能的研究和经济分析表明:其单位制备成本表观上与市售PAC相近,但PASSC的絮凝性能优于PAC,如果综合比较絮凝剂的制备、运输和用量等的总成本,则本法所制备的PASSC处理单位成本将远低于市售PAC。 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电解最佳工艺条件下,不仅可以制得新型的高效复合PASSC絮凝剂;其电能转化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电解法。而且设备小巧工艺简单,使于自动化控制,可以现场制备即时添加。因此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二、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论文提纲范文)
(2)分光光度法测定锌渣中微量元素镓、铟、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镓铟锗概述 |
1.1.1 镓铟锗分光光度法分析现状及进展 |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a(Ⅲ)-5-Br-PADAP-OP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镓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显色条件的选择 |
2.3.2 镓测定的工作曲线 |
2.3.3 共存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
2.3.4 试样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In(Ⅲ)-5-Br-PADAP-OP分光光度法测定铟的研究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显色条件的选择 |
3.3.2 铟测定的线性范围 |
3.3.3 干扰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
3.3.4 分析应用 |
3.4 结论 |
第四章 对氯苯基荧光酮-Tween80-CTMAB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锗的研究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显色条件的选择 |
4.3.2 锗测定的工作曲线 |
4.3.3 干扰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
4.3.4 分析应用 |
4.4 结论 |
第五章 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研究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1.1 实验仪器 |
5.1.2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测定条件的选择 |
5.3.2 砷测定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稳定性、重现性 |
5.3.3 共存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
5.3.4 分析应用 |
5.4 反应机理的探讨 |
5.5 结论 |
第六章 锌渣中络合滴定法测定锌镉的研究 |
6.1 实验试剂 |
6.2 方法原理 |
6.3 实验部分 |
6.3.1 锌镉总量的测定 |
6.3.2 锌量的测定 |
6.3.3 锌、镉含量的计算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氢氧化钠浓度及用量的影响 |
6.4.2 温度的影响 |
6.4.3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
6.4.4 酸度的影响 |
6.4.5 干扰离子的影响与消除 |
6.4.6 分析应用 |
6.5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微量锌的光度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2-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
1.1?2- (5-溴-2-吡啶偶氮) -5-二乙氨基苯酚 (5-Br-PADAP) 法 |
1.2?1- (2-吡啶偶氮) -2-萘酚 (PAN) 法 |
1.3?1- (5-溴-2-吡啶偶氮) -2-萘酚-6-磺酸 (5-Br-PANS) |
1.4?4- (5-硝基-2-吡啶偶氮) -间苯二酚 (5-NO2-PAR) 法 |
2 酸性三甲烷染料类显色剂 |
2.1?二甲酚橙 (XO) 法 |
2.2?甲基百里酚蓝 (MTB) 法 |
2.3?二溴苯基荧光酮 (DBPF) 法 |
2.4?水杨基荧光酮 (SAF) 法 |
3 硫氰酸盐-三苯甲烷碱类染料类显色剂 |
3.1硫氰酸锌-孔雀绿 (MG) 法 |
3.2硫氰酸锌-亮绿 (BG) 法 |
3.3硫氰酸锌-结晶紫 (VC) 法 |
3.4罗丹明B (RhB) 法 |
4甲类显色剂 |
4.1 双硫腙法 |
4.21- (2-吡啶基) -5-苯基-3- (2-呋喃基) 甲 (PPFF) |
4.31, 5-二 (2-羟基-5-氯苯基) -3氰基甲月赞 (HCPCF) 法 |
5?卟啉类显色剂 |
5.1α, β, γ, δ-四 (对磺基苯) 卟啉 (TPPS4) 法 |
5.2meso-四- (3, 5-二溴-4-羟基苯) 卟啉[T (DBHP) P]法 |
5.35, 10, 15, 20-四 (2-羟基-5-磺酸苯基) 卟啉[T (2-H-5-SP) P]法 |
61, 10-二氮杂菲-酸性染料类显色剂 |
(8)镉基体中微量锌的富集与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富集分离锌的方法综述 |
1.2.1 萃取法 |
1.2.2 液膜分离法 |
1.2.3 浮选分离法 |
1.2.4 树脂分离法 |
1.2.5 泡沫塑料分离法 |
第二章 微量锌的富集与分离 |
2.1 原理 |
2.2 络合剂 |
2.3 试剂的配制 |
2.4 试验方法 |
2.5 条件试验 |
2.5.1 硫氰酸铵的用量 |
2.5.2 DAM的用量 |
2.5.3 酸度的影响 |
2.5.4 介质的影响 |
2.5.5 不同氨水反萃取体系的影响 |
2.5.6 试验结论 |
2.5.7 常见金属离子的富集分离情况 |
第三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锌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微量锌的分光光度法综述 |
3.2.1 2-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
3.2.2 酸性三甲烷染料显色剂 |
3.2.3 硫氰酸盐-三苯甲烷碱类染料类显色剂 |
3.2.4 甲臜类显色剂 |
3.2.5 卟啉类显色剂 |
3.2.6 1,10-三氮杂菲-酸性染料类显色剂 |
3.3 试验原理 |
3.4 显色剂 |
3.5 仪器及主要试剂 |
3.6 试验方法 |
3.7 条件试验 |
3.7.1 吸收曲线 |
3.7.2 酸度试验 |
3.7.3 阿拉伯树胶的用量 |
3.7.4 硫氰酸铵的用量 |
3.7.5 硫酸钠的用量 |
3.7.6 灿烂绿(BG)的用量 |
3.7.7 缔合物的稳定时间 |
3.7.8 温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
3.7.9 标准曲线 |
3.7.10 共存离子的干扰情况 |
3.7.11 试验结论 |
第四章 本文结论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4.2 本文的不足及建议 |
致谢 |
(9)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种类和成相机理 |
1.2 双水相萃取技术 |
1.3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双水相萃取技术亟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2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方法的评价 |
2.5 样品的测定 |
3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镍(Ⅱ)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方法的评价 |
3.5 样品的测定 |
4 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锌(Ⅱ)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方法的评价 |
4.5 样品的测定 |
5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10)聚合氯化硅酸硫酸铝的交变脉冲电解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絮凝剂的概念 |
1.2 絮凝剂的分类 |
1.3 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1 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 |
1.3.2 电解法制备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1.3.3 目前使用絮凝剂的情况及原因 |
1.4 研究现状评述及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的提出及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PASSC絮凝剂形态表征方法 |
2.1 PASSC中盐基度和氧化铝的测定 |
2.1.1 测定盐基度的两种方法 |
2.1.2 铝含量的测定 |
2.2 浊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曲线 |
2.3.1 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
2.3.2 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中分加比色与合加比色比较 |
第3章 PASSC的电解合成及形态学研究 |
3.1 电化学基础理论 |
3.1.1 法拉第定理 |
3.1.2 电位与电压 |
3.2 电化学合成技术 |
3.2.1 电化学合成PASSC的原理 |
3.2.2 合成PASSC的工艺流程 |
3.2.3 电解槽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
3.2.4 电极材料的选用依据 |
3.2.5 电解液 |
3.3 PASSC的电解合成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正交实验 |
3.3.3 最佳合成条件下絮凝剂的制备及表征 |
3.3.4 不同成分制备液的XRD分析 |
3.3.5 不同成分制备液的TEM分析 |
3.4 交变脉冲电解法与直流电解法合成PASSC的对比 |
3.4.1 直流电解过程 |
3.4.2 直流电化学场中电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
3.4.3 电解过程中电解槽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波动性观察 |
第4章 电解法制备PASSC产品的应用研究及絮凝机理初步探讨 |
4.1 胶体基本性质 |
4.1.1 胶体的结构 |
4.1.2 废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
4.1.3 胶体作用机理 |
4.2 处理模拟水样实验 |
4.3 处理具体废水实验 |
4.3.1 长江水絮凝实验 |
4.3.2 长沙污水厂二沉池污泥实验 |
4.3.3 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 |
4.4 PASSC絮凝剂形态学初步探讨 |
4.4.1 铝水解形态分布 |
4.4.2 Al_(13)的形成及形态稳定性 |
4.4.3 聚铝与聚硅间的作用 |
4.4.4 聚铝与硫酸根的作用 |
4.4.5 聚铝、聚硅与硫酸根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章 电解合成PASSC的技术性能评价 |
5.1 电解合成技术性能评价 |
5.1.1 电流效率 |
5.1.2 电解槽最佳电压比率 |
5.1.3 电解槽生产能力 |
5.1.4 能量效率 |
5.2 交变脉冲电解合成PASSC的经济评价 |
5.2.1 固定资产投资 |
5.2.2 PASSC的制备成本 |
5.2.3 PASSC单位水处理成本和其它絮凝剂处理成本的比较 |
5.3 交变脉冲电解法制备、投加絮凝剂的工业化实现构想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十年来我国化学分析的成就[J]. 梁树权,曾云鹗,陈永兆,董万堂. 分析化学, 1980(01)
- [2]分光光度法测定锌渣中微量元素镓、铟、锗的研究[D]. 彭翠红. 广东工业大学, 2003(02)
- [3]二甲酚橙比色测定纯铝中锌[J]. 苏州市机械工艺研究所. 理化检验通讯, 1968(02)
- [4]铝及铝合金快速分析方法[J]. 上海材料研究所. 理化检验通讯(化学分册), 1973(04)
- [5]我国的钢铁和合金分析进展概况[J]. 吴诚. 分析化学, 1979(06)
- [6]几类有机试剂在光度分析和分离中的应用胺类萃取剂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J]. 庄文德. 分析化学, 1975(02)
- [7]微量锌的光度法分析[J]. 蔡震峰,张锦柱.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05)
- [8]镉基体中微量锌的富集与分离[D]. 蔡震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03(01)
- [9]双水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铬(Ⅵ)、镍(Ⅱ)、锌(Ⅱ)的研究与应用[D]. 张星刚.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10]聚合氯化硅酸硫酸铝的交变脉冲电解合成及应用[D]. 皮科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标签: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水处理絮凝剂; 二甲酚橙; 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