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时期收入分配调控的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1](2021)在《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全会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邹升平,张林忆[2](2021)在《近期国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共同列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提供了崭新空间,引起了学术界众多学者的热烈探讨与研究,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内涵、演进历程、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以及完善之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术界应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方法。
谢地,武晓岚[3](2021)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党百年收入分配理论演进与实践轨迹》文中研究说明收入分配问题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紧密相连,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生活幸福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基于这个初心和使命,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探索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造福于中国人民。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仍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深入总结和梳理党的收入分配理论脉络与实践轨迹,对于探索新时代、新阶段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书博[4](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税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着成效,发挥了税收在激励企业创新、促进节能环保、调节收入分配、推动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践表明,我国税制改革的成功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处理了我国国情与国际镜鉴的关系,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尽管如此,我国税制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企业创新水平及节能环保水平仍存在不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十四五"时期我国应完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制度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制度以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房地产税以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关税、出口退税制度并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以促进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税收征管与服务水平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陈晓晖,姚舜禹[5](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内涵的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有其必然的逻辑进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凝练与升华;现实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厘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发挥制度优势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6](2021)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系统回顾了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一篇充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纲领性文献。本刊特邀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五位中青年经济学家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有关经济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进行深入阐释,以推动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研究。
杨灿明[7](2021)在《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启示与意义》文中指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认识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和制度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发展现代普惠金融制度和推动包容性技术进步等机制,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初次分配、财税金融制度改革等再分配措施,以及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第三次分配,来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点方向在于:实现财税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金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并通过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式促进机会公平。
刘莹[8](2021)在《中国税制改革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收入分配循环视角的税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对于消费的影响从未改变。税收会在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发生作用,进而影响消费,甚至在一些关键环节同时产生反向作用效果,这使得在经济发展以消费为动力的背景下,需要慎重考虑税收的进入角度。为此构建"生产—消费—所得—财富积累循环"框架,分析中国税制改革是如何在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中改变企业与居民行为进而影响消费。研究发现:税制改革过程中降低企业成本间接促进消费,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促进了消费。但是在税制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调节始终功效不彰,遏制消费。完善税收制度、提升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税率与税种结构协同调整。
王琼[9](2021)在《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文中认为分配是劳动者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薪酬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直接关系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同时公正的薪酬分配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标志,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对薪酬分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确立,有序合理科学的薪酬分配秩序已经逐步形成。薪酬分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也日益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改革已经不断深入推进,劳动者薪酬分配的方式和公正性也暴露出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薪酬差距依然不合理,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和低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长缓慢,劳动者对提高薪酬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劳动法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法律机制。学界一直致力于关于薪酬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深化。一是需要拓展和夯实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社会分配的精华部分,并非相互对立、互不认同,相反,可以将三者相互融通、有机结合,深化和完善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薪酬分配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薪酬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需要探寻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和背景的法律机制。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少有从法学视角关注薪酬分配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问题更是涉及甚少。在我国践行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原则和方法。这既具有完善我国新时期分配正义的理论价值,又有破解当代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障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法,构建法学视角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及其公正性问题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构成的哲学维度和以人权保障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构成的法学维度共同支撑起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回应、得所应得的强化、差别原则的考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四个层面体现了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必要性。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为实现当代中国薪酬分配公正提供历史和文化经验。从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来看,经济学的评判标准主要为基尼系数和要素价格,法学的评判标准由“三个程度”构成,即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和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通过上述标准,可以基本判断出某个国家在某段时期内劳动者的薪酬分配是否公正或者趋近于公正。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当今世界的几种薪酬分配的典型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典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瑞典的多种政策措施并用控制收入差距的模式、美国的以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分配进行调节的模式和巴西的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维护分配公正的模式。这三种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劳动者薪酬分配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需要完善和优化由权力保障机制、权利实现机制和社会支撑机制构成的、保障薪酬分配公正的制度体系。一是权力保障机制。通过分析权力配置的原则和结构,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总结出我国权力配置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即司法公正的型塑、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新冠病毒带来的变化和困顿,尝试提出疫情背景下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二是权利实现机制。以人本理念和劳资共赢理念构建起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以劳资共决权、同工同酬权和劳动报酬请求权为内容,构成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这三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虽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多效并举,共同促进薪酬分配公正之实现;三是社会支撑机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化组织,在确保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有其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工会代表权和维权手段的强化保障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建议权的强化保障,是这两个社会化组织有效履行职责和充分发挥保障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化支撑机制完善的关键之所在。
穆希琳[10](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二、“十五”时期收入分配调控的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五”时期收入分配调控的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导语 |
关于共同富裕和再分配关系的一点思考 |
一、观察共同富裕的三个维度及其循环 |
二、收入分配循环中的税收调节作用具有短期效果 |
三、金融市场的再分配作用 |
高质量就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
一、做大共同富裕蛋糕需要高质量就业 |
二、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高质量就业 |
三、推动高质量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
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创新 |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二、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改革、发展与稳定 |
三、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 |
四、加强党对宏观调控的集中统一领导 |
中国式绿色现代化道路的“秘诀”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回顾与展望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历程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 |
三、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展望 |
“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 |
(2)近期国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内涵 |
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历程 |
三、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
四、 关于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 |
五、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 |
六、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从分配制度视角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第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角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七、 总结及展望 |
(3)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党百年收入分配理论演进与实践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探索及实践(1921—1949) |
(一)党对共同富裕问题最初的关切 |
(二)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运动 |
1.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1927—1936)。 |
2.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成为抗日根据地主要经济工作(1937—1945)。 |
3.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广泛的减租减息运动和查减工作(1946—1949)。 |
(三)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实行供给制,同时探索合理的工资制度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探索及实践(1949—1978) |
(一)国民经济恢复及过渡时期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及实践(1949—1956)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及实践(1956—1978) |
三、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对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探索及实践(1978—2012) |
(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同时采取多种分配方式 |
(二)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 |
1.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为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
3.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
4.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1.正确认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2012—2021) |
(一)新时代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3.健全收入分配体制机制。 |
(二)打好扶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 |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 |
结 语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
(一)所有制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和基础 |
(二)分配制度由所有制结构的成分及地位决定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 |
二、历史逻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凝练与升华 |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制度的初步探索 |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 |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
1.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
2. 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3.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 |
三、现实逻辑: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
(一)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
(三)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以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 |
四、结语 |
(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融合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城乡分割局面 |
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融合 |
三、社保制度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
以建党精神为指引,推动经济治理的现代化 |
一、经济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 |
二、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
三、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问题 |
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心得 |
一、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构建怎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怎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有力支撑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
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愿景与挑战 |
三、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可以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
完善现代财税体制 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
一、进一步完善流转税制改革,缓解基层政府收支压力 |
二、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
三、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
四、发挥税收制度在调节“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
(7)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启示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现代财税体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意义 |
二、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收入差距过大的表现形式 |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变迁 |
(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1978—2012年)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制度的坚持与完善(2012—2020年) |
第一,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第二,不断健全多层次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
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
(三)“十四五”期间以及2035年前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展望 |
四、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在构建新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机制 |
(一)累进税收机制 |
(二)财政支出机制 |
(三)转移支付机制 |
(四)社会保障机制 |
(五)金融普惠机制 |
(六)“新技术”机制 |
五、发挥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功能,助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
(一)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提高资源流动性,使初次分配更加公平 |
(二)增进财政再分配功能,引导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改善再分配格局 |
(三)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注重政策的灵活创新 |
(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促进机会公平,打破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双向传导 |
(8)中国税制改革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收入分配循环视角的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分析框架 |
(一)税收在生产—消费—所得—财富积累循环中的作用 |
1.税收在生产、消费环节的作用是改变企业投资行为,改变供给,间接影响消费 |
2.税收在所得、财富积累环节作用是改变居民消费行为,直接影响需求 |
(二)税收在生产—消费—所得—财富积累循环中的“双面神效应” |
二、中国税制改革对消费的影响 |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9)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预期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薪酬分配公正及其法律实现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概念阐释 |
一、薪酬概念的理论阐析 |
二、劳动者概念的理论阐析 |
三、公正概念的理论阐析 |
第二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维度 |
二、法律维度 |
第三节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现实必要性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 |
二、得所应得的强化 |
三、差别原则的考量 |
四、现实国情的呼唤 |
第四节 中国传统分配公正理论的历史演进 |
一、传统分配公正思想的演进 |
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二章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 |
第一节 经济学的评判标准 |
一、基尼系数 |
二、要素价格理论 |
第二节 法学的评判维度 |
一、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 |
二、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 |
三、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 |
第三章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模式借鉴 |
第一节 当代薪酬分配法律实现的典型模式 |
一、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型——瑞典 |
二、市场主导型——美国 |
三、政府主导型——巴西 |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借鉴意义 |
一、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与时俱进 |
二、破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壁垒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位 |
四、建立公平且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
五、完善薪酬配套政策体系 |
第四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力保障机制 |
第一节 权力配置基本要义 |
一、权力配置原则 |
二、权力配置结构 |
三、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 |
四、实现薪酬分配公正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困境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 |
一、司法公正的型塑 |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
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三节 疫情下薪酬分配公正与政府权力行使 |
一、政府权力在疫情保障中的行使方式 |
二、疫情背景下的薪酬分配 |
三、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 |
第五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 |
一、人本理念下的权利观 |
二、劳资共赢理念下的权利观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支撑 |
一、群体公正的实现——劳资共决权 |
二、个体公正的实现——同工同酬权 |
三、现实公正的实现——劳动报酬请求权 |
第六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支撑机制 |
第一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工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工会的角色定位 |
二、工会在薪酬分配中的作用 |
三、工会的代表权保障 |
四、工会的维权手段保障 |
第二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职工代表大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定位 |
二、职工代表大会在薪酬分配中的职能 |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保障 |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建议权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十五”时期收入分配调控的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总结中思考推进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 黄群慧,刘尚希,张车伟,张晓晶,杨开忠,胡滨,闫坤. 经济研究, 2021(12)
- [2]近期国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述评[J]. 邹升平,张林忆.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05)
- [3]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探索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党百年收入分配理论演进与实践轨迹[J]. 谢地,武晓岚. 学习与探索, 2021(10)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制改革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与未来展望[J]. 赵书博. 管理世界, 2021(10)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逻辑进路[J]. 陈晓晖,姚舜禹.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5)
- [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 朱恒鹏,杨志勇,洪俊杰,陈彦斌,陆毅.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7]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启示与意义[J]. 杨灿明.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8]中国税制改革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收入分配循环视角的税制改革研究[J]. 刘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D]. 王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