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邢旺兴[2](2002)在《中药通光藤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现代化前期研究》文中认为在中药现代化的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是药物分析学科解决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选定疗效可靠但有效成分不明的抗肿瘤中药通光藤进行了前期研究。本草考证发现,通光藤始载于《滇南本草》,基原为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光散,存在严重的同名异物现象;性味苦,微寒,具有消炎、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散结止痛之功效;主治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采用MTT法和稻瘟霉法双重模型跟踪筛选抗肿瘤活性部位,应用GC-MS法首次从乙醚部位中鉴定了23个化合物为c-sitosterol (1),phthalic acid(2),trans-? (sup9)-octadecenoic acid(3),urs-12-en-3á-ol,acetate (4),silane,cyclohexyl dimethoxymethyl- (5),9,19-cyclolanost-24-en-3-ol,acetate(6),stearic acid(7),á-amyrenyl(8),germanicol(9),lup-20(29)-en-3á-ol,acetate(10),palmitic acid (11),vanillin(12),cis-9,cis-12-octadecadienoic acid(13),oxiraneundecanoic acid,3-pentyl, methyl ester,cis-(14),squalene(15),cholest-5-ene-16,22-dione,3á,26-dihydroxy-,3- acetate,(20S,25R)- (16),campesterol(17),stigmasterol(18),kauren-18-ol,acetate,4a-(19),neoclovene(20),13,27-cyclours-11 -en-3-ol,acetate(21),9,19-cyclolanost-25-en-3-ol, 24-methyl-(3á,24S)- (22),13,27-cyclours-11-en-3ol, acetate(23)。从石油醚部位中鉴定出另外9个化合物为oleic acid(24),5,8,11-heptadecatrienoic acid, methyl ester(25),palmitic acid,ethyl ester(26),hexadecatrienoic acid,methyl ester(27),arachic acid(28),n-docosanoic acid(29),cholesta-4,6-dien-3-ol(30),stigmasterol-3,5-dien(31),cholesta-6,22,24-trien,4,4 -dimethyl-(32)。应用现代色谱和光谱技术,从云南产通光藤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通光藤苷J(Sub 9)和通光藤K(Sub 16);10个为首次分得的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18烯-3-乙酯(Sub 2),豆甾醇(Sub 3),蔗糖(Sub 14),大叶牛奶菜甙乙(Sub 6),大叶牛奶菜甙丁(Sub 4),琥珀酸(Sub 5),di-pyrazolidin-1-yl-methanone(Sub 8),牛奶菜醇(Sub 10),二氢牛奶菜醇(Sub 12),喙柱牛奶菜甙乙(Sub 13);4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Sub 1),硬脂酸(Sub 7),棕榈酸(Sub 11)和α香树脂醇乙酸酯(Sub 15)。其中用GC-MS从乙醚部位中已鉴定出Sub 1、3、7、11。MTT法提示通光藤具有一定的毒性,且体现在乙醚部位;体外通光藤对人骨肉瘤细胞Saos-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4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WP=8>制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体外抗真菌活性,对热带念珠菌显示较强的抗真菌活性,但对其余真菌活性较弱或无活性。体内通光藤中的水溶性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对C57 BL/6J小鼠肝癌Hep 1-6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总皂苷高剂量组为最高;但具有一定的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观察到95%皂苷部位和消癌平注射液可体外诱导SMMC-7721细胞发生凋亡,细胞主要停留在G1期,检测到Sub-G1峰,约占32.94%;在50μg·ml-1药物作用7 d后细胞出现凋亡晚期改变。首次采用ELISA法观察到消癌平注射液不显着影响C57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呈现双相作用,总皂苷低浓度时具有刺激作用,而乙醚部位则表现为抑制释放作用。首次采用ELISA法观察到乙醚部位与乙醇总提物能诱导C57小鼠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而消癌平注射液和总皂苷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用药组小鼠的脾脏肉眼可见大于对照组,肿瘤组织存在严重的组织坏死现象。首次采用体外抗病毒模型观察了通光藤的抗病毒作用。通光藤对Hep G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乙醚部位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较95%乙醇提取的皂苷强,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采用褶合光谱法进行了通光藤抗紫外线C致小牛胸腺DNA突变作用的初步研究,利用褶合光谱差谱值、差谱分布区域等特征参数,发现通光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机制与对照药物DMSO相似。为提升通光藤的质量标准,达到减毒增效和建立稳定、可控的目标,进行了C21甾体苷类代表性成分通光藤苷J的定量分析和中药指纹谱分析。建立了测定通光藤苷J含量的HPLC方法和HPCE方法,2种分析方法的具有良好可比性,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73;不同产地通光藤中所含通光藤J的含量相差较大,用通光藤苷J为指标,发现C21甾体苷成分在不同药用部位中的积累和各化学部位中的变化规律,制剂中通光藤苷J的含量相差很大。以常见混用品黑骨藤为对照,测定了不同产地通光藤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谱、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谱、毛细管气相色谱指纹谱,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指纹谱傅立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指纹谱,进行聚类分析,鉴别结果与形态学基本一致;为通光藤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的为通光藤的中后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荫笃[3](1976)在《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文中研究表明 病例介绍:患儿唐×,女,2岁2个月,河南舞阳人。1973年7月10日中午因误服乙胺嘧啶25片中毒,遂入舞阳医院,经72小时的抢救,患儿基本脱险,但清醒后双目失明,听力减退,失语,哭闹不安,神志失常,动作特多如同舞蹈,咬人咬牙。即去河南医学院诊治,经神经科检查为中毒性球后视神经炎,给以维生素 B1治疗无效,于1973年7月25日来我院治疗,经
二、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 选题依据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新中国“十七年” |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
(三) 运动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材料 |
(一) 材料来源 |
(二) 材料的甄选 |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
(四) 简要评议 |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
一、西医学习针灸 |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中药通光藤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现代化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通光藤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通光藤的本草考证 |
第二节 通光藤的原植物形态 |
第三节 通光藤的采收加工 |
第四节 通光藤药材的鉴别 |
第五节 通光藤的化学成分 |
第六节 通光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
第七节 乌骨藤辨考 |
第二部分 通光藤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通光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药理学活性初步筛选 |
第二节 通光藤化学成分的提取工艺流程 |
第三节 通光藤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五节 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第二章 通光藤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一节 通光藤的药效学研究 |
一 体外试验 |
二 体内试验 |
第二节 通光藤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
一 通光藤诱导人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实验研究 |
二 通光藤的对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2产生的影响 |
三 通光藤体外抗病毒药效学评价 |
四 通光藤抗突变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三章 通光藤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质量评价 |
第一节 通光藤的活性成分分析 |
一 通光藤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 |
二 通光藤的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法研究 |
第二节 通光藤的指纹谱分析及其质量评价 |
一 通光藤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谱与聚类分析鉴别研究 |
二 通光藤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谱与聚类分析鉴别研究 |
三 通光藤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指纹谱与聚类分析鉴别研究 |
四 通光藤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指纹谱与聚类分析鉴别研究 |
五 通光藤的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指纹谱与聚类分析鉴别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 |
致谢 |
新化合物波谱图 |
四、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通光藤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药现代化前期研究[D]. 邢旺兴. 第二军医大学, 2002(01)
- [3]小儿乙胺嘧啶中毒后遗症一例治验[J]. 马荫笃. 新医药学杂志, 19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