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管明强[1](2014)在《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炎性疾病,往往会造成患者肢体功能、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损害。有文献报道认为,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症状出现的第一个10年之内,就会丧失脊柱的绝大部分运动能力。伴随着治疗手段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单纯地缓解症状,而是对疾病进展过程的有效干预。临床证据提示,只有在未发生重大结构破坏或局限于轻度异常的情况下,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建立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基础上的早期干预,是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关键。然而不幸的是,大量文献报道显示从最初症状出现到疾病的最终明确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往往要持续进展长达5到10年之久。临床实践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失败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炎性背痛出现的滞后;(2)尽管骶髂关节炎的影像学异常出现较晚,仍然被改良的纽约版诊断标准列为强直性脊柱炎诊断的必要条件;(3)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缺少特异性的临床或者实验室指标。除此之外,有些报道认为HLA-B27阴性,家族史阴性以及发病年龄较早也是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延迟的危险因素。然而,误诊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因为误诊更有可能直接掩盖强直性脊柱炎的正确诊断并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错误治疗。最近一篇文献报道提示,早期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阻碍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确诊的危险因素。另外一篇文献报道认为,类风湿疾病及脊柱结核也是造成强直性脊柱炎确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目前,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The Assessment in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AS)在2009年制定了鉴别中心型与周围型脊柱炎的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标准也经常被用于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尽管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炎的原型,上述标准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目前仍不清楚。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显着控制症状,还有可能缓解甚至阻止强直性脊柱炎的进展。近年来,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传统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和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NSAIDs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药物,过去主要用来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然而近年的几项研究显示NSAIDs可能在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疾病进展方面也发挥一定作用。尽管DMARDs治疗类风湿关节的效果十分可靠,柳氮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 SASP)是目前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唯一推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DMARDs类药物,且仅限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有效控制自身免疫炎症的传统药物,目前仅被推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局部封闭治疗。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抑制剂的出现被认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符合使用指征的患者都接受了TNF抑制剂的治疗。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并规范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分别制定了一般性的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以及专门的TNF抑制剂使用指南。然而,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与上述指南的符合程度目前并不清楚。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合作制定的强直性诊疗指南依然强调康复锻炼是强直性脊柱炎整体治疗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量的文献报道提示,康复锻炼在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症状,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社会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明确的效果。另外,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联合康复锻炼有可能降低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大量研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居家锻炼,医生指导下的锻炼以及团体锻炼都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尽管目前研究者们对以何种频率进行何种类型的锻炼方式效果最佳,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持之以恒”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获得最佳锻炼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报道主要关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遵循临床医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某种特定锻炼而取得的效果。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的实际情况,目前报道的较少。有报道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症状出现的年龄越小,累及髋关节的可能性越大。另外,男性,中心型以及起止点炎也被认为是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并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危险因素。大约有25%到5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髋关节受累现象。其中,47%到90%的患者为双侧髋关节都受累及。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的累及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畸形并有可能影响脊柱的活动能力。脊柱和髋关节僵直的同时出现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严重残疾。另外,髋关节受累不仅影响患者躯体状态,也会对患者的就业能力,社会心理状态及整体生活质量都产生重大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直到现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的标准术式。然而,由于脊柱的强直以及其它重要系统比如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受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仍然颇具挑战性。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则关注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尽管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方面均已取得巨大进展,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康复锻炼治疗治疗都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首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医嘱的长期依从性不足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依从性不足往往会严重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依从性差的原因很多,比如患者对强直性脊柱炎及其治疗知识的缺乏等;其次,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再次,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方面可能有一个恶性循环的存在,即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会导致患者心理社会状态的异常,而这些异常可能又会影响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进展。上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患者教育的有效干预。患者教育早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如糖尿病、哮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尽管ASAS/EULAR指南把患者教育列为强直性脊柱炎非药物治疗的基石,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研究却非常少见。近年来,慢性病的患者教育不再拘泥于面对面或者印刷材料等传统模式,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及网络在患者教育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大多较为年轻,对这类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或许更容易接受。然而,这些新兴的患者教育方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具体效果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主要在青年时期发病,但是也可以在儿童时期就发病。如果在16岁或16以前发病,属于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如果是在16岁以后发病,则为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尽管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有一些类似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比如骶髂关节炎在影像学上的异常表现,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可能也具有一些区别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多数研究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延迟时间更长,也有些研究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可能更容易累及外周关节,特别是累及髋关节。尽管髋关节的累及往往意味着患者具有更差的肢体功能,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对比结果却不尽一致。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状态更差,也有些研究并未发现二者在功能状态方面的差别,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甚至认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遭受的功能损害要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更轻。总之,在此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特点方面的差异。目前,针对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相关因素,比如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及婚姻情况等方面影响的差别却非常少见。目的(1)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情况及其不良影响。(2)探索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现状,并分析其与强直性脊柱炎ASAS治疗指南的差别。(3)探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康复锻炼的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康复锻炼的认识情况。(4)探索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影响。另外,鉴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更高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中,我们将对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的情况进行比较。(5)探索现有文献中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研究情况,并探讨“患者教育”的前提,障碍,形式,内容以及“患者教育”效果的评价方式。(6)差别的探索是制定特异性治疗措施的前提。本研究还比较了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疾病特点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面的差别。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一章共纳入126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二章共纳入140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第二部分第三章共收集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2例,第三部分研究共纳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都至少满18周岁,而且满足改良的纽约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2)研究方法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人口基线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已婚、未婚、离异)及工作情况(在职、失业、从未就业)等。Ⅱ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一些与疾病特点相关的信息,包括家族史,HLA-B27状态,初始症状(中心型或外周型),强直性脊柱炎症状出现的年龄(幼年型或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年龄,确诊前有无误诊,误诊为何种疾病,是哪些专业医生做出的误诊。Ⅲ通过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情况。Ⅳ通过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肢体功能情况。Ⅴ通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ASQoL,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Ⅵ通过健康益处及障碍量表(EBBS)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对康复锻炼益处及障碍的认知情况。Ⅶ疾病持续时间通过强直性脊柱炎症状首次出现的年龄到患者当前年龄来界定;确诊延迟通过强直性脊柱炎症状首次出现年龄到最终确诊年龄来界定。Ⅷ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本研究之前的12个月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非生物制剂药物的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药物类型,更换药物的原因以及停药的原因等。Ⅸ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整个病程中TNF抑制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患者所知的TNF抑制剂的类型;不使用TNF抑制剂的原因;曾经使用过的TNF抑制剂的类型以及选择该类型的原因;使用TNF抑制剂的疗程;更换TNF抑制剂的原因;停用TNF抑制剂的原因。X将调查所得有关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相关数据与2010版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指南以及2010版的TNF抑制剂使用指南进行对比,以分析现实情况与指南的差别。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关康复锻炼的信息,包括医生推荐的锻炼方式,患者日常生活中实际进行的锻炼方式以及康复锻炼的频率(次数/每周)。Ⅻ通过对因髋关节累及而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就业及婚姻状况方面的影响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情况。ⅩⅢ我们于2013年5月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physiotherapy","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 pharmacotherap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以及“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对PubMed分别进行了检索,语言限制为“英语”。对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26篇文献进行了包括样本量,观察时间,患者教育具体形式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还通过谷歌学术搜索,评估了患者版强直性脊柱炎ASAS诊疗指南的应用情况。(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研究中,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了有无误诊经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就业及婚姻方面的差别。利用t-检验分析两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BASDAI, BASFI及确诊延迟方面的差别;第二部分研究中,利用t-检验分析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BASDAI, BASFI及TBPS等方面的差别。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手术前后就业情况,婚姻情况以及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情况。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术后BASDAI, BASFI及IADL等连续性指标的差别,对术前术后患者就业情况与结婚情况进行McNemar检验;第三部分研究中,利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幼年型和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家族史,HLA-B27状态,性别及初始症状等方面的差异,两组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就业情况以及婚姻情况也是利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利用t检验来分析幼年型和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在年龄,诊断延迟,BASDAI, BASFI及ASQoL等方面的差别。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97名(69.8%)患者曾经历过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在所有错误诊断中“风湿性关节炎”的频率最高(18.7%),其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11.5%)。有误诊和无误诊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确诊延迟时间分别为4.0±2.5和2.6±1.9年(t=3.609;P<0.001)。两组患者在BASDAI(t=0.661; P=0.510), BASFI(t=0.832; P=0.407),就业情况(x2=1.298;P=0.255)及婚姻情况方面(χ2=3.609;P=0.323)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2.5%和7.1%的患者分别服用过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10.3%和6.3%的患者分别服用过沙利度胺和来氟米特。1.6%的患者口服过糖皮质激素。50.8%的患者曾经服用中草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0%患者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4,但是只有3.2%的患者正在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31.4%的患者从未得到医生有关康复锻炼方面的建议。20.7%的患者曾经得到过建议,但是医生并未给出具体的锻炼方式。游泳是医生推荐频率最高的锻炼方式(23.6%),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己最经常进行的锻炼方式则是室内伸展运动(12.1%)以及户外散步(5.9%)。只有27.9%的患者每周进行康复锻炼至少3次。“提高身体健康状态”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认可的锻炼益处(53.0%)。“占用时间太长”是阻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主要因素(50.7%)。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患者相比,每周坚持至少3次锻炼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锻炼频率少于3次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相比,BASF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5;P=0.006),而在BASDAI(t=0.060; P=0.952)及TBPS(t=1.210;P=0.904)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疾病活动情况有所好转(t=2.229;P=0.031),肢体功能改善显着(t=6.674;P<0.001)。全髋关节置换术显着提高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t=18.504;P<0.00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就业率显着升高(χ2=8.640;P=0.003),但是结婚机会的改善并不显着(χ2=2.005;P=0.157)。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37.9%),高于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3.6%),低于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45.7%)。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生活影响的总体评价由术前的平均98.0%,下降到术后的平均53.3%,下降幅度不到50%。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我们仅在pubmed检索到26篇英文文献。与此同时,当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hysiotherapy"或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 AND " pharmacotherapy”进行检索时,分别可以检索到多达191和289篇文献。曾有报道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与强直性脊柱炎类似,当我们利用主题词‘’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进行检索时,可以获得多达374篇文献。在利用主题词"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patient education"获得的26篇文献中,只有8篇文献真正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了“患者教育”。在这8篇文献中,只有1篇文献纳入了200例患者,其余7篇的样本量都在100例以内。所有研究的持续时间都不超过半年。这8篇文献主要是评估患者教育与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效果。患者教育与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效果没有得到评估。多数研究将肢体功能及症状缓解作为患者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至于患者教育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探索。面对面形式的患者教育方式最常被采用,影像或印刷品教育形式只是偶有报道。没有关于电脑及网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报道。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只是接受了团体教育,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需要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只有1篇文献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家属也列入教育范围。谷歌学术搜索上只能检索到11篇引用“患者版强直性脊柱炎ASAS诊疗指南”的英文文献,但是这11篇文献并未真正将该指南应用于患者教育,只是引用该指南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39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50人(36.0%)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9人(64.0%)为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相对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初发症状多发生在外周关节(χ2=29.433;P<0.00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往往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遭遇更为长久的确诊延迟(t=2.791;P=0.006),拥有更差的功能状态(t=2.591;P=0.011)以及更差的生活质量(t=3.495;P=0.001)。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获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机会也更少(χ2=4.342;P=0.037),已婚的比例要显着低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χ2=6.208;P=0.013)。另外,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就业率也低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尽管两组患者就业率的差别尚未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水平(χ2=1.835;P=0.176),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却有更多的患者自成年后就从未参加过任何工作(χ2=5.590;P=0.015)。结论(1)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曾经历过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误诊可以显着延长强直性脊柱炎的最终确诊时间。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对疾病活动度,肢体功能,就业及婚姻方面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率偏低,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则被过度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尽管没有被纳入治疗指南,沙利度胺,来氟米特和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TNF抑制剂的实际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3)绝大多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都没有得到关于康复锻炼的科学指导。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坚持足够的康复锻炼。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坚持每周至少3次的功能锻炼拥有更佳的肢体功能状态。(4)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疾病活动情况有所好转,可显着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就业率显着升高,但是结婚机会的改善并不显着。强直性脊柱炎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低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同时高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5)本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鉴于现有文献中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证据严重不足,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患者教育的时候,可以考虑借鉴其它慢性疾病患者教育的经验,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6)本研究发现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比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更具挑战性。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或许需要专门的诊断标准。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更差,这提示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或许需要更为激进的治疗策略。需要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对抗强直性脊柱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张方泽[2](2020)在《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IMID)是影响不同器官和系统的高度致残性慢性疾病。有共同的炎症机制和免疫失调,伴有慢性炎症是疾病的基本表现。IMID涉及多个学科(消化、风湿、皮肤、神经、内分泌、眼科等)。病因未明,研究提示是微生物驱动性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免疫紊乱导致疾病。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饮食等)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拟对三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菌群失调、药物、吸烟)展开研究,探讨:不同的IMID患者菌群失调是否各具特点?这三个环境因素之间是否互相影响?吸烟对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本研究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38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三个环境因素的作用,层层深入,证明假设。1.研究一种环境因素----肠道菌群。选择三种常见的IMID(炎症性肠病IBD、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菌群失调的特点,找出疾病的标志菌(biomarker)。2.研究两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药物、肠道菌群。选择已证明对IBD、AS、RA治疗都有确切疗效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作为研究药物,研究其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根据菌群对药物的反应性,找出敏感菌、不敏感菌、抵抗菌;研究药物疗效与菌群动态变化的关系。3.研究三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吸烟、药物、肠道菌群。研究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以及吸烟对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证实:1.吸烟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度、降低TNF-α拮抗剂的疗效和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2.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治疗的反应呈异质性,据此将其分为敏感菌、不敏感菌和抵抗菌。3.吸烟的AS患者的共有菌是gCollinsella和gDorea。4.AS患者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5.AS、RA、IBD菌群失调各具特点,各有不同的标志菌。其中IBD和AS的菌群失调具有相似性。本研究对深入探讨IMID的发病机制有理论意义,对增进TNF-α拮抗剂的精准临床应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控制疾病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杨晓松[3](2017)在《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和周围小关节的慢性炎性疾病。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等。本病发病隐匿,容易漏诊,造成患者脊柱的僵直,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其合理的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依据最新诊疗指南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对本病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冯方,孙永强[4](2015)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现代医学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杨戈,陈雪,司英奎,王韵,杨建宇,李杨[5](2011)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是一种以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为特征的系统性炎性疾病,炎症累及滑膜关节和软骨关节以及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肌腱端)[1],常引起纤维和骨性强直。在临床上多数表现为炎性腰背痛、僵硬与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外周关节炎、肌腱端病、眼炎及
杨怡坤[6](2012)在《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一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为0.3%,男女发病比例为2-3:1,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5-30岁。AS主要累及中轴关节及周围组织、外周关节、关节外组织。主要症状为腰背疼痛、僵直,脊柱及髓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脊柱弯曲畸形,出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本病多为慢性进行性,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为主,但疗程长,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目前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抑制剂在国内逐渐被推广应用,但费用高,副作用大,缺乏远期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医治疗可使AS患者病情长期处于缓解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费用低廉。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的]通过对名老中医诊治AS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计量分析,探讨总结AS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要素、治则治法、用药规律;整理挖掘导师针对AS的诊治特色、用药经验等,有利于其学术思想推广;通过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柔肝舒筋、解痉止痛治疗AS的疗效特点。[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AS诊疗经验的文献,对文献所涉及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及主要用药形成固定字段,输入数据表,应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频数统计,并对证候分型进行证候要素分析,对治法和用药规律进行科学总结;以“人机结合、以人为本”为原则,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V1.0”、“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平台V1.0”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结合导师本人指导和跟师体会,全面总结导师治疗AS的临床思维模式、选方用药经验等。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90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中药组予解痉舒督汤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予解痉舒督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西药组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选取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治疗3个月作为评价时点,从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 index, BASFI)、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五项主要疗效指标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五项次要疗效指标来评价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结果]1AS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分析AS涉及的中医病名有29个,其中骨痹、肾痹、痹证(症)是最多见的3个病名。正虚邪侵,内外合邪导致AS的发生,内因包括正气不足,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外因包括感受六淫,外伤。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在本虚上,认识不一,认为本虚主要是肾虚的有52位医家(77.6%),肾督亏虚的有35位医家(52.4%),肝肾不足的有18位医家(26.9%)。证候分型有56种,频次大于10次的证候名称有瘀血痹阻、肾督亏虚、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蕴结、肝肾阴虚、风寒湿痹7个。按照所含的病理因素或证候要素的数量进行分类,可分为单因素证候12个、两因素证候33个、多因素证候8个及不便分类证候3个,56种证候包括8个证候要素,有限数量证候要素的应用组合构成了强直性脊柱炎丰富多样的证候类型。将所述及治法分解为单因素治法,频次超过10次的有17个,分别是补肾、除湿、活血化瘀、通络/剔络、清热、壮督/通督、散寒、补肝肾、祛风、止痛、化痰、养血/调营/和血、解毒、补气、壮骨/强筋骨、健脾胃、行气/调气/益卫。出现10位或以上医家共同使用过治疗AS的药物主要分属于补肾药、活血药、祛风湿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芳化湿浊药、虫类搜风剔络药、化痰药、补气药、养血药10类。2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AS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共收集病例105人次,常见症状有腰痛、髋关节痛、胸背僵痛、腰背下肢活动受限、颈项僵痛、背痛、腰骶痛、腰酸、膝关节痛、足跟痛、颈项活动受限、乏力、多汗。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型、热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肾虚血瘀型、风寒湿痹型、肝肾亏虚型。主要治法为柔肝舒筋、解痉止痛、祛风通络、化痰软坚、清热解毒、益气、补肾、活血。常用中药128味,其中葛根、白芍、威灵仙、山慈菇、蜈蚣用药频次比例在80%以上,是解痉舒督汤的君臣药。3解痉舒督汤治疗AS临床研究共完成观察病例84例,男性60例(占71.43%),女性24例(占28.57%),男女比例为2.5:1。其中中药组30例,中西医结合组30例,西药组24例。84例AS患者,年龄14-58岁,中药组平均年龄为31.63±6.12,中西医结合组平均年龄为33.13±10.81,西药组33.50±11.45。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总体疗效分别是80.00%、83.33%、79.17%,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并未因联合使用柳氮磺胺吡啶而增加。在治疗观察过程中,中药组未出现血尿及肝肾功的异常,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泻,但症状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本研究五项主要疗效指标包括BASDAI、BASFI、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评分、中医症状积分。BASDAI在治疗2周,三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在治疗1月时,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在治疗3月时,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ASFI治疗2周,三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治疗1月时,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均有下降,但在治疗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比西药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在治疗2周时,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相比,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P<0.01),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月和治疗3月时,西药组亦有改善,但没有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ESR、CRP。胸廓活动度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P<0.001,西药组P<0.05);在治疗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指地距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周、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枕墙距三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SR、CRP三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1月、3月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改善,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P<0.001)。本研究中,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BASDAI、BASFI改善在治疗2周、1月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BASDAI改善在治疗3月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对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改善在治疗2周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1月、3月对总体疼痛评分、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改善与西药组相比无差异。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胸廓活动度、指地距、枕墙距、ESR、CRP的疗效与西药组相比无差异。[结论]1AS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当代名老中医对AS的病名认识不统一,多归属于中医骨痹、肾痹、痹证(症)范畴。唯房师将AS归属于“筋痹”范畴。病因有内外两方面,病机主流认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房师认为筋痹的主要病机为肝气不疏,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气血痹阻。AS常见证候要素有虚、湿、寒、风、瘀、热、痰、毒。AS常见治法是补肾、除湿、活血、通络。应用补肾药时,要以患者证型的寒热偏性来选择滋肾阴、温肾阳或平补肾阴肾阳。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品仍是目前许多医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组方用药。活血化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已被多数医家认同。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或晚期,多应用虫类搜风剔络药和动物类的活血化瘀药。房师以柔肝舒筋、解痉止痛为法自拟解痉舒督汤治疗AS。2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AS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房师认为AS当归属于中医“筋痹”范畴。筋痹是指因人体正虚,风寒湿热之邪客于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气血痹阻,导致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曲不利、腰背弯曲强直、步履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病位在筋脉、关节,涉及脏腑主要为肝,基本病机特点为肝气不疏,肝血不充,筋脉失养,气血痹阻。典型证候表现是疼痛拘挛强直。解痉舒督汤是治疗AS的基础方,其组成为葛根、白芍、蜈蚣、威灵仙、山慈菇、生黄芪、鹿衔草、乌蛇、生甘草、薏苡仁。导师倡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AS在解痉舒督汤基础上尚需根据分期和兼挟证(症)不同,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及药理,加减用药。3解痉舒督汤治疗AS临床研究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有效的,并没有因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而使总疗效提高,其安全性和依从性要优于西药组或联合柳氮磺胺吡啶。
王磊[7](2013)在《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和不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也可不同程度累及眼、肺、肾脏等器官及心血管系统。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并有家族聚集性,起病隐匿、病程漫长,该病致残率约为20%-3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强直性脊柱炎是长期存在的影响较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在其临床治疗上仍缺乏有效手段。主要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活动,延缓病情发展;防止脊柱、关节变形,保持关节最佳功能位置;尽量避免药物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为主要目的。然而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尚有一定的弊端,祖国传统医学以其整体观、辨证论治等理论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很大的特色,其主要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其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能改善症状,又能取得稳定的远期疗效。临床研究发现,肾督亏虚、感受外邪瘀血阻络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但近年来湿热痹阻证型患者逐渐增多,望京医院风湿科在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辛勤研究下以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以简、便、廉、验,无副作用为其特征。但是此经验尚未公开发表,也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研究的立意在于客观评价补肾清热利湿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明确该法在治疗上的特点及优势,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一、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试验设计方法,对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以客观观察及评价其近、远期临床疗效、安全性、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从而明确该方在治疗上的特点及优势,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二、研究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对62例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组,以SAS软件编制随机分配表,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表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导师自拟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中药免煎颗粒剂(组成:桑寄生10g,杜仲10g,川断10g,赤芍15g,川芎12g,萆薢1Og,鸡血藤15g,黄柏10g,莪术10g,苍术10g,川牛膝15g,生薏米15g,穿山龙15g,忍冬藤30g,元胡10g),冲200ml,每日一剂,分两次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对照组予以湿热痹颗粒,5g po bid,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随访,共3个时间点,通过观察Ba 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患者夜间痛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ESR、CRP指标的前后变化研究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该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并记录观察实验期间肝肾功能指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自身VAS记分、Ba 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评分、主要症状(外周关节肿胀积分、晨僵时间)从首次复诊始各观察时点与首诊相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VAS评分、Bath评分等检测指标P<0.05)。2、两组患者自身ESR、CRP指标从首次复诊始各观察时点与首诊相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间VAS记分、主要症状(外周关节肿胀积分、晨僵时间)从首次复诊始各观察时点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的均数要小于对照组;两组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评分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中医证候学积分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89.65%。两组总体疗效评定试验组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79.31%。5、治疗疗程中,两组共计62名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异常变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四、研究结论1、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与湿热痹颗粒均能改善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活动障碍、关节红肿等症状。2、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与湿热痹颗在实验中没能明显改善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3、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组治疗效果优于湿热痹颗粒组,特别在缓解疼痛。减轻外周关节肿胀及改善晨僵方面,试验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4、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五、小结湿热痹阻型是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的证型,病因病机离不开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邪内侵,以致痰浊、湿热、瘀血瘀阻。病性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从根本上可以概括为“肾虚督滞”,肾亏精虚是本,督脉阻滞是标。故此型治疗宜以标本兼职,本研究提示临床中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加以补肝肾、强筋骨、调气血、通血脉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取得更好的疗效。而且安全稳定,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临床优势。推测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机理可能与抑制炎症的扩展和加速炎症的吸收,综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相关,但其是否可以控制病情及逆转骨质破坏尚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远期观察随访。
高晨[8](2019)在《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是一种以中轴关节、肌腱、韧带、骨附着点为主的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临床常表现为腰背僵直、炎性腰痛、肌腱端炎、外周关节炎等以及关节外表现。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关节,及眼、肺、心、肾等器官。晚期病情发展易导致骨性强直、脊柱畸形及严重的功能障碍。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环境等有关,临床治疗上缺乏特异性。近年来中医药专家在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量文献报道有关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手法等,对于强直性脊柱炎从其外治或内治方面都取得良好疗效,显示出中医药治疗AS的显着优势。通过系统、全面地收集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以求达到以下目的:(1)系统评价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及安全性;(2)对30多年中药治疗AS的随机或半随机、及临床报道病例数大于30例的治疗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辩证施治及中药用药规律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评价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制定文献的纳入标准为及排除标准,使用电子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ASP,Cochrane Library,OVID,Springer-link;中文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与手工检索结合,收集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论:依据制定的检索策略及文献纳入标准,一共纳入13个符合研究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共计1004例。Meta分析采用M-H法分析显示,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通过系统评价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医药无论在单独应用或者配合西药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病情的改善及症状的缓解,相关检验指标的优化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随机对照试验存在一定方法学缺陷,随机对照试验过程中存在一定干扰因素,研究论文发表存在一定偏倚的影响因此仍需更多的多高质量、大样本双盲RCT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杨先文[9](2014)在《骶髂关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骶髂关节韧带进行解剖学观测,为临床上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作用机制提供解剖学依据。2.分析斜扳法作用下正常骶髂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分布,观察该手法对正常骶髂关节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影响,进一步讨论骶髂关节半脱位作为一种疾病独立存在的科学性。3.研究骨盆正位片与双斜位片中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提供确切的放射解剖学依据。4.探讨骨盆正位X线片上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指导临床对骶髂关节放射影像学的认识。方法1.(1)5具正常成年骨盆标本(1具新鲜女性骨盆标本,4具防腐骨盆标本-男女各两具)。观测骶髂关节各韧带的起止及走行特点;(2)按顺序依次切断骶髂关节韧带,观测切断每条骶髂关节韧带前后骶髂关节活动度的变化情况;(3)当切断所有骶髂关节韧带后,打开骶髂关节,观测骶髂关节内部结构的特点;(4)观测骨盆水平切片中骶髂关节间隙与骶髂关节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特征。2.在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人体侧卧位的生理姿势,对模型分别施加水平向前、向后的载荷,以计算在模拟斜扳法作用时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分布情况。3.在男女各1具成人干燥髂骨和骶骨的耳状面上分别均匀涂上钡粉,合拢骨盆胶带固定,拍摄骨盆正位片和斜位片;再将钡粉洗净,用细铅丝分别沿着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的边缘环绕,合拢骨盆胶带固定,分别拍摄骨盆正位片和斜位片。观察耳状面和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片与斜位片上的投影变化和形态特征。4.对男女各475例正常骶髂关节的骨盆正位X线片进行观测。根据骶髂关节间隙的数量及间隙的走行特点,对骶髂关节进行放射学分型。结果1.(1)髂腰韧带厚而坚韧,起始于第5腰椎横突,分为两个分支,其中一支横行放射至髂嵴后半部,而另一支斜向内下放射至骶髂前韧带表面。髂腰韧带起始部位的宽度(A1B1)男性为2.04±0.06cm,女性为1.98±0.05cm;A1B1的中点到髂腰韧带止于髂嵴后上部最远的点的距离(C1D1)男性为5.93±0.07cm,女性为5.87±0.06cm,通过t检验得知,A1B1男女间P=0.082>0.05,C1D1男女间P=0.120>0.05故均无统计学差异;(2)骶髂前韧带宽而薄,位于骶髂关节的前面,连接着骶骨骨盆面的侧缘与髂骨耳状面的前缘。骶髂前韧带中部的宽度(D2E2)男性为3.09±0.06cm,女性为3.06±0.06cm;骶髂前韧带覆盖于骶髂关节间隙的最高点到弓状线后端的距离(F2G2)男性为5.36±0.07cm,女性为5.38±0.06cm,通过t检验得知,D2E2男女间P=0.388>0.05,F2G2男女间P=0.472>0.05,故均无统计学差异;(3)骶髂后韧带分为骶髂后短韧带和骶髂后长韧带,其中骶髂后短韧带起于髂骨粗隆和髂骨耳状面后部及髂后下棘,斜向内下方,止于骶骨外侧嵴和骶关节嵴;而骶髂后长韧带位于骶髂后短韧带的表面上方,自髂后上棘达第2至第4骶椎的关节突,向内与腰背筋膜相连,向外与骶结节韧带相连;骶髂后短韧带中髂后下棘到骶骨外侧嵴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A3B3)男性为3.07±0.04cm,女性为3.01±0.03cm;骶髂后长韧带附着于髂后上棘到第4骶椎关节突之间的距离(C3D3)男性为6.31±0.08cm,女性为6.17±0.04cm,通过t检验得知,A3B3男女间P=0.027<0.05,C3D3男女间P=0.005<0.05故有统计学差异;(4)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方,起于髂骨翼后缘和骶、尾骨侧缘,纤维束斜向下外集中,附于坐骨结节内侧缘。骶结节韧带附着于髂骨翼后缘的最高点与尾骨侧缘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A4B4)男性为9.13±0.04cm,女性为9.06±0.03cm;骶结节韧带附着于髂骨翼后缘的最高点到坐骨结节的距离(A4C4)男性为6.76±0.04cm,女性为6.62±0.04cm;骶结节韧带附着于尾骨侧缘的最低点到坐骨结节的距离(B4C4)男性为11.43±0.19cm,女性为11.11±0.05cm,通过t检验得知,A4B4男女间P=0.015<0.05,A4C4男女间P=0.001<0.05,B4C4男女间P=0.004<0.05,故均有统计学差异;(5)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于骶、尾骨侧缘,呈三角形,纤维束斜向下外集中,附着于坐骨棘。骶棘韧带附着于骶、尾骨侧缘的宽度(A5B5)男性为3.29±0.12cmm,女性为3.20±0.10cm;骶棘韧带附着于骶、尾骨侧缘的最上端到坐骨棘的距离(A5C5)男性为5.28±0.13cm,女性为5.51±0.13cm;骶棘韧带附着于骶、尾骨侧缘的下端到坐骨棘的距离(B5C5)男性为5.06±0.07cm,女性为5.16±0.06cm;通过t检验得知,A5B5男女间P=0.207>0.05,故无统计学差异,A5C5男女间P=0.022<0.05,B5C5男女间P=0.043<0.05,故均有统计学差异;(6)在两例骨盆横切片中,男性和女性骨盆水平切片中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间隙起止点间的距离M1M2均由低位骨盆到高位骨盆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骨盆水平切片中的骶髂关节骨间韧带起止点间的距离M2O由低位骨盆到高位骨盆则呈现不同的规律,男性先递增后递减,女性则均为递增;M1A2/M2O比值则均呈递减;M1M2在人体冠状面的投影N1N2均逐渐递减,M1M2与人体矢状轴所成夹角a1均小于M20与人体矢状轴所成夹角a2。2.在正常骨盆上施加模拟斜扳法载荷后,从骨盆前面观看,骨盆的应力主要集中在左侧髂窝内侧前下部分,最大为0.5401E+07;从骨盆的后面观可看出,最大应力位于左侧髂骨与坐骨的连接处,最大应力为0.694E+07。从骨盆侧面观可看出,最大应力位于左侧骨盆的坐骨大切迹处,为0.540E+07。骨盆的位移主要集中在加载侧骨盆的对侧骨盆,最大位移位于对侧骨盆的髂前上棘和髂嵴最高点之间的区域,载荷的一侧骨盆位移最小为0。骶髂关节内外方向的最大应变的为8.682×10-4m。骶髂关节前后方向最大应变的约为3.284×10-4m,骶髂关节上下方向最大应变为3.337×10-4m。3.在骨性标本上,男性骶髂关节的耳状面呈“L”形,女性呈“C”形。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男性及女性的耳状面均位于骶髂间隙的下2/3,此时己无法观察到“L”形及“C”形的耳状面,仅表现为一细长状面,但男性的耳状面较女性更为狭长(如图1,2)。在骨盆斜位片上则可清晰观察到对侧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男性髂骨耳状面面积较大,形态狭长,女性髂骨耳状面则面积较小,呈长条形;亦可观察到同侧上半部分的骶髂关节间隙。4.在骨盆正位片上可观察到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可通过分别固定在骶骨和髂骨耳状面边界的铅丝观察到骶髂关节前后间隙的组成结构,即前间隙是由骶骨耳状面的前缘和髂骨耳状面的前缘所围成的间隙,后间隙则是骶骨耳状面的后缘和髂骨耳状面的后缘所围成的间隙。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男性骶髂关节耳状面面积较大且形态狭长似肾形,与之对应的女性耳状面面积较小且呈长条形(如图3,4)。在骨盆斜位X线片上,可清晰地显示投照对侧骶髂关节耳状面的范围和边界以及整个骶髂关节间隙。在男性骨盆正位X线片上,AB和CD段表现为单间隙,BFC和BEC分别构成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与男性相比,女性骨盆正位X线片上,AB的距离一般较短,并缺少CD段,C点和D点两点重合。斜位片可以大致观察投照侧的耳状面、前间隙和后间隙情况(图7,8)。5.正常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Ⅰ型为双侧单间隙型,男女分别为42例(8.8%)和122例(25.7%);②Ⅱ型为双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376例(79.2%)和222例(46.7%);③Ⅲ型为一侧单间隙,一侧双间隙型,男女分别为57例(12%)和131例(27.6%)。Ⅱ型又分为四个亚型:①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3例(0.8%)和15例(6.6%);②12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212例(56.4%)和155例(69.8%);③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8例(2.1%)和4例(1.8%);④121型双间隙,男女分别为157例(41.8%)和44例(19.8%);Ⅲ型也分为两个亚型:①左侧单间隙,右侧双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15例(26.3%)和65例(49.6%);②左侧双间隙,右侧单间隙型的男女分别为42例(73.7%)和66例(50.4%)。结论1.骶髂关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其稳定性与骶髂关节韧带和骶髂关节面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其中骶髂后韧带和骶髂关节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2.斜扳法作用于正常的骨盆时,其作用于骶髂关节上的应力主要集中于骶髂关节的上缘和下。斜扳法只能扳动正常骶髂关节的上缘和下缘,且能产生的位移很小。斜扳法作用下,骶髂关节内外方向的位移最大,其次为骶髂关节前后方向位移,骶髂关节上下方向位移最小。3.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上有其放射解剖学特征,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以及耳状面是观察的重点,骨盆正位X线片基本可满足临床需要。4.正常人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以双侧双间隙型最常见,其中又以“12”型双间隙所占构成比最大,但各型构成上有性别差异。
孙哲[10](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昼夜变化,并分析中医证型及疾病特征对其影响,为强直性脊柱炎时间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且符合纳排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为试验组(AS组);同时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查体明确有无外周关节受累,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将试验组分为AS活动组及缓解组;应用中医四诊及主症次症对试验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骶髂关节X线进行影像学分级。分别于子时、卯时、午时、酉时采取两组受试者的肘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观察其昼夜变化并分析中医证型及疾病特征对其影响;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波动比较平稳且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昼夜变化;试验组(AS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子时达峰值,午时达谷值。2 AS活动组、缓解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活动组血清TNF-α、IL-6水平于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AS缓解组血清TNF-α、IL-6水平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3不同中医证型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在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瘀血痹阻证、肾虚督寒证、肝肾亏虚证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血清IL-6水平在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肾虚督寒证、肝肾亏虚证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4不同影像分级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二者在单侧Ⅲ级、双侧Ⅱ级于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单侧Ⅳ级、双侧Ⅲ级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5有无外周关节受累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外周关节受累时两者均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无外周关节受累时两者均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结论1 AS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存在昼夜变化,子时最高(峰值),午时最低(谷值)。2 A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疾病特征中血清TNF-α、IL-6水平的昼夜变化存在差异。图10幅;表16个;参125篇。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误诊现状及其影响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现状的临床研究 |
第一章 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现状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强直性脊柱炎康复锻炼治疗现状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手术治疗的临床随访研究 |
前言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有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教育”的文献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幼年型与成年型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特点及其影响的对比研究 |
前言 |
患者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References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病因 |
1.1.2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1.1.3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研究现状 |
1.1.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进展 |
1.1.5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1.1.6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
1.1.7 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进展 |
1.1.8 小结 |
1.2 研究选题及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第一部分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的比较 |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和病情评估方法 |
第二部分 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2.1.3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1.4 研究对象入选和排除标准 |
2.1.5 AS患者病情评估方法 |
2.1.6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评价方法 |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TNF-α拮抗剂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7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伦理审批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收集 |
2.3.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3.3 主要仪器 |
2.3.4 实验步骤和方法 |
2.4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比较 |
3.1.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1.2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 |
3.1.3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 |
3.1.4 三种IMI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3.1.5 IBD与RA患者肠道标志菌 |
3.2 第二部分TNF-α拮抗剂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 |
3.2.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结果 |
3.2.2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2.3 TNF-α拮抗剂对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2.4 HC组和AS组的标志菌(Biomarkers) |
3.2.5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变化 |
3.2.6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变化 |
3.2.7 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AS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数的动态变化 |
3.2.8 AS患者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性指数的相关分析 |
3.2.9 KEGG和 COG功能基因预测分析 |
3.3 第三部分 吸烟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和 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1 吸烟对AS患者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2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动态影响 |
3.3.3 吸烟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3.4 吸烟对AS患者TNF-α拮抗剂疗效的影响 |
3.3.5 ASns和 ASs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与ASDA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三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各具特点 |
4.2 AS患者应用TNF-α拮抗剂治疗期间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呈动态变化 |
4.3 肠道菌群对TNF-α拮抗剂的反应性 |
4.4 与AS疾病活动指数高度相关的菌群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监测指标 |
4.5 吸烟对AS患者肠道菌群和TNF-α拮抗剂治疗的影响 |
4.6 功能预测及未来展望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
1.1 遗传因素 |
1.2感染因素 |
1.3 免疫因素 |
1.4内分泌因素 |
2 临床表现 |
2.1 炎性腰背痛 |
2.2外周关节炎 |
2.3 关节外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4.1 实验室检查 |
2.4.2 影像学检查 |
3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
3.1 诊断标准 |
3.2 病情评估 |
4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进展 |
4.1非药物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4.2.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4.2.2抗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TNFi) 治疗 |
4.2.3 慢作用抗风湿药 (DMARDs) |
4.3 手术治疗 |
(4)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诊断标准 |
3 治 疗 |
4 小 结 |
(5)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西医 |
1.2 中医 |
2 诊断 |
2.1 诊断标准[9] |
2.2 1966年纽约标准[10] |
2.3 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1] |
2.4 诊断 |
2.5 HLA-B27在诊断中的意义[13] |
2.6 CT在诊断中的意义[14] |
3 辨证分型 |
3.1 辨中医证型 |
3.2 分期论治 |
4 治疗 |
4.1 西医治疗 |
4.1.1 一般治疗 |
4.1.2.1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4.1.2.2 改善病情药物 (DMARDs) |
4.1.2.3 糖皮质激素 (corticosteroids, CS) |
4.1.2.4 生物制剂 |
4.1.3 手术治疗 |
4.1.4 心理干预 |
4.2 中医治疗 |
4.2.1 辨证论治 |
4.2.2 分期论治 |
4.2.4 中成药治疗 |
4.2.5 外治法 |
5 病案举例 |
5.1 患者某, 男, 34岁, 初诊日期:2008年7月30日。 |
5.2 王某, 男, 22岁, 2007年5月10日首诊。主诉“腰背僵硬酸痛5年, 加重半年”。 |
(6)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综述一:现代医学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和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诊断分类标准 |
6 治疗 |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古代医家对筋痹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表现 |
4 治法 |
5 方药 |
6 针灸 |
7 预后 |
8 述评 |
参考书目 |
前言 |
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名证候治法用药规律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2.3 入选情况 |
2.4 分析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证候与证候要素 |
3.4 治法 |
3.5 总体用药 |
3.6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导师房定亚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与数据挖掘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提取及处理 |
3.3 统计分析 |
3.4 关联规则挖掘 |
3.5 导师指导验证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主要症状 |
4.3 辨证分型 |
4.4 治法 |
4.5 用药特点 |
5. 讨论 |
5.1 关于一般情况 |
5.2 关于病名认识 |
5.3 关于病因病机 |
5.4 关于治法方药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2.6 试验设计 |
2.7 试验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总体疗效比较 |
3.3 三组疗效指标各评价点情况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古代医家对AS的认识特点 |
5.2 当代中医对AS的认识 |
5.3 导师对AS的认识 |
5.4 解痉舒督汤治疗AS的临床疗效评价 |
5.5 中医药治疗AS的优势分析 |
5.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7)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宄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五、小结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治概况 |
一、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认识 |
1、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名的认识与发展 |
2、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1 药物治疗 |
2 针灸治疗 |
3 其他治疗 |
三、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强直性脊柱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研究 |
1、AS的流行病学 |
2、AS的病因与遗传学研究 |
3、AS的发病假说 |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
1、AS的临床特征 |
2、AS的检查与诊断 |
3、AS的治疗 |
4、AS的评估与监测 |
三、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标及方法 |
二、研究方案 |
1、病例来源及标准 |
2、随机及对照 |
3、治疗方法 |
4、治疗周期、观察时点 |
5、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
6、伦理问题及受试者依从性 |
7、病例脱落 |
8、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
三、观察指标 |
1、一般项目 |
2、疗效指标量化评定标准 |
3、安全性项目检查 |
四、临床疗效评定 |
1、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2、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3、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评定 |
五、主要技术路线 |
六、研究结果 |
1、病例资料 |
2、基线比较 |
3、疗效比较 |
4、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课题提出及设计 |
1 组方的选择 |
2 对照组选择 |
3 样本量确定 |
二、疗效评价 |
1 自身比较(组内比较) |
2 对照比较(组间比较) |
三、脱落病例讨论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与设计 |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
1.文献纳入标准 |
2.干预措施类型 |
3.文献排除标准 |
4.疗效判定指标和安全性指标 |
(三)检索策略 |
1.检索策略 |
2.文献筛选 |
3.数据提取 |
4.方法质量评价 |
5.资料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检索及筛选结果 |
(二)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详见附表1) |
1.样本量 |
2.受试者的特点 |
3.干预措施 |
4.疗效指标 |
(三)方法学质量评价(详见附表2) |
(四)Meta统计分析结果 |
1.临床总有效率 |
2.脊柱VAS评分 |
3.腰椎活动度试验(Schober) |
4.胸廓活动度 |
5.指地距 |
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
7.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 |
8.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 |
9.不良事件 |
三、讨论 |
(一)总有效率 |
(二)整体评价 |
(三)不良事件 |
(四)本文存在的不足 |
(五)未来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
1.西医诊断标准 |
2.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二)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1.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 |
2.柳氮磺吡啶 |
3.甲氨蝶呤 |
4.糖皮质激素 |
5.共他药物如沙立度胺(反应停) |
6.TNF-α拮抗剂 |
(三)中医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四)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9)骶髂关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骶髂关节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实验工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骶髂关节各韧带的观测结果 |
2.2 切断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韧带后,骶髂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
2.3 骶髂关节内部结构特点的观测结果 |
2.4 骨盆水平横切片中骶髂关节腔与骶髂关节骨间韧带的解剖学数据测量结果 |
3 讨论 |
3.1 骶髂关节的结构特点 |
3.2 骶髂关节各韧带的结构特点及其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
3.3 推拿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模拟斜扳手法作用下骶髂关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骶髂关节半脱位模型的建立 |
1.2 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加载及分析 |
2 结果 |
2.1 应力分布 |
2.2 应变分析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后应变分布图 |
2.3 位移分析 |
2.4 影响结果的因素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耳状面的观察 |
2.2 耳状面边缘的观察 |
2.3 骨盆正位片上骶髂关节间隙的观察 |
3 讨论 |
3.1 骶髂关节的相关解剖 |
3.2 临床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现状 |
3.3 X线片在骶髂关节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
3.4 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正常骶髂关节的放射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分型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骨盆正位X线片的临床应用 |
3.2 骨盆正位X线片骶髂关节分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骶馆关节临床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有限元技术在骨盆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三)X线片诊断纸髂关节病变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受试者纳入标准 |
1.1.4 受试者排除标准 |
1.1.5 受试者剔除标准 |
1.1.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1.7 研究方法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AS组、对照组血清TNF-a、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3 AS活动组、缓解组血清TNF-a、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4 不同中医证型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5 不同影像学分级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6 外周关节受累时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3 讨论 |
1.3.1 AS相关细胞因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 |
1.3.2 AS中医证型与TNF-α、IL-6 水平变化的关系 |
1.3.3 从中医阴阳学说角度认识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3.4 AS疾病特征与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的分析 |
1.3.5 时间治疗在AS中的应用 |
1.3.6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对脊柱关节炎的认识 |
2.2 脊柱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 |
2.3 时间医学-昼夜节律 |
2.4 脊柱关节炎的昼夜节律 |
2.4.1 脊柱关节炎疼痛的昼夜变化 |
2.4.2 脊柱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昼夜变化 |
2.5 脊柱关节炎的时间治疗学 |
2.5.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
2.5.2 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 |
2.5.3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 |
2.5.4 生物制剂 |
2.6 中医对脊柱关节炎的认识 |
2.6.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2.6.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7 中医时间医学 |
2.7.1 中医时间医学对生理节律性认识 |
2.7.2 中医时间医学对疾病节律性认识 |
2.8 中医因时治疗 |
2.8.1 择时用药 |
2.8.2 中药在脊柱关节炎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病历报告登记表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D]. 管明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2]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吸烟和TNF-α拮抗剂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影响[D]. 张方泽. 吉林大学, 2020(01)
- [3]强直性脊柱炎诊疗进展[J]. 杨晓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17(S3)
- [4]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 冯方,孙永强.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05)
- [5]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J]. 杨戈,陈雪,司英奎,王韵,杨建宇,李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24)
- [6]基于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解痉舒督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D]. 杨怡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1)
- [7]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王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评价分析[D]. 高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骶髂关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杨先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D]. 孙哲.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