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宫内节育器的超声表现(附451例分析)

异位宫内节育器的超声表现(附451例分析)

一、子宫内节育器异位超声表现(附451例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陆柳怡,孙英,孙玉兰[1](2021)在《超声检查在妇女两癌筛查中的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两癌筛查中的实际价值与所得的检查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12月我区农村妇女39 803例两癌筛查的结果。结果:共检查39 803例,检出疾病者19350例,总阳性检出率为48.61%,其中阴道炎388例,急性子宫颈炎830例,子宫肌瘤12 132例,卵巢良性肿块2 381例,乳腺良性肿块3 612例,乳腺癌4例,宫颈癌2例,卵巢癌1例。结论:超声检查具有简便快捷、无损伤性、准确率高以及可反复应用等特点,在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黄晓娟[2](2021)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

杨秋平[3](2021)在《一次性负压子宫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

鲁晨曦[4](2021)在《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对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剖宫产后子宫瘢痕的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剖宫产后瘢痕憩室(CSD)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SD各参数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61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根据瘢痕愈合情况分为瘢痕完整组1091例,瘢痕憩室组519例,比较两组患者子宫位置、剖宫产瘢痕位置及剖宫产次数;根据排除标准排除270例后,将瘢痕完整组分为瘢痕完整出血组162例,瘢痕完整月经正常组728例,瘢痕憩室组分为瘢痕憩室出血组219例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231例;分析CSD的长度、深度、宽度、残存肌层厚度、容积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比较各参数对预测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1.瘢痕完整组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18.2%(162/890);瘢痕憩室组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48.7%(219/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位子宫中瘢痕憩室的发生率为28.2%(268/950),后位子宫中瘢痕憩室的发生率为38.0%(25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憩室组前位子宫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48.9%(115/235),后位子宫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48.4%(104/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1610例患者,1次剖宫产的人群中,CSD的发生率为29.4%(387/1316),2次及以上的剖宫产的人群中,CSD的发生率为44.9%(132/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瘢痕憩室组450例患者,1次剖宫产的人群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为44.9%(92/205),2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人群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为51.8%(127/245),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瘢痕憩室组与瘢痕完整组的瘢痕距宫颈内口距离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mm(范围0-6mm)vs4.0mm(范围0-13mm),P<0.05];瘢痕憩室组出血组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的瘢痕距宫颈内口距离中位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mm(范围0-6mm)vs0mm(范围0-6mm),P>0.05]。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CSD的各测量参数,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及容积与异常子宫出血具有相关性(均P<0.05),比较瘢痕憩室出血组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各参数,其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容积和憩室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度、宽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根据ROC曲线测得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及憩室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1,0.779,0.799,分别比较深度与残存肌层厚度、憩室比的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Z=5.15,均P<0.05),残存肌层厚度与憩室比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P>0.05);残存肌层厚度和憩室比的最佳界值分别为3.5mm、0.62,敏感性58.0%、58.9%,特异性90.5%、88.3%。结论:1.后位子宫、多次剖宫产和剖宫产的低位切口是CSD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CSD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没有相关性。2.CSD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深度、憩室比和容积明显大于月经正常组,残存肌层厚度小于月经正常组。3.各指标中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憩室比对异常子宫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憩室比及残存肌层厚度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最大。4.可以采用残存肌层厚度3.5mm和憩室比0.62作为预测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的风险阈值。

耿韦华[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分析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CE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1.文献检索:采用计算机检索方法,根据既定的检索策略及检索表达式,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及Central共计6个数据库。检索建库之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C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语言限定为中、英文。2.文献管理:文献管理采用EndnoteX9.1软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并进行相应的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3.统计学分析: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选择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危险差(Risk Difference,RD)作为效应量。计量资料单位一致时采用加权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量,单位不同的计量资料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效应量。合并效应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异质性检验结果用I2表示;敏感性分析用于评价Meta分析结果是否稳定可靠,或者探索异质性来源。异质性极大无法合并,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Z检验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对合并效应量进行检验,采用森林图表示Meta分析结果。制作漏斗图识别有无发表偏倚。结果:1.检索及筛选结果:检索相关文献3249篇,最终纳入文献16篇。2.Meta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体现在:①能提高临床疗效(I2=0%,RR=1.22,95%CI=[1.17,1.27],Z=8.82,P<0.00001),敏感性分析较稳定,漏斗图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②能提高宫腔镜疗效(I2=0%,RR=1.63,95%CI=[1.21,2.18],Z=3.23,P=0.001)。③降低 CD38 含量(I2=0%,MD=-10.85,95%CI=[-15.36,-6.34],Z=4.71,P<0.00001)。④提高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含量(I2=0%,SMD=3.55,95%CI=[3.07,4.02],Z=14.62,P=0.00001)。⑤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I2=0%,SMD=-2.24,95%CI=[-2.53,-1.95],Z=15.08,P=0.00001)。⑥缩短月经周期(I2=0%,RR=1.33,95%CI=[1.10,1.60],Z=2.98,P=0.003)。⑦增加子宫内膜厚度(I2=0%,MD=1.22,95%CI=[1.09,1.42],Z=15.13,P<0.00001)。⑧降低中医证候积分(I2=0%,MD=-8.01,95%CI=[-9.65,-6.37],Z=9.58,P<0.00001)。⑨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I2=42%,RD=-0.01,95%CI=[-0.09,0.07],Z=0.26,P=0.80)。3.描述性分析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以下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病理组织疗效强于西医治疗;下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改变妊娠结局,提高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降低复发率。结论:临床疗效评价:基于本次系统评价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CE疗效确切,具有前景,值得深入研究。①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缩短月经周期等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远期疗效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更有前景,如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复发率等,但仍需更多能强有力的证据予以论证。治疗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降低促炎因子IL-1β、TNF-α,增高免疫促进因子IL-2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下调炎症介质来调控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子宫内膜组织损伤。安全性分析:无明确证据表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加用中药治疗有关,未来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E的安全性研究。本系统评价纳入的部分文献质量欠佳,如样本量小,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部分纳入文献西医常规治疗并非CE公认的治疗方法,使得结论的证据强度受限。今后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RCT对其进行再评价;后续研究应排除采用非西医公认治疗方法的文献,并完善对检索词的选择。

卢秋敏[6](2020)在《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宫内良性病变,常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其病因未明,大多数观点认为它是激素依赖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宫腔镜下微小息肉的存在可能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相关,因此有学者提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炎症存在联系,即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会促使息肉的发生,子宫内膜息肉可代表慢性炎症引起的子宫内膜局部改变。而目前国内缺乏对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与辅助生殖结局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临床随访结果,探寻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的1.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不育症的育龄期女性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2.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患病比例。3.探讨有无不孕症患者之间患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比例是否存在差异。4.探讨不孕症类型与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关系。5.探讨以上两种病理情况共存的高危因素。方法1.选取2016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370例行宫腔镜术的育龄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宫腔镜及病理分为息肉组和无息肉组,息肉组根据病史分为不孕症组和无不孕症组,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宫腔镜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2.对收集的子宫内膜息肉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138免疫组化染色。3.对息肉组合并不孕的女性宫腔镜术后2年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辅助生殖助孕结局。结果1.对息肉合并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术后2年的进行辅助生殖结局随访,发现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活产率显着低于单纯息肉患者,而早期流产风险增加,生化妊娠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息肉合并CD138阳性的比例为24.68%,其中不孕症组中为39.2%,显着高于无不孕症组。3.在息肉合并不孕症的人群中,原发性不孕症组子宫内膜息肉合并CD138阳性的比例为28.60%,在继发性不孕症组中为52.7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有经间期出血、流产史和不孕症史,尤其是继发不孕的病史是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高危因素。结论1.子宫内膜息肉与慢性子宫内膜炎存在相关性,在不孕症尤其是继发不孕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故应重视是否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诊治。2.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可影响不孕患者的辅助生殖结局。3.对于既往存在经间期出血、流产史和不孕症史,尤其是继发不孕可能是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高危因素,建议术后对病理进一步行CD138免疫组化染色以明确诊断。

刘伟[7](2020)在《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评估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回声异常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进行IVF/ICSI助孕的所有患者。建立严格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进入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前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正常,但进入COH周期后经阴道超声检查(TVS)至少2次提示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质者共649例,其中45例因内膜回声异常取消了鲜胚移植,行胚胎冻存,并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或冻胚移植。其余604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本研究。按照严格的1:3配对原则,选取具有相近年龄(±1岁)、不孕类型(原发性不孕或继发性不孕)、不孕原因(女方输卵管相关疾病和男方少、弱、无精子)、促排卵方案(超长、长、短、拮抗剂及其他方案)以及尽可能考虑到合并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等),且COH过程中子宫内膜回声正常的不孕症患者为对照组(1812人)。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础资料、基本病例特点及IVF/ICSI的主要妊娠结局等。研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数据在年龄、体重指数、基础内分泌(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IVF/ICSI指征、促排卵方案、Gn启动量、Gn总量、移植胚胎的数目及胚胎移植天数等方面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活产率(41.39%VS 41.89%,P=0.830),生化妊娠率(59.10%VS 62.25%,P=0.169),临床妊娠率(51.49%VS 54.42%,P=0.212),临床妊娠流产率(17.04%VS 21.7%,P=0.076)和异位妊娠率(2.57%VS 1.32%,P=0.127)方面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因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取消鲜胚移植周期的患者有31例接受了宫腔镜检查,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及部分病理结果,发现子宫腔形态异常者有23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5例(48.39%),子宫内膜增生4例(12.90%),慢性子宫内膜炎2例(6.45%),宫腔粘连2例(6.45%),其余8例(25.81%)为正常宫腔。研究结论: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不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主要妊娠结局,可继续进行鲜胚移植。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邓珂[8](2020)在《促排卵过程中阴道超声新发现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对鲜胚IVF/ICSI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胚胎健康和内膜容受性良好,这两个条件均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能够成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作为首选的,可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辅助检查方法为经阴道超声,经阴道超声对于内膜发生病变的病理变化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经阴道超声下的子宫内膜表现出的异常是辅助生殖技术相关临床医生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试管婴儿治疗周期的促排卵过程中新发现了子宫内膜强回声光团怎么办是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医生进退两难的问题:是应该全胚冷冻,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或宫腔镜电切术明确病理性质后行冻胚移植?还是应该继续周期行鲜胚移植?该问题目前还尚无定论。研究促排卵过程中新发现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光团对鲜胚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治疗方法的正确选择,对改善患者的辅助生殖妊娠结局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试管婴儿治疗周期的促排卵过程中新发现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鲜胚移植后的妊娠结局等,通过对强回声团块对鲜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可选择的治疗方式的相关风险进行比较和评估,为生殖方向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体外助孕治疗的不孕女性的相关资料。根据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定鲜胚移植周期促排卵过程中经阴道超声新发现子宫内膜强回声,并进行了鲜胚周期胚胎移植的患者共426人作为研究组,同时依据制定的严格的配对标准,从相应时间段的鲜胚移植患者中筛选对照组。配对标准包括:促排卵过程中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回声正常,年龄相差不大于一岁,不孕症的类型,控制性促排卵方案,胚胎移植周期以及既往相关病史及其他临床特征等则尽量与研究组相同。对照组以1:2的匹配率与实验组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控制性促排卵相关数据,及IVF/ICSI妊娠结局等。研究结果:在纳入分析的资料中,共有1400例患者在促排卵过程中通过阴道超声新发现子宫内膜强回声,其中1088例患者选择继续鲜胚移植周期,312例患者选择取消周期。1088例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426例患者进入研究组。根据匹配标准,共纳入85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数据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的患者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显着高于对照组((1.2±0.2 cm vs.1.1±0.2 cm,P<0.001))。经过 logistics 回归调整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活产率分别为43.7%及46.2%,虽然对照组的活产率略高于研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妊娠结局指标如临床妊娠率、着床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流产率等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试管婴儿周期促排卵过程中经阴道超声发现的直径不大于18mm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光团不影响患者鲜胚移植的妊娠结局。在试管婴儿周期中,患者若其他条件合适,完成鲜胚移植周期是较合适的选择。

张金甜[9](2020)在《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分析》文中认为一、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阴道微生态比较分析目的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比较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阴道微环境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1.1-2019.12.31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249例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入组患者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均在我院住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在宫腔镜手术前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查。以同期309例育龄期健康查体女性为对照组,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差异。结果1、育龄期EP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20.5%,51/249)高于康查体女性(17.2%,53/309),阴道感染发生率(30.1%,75/249)高于健康查体女性(19.4%,6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P患者组阴道感染中以细菌性阴道病为主(42/75,56%)。2、育龄期EP患者及健康查体女性除确诊阴道感染患者外,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在两组人群的差异比较分析显示:(1)EP患者平均阴道分泌物p H值(4.434±0.330)高于健康查体女性(3.967±0.337),阴道分泌物p H值异常发生率(19%,33/174)高于健康查体女性(5.2%,13/2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2)EP患者乳杆菌分级为Ⅱa-Ⅲ级的比例(39.7%,69/174)高于健康查体女性(30.1%,75/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与健康查体女性相比,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微生态异常的发生率更高。E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除确诊阴道感染患者外,阴道微生态评价指标在两组人群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阴道p H值升高与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相关;此外,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优势菌为乳杆菌,但乳杆菌数量降低、乳杆菌外的其他细菌繁殖增加。提示:重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对无症状、无明确病原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特别是阴道p H值升高、乳杆菌减少等给予早期干预和处理,可能对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及复发具有积极意义。二、阴道微生态异常与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特征分析目的从阴道微生态角度分析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为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及预防复发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同第一部分。对249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阴道微生态诊断进行分组:阴道微生态正常组123例,阴道微生态异常组126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阴道微生态异常组EP的临床特点:(1)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71.4%,90/126)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59.3%,73/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其出血模式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2)不孕的发生率(31.7%,40/126)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20.3%,25/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3)腹痛(9.5%,12/126)、宫颈息肉(23%,29/126)的发生率均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3.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40)。2、阴道微生态异常组EP的宫腔镜下表现:多发息肉、无蒂息肉的发生率(92.1%,82.5%)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82.9%,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39);部分息肉表面有出血、坏死。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可能参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发展;重视育龄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及时治疗阴道感染、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可能对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预防复发有积极意义。

王中正[10](2020)在《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是困扰广大妇女的常见问题,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易复发,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给个人和医疗系统带来负担。药物治疗失败或有药物治疗禁忌时,人们往往寻求外科手术干预,包括子宫切除或子宫内膜消融术。子宫切除术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妇科手术,它在改善AUB症状的有效性是公认的。尽管它是最常见的妇科手术,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必须切除子宫、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等。尽管随着微创理念深入、手术设备的进步及手术经验的增加,并发症已经较前减少,但很多女性更愿意保留子宫,保留子宫的原因很多,包括文化因素和个人价值观,避免长时间恢复,以及最小化并发症的风险。对于那些药物治疗失败或不愿意长期行药物治疗的妇女,子宫内膜消融术是全子宫切除术的另一种选择。子宫内膜消融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占主导地位,导致子宫切除的数量迅速减少。第一代子宫内膜消融是指通过宫腔镜手术在直视下破坏子宫内膜。其中包括经宫颈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滚珠消融和激光消融。这些方法使用液体介质膨空宫腔,并提供子宫内膜的直接可视化,需要高超的宫腔镜手术技术。第一代内膜消融技术因为术中需要液体膨空宫腔,因此容易发生液体超负荷和子宫穿孔及电损伤。此外,对操作人员手术技巧要求高,且不利于在门诊局麻条件下使用。第二代设备提供整个子宫腔内膜的同步消融,称为整体子宫内膜消融术(GEA)。与第一代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优势包括:操作简单、半自动化、手术时间短、安全性和有效性高。而且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更小,并允许在门诊局麻条件下使用,技术上更容易操作,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它们主要包括五种子宫内膜消融方法:热球囊消融、循环热液消融、冷冻消融、微波消融和双极射频消融。诺舒(Nova Sure)自从2001年被美国FDA批准使用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与其他GEA技术相比,Nova Sure治疗时间最短,不需要子宫内膜预处理,可以在月经周期的任何时间进行。本研究拟探讨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诺舒(Nova Sure)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我院的因AUB行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共64例。统计患者的年龄、消融时间、手术时间、血红蛋白、术中不良事件、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1、3、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的月经改善情况。结果: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64例AUB患者年龄27-53岁,平均44.5岁,宫腔深度4.5-8.5厘米,平均6.0厘米;宫腔宽度3-5.5厘米,平均4.1厘米;手术时间15-35分钟,平均21.8分钟;消融时间63-116秒,平均89.5秒,出血量均<10毫升。2)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5天,平均2.2天,14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下腹痛,11人可忍受,无需任何处理后自行缓解,3人需要止痛对症处理,2人发生发热,所有病人均无感染。3)月经改善情况:术后1、3、6个月闭经率分别为68.7%(44/64)、65.6%(42/64)、59.3%(38/64);有效率为分别为100%、96.8%、93.7%;满意率分别为100%、95.3%、92.1%。4)贫血改善情况:患者术前血红蛋白53-123g/L,平均99.0g/L;术后6月血红蛋白85-127g/L,平均114.1g/L。结论:诺舒治疗AUB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可以作为子宫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法,为妇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选择。

二、子宫内节育器异位超声表现(附451例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节育器异位超声表现(附451例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检查在妇女两癌筛查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子宫附件检查仪器与方法
        1.2.2 乳腺超声检查仪器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对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出血的相关性
    2. 子宫位置与剖宫产瘢痕憩室的发生以及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3. 剖宫产次数与剖宫产瘢痕憩室发生及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4. 剖宫产瘢痕位置与瘢痕憩室的发生以及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5. 剖宫产瘢痕憩室各参数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6. 剖宫产瘢痕憩室各参数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讨论
    一、剖宫产瘢痕憩室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二、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三、剖宫产瘢痕憩室各测量指标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四、CSD的残存肌层厚度、憩室比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五、剖宫产瘢痕憩室中积血(液)的来源
    六、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在剖宫产瘢痕憩室中的诊断价值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瘢痕憩室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1 CE的流行病学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CE的诊断
        4 CE的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医学关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数据提取
        1.5 文献风险偏倚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结果
        2.3 纳入文献基本资料
        2.4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5 临床疗效比较
        2.6 宫腔镜疗效比较
        2.7 病理组织疗效比较
        2.8 免疫组化指标比较
        2.9 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变化
        2.10 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2.11 子宫内膜厚度情况比较
        2.1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13 妊娠情况比较
        2.14 复发率
        2.15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3.1 结果讨论
        3.2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3.3 研究意义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附录2 纳入文献特征表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
    1.3 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分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试剂及仪器设备
        2.3.1 宫腔镜检查设备
        2.3.2 病理检查设备及试剂
    2.4 方法和步骤
        2.4.1 宫腹腔镜检查方法
        2.4.2 病理切片及染色方法
        2.4.3 阅片及记录
        2.4.4 相关定义及病理诊断依据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息肉合并不孕症组中合并CE和单纯EPs组间一般情况及辅助生殖结局比较
        3.1.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3.1.2 两组间辅助生殖结局比较
    3.2 息肉组和无息肉组CD138合并阳性率分析
    3.3 息肉组中不孕症组与无不孕症组合并CD138阳性率分析
    3.4 息肉合并不孕症组中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合并CD138阳性率分析
    3.5 子宫内膜息肉合并CD138阳性和CD138阴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子宫内膜息肉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4.2 子宫内膜息肉和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关系
    4.3 子宫内膜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对生育功能的相互影响
    4.4 慢性子宫内膜的诊治进展
    4.5 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危险因素及诊治建议
    4.6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与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不孕患者的生育指导
    4.7 未来展望
    4.8 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腔镜在不孕女性宫腔病变的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促排卵过程中阴道超声新发现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对鲜胚IVF/ICSI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主要仪器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COS过程中新发现的HEM对鲜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2.COS过程中新发HE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讨论
    1.TVU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2.COS的应用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3.COS过程中新发现的HEM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COS过程中新发现的HEM的治疗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厚度对试管婴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阴道微生态比较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1.4 统计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一般资料分析
        1.2.2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阴道微生态诊断分析
        1.2.3 非阴道感染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健康查体女性阴道微生态比较
    1.3 讨论
        1.3.1 子宫内膜息肉的流行病学
        1.3.2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
        1.3.3 育龄期女性生殖道感染与子宫内膜息肉
    1.4 小结
二、阴道微生态异常与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分组
        2.2.2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微生态诊断与临床特征分析
        2.2.3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阴道微生态诊断与宫腔镜手术情况分析
    2.3 讨论
        2.3.1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年龄与阴道微生态异常
        2.3.2 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与阴道微生态异常
        2.3.3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表现与阴道微生态异常
    2.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异常子宫出血的评估及治疗
    参考文献

四、子宫内节育器异位超声表现(附451例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检查在妇女两癌筛查中的应用体会[J]. 陆柳怡,孙英,孙玉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0)
  • [2]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分析[D]. 黄晓娟. 西安医学院, 2021
  • [3]一次性负压子宫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D]. 杨秋平.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对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分析[D]. 鲁晨曦. 山东大学, 2021(1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耿韦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子宫内膜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D]. 卢秋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控制性超促排卵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不均质回声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D]. 刘伟. 山东大学, 2020(02)
  • [8]促排卵过程中阴道超声新发现的子宫内膜强回声对鲜胚IVF/ICSI结局的影响[D]. 邓珂. 山东大学, 2020(02)
  • [9]育龄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分析[D]. 张金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D]. 王中正.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异位宫内节育器的超声表现(附451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