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

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

一、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苏秀芝[1](2007)在《网络数控加工中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对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控机床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加工的零件误差小、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便于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便于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特点而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是纵观国内的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相当一部分数控机床利用率不具有网络功能,甚至没有通讯接口,一般也不拥有大容量存储设备。而随着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这些CAD/CAM系统越来越快地进入实际加工系统。然而数控程序、控制参数、刀具补偿等尚需在线手工录入,不利于CAD/CAM的一体化实现。因此,采用自动编程系统或CAD/CAM系统离线生成数控程序和相应的控制参数与补偿量,通过仿真预先验证生成程序的正确性,优化NC加工程序,利用数控机床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并行作业,是提高数控机床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FANUC数控铣销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机床配有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讯口,以VC++6.0作为开发工具,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服务微机与FANUC铣销加工中心的通讯方面做了以下工作:通过数控设备上配有的RS-232C串行接口作为通信的突破口,深入研究RS-232C的引脚定义、CNC与PC之间的接线方式、数控程序的格式、通讯参数的设定、通信方式、传输协议设定,并实现了数控设备与本地服务机的通讯。在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实现本地服务机与远程CAD/CAM设计微机的通信方面做了以下工作:进行网络拓扑、连接方式、通讯协议的选择,将由远程CAD/CAM

阎波[2](2007)在《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微机保护的灵活性,使生产厂商或者用户能够根据现场的保护类型配置保护逻辑,本文将可编程逻辑的思想应用于微机保护逻辑的实现中。本文首先着重介绍了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开发的软件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机界面,并具备基本的编辑操作功能。本文利用模块化的思想,对各种类型的保护逻辑图进行研究分类,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用程序封装实现,组成模块库,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软件平台上根据实际的保护原理框图,配置对应的保护逻辑图,实现逻辑判断功能。软件平台还应用图论的理论实现配置的逻辑图的遍历和保存,生成可编程逻辑文件。其次,在研究串行通信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个用于串行通信的组件,并选用标准规约IEC60870-5-101作为串行通信的协议,用来在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与保护装置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将可编程逻辑文件完整地传输到保护装置中。最后,可编程逻辑文件被传输到保护装置后,为实现其保护逻辑的功能,编写了一段解析程序,解析其逻辑关系,与保护程序建立链接关系,实现保护功能。通过三段式方向电流保护单相逻辑框图的具体实例,对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应用效果加以验证,证明其可行性和灵活性。

程雷[3](2006)在《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要求不断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原先在变电站通信网络使用的低速RS485串行总线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局限性表现出来,逐渐被性能优越的以太网所取代。随着IEC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的即将推行,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论文研究了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内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主要工作是完成了对测控保护装置的嵌入式系统通信软件的开发和对上位机以太网通信软件的研制。通过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数据流的特点分析和对常用的通信模式的比较,论文设计了测控保护装置接入无通信管理机的交换式以太网的组网方案,分别实现UDP组播+单播结合与TCP点对点传输两种方式,并对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测控保护装置的嵌入式系统通信软件是在基于Rabbit2000+Dynamic C的环境下所开发,对主应用程序和各模块的软件处理流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分析以太网通信软件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具有功能需求基础上,对以太网通信软件进行了合理的设计。论文介绍了Windows套接字编程技术,结合规约的特点,用VC++6.0开发研制了基于UDP协议和Winsock技术的单播通信软件和组播监控软件。通过对测控装置和以太网调试软件的联调,嵌入式系统通信软件和以太网调试软件工作正常,性能良好。最后,提出了基于IEC61850+MMS+TCP/IP协议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的可行方案。

陈月斌[4](2004)在《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研究了基于Windows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中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Windows下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一章:综述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介绍当代数控系统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分析基于PC的开放式CNC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主流数控系统软件平台,阐述了开发基于Windows经济型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研究意义。最后给出全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针对Windows平台下数控系统实时多任务控制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了Windows环境下软硬件精确定时技术;并在Windows底层驱动程序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对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编程开发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用程序与VxD共享内存的具体实现方法;此外,还对Windows下多线程技术中同步机制、任务调度算法以及线程调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介绍计算机通信系统的特点、组成、数据传输方式;分析比较了三种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RS-232C、USB和IEEE-1394)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等;最后,对通信协议层次结构中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第四章:介绍Win32下串行通信的内部机制及其基本步骤;分析串行通信的编程实现方法及其工作方式:并在对WindowsAPI方式和VxD模式实现串行通信关键技术分析基础上,具体编程开发相应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最后,对影响实时串行通信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验分析。 第五章:简要介绍基于Windows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组成;在分析Windows下数控系统多任务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实现多任务控制的缓冲区技术和基于多线程技术的多任务实时调度方案。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六章:总结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放体系结构CNC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

闫伟国[5](2003)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DNC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时代制造环境的变化需要建立一种面向市场需求具有快速响应机制的网络化制造模式。DNC(Direct Numerical Control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作为一种实现数控车间信息集成和设备集成的主要形式,需要面向网络化制造,实现数控设备的网络共享,进行数控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本文对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DNC系统Web-DNC系统的构建技术进行了研究,以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DNC通信技术和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的研究为核心内容。 在分析网络化制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Web-DNC系统的功能要求,即强调车间数控加工信息的集成,支持基于网络的制造数据共享、基于网络的实时监控功能和跨平台的操作功能。建立了Web-DNC系统实施的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包含用户层、服务层、代理层和设备层四层结构。服务层表示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代理层表示DNC通信平台和机床信息采集平台。以串行通信机床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和比较各种通信结构的基础上,面向不同的应用对象,Web-DNC系统的通信结构可以采用局域网结合点对点式结构或局域网式结构。与此相对应,代理层的实现存在点对点式通信和局域网式通信两种方式。 针对采用点对点式结构时DNC通信系统存在着功能单一、操作复杂和可移植性差的缺点,提出了构建通用DNC通信系统的思想,在同一平台下通过对通信参数和通信协议的不同设置实现对异构数控系统的支持。建立了DNC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型,划分为发送、接收和远程功能。分析了数控系统的通信协议和通信参数,讨论了DNC通信系统中各种功能的实现方法和涉及的相关参数。建立了通用DNC系统的实现模型,提出利用面向对象技术,针对通信协议来建立通用数控系统类的方法。确定了通用数控系统类中的相关属性和方法。用UML语言描述了发送、接收和远程三种业务过程模型图,分析了三种业务实施过程中各对象的状态变化。根据建立的系统模型,用Visual C++语言开发了通用DNC通信系统。 提出了针对串行通信数控机床构建局域网式DNC通信结构的技术方案,即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技术。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带宽和交换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技术成为可能。本文从数据传输的稳定、正确和及时三方面要求研究了这种通信技术的可行性。在分析系统的关键部件DNC控制器的性能原理和要求的基础上,选择BL2010单片计算机作为DNC控制器。建立了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的功能模型。针对DNC通信系统的特殊数据传输要求,建立了数控传输线路规程,采用缓冲控制方法实现了数控程序传输速度的匹配,给出了该技术方案中相关的参数。根据此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传输线路规程,详细分析了DNC通信平台、事件接收平台和DNC控制器内核的实现方法。该通信技术用具有网络接口的单片机集成实现了数据传输、机床状态采集和网络发布。这种结构减少了DNC通信的结构层次,使数控机床通过DNC控制器直接接入车间以太网,实现了全车间信息的完整性、通透性、一致性,降低了DNC系统的实施成本,是一种简洁高效的DNC通信解决方案。 对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模拟实验和现场实验分步进网络化制造模式下DNC关键技术研究行的方式,通过实验测试,证实了了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技术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可靠的,所采用的缓冲控制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传输速度的匹配。 研究了晒陌b-DNC系统中服务层即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的构建技术,分析了平台结构,设计了该平台构成的各功能模块。对平台构建的关键技术,动态交换技术、web服务器和数控库服务器的连接以及系统web平台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方法。

王红兴[6](2003)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电梯是目前高层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垂直运输交通工具。不但要求它乘坐舒服,停靠准确,方便快捷,而且还要求能尽量缩短侯梯时间和因故障停梯维修的时间。微机控制和变频调速技术在电梯上的广泛应用,使电梯的运行质量和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靠传统的人工来发现和处理故障的方法效率低下,而且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故障。此外,不同用户的电梯在地域上分布很广,一般可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这给电梯的维修保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此开发了一种基于PC机和单片机的二级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公共电话网络实现对分布在各地的电梯的运行状态的远程监视和对电梯故障进行监测统计、故障报警等。电梯远程监测在减少维修管理人员的同时,可及时发现故障,缩短了故障侯梯时间,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服务质量。 本文完成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REMS)的分析与研究、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完成了电梯远程监控系统PC机(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实现了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动态显示。并针对监控系统的特点,从系统元件、硬件电路、软件结构和软件程序设计等多方面考虑,运用抗干扰技术,保证了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前端机)的可靠性。上位机中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了上位机和前端机之间通过MODEM的多线程远程数据通信,并在前端机中利用AT命令控制MODEM实现了电梯运行状态数据的上传和参数下传设置。此外,在前端机中引入基于消息驱动的多任务机制,有效的改善了前端机系统的结构,增强了前端机系统响应的实时性。本文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故障知识库,还采用内嵌的专家系统模块对电梯故障进行了分析判断,提高了准确性,并有利于故障知识库的扩展和软件的维护。最后通过对整个监测系统的硬件调试、软件调试和软硬件综合调试,进一步验证了本监测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韩华[7](2001)在《GFS502-2型X射线机主机的人机界面及上下位机通信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化人机界面设计是先进的医用X射线机的研制、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对GFS502-2型50千瓦X射线机主机的计算机人机界面需求的深入分析,作者设计出具有触摸屏控制特点的基于VC++的Windows95/98系统下的友好人机界面。该界面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OOP)和可视控件技术,可以对多种摄影方式进行选择,在原单片微机控制的操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了自动曝光控制功能,扩充了对诊断过程中信息的数据管理和维护功能。并且采用RS-232串行通信标准,实现了上、下位机的串行通信,为微机控制系统的整体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设计已被北京万东医疗股份公司采用,能较好满足医用X射线机的良好人机交互以及智能化人机界面的要求,对于国产医用X射线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梁昌明[8](2001)在《射频IC卡应用系统的研究及其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讨论了一种以学校就餐系统为例的射频IC卡(TK550)应用系统,着重阐述了以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运用面向对象数据库程序设计原理和思想,进行学校就餐系统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内容包括智能卡技术的介绍,单片机应用系统,面向对象和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学校就餐系统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单片机系统和数据库的通信等。其中着重研究了面向对象数据库程序的设计方法和RS-232通信程序设计。

贾春娟[9](2001)在《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文中指出本文基于Windows/95/98/NT平台,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支持多任务、多线程的微机串行通信程序,给出了程序流程、部分源程序、应用测试结果。

王钢,贺家李[10](1998)在《面向对象的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保护控制综合单元的多处理机系统及其性能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水平,本文提出了实现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的新型计算机网络结构———面向对象的光互连分布式并行处理计算机网络。保护控制综合单元是“面向对象的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次设备实现保护和控制的元件。本文重点研究了保护控制综合单元的构成,即采用基于Transputer和MC68332的异构型2层松耦合并行多处理机系统作为实现保护、控制或人机对话功能的功能单元,将各种功能单元按一定拓扑结构互连构成保护控制综合单元,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控制综合单元不仅具有很强的并行协调处理能力,而且具有高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及高速处理能力等优点。

二、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数控加工中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1.2 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技术发展状况
        1.2.1 数控技术的发展
        1.2.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3 网络制造技术的发展
        1.2.4 数控加工数据传输的发展
        1.2.5 CAD/CAM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
        1.4.1 结构体系
        1.4.2 开发平台的确定
        1.4.3 软件开发方法的选择
第二章 网络数控系统的概念及技术内容
    2.1 网络数控系统
    2.2 网络数控系统的结构
    2.3 网络数控系统的作用
    2.4 网络数控加工的研究现状
        2.4.1 网络数控加工的研究现状
        2.4.2 网络数控加工的重要性
    2.5 网络数控加工的关键技术
        2.5.1 分布式网络通讯技术
        2.5.2 网络数据存取、交换技术
        2.5.3 工作流管理
        2.5.4 网络安全性
        2.5.5 网络制造的有效管理模式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输入/输出(I/O)接口
    3.2 串口通讯的研究
        3.2.1 串行通讯数据传输方式
        3.2.2 异步串行数据通讯
    3.3 通讯协议
        3.3.1 物理接口标准
        3.3.2 软件协议
    3.4 RS-232C接口
        3.4.1 RS-232C接口
        3.4.2 远距离通讯的处理
    3.5 PC机与CNC之间的连接
第四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开发工具的选择
    4.2 MSComm控件
        4.2.1 控件处理通讯的方式
        4.2.2 控件的常用属性
    4.3 串口通讯程序的设计
        4.3.1 参数设定
        4.3.2 数据的传送和控制
    4.4 通讯体系
    4.5 NC程序传输的网络化设计
        4.5.1 网络标准的选择
        4.5.2 网络物理拓扑的选择
    4.6 利用Visua1 C++6.0编程
        4.6.1 程序设计
        4.6.2 使用MSComm控件
第五章 网络数控加工中数据传输的实现
    5.1 数据传输的流程
    5.2 MasterCAM加工实例
        5.2.1 MasterCAM简介
        5.2.2 MasterCAM的CAD造型功能和CAM加工过程模拟
        5.2.3 NC程序的后置处理
        5.2.4 程序的传输与接收
第六章 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2)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1.3 可编程逻辑的发展过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现状
        1.4.2 国外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2 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可编程逻辑概述
        2.1.1 微机保护的软件原理
        2.1.2 可编程逻辑的设计思想
    2.2 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的结构体系
    2.3 开发平台所用的程序设计方法
        2.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3.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越性
        2.3.3 程序语言的选择
    2.4 逻辑图的数据结构描述
        2.4.1 图论的基本理论
        2.4.2 图论算法的应用
    2.5 软件平台的特点和功能
        2.5.1 平台的特点
        2.5.2 平台的功能
    2.6 本章小结
3 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的实现
    3.1 可编程逻辑软件平台图形界面
    3.2 软件平台基本功能的实现
        3.2.1 基本图元的实现
        3.2.2 图形操作功能的实现
    3.3 逻辑图元件模块的分类及实现
    3.4 逻辑图的遍历与保存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平台与保护装置之间的串行通信
    4.1 串行通信的设计及基本概念
        4.1.1 串行通信设计
        4.1.2 RS-232 串行通信接口
        4.1.3 通信参数
        4.1.4 模式及流量控制
    4.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4.3 串行通信组件开发
        4.3.1 组件的开发步骤
        4.3.2 串行通信组件的设计
        4.3.3 串行通信组件的实现
        4.3.4 将组件加入组件库
    4.4 本章小结
5 远动通信规约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5.1 通信规约的选择
    5.2 IEC60870-5-101 规约
        5.2.1 帧格式
        5.2.2 参考模型
        5.2.3 链路传输规则
        5.2.4 控制域(C)和地址域(A)
        5.2.5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5.3 101 规约的实现方案
        5.3.1 总体设计方案
        5.3.2 主站功能的实现
        5.3.3 子站功能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6.1 可编程逻辑文件的解析
    6.2 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6.2.1 在平台上配置逻辑图
        6.2.2 传输逻辑关系文件
        6.2.3 解析保护逻辑文件
        6.2.4 建立链接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概述
        1.1.1 变电站自动化的概念
        1.1.2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特征
        1.1.3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2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
        1.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主站的通信
        1.2.2 变电站内的通信结构
        1.2.3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的特点与要求
        1.2.4 变电站内自动化通信方式
        1.2.5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任务
        1.3.1 课题背景
        1.3.2 本论文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内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2.1 以太网技术
        2.1.1 传统以太网技术
        2.1.2 交换式以太网
    2.2 OSI模型与TCP/IP协议
        2.2.1 OSI参考模型
        2.2.2 TCP/IP协议
        2.2.3 IP编址:分类编址
    2.3 以太网在变电站内通信中应用
        2.3.1 以太网在变电站内应用的可行性
        2.3.2 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通信软件的研制
    3.1 测控装置嵌入式以太网的架构方案
        3.1.1 嵌入式以太网传输方式的选择
        3.1.2 嵌入式以太网的组网方案
    3.2 嵌入式通信的硬件组成
        3.2.1 微处理器系统
        3.2.2 通信模块
    3.3 嵌入式系统的通信流程
        3.3.1 嵌入式系统与上位机的通信流程
        3.3.2 嵌入式系统与主CPU的通信流程
    3.4 测控装置的通信规约
        3.4.1 通讯接口和通讯结构
        3.4.2 报文格式
        3.4.3 报文分类
        3.4.4 报文交换
    3.5 嵌入式软件设计
        3.5.1 开发环境(Dynamic C 语言)
        3.5.2 UDP方式软件设计
        3.5.3 TCP方式软件设计
    3.6 嵌入式系统的调试
    3.7 小结
第四章 以太网通信软件的研制
    4.1 通信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2 Windows套接字编程技术
        4.2.1 Socket的起源
        4.2.2 套接字的类型
        4.2.3 套接字的规范
        4.2.4 Winsock的基本操作函数
    4.3 以太网单播软件的研制
        4.3.1 基于MFC Socket类的网络编程
        4.3.2 单播编程的模型
        4.3.3 以太网单播软件的特点
    4.4 以太网组播软件的研制
        4.4.1 IP组播与IGMP
        4.4.2 组播编程的模型
    4.5 以太网通信软件的调试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IEC61850 的变电站通信网络
    5.1 IEC61850 标准介绍
        5.1.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模型
        5.1.2 变电站通信系统结构
    5.2 过程层与间隔层通信
    5.3 间隔层与变电站层通信
        5.3.1 变电站配置语言
        5.3.2 制造报文规范(MMS)
        5.3.3 基于IEC61850 的间隔层与变电站层通信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1.2 数控系统研究开发现状
        1.2.1 国外研究开发现状
        1.2.2 国内研究开发现状
    1.3 现代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1.4.1 开放式体系结构模式
        1.4.2 数控系统软件平台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Windows环境下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Windows精确定时技术
        2.1.1 基于软件中断的方法
        2.1.2 基于硬件中断的方法
    2.2 Windows底层设备驱动技术
        2.2.1 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2.2.2 Windows内核结构及虚拟环境
        2.2.3 VxD基本工作原理
        2.2.4 VxD与应用程序的内存共享
        2.2.5 VxD与应用程序的实时通信
        2.2.6 VxD的开发工具与编程方法
    2.3 多线程技术
        2.3.1 进程与线程
        2.3.2 线程同步机制
        2.3.3 任务调度算法的研究
        2.3.4 Windows下的线程调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串行通信技术的研究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况
        3.1.1 计算机通信特点及系统组成
        3.1.2 数据传输方式
    3.2 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3.2.1 RS-232C
        3.2.2 USB
        3.2.3 IEEE1394
    3.3 串行通信协议的研究
        3.3.1 通信协议分析
        3.3.2 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dows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
    4.1 基于Win32的串行通信技术
        4.1.1 串行通信机制和基本步骤
        4.1.2 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分析
        4.1.3 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分析
    4.2 基于Windows API方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4.2.1 关键操作分析
        4.2.2 VC多线程编程关键技术
        4.2.3 多线程串行通信的实现
    4.3 基于VxD模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4.3.1 串行通信的内核驱动原理与方法
        4.3.2 Ring0层的串口基本操作
        4.3.3 具体编程实现
    4.4 通信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通信实验环境
        4.4.2 通信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研究和开发
    5.1 系统总体结构与组成
        5.1.1 系统硬件结构
        5.1.2 系统软件结构
    5.2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
        5.2.1 数控系统的多任务特点分析
        5.2.2 系统多任务调度的实现
    5.3 系统若干控制功能研究与开发
        5.3.1 点动控制功能
        5.3.2 回零控制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化制造模式下DNC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
        1.2.1 网络化制造的定义
        1.2.2 网络化制造的特征
        1.2.3 网络化制造的技术内容
        1.2.4 网络化制造的应用对象层次
    1.3 DNC技术的发展
    1.4 DNC的研究内容及现状
        1.4.1 DNC的功能和接口
        1.4.2 DNC通讯技术和拓扑结构
        1.4.3 机床信息采集系统
        1.4.4 DNC应用系统
    1.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DNC技术
    2.1 Web-DNC系统的功能要求
    2.2 Web-DNC系统通信结构构建方案
        2.2.1 局域网结合点对点式结构
        2.2.2 局域网式结构
        2.2.3 通信结构的优化选择
    2.3 Web-DNC系统的运行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串行通信通用DNC通信系统
    3.1 串行通信通用DNC通信系统的提出
    3.2 串行通信通用DNC通信系统的功能建模
    3.3 数控机床通信参数和通信协议
    3.4 DNC通信软件实现方法建模
        3.4.1 发送实现方法
        3.4.2 远程实现方法
        3.4.3 接收实现方法
    3.5 通用DNC通信系统建模
        3.5.1 面向对象技术
        3.5.2 通用数控系统类的建立
        3.5.3 业务过程模型
    3.6 通用DNC通信系统实现
        3.6.1 系统界面
        3.6.2 关键技术
        3.6.3 RS232电缆线的连接
        3.6.4 系统测试
    3.7 关键通信参数波特率的选择
        3.7.1 机床进给速度与数控程序传输速度关系模型建立
        3.7.2 提高传输速度的措施
    3.8 本章小结
4 串行通信机床局域网式DNC通信技术
    4.1 以太网技术简介
    4.2 TCP/IP技术简介
    4.3 以太网应用于DNC通信的可行性
    4.4 DNC控制器的选择和结构
        4.4.1 DNC控制器的要求
        4.4.2 DNC控制器的选择
        4.4.3 BL2010性能结构简介
    4.5 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型
    4.6 基于以太网的DNC通信系统结构
        4.6.1 物理结构
        4.6.2 逻辑结构
        4.6.3 程序结构
    4.8 Windows Socket编程原理
    4.9 数控程序传输线路规程
        4.9.1 技术方案一
        4.9.2 技术方案二
    4.10 DNC通信平台设计
    4.11 机床事件接收平台
    4.12 DNC控制器内核设计
        4.12.1 DNC控制器功能及分析
        4.12.2 Dynamic C多任务实现方式
        4.12.3 DNC控制器内核结构
    4.13 本章小结
5 局域网式DNC通信系统的实验测试
    5.1 实验方案
    5.2 实验条件
    5.3 测试项目
    5.4 实验结果及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
    6.1 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6.2 数控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6.3 关键技术问题的实现
        6.3.1 动态交互技术的实现
        6.3.2 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
        6.3.3 系统Web平台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创新点摘要
致谢

(6)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前端机设计
    2.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概述
    2.2 电梯的介绍
    2.3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
    2.4 电梯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前端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2.6 前端机的软件设计
    2.7 前端机对MODEM的通信控制
3 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3.1 使用Visual C++开发ADO数据库
    3.2 Active技术实现电梯的动态显示
    3.3 电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模块设计
    3.4 上位机应用系统运行的软硬件要求
4 前端机系统可靠性研究及抗干扰技术
    4.1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等级评定
    4.2 干扰对单片机系统的影响
    4.3 可靠性设计任务
    4.4 元器件的可靠性设计
    4.5 电磁兼容性设计
    4.6 前端机软件可靠性设计
5 电梯监控系统串行通讯设计
    5.1 RS-232C协议标准介绍
    5.2 串行通讯波特率的选择
    5.3 PC上位机串口通信设计
    5.4 前端机与PLC下位机的串口通信
    5.5 多线程技术在上位机通讯程序中的应用
6 系统实验调试
    6.1 前端机硬件调试
    6.2 前端机软件调试
    6.3 系统终调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电梯主要零部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附录2
        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原理图
        PLC控制的电梯的电气原理图
    附录3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

(7)GFS502-2型X射线机主机的人机界面及上下位机通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1.1 医用X射线机及其发展
    1.2 课题的主要任务
    1.3 小结
第二章 X射线诊断学基础与大型诊断X射线机主机
    2.1 X射线诊断学基础
    2.2 大型诊断X射线机主机
    2.3 小结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模块划分
    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3.4 小结
第四章 主机人机界面设计
    4.1 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4.2 人机界面功能简介
    4.3 小结
第五章 上下位机串行通信开发
    5.1 串行通信软件开发
    5.2 串行通信的软硬件实现
    5.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射频IC卡应用系统的研究及其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智能卡技术
        1.1.1 智能卡介绍
        1.1.2 智能卡特点
    1.2 射频卡
        1.2.1 射频卡及其特点
        1.2.2 非接触智能卡通讯
    1.3 智能卡就餐系统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应用系统总体方案
第三章 就餐机系统设计设计简介
    3.1 射频卡读写系统
    3.2 单片机应用系统
        3.2.1 单片机存贮器的选择
        3.2.2 显示按键部分设计
        3.2.3 串行通信接口
        3.2.4 电源复位看门狗电路的设计
        3.2.5 掉电保护电路的设计
第四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
    4.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4.1.1 面向对象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4.1.2 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不同之处
        4.1.3 面向对象的有关概念
    4.2 数据库系统
        4.2.1 数据库的类型
    4.3 面向对象技术在VISUAL FOXPRO中的应用
        4.3.1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4.3.2 VISUAL FOXPRO中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些概念
第五章 就餐系统后台数据库系统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分析
        5.1.2 系统功能设计
    5.2 就餐系统数据库设计
        5.2.1 与数据库有关的几个概念
        5.2.2 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程序设计
    5.4 系统界面设计
    5.5 VISUAL FOXPRO中对数据库的操作
    5.6 应用程序的发布
第六章 窗口读卡机和后台管理微机的通讯
    6.1 WINDOWS应用程序串行通信方式
    6.2 COMMUNICATIONS控件的使用
        6.2.1 COMMUNICATIONS控件的用途
        6.2.2 串行通行的基本知识
        6.2.3 建立串行端口连接
        6.2.4 通信控件的通信方式
    6.3 就餐系统通信程序设计
        6.3.1 主机与就餐机双方通信约定
        6.3.2 通信程序实现
第七章 动态链接库程序设计与调用
    7.1 在VISUAL FOXPRO中调用动态链接库
    7.2 DLL的介绍和设计
        7.2.1 DLL文件简介
        7.2.2 使用DLL的优点
        7.2.3 两种类型的DLL
    7.3 DLL的建立和调用
        7.3.1 DLL的建立
        7.3.2 DLL的调用
        7.3.3 DLL的设计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数控加工中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D]. 苏秀芝.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2]可编程逻辑在微机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 阎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3]嵌入式以太网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应用[D]. 程雷. 东南大学, 2006(04)
  • [4]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陈月斌. 浙江大学, 2004(04)
  • [5]网络化制造模式下DNC关键技术研究[D]. 闫伟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1)
  • [6]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 王红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7]GFS502-2型X射线机主机的人机界面及上下位机通信设计[D]. 韩华. 四川大学, 2001(01)
  • [8]射频IC卡应用系统的研究及其通信与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D]. 梁昌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01(01)
  • [9]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J]. 贾春娟.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1(01)
  • [10]面向对象的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保护控制综合单元的多处理机系统及其性能分析[J]. 王钢,贺家李. 电网技术, 1998(02)

标签:;  ;  ;  ;  ;  

微机串行通信的面向对象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