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转化率防止大气的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超,包张静,洪方智,卓子超,易斌[1](2021)在《国内船舶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文中认为通过国内船舶企业的调研数据,建立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Artificial Neutral Network, BP-ANN)的板材日切割量预测模型,实现对船舶修造工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的评估,并计算得到船舶工业的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指数。通过对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现状的深入分析,梳理国内船舶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船舶企业节能环保体系的构建要点,为后续船舶修造工艺优化和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唐伟[2](2021)在《贫氧法制硫酸新工艺》文中研究表明
蒋祥梅[3](2021)在《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在低温NH3-SCR催化性能和耐硫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是目前脱除固定源烟气中氮氧化物(NOx)高效且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催化剂的选择是该技术的关键,近年来,对于催化剂的研究多集中于提高其低温催化活性和抗硫性能。特别地,Mn基分子筛催化剂在利用活性中心Mn价态多变而具有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的同时,将其负载在比表面大,水热稳定性好的沸石分子筛上能避免活性组分颗粒团聚,而得到高分散且具有更高催化活性的小颗粒Mn Ox,具有出色的低温NH3-SCR催化活性,实际应用前景可观。但是Mn基分子筛催化剂的最大挑战是Mn极易与SO2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锰盐而导致催化剂失活,限制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兼具低温高活性和抗硫性能好的Mn基分子筛催化剂对于工业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n为活性组分制备最佳脱硝负载型催化剂,结合表征分析手段探究催化剂结构与其催化性能间的关系。基于最佳脱硝催化剂,从辅助金属改性法和添加保护层两方面出发,探究出新的方法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蒸干溶剂法制备的Mn基ZSM-5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活性。当Mn负载量为20%时,Mn Ox/ZSM-5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150℃时NOx转化率几乎接近100%。表征分析后发现Mn的载入没有破坏ZSM-5分子筛本身的结构,主要是落位于分子筛微孔孔道内。而Mn的引入首先以离子状态落位于分子筛桥羟基位,随着Mn载量的提高,Mn离子逐渐长大成小颗粒的氧化物。相比于体相氧化锰或是氧化物作为载体的氧化锰催化剂,这些局域带电的氧化锰小颗粒可能是Mn基ZSM-5分子筛催化剂脱硝活性高的原因之一。并且通过XPS分析结果发现具有高催化活性的Mn4+、Mn3+占比较高也是该催化剂脱硝活性高的原因。(2)以催化活性好的ZSM-5-20%Mn作为母体研究Mn基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发现两段式催化剂装填方法能够有效的保护主脱硝催化剂,即:在脱硝催化剂的前端加氧化钛保护剂的两段式方法可以更长时间的抵抗催化剂的SO2中毒。在100 ppm SO2反应条件下,空速为31500 h-1时(以主催化剂计算),当主催化剂与保护剂的质量比例为1:2时,在122小时内,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几乎未受影响,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90%左右)。并且前段保护剂经表征分析后可知二氧化钛对SO2具有相对较强的吸附,导致其在二氧化钛表面相对较长时间停留并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盐沉积在保护剂表面,焙烧后这些沉积的硫酸铵盐物质分解,保护剂可实现循环再利用。
黄静[4](2021)在《MnO2催化剂调控及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锰氧化物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针对填补目前实际应用中缺乏的廉价、高效、寿命长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空缺,本文致力于提高MnO2催化氧化性能。利用三种不同的改性方法,可控合成了具有特殊微观结构的MnO2催化剂,阐明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效果间的构效关系。利用in-situ DRIFTS技术动态追踪反应物、中间产物和终产物演变过程,揭示不同的MnO2催化剂催化降解甲苯的反应机理。这将为制备高效分解甲苯的MnO2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为低温催化氧化技术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分解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甲苯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固定床连续流装置评价催化剂的性能,利用特定晶面暴露、真空再热处理增加氧空位、材料复合等手段对MnO2进行调控。通过水热反应过程合成MnO2催化剂,初步探讨了MnO2催化剂特定晶面暴露、氧空穴及核壳结构对其催化降解甲苯性能的影响。详细的研究成果如下:(1)特定晶面暴露对MnO2材料催化降解甲苯性能的影响。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特定暴露晶面分别为(1 1 0),(2 1 0)和(3 1 0)面的一系列α-MnO2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暴露晶面对α-MnO2催化氧化甲苯的影响。采取实验表征与DFT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催化剂的性质及效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中,特定暴露晶面为(2 1 0)面的α-MnO2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在140oC即可实现甲苯的完全降解。实验和表征的结果表明,在α-MnO2-210催化剂的独特的原子排列增强了电荷的分离和转化,促进了活性氧的形成和甲苯的活化,这可能是α-MnO2-210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氧化性能的原因。(2)真空再加热处理增加氧空位对α-MnO2催化剂催化降解甲苯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α-MnO2催化剂,将400oC焙烧后的催化剂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再热处理,真空再热处理的温度分别为140、180和200oC。考察了真空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得到的各样品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180oC处理后的α-MnO2样品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在275oC下实现完全转化甲苯,比未再热处理的α-MnO2完全降解甲苯的温度降低了30oC左右。表征结果显示,真空条件下再热处理手段有利于增加α-MnO2催化剂表面氧空穴,从而有效提高α-MnO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3)核壳结构La MnO3@α-MnO2复合催化剂对甲苯降解性能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合成α-MnO2的过程当中,分别加入0.175、0.35和0.525g的La MnO3,原位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La MnO3@α-MnO2复合材料。其中,La MnO3添加量为15%时得到完整核壳结构的La MnO3@α-MnO2复合催化剂,添加量为10%时可以得到半封闭核壳结构的La MnO3@α-MnO2复合催化剂。活性结果显示La MnO3@α-MnO2-10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在225oC下实现完全转化甲苯。表征结果显示,适当量的La MnO3与α-MnO2以核壳结构的形式复合增加了α-MnO2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的数量,增大了接触界面,提高了其氧化还原能力,从而增强了α-MnO2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性能。
赵洪阳[5](2021)在《钴锰和钴铜复合氧化物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VOCs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之一。催化燃烧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核心则是对催化剂的选择。整体催化剂由于克服了传统颗粒催化剂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缺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价格低廉且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Co、Mn、Cu作为活性组分,通过超声浸渍法将CoMn和CoCu复合氧化物负载到堇青石上制备出整体催化剂,考察了不同Co/Mn及Co/Cu比例对于催化氧化甲苯和乙酸乙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整体催化剂性能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乙酸盐为前驱体,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o/Mn比例的复合金属氧化物整体催化剂。通过表征分析发现,Mn物种可以进入Co3O4晶格,当Mn/Co摩尔比小于1时,Mn的加入使其产生晶格畸变并带来晶格缺陷,而当这一比例大于等于1时会导致尖晶石结构的破坏和新晶相结构的形成。其中Co0.67Mn0.33Ox整体催化剂形成了一种尖晶石结构的固溶体,具有最大晶格畸变,同时其表面Mn3+、Co3+物种及表面化学吸附氧含量较高,因此其具有最佳的催化氧化性能。在活性测试中(质量空速(WHSV)为45000m L/(g·h)、污染物浓度为500 ppm),甲苯和乙酸乙酯的T90(转化90%VOCs时所需温度)分别为217oC和172oC。Co0.67Mn0.33Ox整体催化剂在面对混合甲苯及乙酸乙酯污染物、甲苯浓度500-1000 ppm及质量空速45000-78000 mL/(g·h)等反应条件时均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同时反应稳定性测试中未出现活性降低的现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2)以硝酸盐为前驱体,采用超声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o/Cu比例的复合金属氧化物整体催化剂。研究发现Cu2+可以取代Co3O4尖晶石A位的Co2+形成CuxCo3-xO4尖晶石,当Co/Cu摩尔比为2时,Cu2+达到最佳取代效果,CuxCo3-xO4成为Co0.67Cu0.33Ox的主要结构,其具有最小的晶粒尺寸及较大的晶格畸变,并且相比于其他结构具有更加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及更多的表面化学吸附氧、Cu2+和Co3+物种含量,因此具有最佳甲苯和乙酸乙酯催化氧化能力,两种污染物的T90分别为210oC和172oC(WHSV=45000 m L/(g·h)、浓度500 ppm)。Co0.67Cu0.33Ox整体催化剂在面对不同反应条件时的催化性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且在七次循环测试及24 h运行稳定性测试中保持活性稳定,但其在抗水稳定性测试中出现可逆的活性降低现象,即去除水蒸汽后活性会得到恢复。此外,本论文所制备的整体催化剂都表现出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同时,在与其它文献中的整体催化剂对比时发现,本研究所制备的整体催化剂在甲苯和乙酸乙酯催化活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表现出其优秀的催化氧化能力。
王瑛[6](2021)在《煅烧类水滑石用于水中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文中认为工农业含氮废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中硝酸盐污染现象频发,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以氢气为还原剂的催化还原法由于反应高效,无二次污染,被广泛关注。探索优化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工艺条件以取得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氮气选择性是研究的关键。类水滑石作为优良的催化剂载体,可通过独特的记忆效应减少反应过程中传质的限制,提高反应效率,但还存在亚硝酸根累积、氮气选择性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反应机理从类水滑石催化剂制备方法和反应工艺条件两方面对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水滑石载体中含不同金属种类的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RD、SEM与BET等表征,结果表明Pd/CuMgAl类水滑石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规整的形貌,催化效果最好,Cu含量过高时由于Jahn-Teller效应导致层板变形,这使得反应活性迅速降低。(2)采用不同的煅烧方式和还原过程制备Pd/CuMgAl类水滑石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RD、FT-IR、H2-TPR等表征,探究影响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催化剂在还原(400℃,1 h)前无煅烧过程时催化效果最好,煅烧会降低Cu的还原壁垒,使还原后Cu+的量减少,不利于亚硝酸根的进一步还原。(3)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通过降低溶液中初始硝酸根浓度、提高催化剂用量、增加氢气流量、使用有机酸做中和剂的方法来减少亚硝酸根的累积,但同时也会导致铵根选择性增加。(4)采用水热法和尿素水解法成功制备了类水滑石载体,并通过XRD与SEM进行表征以探究水热温度和沉淀剂加入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水热温度和尿素加入量增加时,片状晶体水平逐层堆叠的形态数量与晶体尺寸增加,记忆效应的吸附效果更加显着。最优条件下,NO3-转化率可达93%以上,N2选择性为88.6%。
王乐[7](2021)在《基于有机酸体系下的生物质预处理及其酶解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化石能源消耗加剧,资源的日益枯竭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型可再生的能源成为当务之急。生物质能源作为新型绿色能源之一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方面拥有巨大潜力。生物质预处理阶段是生物炼制以及转化工艺的基础和关键,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主要围绕有机酸体系对生物质的预处理研究,对基于对甲苯磺酸(p-TsOH)溶剂体系下的木质纤维素(杨木)原料组分分离、酶解、发酵以及高附加值木质素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所涉及预处理条件:C代表酸浓度,T代表温度,t代表时间。)本文的具体研究如下:第一部分提出了以p-TsOH为预处理溶剂结合超声处理的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超声辅助处理对纤维物料酶解特性以及乙醇转化的影响。本研究整合了两种预处理工艺特点,经济且高效。高强度的预处理(C80T80t30)所得纤维物料酶解效率高达93.61±3%,而经10 s超声处理后的纤维物料酶解效果更为显着。因此,较温和的条件(C80T80t15)所得纤维物料经超声辅助处理后能够达到高强度预处理条件下的酶解效果,最终酶解效率达93.36±2%,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的脱除率分别为59.00%和83.30%,预处理效果良好,所得木质素表现出优良特性。所得纤维物料经发酵后乙醇转化率可达81.87±3.91%。第二部分提出了p-TsOH/甲醛体系协同预处理的方法,探究了该体系下的预处理效果、纤维物料酶解特性以及木质素结构变化,在高效预处理的同时减少了木质素分离过程中的恶性缩合,促进高附加值木质素的提取。甲醛在预处理中可减少木质素缩合反应,木质素的表征结果证实了甲醛的保护作用机制;此外甲醛会与单糖反应,影响纤维素的酶解效果,故将甲醛用量控制在1.5%,减少过多的甲醛对酶解过程产生不良影响。最佳预处理条件:C80T80t30、甲醛含量1.5%,该条件下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脱除率分别67.10%和83.80%左右,所得纤维物料最终酶解效率达到85.5%,后续乙醇转化率最高达82.9±2.2%。此预处理策略基本可行,促进了生物质有效转化和综合利用。第三部分提出p-TsOH/氯酸盐体系的预处理策略,探究该体系下的预处理效果、纤维素酶解特性与所得木质素的性质及两者的表观变化。预处理时,少量氯酸盐(次氯酸钠、亚氯酸钠)的加入能够促进半纤维素尤其是木质素的溶出。在最佳条件下,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脱除率分别为84.33%和76.79%左右;并且在低温(80℃)、短时(45 min)条件下实现了纤维物料的漂白,白度可达60.1。纤维物料最终所得酶解效率为89.6±1.9%,乙醇转化率最大为82.31±1.1%。木质素表征结果显示苯环结构或被氧化开环生成新的基团。此法相比单独的有机酸预处理,酸的浓度降低;而与传统浆料漂白工艺相比,该体系回避了高温复杂工艺过程。此策略优势在于将预处理所得纤维物料的漂白与木质素的提取同时进行,并且有效促进糖、乙醇的转化。
马铃慧[8](2021)在《高效钙钛矿型催化剂用于低温H2-SCR脱硝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来自工业燃烧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由于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而被视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氢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H2-SCR)是一种清洁环保、操作温度低的NOx排放控制技术。钙钛矿型氧化物由于其氧化还原特性得到广泛研究,但低温H2-SCR活性不足,而钯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Ox还原性能。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系列以泡沫镍为载体含钯钙钛矿型催化剂的H2-SCR脱硝性能。结合物理化学表征方法,讨论了不同Pd含量、氧气浓度、气时空速、H2/NO比、SO2和H2O等参数对催化剂H2-SCR活性的影响。研究首先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以泡沫镍为载体的不同A位(La,Pr,Nd,Eu)钙钛矿型催化剂。在四种催化剂中,1%Pd-PrCoO3催化剂的颗粒最小,比表面积最大,表现出更优的H2-SCR催化活性。随后对不同B位的1%Pd-PrCoO3@Ni催化剂与1%Pd-PrMnO3@Ni催化剂进行H2-SCR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增加氧气浓度或减小H2/NO 比都会显着降低催化剂的脱硝效率。而得益于泡沫镍的集氢效应,空速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小。1%Pd-PrCoO3@Ni催化剂与1%Pd-PrMnO3@Ni催化剂的抗硫性弱且SO2对催化剂的影响部分不可逆,但两者在8%的H2O条件下仍具备较好的抗水性。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尝试同时掺杂Ce和Pd于钙钛矿型氧化物之中。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 Pr1-xCexMn1-yPdyO3@Ni与Pr0.9Ce0.1Co0.9Pd0.1O3@Ni系列钙钛矿型催化剂。XRD、Raman和XPS等表征说明Ce和Pd成功掺杂于PrMnO3钙钛矿之中且并没有改变钙钛矿原有晶型。Pr0.9Ce0.1Mn0.9Pd0.1O3@Ni所取得的H2-SCR活性明显优于其余催化剂,在4%O2条件下于200℃取得最佳催化活性92.7%,说明B位选择Mn 比Co催化活性更好,而Ce和Pd共同掺杂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H2-SCR活性。另外,对Pr0.9Ce0.1Mn0.9Pd0.1O3@Ni钙钛矿型催化剂进行不同参数下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氧气浓度越低、气时空速越小、还原剂H2浓度越高,催化剂最佳活性温度窗口越宽,低温下反应效果也越好,NO转化率也明显提高。归功于Ce对SO2的优先吸附作用,Pr09Ce0.1Mn0.9Pd0.1O3@Ni催化剂在200 ppm SO2以下具备良好的抗硫性,并且在8%H2O以下的进气环境中仍然具有良好的抗H2O性能。综上所述,活性组分Pd的负载或掺杂提高了钙钛矿型氧化物的H2-SCR性能,Ce的掺杂则对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有很大帮助。而不同A位和B位离子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基底也会影响脱硝效率。此外,催化剂的活性受到氧气浓度、气时空速和H2/NO比等反应条件的影响,合成的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耐水性能。
宋沂邈[9](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关要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该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应从防控污染物排放入手,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一方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污染物以自然消纳的方式进行合理传导。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和绿色生产力水平的内在统一。基于上述背景,会计界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方法以辅助环境监管,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研究环境会计,对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围绕环境会计信息计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研究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制度背景。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对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都是以投入产出关系为逻辑,对各自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二者关于产出目标的不同,是造成环境会计要素分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不适应性的本质原因。因此,本研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立足环境管制,对环境会计的信息计量及应用体系进行设计,以提高环境会计与环境管制的适应性。第二,基于投入产出关系,从实物、价值和综合三个维度构建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在实物维度,企业内部存在当期消耗等于当期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将实物维度要素划分为消耗要素、产品要素、正产出要素和负产出要素;将价值维度要素划分为投入要素、产出要素、消耗要素和权益要素;对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再分类,构造环境增益(减益)要素和环境综合要素。环境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极大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面向环境管制的环境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构思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针对实物计量属性,基于真实性原则,采用实物盘存法计量消耗要素,继而基于重要性原则,依据投入产出关系,用消耗要素、产出要素推算负产出要素。针对价值计量属性,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设计消耗要素、产出要素和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模型。针对能值计量属性,采用能值分析法对实物维度要素进行能值转化,继而根据定义设计环境增益(减益)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及环境综合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维度的要素计量方法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突破了环境会计要素的非货币计量瓶颈,提高了环境信息的质量。第四,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内容,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划分为政府环境管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环境管制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求,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准入模式、管控模式和管制退出模式。在三种模式下分别设计向政府环境管制部门的管制包专递内容,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内容设计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对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针对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应用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提供政策建议。针对环境准入环节,建议对预计负产出总量和预计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者不可准入。针对运行管控环节,首先建议对运行期内负产出总量以及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继而建议在上述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环境退出环节,建议以重点管控元素是否实现彻底消纳作为环境退出的判定依据,直至消纳完毕方可退出。以十三家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环节下的环境评价方法展开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以实物要素为基础、价值要素为补充、综合要素为协调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体系,并配套设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信息披露方法,最终为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利用上述信息进行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邰运龙[10](2021)在《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蛋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食品工业以及日常生活每年都会产生成千上万吨的蛋壳垃圾。此外,贝类养殖与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也会产生大量的贝壳废弃物。贝壳和蛋壳主要成分为CaC03(约94 wt%),有时会被用作肥料、土壤改善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方面使用,但大多数被排放在垃圾填埋场,导致环境污染。如果它们能够可持续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避免环境污染,而且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增高,进而造成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将CO2进行捕获与储存并转化为有价值的清洁燃料,进而实现碳中和循环,这对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壳类废弃物与金属氢化物机械化学反应制备H2-CH4混合燃料以及CO2吸附剂,主要内容如下:1.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甲烷的研究首次利用预处理后的贝壳或蛋壳废弃物(碳和钙源)与CaH2(氢源)在室温下发生机械化学反应,制备出H2-CH4混合燃料,其中CH4是唯一的烃产物。通过探究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于反应的影响,得出结论:球磨时间越长、转速越高以及反应物CaH2比例越高,越有利于CH4产率和摩尔占比的提高。当球磨时间48 h、转速550 rpm以及反应摩尔比为1:4mol/mol(贝壳/CaH2)时,贝壳的甲烷产率达到最高(78.23%)。该实验方法为壳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同时可根据需要对生产的H2/CH4混合燃料的比值进行调节。2.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为实现碳中和循环,我们利用壳类废弃物制备的CaO@C进行CO2捕获与储存。为进一步探究CO2的吸附能力,我们选取了 CaH2还原贝壳和蛋壳效果较好的两种摩尔比1:4与1:2 mol/mol(壳类/CaH2)的固体样品进行分析。通过XRD、FTIR、SEM、EDS、XPS、Raman等仪器表征可知,球磨反应后形成的固体主要成分为CaO@C,是高效的CaO基CO2吸附剂。之后对制备的CaO@C在不同温度(500、550、600和650℃)下进行CO2单次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650℃时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49.81-58.74 wt%)。最后在进行30次碳化/煅烧循环中。制备的CaO基CO2吸附剂仍能保持良好的吸附稳定性(平均每次循环活性损失仅为1.6%)。本项研究不仅缓解贝壳或蛋壳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获得有价值的清洁燃料,而且产生了高效的CaO基CO2吸附剂,有利于实现了 CO2零排放的碳中和循环。3.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甲烷及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基于前两章的基础,我们采用钙、镁混合氢化物,来进一步提高壳类废弃物制备CH4的产率以及CaO基吸附剂的(CO2吸附性能。首先我们比较了利用一种金属氢化物(CaH2或MgH2)还原壳类废弃物的研究,可知CaH2的还原效果相比于MgH2更好。之后对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按摩尔比1:4和1:2 mol/mol(壳类/金属氢化物)探究不同掺杂比例(80/20、90/10和95/5mol/mol(CaH2/MgH2))对于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比例95/5 mol/mol对于还原壳类废弃物生成CH4效果最好,其中贝壳和蛋壳分别在摩尔比为1:2和1:4mol/mol时CH4产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3.32%和89.58%)。之后对固体样品MgO@CaO@C进行不同温度(550、650和750℃)的CO2单次吸附,在650和750℃时具有较高的CO2吸附量(43-50 wt%)。最后对掺杂MgO的CaO基CO2吸附剂进行30次碳化/煅烧循环探究循环稳定性,其中掺杂比例80/20 mol/mol吸附容量以及吸附稳定性最好,平均每次循环活性损失最低仅为0.44%。
二、提高转化率防止大气的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转化率防止大气的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船舶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船舶修造工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评估 |
1.1 智能算法 |
1.2 基于BP-ANN的板材日切割量预测模型 |
1.3 修造工艺能耗评估模型 |
1.4 修造工艺污染物排放评估模型 |
2 国内船舶工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特征 |
2.1 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形式多样 |
2.2 节能和减排对立矛盾突出 |
2.3 节能减排政策区域性差异明显 |
2.4 节能减排重点各异 |
2.4.1 主力船型不同 |
2.4.2 船舶所有人要求不同 |
2.4.3 修造环节和场地不同 |
2.4.4 具体修造工艺不同 |
3 船舶企业节能环保体系的构建要点 |
3.1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
3.2 应用先进修造工艺 |
4 结 语 |
(3)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在低温NH3-SCR催化性能和耐硫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
1.2 氮氧化物排放及污染现状 |
1.3 固定源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
1.4 低温NH_3-SCR脱硝催化剂 |
1.4.1 非负载型Mn基催化剂 |
1.4.2 负载型Mn基催化剂 |
1.5 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在NH_3-SCR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
1.5.1 Mn改性ZSM-5 分子筛基催化剂 |
1.5.2 Mn改性其他分子筛基催化剂 |
1.6 SO_2对低温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的影响 |
1.7 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设备 |
2.3 催化剂制备 |
2.4 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表征 |
2.4.1 元素分析(XRF) |
2.4.2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XRD) |
2.4.3 物理吸附表征(Physisorption) |
2.4.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表征(H_2-TPR) |
2.4.5 羟基红外光谱表征(OH-IR)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7 热失重分析(TGA-MS) |
2.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
3 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在低温NH_3-SCR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脱硝催化剂的筛选 |
3.2.1 不同载体对Mn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 |
3.2.2 不同方法对制备的Mn/ZSM-5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 |
3.3 Mn载量对Mn/ZSM-5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 |
3.4 Mn载量对Mn/ZSM-5 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 |
3.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征结果 |
3.4.2 氮气物理吸附(Physisorption)表征结果 |
3.4.3 羟基红外光谱表征(OH-IR)结果 |
3.4.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表征(H_2-TPR)结果 |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ZSM-5-20%Mn催化剂在低温NH_3-SCR耐硫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掺杂Ce对 ZSM-5-20%Mn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的影响 |
4.3 TiO_2的添加对ZSM-5-20%Mn催化剂在低温NH_3-SCR耐硫性的影响 |
4.4 两段式装填法对ZSM-5-20%Mn催化剂在低温NH_3-SCR耐硫性的影响 |
4.4.1 催化剂与保护剂不同比例关系对催化剂抗硫性能的影响 |
4.4.2 空速对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的影响 |
4.4.3 空速与催化剂和保护剂比例关系考察 |
4.4.4 使用后保护剂热失重分析(TGA)及物理吸附结果 |
4.4.5 两段式催化剂长运转实验 |
4.5 工业放大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MnO2催化剂调控及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VOCs的定义来源及危害 |
1.3 VOCs控制技术 |
1.4 MO_2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催化剂表征测试能 |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2.4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 |
2.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三章 特定晶面暴露对MnO_2催化氧化甲苯性能影响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空位对MnO_2催化氧化甲苯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核壳结构La MnO_3@α-MnO_2复合催化剂对甲苯降解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5)钴锰和钴铜复合氧化物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VOCs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挥发性有机物(VOCs)概述 |
1.2.1 VOCs的定义及分类 |
1.2.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
1.2.3 VOCs的治理方法 |
1.3 VOCs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
1.3.1 贵金属催化剂 |
1.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1.3.3 Co基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1.4 整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1.4.1 载体 |
1.4.2 涂层 |
1.4.3 活性组分及负载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实验总述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催化剂活性测试 |
2.3 催化表征技术 |
2.3.1 X射线衍射(XRD)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谱分析(EDX) |
2.3.4 Raman光谱(Raman) |
2.3.5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反应(H_2-TPR) |
3 Co-Mn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VOCs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Co-Mn整体催化剂的制备 |
3.2.1 堇青石载体的预处理 |
3.2.2 活性组分的负载 |
3.3 整体催化剂性能研究 |
3.3.1 甲苯及乙酸乙酯催化氧化性能测试 |
3.3.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氧化性能影响 |
3.3.3 整体催化剂稳定性测试 |
3.4 整体催化剂表征分析 |
3.4.1 表面形貌(SEM)及X射线能谱(EDX)分析 |
3.4.2 晶相结构分析(XRD) |
3.4.3 Raman分析 |
3.4.4 表面元素(XPS)分析 |
3.4.5 氧化还原性能(H_2-TPR)分析 |
3.4.6 表征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Co-Cu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VOCs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Co-Cu整体催化剂制备 |
4.2.1 堇青石载体预处理 |
4.2.2 Co-Cu/堇青石催化剂制备 |
4.3 催化剂表征分析 |
4.3.1 晶相结构分析(XRD) |
4.3.2 氧化还原性能(H_2-TPR)分析 |
4.3.3 表面元素(XPS)分析 |
4.4 整体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4.4.1 甲苯及乙酸乙酯催化性能测试 |
4.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影响 |
4.4.3 整体催化剂稳定测试 |
4.5 与现有研究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煅烧类水滑石用于水中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中硝酸盐污染现状 |
1.2 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1.3 脱除水中硝酸盐的主要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生物法 |
1.3.3 化学还原法 |
1.3.4 催化还原法 |
1.4 水滑石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
1.4.1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结构 |
1.4.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
1.4.3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1.4.4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应用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2.2 红外光谱(FT-IR)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4 比表面积测定(BET)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2.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分析(ICP) |
2.3 硝酸盐的催化加氢还原反应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反应步骤 |
2.3.3 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煅烧类水滑石催化剂制备、表征及脱硝性能研究 |
3.1 类水滑石前驱体筛选 |
3.1.1 Mg-Al水滑石催化剂 |
3.1.2 类水滑石催化剂 |
3.2 铜含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2.1 不同铜含量催化剂制备及结构表征 |
3.2.2 载体中不同铜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镁铝添加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3.1 不同镁铝添加量催化剂制备及XRD表征 |
3.3.2 不同镁铝添加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4 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煅烧方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4.1 不同煅烧过程催化剂制备及结构表征 |
3.4.2 不同煅烧过程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5 还原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3.5.1 还原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5.2 还原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反应工艺条件对脱硝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硝酸根初始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2 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 氢气流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 不同酸做中和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5 常见阴离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6 常见阳离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煅烧类水滑石催化剂制备方法的改进及稳定性研究 |
5.1 以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做沉淀剂水热合成水滑石载体 |
5.1.1 Pd/CuMgAl类水滑石催化剂的水热制备与表征 |
5.1.2 水热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2 以尿素为沉淀剂水热合成水滑石载体 |
5.2.1 Pd/CuMgAl类水滑石催化剂的水热制备与表征 |
5.2.2 水热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2.3 尿素添加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 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7)基于有机酸体系下的生物质预处理及其酶解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生物质概述 |
1.2.1 生物质简介 |
1.2.2 木质纤维素的结构特点 |
1.3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物理-化学法 |
1.3.4 生物法 |
1.3.5 联合预处理 |
1.4 生物质的转化 |
1.5 糖化发酵制备乙醇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 |
第2章 木质纤维素p-TsOH/超声预处理及酶解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p-TsOH/超声辅助预处理及组分测定 |
2.3.2 预处理底物的酶解及发酵 |
2.3.3 木质素的分离 |
2.4 木质素的表征 |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4.2 热重分析(TGA) |
2.4.3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2D HSQC NMR) |
2.4.4 磷谱分析(~(31)P NMR) |
2.4.5 分子量分析(GPC)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预处理后的组分分析 |
2.5.2 纤维物料的酶解 |
2.5.3 木质素表征结果 |
2.5.4 发酵制备乙醇(QSSF)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质纤维素p-TsOH/甲醛预处理及酶解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p-TsOH/甲醛预处理 |
3.3.2 纤维物料的酶解及发酵 |
3.4 木质素表征 |
3.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2 热重分析(TGA) |
3.4.3 二维核磁分析(2D HSQC NMR) |
3.4.4 分子量分析(GPC)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预处理及酶解 |
3.5.2 木质素表征结果 |
3.5.3 发酵制备乙醇(Q-SSF)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质纤维素p-TsOH/氯酸盐预处理及酶解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p-TsOH/氯酸盐体系预处理及组分分析 |
4.3.2 纤维物料的酶解与发酵 |
4.4 木质素表征 |
4.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4.2 热重分析(TGA) |
4.4.3 二维核磁分析(2D HSQC NMR) |
4.4.4 分子量分析(GPC)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预处理后的组分分析 |
4.5.2 纤维物料的表征 |
4.5.3 纤维物料的酶解 |
4.5.4 木质素表征结果 |
4.5.5 发酵制备乙醇(Q-SSF)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高效钙钛矿型催化剂用于低温H2-SCR脱硝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NO_x的来源和危害 |
1.1.2 NO_x的排放标准 |
1.1.3 NO_x的产生机理 |
1.2 NO_x污染控制技术 |
1.2.1 低氮燃烧技术 |
1.2.2 烟气脱硝技术 |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
1.3.1 SCR还原剂 |
1.3.2 H2-SCR催化剂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2 实验试剂及气体规格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测试 |
2.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2.3.2 实验步骤 |
2.3.3 实验参数计算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仪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4 全自动比表面分析仪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2.4.6 拉曼光谱 |
2.4.7 氢程序升温还原 |
第3章 镨钴和镨锰钙钛矿型氧化物制备方法的研究 |
3.1 溶胶凝胶法 |
3.1.1 PrMnO_3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制备 |
3.1.2 以泡沫镍为载体的PrMnO_3钙钛矿型氧化物的表征和催化活性研究 |
3.2 水热法 |
3.2.1 ACoO_3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制备 |
3.2.2 不同水热条件对PrCoO_3钙钛矿型氧化物制备的影响 |
3.2.3 不同煅烧温度对ACoO_3钙钛矿催化剂型氧化物制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d负载的ACo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H_2-SCR性能研究 |
4.1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钯负载的ACo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 |
4.2 微量钯负载的ACoO_3钙钛矿的表征 |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
4.2.2 元素分析 |
4.2.3 比表面积分析 |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4.3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钯负载的ACoO_3钙钛矿的脱硝活性研究 |
4.3.1 不同A位对微量钯负载的ACoO_3钙钛矿的脱硝活性影响 |
4.3.2 不同钯负载量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3.3 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3.4 气时空速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3.5 H_2/NO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3.6 S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3.7 H_2O对催化剂的H_2-SCR活性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d负载的PrMn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H_2-SCR性能研究 |
5.1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钯负载的PrMn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 |
5.2 微量钯负载的PrMnO_3钙钛矿的表征 |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
5.2.2 元素分析 |
5.2.3 比表面积分析 |
5.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5.3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钯负载的PrMnO_3钙钛矿的脱硝活性研究 |
5.3.1 不同B位的钙钛矿型催化剂的H2-SCR性能对比 |
5.3.2 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5.3.3 气时空速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5.3.4 H_2/NO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5.3.5 S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5.3.6 H_2O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Ce和Pd掺杂的PrMn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H_2-SCR性能研究 |
6.1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Ce和Pd掺杂的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 |
6.2 微量铈和钯掺杂的PrMn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表征 |
6.2.1 X射线衍射分析 |
6.2.2 元素分析 |
6.2.3 比表面积分析 |
6.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6.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6.2.6 拉曼光谱分析 |
6.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6.2.8 氢程序升温还原 |
6.3 以泡沫镍为载体微量铈和钯掺杂的PrMnO_3钙钛矿的脱硝活性研究 |
6.3.1 不同B位的钙钛矿型催化剂脱硝性能对比 |
6.3.2 不同掺杂元素Pr_(1-y)Ce_yMn_(1-x)Pd_xO_3@Ni钙钛矿型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对比 |
6.3.3 不同钯掺杂量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3.4 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3.5 气时空速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3.6 H_2/NO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3.7 SO_2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3.8 H_2O对催化剂的H_2-SCR性能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
2.1.1 管制经济学理论 |
2.1.2 环境会计目标相关理论 |
2.1.3 物质不灭理论 |
2.1.4 劳动价值理论 |
2.1.5 效用价值理论 |
2.1.6 能值理论 |
2.2 环境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
2.2.1 环境会计目标 |
2.2.2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
2.2.3 环境会计要素内容 |
2.2.4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2.2.6 环境绩效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
3.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现状 |
3.1.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 |
3.1.2 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分析 |
3.2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与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 |
3.2.1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
3.2.2 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实例分析 |
3.3 环境管制目标下环境信息供需不适应性分析 |
3.3.1 环境会计要素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
3.3.2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
3.3.3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
3.4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1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逻辑分析 |
4.2 立足环境管制的环境会计目标构思 |
4.2.1 环境会计总体目标 |
4.2.2 环境会计具体目标 |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3.1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的信息质量特征 |
4.3.2 实物维度要素设计基本假设 |
4.3.3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4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5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5.1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基本假设 |
4.5.2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
5.1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
5.2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
5.2.1 实物维度要素内容 |
5.2.2 基于实物盘存制的消耗要素计量方法 |
5.2.3 基于投入产出守恒的负产出要素计量方法 |
5.3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
5.3.1 投入要素赋值方法 |
5.3.2 消耗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
5.3.3 产出要素的值计量方法 |
5.3.4 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
5.4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
5.4.1 能值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5.4.2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
5.5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应用案例 |
5.5.1 案例背景 |
5.5.2 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
5.5.3 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
5.5.4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
6.1 环境管制强度与物质流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 |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3 变量设计 |
6.1.4 实证模型设置 |
6.1.5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6.1.6 稳健性检验 |
6.1.7 结论与启示 |
6.2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设计 |
6.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
6.3.1 准入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
6.3.2 运行管控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
6.3.3 管制退出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
6.4 基于运行管控模式的燃煤电厂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评价政策建议 |
7.1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准入评价政策建议 |
7.1.1 环境准入评价思路 |
7.1.2 环境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7.2 基于投入产出的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建议 |
7.2.1 运行管控评价设计思路 |
7.2.2 运行管控评价指标体系 |
7.2.3 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应用案例 |
7.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退出评价政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壳类废弃物的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1.2.1 蛋壳 |
1.2.2 贝壳 |
1.3 金属氢化物的研究现状 |
1.3.1 金属氢化物的概述 |
1.3.2 金属氢化物在还原二氧化碳的进展 |
1.4 二氧化碳甲烷化的研究现状 |
1.4.1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概述 |
1.4.2 催化剂对于二氧化碳甲烷化的进展 |
1.4.3 其他方法二氧化碳甲烷化的探究 |
1.5 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1.5.1 二氧化碳吸附剂的概述 |
1.5.2 壳类废弃物制备氧化钙基吸附剂的探究 |
1.5.3 掺杂剂对于氧化钙基吸附剂的探究 |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甲烷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
2.2.2 样品制备 |
2.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的球磨反应 |
2.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
2.3 结果和讨论 |
2.3.1 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样品结构表征 |
2.3.2 球磨时间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
2.3.3 球磨转速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
2.3.4 球磨比例对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
2.3.5 壳类废弃物与氢化钙的机械化学反应后固体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氢化钙还原贝壳、蛋壳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
3.2.2 样品制备 |
3.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的球磨反应 |
3.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
3.2.5 二氧化碳的吸附与脱附 |
3.2.6 实验流程说明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机械化学反应制备CaO@C吸附剂 |
3.3.2 壳类制备CaO@C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甲烷及二氧化碳吸附剂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测试仪器和试剂 |
4.2.2 样品制备 |
4.2.3 贝壳、蛋壳分别与氢化钙、氢化镁的球磨反应 |
4.2.4 反应后产物定量和定性分析 |
4.2.5 二氧化碳的吸附与脱附 |
4.2.6 实验流程说明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钙、镁氢化物分别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H_2-CH_4混合燃料 |
4.3.2 不同掺杂比例的钙、镁混合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 |
4.3.3 壳类制备MgO@CaO@C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集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四、提高转化率防止大气的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船舶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J]. 王江超,包张静,洪方智,卓子超,易斌. 造船技术, 2021(04)
- [2]贫氧法制硫酸新工艺[D]. 唐伟.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3]Mn改性分子筛基催化剂在低温NH3-SCR催化性能和耐硫性的研究[D]. 蒋祥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MnO2催化剂调控及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研究[D]. 黄静.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5]钴锰和钴铜复合氧化物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VOCs性能研究[D]. 赵洪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6]煅烧类水滑石用于水中催化还原硝酸根的研究[D]. 王瑛. 烟台大学, 2021(09)
- [7]基于有机酸体系下的生物质预处理及其酶解特性的研究[D]. 王乐.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8]高效钙钛矿型催化剂用于低温H2-SCR脱硝性能的研究[D]. 马铃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D]. 宋沂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金属氢化物还原壳类废弃物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剂及甲烷的研究[D]. 邰运龙. 扬州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