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沈保丰[1](2012)在《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文中指出BIF型铁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55.2%。BIF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其次在扬子陆块。在华北陆块鞍山—本溪,密怀—冀东,五台—吕梁矿集区中铁矿床尤为集中,约占全国铁总探明储量41.5%。BIF型铁矿床在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均有产出,但主要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型铁矿床可划分为阿尔戈马型和苏必利尔湖型两类,其中以新太古代阿尔戈马型最为重要。BIF型铁矿床主要是贫铁矿石,富铁矿石极少。富铁矿均产在贫铁矿体中,以(火山)沉积-热液交代改造型最为重要。BIF形成与海底热液喷流作用有关。在中国BIF型铁矿的资源潜力大,远景可观。
沈其韩,宋会侠[2](2015)在《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进展、远景和存在的科学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将研究历史分为1949年以前,19501965年期间,19781986年期间,19871994年期间和2009年以来5个阶段。重点介绍了鞍本地区、冀东-吕梁地区和河南舞阳地区富铁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典型富铁矿的研究概况,针对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磁铁富矿成因的复杂性,对不同成因观点以及目前已取得的共识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大多数学者不支持接触交代假说和菱铁矿经变质转化为富铁矿成矿假说,近半数学者支持变质热液成矿假说,半数学者支持混合岩化热液成矿假说。作者在综合分析前人大量资料后,认为变质热液成矿说依据不足,理由有四点:(1)磁铁富矿中往往见有磁铁贫矿的残体;(2)磁铁富矿与蚀变岩紧密伴生,蚀变矿物石榴子石、部分角闪石(透闪石)和部分绿泥石均属非变质热液成因;(3)研究区遭受区域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为25002450Ma,而与蚀变矿物石榴石紧密伴生的热液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1840±7Ma,明显小于区域变质作用年龄,据此可将热液作用时间限定于古元古代晚期,相当于大陆地壳伸展阶段;(4)部分热液成因富铁矿利用Re-Os方法定年,除一种属原生沉积成矿外,年龄范围也在古元古代晚期,可作为参考。此种热液是否为混合岩化热液尚缺乏足够证据,故本文暂将其作为古元古代晚期热液。此外,本文对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成因类型及其远景进行了初步总结,认为古元古代晚期形成的磁铁富矿规模属大型矿床,有较好远景;原生较富贫铁矿因褶皱构造产生磁铁矿流变而形成的富铁矿(可能尚有热液叠加)规模较大,具有一定远景;其他类型均为小型规模,不具工业意义。最后,本文指出富铁矿成因研究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早元古代晚期热液的来源;热液的形成是一期还是多期;铁建造遭受区域变质达高绿片岩相时,贫铁矿的围岩变质演化机理等,尚需进一步探讨。
张天龙[3](2014)在《冀东滦南—滦县一带重磁异常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探讨》文中提出冀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产地,仅次于鞍本地区。滦南—滦县一带为近年重点勘探区域。研究区位于马兰峪复式背斜与山海关台拱交接部位,这里地层中拥有最古老的变质岩石,富含沉积变质型铁矿。冀东绿岩带中蕴藏有丰富的铁、金等矿产资源,且研究程度较高。冀东BIF型沉积—变质铁矿为本区优势矿种,矿床产于前寒武纪古老地层中。根据不同学者对冀东地区滦南-滦县一带的成矿作用研究与论证,对代表性矿体、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富铁辉石岩体形成的含矿地层地区重磁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总结和研究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重磁数据的处理,划定异常分布地带,圈定找矿靶区。同时借鉴前人对本区太古代地区找矿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对该区含铁矿床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司马长”式铁矿床是本区沉积变质铁矿床典型代表,矿床主要分布在区内青龙河大断裂、任各庄断裂构造东南。马城铁矿位于朱各庄马城重磁异常带内。本文通过对其矿区重磁特征和区域构造情况的全面分析,探讨其与异常关系。并揭示本区典型铁矿床马城铁矿、司家营和大贾庄(BIF型)的矿体形态和地质特征。滦南—滦县地区由于第四系覆盖和青龙河大断裂影响,造成断裂西侧基岩埋深平均>500米。寻找隐伏磁铁矿时主要通过航磁异常,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通过航磁异常寻找磁铁矿既快又省。滦南—滦县地区主要处在北东东向重力高值带上,局部的重力异常主要反映了基底铁矿体及富铁古老地层的分布。通过对司各庄—杜蒿坨一带磁异常数据处理,利用重、磁成果经叠加处理,推定磁性体的空间位置及形态。验证成矿异常重磁特征。通过对司各庄—杜蒿坨一带沉积变质铁矿(BIF型)磁异常和重力资料特征的分析,预测滦南—滦县地区含铁矿的磁异常圈闭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区域异常带中已知矿点对异常带中成矿异常区进行推测,结合区域构造和区内含矿地层分布同时利用本区在勘查BIF型铁矿过程中的经验,最终对区内BIF型铁矿分布范围和成矿远景进行圈定和预测。并据此划定滦南—滦县地区寻找铁矿重点区域。
杨昌明[4](1983)在《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文中指出滦县地区包括滦县、滦南、抚宁、卢龙一带,是冀东前震旦纪铁矿的重要成矿区之一。本区铁矿属变粒岩闪石型磁铁石英岩,该类铁矿多呈层状或似层状,规模较大,以大中型矿床为主。区内晚太古代滦县群(原称单塔子群)地层分布广泛,该群自下而上可分为五组:①架炮山组(Ar2j):上部主要为角闪变粒岩,夹黑云变粒岩,石榴角闪变粒岩等;下部以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等薄层,偶见磁铁石英岩小透镜体。②阳山组(Ar2):由含角闪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组成,夹斜长角闪岩、偶夹石榴
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曹秀兰[5](2005)在《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文中认为前寒武纪是中国铁矿重要成矿期,该时期的铁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5.6%。前寒武纪铁矿床类型可分(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和岩浆型铁矿床五类,再细分为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床、与细碧角斑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中浅变质铁矿床、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铁矿床等8个亚类。(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是前寒武纪铁矿床的主要类型,其储量、矿产地和开采量均占全国首位,其中最主要的是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床亚类,是前寒武纪的特征类型,是仅发育在前寒武纪时期的铁矿床。中国最古老的铁矿床形成于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中国铁矿最重要的形成时期,此期间形成铁矿的储量约占全国铁矿总储量50%,矿床类型是与绿岩带有关的阿尔戈马型条带状铁建造铁矿床。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陆块区和陆块边缘和内部的裂谷中,其成矿规模、成矿区域、成矿类型和成矿演化特点明显。
杨秀清,李厚民,李立兴,姚通,陈靖,刘明军[6](2014)在《辽冀地区条带状铁建造地球化学特征:Ⅰ.主量元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辽冀地区(主要包括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产出有诸多BIFs型大型-特大型铁矿床。鞍山-本溪地区和冀东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两个铁矿集区,其中鞍本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的24%左右,冀东地区铁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0%以上。虽然辽冀地区BIFs大多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绿岩带中的Algoma型BIFs,但不同矿区BIFs形成环境和受后期改造的程度不一致,鞍本地区BIFs变质级别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冀东地区BIFs经历了绿片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且辽冀地区普遍发育混合岩化。本文主要对比研究了辽冀地区28个铁矿床200件铁矿石的主量元素特征,为探讨辽冀地区BIFs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BIFs样品主要由SiO2和Fe2O3T组成,其中鞍山-本溪地区SiO2+Fe2O3T平均为95.10%,冀东地区SiO2+Fe2O3T平均为88.06%,CaO和MgO含量仅次于SiO2和Fe2O3T,且大部分矿区具有正相关关系,Al2O3、TiO2、K2O、Na2O、MnO、P2O5含量很低,这暗示BIFs原岩为一种化学沉积岩,主要为含有少量碳酸盐泥的硅质和铁质的胶体沉积;辽冀地区Al2O3和TiO2均可见明显的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BIFs沉积过程中有少量碎屑物质的加入,这种相关性在冀东地区更为明显,且除SiO2+Fe2O3T外,其它氧化物含量明显高于鞍本地区,说明冀东地区BIFs形成时沉积环境更为动荡,有更多的碎屑物质加入;虽然辽冀不同地区BIFs经历了不同级别的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物组合,但是氧化物含量却变化不大,这说明了变质反应主要为等化学反应;鞍本地区和冀东地区碱质含量也存在差异性,前者的Na2O和K2O含量均低于后者,且后者Na2O<K2O,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可能暗示了混合岩化作用对冀东地区的影响更为显着。
李万亨,杨昌明[7](1983)在《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海底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的古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文中指出 滦县地区包括滦县、滦南、抚宁、卢龙一带,是冀东前震旦纪铁矿的主要成矿区之一。 在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火山岩岩石化学、磁铁矿氧同位素等方面的资料,初步探讨了滦县晚太古代盆地的古构造环境以及磁铁石英岩中主要金属矿物磁铁矿的原生沉积物的性质。从矿物相、岩相、含铁建造组构和层状特征等方面推断成铁盆地的地球化学环境。
孔维琼[8](2015)在《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卡瓦一带铁矿矿集区位于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是北祁连西段继镜铁山之后沉积变质型铁矿勘查的又一重大突破,区内卡瓦铁矿、双龙铁矿和塔里干沟铁矿均赋存于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中,矿床规模和资源潜力巨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本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矿体及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叙述,运用岩石学和岩石地层对比的方法分析三个矿床之间的联系及含矿地层的特点,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矿石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及围岩特征,运用前人对铁矿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对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的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矿体均赋存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矿体呈层状,矿体分布和产状受控于含矿地层,卡瓦及双龙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板岩型赤铁矿、磁铁矿,塔里干沟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菱铁矿,均属于低品位贫铁矿床,矿床规模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2.通过对卡瓦铁矿区含矿地层、三个矿区矿石及区内火山岩和变质基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大致确定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既有陆源贡献,又受火山作用影响,初步认为卡瓦一带铁矿矿床类型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与镜铁山铁矿成因基本相同。3.通过地层对比及成因探讨,卡瓦铁矿与双龙铁矿应属同期沉积的同一矿床,受后期构造作用而造成位置变化,双龙铁矿产出较完整,卡瓦铁矿及塔里干沟铁矿区下部火山岩、塔里干沟铁矿含矿地层上部有找矿潜力。4.通过矿床成矿特征和成因分析,建立了卡瓦一带铁矿矿石物相分布模式和成矿模式。
刘思辰[9](2020)在《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在收集资料的前提下,通过野外勘查和室内研究工作,理清了该矿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特征,查明了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厚度和矿石质量,利用变差函数对该地区铁矿矿体品位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通过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对深部矿体进行了预测。该矿区大面积被第四系覆盖,仅村南残山分布有基岩出露,为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黑云变粒岩和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石英砂岩。长城系大红峪组以小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变质岩系之上,地层呈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西倾。太古界变质岩系为一总体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内较大的断裂构造为F1断层破碎带,区内岩浆岩不发育。矿床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地层中,区内可分为3个矿带和1个独立矿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多为似层状、透镜状,磁铁石英岩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磁铁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以集合体或单体形式呈条纹状定向分布。根据石英条纹的宽窄,矿石结构大致可划分细纹状矿石、条纹状矿石和条带状矿石,矿石m Fe的平均品位为20%~30%。该矿矿体具有两次成矿阶段,虽然矿体品位在空间上有不明显的方向性变化,少数矿体部位的品位表现出的相关性也比较差,但是从矿体整体的品位来看,品位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稳定。矿体沿走向方向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没有规律的变化,一些影响矿体品位的外界因素在矿化阶段对成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磁法精测剖面拟合好的成果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磁异常是钻孔控制的铁矿体引起,矿体的对应连接及产状与磁法推测一致,没有其他未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矿体,Ⅱ矿带、Ⅲ-2及Ⅳ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以大致控制,矿石质量已基本查明,矿体沿走向及倾斜延深方向均呈尖灭态势,矿床已无远景。图17幅;表16个;参78篇。
黄华[10](2014)在《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BIF铁矿成矿时代、形成环境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安徽霍邱铁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县以西,南北向延展约40km以上,东西宽约2.7km,矿体均赋存于太古界霍邱群中,区内岩浆岩发育很少。霍邱群总厚度>2070m,为一套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由老至新划分为花园组、吴集组和周集组。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产状一致,界线较清,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为典型的层控矿床,主要产出于吴集组上段、周集组下段上部和周集组上段下部。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文章将霍邱群的岩石分为角闪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磁铁石英岩和混合岩六大类。其中角闪岩类总稀土含量较低,∑REE=50.1010-6101.08×10-6,平均69.87×10-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N=0.94~3.87,平均2.07;片岩和片麻岩-变粒岩稀土含量相对偏高,∑REE平均大于100×10-6,轻稀土明显富集,大理岩稀土元素总量(∑REE)=1.59×10-623.17×10-6,平均10.96×10-6,(La/Yb)N=2.2323.88,平均14.20,富集轻稀土元素。经原岩恢复,角闪岩类原岩为火山玄武岩,片岩类原岩为粘土岩和泥质杂砂岩,片麻岩-变粒岩原岩为杂砂岩或中酸性火山岩(凝灰岩),大理岩原岩为白云质灰岩,因此,霍邱群原岩为一套火山岩-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间夹硅铁建造。从地层剖面上看,早期以中基性火山喷发为主,继而是中酸性间夹基性火山岩活动,间或有沉积作用,后期火山作用减弱转为正常海相沉积,代表了一个较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韵律层也较发育,因此霍邱群可能相当于世界公认的绿岩带标准剖面上部的一部分。经火山岩和杂砂岩判别,霍邱群原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为砀山古陆和隐贤集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霍邱盆地。通过各类岩石的主量元素特征,可以判别出矿区内围岩的沉积物来源主要为陆缘碎屑物质以及中酸性火山碎屑。通过对矿体夹层斜长角闪岩和变粒岩的锆石Cameca U-Pb定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研究将霍邱铁矿的原岩形成时代限定在晚太古代早期2754~2773Ma之间。霍邱含铁建造可划分为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三类。氧化物相包括赤铁矿亚相和磁铁矿亚相,赤铁矿亚相分布于矿区的南北两端,磁铁矿亚相在区内广泛发育;硅酸盐相常作为磁铁矿氧化物亚相的夹层产出,规模较小;碳酸盐亚相仅出现于矿区内的李老庄矿床,暗示李老庄矿床沉积环境的特殊性。由相变特征及各相产出的地层来看,霍邱铁矿产出的盆地应该并非开阔、平坦的盆地,而极有可能是开放或半封闭的海湾,在李老庄地区碳酸盐相的出现则说明李老庄是水体相对较深、较为封闭的泄湖盆地。在空间上,霍邱盆地为一个长轴近南北,微向西凸的海湾,在其东西向中轴线东部则为李老庄泄湖盆地。文章对矿区内的石英型磁铁矿、闪石-石英型磁铁矿、石英型镜铁矿、碳酸盐型磁铁矿和少量富矿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各类矿石都具有很低的TiO2和P2O5,除少数矿石可能受到陆源碎屑的混染而具有稍高的Al2O3(>1%),大多数矿石的Al2O3含量都低于0.5%,石英型磁铁矿和石英型镜铁矿的主要氧化物组成为SiO2和Fe的氧化物,其余氧化物含量均很低;闪石-石英型磁铁矿的主要组成除SiO2和Fe的氧化物外,还具有较高含量的MgO和CaO(MgO+CaO>2%);碳酸盐型磁铁矿除Fe的氧化物外,具有较低含量和SiO2和高含量的MgO和CaO(MgO>>CaO);富矿石的主要组成为Fe的氧化物,全铁含量TFe2O3>90%。各类矿石的稀土元素除少数矿石受陆源碎屑混染影响而具有较平坦的稀土配分形式(常量元素表现为Al2O3含量的偏高),大多数矿石的PAAS标准化配分图均表现为轻稀土亏损的左倾形式,此外矿石均具有明显的La、Eu、Y的富集,Ce无异常,具有典型的BIF型铁矿特征。Ce无异常说明矿床形成于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Eu的异常则说明霍邱铁矿的形成与高温热液有密切关系,而矿石较高的Y/Ho比值则暗示其成矿物质与海水的亲缘性,通过矿石的Y/Ho、Eu/Sm、Sm/Yb比值关系,可以初步判定霍邱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0.1%的海底火山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并不同程度的受到陆源碎屑的混染作用。霍邱铁矿的形成虽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然而其最有利的成矿部位不是在火山活动的中心附近,而是在陆缘沉积作用发育的地区,赋存层位也具有明显的陆缘浅海相沉积特征,因而文章认为霍邱BIF铁矿属Superior型BIF铁矿。霍邱铁矿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7-22亿年左右的火山-沉积阶段,约先后沉积了花园组基性火山岩、吴集组中酸性火山岩及硅铁沉积和周集组碎屑、硅铁质及碳酸盐沉积;第二个阶段为22-10亿年构造变形变质和隆升阶段,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区内南北走向的周集向斜和东西走向的范桥、李老庄向斜等,并控制区内铁矿的分布,隆升造成区内中-新生代以前地层的缺失,一直到中-新生代以后,霍邱盆地才趋于稳定,停止隆升并接受沉积,形成了我们现今所看到的霍邱铁矿格局。
二、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分布 |
1.1华北陆块 |
1.2扬子陆块 |
2产出层位和成矿时代 |
2.1古太古代 (3600~3200 Ma) ———中国最古老的BIF型铁矿床 |
2.2中太古代 (3200~2800Ma) |
2.3新太古代 (2800~2500Ma) |
2.4古元古代 (2500~1800Ma) |
2.5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 (800~543Ma) |
3矿床类型 |
3.1阿尔戈马型铁矿床 |
3.2苏必利尔湖型铁矿床 |
4富铁矿 |
4.1 (火山) 沉积型富铁矿 |
4.2 (火山) 沉积-热液交代改造型富铁矿 |
4.3风化淋滤型富铁矿 |
5矿床成因浅析 |
5.1陆缘沉积 |
5.2海底热液喷流沉积 |
5.3中国BIF型铁矿床成因初探 |
6资源远景 |
7结论 |
(2)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进展、远景和存在的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研究阶段划分 |
2. 1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 |
2. 2 1950 ~ 1965年期间 |
2. 3 1978 ~ 1986年期间 |
2. 4 1987 ~ 1994年期间 |
2. 5 2009年以来 |
3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的基本地质特征 |
3. 1鞍本地区的富铁矿 |
3. 1. 1弓长岭二矿区的富铁矿 |
3. 1. 2樱桃园地区富铁矿 |
3. 1. 3王家堡子富铁矿 |
3. 1. 4老岭-八盘岭富铁矿体 |
3. 1. 5南芬( 庙尔沟) 富铁矿 |
3. 1. 6其他富铁矿 |
3. 2冀东、吕梁和河南舞阳地区的富铁矿 |
3. 2. 1冀东地区的富铁矿 |
3. 2. 2迁安杏山富铁矿 |
3. 2. 3吕梁地区袁家村铁矿区的富铁矿 |
3. 2. 4河南舞阳地区的富铁矿 |
3. 3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成因类型讨论的历史回顾 |
4富铁矿成因讨论 |
4. 1鞍本地区 |
4. 2冀东-吕梁地区的富铁矿 |
4. 2. 1冀东以滦县司家营-大贾庄为代表的富铁矿 |
4. 2. 2迁安杏山的富铁矿 |
4. 2. 3吕梁地区袁家村铁矿区的富铁矿体 |
5鞍本弓长岭二矿区磁铁富矿成因类型的初步归纳 |
6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的成因类型及其远景 |
7富铁矿研究中尚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3)冀东滦南—滦县一带重磁异常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磁铁石英岩体(沉积——变质铁矿床) |
1.2.2 铁矿成因探讨 |
1.2.3 基性岩体磁异常特征及辨别 |
1.3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叙述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基底变质岩系地质特征及赋矿性 |
2.3.1 遵化~迁安中高级变质岩区地质特征 |
2.3.2 青龙河花岗~绿岩带地质特征 |
第三章 地球物理特征 |
3.1 区域岩矿石物性特征 |
3.2 磁性局部异常形成因素及异常带 |
第四章 以往找矿成果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 冀东地区铁矿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4.2 “司马长”式铁矿矿区基本地质情况 |
4.3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3.1 马城铁矿 |
4.3.2 司家营铁矿和大贾庄铁矿 |
4.4 铁矿石特征和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
4.4.1 矿石矿物成分 |
4.4.2 矿石的结构 |
4.4.3 矿石的构造 |
第五章 异常区数据处理方法及区域重磁异常特征 |
5.1 区域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5.1.1 磁异常数据处理 |
5.2 区域背景磁场及磁异常带 |
5.3 区域剩余重力及异常带 |
5.4 成矿磁异常特征和基性岩体 |
5.4.1 杜蒿坨地区侵入辉绿辉长岩体 |
第六章 区域找矿方向预测及圈定 |
6.1 找矿方向及远景 |
6.2 滦县—滦南一带区域找矿方向探讨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
(5)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前寒武纪铁矿床主要类型 |
1.1 (火山)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
1.2 与火山 - 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简称火山岩型) |
1.3 沉积型铁矿床 |
1.4 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 (简称复合型) |
1.5 岩浆型铁矿床 |
2 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 |
2.1 时间分布 |
2.1.1 古太古代 (3 600 ~ 3 200 Ma) —中国最古老的铁矿床 |
2.1.2 中太古代 (3 200 ~ 2 800 Ma) 铁矿床 |
2.1.3 新太古代 (2 800 ~ 2 500 Ma) 铁矿床 |
2.1.4 古元古代 (2 500 ~ 1 800 Ma) 铁矿床 |
2.1.5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1 800 ~ 800 Ma) 铁矿床 |
2.1.6 新元古代南华纪—震旦纪 (800 ~ 543 Ma) 铁矿床 |
2.2 空间分布 |
2.2.1 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主要分布在东部 |
2.2.2 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主要产出在陆块区 |
2.2.3 陆块边缘和内部的裂谷 (或裂陷槽) 是前寒武纪矿床产出的十分有利的空间 |
3 中国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演化特征 |
3.1 成矿规模由弱到强再到弱 |
3.2 成矿区域由局部到全面 |
3.3 矿床类型由简单到复杂再简单 |
4 结语 |
(6)辽冀地区条带状铁建造地球化学特征:Ⅰ.主量元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
1.1 鞍本地区地质特征 |
1.2 冀东地区地质特征 |
2 样品选择与分析测试 |
3 主量元素特征 |
3.1 Si O2和Fe2O3T |
3.2 Ca O、Mg O和Mn O |
3.3 Al2O3和Ti O2 |
3.4 Na2O和K2O |
3.5 P2O5 |
4 讨论 |
4.1 BIFs原岩恢复 |
4.2 BIFs中碎屑物质的加入 |
4.3 变质作用对BIFs的影响 |
5 结论 |
(7)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海底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的古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太古代变质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其特征 |
二、晚太古代构造环境 |
三、成铁盆地的地球化学环境 |
Ⅰ.原生沉积物的性质 |
Ⅱ.原生沉积物形成时的地球化学环境 |
结语 |
(8)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 |
1.2 本次工作情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系统 |
2.2.1 古元古界北大河群 |
2.2.2 长城系朱龙关群 |
2.2.3 青白口系 |
2.2.4 古生代—第四系盖层 |
2.3 岩浆作用 |
2.3.1 元古宙岩浆活动 |
2.3.2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
2.4 变质作用 |
2.4.1 古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2 新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3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卡瓦铁矿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 |
3.2 双龙铁矿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 |
3.3 塔里干沟铁矿地质特征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地质 |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地层对比 |
5.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2.1 矿床成因讨论 |
5.2.2 成矿模式 |
5.3 找矿方向探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概况 |
1.1.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1.1.2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成因 |
1.2 高官营铁矿床概况 |
1.2.1 自然地理 |
1.2.2 以往工作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冀东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1.1 变质基底 |
2.1.2 中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盖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卵形构造 |
2.2.2 线型构造带 |
2.2.3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三段(Arb3) |
3.1.2 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Chd) |
3.1.3 新生界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地层产状 |
3.2.2 断裂构造 |
3.3 岩浆岩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及产状 |
4.2 矿石组构特征 |
4.2.1 矿石构造和结构研究 |
4.2.2 矿石结构构造 |
4.2.3 矿石化学成分 |
4.3 矿石类型 |
4.4 矿床成因 |
第5章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5.1 统计分布曲线法分析 |
5.2 自然分布曲线法与平差曲线法 |
5.3 各曲线图的绘制及数据的计算 |
第6章 变差函数分析 |
6.1 变差函数 |
6.2 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
第7章 深部成矿预测 |
7.1 磁异常特征 |
7.2 矿区岩矿石磁性参数 |
7.3 矿体与磁法剖面正演拟合进行深部成矿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BIF铁矿成矿时代、形成环境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 BIF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径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 区域地层 |
2.4 区域构造 |
2.4.1 褶皱构造 |
2.4.2 断裂构造 |
2.5 区域岩浆岩 |
2.5.1 岩体 |
2.5.2 岩脉 |
2.6 区域变质作用 |
2.7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霍邱典型 BIF 矿床的地质特征 |
3.1 周集矿床 |
3.2 张庄矿床 |
3.3 李老庄矿床 |
3.4 周油坊矿床 |
3.5 吴集-重新集矿床 |
3.5.1 吴集矿床 |
3.5.2 重新集铁矿 |
3.6 小结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1 矿石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围岩主量元素特征 |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
4.2.2 围岩微量元素特征 |
4.3 S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 原岩恢复 |
4.5 小结 |
第5章 霍邱 BIF 矿床的成矿年代探讨 |
5.1 锆石的 U-Pb 年龄 |
5.2 围岩 Rb-Sr 年龄 |
5.3 围岩 K-Ar 年龄 |
5.4 小结 |
第6章 物质来源及矿床形成环境 |
6.1 物质来源 |
6.1.1 成矿物质来源 |
6.1.2 沉积物质来源 |
6.2 矿床形成环境 |
6.2.1 构造环境 |
6.2.2 沉积环境 |
6.3 小结 |
第7章 霍邱 BIF 铁矿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预测 |
7.1 矿床成因类型 |
7.2 矿床形成过程 |
7.2.1 盆地演化 |
7.2.2 成矿机制 |
7.3 成矿预测 |
7.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A 图版 |
附录B 霍邱矿区铁矿石主量元素(wt%)分析结果 |
附录C 霍邱矿区围岩主量元素(wt%)分析结果 |
附录D 霍邱矿区铁矿石微量元素(×10-6)分析结果 |
附录E 霍邱矿区围岩微量元素(×10-6)分析结果 |
四、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J]. 沈保丰. 地质学报, 2012(09)
- [2]华北克拉通条带状铁建造中富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进展、远景和存在的科学问题[J]. 沈其韩,宋会侠. 岩石学报, 2015(10)
- [3]冀东滦南—滦县一带重磁异常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探讨[D]. 张天龙.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4(08)
- [4]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铁矿与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的关系[J]. 杨昌明. 地质科技情报, 1983(S1)
- [5]中国前寒武纪铁矿床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J]. 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曹秀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04)
- [6]辽冀地区条带状铁建造地球化学特征:Ⅰ.主量元素特征[J]. 杨秀清,李厚民,李立兴,姚通,陈靖,刘明军. 岩石学报, 2014(05)
- [7]冀东滦县地区前震旦纪海底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的古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J]. 李万亨,杨昌明. 地球科学, 1983(03)
- [8]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孔维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9]冀东高官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D]. 刘思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华北克拉通南缘霍邱BIF铁矿成矿时代、形成环境及成因[D]. 黄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