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潇[1](2020)在《多元主体视域下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及其破解 ——以山东省W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关乎人类未来,决定了世界各国要共同参与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治理,共同营造蓝天碧水的自然环境,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地球家园。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并在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作出了既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强有力决定,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式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顺利开展,也大大阻碍了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形式主义的危害,及时提出合理有效的破解举措,是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改进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山东省W市为例,侧重主体视域,对生态环境治理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危害、原因及破解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重新界定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概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整治形式主义的工作意见和通知作为理论、政策依据,并通过对山东省W市纪检监察机关2018年至2019年通报的形式主义典型问题的全面分析,得出W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材料式”治理、“虚假式”治理、“消极式”治理、“粗暴式”治理、“下不为例式”治理,其危害主要有:耗费了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损害了合法企业的基本权益,腐蚀了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破坏了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究其原因,初步总结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功能失调: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主导角色的弱化;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的缺失;社会组织生态环境治理参与能力的不足;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基于对生态环境治理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原因分析,本文从强化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角色、培育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提高社会组织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能力、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新格局,以达到彻底破解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本目的。
王长宽,祖伯光[2](1993)在《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2年,黑龙江省的厂、长经理所明显地感到:省里发的文件少了,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少了,过去频频见诸于电视新闻的会议也少了。这是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的成效。 多年来,会议多、文件多、各种检查评比多,已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领导干部疲于应付,企业也不堪重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尖锐地提出了破除形式主义的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
董凡[3](2019)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及司法实践,历来注重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方式等问题的定性探究,而较少重视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原则、数额的确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证分析。以致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并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学理界与实务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情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保护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效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仅简单借用传统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内容,十分缺乏在传承继受基础上形成创新发展性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多数研究结论与建议亦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赔偿低、举证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基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特殊性以及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的现实情势,围绕“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具体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路径”与“制度完善对策”四大主轴,设计研究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在“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部分,旨在探求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组成内容及其内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损害意涵、制度功能、基本原则、多元赔偿方式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同时,通过对1769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裁判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缺失基础理论指引、具体赔偿方式适用空间有限、法定赔偿裁量空间较大以及缺乏专门证据制度等显现问题。在“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部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基于现有侵权情势严峻、赔偿额补偿效果遏制社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理念难以解释突破法定赔偿上限等现实状况,进而强调“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将预防功能与救济功能置放于同一功能价值位阶,以发挥其遏制侵权、促进创新的制度效果。传统民事损害赔偿以填平救济原则作为最主要的计赔原则,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坚持填平救济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明确引入和确立市场价值原则和比例原则,构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三原则”内容体系。在适用填平救济原则作为确定赔偿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具体适用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初步的损害赔偿数额,再适用比例原则确定最终的合理损害赔偿额。在“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规则”部分,实际损失应当厘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法官在适用实际损失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持“分摊原则为原则,以整体市场价值原则为例外”的裁判逻辑;适用“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时,应当扩大合理许可费基准范围,适当援引域外计算合理许可费基数的司法经验;同时,应当确立“法定赔偿”的量化裁判标准。同时,我国应当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并在适用规则方面设计精细化赔偿倍数的考量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需从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实体法维度,应当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及适用关系,即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基准、取消适用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限定等;删除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中“倍数”的立法措辞,而以“合理许可使用费”的赔偿方式代替;适当修正法定赔偿的最低判赔限制与至高判赔上限,以及统一“法定赔偿”的立法措辞;提出以“故意侵权”和“实施两次以上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情节严重”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并且统一判赔倍数的幅度。在程序法维度,提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收集阶段确立诉讼证据披露规则与证据保全规则;在诉讼庭审过程中确立举证妨碍规则以及降低证明标准的完善建议。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应当强调通过发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以及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完善对策的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4](1998)在《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总论乡镇政权是国家最基层的权力机关,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加强乡镇政权行政管理研究,是充分发挥乡镇政权及村社组织职能,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刘佳仪[5](2019)在《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人们社会实践的“桥梁”和中介,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具体化、操作化和工具化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功能;二是引导人们更加直接地进行实践的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为基础的,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立场。本文先从马恩经典着作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认识进行梳理,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历史与发展进程。其次,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梳理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认识,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系统研究习近平的实践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战略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历史分析法和群众路线方法。最后提炼出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论文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运用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实践中把握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通过总结,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围绕重大问题布局新时代发展战略的突出贡献以及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张鹏程[6](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黄海[7](2019)在《新时代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 ——以广东省H市为例》文中提出乡镇是我国行政机构的基层组织,乡镇领导干部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密切的领导干部。研究乡镇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对于树立和保持党和国家的威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H市为例,综合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前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H市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主要存在宗旨观念淡薄、学习成果向工作举措转化效果不佳、大局意识不强、敷衍应付、生活中崇尚“酒桌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乡镇领导干部任务繁重、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政治站位不高、党性修养不够,乡镇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偏软偏弱。上述原因也对其作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建议:(1)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乡镇领导干部减负。各级党政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解决“文山会海”和检查繁多的问题和坚持对乡镇领导干部严管厚爱;(2)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践动力;(3)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培养,以促使乡镇政府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4)强化“两个责任”的落实,提升乡镇纪检监察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冯艳泽[8](2013)在《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路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涉及了政治学领域和行政学领域,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政府公信力从“信”字出发,集中反应了政府通过行使职权进行社会管理,从而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的信任感。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目标。本文以“理念、制度、行为”——政府公信力的三大构成要素为主线,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和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具体实际,探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路径。本文采用“总——分”的行文结构,主要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首先对政府公信力进行概述。主要阐述政府公信力的概念解读及其构成要素和主要特点;阐述了包括“社会契约理论”、“责任政府理论”和“以人为本思想”在内的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首先肯定了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奠定了未来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坚实基础;其次指出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政府行政理念上的偏差、行政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公务人员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第三部分:从行政理念角度出发探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强化“求真务实”的责任意识。第四部分:从制度建设角度出发探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提出健全行政法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决策、信息公开、责任追究为着眼点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落实民主监督作保障,综合科学评价政府绩效,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五部分:从规范公务人员行为角度出发探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即加大反腐力度,依法严惩腐败行为,从干部人事制度出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苏彬[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党在宣传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历来对此高度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宣传无神论仍面临缺乏学科支撑、频频遭受污名的境遇。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程及经验启示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廓清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成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可分为五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清除了“左”的错误,根据毛泽东“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批示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无神论宣传教育确立了理论前提,构筑了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中央对新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作出总体部署。但在学术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争论之后,无神论宣传教育逐渐失去学科支撑而走向式微,导致有神论的影响失去了制衡力量而持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转型和神秘主义影响所带来的伪科学、封建迷信蔓延,一批专家学者联起手来大力宣传无神论,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使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世纪之交站在新的起点之上;新世纪之初,面临“宗教热”的蔓延和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中央有关部门就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作出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无神论的实体研究机构,为无神论宣传教育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和有关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争议,党中央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等新论断,开辟了无神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全新局面。通过总结这段历程可以发现,无神论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总能根据当时的形势,调整工作重心,勇担时代责任,应对风险挑战,在与有神论进行长期思想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基本前提,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有力推动,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重要依托,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坚实基础。
迟子雨[10](2020)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制定、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积极稳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使我国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之而来的是,有些领导干部觉得为官不易,在其位不谋其政,从而使“为官不为”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因此,对“为官不为”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双因素理论、唐斯的官僚制理论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了近三年来150个“为官不为”的案例作为样本,对我国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展开分析研究。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主要是界定“为官不为”核心概念,阐述其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的深入剖析。第四章主要探讨了“为官不为”现象的成因。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我国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是:拖拉为、不会为、不想为、不敢为、表面为。产生的主要危害是:阻碍政策执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破坏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影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败坏干部作风,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探究其深层次原因,“为官不为”现象的产生主要包含三方面因素,即体制机制因素、组织及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内在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从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从政环境以及矫正个体行为动机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二、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主体视域下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及其破解 ——以山东省W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三)应用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创新之处、方法及重难点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重点 |
(四)研究难点 |
第1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生态环境治理 |
1.1.2 形式主义 |
1.1.3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
1.2 理论依据 |
1.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1.2.2 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 |
1.2.3 破解形式主义的工作意见、通知 |
第2章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表现及危害分析 |
2.1 山东省W市基本情况 |
2.1.1 山东省W市生态环境状况 |
2.1.2 山东省W市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
2.2 山东省W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表现分析 |
2.2.1“材料式”治理 |
2.2.2“虚假式”治理 |
2.2.3“消极式”治理 |
2.2.4“粗暴式”治理 |
2.2.5“下不为例式”治理 |
2.3 山东省W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危害分析 |
2.3.1 耗费了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 |
2.3.2 损害了合法企业的基本权益 |
2.3.3 腐蚀了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 |
2.3.4 破坏了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 |
2.3.5 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
第3章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原因分析 |
3.1 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主导角色的弱化 |
3.1.1 生态环境治理队伍素质能力不高 |
3.1.2 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供给严重缺位 |
3.1.3 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
3.1.4 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单一、落后 |
3.2 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的缺失 |
3.2.1 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感的缺失 |
3.2.2 部分污染企业享受“特殊照顾” |
3.2.3 部分正规企业惧怕政府权力 |
3.3 社会组织生态环境治理参与能力的不足 |
3.3.1 管理能力不强 |
3.3.2 决策能力欠缺 |
3.3.3 专业能力匮乏 |
3.4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
3.4.1 政策信息获取有滞后性 |
3.4.2 对待形式主义态度暧昧 |
3.4.3 存在“囚徒困境”心理 |
3.5 原因小结 |
第4章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破解对策 |
4.1 强化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角色 |
4.1.1 加大力度打造生态环境治理铁军 |
4.1.2 增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供给职能 |
4.1.3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
4.1.4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因企施策” |
4.2 培育企业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 |
4.2.1 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责任感 |
4.2.2 污染企业要自觉自律整改 |
4.2.3 正规企业要增强维权意识 |
4.3 提高社会组织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能力 |
4.3.1 提高管理决策的能力 |
4.3.2 增强专业化建设能力 |
4.3.3 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 |
4.4 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度 |
4.4.1 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 |
4.4.2 端正公众对待形式主义的态度 |
4.4.3 建立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保障机制 |
4.5 构建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 |
4.5.1 培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理念 |
4.5.2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制度 |
4.5.3 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 |
4.6 对策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
(3)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学术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与立法依据 |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 |
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依据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现实考察 |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呈泛化态势 |
二、判赔金额与诉请金额间差距较大 |
三、部分赔偿额超过法定赔偿的上限 |
四、缘于“举证难”致使审理周期较长 |
五、判赔额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比关系 |
六、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地区分布不均匀 |
第三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存在问题 |
一、缺失制度特有的基础理论指引 |
二、赔偿方式未能彰示其工具价值 |
三、法定赔偿适用的裁量空间过大 |
四、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 |
五、赔偿方式的规则设计不尽合理 |
第三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与功能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 |
一、矫正正义理论:基石价值 |
二、功利主义理论:补充价值 |
三、创新激励理论:专有价值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多元功能 |
一、救济功能 |
二、预防功能 |
三、惩罚功能 |
四、确认功能 |
第三节 预防功能应当定位为核心功能 |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定位调整的必要性 |
二、预防功能定位为核心功能的多维度诠释 |
三、预防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必要限定 |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基点 |
一、填平救济原则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石原则 |
二、适用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路径 |
第二节 市场价值原则:确定赔偿数额的价值原点 |
一、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支撑 |
二、引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
三、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量定工具与方法选择 |
第三节 比例原则:探寻诉讼当事人利益的衡平点 |
一、比例原则的基础内涵与本质属性 |
二、比例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诠释 |
三、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阶层化操作及其适用 |
四、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局限表征与完善径路 |
第五章 知识产权损害的一般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
第一节 实际损失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
一、实际损失的所属类型与赔偿范围 |
二、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
三、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
第二节 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
一、侵权获益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择定 |
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
三、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
第三节 许可费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
一、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理论基础 |
二、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
三、适当扩大许可费赔偿的基准范围 |
四、丰富我国合理许可费的计算方法 |
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与适用规则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涵 |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
第二节 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二、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与镜鉴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二、大陆法系地区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三、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镜鉴 |
第四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与考量因素 |
一、厘清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 |
二、释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
三、预防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滥用的适当限制 |
第七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一节 实体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
一、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定位阶及适用关系 |
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规则的立法规范 |
三、调整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赔偿幅度与规范内容 |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基本要件 |
第二节 程序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
一、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
二、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保全规则 |
三、调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策 |
一、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 |
二、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 |
三、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
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 |
1. |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
3.现行乡 (镇) 体制 |
(二) 我国乡镇行政效能的现状分析 |
1.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2.乡 (镇) 政府行政效能的制约因素 |
(三)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
1.大刀阔斧裁减冗员全面推行乡镇机关精兵简政 |
2.实行乡镇党委政治领导下的党政分开。依法加强乡镇政府机构的职能 |
(1) 从认识上明确乡镇党委对政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
(2) 理顺党政关系的两种过渡模式。 |
3.改革乡镇“条块分割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的权力归位 |
二、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两个根本转变 |
(一) 我国乡镇行政职能的历史变迁 |
1.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变 |
2、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
3.农民的分化呈现多元化 |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 |
(二) 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客观必然 |
1.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3.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4.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1.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
2.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
(四) 乡镇转变职能的基本内容 |
1.实行政企分开 |
2.经济调控。 |
(1) 乡镇财政调控。 |
(2) 乡镇金融调控。 |
(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三、加强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从行政机构到自治组织 |
(一) 我国村级管理现状及依据 |
1、我国村级管理概况。 |
(1) 村级自治形式。 |
(2) 行政管理形式。 |
(3) 混合管理形式。 |
2.现实依据 |
(1) 村级自治形式: |
(2) 行政管理形式。 |
(3) 混合管理形式。 |
(二) 目前村级组织的运行状况和改革设想 |
1.目前的村级组织实质上仍是一级非完全性的行政机构 |
2.乡村之间因为职责上的矛盾而产生了体制变形 |
3.自治职责不明加剧了村级组织管理功能的弱化和农民的分散发展 |
4.集体经济的薄弱和自治意识的淡薄制约着农村自治建设 |
(三) 把村务公开作为推进村民自治的突破口 |
1.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内容。 |
2.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前提。 |
3.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需要。 |
4.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保障。 |
(四) 强化村规民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
四、加强乡镇行政管理素养, 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水平 |
(一) 乡镇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建设 |
1、加强乡镇公务行为自律机制建设 |
(1) 思想道德建设 |
(2) 行政道德建设 |
(3) 行政道德修养 |
(4) 行政科学素养 |
(二)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与要求 |
1.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
2.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 |
3.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
4.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
(三) 探索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 |
五、科学评价乡镇行政效能,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一) 建立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
1.评价的指标体系 |
2.评价标准的误区 |
(二) 在评价乡镇行政效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注意近期与远期的一致性。 |
2.注意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性。 |
3.正确看待组织与个人的工作成果与绩效。 |
4.注意分析原因与结果。 |
5.正确看待潜在绩效和显着绩效。 |
6.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并重。 |
(三)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持续发展 |
1.全面搞好乡镇精神文明建设 |
(1) 明确职责, 要把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
(2) 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
(3) 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2.推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1) 从指导思想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
(2) 理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
(3) 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
(4) 按可持续发展思路整体开发、改善、保护整个国土资源 |
(5) 加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10项建设 |
乡镇行政管理历史沿革和基本特点 |
一、乡镇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 |
(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乡制 |
1、秦汉的“乡亭制”。 |
2、魏晋南北朝之乡制。 |
3、隋唐的乡里行政组织。 |
4、 |
5、明代的乡制, 明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朝代。 |
6、清朝之乡制。 |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镇行政制度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
1、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议行合一”的乡苏维埃 (1927—1937) |
2.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1937—1945) |
3.解放战争时期的乡镇建制。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镇建制 |
1.建国至人民公社化前的乡镇建制。 |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1958—1983) 。 |
3.现行乡镇体制 (1983至今) |
二、乡镇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
1.管理对象的直接性。 |
2.管理渠道的终端性。 |
3.管理内容的聚集性。 |
4.管理方式的具体性。 |
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
一、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的相关性 |
(一) 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
(二) 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关联 |
三、政府在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
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
(一) 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 |
(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三) 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四)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一) 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
1.保护产权。 |
2.提供公共产品。 |
3.保护资源与环境。 |
4.稳定和管理市场。 |
5.收入再分配。 |
(二)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
1.执行职能。 |
2.建设职能。 |
3.服务职能。 |
4.协调职能。 |
5.监督职能。 |
6.治安职能。 |
四、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对策研究 |
(一)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理顺四种关系 |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
2.理顺政企关系,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 |
3.依法整合乡村关系, 有效发挥乡镇政府职能。 |
4.合理解决县乡关系, 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职能。 |
(二)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解决两对矛盾 |
1.职能扩张与财政制约的矛盾。 |
2.职能转变与行政环境的矛盾。 |
乡镇行政决策执行与控制 |
一、乡镇行政运行机制 |
(一) 行政运行机制的含义 |
(二) 行政运行机制的内容 |
1.行政运行的权力调整机制。 |
2.行政运行协调机制。 |
3.行政运行激励机制。 |
4.行政运行适应机制。 |
5.行政运行的约束机制。 |
(三) 乡镇行政运行机制要素简析 |
1.乡镇行政运行主体要素。 |
2.乡镇行政运行动力要素。 |
3.行政运行控制要素。 |
4.行政运行程序要素。 |
5.行政运行保障要素。 |
二、乡镇行政决策 |
(一) 乡镇行政决策的范围 |
(二) 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 |
(三) 乡镇公共决策过程 |
(四) 乡镇日常决策的主要方法 |
(五) 乡镇决策的主要问题 |
(六) 乡镇行政决策面临的矛盾 |
三、乡镇行政执行 |
(一)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
(二) 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
(三) 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
(四) 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
四、乡镇行政控制 |
五、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运行 |
(一) 乡镇与县级条块关系 |
(二) 乡镇党政关系 |
(三) 乡镇政企关系 |
(四)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级自治的关系 |
(五) 解决县乡条块矛盾的设想 |
(六)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 |
1.一个理论依据。 |
2.实践依据。 |
(5)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概述 |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认识 |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
1.1.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
1.1.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 |
1.2.1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方法论 |
1.2.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
1.2.3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方法论 |
第二章 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
2.1 习近平的实践思维方法 |
2.1.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 |
2.1.3 注重真抓实干的实践品格 |
2.2 习近平的科学思维方法 |
2.2.1 辩证思维方法,抓住重点促改革 |
2.2.2 创新思维方法,强化突破促发展 |
2.2.3 底线思维方法,牢牢把握主动权 |
2.2.4 战略思维方法,顶层设计谋发展 |
2.2.5 系统思维方法,协同发展聚合力 |
第三章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
3.1 习近平的历史分析方法 |
3.1.1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3.1.2 善于借鉴历史智慧 |
3.1.3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
3.2 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方法 |
3.2.1 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
3.2.2 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
3.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
第四章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
4.1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提供方法论指导 |
4.1.1 围绕重大问题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
4.1.2 以知行合一的实践魅力践行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要求 |
4.2 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
4.2.1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借鉴 |
4.2.2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遵循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6)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二)政治认同理论 |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
(二)乡村振兴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
六、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7)新时代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 ——以广东省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内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重点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社会主义新时代 |
2.1.2 党的作风建设 |
2.1.3 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 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新时代作风建设的要求 |
第3章 H市乡镇领导干部作风现状 |
3.1 H市乡镇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 |
3.2 H市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已有成效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过程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调查过程 |
3.4 H市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1 宗旨观念淡薄的现象 |
3.4.2 学习成果向工作举措的转化效果不佳 |
3.4.3 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 |
3.4.4 敷衍应付的问题 |
3.4.5 生活中崇尚“酒桌文化” |
3.4.6 对H市乡镇领导干部作风的总体评价 |
3.5 乡镇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乡镇领导干部任务繁重,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 |
3.5.2 乡镇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党性修养不够 |
3.5.3 乡镇管理体制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影响 |
3.5.4 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偏软偏弱 |
第4章 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 |
4.1 整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乡镇领导干部减负 |
4.1.1 树立正确政绩观 |
4.1.2 解决文件过滥,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问题 |
4.1.3 解决会议过多,以会代落实的问题 |
4.1.4 解决检查繁多,过度留痕的问题 |
4.1.5 坚持严管与厚爱 |
4.2 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理论武装 |
4.3 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
4.3.1 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执行有力的运转机制 |
4.3.2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将执行要求转化为考核衡量标准 |
4.3.3 健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一支高效执行的干部队伍 |
4.3.4 加强乡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培养,打造高素质的执行队伍 |
4.4 落实主体责任,提升监督水平 |
4.4.1 强化主体责任,倒逼“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
4.4.2 强化培训,提高乡镇纪检监察人员工作能力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政府公信力概述 |
(一) 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
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2、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
3、政府公信力的主要特点 |
(二) 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1、社会契约理论 |
2、责任政府理论 |
3、“以人为本”的思想 |
(三) 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强化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
2、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工作能力 |
3、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号召力 |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
(一)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取得的成效 |
1、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政府公信力的物质基础 |
2、行政法治建设进步提供了政府公信力的法律保障 |
3、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促进了政府公信力建设 |
(二) 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政府诚信和服务意识欠缺 |
2、政府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合理 |
3、政府责任机制缺失 |
4、权力腐败现象削弱政府公信力 |
三、树立正确行政理念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1、破除“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
2、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
(二) 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
1、清醒认识失信于民的危害 |
2、培育政府工作的诚信意识 |
(三) 强化“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 |
1、破除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
2、注重工作实效 |
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环节 |
(一) 积极推行依法行政 |
1、加强行政立法 |
2、改善行政执法 |
3、完善执法监督 |
(二) 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
1、落实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
2、推行政务公开制度 |
3、实行责任评估、追究制度和失信补救制度 |
(三) 全面落实监督制约机制 |
1、确保人大监督的实效 |
2、完善政府的自我监督机制 |
3、拓宽民主监督渠道 |
(四) 政府绩效评估考核政府公信力 |
1、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 |
2、完善评估主体 |
3、注重评估结果反馈和分析 |
五、加大反腐力度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
(一) 加强公务员队伍的自我教育 |
1、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反腐倡廉教育 |
2、公务人员要树立政治责任感 |
(二) 科学进行权力配置,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
1、科学进行权力配置 |
2、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
(三) 依法严惩腐败行为 |
1、推进反腐立法 |
2、严格执法惩治腐败行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9)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基础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无神论 |
1.4.2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1.4.3 无神论宣传教育 |
2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启 |
2.1 改革开放初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2.1.1 宗教工作的拨乱反正 |
2.1.2 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反思 |
2.2 确立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理论前提 |
2.2.1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 |
2.2.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无神论宣传教育 |
2.2.3 反对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 |
2.3 构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学科基础 |
2.3.1 恢复宗教研究机构 |
2.3.2 启动宗教学学科建设 |
3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式微 |
3.1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3.1.1 在全面改革开放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1.2 在清除精神污染中对待宗教问题的“慎重”态度 |
3.1.3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中克服“左”的思想 |
3.2 中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决策部署 |
3.2.1 “中央19号文件”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定位 |
3.2.2 “八二宪法”制定中关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的争论 |
3.2.3 199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申 |
3.3 无神论宣传教育在学术研究中的失语 |
3.3.1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争论 |
3.3.2 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停摆 |
3.3.3 无神论在“宗教与文化”研究中的缺位 |
4 世纪之交“法轮功”的成势与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1 世纪之交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4.1.1 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4.1.2 世界范围内神秘主义的影响 |
4.1.3 美国和苏联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 |
4.2 “无神论无人讲”与“法轮功”的成势 |
4.2.1 “特异功能热”的形成 |
4.2.2 伪科学和伪气功的发展 |
4.2.3 “法轮功”的组织化扩张 |
4.3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起点 |
4.3.1 响应新号召:批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
4.3.2 凝聚新力量:重建中国无神论学会 |
4.3.3 承担新任务:协助中央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
4.3.4 营建新阵地: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
5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
5.1 新世纪之初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5.1.1 “宗教热”从农村向城市蔓延 |
5.1.2 境外宗教渗透的加剧 |
5.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 |
5.2.1 中央六部委出台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文件 |
5.2.2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防范校园传教 |
5.2.3 成立无神论研究机构 |
6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
6.1 十八大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形势 |
6.1.1 宗教极端主义的崛起 |
6.1.2 “党员信教”与“信徒入党”问题的争论 |
6.1.3 无神论宣传教育争议再起 |
6.2 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创新发展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 |
6.2.2 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 |
6.2.3 拓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阵地 |
7 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启示 |
7.1 中央的清醒和重视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基本前提 |
7.2 学者的责任和担当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有力推动 |
7.3 地方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依托 |
7.4 群众的发动和参与是做好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坚实基础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全面从严治党 |
2.1.2 领导干部 |
2.1.3 “为官不为” |
2.1.4 治理 |
2.2 “为官不为”现象治理的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安东尼·唐斯的官僚制理论 |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3章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及危害 |
3.1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 |
3.1.1 得过且过“拖拉为” |
3.1.2 能力不足“不会为” |
3.1.3 消极懈怠“不想为” |
3.1.4 担当不足“不敢为” |
3.1.5 应付工作“表面为” |
3.2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危害 |
3.2.1 阻碍政策执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 |
3.2.2 破坏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
3.2.3 影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
3.2.4 败坏干部作风,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 |
第4章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成因分析 |
4.1 体制机制因素 |
4.1.1 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合力不足 |
4.1.2 问责机制不完善,权责设定不清 |
4.1.3 干部考用机制不科学,难以发挥激励效用 |
4.1.4 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难以提供制度保障 |
4.2 组织及社会环境因素 |
4.2.1 全面从严治党高压下干部的恐惧感 |
4.2.2 不良文化和不良风气对干部的影响 |
4.2.3 群众和媒体对领导干部的舆论压力 |
4.3 个人内在因素 |
4.3.1 领导干部信仰动摇,责任担当思想缺失 |
4.3.2 领导干部能力不足,无法匹配岗位需求 |
第5章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
5.1 健全体制机制,坚守“为官必作为” |
5.1.1 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 |
5.1.2 厘清权责清单,完善问责机制 |
5.1.3 科学设置激励,完善干部考用机制 |
5.1.4 明确容错边界,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
5.2 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推动“为官乐作为” |
5.2.1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
5.2.2 清除不良文化基因,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
5.2.3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5.3 矫正个体行为动机,促进“为官善作为” |
5.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塑责任担当思想 |
5.3.2 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能力为民用权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主体视域下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形式主义及其破解 ——以山东省W市为例[D]. 陈潇.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2]黑龙江省真抓实干破除形式主义[J]. 王长宽,祖伯光. 了望周刊, 1993(01)
- [3]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董凡.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J].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 地方政府管理, 1998(S2)
- [5]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D]. 刘佳仪.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新时代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 ——以广东省H市为例[D]. 黄海. 南昌大学, 2019(02)
- [8]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路径探析[D]. 冯艳泽.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9]改革开放以来无神论宣传教育历程与经验研究[D]. 苏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10]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研究[D]. 迟子雨.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