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娄迎[1](2021)在《基于乡村振兴的H省农发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危振稷[2](2021)在《市场化背景下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文中提出城投公司通过投融资管理,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财政部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逐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为了能持续发展经营,积极响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大量城投公司纷纷走上市场化转型之路。多年来城投公司的发展都是依赖当地政府支持,往往忽视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在转型探索中遇到很多阻力。从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促进员工成长、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推动市场化转型的顺利实施,提高公司管理能力,城投公司需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对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其他城投公司一样,A城投公司也加入了市场化转型的队伍之中。A城投公司目前处在转型初期,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已经不能发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多数员工都表示不支持继续使用,公司管理人员也认识到重新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以A城投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绩效管理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通过全面了解公司的现状,对公司战略目标进行梳理,分析公司目前绩效考核制度的问题,并综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考核法等绩效考核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分解公司战略目标,并细化至各部门、各员工,实现了一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公司使用这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在设计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绩效管理理论可以在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的城投公司中有效运用,其运用领域得到了拓展。可以运用理论建立与公司发展规划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二是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必须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管理者应对全体员工充分解释当前战略目标,并与员工共同分解细化确定出具体指标。三是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全过程中,上下级沟通尤为重要。管理者和员工在绩效考核的各个环节都要互相了解需求、交换意见、加强沟通。缺失沟通会引发多种矛盾,导致绩效考核形式化。
许入丹[3](2021)在《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开始,基于中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陕西省考虑全省省情,展开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旨在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探索经验与提供示范。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城乡融合成为当前阶段的重点,陕西省针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战略目标也围绕新的国家要求进行了一定调整,以促进实现城乡融合为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本质上也是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实践。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城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取得初步阶段性成就,但其实际建设发展成效如何,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预定目标,程度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以及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三部分。首先,基于重点示范镇这一特定类型的研究对象,从陕西省相关政策层面梳理出政府的施政目标,即公共政策的预定目标,包括直接建设目标和综合发展目标两大层次,并通过理论研究和目标分解的方式分别对公共政策目标进行学理转译和解译,以明确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系,进一步构建出本次评价的评价标准。其次,基于双层次的预定目标导向双层次的评价内容,并围绕公共政策作用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机理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提出从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两个维度建立综合评价的评价逻辑,展开双层次评价,创新评价模式。接着,从动态增量和静态衡量的要求创新因子形式,同时对相关的指标因子类型进行研究,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评价方法进行比选,选择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评价过程的评价方法,最终构建出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继而,通过对评价所需的各项因子信息的收集、处理、计算,对不同重点示范镇分别展开评价。基于调查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方式对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镇多年来建设成效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得出不同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状态,从实践效果进一步反馈到认识论,推导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直接建设成效来看,重点示范镇的建设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但各单项系统成效普遍不均衡,政策落实不稳定性高。且各镇总体评价结果指数表明,目前公共政策投入重点示范镇的效能呈现出一定规律,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在接受相同的政策投入后建设成效一般更加明显,政策投入的效能更高;从综合发展成效来看,要素集聚、服务品质、生态宜居方面成效较好,但部分镇仍存在“人”“地”集聚不均衡、镇村融合不深、就业效能不高、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和城镇建设发展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总体来看,公共政策对城镇建设实施层面的引导效果更明显而镇村协同促进城乡一体的效能还需加强。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反馈,可以检验陕西省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成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阶段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特征,为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陕西省整体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科学引导。
康丽[4](2021)在《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的日益兴起,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本文以JN农商银行为例,分析了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探析在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关键点。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的具体对策,以达到适应时代发展步伐、实现高效转型改革的目的。本文研究的工作主要有:首先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接着从金融科技、人力资源结构的概念出发,分析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人力资源结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产生的影响和提出的要求。随后通过阅读人力资源相关文件资料、组织员工填写调查问卷、现场访谈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的方式,对JN农商银行大体概况、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结构现状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总结梳理了8大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以提高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效率为目标,选取人力资源结构质量、人力资源结构效能和人力资源结构稳定性3项作为评价指标,邀请专家评估不同人力资源结构类型对结构优化效率的影响大小,选取人员流动结构、职位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4项为影响因素构建AHP层次分析法模型,通过实际数据详细分析确定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优化的重点领域,为优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结构效能,而人力资源能力素质结构对优化效率的影响最大。本文结合模型分析结果,按照不同人力资源结构重要程度大小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如强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定轮岗交流制度、建立人员退出机制、核定机关部门人员编制、编写工作岗位说明书、规范晋升管理制度、采取差异化的激励策略等。最后,为保障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效果,从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扁平式组织架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薪酬体制、探索建立人才共享平台等5条保障措施,为实现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管淑慧[5](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肖嵩[6](2021)在《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是当今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和决定发展前途的最主要因素。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随后各个地方省政府也根据该意见出台了本地的人才发展及服务政策。2017年初,武汉打响了全国人才争夺的第一枪,随后各个大城市都纷纷加入了争夺人才的战争,人才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相继出台了各个城市的人才政策。为了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政府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人才本人,而是致力于对人才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为了建设更全的人才服务体系,人才金融服务也受到政府的重视。针对如何建设好人才金融服务体系这一问题,各地政府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人才金融服务是要求金融机构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随着人才金融服务概念的提出,人才服务银行的概念也孕育而生,人才服务银行并不是说成立一家新的商业银行,而只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商业银行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希望地方商业银行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人才服务银行建设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2017年12月,江西人才服务银行揭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专门的人才服务银行;2019年浙江人才服务银行也揭牌成立;2020年9月,西安人才服务银行揭牌成立,而这些人才服务银行的陆续成立标志着人才服务银行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研究将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综合方法。根据我国人才金融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为什么要建设专业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银行是人才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根据人才服务银行的业务及绩效考核,提出建设什么样的人才服务银行,以及怎样才能建设出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的高层次人才金融服务银行等问题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江西人才服务银行的人才金融服务建设的问题,并根据其产生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及措施。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高层次人才的不同视角的研究。
姚贵海[7](2021)在《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已超过1500家。搭载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列车,CCD农村商业银行也完成了自己的股份制改制之路,资产和营收节节攀升,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下行期,金融监管政策的收紧,CCD农村商业银行开始显现出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主要创收来源的定位不准确、贷款大额集中度过高、市场风险过高、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不明确、市场开发缺乏系统性规划、客户开发缺乏系统规划,同时来源于外部的竞争不断加剧。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CCD农村商业银行在市场开发战略方面必须做出改变。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有关国内外经济发展、银行发展、市场开发战略、市场细分及营销策略的文献和书籍,立足于CCD农村商业银行的现实情况,对CCD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了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文章通过PEST分析法分析银行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银行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矩阵分析确定最适合银行的发展战略。文章最后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等步骤完成CCD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本文所制定的市场开发战略是“支小支微”战略的探索和实践。“支小支微”市场开发战略符合CCD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一是贷款“小额”、“分散”“安全”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稳定发展;二是能够广泛吸收小额活期存款,相比于公司类大额存款此类存款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成本支出较低。同时“支小支微”也符合CCD农商银行大零售策略的要求。本文提出了适合CCD农村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包括推出特色产品、明确营销方向、运用科技手段等,以及市场开发战略的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人才保障措施。
陈永芳[8](2021)在《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优化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飞速发展,人才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一部分。90、00后相继步入职场,新生代员工不断增多,逐渐发为银行发展的核心力量,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这部分群体在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发展面临管理上的压力。由于新生代员工的个性特点比较强,比如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期待、自我创新能力较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等等,因此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员工服从管理。近几十年,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渐渐受到重视,在各行各业的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探索如何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激励新生代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邮储银行C分行为例,以新生代员工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文献归纳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实地访谈法三种方法相结合使对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分析,进而得出关于心理契约的全面薪酬量表可分为三个因子的结论,全面薪酬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型收益、发展型收益和内心心理型收益。本文在基于心理契约以及全面薪酬理论上,将全面薪酬分为三个维度来阐述C分行目前全面薪酬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经济型、内心收益及发展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C分行薪酬调整缺乏透明性、薪酬预算缺乏科学性、薪酬管理缺乏与绩效的平衡性、公司福利没有全部形成制度、评估体系未能够具体量化科学化以及具体化、公司内部交流沟通不足、缺乏温馨舒适办公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员工培训深度不够以及员工职业规划管理不完善等。基于上述的问题阐述,本文分别从三个维度提出针对全面薪酬现状的优化对策。其中,基于经济型收益对策为:建立科学系统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完善福利制度以及引进末位淘汰制;基于内心心理型收益对策为:完善沟通渠道的同时加强公司内部的交流、构建舒适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员工的工作认可程度;基于发展型收益对策为: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专业性培训、加大职业规划力度以及岗位晋级制度化。以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的角度,分析全面薪酬现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隐性需求,使员工与组织融合,更好的投身工作中,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提出的优化措施,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员工自身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该全面薪酬优化策略既对C分行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也能够给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参考。
刘洋[9](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杨帆[10](2021)在《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与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然而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前沿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现实问题。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主体的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增长,然而在当前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金融支持,尚存在许多争议。并且,金融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样成为了阻滞优化的一大凸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显着上升趋势,其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使用效率,其能否成为创新驱动新的引擎?其在金融融资配置与创新过程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沿着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8年—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宏观指标,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研究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与复合影响。此外,本文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并考察了所有制及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涉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在创新投入方面,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研发决策均具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股权融资为更适宜的融资渠道,其可以使得企业倾向于高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高投入研发决策。结合内源融资的促进作用,整体上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优序是“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敏感,虽然促使企业在当期倾向高投入研发决策,但未表现出持续性。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股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而对债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作用不显着,并且在企业研发决策和持续性研发决策上同样表现出这种交互效应。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信贷融资及商业信用融资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并未降低其研发投入水平。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债权融资也未削弱其研发投入水平。在创新产出方面,债权融资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数量,但一定的债权融资可以发挥治理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倒U”型影响。与之不同,股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然而对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但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期债务不仅没有抑制创新产出数量,而且能够显着促进创新产出质量,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关于创新产出数量,国企较民企具有优势;而关于创新产出质量,民企的表现优于国企。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而低技术企业未表现出显着性。在创新效率方面,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数量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同样存在负向影响,而债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具有“倒U”型影响。因此,除了债权的治理效应,融资在效率层面容易产生“创新惰性”。与之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与创新质量效率。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缓解其“创新惰性”。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商业信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长期债务与债券融资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质量效率,且基金持股融资对创新效率未表现出抑制性影响,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并没有制约其创新数量效率,但在创新质量效率方面国企却存在债务治理效应弱化问题。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债权和股权融资的影响未呈现明显差异,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还存有局限性。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学术界对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度,并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启示,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基于龚强等(2014)、张一林等(2016)关于融资可得性的数理模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因素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从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创新风险的不同“态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数理模型。(2)鉴于鲜有文献涉及融资结构对创新产出质量与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三个方面探究了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细致讨论,从而丰富了融资与创新的研究。(3)由于既有微观研究多采用电子邮箱、官方网站等单向指标来评价信息技术的水平,难以客观地揭示其完全水平,且宏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微观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还略显单薄,本文通过重新测算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指数,探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拓展了信息技术与创新的研究。(4)考虑到在金融的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成为了阻滞优化的凸出问题,然而鲜有研究探讨信息技术通过克服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融资与创新的关系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将融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探究了两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影响。
二、商业银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银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市场化背景下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绩效考核相关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2 绩效考核工具 |
2.2.1 目标管理法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3 360 度考核法 |
2.2.4 平衡计分卡 |
2.3 绩效管理实施 |
3 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公司情况介绍 |
3.1.1 基本情况 |
3.1.2 公司市场化转型情况 |
3.2 公司绩效考核现状 |
3.2.1 现行绩效考核制度情况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3.4 市场化背景下公司绩效考核面临的挑战 |
4 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
4.1 设计准备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考核对象 |
4.1.3 组织分工 |
4.2 绩效计划制定 |
4.2.1 构建战略地图 |
4.2.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4.2.3 一级指标的设计 |
4.2.4 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
4.2.5 个人绩效考核指标设计 |
4.3 绩效实施与绩效考核 |
4.3.1 强化绩效实施过程控制 |
4.3.2 绩效考核 |
4.4 绩效反馈与考核结果应用 |
4.4.1 绩效反馈 |
4.4.2 考核结果应用 |
4.5 保障措施 |
4.5.1 高位推动和制度保障 |
4.5.2 高层重视和全员参与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概念释义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1.2.1 重点示范镇建设情况 |
1.2.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城镇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陕西省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 |
2.1 城镇概况 |
2.2 相关政策分析与预定目标解读 |
2.2.1 预定目标 |
2.2.2 实施机制 |
2.2.3 考核内容 |
2.2.4 激励机制 |
2.3 政策目标的理论内涵解析 |
2.3.1 空间与人口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3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4 环境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5 创新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
2.3.6 各系统相互作用下的城乡关系 |
2.4 目标体系搭建与评价标准构建 |
2.4.1 构建思路 |
2.4.2 目标体系 |
2.4.3 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
3.1 评价机制与评价逻辑 |
3.1.1 评价机制 |
3.1.2 评价逻辑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指标构成思考 |
3.2.2 指标选取原则 |
3.2.3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
3.2.4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
3.2.5 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模型构建 |
3.3.1 评价方法选择 |
3.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3.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系数 |
3.3.4 基于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法评价直接建设成效 |
3.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发展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 |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
4.2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
4.2.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
4.2.2 确定因子权系数 |
4.2.3 评价计算与结果 |
4.2.4 评价结果分析 |
4.3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
4.3.1 评价因素 |
4.3.2 评语等级 |
4.3.3 确定因子权系数 |
4.3.4 计算隶属度 |
4.3.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6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3.7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4.4 双层次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4.4.1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 |
4.4.2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更新政策扶持机制,统筹安排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
5.2.2 统筹镇域镇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
5.2.3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发挥城镇的就业承载作用 |
5.2.4 以人口集聚为核心,深化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效能 |
5.2.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城镇实现高效能治理 |
5.2.6 完善政策实施保障,切实增强政策落地的有效执行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表一: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 |
附表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2018 年) |
附表三: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数据处理记录表 |
附表四: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各镇指标隶属度 |
附表五: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历年政策文件梳理 |
致谢 |
(4)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
2.1.2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 |
2.2 人力资源结构定义和主要内容 |
2.2.1 人力资源基本内涵 |
2.2.2 人力资源结构定义 |
2.2.3 人力资源结构的主要内容 |
2.3 人力资源配置的定义和原则 |
2.3.1 人力资源配置的定义 |
2.3.2 人力资源配置的原则 |
2.4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原理 |
2.4.1 同素异构原理 |
2.4.2 互补增值原理 |
2.4.3 动态适应原理 |
2.4.4 系统优化原理 |
2.4.5 竞争协作原理 |
2.5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3章 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JN农商银行发展概况 |
3.1.1 银行概况 |
3.1.2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
3.2 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
3.2.1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2.2 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
3.3 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
3.3.1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2 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AHP的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效率分析 |
4.1 决策层指标选取 |
4.2 方案层因素选取 |
4.3 影响因素评估 |
4.4 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
5.1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目标 |
5.2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原则 |
5.2.1 人岗匹配原则 |
5.2.2 动态适应原则 |
5.2.3 效用最大化原则 |
5.2.4 系统性原则 |
5.2.5 关联性原则 |
5.2.6 内部为主原则 |
5.3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
5.3.1 基于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2 基于职位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3 基于人员流动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4 基于年龄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5 基于人力资源总量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6 基于性别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7 基于学历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3.8 基于专业结构的优化方案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保障措施 |
6.1 保障措施制定原则 |
6.1.1 灵活应用大数据原则 |
6.1.2 跨界思维原则 |
6.1.3 企业与员工双向互动原则 |
6.2 具体保障措施 |
6.2.1 建立扁平式组织架构 |
6.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
6.2.3 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
6.2.4 进一步完善薪酬体制 |
6.2.5 探索建立人才共享平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调查问卷 |
附录B 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访谈提纲 |
附录C JN农商银行员工能力评估调查问卷 |
致谢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6)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人才与人才金融服务 |
2.1.1 人才 |
2.1.2 人才服务 |
2.1.3 人才金融服务 |
2.2 人才金融服务产生与发展 |
2.2.1 人才金融服务的萌芽阶段 |
2.2.2 人才服务金融的产生 |
2.2.3 人才金融服务的发展 |
2.3 人才服务银行 |
2.3.1 人才服务银行的概念与特点 |
(1)人才服务银行的概念 |
(2)人才服务银行的特点 |
2.3.2 人才服务银行的主要业务 |
2.3.3 影响人才服务银行运营的因素 |
2.3.4 人才服务银行绩效标准 |
第3章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
3.1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简介 |
3.1.1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成立背景 |
3.1.2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的简介 |
3.1.3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的人才金融服务业务 |
3.1.4 江西人才金融服务产品与其他银行相关产品的区别 |
3.2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的状况 |
3.2.1 取得的成效 |
3.2.2 存在的问题 |
(1)江西人才服务银行品牌知晓度不高 |
(2)江西人才服务银行的宣传渠道有效性不足及内容有待优化 |
(3)人才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
(4)人才金融产品政策兑现需提升 |
(5)人才服务银行审批流程太复杂,审批条件苛刻 |
(6)产品众多,但能符合人才实际需求的较少 |
3.3 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的问题成因 |
3.3.1 政府只是授牌,但并未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 |
3.3.2 领导仅把人才金融服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 |
3.3.3 传统的考核制度不适应人才金融服务考核制度 |
3.3.4 人才服务银行人才缺乏 |
3.3.5 银行内部品牌意识不足 |
第4章 完善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的对策举措 |
4.1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集聚合力打造江西人才服务银行 |
4.1.1 政府可以对江西银行采取激励政策 |
4.1.2 政府成立相关的人才创业引导基金及风险准备金 |
4.1.3 促进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合作,集聚合力打造江西人才服务银行 |
4.2 调整业务方向,把人才金融服务作为业务发展方向 |
4.2.1 把人才服务银行打造成为江西银行的“名片” |
4.2.2 维护好人才客户带来的“流量” |
4.2.3 人才服务银行可以作为政银关系的“接口” |
4.3 建立完善人才服务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 |
4.3.1 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更新现有绩效考核制度 |
4.3.2 改变单纯追求规模、利润的经营理念 |
4.4 加快产品创新,满足人才需求 |
4.4.1 银行内部产品创新的措施 |
4.4.2 依托互联网技术作为人才服务银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 |
4.4.3 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推行产品经理制与客户经理制 |
4.4.4 人才服务银行与保险、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研发组合产品 |
4.5 提升创新动力,重视人才培养 |
4.5.1 加强存量人才培养,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
4.5.2 通过外部招聘、人才引进等扩大人才增量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性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市场开发战略相关理论 |
2.1 市场开发战略的相关概念 |
2.2 市场开发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市场开发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市场开发战略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STP理论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PEST分析法 |
第3章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CD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1 CCD农村商业银行现状 |
3.1.2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细分 |
3.2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存在问题 |
3.2.1 主要创收来源定位不准确 |
3.2.2 贷款大额集中度过高,市场风险过高 |
3.2.3 目标市场选择不准,市场不够优化 |
3.2.4 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 |
3.3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市场开发问题分析 |
3.3.1 创收来源定位不准确分析 |
3.3.2 贷款大额集中度过高问题分析 |
3.3.3 目标市场选择不准问题分析 |
3.3.4 市场竞争力不高问题分析 |
第4章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4.2.5 SWOT矩阵分析 |
第5章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 |
5.1 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 |
5.2.1 市场开发战略 |
5.2.2 市场营销策略 |
第6章 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组织保障措施 |
6.2 技术保障措施 |
6.3 人才保障措施 |
6.4 资金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优化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整体框架 |
2.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心理契约概述 |
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 |
2.1.2 心理契约的特点 |
2.2 全面薪酬概述 |
2.2.1 全面薪酬的定义 |
2.2.2 全面薪酬研究现状 |
2.3 基于心理契约的全面薪酬研究现状 |
2.4 新生代员工概述 |
2.4.1 新生代员工的定义 |
2.4.2 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与行为特点 |
2.4.3 新生代员工研究现状 |
3.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的现状 |
3.1 邮储银行简介 |
3.1.1 邮储银行基本情况 |
3.1.2 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
3.2 邮储银行C分行简介 |
3.2.1 邮储银行C分行基本情况 |
3.2.2 邮储银行C分行企业组织架构 |
3.3 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概况 |
3.3.1 现行薪酬福利 |
3.3.2 关注员工思想动态 |
3.3.3 开展员工关爱行动 |
4.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的心理契约调查与分析 |
4.1 问卷编制与实施 |
4.1.1 全面薪酬心理契约量表 |
4.1.2 个体的传统性 |
4.1.3 数据编码 |
4.2 调查对象 |
4.3 员工全面薪酬的心理契约探索性分析 |
4.3.1 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 |
4.3.2 因素分析结果 |
4.3.3 信度检验 |
4.4 .员工全面薪酬心理契约认知的实证分析 |
4.4.1 员工全面薪酬心理契约认知现状 |
4.4.2 不同统计学变量对全面薪酬心理契约认知的差异分析 |
4.4.3 不同传统观念的员工对全面薪酬心理契约的差异分析 |
4.5 分析小结 |
4.6 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的问题分析 |
4.6.1 经济型收益存在的问题 |
4.6.2 内心心理型收益存在的问题 |
4.6.3 发展型收益存在的问题 |
5.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优化策略 |
5.1 基于经济型维度下的全面薪酬优化对策 |
5.1.1 建立科学系统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 |
5.1.2 完善福利制度 |
5.1.3 引进末位淘汰制 |
5.2 基于内心收益型维度下的全面薪酬优化对策 |
5.2.1 完善沟通渠道,加强公司内部的交流 |
5.2.2 构建舒适工作环境 |
5.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4 加强对员工的工作认可程度 |
5.3 基于发展型维度下的全面薪酬优化对策 |
5.3.1 完善培训体系,加强专业性培训 |
5.3.2 加大职业规划力度 |
5.3.3 岗位晋级制度化 |
6.讨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融资结构理论 |
2.1.2 创新理论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4 信息经济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创新的影响因素 |
2.2.2 融资结构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3 信息技术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 |
3.1 研究模型设定 |
3.1.1 融资时序 |
3.1.2 研发风险 |
3.1.3 信用风险 |
3.2 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可得性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 |
3.2.1 债权融资 |
3.2.2 股权融资 |
3.2.3 企业同时进行股权与债权融资的讨论 |
3.2.4 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分析 |
3.3 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析 |
3.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 |
3.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于融资与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资结构、创新能力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1 信息技术相关测算的介绍 |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方法 |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结果及特征分析 |
4.2 融资结构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
4.2.1 融资结构的度量 |
4.2.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融资特征分析 |
4.2.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融资特征分析 |
4.3 创新能力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
4.3.1 创新能力的度量 |
4.3.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科技创新的特征分析 |
4.3.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假说 |
5.2 实证研究设计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模型设定 |
5.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直接影响检验 |
5.3.2 复合影响检验 |
5.3.3 内生性处理 |
5.3.4 稳健性检验 |
5.3.5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
5.3.6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5.3.7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检验 |
6.1 研究假说 |
6.2 实证研究设计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模型设定 |
6.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关于创新出数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
6.3.2 关于创新出质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
6.3.3 复合影响检验 |
6.3.4 内生性处理 |
6.3.5 稳健性检验 |
6.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
6.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6.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
7.1 研究假说 |
7.2 实证研究设计 |
7.2.1 数据来源 |
7.2.2 模型设定 |
7.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关于创新数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
7.3.2 关于创新质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
7.3.3 复合影响检验 |
7.3.4 内生性处理 |
7.3.5 稳健性检验 |
7.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
7.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
7.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创新投入方面 |
8.1.2 创新产出方面 |
8.1.3 创新效率方面 |
8.2 启示建议 |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
8.2.2 企业层面的经营建议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商业银行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振兴的H省农发行发展策略研究[D]. 娄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市场化背景下A城投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D]. 危振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许入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金融科技背景下JN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研究[D]. 康丽.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6]江西人才服务银行人才金融服务问题的研究[D]. 肖嵩.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CCD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 姚贵海. 吉林大学, 2021(01)
- [8]邮储银行C分行新生代员工全面薪酬优化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D]. 陈永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10]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杨帆. 西北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