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对外贷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做好对外贷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一、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程玉兴,邢志宏[1](1994)在《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文中指出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天津市审计局外资处程玉兴,邢志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利用外资的规模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贷款及其它国外优惠贷款和援助项目是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切实管好、用好国外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规...

王德元[2](2010)在《我国公共投资项目政府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11月以来,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审时度势,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是促进中央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顺利落实、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需求,亟待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进行全面总结,以探索出其自身的规律性,进行理论上的升华,创造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模式,从而使我国政府审计注入新的活力,融入世界审计主流,走向审计现代化。本文通过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内涵,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公共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原理,研究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基本特征,研究在新环境下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公共投资项目规范和高效管理的审计制度和构建科学而有效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模式。第1章导论通过对选题的目的、意义的阐述,对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点评,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论文的框架思路。第2章对本文研究中将要涉及到的公共投资理论、控制理论和审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他相关范畴进行了探讨。从审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开始,提出了审计概念体系和审计理论研究的两种框架。第3章对美国、英国、法国等欧共体国家、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公共投资发展历程和公共投资项目的审计的有关情况做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总结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制度存在行政管理模式下的体制性缺陷等问题;提出了探索提高最高审计机关在公共投资项目审计中的作用等对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多个方面的启示。第4章对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演进与模式作了探讨。概述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产生与发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定义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制度;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机构的国际模式、中国模式以及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分类进行了探讨。第5章确定了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定义,并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审计的主体、客体、范围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了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最基本特征;评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组织体系;对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程序所包括的工作步骤进行了论述。第6章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准备阶段审计、概(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竣工验收审计等审计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分别指明了对上述各项审计内容审计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第7章对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对我国审计署在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方面的主要探索作了评介;研究了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第8章提出对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加大审计独立性;调整公共投资审计重心;强化审计责任制度的执行等审计策略。以及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科学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建议。第9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连建平[3](2004)在《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如何加强法律赋予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经济监督职能,不仅是投资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建设单位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节约投资,充分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投资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国有资产监督的关系、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制衡作用、管理理论及管理制度的变迁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影响。接着从组织系统运行、审计监督的协调性和审计资源的配置及利用等方面对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经验,构建了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效运行的模式,并从法律法规建设、投资审计理论、审计质量控制等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确保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有效运行。最后,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已实施过的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审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张飞涟[4](2004)在《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更多的投资者、公众将密切关注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效益高低,迫切需要对已建成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以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未来铁路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水平。 本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的铁道部两个后评价课题,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多目标决策技术,明确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概念,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了各后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奠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创新点如下: 1.系统地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指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包括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融资方案后评价、财务后评价、国民经济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八大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铁路项目的建设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水平,为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 2.规范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Delphi法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12大指标体系及详细的评分准则,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主观赋权+逻辑框架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在充分吸收专家评价知识、经验的同时,又对一些模糊、不确定的判断进行了定量化处理,并借助逻辑框架法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实际项目的建设过程后评价提供一个实用、方便的评价方法。 3.从中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出发,比照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项目及中国其他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的经验,首次提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内容,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因素集,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某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铁路建设基金征收和使用存在的问题、社会融资不足的问题以及运价机制僵化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效率的五种对策。 4.将随机过程理论与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和风险分析相结合,对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些创新研究,首次提出运用随机评价方法进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运量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灰色系统模型,基于综合运价率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综合模型,基于客、货运价分别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正态模型和布朗模型,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财务效益后评价的随机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不同模型应用的条件,分别应用于不同的铁路建设项目,获得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存在的基础数据预测不准、基准值确定滞后、投资体制不畅等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四种对策。 5.在分析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揭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界定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范围,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的方法,特别是对目前铁路建设项目间接效益计算这一理论与实践的难点,首次提出消费者需求剩余分析法,比较好的解决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的重复计算和理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大胆突破了现有的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存在的计算方法和影子价格与参数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建议。 6.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影响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美学环境影响后评价和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后评价,在此基础上,全面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指标体系,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提出了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一览表法、矩阵法、指数法)和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效用法、环境损失价值分析法)。最后,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控制与防治环境不利影响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措施。 7.从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概念出发,指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内容包括社会影响后评价、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和社会风险后评价,并分别构筑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4大类20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互适应性2大类6个评价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后评价7大类8个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或定量方法,提出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线调查分析法、利益群体分析法、逻辑

董大方[5](2007)在《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国内外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研究现状及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论述了世界银行组织机构、资金来源、贷款条件、贷款原则、贷款期限、利息及世界银行职能。分析了世界银行贷款政策的四个演变阶段,对世行贷款政策25年来走向进行综合评论。着重研究了世界银行贷款总模式。分述了招标采购、风险规避、支付报帐、财务会计及审计、监测评价和总结评价分类管理子模式。系统阐述了我国利用世行贷款模式,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探讨了世行与国内两种模式之间的适应性与差异性。提出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合理化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给出建议。通过对两种模式分析,研究构建出我国利用世行贷款的合理化模式。

廖蔚[6](2005)在《水库移民经济论》文中指出背景与概况:我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蕴藏量达6.7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为3.79亿千瓦。当前已开发量约占可开发量的13.2%;开发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兴建水电站8.6万多座,产生了1500多万移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对能源需求的巨增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快了水电资源开发的步伐。继三峡电站开发以来,又相继建成了二滩、小浪底、宝珠寺等一大批水电站。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又将迎来一轮新的水电开发良机,相继有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龙潭、亭子口、白鹤滩、关音岩、乌东德等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水电工程陆续上马。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在给生态、环保、防洪、航运、发电等带来综合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造成了大量的移民群体搬迁安置的系列问题。由于人地供需矛盾、国家财力困难等各种原因,水库建设过程中的移民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些矛盾和困难,促进水库移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界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选题意义:水库移民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其本质是经济问题,核心是利益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与协调,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损失。要科学有序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作指导。但由于各种原因,国际国内都还没有系统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虽然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水库移民的各种问题,发表过不少论文,但他们都只从操作或实用的层面就水库移民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的研究,从而没有形成综合的系统的完整的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所以,对水库移民经济理论进行专题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陈冠蕾[7](2006)在《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研究》文中提出绩效审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审计内容已日趋丰富,手段方法也日趋先进。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原来建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基础上的传统投资审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国情,局限性不断凸显,开展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涵义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对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提出了开展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总体思路和应采取的对策,明确了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构建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永连公路绩效审计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

徐涛[8](2009)在《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研究 ——以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为中心》文中提出我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各种投资制度也很不完善,地方政府投资出现了不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决策不民主、不科学,导致了地方政府投资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甚至无效投资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监督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方式一地方政府投资审计,在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项目管理,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维护财经法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项目管理,保障投资效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目前,国外政府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主。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也带动了中国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缺乏具体的立法条文支持、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严重滞后,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审计与国家审计署的要求差距甚大。而纵观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的发展,其每个阶段都是针对阶段性投资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时调整审计重点内容,运用多种方法结合,关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领域,促进制度完善和管理规范,推进政府科学决策和廉政建设。面对崭新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投资审计也应该切实把握地方政府投资的实际问题,例如管理水平较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真实性较差、不合规情况严重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主要采取“以制度审计、管理审计为主,以工程审计为辅,在政府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审计基础上,逐步转向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分步骤推进绩效审计,向“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完善法制、制约权力、提高效益”的总体目标迈进。本文也结合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的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当前开展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主要环节和方法,剖析地方政府开展投资绩效审计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提出深化我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蔡利[9](2013)在《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方式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999年,美国在《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将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安全列入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江涌,2009)。不论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在荷兰崛起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还是伦敦金融市场上引发的“金融革命”在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亦或美国华尔街在美国全球称霸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历史经验一次次告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一刻也离不开金融。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已然成为大国斗争博弈的前沿领域。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的惨淡萧条,到“占领华尔街”民众对人性贪婪的呐喊,又一次提醒我们:金融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金融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已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要素。随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维护金融安全问题显得越加重要和突出。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到十八大的中心思想,从《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到《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都强调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金融安全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工具,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较,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宏观性等特点特征。它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工具。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G20政府审计对危机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机制,理应成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工具。本文以政府审计为研究对象,以受托经济责任为理论基石,以政府审计本质功能为逻辑起点,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审计创新,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审计理论创新、强化政府审计功能、完善金融监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提出了拟创新点。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在对国内外金融安全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两方面对现有关于政府审计与金融安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了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章通过文献综述,点明研究机会,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3章,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以受托经济责任观作为理论基石,以政府审计的本质功能为逻辑起点,基于金融安全的内涵界定,从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基本依据、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定位以及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三方面,搭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是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部分,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第4章,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宏观金融安全的影响。本章从宏观层面考察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本章首先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对内均衡状况、经济对外均衡状况和国际金融状况三个方面,采用33个指标合成了宏观金融安全指数,作为宏观金融安全状况的衡量指标。从审计对象范围和审计功能发挥效果两个方面衡量政府审计效能,具体采用被审计单位数作为政府审计对象范围的替代变量,采取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作为政府审计功能发挥效果的替代变量。以1984-2009年为样本区间,通过VAR模型实证检验了被审计单位数和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与金融安全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检验政府审计效能对宏观金融安全状况的影响。第5章,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本章从微观层面考察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思路为政府审计通过促进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稳健运行来防范系统性风险,进而维护银行业安全,研究问题转化为政府审计效能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稳健运行的影响。本章首先借鉴IMF(2009)的金融稳健指数作为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替代指标,以审与未审这一虚拟变量作为政府审计效能的代理变量。以国有资本占主导的8家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以2004-2011年为样本区间,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效能与金融稳健指数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作用路径。第6章,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本章在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审计目标创新、审计功能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类型创新、审计报告创新四方面具体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审计功能、审计方式方法与审计类型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受托经济责任中行为责任的履行,而审计报告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托经济责任中报告责任的需要。第7章,研究结论、主要创新、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与贡献、政策启示、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后续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对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对经验数据的检验以及对实现方式的探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1)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着力点在于监控系统性风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安全的内涵应该是:金融体系在外来风险冲击下保持着动态稳定发展的状态。此内涵强调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应限定在由于外部冲击所可能带来的国内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上。金融风险的存在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常态状况,是金融安全最基本的要素;个体风险迅速扩大、转移和扩散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成为威胁金融安全的不利因素;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是金融安全受到威胁的极端表现形式;金融稳定在良好的状态下可成为金融安全的基础,是金融安全在特定意义下的表现形式。因此,维护金融安全的内涵就应是:通过加强自身金融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金融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其核心在于监控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与时俱进拓展后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审计的本质在于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因此,其维护金融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拓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审计的本质功能在于控制,在基本层次,其通过监测功能发挥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在衍生层次,则通过预防、预警、纠偏及修复功能发挥作用。监测功能是政府审计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其他功能是监测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此外,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乃审计传统职责的继承与发展,是各类审计组织法定职责的基本要求,是审计功能发展的国际趋势,更是实现全球治理的现实要求。那么,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着力点就应在于监控系统性风险。(2)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宏观经济平衡发展是金融安全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内容,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包括宏观调控效率和金融监管效率两个方面,宏观调控措施具体又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基础制度。政府审计通过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或状况进行的独立的、间接的控制,帮助金融监管机构等完成维护金融安全的使命。因此,在金融安全目标下,政府审计扮演着再监督的角色,其借助于自身具备的宏观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优势,审查基础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评估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执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调查经济权力运行状况,审计金融监管机构的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监管绩效等,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本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数、审计查出的问题金额与金融安全指数的数量关系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象范围的确定会受到金融安全状况作为宏观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政府审计的功能发挥可以促进金融安全状况的改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已经显现。(3)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促进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活动单元,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础。金融机构本身肩负着维护金融安全的使命,政府审计通过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或状况的独立、间接控制,帮助金融机构达成这种使命。政府审计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再监督,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违法问题,以及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促进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进而完善金融体系。本文以银行业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在微观层面的发挥效果。研究发现,现阶段,政府审计能够促进系统重要性银行这类微观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进而影响系统性风险,保障银行业安全,但政府审计的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提高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这两个方面。2.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将维护金融安全植入政府审计目标理论,更好地指导政府审计行为活动。弥补政府审计在实践中仅仅发挥了监测功能、纠偏功能以及修复功能的不足,通过建立金融安全审计监测与预警中心,设计金融安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以及探讨金融安全审计预警模型,强化政府审计预防预警功能;打破政府审计通过加强微观审计服务宏观控制的传统思维,直接实施宏观审计,如制度合理性审计、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和经济权力运行审计,来更好地适应维护金融安全这个宏观目标的需要:将关口前移性审计和跟踪审计相结合,强化事前监控和事中监控,及时察觉和监测系统性风险;采用较先进的连续审计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持续地监控;编制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清单,完善金融安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监督透明度,实现维护金融安全的目标。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问题在国内外尚属前沿。国内虽有部分文献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但都较为片面,这不利于政府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在辨析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和金融稳定几者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金融安全内涵,强调维护金融安全的核心在于监控系统性风险,并通过分析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基本依据、功能定位以及作用路径,搭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夯实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第二,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获得了极具价值的经验证据本文首次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论证了政府审计的功能发挥有助于金融安全状况的改善,并且进一步考察了这种功能发挥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政府审计的功能发挥既会受到金融安全状况这个宏观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又会促进金融安全状况的改善;而在微观层面,政府审计的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作用系统重要性机构来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并且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这两个方面。这些经验证据进一步充实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第三,基于维护金融安全的目标,提出了政府审计创新的初步设想将维护金融安全植入政府审计目标,推动政府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本文基于维护金融安全这一目标,以政府审计功能创新为逻辑主线,以政府审计方式、方法以及类型创新为实现路径,以政府审计报告创新为补充手段,提出了政府审计创新的初步设想:建立金融安全审计监测与预警中心,构建金融安全审计监测与预警系统;树立宏观审计思维,实施关口前移性审计和跟踪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和经济权力运行审计;采用连续审计方法,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实时、持续监控;编制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温涛[10](2005)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总结和归纳金融组织理论、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的理论范畴和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概念框架;结合农村金融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剖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得出影响和制约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主导因素;从农村金融自身内部运营和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两个角度,重点研究了目前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其生成机制与传递效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了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揭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水平的基本状况,并构造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与救援机制;最后,在确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重组的战略模式与政策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困扰 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演进过程的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可以知道,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困扰。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正面临自身内部运营风险的阻碍,主要表现为:超高负债经营与巨大不良资产包袱所导致的农村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加剧;农村金融产权与治理结构缺陷所导致的对农村金融稳健性的危害;农村金融经营管理不力造成的经营、管理风险滋生;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过度管制与不规范运作致使风险不断产生等等。另一方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正面临来自于外部环境风险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风险问题、农村金融经济失调风险问题、金融结构风险问题、农村金融区域风险问题、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够得到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2、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经济1952—2003年和1978—2003年的阶段性分析,可以知道,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由于制度抑制的长期积累,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形成了“二元结构”。在这种“二元结构”下,一方面,整体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结构性”的抑制,而农村经济低水平徘徊又对农村金融深化形成约束,这种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制约直接导致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的生成、积聚和扩散。另一方面,在“二元

二、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公共投资项目政府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共投资理论
    2.2 控制理论
    2.3 审计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国际比较
    3.1 美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3.2 欧共体国家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3.3 澳大利亚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3.4 俄罗斯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3.5 对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演进与模式
    4.1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4.2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产生的意义
    4.3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模式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基本要素
    5.1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概念与特征
    5.2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原则
    5.3 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
    5.4 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组织体系
    5.5 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程序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6.1 主要内容与方法
    6.2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准备阶段审计
    6.3 概(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6.4 (财政)财务审计
    6.5 建设项目招投标审计
    6.6 建设项目合同审计
    6.7 竣工验收审计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评价
    7.1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概念
    7.2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探索
    7.3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7.4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策略
    8.1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策略
    8.2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3)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论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预期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框架体系
        1.3.1 预期研究目标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2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现代审计理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理论指导分析
        2.1.1 现代审计理论的体系结构分析
        2.1.2 中国审计文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影响分析
        2.1.3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制衡分析
    2.2 国有资产监督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性分析
        2.2.1 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分类
        2.2.2 审计监督与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关系
        2.2.3 审计监督是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2.2.4 审计监督对国有资产监督的作用机理
    2.3 我国法律、法规及国家审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制分析
        2.3.1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规范的内容、层次及效力分析
        2.3.2 审计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2.3.3 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规制分析
    2.4 管理理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影响
        2.4.1 管理理论关于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划分
        2.4.2 管理环境的变迁与管理制度的演进
        2.4.3 管理变化与审计模式的发展
        2.4.4 针对不同管理层次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特征
第3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系统的运行分析
        3.1.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状况
        3.1.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管理分析
    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与审计监督的协调问题分析
        3.2.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趋势
        3.2.2 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与审计监督之间的矛盾
        3.2.3 审计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3.3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配置及利用问题分析
        3.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力资源状况
        3.3.2 湖南省审计机关经费保障情况
        3.3.3 审计成果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第4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设计
    4.1 国内外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经验及启示
        4.1.1 国外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与实践
        4.1.2 我国部分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分析
        4.1.3 对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启示
    4.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设计的环境分析及目标导向
        4.2.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的环境分析
        4.2.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的目标导向
    4.3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的框架体系及运行机理
        4.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规范化运行框架体系设计
        4.3.2 优化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运行机理
第5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效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5.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律保障体系
        5.1.1 构建审计法治建设框架
        5.1.2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5.1.3 加强地方审计法规建设
    5.2 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运用理论研究
        5.2.1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5.2.2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目标
        5.2.3 开展投资绩效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5.2.4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研究
    5.3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
        5.3.1 审计工作质量的概念、内涵
        5.3.2 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5.3.3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措施
第6章 案例分析: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案优化
    6.1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6.2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的运行状况
        6.2.1 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
        6.2.2 审计处理的结果
    6.3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审计方案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基础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总原则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2.1 概述
        2.1.1 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2.1.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概念
        2.1.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内容
    2.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1 前期决策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2 设计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3 施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2.4 运营过程后评价指标及评分准则
    2.3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方法
        2.3.1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内容及指标筛选方法
        2.3.2 铁路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1 概述
        3.1.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现状分析
        3.1.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的概念
    3.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后评价
        3.2.1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的构成
        3.2.2 铁路建设项目投入总资金后评价的内容
    3.3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3.3.1 资金结构后评价
        3.3.2 融资成本后评价
        3.3.3 融资风险后评价
        3.3.4 分年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后评价
    3.4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的模糊综合后评价
        3.4.1 模糊综合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3.4.2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案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3.5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3.5.1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存在的问题
        3.5.2 加快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改革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1 概述
        4.1.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概念
        4.1.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后评价的内容
    4.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基础数据的后评价
        4.2.1 运量的后评价
        4.2.2 运营成本的后评价
        4.2.3 客货运价的后评价
    4.3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现有做法
        4.3.1 基础数据的确定与预测
        4.3.2 财务后评价报表的编制
        4.3.3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计算
        4.3.4 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4.4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随机评价方法的研究
        4.4.1 基于运量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2 基于价格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4.3 基于运营成本波动的铁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后评价
    4.5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5.1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存在的问题
        4.5.2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办法修改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5.1 概述
        5.1.1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5.1.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概念
        5.1.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基本原理
    5.2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中效益与费用的计算
        5.2.1 直接效益与直接费用的计算
        5.2.2 间接效益与间接费用的计算
    5.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影子价格体系
        5.3.1 影子价格的理论计算
        5.3.2 影子价格的实际计算
        5.3.3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影子价格的确定
    5.4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报表系统
    5.5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指标
    5.6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5.6.1 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
        5.6.2 改进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6.1 概述
        6.1.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1.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6.1.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制度
        6.1.4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6.1.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书的内容
    6.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6.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3 对美学环境影响的后评价
        6.2.4 对环保管理水平及治理效果的后评价
    6.3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6.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6.4.1 不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4.2 转化为货币化指标的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6.5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
        6.5.1 控制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6.5.2 控制与防治的具体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 概述
        7.1.1 项目社会评价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7.1.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7.1.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7.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内容
        7.2.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7.2.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
        7.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
    7.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指标体系
        7.3.1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指标
        7.3.2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互适应性后评价指标
        7.3.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风险后评价指标
    7.4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7.4.1 基线调查分析
        7.4.2 利益群体分析
        7.4.3 逻辑框架分析法
        7.4.4 综合定性分析评价法
        7.4.5 综合定量评价法
    7.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与后评价的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8.1 概述
        8.1.1 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8.1.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
        8.1.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
    8.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的研究
        8.2.1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8.2.2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8.2.3 铁路建设项目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8.2.4 铁路建设项目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
        8.2.5 铁路建设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
    8.3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8.3.1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
        8.3.2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8.4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8.4.1 指标综合评价法
        8.4.2 功能系数法
        8.4.3 规划法
        8.4.4 主成分分析法
    8.5 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的研究
    9.1 概述
        9.1.1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的概念
        9.1.2 铁路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体系
    9.2 铁路建设项目不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2.1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2.2 不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3 铁路建设项目设置单一指标的综合后评价方法
        9.3.1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框架
        9.3.2 设置单一指标综合后评价方法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京广线北京至郑州段电气化工程项目后评价
    10.1 项目概况
    10.2 项目基础资料
        10.2.1 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基础资料
        10.2.2 项目设计阶段基础资料
        10.2.3 项目施工阶段基础资料
        10.2.4 项目运营阶段基础资料
    10.3 过程后评价
    10.4 项目融资方案后评价
        10.4.1 前评价确定的资金筹措方案
        10.4.2 项目实际实施的资金筹措方案
    10.5 项目财务后评价
        10.5.1 项目财务后评价基础数据
        10.5.2 项目财务后评价结论
    10.6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
        10.6.1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基本方法
        10.6.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计算
        10.6.3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结论
    10.7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1 项目吸引范围
        10.7.2 项目社会后评价
        10.7.3 社会后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
    10.8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1 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2 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3 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
        10.8.4 持续发展评价结论
    10.9 项目综合后评价
        10.9.1 成功经验
        10.9.2 存在问题
        10.9.3 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11.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研工作

(5)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研究现状
        1.2.2 国内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相关研究
        1.2.3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2章 世界银行及其职能
    2.1 世界银行集团与世界银行
        2.1.1 世界银行集团
        2.1.2 世界银行
    2.2 世界银行职能
    2.3 世界银行组织机构
    2.4 世界银行资金来源
    2.5 世界银行贷款条件
    2.6 世界银行贷款有关规定
    2.7 世界银行贷款种类
    2.8 世界银行的贷款活动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银行在中国贷款政策走向
    3.1 世界银行贷款政策的演变
        3.1.1 世行政策演变的第一阶段
        3.1.2 世行政策演变的第二阶段
        3.1.3 世行政策演变的第三阶段
        3.1.4 世行政策演变的第四阶段
    3.2 1980 —1981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合作策略
    3.3 1981-1991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的合作策略
    3.4 1991-2005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的合作策略
    3.5 世界银行25 年来对华贷款政策走向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 章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与评价
    4.1 世界银行现行的贷款模式
        4.1.1 贷款模式概念与内容
        4.1.2 贷款模式
        4.1.3 项目认定程序与内容
        4.1.4 项目准备程序与内容
        4.1.5 项目评估程序与内容
        4.1.6 项目谈判签约程序与内容
        4.1.7 项目执行监督程序与内容
        4.1.8 项目的总结评价程序与内容
    4.2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4.2.1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2.2 世界银行贷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2.3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4.3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的分类综述
        4.3.1 世界银行贷款招标采购管理模式研究
        4.3.2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4.3.3 世界银行贷款支付报帐模式
        4.3.4 世界银行提款模式
        4.3.5 世界银行贷款财务、会计及审计模式
        4.3.6 世界银行贷款监测与评价模式
        4.3.7 世界银行贷款总结评价模式
    4.4 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分析
    5.1 我国现行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
    5.2 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贷款
    5.3 贷款类别
    5.4 贷款阶段性
    5.5 我国世行项目的特点
    5.6 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 章 我国与世界银行贷款模式适应与差异性分析
    6.1 我国与世界银行贷款模式适应与差异性分析
        6.1.1 宏观经济管理和体制改革上的适应性与差异性
        6.1.2 减贫问题上的适应性与差异性
        6.1.3 基础设施领域的适应性与差异性
        6.1.4 环境保护方面的适应性与差异性
    6.2 差异原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 章 案例分析
    7.1 项目简述
    7.2 项目贷款模式
    7.3 项目执行程序
    7.4 项目运行效果
    7.5 项目效果评价
    7.6 重要启示
第8 章 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合理模式的构建
    8.1 世界银行在中国贷款模式的调整趋势
    8.2 中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的合理化设计
    8.3 贷款模式改进构想
    8.4 管理模式改进构想
    8.5 中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政策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性研究成果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6)水库移民经济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1 水库移民经济概述
    1.1 水库移民的概念与特点
        1.1.1 移民的概念、动因与分类
        1.1.2 水库移民的概念与特点
        1.1.3 水库移民与其他移民的区别
    1.2 水库移民经济的概念述评
        1.2.1 水库移民经济的研究背景
        1.2.2 水库移民经济概念的提出
        1.2.3 水库移民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3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
        1.3.1 系统与系统观念
        1.3.2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含义
        1.3.3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要素
        1.3.4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结构
        1.3.5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功能
        1.3.6 水库移民经济系统特征
2 水库移民经济理论溯源
    2.1 水库移民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
        2.1.1 土地经济供给理论
        2.1.2 生态移民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人地关系理论
        2.1.5 区位理论
    2.2 国外水库移民经济的理论探讨
        2.2.1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水库移民经济的政策取向
        2.2.2 日本关于发展水库移民经济的探索
        2.2.3 泰国关于水库移民经济的实践
    2.3 国内水库移民经济的理论发展
        2.3.1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及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2.3.2 我国关于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政策
    2.4 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探析
        2.4.1 国内外水库移民经济理论述评
        2.4.2 水库移民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
3 水库移民安置的区域抉择
    3.1 水库移民安置区域抉择的基本原则及方向
        3.1.1 水库移民安置区域抉择的基本原则
        3.1.2 水库移民安置区域抉择的科学发展方向
    3.2 水库移民安置区域抉择依据——环境容量分析
        3.2.1 移民环境容量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3.2.2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3.2.3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移民环境容量
    3.3 水库移民安置区域抉择方法
        3.3.1 方案比较法
        3.3.2 头脑风暴法
        3.3.3 模糊聚类分析法
4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重构
    4.1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1.1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布局现状
        4.1.2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布局的弊端解析
    4.2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2.1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4.2.2 空间结构的要素构成及其作用
        4.2.3 产业——空间结构的有机结合
    4.3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重构
        4.3.1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4.3.2 水库移民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
        4.3.3 移民经济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协调
5 水库移民经济投融资体制创新
    5.1 水库移民经济投融资因素分析
        5.1.1 水库移民经济投融资现状
        5.1.2 水库移民经济投融资问题及成因
    5.2 水库移民经济投融资的机制探寻
        5.2.1 投资机制的历史变迁
        5.2.2 融资方式演进
        5.2.3 移民区银企关系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5.3 水库移民经济的投融资制度安排
        5.3.1 水库移民经济融资制度创新
        5.3.2 加强水库移民资金管理的政策举措
        5.3.3 完善水库移民经济投资体制改革
        5.3.4 水库移民经济投资效益的分析
6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
    6.1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分析
        6.1.1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概况
        6.1.2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6.1.3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缺失探讨
    6.2 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6.2.1 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
        6.2.2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6.2.3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6.3 对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抉择
        6.3.1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原则
        6.3.2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6.3.3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
        6.3.4 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方式
7 水库移民区域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7.1 水库移民区域的社会因素分析
        7.1.1 水库移民的社会过程
        7.1.2 水库移民过程中的社会冲突
        7.1.3 水库移民社会整合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考
    7.2 水库移民区域的文化因素分析
        7.2.1 水库移民文化的构成及其特点
        7.2.2 水库移民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7.2.3 水库移民文化整合与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建议
    7.3 水库移民区域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7.3.1 水库移民心理的一般分析
        7.3.2 水库移民心理的具体分析
        7.3.3 正确引导移民心理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
    7.4 水库移民区域的环境因素分析
        7.4.1 环境与水库移民经济
        7.4.2 水库建设与水库移民对环境的影响
        7.4.3 环境对水库移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7.4.4 加强环境保护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导向
8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8.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启示
        8.1.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8.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库移民经济的促导
    8.2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架构
        8.2.1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8.2.2 可持续发展与移民模式选择
        8.2.3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8.2.4 可持续发展与移民人力资源开发
        8.2.5 可持续发展与移民安置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8.2.6 可持续发展与移民经济开发的法制化进程
    8.3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8.3.1 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8.3.2 战略步骤
        8.3.3 战略措施
9 四川水库移民经济的实证研究
    9.1 四川水力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概况
        9.1.1 四川水电资源储量、分布及其地位
        9.1.2 四川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9.2 构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9.2.1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9.2.2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9.2.3 四川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9.3 四川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9.3.1 推进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安排
        9.3.2 建立健全水库移民管理机构
        9.3.3 加大移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9.3.4 多渠道筹措移民经济发展资金的对策举措
        9.3.5 发展移民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
        9.3.6 努力增加移民收入的路径抉择
        9.3.7 以先进科学技术振兴移民经济的探索
        9.3.8 加快库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9.3.9 完善四川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架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7)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理论分析
    2.1 建设项目的绩效表现形式分析
    2.2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涵义和内容分析
        2.2.1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涵义
        2.2.2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环节
    2.3 开展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3.1 中外绩效审计现状比较分析
        3.1.1 发展历程比较分析
        3.1.2 审计范围与内容比较分析
        3.1.3 审计标准比较分析
        3.1.4 审计方法与手段比较分析
        3.1.5 审计时间成本比较分析
        3.1.6 我国现行绩效审计的特点分析
    3.2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现状
        3.2.1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已取得的成效
        3.2.2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存在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强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4.1 开展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总体思路
    4.2 加强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分析
    4.3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价的特点和方法分析
        4.3.1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价的特点
        4.3.2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4.4 我国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1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和种类
        4.4.2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原则
        4.4.3 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永连公路工程概况
        5.1.1 立项经过
        5.1.2 工程建设情况
        5.1.3 工程管理情况
    5.2 审计程序
        5.2.1 计划阶段
        5.2.2 实施阶段
        5.2.3 报告阶段
    5.3 投资效益及建设效果评价和分析
        5.3.1 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5.3.2 社会效益评价和分析
        5.3.3 经济效益评价和分析
    5.4 审计建议
    5.5 对我国加强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8)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研究 ——以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政府审计理论与实践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主要观点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 新时期政府投资
    第一节 政府投资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政府投资体制与政府投资行为规范
第二章 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资审计
    第一节 政府投资审计的内容
    第二节 地方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变迁
    第三节 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的新要求
第三章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
    第一节 国内外绩效审计研究现状
    第二节 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节 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方式和环节
第四章 完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第二节 开展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关于深化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预期创新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安全研究
        2.1.1 金融安全概念界定
        2.1.2 金融风险测度方法
        2.1.3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2.1.4 金融安全网理论
    2.2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研究
        2.2.1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
        2.2.2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方式
    2.3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研究
        2.3.1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现实问题
        2.3.2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路径选择
    2.4 文献评述
3.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金融安全的内涵
        3.1.1 概念辨析
        3.1.2 关系辨析
        3.1.3 内涵界定
    3.2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基本依据
        3.2.1 审计理论层面
        3.2.2 审计历史层面
        3.2.3 法律法规层面
        3.2.4 国际经验层面
        3.2.5 现实需要层面
    3.3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定位
        3.3.1 政府审计的功能与职责
        3.3.2 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政府审计工作现状分析
        3.3.3 政府审计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功能划分
    3.4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
        3.4.1 政府审计促进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作用路径
        3.4.2 政府审计促进微观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作用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宏观金融安全的影响
    4.1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4.1.1 制度背景
        4.1.2 文献回顾
    4.2 研究假设与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3 变量定义及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我国金融安全状况分析
        4.3.2 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状况分析
        4.3.3 政府审计效能与金融安全状况的数量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政府审计功能发挥对银行业安全的影响
    5.1 制度背景与文献回顾
        5.1.1 制度背景
        5.1.2 文献回顾
    5.2 研究假设与设计
        5.2.1 研究假设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3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系数分析
        5.3.3 多变量回归分析
        5.3.4 敏感性分析
    5.4 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作用路径检验
        5.4.1 资本充足性方面
        5.4.2 资产质量方面
        5.4.3 杠杆率方面
        5.4.4 流动性方面
        5.4.5 盈利能力方面
    5.5 本章小结
6.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
    6.1 审计目标创新
        6.1.1 本质目标
        6.1.2 现实目标
    6.2 审计功能创新
        6.2.1 建立金融安全审计监测与预警中心
        6.2.2 构建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6.2.3 构建金融安全预警模型
    6.3 审计方式、方法和类型创新
        6.3.1 审计方式
        6.3.2 审计方法
        6.3.3 审计类型
    6.4 审计报告创新
        6.4.1 实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制度
        6.4.2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政策启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
        7.1.2 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方式
    7.2 主要创新与贡献
    7.3 政策启示
        7.3.1 审计机关
        7.3.2 金融监管机构
        7.3.3 金融机构
    7.4 研究局限
    7.5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问题的展示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及资料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金融组织理论
        2.1.1 宏观金融组织理论
        2.1.2 微观金融组织理论
    2.2 金融风险理论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2 金融波动性理论
        2.2.3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2.3 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结构论
        2.3.2 金融深化论
        2.3.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第3章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概念框架
    3.1 农村金融理论范畴的界定
        3.1.1 农村金融的概念与发展阶段
        3.1.2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3.2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生成原理
        3.2.1 金融风险及其作用原理
        3.2.2 农村金融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3.2.3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生成原理
    3.3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
        3.3.1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涵义
        3.3.2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目标
        3.3.3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原则
    3.4 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与农村金融重组的关系
        3.4.1 合理的农村金融安排是农村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因素
        3.4.2 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式是农村金融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3.5 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实证研究的程序设计
        3.5.1 研究的理论假设
        3.5.2 研究的程序安排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及其面临的风险问题
    4.1 中国农村金融的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
        4.1.1 农村正规金融的组织演变与制度变迁
        4.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形成与变迁
        4.1.3 农村金融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规律
    4.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风险问题分析
        4.2.1 农村金融内部运营风险问题分析
        4.2.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问题分析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与传递效应
    5.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外部生成机制及其传递效应
        5.1.1 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抑制
        5.1.2 农村经济低水平徘徊对农村金融的“约束作用”
    5.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内部生成机制及其传递效应
        5.2.1 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非有效供给”
        5.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与“非规范性”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机制
    6.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核心思想
        6.1.1 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基本思路
        6.1.2 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
    6.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流程的设计
        6.2.1 农村金融风险的信号采集与传导
        6.2.2 农村金融风险的感知与识别
        6.2.3 农村金融风险的度量与评价
        6.2.4 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决策
        6.2.5 农村金融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反馈
    6.3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方法与技术选择
        6.3.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
        6.3.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的方法选择
        6.3.3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微观监测预警模型的建立
        6.3.4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宏观监测预警模型的建立
    6.4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6.4.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微观约束机制建设
        6.4.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机制建设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化解与救援机制
    7.1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化解机制
        7.1.1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处置的长效机制
        7.1.2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7.1.3 完善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机制
        7.1.4 构造地方金融健康成长的协调机制
    7.2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救援机制
        7.2.1 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确定
        7.2.2 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挽救
        7.2.3 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安排
第8章 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战略重组
    8.1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1.1 中国农村金融内部运营风险防范的内在要求
        8.1.2 中国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风险化解的必要条件
        8.1.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8.2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制度框架设计
        8.2.1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核心目标
        8.2.2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基本原则
        8.2.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制度模式
    8.3 中国农村金融战略重组的方案设计
        8.3.1 农村金融组织的重构
        8.3.2 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
        8.3.3 农村金融监管的再造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运用
        9.2.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法规制度
        9.2.2 加快农村金融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建设
        9.2.3 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的适应性发展
        9.2.4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成长
        9.2.5 加强农村金融预警与监控的区域合作
        9.2.6 逐步健全农村金融安全网络系统
        9.2.7 推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四、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搞好国外贷款授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作贡献[J]. 程玉兴,邢志宏.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4(01)
  • [2]我国公共投资项目政府审计研究[D]. 王德元.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3]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D]. 连建平. 中南大学, 2004(06)
  • [4]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 张飞涟. 中南大学, 2004(02)
  • [5]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模式研究[D]. 董大方. 吉林大学, 2007(04)
  • [6]水库移民经济论[D]. 廖蔚. 四川大学, 2005(03)
  • [7]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研究[D]. 陈冠蕾. 中南大学, 2006(06)
  • [8]新时期地方政府投资审计研究 ——以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为中心[D]. 徐涛. 复旦大学, 2009(02)
  • [9]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方式研究[D]. 蔡利.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1)
  • [10]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D]. 温涛.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做好对外贷款项目审计,为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