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人才职业介绍网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媛[1](2021)在《陕西S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孙琳[2](2020)在《“三供一业”移交背景下国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以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分离工作,剥离国有企业社会职能。“三供一业”移交后,国企社区由“单位化”向“社会化”转变,这有利于国有企业真正地轻装上阵,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发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也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以山东能源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家属区所属的龙海社区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三供一业”移交后国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供给主体权责不清、供需矛盾突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监管不足等问题,这与移交期供给主体交接不善、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不高、居民长期受单位制影响、供给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高度相关。因此,可以从强化供给主体多元化、优化供给内容、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完善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助力国企社区尽快融入当地城市社会建设,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冯华[3](2020)在《AB人力资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罗昕颖[4](2020)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广州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与之相应,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外来建设者,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流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为之不断做出改善。家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维系着辈分间的血缘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人口流动的阻碍逐渐被打破,户籍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落实。家庭化迁移的成本和代价逐渐减小,成为了新时代的人口流动模式。以家庭单位为研究对象符合流动人口发展规律,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推-拉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前者认为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形成的推拉效应,能够影响人口的迁移行为;后者认为家庭生命阶段的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决策行为也存在不一。两者结合,能够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行为的决策依据和趋势进行解释。本研究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国家公共服务的类型,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教育服务、卫生健康服务和社区服务五个维度。梳理了国家和广州市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指导政策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进,总结各时期人口流动的推拉效应,肯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现实可能性。从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角度解释公共服务的进步。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总体分析,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推进,流动人口家庭主要劳动力肩负的家庭成员发展和家庭情感关系维护的任务加重,从内部促进了家庭化迁移的决策形成。根据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思考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优化流入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依据。通过实证研究,掌握流动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参与现状的一手资料。问卷调查流动人口家庭相关背景和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对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重新线性组合成5个公共因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公共服务满意度、家庭生命阶段对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具有正相关作用,运用支撑理论观点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访谈流动人口家庭和社工站,分别了解流动人口家庭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和社区社工服务供给现状。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广州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径,构建符合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政策宣传、政策落实、联合生产模式和特殊公共危机时期服务重点四方面提出建议。
刘超辉[5](2020)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民办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为研究对象,以M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归纳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剖析为主要内容,以给出解决就业服务问题的建议为研究目标,力争能为民办独立学院的招生与就业决策提供智识贡献。“就业乃民生之本,民生乃政府工作之本”,就业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施政的重点领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总体就业问题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群体的高教育程度,该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影响因素复杂,既要靠政府政策和财政项目工程支持,又要靠高校良好的就业组织管理,同时还离不开毕业生本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人才交流市场的平台服务,这是各要素间功能互促互增的系统。在办学体制多元化政策背景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且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9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1),2017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75.37万人,在校生数628.46万人,毕业生人数为163.16万人;2018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83.94万人,在校生数为649.60万人,毕业生人数为166.2万人,创历年来最高,加上历年离校显性未就业和潜在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据会更大。独立学院虽然是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但由于其民办性质和录取批次靠后的身份,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正所谓“出口畅,进口才会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招生,也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进一步影响独立学院办学的社会评价。因此,研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既是社会总体就业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独立学院办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独立学院自身的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及工作方式受制于学院管理体制,一般在母体学校指导下开展,就业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且有一定被动性,这与其民办性质和学生差异性大基础上的多元化需求不相符,独立学院应该立足于办学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完善就业服务组织管理部门设置,优化服务项目,提供有针对性且灵活的就业服务,真正成为多方就业供给与需求信息交互的就业服务平台,成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有力组织者。本研究以河南省M独立学院为个案,主要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以问题--原因--对策三段式逻辑展开研究。研究认为M学院存在就业服务提供碎片化、学校就业服务组织不力、合作办学方被动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就业服务的统筹力度不够、学校重招生轻就业治校思路、办学方以利益为导向降低治校成本、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等。最后,提出完善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建议。从宏观层面上讲,政府应该强化就业服务提供的系统性,从微观层面上讲,学校应该从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教育全过程提供、就业服务组织有力等方面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同时强化办学方、学院和母体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优化服务职能结构,以求达到分工施责,形成合力的服务供给效果。
王杰秀,安超[6](2019)在《我国大城市养老服务的特点和发展策略》文中提出中国大城市养老的独特性是由宏观情境因素和内在服务优劣势共同形塑的。前者包括经济上的"初富速老",人口净流入对应对老龄化机会窗口的延长及局限,家庭小型化和原子化引致的赡养成本社会化;后者则囊括了各种形式的供需失衡、用地约束、利润空间狭小、非正式照料资源萎缩、高风险老年家庭增加等不利条件,以及福利财政雄厚、递送网络广泛可及、消费潜力巨大、资源虹吸效应更强等突出优势。综合国内外探索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个破解大城市养老难的综合性框架,主要内容是以核心需求为导向,以精准锁定、覆盖可及、环境友好为目标,从规划、财政、技术、队伍建设、家庭支持、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输入",努力实现大城市养老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时间平衡、多元融合。
杨天竹[7](2020)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提供办事群众转递公共服务的有机载体,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型政府的以办事群众为核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设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更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所述香坊区是哈尔滨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百姓大众对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与服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以社会保险的量化需求为例,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基层服务量也随着办理人次、服务项目、百姓需求而增长。目前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提高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公共部门的必然选择。为解决百姓“最后一公里”的民生保障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部署,全国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加快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的总体部署。在促进一站式服务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因缺乏科学和先进的理论指导,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遭遇诸多瓶颈,导致困难和问题大量出现。为了突破这些瓶颈,进行一站式服务研究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查阅网络材料、书籍、期刊杂志、政策文件等途径获得大量文献资料,搜集现阶段国内外“一站式服务”研究情况,分析了解“一站式服务”的内涵及外延,从理论上建立完整的框架进而支撑整篇论文。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一站式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了“一站式服务”顺利运转的保障建议,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可以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期待可以为全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提供行动指南和必要的支持。
赵仕龙[8](2019)在《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媛[9](2019)在《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就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对就业格局施加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城镇困难群体中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虽有就业意愿,但因自身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愈显艰难。因此,如何解决困难人群的就业一直是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就业援助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加大援助力度,对城镇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重点扶持。因此,深入研究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不可或缺。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就业,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保障民生,稳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完善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对南阳市宛城区的调查,在对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及就业援助概念阐述的基础上,选取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就业援助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法等方法对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问题展开调查。通过对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现状及就业援助情况做调查研究,同时收集相关数据以及进行访谈,从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几个方面描述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群体结构。从政策分析、援助做法及成效开展描述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现状,从岗位援助、资金扶持、社区援助、就业培训等几方面描述就业援助内容。通过分析发现,南阳市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不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的制定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宣传不足等。最后结合南阳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法律体系、提高就业援助政策执行力、完善多方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就业援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是长久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不断更新理念、加强合作,分类细化援助内容,缓解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佟厦[10](2019)在《大连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诸多积极作用,近年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混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从大连金普新区监管工作总体情况看,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出非法性、广泛性和暴利性的特点,存在各职能部门难以形成监管合力,行政执法手段单一局限性较大,监管措施落实不理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前期采用的措施,已不能满足对持续增长的服务机构的监管需求。随着新区经济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求职者涌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违法服务行为极大的造成社会不稳定,对其的监管和预防,可谓任重道远。因此,结合金普新区监管工作实际,研究分析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推进金普新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以下七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综述国外和国内关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论题研究基础,阐明基本概念界定和运用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在介绍金普新区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全面概括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体系、监管制度以及监管措施情况;第四部分总结大连金普新区监管体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五个方面原因;第五部分总结了国内外可汲取的相关经验;第六部分针对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金普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对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的有效措施;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客观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研究所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提高网络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及创新监管手段等五方面对策,有一定现实针对性,希望通过本论文研究,对完善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体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全国及其它地区也能具有广泛示范性。
二、北京人才职业介绍网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人才职业介绍网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2)“三供一业”移交背景下国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以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0.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
0.4.1 研究重点 |
0.4.2 创新之处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国企社区 |
1.1.2 社区公共服务 |
1.2 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2.1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概况 |
2.2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3 “三供一业”移交背景下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3.1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3.1.1 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清 |
3.1.2 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
3.1.3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
3.1.4 监管不足 |
3.2 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交接不畅 |
3.2.2 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不高 |
3.2.3 居民意识受单位制影响 |
3.2.4 制度体系不健全 |
4 “三供一业”移交背景下完善国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
4.1 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
4.1.1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
4.1.2 开展政府购买服务 |
4.1.3 引入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
4.1.4 培育志愿者服务组织 |
4.1.5 党建引领多元互动 |
4.2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内容 |
4.2.1 做好公共服务内容的衔接 |
4.2.2 重点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4.2.3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
4.3 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参与能力 |
4.3.1 培育居民社区意识 |
4.3.2 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监督议事作用 |
4.3.3 加强社区居民信任互动 |
4.4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 |
4.4.1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
4.4.2 建立参与激励机制 |
4.4.3 健全监督机制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广州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性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流动人口 |
2.1.2 家庭化迁移 |
2.1.3 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探索 |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进 |
3.1.1 1979-1991年:严防流动下的“分割供给” |
3.1.2 1992-2000年:有序流动下的“低效供给” |
3.1.3 2001-2009年:自由流动下的“公平供给” |
3.1.4 2010-2020年:包容增长下的“融合供给” |
3.1.5 小结 |
3.2 广州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
3.2.1 广州流动人口就业服务 |
3.2.2 广州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服务 |
3.2.3 广州流动人口公共教育服务 |
3.2.4 广州流动人口卫生健康服务 |
3.2.5 广州流动人口社区服务 |
3.2.6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特殊公共服务 |
3.2.7 小结 |
3.3 广州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的总体分析 |
4.1 流动人口家庭的基本情况 |
4.2 目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形势 |
4.2.1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现状 |
4.2.2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特征 |
4.3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
4.3.1 流动人口社会组织数量增多 |
4.3.2 促进人口管理重心从治安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过渡 |
4.3.3 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需求量急增 |
4.3.4 农村空心化加剧 |
4.3.5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调研情况介绍 |
5.2 问卷结果分析 |
5.2.1 变量说明及研究假设 |
5.2.2 模型选择 |
5.2.3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5.2.4 因子分析 |
5.2.5 家庭化迁移计划logistic回归分析 |
5.2.6 流入地家庭结构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 |
5.2.7 问卷小结 |
5.3 访谈结果分析 |
5.3.1 子女教育成为家庭重心 |
5.3.2 社会保险参与度高 |
5.3.3 卫生健康服务参与度低 |
5.3.4 家庭暂时定居广州且无入户打算 |
5.3.5 缺乏表达公共服务诉求的途径 |
5.3.6 访谈小结 |
第六章 广州流动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优化 |
6.1 增加公共服务宣传途径 |
6.2 疏通公共服务落地渠道 |
6.3 构建多方公共服务联合生产模式 |
6.4 特殊公共危机时期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应对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5)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境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独立学院 |
(二)公共就业服务 |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脉络及主要内容 |
(二)公共产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现状 |
一、M学院的概况 |
(一)M学院简介 |
(二)M学院特性 |
(三)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概况 |
二、M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设计 |
(一)问卷设计思路 |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
三、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M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
(二)学生对学院组织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
(三)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
(四)学生就业服务需求的特征与结构分析 |
(五)学生对办学方就业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调查 |
第三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就业服务提供碎片化 |
(一)制度保障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监管 |
(二)大学生就业扶助专项资金缺位 |
(三)缺乏对大学生就业信息有效整合 |
二、学院就业服务管理粗略化 |
(一)就业服务范围狭窄 |
(二)专职服务人员严重缺乏 |
(三)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弱化 |
(四)毕业生实习流于形式 |
(五)就业课程设置模式单一 |
(六)对学生就业认知教育不够 |
三、办学方就业服务主体意识缺失 |
(一)报业集团的就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 |
(二)母体学校对学院的就业工作重视度不够 |
四、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
(一)用人单位与M学院合作的愿望不强 |
(二)M学院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
五、毕业生主动参与就业的意识不强 |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自我意识强 |
(二)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低 |
第四章 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就业服务供给的统筹力度不够 |
(一)就业扶持资金未得到落实 |
(二)大学生就业环境亟待改善 |
二、就业教育实效性弱 |
(一)就业教育严重不足 |
(二)突击性教育现象突出 |
(三)就业教育内容的错误偏向 |
三、办学方重招生轻就业 |
(一)就业政策与资金明显不足 |
(二)办公条件亟待改善 |
四、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主体意识不强 |
(一)用人单位的平台供给缺位 |
(二)用人单位就业反馈时效性差 |
五、毕业生受家庭环境影响较深 |
(一)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
(二)家庭期望值太高 |
第五章 完善M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
(一)建立健全政策落实和制度保障 |
(二)搭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
二、加大办学方就业服务供给的参与度 |
(一)报业集团应对就业服务足够的重视 |
(二)母体学校应加大对M学院的帮扶力度 |
三、构建科学的就业准备教育体系 |
(一)建立就业教育课程体系 |
(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设置和专业队伍建设 |
(三)规范实习制度并大力拓展实习基地 |
(四)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 |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
(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二)提高用人单位的参与度 |
五、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
(一)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
(二)提高就业认知度和参与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我国大城市养老服务的特点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城市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
(一)经济意义上的“渐富速老” |
(二)人口流动引致老龄化分异 |
(三)低生育率、家庭小型化与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
二、大城市养老服务的优势与劣势 |
(一)供需结构性失衡错位 |
(二)土地稀缺、寸土寸金,养老用地难落实 |
(三)高运营成本与低支付意愿挤压养老服务业生存空间 |
(四)非正式照料资源严重萎缩 |
(五)高风险老年家庭比例扩大 |
(六)更加积极的福利财政 |
(七)更加广泛、可及的递送网络 |
(八)更大的消费潜力 |
(九)更强的虹吸效应 |
三、大城市养老发展框架与具体策略 |
(一)精准锁定养老服务核心需求 |
(二)科学规划,统筹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
(三)增强规划刚性,加大设施供给,推动机构与需求的匹配均衡 |
(四)优化财税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
(五)以科技驱动破解养老服务供需的“时空”错位失衡 |
(六)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七)推进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 |
(7)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现状分析 |
2.1 哈尔滨市香坊区概况 |
2.2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基本情况 |
2.2.1 “一站式服务”组织架构 |
2.2.2 “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构成 |
2.2.3 “一站式服务”内容情况 |
2.2.4 “一站式服务”流程 |
2.3 “一站式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一站式服务”调查 |
2.3.2 “一站式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2.3.3 “一站式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借鉴 |
3.1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1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2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3 济南市历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1.4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
3.2 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原则和思路 |
4.1.1 优化设计原则 |
4.1.2 优化设计思路 |
4.2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框架 |
4.3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内容 |
4.3.1 优化服务主体 |
4.3.2 优化服务内容 |
4.3.3 优化服务流程 |
4.3.4 优化服务配套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1.1 加强组织领导 |
5.1.2 加强制度建设 |
5.2 经费保障 |
5.2.1 做好经费预算 |
5.2.2 规范经费使用 |
5.3 服务能力保障 |
5.3.1 强化科技手段 |
5.3.2 整合网络公共资源 |
5.3.3 构建多层次、信息化服务平台 |
5.4 专业人才保障 |
5.4.1 “一站式服务”大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4.2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
5.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 |
5.5.1 强化安全预防 |
5.5.2 制定完善信息安全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权力清单 |
附录B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服务事项 |
附录C 窗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窗口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取向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困难群体与就业困难群体 |
二、就业援助 |
三、失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
一、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现状 |
第一节 南阳市困难群体失业现状分析 |
一、南阳市概况 |
二、南阳市产业结构 |
三、南阳市困难群体失业情况 |
第二节 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结构 |
一、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性别结构 |
三、困难群体的年龄结构 |
四、困难群体的学历结构 |
五、就业困难群体的收入结构 |
六、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特征 |
第四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现状 |
第一节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分析 |
一、就业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分类 |
三、南阳市就业援助政策实施效果 |
第二节 南阳市就业援助做法及成效 |
一、就业岗位援助 |
二、就业资金扶持 |
三、社区就业援助 |
四、开展职业培训 |
第五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不完善 |
一、就业援助法律制度法制化程度低 |
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不全面 |
第二节 就业援助政策制定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
一、援助政策缺乏合理性 |
二、援助政策缺乏灵动性 |
三、援助政策与现实脱节 |
第三节 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
一、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
二、就业服务形式落后 |
第四节 就业援助政策宣传不足 |
一、就业援助政策知晓度低 |
二、再就业观念宣传不足 |
第六章 优化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法律体系 |
一、健全就业援助相关立法 |
二、丰富就业援助政策 |
第二节 提高就业援助政策执行力 |
一、科学合理化制定政策 |
二、完善政策反馈机制 |
第三节 完善多方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 |
一、政府统一协调,总揽全局 |
二、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 |
三、动员企业参与岗位提供 |
第四节 强化就业服务体系 |
一、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
三、完善职业介绍服务 |
四、完善职业培训服务 |
第五节 大力宣传就业援助政策 |
一、扩大政策公众知晓度 |
二、积极引导转变再就业观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大连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创新点 |
(四)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人力资源服务 |
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力指数 |
3.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
4.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设立条件 |
5.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 |
(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政策环境 |
1.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部门 |
2.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内容 |
3.监管适用的法律法规 |
(三)理论基础 |
1.治理理论 |
2.委托代理理论 |
3.工作搜寻理论 |
三、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现状分析 |
(一)金普新区基本情况 |
(二)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 |
1.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体系 |
2.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制度 |
3.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 |
4.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措施 |
四、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1.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
2.行政执法手段单一局限性较大 |
3.劳动监察监管措施落实不理想 |
(二)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网络时代监管措施无前瞻性,知名网站无社会责任感 |
2.求职者自我防骗意识薄弱,巨婴心理严重 |
3.配套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定罪量刑条件苛刻 |
4.行政许可后置,营业执照许可获取成本低 |
5.各部门协调机制不顺,各自为政 |
五、国内外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经验借鉴 |
(一)国内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经验 |
1.“5+2”“白+黑”不定期巡查整治 |
2.紧抓“两大重点”,做到“三不放过” |
3.租赁房屋作为突破点 |
4.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结合 |
5.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协管员的作用 |
(二)国外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经验 |
1.国外政府通过立法进行监管 |
2.国外政府通过劳动监察进行监管 |
3.国外政府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六、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
1.加快关于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的立法 |
2.完善制度,权责明确 |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监管措施实施效果 |
1.拓宽求职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
2.遏制网络招聘平台负面效应 |
(三)实现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1.发挥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 |
2.建立信用体系考核“黑名单”机制 |
(四)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创新执法监管手段 |
1.加大职业中介机构的培训力度 |
2.创新执法监管手段,全方位立体防骗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北京人才职业介绍网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S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梦媛. 西北大学, 2021
- [2]“三供一业”移交背景下国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以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龙海社区为例[D]. 孙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AB人力资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冯华. 天津大学, 2020
- [4]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广州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罗昕颖.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M学院为例[D]. 刘超辉. 河南大学, 2020(02)
- [6]我国大城市养老服务的特点和发展策略[J]. 王杰秀,安超. 社会政策研究, 2019(04)
- [7]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D]. 杨天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8)
- [8]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 赵仕龙. 天津大学, 2019
- [9]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D]. 李媛.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大连金普新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问题研究[D]. 佟厦.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