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单位不能用于活化能的速率常数

压力单位不能用于活化能的速率常数

一、求活化能时速率常数中不能用压力单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睿涵[1](2021)在《三种宁东烟煤热解及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艳萍[2](2021)在《异丙苯催化氧化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开源[3](2021)在《CO2在煤矿采空区矸石充填材料中的扩散与吸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

吕大帅[4](2021)在《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FtsZ原丝纤维的组装机制》文中研究说明Filamentous temperature sensitive mutant Z(FtsZ)是与古老微管蛋白同源的鸟苷三磷酸酶,它可以聚合成一个环状结构-Z-ring(Z环)。Z环在细胞一分为二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联合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粗粒化模型的方法来探究核苷酸调控下的FtsZ蛋白的构象运动和协同组装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核苷酸调控下的FtsZ三聚体组装动力学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原丝纤维顶端界面比底端界面具有更大的固有结构动力学,揭示了FtsZ原丝纤维的顶端为动力学上的解离端,底端为组装端。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水解能够调控亚基-亚基界面或者环处的二级结构柔性,促进亚基的结构重排。自由能形貌图分析揭示了亚基和二聚体存在多个亚态构象。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核苷酸调控下亚基内和亚基间的协同运动机制,提供了FtsZ协同组装的分子基础。2.亚基-亚基和亚基-核苷酸间相互作用细节的结合自由能分析。通过对最后100 ns轨迹的分析,获得了三种类型的二聚体构象。结合自由能计算显示,三种类型二聚体亚基-亚基间的结合自由能为-45.25 kcal/mol、-39.74 kcal/mol和-50.24kcal/mol,亚基-核苷酸间的结合自由能为-45.34 kcal/mol、-3.68 kcal/mol和-15.82kcal/mol。结合自由能结果揭示了一条可能的由三种类型二聚体构象组成的组装路径。此外,我们通过氨基酸水平上的自由能分解,识别了参与核苷酸调控以及参与单体-单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揭示了FtsZ组装的能量基础。3.基于粗粒化模型的FtsZ协同运动研究。首先,我们利用高斯网络模型计算了四种亚基结构的第一慢运动模式,识别了它们的共有运动轴心,揭示了运动模式的幅度与亚基结构相关。其次,我们用各向异性网络模型对31聚体原丝纤维进行了研究,发现运动模式1、10和16展示出了大尺度的功能性运动,运动模式172、189、259显示了亚基内及亚基间高度的协同性运动。最后,交叉相关图的分析揭示了二聚体和三聚体存在强烈的亚基内部和亚基间的协同运动,而单体内部的协同运动则非常有限。这些发现与之前实验的结果一致,揭示了多聚化增加了FtsZ组装的协同性。

江明儒[5](2021)在《低温环境下SCR尿素转氨与沉积物生成机理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机SCR技术成为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在多数低温工况下,尿素副产物的生成不仅降低了尿素转氨率,而且阻碍了后处理管内的正常流道,严重情况下会堵塞甚至损坏催化器。目前许多现象级研究结合CFD模拟宏观预测尿素沉积物的生成,为进一步弄清沉积物的生成,需要从化学反应过程的角度对其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量子化学分析法构建了SCR产物转化机理。使用了密度泛函理论中的M06-2X方法与基组6-311G(d,p),结合过渡态理论搜索低温SCR副反应组分如脲基产物、均三嗪产物以及气态异氰酸、氨之间相互转换反应的理论过渡态,并进行了高精度的IRC分析验证过渡态的精确性与反应路径的合理性,最后构建了包含10种主要组分的20步的尿素副产物的化学反应生成机理。在过渡态搜寻中发现,脲基产物存在多条缩聚反应路径,这些缩聚反应及其它们与异氰酸的合成反应可以生成缩三脲,该产物进一步异构化后可以生成异三聚氰酸(可以与三聚氰酸相互转化)和氨,这一反应路径是沉积物向耐高温的三均三嗪类方向变化的关键节点。在5K/min、8K/min、10K/min、15K/min和20K/min五个不同的升温速率下进行了热重实验测算反应动力学参数,对所构建的化学反应机理开展热分析动力学研究。试验样品组分主要为尿素、缩二脲以及三聚氰酸及其衍生物类等耐高温产物,实验从常温开始持续升温直到样品完全分解。获取了6种低温SCR沉积物单组分的热解曲线,并结合化学反应路径分析其热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脲基产物中的尿素和缩二脲均在融化后迅速进入分解反应阶段,500K左右二者热失重率几乎达到最大值,但其间可能伴随着样品升华、样品缩合等不理想的副反应存在。此外,在高于530K时剩余脲基产物样品基本完全转化为均三嗪产物,后续均三嗪产物有极少部分在高温下合成了高分子聚合物。三聚氰胺在高温下迅速完全热解且其DTG曲线仅有一个峰形,说明其间不存在副反应,其不是生成高分子聚合物的主要反应物之一。然而,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二酰胺表现出与脲基产物热解生成的耐高温产物相似的分解特性。三聚氰酸的热重曲线变化复杂,尤其是温度条件对其热解过程影响巨大,由于其存在两种可相互转化的同分异构体CYA与AIC,使其热解特性难以确定。利用热分析方法Flynn-Wall-Ozawa(FWO)积分法获取各组分假设热解温度区间内的热重曲线所反映的反应动力学参数。SCR沉积物热解反应机理参数与热重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热分析动力方法验证了SCR产物转化机理中尿素、缩二脲和三聚氰酸分解以及尿素缩合生成缩二脲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SCR沉积物热解反应机理的构建有助于从反应路径、温度、催化剂三个方面研究降低SCR沉积物的技术方法,低温区域通过热解手段降低脲基产物是有效的,但随着温度升高,会出现耐高温的三聚氰酸及其同系物,且后者热解温度接近于催化剂失活温度。引入了均三嗪产物催化水解的假设方案,对催化剂提出了多效用与高效稳定性的综合要求。

程佳艺[6](2021)在《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基本概念及理论为例》文中认为化学思维是个体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技能过程中的有效思维活动,是长时间累积的化学学科基本思想观念及化学学科意识的总和。化学思维影响着化学学习的成效,培养化学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进而促进对化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化学思维的文献和思维心理学等理论,阐述了以基本概念及理论为思维培养载体的原因及分类与比较、宏观与微观、符号与表征、变化与平衡、定性与定量五种化学思维的含义与作用,归纳总结了各类化学思维的特点,并分析了近4年全国II卷中相关高考题的具体考查情况。根据化学思维特点和高考考查情况,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化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策略;结合教学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所有化学思维培养的整体性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并通过针对化学思维的测试对实践结果进行检验与分析评价,论证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为一线教师开展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聂文博[7](2021)在《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脱氮过程解析及其碳氮硫转化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DAMO)是新近发现的生物过程,耦联反硝化和厌氧甲烷氧化过程,能够为污水生物脱氮新工艺的设计与发展提供契机。该过程由与嗜甲烷古菌同源的ANME-2d古菌和隶属于NC10门的细菌共同催化完成,可与厌氧氨氧化(Anammox)过程耦合实现CH4、NH4+、NO2-以及NO3-的共去除。然而,DAMO功能微生物的脱氮潜能及其代谢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本论文围绕DAMO脱氮体系的构建和功能微生物代谢途径机制的解析两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以期为推动DAMO工程化应用和加深理解其在生物地球元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做出贡献。系统地从DAMO耦合Anammox的富集到高效脱氮应用开展研究。采用混合厌氧污泥高浓度接种法,在强化甲烷曝气条件下以CH4、NO3-和NH4+为底物,在富集培养300 d后ANME-2d古菌和Anammox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分别达到56.5%和9.7%。同时考虑CH4气态底物的传质率和反应系统的微生物截留率,开发出适用于DAMO耦合Anammox悬浮污泥形式的脱氮工艺,即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MBR),将其应用于污水脱氮可在启动200 d内实现5000 mg N L-1 d-1的TN去除速率。基于悬浮耦合系统的脱氮性能建立数值模型可用于描述DAMO絮状污泥的脱氮过程;模型标定结果显示,与附着生长系统相比DAMO功能微生物在悬浮生长系统中呈现出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污泥产率;模型优化结果表明当MAMBR的污泥停留时间为15~30 d时,可同时兼顾总氮去除效率和前置反应器的硝化效率,实现节能高效的污水脱氮过程。采用反应器“三段进水法”启动策略运行膜生物膜反应器(MBf R),可在反应器启动时间缩短36%的同时,提升TN去除速率4.9倍;在运行365 d后TN去除速率达到6656 mg N L-1 d-1。对NO2--AOM过程的脱氮性能及功能微生物的生态位分化和代谢途径进行探究。以CH4和NO2-为底物富集培养NC10门细菌,400 d后NC10门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达到35.3%。接种NC10富集培养物的MBf R在进水浓度为50 mg NO2--N L-1条件下实现接近400 mg NO2--N L-1 d-1的脱氮速率,反应器运行结束时NC10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达到65.6%,其16S r RNA基因克隆序列中有97%的序列与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oxyfera物种高度相似(>98%);而在进水浓度为1000mg NO2--N L-1条件下,NC10细菌16S r RNA基因克隆序列中有99%的序列与Candidatus Methylomirabilis sinica物种高度相似(>99%),该条件下反应器运行结束时的脱氮速率接近997 mg NO2--N L-1 d-1,NC10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为44.6%。底物利用动力学结果显示,Ca.M.sinica相比于Ca.M.oxyfera具有更高的NO2-耐受度和更低的NO2-亲和性,这种固有的特性可导致不同NC10细菌在“种”水平上出现生态位的分化。结合氮素转化和稳定同位素标记试验证实NC10细菌同时具有非特异性NH4+氧化和N2O释放途径,且N2O的释放特性与环境中NO2-浓度和CH4的可用性有关。对NO3--AOM过程的脱氮性能及功能微生物催化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过程进行探究。接种DAMO耦合Anammox共富集培养物的MBf R在进水浓度为1000mg NO3--N L-1运行条件下可实现1013 mg N L-1 d-1的硝酸盐还原速率,且反应器出水TN浓度低于10 mg N L-1。反应器运行期间,ANME-2d古菌和NC10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反应器运行结束时分别达到37.2%和31.1%;而Anammox细菌的种群相对丰度先从22.8%快速下降至0.5%以下,随后逐渐增加至6.3%。生物膜微电极分析和功能基因转录表达活性结果表明,该脱氮体系内存在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过程(DNRA),该过程由ANME-2d古菌催化,耦合厌氧甲烷氧化过程;结合稳定同位素标记试验进一步证实环境中的NO2-是ANME-2d古菌催化DNRA过程发生的诱导因素,且产生的NH4+来自NO3-的还原,环境中的NO2-未参与DNRA氮素转化过程。生物膜内的ANME-2d古菌可将NO3-同时还原为NO2-和NH4+为Anammox细菌提供生长基质,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合作方式。对AOM耦合NO3-和SO42-同步还原过程的脱氮性能及其驱动碳-氮-硫转化的关键过程进行探究与解析。接种DAMO耦合Anammox共富集培养物的MBf R在进水共存NO3-和SO42-条件下,在30℃和25℃运行时分别实现489和193 mg N L-1 d-1的TN去除率、353和144 mg CH4 L-1 d-1的溶解性甲烷去除速率;MBf R运行期间,ANME-2d古菌、SRB细菌(Desulfococcus spp.)、NC10细菌以及SAD细菌(Thiobacillus spp.和Sulfurovum spp.)为主要优势微生物共同主导碳-氮-硫循环过程。该循环过程中NO3-和SO42-的浓度分布影响AOM速率;其中ANME-2d古菌不仅可以催化NO3--AOM过程还可与SRB细菌共生,催化SO42--AOM过程;在共生过程中,ANME-2d古菌编码古菌鞭毛蛋白的基因fla B和编码细胞色素C的基因cyt C以及Desulfococcus spp.编码菌毛组成蛋白的基因pil A的转录表达显着上调,建议ANME-2d古菌通过细胞色素C和观察到的纳米网结构向SRB细菌传递电子完成SO42--AOM过程。构建的AOM驱动碳-氮-硫转化过程不仅扩大了人们对自然界中甲烷汇的认知,在可持续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安齐昌[8](2021)在《LaCoOx薄膜的氧空位调控及拓扑结构相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氧空位作为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一种常见的缺陷,不仅会改变原胞的体积、键角和键长,而且可以改变过渡金属离子的价态。氧空位不仅可以通过电子掺杂改变d轨道的电子填充,而且可以通过改变晶体场劈裂影响d轨道的退简并,进而改变过渡金属离子的自旋态及费米能级等,从而能够诱导出很多新奇的物理性质。某些可变价过渡金属离子构成的氧化物不仅存在钙钛矿(ABO3)相,还可以形成较低价态的(AnBnO3n-1)相。由于结构和价态的改变,AnBnO3n-1相氧化物的物理性质与ABO3相有着显着差异,如磁性、电学性质、光学性质等。而且由于AnBnO3n-1相可以看作是氧空位空间长程有序分布的钙钛矿ABO3结构,因此精确控制氧化物中氧空位的浓度和晶格占位,就可以诱导这种晶体结构的拓扑相变,从而在单晶材料中实现对多种物性的有效调控。在钴氧化物中,Co离子存在多种价态,以及由不同电子排列引起的高、中、低自旋态,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磁性及电学性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Co离子的电子填充及排列,来调控其多种宏观物性。在本论文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了脉冲激光沉积技术以及特殊设计的薄膜表面加热技术,结合薄膜结构和价态的表征以及输运性质测试,研究了外延生长在Sr Ti O3(STO)衬底上的钙钛矿相的LaCoO3薄膜的拓扑结构相变,包括钙钛矿相LaCoO3、氧空位有序相LaCoO2.5、LaCoO2.67和Ruddlesden-Popper(RP)相La2Co O4的转变,以及相对应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氧空位有序的LaCoOx薄膜的亚稳定性以及生长过程中STO衬底对薄膜的氧离子注入效应的影响,即使在超高真空中外延生长LaCoOx薄膜,也都是钙钛矿相。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真空中表面加热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样品中产生自上而下的大温度梯度,可以有效抑制退火过程中STO衬底对薄膜的氧离子注入效应,同时能够诱导钙钛矿相的LaCoO3外延薄膜中的氧离子向真空脱附。通过优化退火时间和温度,我们得到了大范围、单相的氧空位有序LaCoO2.67和LaCoO2.5薄膜,并通过选择合适条件对LaCoO2.5薄膜进行退火,可以诱导其转变为RP相的La2Co O4。此外,我们证明了在不同取向([100]、[110]以及[111])的STO衬底上都可以实现了以上的拓扑结构相变,由此可以得到LaCoO2.67和LaCoO2.5薄膜中不同取向的氧空位通道,这有助于开拓LaCoOx薄膜在与离子导电通道取向相关的催化和电化学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张应变作用下的钙钛矿相LaCoO3薄膜表现出铁磁绝缘性,但其中的氧空位浓度对其铁磁性产生显着的抑制作用。我们通过控制LaCoO3薄膜中氧空位的浓度和分布对其铁磁性进行调控。虽然直接在氧氛围中退火或者利用离子液体外加负栅极电压注入氧离子的方法都很难减少LaCoO3薄膜中的氧空位,但是可以通过控制LaCoOx薄膜钙钛矿相和钙铁石相的可逆相变,实现对LaCoO3薄膜中氧空位的调节,包括定量的氧空位浓度以及精确的氧空位空间分布。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经过一个可逆相变的循环之后,LaCoO3薄膜中有2/3的氧空位可以被消除,并且剩余的氧空位可以被限制在LaCoO3薄膜中的特定位点,同时伴随着LaCoO3薄膜铁磁性的增强。我们还通过构筑离子液体作为顶栅的场效应结构,外加负栅极电压向钙铁石相LaCoO2.5中注入氧离子,从而实现了室温下电压驱动的LaCoOx薄膜由钙铁石相向钙钛矿相的转变。此外,由于缺少直接探测薄膜反铁磁性的手段,体相为反铁磁的LaCoO2.67、LaCoO2.5和La2Co O4在薄膜状态下的磁性还有待研究。我们通过将不同相的钴氧化物薄膜与铁磁性的La0.67Sr0.33Mn O3(LSMO)薄膜制备成异质结,通过表征双层膜的磁性来研究不同相钴氧化物薄膜的磁性。测试结果表明,LaCoO2.67/LSMO双层膜表现出面内方向的交换偏置现象,而La2Co O4/LSMO则表现出面外方向的交换偏置现象,这与体相LaCoO2.67的面内反铁磁构型和体相La2Co O4的面外反铁磁构型体现出一致性。并且,随着LaCoOx结构相变的发生,LaCoO3/LSMO、LaCoO2.67/LSMO、LaCoO2.5/LSMO及La2Co O4/LSMO双层膜异质结的面内矫顽场逐渐变大,而面外矫顽场逐渐变小,这表明LSMO的铁磁易轴在不同反铁磁构型的钴氧化物作用下呈现出由从面内向面外翻转的趋势,这为调控薄膜磁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综上,我们实现了LaCoO3、LaCoO2.67、LaCoO2.5及La2Co O4四种不同相之间的转变,利用LaCoO3和LaCoO2.5可逆转变对LaCoO3薄膜中的氧空位进行调控,进而实现了对其铁磁性的调控。通过与铁磁薄膜LSMO制备成异质结,我们从实验上直接指认出了LaCoO2.67和La2Co O4薄膜的反铁磁性。这种通过调控氧空位实现材料拓扑结构相变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氧化物的拓扑结构相变,进而对丰富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家族实现多功能性的调控。

毕成[9](2021)在《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氢原子在Pt表面运动的量子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表面和界面物理已成为凝聚态物理中越来越重要的子学科。其在物理、晶体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之间的深入交叉,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其中包括半导体技术、分子束外延生长、新型材料和表面催化。因为表面的基本过程在理解多相催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有必要在原子水平上研究表面过程。尤其是表面扩散涉及许多重要过程,包括晶体和薄膜的生长以及化学表面反应、催化等,随着在原子尺度上控制晶体生长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实际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显着。氢是最轻的元素,通常用作测试粒子以建立表面科学的基本概念并评估表面反应和相关的表面过程。氢(H)原子的量子运动在凝聚相材料以及生物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基于转移矩阵方法,我们研究了一系列一维(1D)模型势场中质子转移的量子效应,并数值计算了跨单势垒和双势垒(阱)的量子概率。在单个势垒的情况下,当质子的入射能高于势垒时,势垒的几何形状会直接影响传输系数的振荡,其中发现原子共振隧穿(ART)不仅出现在矩形双势垒中,而且还存在于其他类型的势阱和双势垒中。此外,我们对异质结构矩形双势垒的透射系数特性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基于转移矩阵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研究了 Pt(111)表面上H原子的动力学,并数值计算了 H在整个表面势场中转移的量子概率,沿多条扩散途径证明了原子共振隧穿的存在。由于共振隧穿,在低温下H沿着特定路径的扩散被预测存在异常的传输速率。通过分析势垒穿越的概率,研究了核量子效应在涉及H的表面反应中的作用,有效势垒会因量子隧穿而显着降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随温度单调降低。对于适用van’t Hoff-Arrhenius关系类型的势垒穿越过程,我们发现速率常数存在一个非零的低温极限,这表明在低温条件下H参与的反应有不可忽略的活性。

蒋聪聪[10](2021)在《11Cr-5.5Co-2W-1Mo马氏体耐热钢蠕变性能及氧化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国情,在电力生产中火力发电占据着主要地位。通过提高发电机组蒸汽参数可有效提高发电效率。9-12%Cr马氏体耐热钢具有良好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小、性价比高等优势,被作为制造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蒸汽管道的备选材料。提高钢中Cr的含量可有效提高耐热钢的抗氧化性能,传统11%Cr系耐热钢在长期蠕变或时效过程中Z相的产生会显着降低其蠕变强度,为了降低Z相形核驱动力,有必要降低钢中N含量,同时通过合理添加其他合金元素配比进一步提高其蠕变强度。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低N、11%Cr马氏体耐热钢,并对其蠕变性能及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并得到了一种11Cr-5.5Co-2W-1Mo马氏体耐热钢,试验钢经热处理后得到基体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组织中具有较高的位错密度,马氏体板条结构明显,主要存在M23C6及富Nb的MX相两种析出相。Laves相在蠕变过程中析出,主要分布于原奥氏体晶界及马氏体板条界上。(2)试验钢蠕变曲线呈现出典型的三阶段特征。通过传统蠕变寿命评估方法外推长时蠕变寿命出现明显的过度预测,利用新蠕变方程预测其在650℃/105 h蠕变持久强度为66.2MPa,蠕变性能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P92钢,经计算试验钢实际许用温度稍高于625℃。(3)所有蠕变试验条件下的试样均为韧性断裂,Laves相及M23C6相在蠕变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粗化现象,未发现MX相发生明显粗化或转变成Z相。在较高温度范围下,马氏体板条组织发生明显退化,试样显微硬度值显着降低。新蠕变方程中应力指数n在不同应力比区的变化主要与长时蠕变过程中Laves相的粗化以及马氏体板条组织退化有关。(4)试验钢在650℃空气及含20%水蒸气环境中长时间氧化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在600-700℃含20%水蒸气环境下进行的600 h氧化试验中,抗氧化性能随温度升高先提高后降低,650-700℃下均能形成具有保护性的Cr2O3膜。

二、求活化能时速率常数中不能用压力单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求活化能时速率常数中不能用压力单位(论文提纲范文)

(4)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FtsZ原丝纤维的组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FtsZ蛋白的静态结构特性
        1.1.1 FtsZ简述
        1.1.2 FtsZ蛋白单体的结构与功能
        1.1.3 FtsZ原丝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1.1.4 Z环的结构、功能与收缩
    1.2 FtsZ蛋白的动态特性
        1.2.1 FtsZ原丝纤维的踏车行为
        1.2.2 FtsZ原丝纤维组装的协同性和踏车行为的鲁棒性
    1.3 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机模拟方法
    2.1 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2.1.1 背景介绍
        2.1.2 分子动力学模拟原理
        2.1.2.1 牛顿运动方程和半经验势函数
        2.1.2.2 积分算法
        2.1.2.3 边界条件
        2.1.2.4 SHAKE算法
        2.1.2.5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系综
        2.1.2.6 能量优化
        2.1.2.7 MD模拟步骤
        2.1.2.8 常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简介
        2.1.3 分子间结合自由能的计算方法
        2.1.3.1 分子识别
        2.1.3.2 自由能微扰法
        2.1.3.3 MM-PB(GB)SA法
    2.2 粗粒化模型方法
        2.2.1 高斯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2.2.2 各向异性网络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FtsZ原丝纤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tsZ原丝纤维的结合自由能计算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核苷酸与二聚体的结合自由能
        4.3.2 亚基与亚基的结合自由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tsZ原丝纤维的粗粒化模拟
    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总结与展望
    6.1 讨论
    6.2 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件

(5)低温环境下SCR尿素转氨与沉积物生成机理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SCR产物转化机理研究现状
    1.3 构建SCR产物转化机理的过渡态理论方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SCR产物转化机理模型构建
    2.1 反应过渡态的势能面刚性扫描
    2.2 SCR产物转化反应的势能面分析
    2.3 SCR产物转化反应的过渡态理论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CR沉积物热分析试验研究
    3.1 SCR沉积物的热重分析试验研究
    3.2 SCR沉积物样品的热解曲线特性
    3.3 SCR沉积物热分析动力学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SCR沉积物降低技术研究
    4.1 抑制沉积物生成的反应路径分析
    4.2 热解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
    4.3 SCR系统转氨过程的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基本概念及理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时代变更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2.课改、高考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3.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研究意义
        1.对学生的意义
        2.对教师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思维
        2.化学思维
    (二)研究现状
        1.化学思维的国外研究现状
        2.化学思维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思维心理学理论
三、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一)化学思维培养载体的选择
    (二)各类化学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1.分类与比较思维
        2.宏观与微观思维
        3.符号与表征思维
        4.变化与平衡思维
        5.定性与定量思维
    (三)高考对化学思维的考查
        1.高考对分类与比较思维的考查
        2.高考对宏观与微观思维的考查
        3.高考对符号与表征思维的考查
        4.高考对变化与平衡思维的考查
        5.高考对定性与定量思维的考查
    (四)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1.针对性策略
        2.整体性策略
    (五)教学案例——电解质的电离
四、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方案
        1.实践对象
        2.实践时间
    (三)实践结果分析
        1.教学实践前测成绩分析
        2.教学实践后测成绩分析
        3.课堂观察分析
五、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化学思维前测和后测试题
致谢

(7)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脱氮过程解析及其碳氮硫转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甲烷地球循环及其意义
    1.3 厌氧甲烷氧化过程
        1.3.1 厌氧甲烷氧化过程发现与证实
        1.3.2 厌氧甲烷氧化耦合硫酸盐还原
        1.3.3 厌氧甲烷氧化耦合铁/锰还原
        1.3.4 厌氧甲烷氧化耦合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
        1.3.5 厌氧甲烷氧化的其他电子受体
    1.4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生态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1.4.1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分布及富集培养
        1.4.2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代谢途径
        1.4.3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工程化应用的潜力分析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DAMO功能微生物富集培养
        2.1.2 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系统
        2.1.3 膜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系统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实验试剂和材料
    2.3 常规实验分析方法
        2.3.1 水样预处理
        2.3.2 常规水质测定方法
        2.3.3 气体组分测定方法
        2.3.4 溶解态气体测定方法
        2.3.5 生物膜内基质浓度测定方法
        2.3.6 稳定同位素~(15)N测定方法
        2.3.7 生物样品表面形态观察方法
    2.4 分子生物检测及分析方法
        2.4.1 生物样品的采集以及DNA和 RNA的提取
        2.4.2 功能基因的定量以及转录表达活性分析
        2.4.3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方法
        2.4.4 16S rRNA扩增子测序及分析
        2.4.5 宏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2.4.6 宏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5 计算方法
第3章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系统构建及效能调控
    3.1 引言
    3.2 DAMO耦合Anammox过程功能微生物的共富集培养
        3.2.1 共富集培养物的脱氮性能
        3.2.2 共富集培养物的菌群结构分析
    3.3 膜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其模型优化
        3.3.1 曝气膜材料优选
        3.3.2 甲烷膜曝气对共富集培养物脱氮性能的影响
        3.3.3 MAMBR脱氮性能及种群结构
        3.3.4 MAMBR数学模型优化
    3.4 膜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及其运行调控策略
        3.4.1 MBfR脱氮性能及其启动策略
        3.4.2 功能微生物交互作用
        3.4.3 菌群结构和功能基因的动态分析
        3.4.4 运行策略研究对实际工程应用的指导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生态位分化及氧化亚氮释放特性
    4.1 引言
    4.2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脱氮性能
        4.2.1 功能微生物富集培养
        4.2.2 MBfR脱氮性能及种群结构
    4.3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功能微生物生态位分化
        4.3.1 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发育
        4.3.2 基质代谢动力学分析
    4.4 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N_2O释放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过程及机制
    5.1 引言
    5.2 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脱氮性能及种群结构
    5.3 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
        5.3.1 厌氧甲烷氧化耦合DNRA过程机制解析
        5.3.2 厌氧甲烷氧化耦合DNRA支持厌氧氨氧化过程发生
    5.4 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驱动DNRA过程的环境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硝酸盐和硫酸盐同步还原高效脱氮过程及机制
    6.1 引言
    6.2 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硝酸盐和硫酸盐同步还原的脱氮性能
        6.2.1 MBfR脱氮性能及种群结构
        6.2.2 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硝酸盐和硫酸盐同步还原
    6.3 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碳氮硫循环关键过程机制解析
        6.3.1 功能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6.3.2 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6.4 厌氧甲烷氧化驱动碳氮硫循环的环境意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LaCoOx薄膜的氧空位调控及拓扑结构相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空位
        1.1.1 氧空位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1.1.2 影响氧空位形成的因素
    1.2 氧空位的表征
        1.2.1 谱学表征
        1.2.2 原子尺度的表征
    1.3 氧空位的调控
        1.3.1 常压或高压退火
        1.3.2 电化学方法
        1.3.3 化学方法
        1.3.4 离子液体场效应调控
    1.4 钴氧化物的拓扑结构相变
        1.4.1 钙钛矿结构钴氧化物
        1.4.2 拓扑结构相变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实验技术
    2.1 脉冲激光沉积
    2.2 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
    2.3 扫描探针显微镜
    2.4 X射线衍射
    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6 振动磁强计
第3章 LaCoO_3薄膜的拓扑结构相变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LaCoO_3薄膜的生长及表征
        3.3.2 LaCoO_3(001)薄膜的拓扑转变
        3.3.3 LaCoO_3(111)和(110)薄膜的拓扑转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过可逆相变调控LaCoO_3薄膜中氧空位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离子液体驱动的LaCoO_x相变
        4.3.2 PV-LCO薄膜中氧空位的原子尺度调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空位有序的LaCoO_x及La_2CoO_4薄膜的反铁磁性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氧离子迁移诱导的LaCoO_3/La_(0.67)Sr_(0.33)MnO_3双层膜多相转变
        5.3.2 LaCoO_x/La_(0.67)Sr_(0.33)MnO_3双层膜的交换偏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氢原子在Pt表面运动的量子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物理概述
    1.2 氢的表面隧穿扩散
    1.3 固体表面制备
    1.4 固体表面扩散常用探测技术
        1.4.1 电子衍射
        1.4.2 场发射/离子显微镜
        1.4.3 准弹性氦原子散射
        1.4.4 扫描隧道显微镜
第2章 理论方法简介
    2.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2 Hartree-Fock近似
    2.3 密度泛函理论
        2.3.1 Thomas-Fermi模型
        2.3.2 Hohenberg-Kohn定理
        2.3.3 Kohn-Sham方程
        2.3.4 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
    2.4 微动弹性带法
    2.5 WKB近似
第3章 质子在一维模型势中的转移
    3.1 研究背景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氢原子穿越单势垒
        3.3.2 氢原子穿越单势阱
        3.3.3 氢原子穿越同型双势垒
        3.3.4 氢原子穿越异型双势垒
        3.3.5 氢原子穿越异型矩形双势垒的理论分析
第4章 氢原子在Pt(111)的共振隧穿
    4.1 研究背景
    4.2 计算方法
        4.2.1 转移矩阵和WKB近似
        4.2.2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在Pt(111)上的吸附和扩散
        4.3.2 NQE在H扩散中的作用-原子共振隧穿
        4.3.3 NQE在势垒穿越中的作用
        4.3.4 NQE对低温反应速率的作用
    4.4 总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11Cr-5.5Co-2W-1Mo马氏体耐热钢蠕变性能及氧化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发展历程
    1.3 9–12%Cr马氏体耐热钢研究现状
    1.4 蠕变寿命评估
        1.4.1 Larson-Miller参数
        1.4.2 Monkman-Grant关系式
        1.4.3 Norton方程
        1.4.4 新蠕变方程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试验钢成分及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2.3 试验钢的制备
    2.4 原始试样微观组织分析
        2.4.1 样品制备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与能谱分析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与能谱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分析析出相
    2.5 蠕变性能测试
        2.5.1 蠕变试样制备
        2.5.2 蠕变试验方法
        2.5.3 分析方法
    2.6 氧化性能测试
        2.6.1 氧化试样的制备
        2.6.2 氧化试验及分析方法
第3章 试验钢成分设计及微观组织分析
    3.1 试验钢成分设计
    3.2 金相组织分析
    3.3 析出相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短时蠕变数据的长时蠕变寿命预测
    4.1 蠕变曲线分析
    4.2 Larson-Miller参数法预测蠕变持久强度
    4.3 传统Norton方程预测蠕变持久强度
    4.4 新蠕变方程预测蠕变持久强度
        4.4.1 高温下的抗拉强度 σ_(TS)
        4.4.2 蠕变断裂激活能
        4.4.3 最小蠕变速率与应力和温度的关系
        4.4.4 新蠕变方程预测结果可靠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蠕变微观组织演化行为
    5.1 蠕变后微观组织分析
        5.1.1 金相组织
        5.1.2 析出相分析
    5.2 断口形貌及显微硬度测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钢氧化行为分析
    6.1 650 ℃长期氧化试验
        6.1.1 氧化曲线分析
        6.1.2 氧化膜表面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
        6.1.3 氧化膜截面形貌观察
        6.1.4 氧化膜XRD分析
    6.2 不同温度下 20%水蒸气氧化试验
        6.2.1 氧化曲线分析
        6.2.2 氧化层表面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
        6.2.3 氧化膜截面形貌观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摘要
Abstract

四、求活化能时速率常数中不能用压力单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宁东烟煤热解及化学链燃烧反应机理研究[D]. 王睿涵. 宁夏大学, 2021
  • [2]异丙苯催化氧化机理的研究[D]. 马艳萍.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CO2在煤矿采空区矸石充填材料中的扩散与吸附特性研究[D]. 李开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FtsZ原丝纤维的组装机制[D]. 吕大帅. 浙江大学, 2021(01)
  • [5]低温环境下SCR尿素转氨与沉积物生成机理构建研究[D]. 江明儒. 广西大学, 2021(12)
  • [6]基于化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基本概念及理论为例[D]. 程佳艺.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脱氮过程解析及其碳氮硫转化机制[D]. 聂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LaCoOx薄膜的氧空位调控及拓扑结构相变的研究[D]. 安齐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1)
  • [9]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氢原子在Pt表面运动的量子效应[D]. 毕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10]11Cr-5.5Co-2W-1Mo马氏体耐热钢蠕变性能及氧化行为的研究[D]. 蒋聪聪.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压力单位不能用于活化能的速率常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