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烧结工艺技术及设备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王玮,李强,吴明,贺淑珍,郝永寿[1](2022)在《太钢低碳低排放烧结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烧结原料以超细精矿粉为主而导致的烧结料层透气性差,返矿率高,工序能耗较高等问题,太钢进行了一系列低碳低排放技术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细粒级燃料前置混匀造堆技术、强混烧结技术、热风富氧烧结技术、"活性炭+低温SCR"烟气净化技术、微负压点火气固分离技术、环冷机低排及高效余热回收技术等,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固体燃料消耗由45 kg/t以上降低到41 kg/t以下,工序能耗由42 kgce/t降低到35 kgce/t,烧结全系统环保指标达到国家A类企业标准。本研究将为以高比例铁精矿为主要原料的烧结厂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王志英[2](2021)在《煤矸石粉煤灰烧结陶粒制备及物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固废,如粉煤灰、各种尾矿、脱硫石膏、冶金渣等。利用固体废弃物研发和生产建筑材料是当前固废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已经消耗了大部分固废资源。但是,由于技术研发滞后及产业发展水平有限,仍然有相当多的固废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日益剧增,导致其开采用于支撑剂需求量激增。本文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制备陶粒支撑剂,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且需求量较大,因此,对固废消纳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同时可以减轻这些资源大量堆积带给生态环境的污染。低密高强型支撑剂还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前人利用黏土、尾矿或污泥等原材料研制陶粒的基础上,采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作为主要原料制备烧结陶粒。这是煤矸石和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国内陶粒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本论文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通过实验研究,优化实验方案,成功地烧结制备出陶粒支撑剂,期望能够应用于水力压裂开采油气资源的过程中。本论文重点研究制备工艺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物料配比、焙烧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进一步地通过外加组分对陶粒性能改善作用研究,揭示添加组分对陶粒烧结过程和性能提升机理。制备陶粒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陶粒支撑剂行业标准要求。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以煤矸石、粉煤灰制备的陶粒确定的最佳实验配比为10:10、焙烧温度为1250℃、保温时间为30 min。随焙烧温度的升高,破碎率先降低后升高即筒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破碎率在筒压强度为16 MPa达到最低值为8.65%。筒压强度较高是因为莫来石相的生成。(2)添加组分氧化锆/二氧化锰的加入可有效地降低焙烧温度(约100℃),在较低温度可促进液相的生成。(3)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添加少量氧化锆制备的陶粒在1150℃、氧化锆为6%时陶粒性能较优,在筒压强度为16 MPa时破碎率为8.73%。(4)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添加少量二氧化锰制备的陶粒主要物相为硅铝酸盐矿物,如钙长石、钠长石、倍长石和拉长石等。
樊猛辉,冀岗,李强,高长涛,甘晓靳[3](2020)在《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文中提出为了稳定太钢660 m2烧结机的生产,降低烧结系统面临的烧结矿保供压力,从烧结燃料粒度控制、烧结混合料强力混合和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改进入手,结合烧结工艺的局部改造,对660 m2烧结机系统展开烧结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攻关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四辊破碎系统的改造使焦粉粒度向1~3 mm理想区间靠近,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2.11%,烧结固体燃耗降低0.34 kg/t;立式强力混合机可显着促进烧结混合料制粒,烧结料中+3 mm粒级提高至80%以上;改造后的"活性炭法脱硫脱硝+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销"烧结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能力显着提升,排放尾气中粉尘、SO2和NOx的均值分别为3.54、18.87、27.05 mg/m3,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李昊堃[4](2020)在《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碱性球团矿具有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固体燃料消耗量和返料量低于烧结矿,且其高温冶金性能优于酸性球团矿,高炉配用后有利于高炉实现低渣比、低燃料比及低污染物排放冶炼等多方面优点。国外企业生产碱性球团矿一般采用带式焙烧机工艺(使用气体燃料),但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国内球团矿生产企业(特别是独立运行的球团矿生产企业)主要采用以煤为燃料的链篦机-回转窑工艺。因此,需要从冶金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必要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试验,针对链篦机-回转窑碱性球团矿生产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太钢未来在自有铁矿资源利用及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方面的发展规划,基于太钢自产铁矿粉的原料特性,围绕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和高炉碱性球团应用,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实验模拟及工业试验,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焙烧特性和还原膨胀微观机制、链篦机-回转窑法生产碱性球团的适宜热工制度、高比例碱性球团高炉炉料结构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的热力学机理。为全面推广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以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焙烧过程中形成复杂分子及其含量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钢自产铁精矿作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碱度的球团矿,应用XRD、SEM、EDS、Image-Pro Plus等研究手段,检测了不同碱度球团矿中复杂分子及其含量,验证了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热力学模型,为研究球团矿的焙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研究手段,可以方便的预测出原料成分及焙烧温度变化对于球团矿焙烧过程的影响。利用建立的球团矿焙烧热力学模型结合必要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碱度对于球团矿焙烧固结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酸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赤铁矿晶体再结晶并形成连晶结构;对于碱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铁酸钙、含钙硅酸盐等低熔点化合物取代Fe2O3微晶连接成为赤铁矿晶体间的粘结相,并且球团矿的碱度不同粘结相的种类不同。当球团矿碱度小于1.0时,粘结相以钙铁橄榄石为主;当球团矿碱度大于1.0时,粘结相中的复合型针状铁酸钙含量增加,铁酸钙取代钙铁橄榄石成为碱性球团的主要粘结相。在碱性球团矿固结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度小于1.0的球团矿,其还原过程中产生膨胀裂纹的主要原因为,钙铁橄榄石包裹的Fe2O3颗粒与独立的Fe2O3颗粒在还原速度上存在差异,使得球团矿内部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晶体结构发生破裂;碱度大于1.0的球团矿,由于球团矿的主要固结相转变为还原速度快的铁酸钙,在还原过程中其熔点较低,形成液相收缩后形成孔洞,减小了球团内因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碱度大于1.0的碱性球团矿在高炉内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率显着降低。通过实验室造球、焙烧试验,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扩大)试验及现场工业试验,研究了利用太钢自产精矿粉制备碱性球团矿的适宜预热焙烧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鼓风干燥段风温230℃;抽风干燥段风温420℃;预热Ⅱ段风温1160-1180℃;回转窑窑头温度1165-1175℃。在以上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碱性球团矿指标:TFe含量62.3%,CaO/SiO2≥1.0,抗压强度≥3500N/个球,还原膨胀率≤15%。可以满足太钢大型高炉对入炉原料使用要求。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建立的气-固相热力学计算模型,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矿比例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碱性球团矿比例的增加,炉料在高炉上部块状带的还原度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随球团矿比例的增加,高炉炉料结构中的铁氧化物组成发生了变化,导致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平衡组成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综合炉料还原度下降。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的高炉渣铁脱硅反应硅元素分配比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渣系中各组元的成分变化及对硅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定量地计算出渣中各复杂分子及各组元对脱硅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高炉渣系中对硅元素分配比影响较大的复杂分子有CaO·SiO2、2CaO·SiO2、CaO·MgO·2SiO2三种,简单分子有CaO、MgO两种。由于碱性球团矿中的CaO含量要远高于酸性球团矿,因此,当高炉配用碱性球团矿有利于脱硅反应的进行。
杨光,张淑会,杨艳双[5](2021)在《烧结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减排技术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烧结工序是高炉炼铁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亦是钢铁生产流程中对环境污染最为突出的环节之一。烧结过程产生的SO2、NOX和二恶英等气态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结合目前烧结工艺过程环保现状,重点分析了烟气中气态污染物SO2、NOX和二恶英产生的原因,结合工程实例综述了上述气态污染物常用的脱除技术原理和方法,并对烧结烟气污染物的脱除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实现脱硫石膏的合理利用,开发烧结烟气中SO2、NOX和二恶英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活性炭或活性焦的吸附效果等是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发的关键环节;加强对烧结厂源头和过程的控制,结合现有的末端治理实现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是今后烧结烟气气态污染物减排努力的方向。
李旺[6](2020)在《铁精矿粉配比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唐钢通过对国内外铁精矿粉资源市场进行研判,结合自身烧结工艺条件和原燃料现状,购入南非铁精矿粉、提高自产冀东铁精矿粉产能,以期进一步挖掘铁精矿粉资源效益。铁精矿粉资源结构调整后,为保证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稳定、满足后续工序对烧结矿的质量要求,亟待开展烧结配矿结构的优化研究工作。借助于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南非、研山和司家营三种铁精矿粉的化学成分、粒度组成、最大吸水率、微量元素含量、同化性能等冶金性能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唐钢1#烧结机工业实验系统研究了上述三种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过程和烧结矿冶金性能以及生产成本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唐钢烧结配矿方案中南非、研山、司家营铁精矿粉的适宜配比。南非铁精矿粉含铁品位高,与替代的巴卡粗粉价差为49.06元/t,增加南非铁精矿粉配比有利于提高烧结矿品位和降低配矿成本;但由于南非铁精矿粉TiO2、P含量比较高且成球性能较差,配比达到5%以上时,会造成烧结料层透气性明显变差、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等指标恶化,给高炉正常冶炼及后续生产低P品种钢带来不利的影响。研山铁精矿粉Al2O3含量低,有利于降低唐钢烧结矿和高炉炉渣中的Al2O3含量,为改善烧结矿冶金性能和高炉冶炼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研山铁精矿粉配比在10%范围内增加时,可以延长烧结过程中高温保持时间,烧结成品率、烧结机台时产量和烧结矿的冶金性能略有改善或保持基本稳定。司家营铁精矿粉的亲水性比较好,同化性能和液相流动性能较上述两种铁精矿粉略好,当司家营铁精矿粉配比在11%范围内增加时,烧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略有升高或基本保持稳定;继续增加司家营铁精矿粉配比,烧结料层透气性、烧结成品率、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有所恶化,但烧结矿的还原性略有改善。在唐钢当前工艺条件下,烧结配矿方案中南非、研山、司家营铁精矿粉配比分别以5%、10%、11%为宜。图39幅;表27个;参53篇。
齐凤来[7](2019)在《唐钢低镁烧结矿生产工艺与冶金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烧结原料的变化,烧结矿中MgO作为高炉炼铁过程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对烧结矿冶金性能及对高炉炉渣的相关影响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烧结矿SiO2含量的降低软熔性能差、易自然粉化明显改善,MgO在烧结矿中的负面影响已成事实。所以,烧结矿适宜氧化镁含量的确定,已经成为各大钢铁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研究课题。通过热态工艺实验,研究了MgO含量对低镁烧结矿各项冶金性能的影响,并结合FactSage软件,计算模拟了MgO含量对低镁烧结矿液相量的影响,同时采用德国徕卡DM4500P显微镜,分析了MgO含量较低时对烧结矿的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MgO含量对低镁烧结矿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当MgO含量由2.8降低到2.2时,烧结矿转鼓强度随着MgO含量的降低略有变差,MgO含量继续降低,烧结矿强度改善。随配MgO含量的降低,烧结成品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小粒级(510mm)烧结矿呈现降低趋势,粒度组成有改善趋势,但MgO含量为2.2%时,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和成品率变差,小粒级烧结矿含量升高;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变差;低温还原度指数升高;还原速率指数升高;荷重软化开始温度降低,荷重软化区间减小。随MgO含量的不断升高,烧结矿的液相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烧结矿液相生成受高含量MgO的抑制作用明显。在烧结矿中加入MgO,MgO促使高熔点物质生成,且抑制低熔点物质生成。随MgO含量增加,烧结矿中赤铁矿含量降低,磁铁矿含量增加,烧结矿矿相结构较均匀,气孔大小不一,气孔率呈降低趋势,主要金属相过度为磁铁矿,其间多被铁酸钙、2CaO·SiO2和少量的玻璃质胶结形成交织熔蚀结构,赤铁矿局部集中成片,铁酸钙为主要粘结相,主要呈他形晶、柱状,硅酸二钙主要呈他形晶,玻璃质分布不均匀。图43幅;表18个;参52篇。
王森[8](2019)在《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环境规章制度的文件数激增、媒体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加强、股东关于环境相关的建议也在增加,环保制度呈现主体多元化、工具综合化以及强度加大化等特征。制度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少数重污染企业完成环境战略升级,如通过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和理念,研发高质量绿色产品,降低供应链上的环境负荷,成为环保领跑者,但仍存在大量企业实施被动的环境战略,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政府监管和民众监督,存在严重污染违法现象。由此可见,制度压力的变化推动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转型,相似的制度压力却引发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异质性响应。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应对外部制度压力时,重污染企业如何做出环境战略选择?论文首先梳理了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及其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静态视角剖析了不同制度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企业组织冗余、资产专有性、生命周期阶段对制度压力的异质性环境战略响应,进而从我国重污染行业中筛选出597家上市公司,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环境战略进行手工编码,采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考虑到战略选择的动态性,以钢铁企业为例,利用探索性纵向双案例研究,对宝钢股份和太钢集团的环境战略变革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地剖析,揭示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及其动力,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战略演化动力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政府政策压力对重污染企业选择积极的环境战略有显着正向影响;监管压力和公众压力越大,相对于反应型战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污染防御型或环保领导型战略;然而随着监管压力或公众压力不断增加,企业选择污染防御型和环保领导型战略无差异;(2)资产专有性正向调节制度压力和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之间的关系;(3)政策压力、监管压力以及公众压力越大,成熟期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从动态视角来看,(4)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不仅可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还可能呈现出“反应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的螺旋上升形式;(5)诱导形式环境战略演化满足“制度压力变化-环保认知改变-环境战略演化”的理论框架,即伴随制度压力不断加强,导致企业管理层环保认知不断升级,推动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6)当竞争压力高于制度压力,且环保认知相对较低时,涌现形式环境战略更容易形成,从而改变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方向。企业战略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重污染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迫切,环境战略已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本研究在环境战略的研究上,不再拘泥于对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战略的异质性选择,以及环境战略由反应型到环保领导型的演化路径和动力,这是学术界至今鲜少有学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丰富了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了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张璞,王珲,李鹏飞,杨景玲[9](2017)在《烧结烟气中污染物防治技术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烧结机头烟气中烟粉尘、重金属、SO2、NOx,以及二恶英的排放现状。分别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三方面分析了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现状。根据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排放特点及其防控需要,针对不同工艺,提出了4种多污染物联合防治技术路线,并分析了其优缺点。同时,对烧结烟气污染物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烧结烟气中细颗粒物与重金属的排放情况和防治技术做进一步研究。
吴明[10](2016)在《太钢全精矿烧结经济技术指标改善》文中研究指明太钢全精矿烧结使用的含铁原料粒度极细,特别是袁粉小于0.045 mm的含量超过了98%,烧结混合料制粒球少,导致混合料制粒效果变差,烧结料层透气性降低,带来烧结产、质量变差问题。通过开展改善混合料制粒效果、高比例配加生石灰、强化终点温度控制均衡性和设备优化改造等改善措施的开展,解决了全精矿烧结料层透气性差和烧结矿质量降低的问题,烧结矿质量稳中有升,2015年烧结矿转鼓强度完成77.91%,510 mm粒级的含量(质量分数)为17.38%,<5 mm粒级的为5.49%,能满足高炉冶炼需求。
二、太钢烧结工艺技术及设备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烧结工艺技术及设备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太钢低碳低排放烧结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细粒级燃料前置混匀造堆技术 |
1.1 实验室研究 |
1.2 工业性试验研究 |
2 强力混合烧结技术 |
2.1 强混技术应用研究 |
2.2 强混工艺实施效果分析 |
2.2.1 制粒效果 |
2.2.2 工艺参数及理化指标 |
3 热风富氧烧结技术 |
3.1 热风含氧量对烧结的影响 |
3.2 富氧热风烧结技术应用研究 |
4 “活性炭+低温SCR” 烟气净化技术 |
4.1 “活性炭+低温SCR”技术研发应用 |
4.2 运行效果分析 |
5 微负压点火及气固分离技术 |
5.1 气固两相分离技术原理 |
5.2 微负压点火及气固分离实施 |
6 环冷机低排放及高效余热回收技术 |
6.1 环冷机密封系统 |
6.1.1 上部密封 |
6.1.2 下部密封 |
6.1.3 端部密封 |
6.2 余热高效利用系统 |
7 结 论 |
(2)煤矸石粉煤灰烧结陶粒制备及物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陶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陶粒的研究现状 |
1.1.2 陶粒制备的原理及工艺 |
1.1.3 陶粒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2 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陶粒 |
1.2.1 煤矸石 |
1.2.2 粉煤灰 |
1.2.3 固废制备陶粒的可行性分析 |
1.3 压裂支撑剂 |
1.3.1 压裂支撑剂的发展历程 |
1.3.2 压裂支撑剂的分类 |
1.3.3 压裂支撑剂的性能要求 |
1.3.4 支撑剂的制备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研究流程 |
2.2.2 陶粒制备与烧结 |
2.2.3 陶粒性能测试 |
2.2.4 陶粒的表征 |
第三章 煤矸石/粉煤灰烧结陶粒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佳实验配比、焙烧温度的确定 |
3.3.2 保温时间的确定 |
3.3.3 实验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物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 |
4.2 添加氧化锆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4.2.1 氧化锆对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2 氧化锆对陶粒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3 氧化锆对陶粒显微形貌的影响 |
4.3 添加氧化锰对陶粒性能的影响 |
4.3.1 二氧化锰对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2 二氧化锰对陶粒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3 二氧化锰对陶粒显微形貌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料粒度控制改造 |
2 强力混合技术的应用 |
3 环保设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
4 烧结工艺局部改造 |
5 结 论 |
(4)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球团矿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球团矿的特点 |
2.1.2 国外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
2.1.3 国内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
2.1.4 铁矿球团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 球团矿的生产工艺及特点 |
2.2.1 球团矿竖炉生产工艺 |
2.2.2 球团矿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工艺 |
2.2.3 球团矿带式焙烧机生产工艺 |
2.3 球团矿的种类及特点 |
2.3.1 酸性球团矿 |
2.3.2 碱性球团矿 |
2.4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现象的研究现状 |
2.4.1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机理 |
2.4.2 碱金属、氟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3 脉石组分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4 含镁添加剂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5 焙烧温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
2.4.6 还原气氛对球团还原膨胀的影响 |
2.4.7 内配碳对双层球团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
2.5 国内外高炉炉炉料结构中球团矿使用情况 |
2.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3 碱性球团制备原料基础性能研究 |
3.1 铁精矿基础性能研究 |
3.2 膨润土基础性能研究 |
3.3 石灰石粉基础性能研究 |
3.4 小结 |
4 碱性球团焙烧固结机理及还原膨胀行为研究 |
4.1 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建立 |
4.2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模型计算结果及固结机理分析 |
4.3 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4.3.1 不同碱度球团矿试验的制备研究 |
4.3.2 不同碱度球团矿XRD衍射法分析 |
4.3.3 不同碱度球团矿显微结构分析 |
4.3.4 不同碱度球团矿微观结构图像分析 |
4.4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还原过程体积膨胀机理研究 |
4.4.1 不同碱度球团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性能实验结果 |
4.4.2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物相组成分析 |
4.4.3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显微结构分析 |
4.4.4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4.5 小结 |
5 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制备技术研究 |
5.1 碱性球团矿生球制备试验 |
5.2 碱性球团生球干燥特性研究 |
5.2.1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爆裂温度 |
5.2.2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干燥速率 |
5.3 碱性球团预热焙烧制度研究 |
5.3.1 预热制度 |
5.3.2 焙烧制度 |
5.4 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
5.4.1 碱性球团矿合理链篦机干燥预热工艺参数研究 |
5.4.2 碱性球团矿合理回转窑焙烧工艺参数研究 |
5.4.3 不同碱度球团矿对比试验研究 |
5.5 小结 |
6 太钢碱性球团矿工业生产试验研究 |
6.1 第一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
6.1.1 工业试验条件 |
6.1.2 工业试验过程 |
6.1.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
6.2 球团强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6.2.1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
6.2.2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
6.2.3 不同抗压强度球团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6.3 球团粒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6.3.1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
6.3.2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
6.3.3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6.4 第二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
6.4.1 控制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措施 |
6.4.2 工业试验条件 |
6.4.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
6.5 小结 |
7 碱性球团矿在太钢特大型高炉炉料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
7.1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研究 |
7.1.1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建立 |
7.1.2 模型可靠性评价及计算结果讨论分析 |
7.2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研究 |
7.2.1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方案及原料条件 |
7.2.2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结果及讨论 |
7.2.3 基于炉料熔滴试样的渣铁分离行为研究 |
7.3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缸渣铁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 |
7.3.1 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的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建立 |
7.3.2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评价 |
7.3.3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7.4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计算原始数据 |
附录B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验证计算原始数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烧结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减排技术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烧结烟气中气体污染物的产生及危害 |
1.1 SO2的产生与危害 |
1.2 NOX的产生与危害 |
(1)热力型NOX |
(2)瞬时型NOX |
(3)燃料型NOX |
1.3 二恶英的产生与危害 |
2 烧结气态污染物的脱除技术 |
2.1 SO2的去除 |
(1)湿法-石灰-石膏法 |
(2)半干法-SDA旋转喷雾法 |
(3)氨法脱硫技术 |
2.2 NOX的去除 |
2.3 二恶英的去除 |
2.4 活性炭吸附综合脱硫脱硝 |
2.5 烧结源头和过程控制气态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
2.5.1烧结源头气态污染物的减排 |
2.5.2过程控制研究现状 |
3 结 语 |
(6)铁精矿粉配比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烧结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
1.2.1 烧结的目的及意义 |
1.2.2 烧结工艺发展及新技术开发现状 |
1.3 铁精矿粉对烧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1 铁精矿粉配比对烧结工艺过程和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
1.3.2 烧结生产应对铁精矿粉配比变化的技术措施 |
1.4 唐钢烧结工艺及矿粉资源情况 |
1.4.1 唐钢烧结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
1.4.2 唐钢烧结配矿使用的长协矿资源 |
1.5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铁精矿粉物理化学基础性能研究 |
2.1 铁精矿粉常温性能研究 |
2.1.1 铁精矿粉化学成分和粒度组成 |
2.1.2 铁精矿粉中微量元素含量 |
2.1.3 铁精矿粉的吸水性 |
2.2 铁精矿粉高温性能研究 |
2.2.1 铁精矿粉的熔点 |
2.2.2 铁精矿粉的同化性能 |
2.2.3 铁精矿粉的液相流动性 |
2.2.4 铁精矿粉的粘结相强度 |
2.2.5 铁精矿粉的连晶性能 |
2.2.6 铁精矿粉生成铁酸钙能力 |
2.3 小结 |
第3章 铁精矿粉配比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 |
3.1 南非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 |
3.1.1 南非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生产过程的影响 |
3.1.2 南非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矿冷态机械强度和粒度组成的影响 |
3.1.3 南非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3.1.4 南非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配矿结构成本的影响 |
3.1.5 唐钢烧结配矿中南非铁精矿粉配比的优化选择 |
3.2 研山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 |
3.2.1 研山铁精矿粉对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 |
3.2.2 研山铁精矿粉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3.2.3 研山铁精矿粉对烧结生产成本的影响 |
3.3 司家营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 |
3.3.1 烧结烟气脱硫对司家营铁精矿粉的配比限制 |
3.3.2 司家营铁精矿粉对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 |
3.3.3 司家营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
3.3.4 司家营铁精矿粉对唐钢烧结矿生产成本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唐钢低镁烧结矿生产工艺与冶金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铁矿石烧结工艺概述 |
1.1.1 我国烧结工艺发展概论 |
1.1.2 我国烧结工艺发展趋势 |
1.2 唐钢中厚板烧结工艺简介 |
1.2.1 工艺及设备 |
1.2.2 原料条件 |
1.3 低镁烧结研究现状 |
1.3.1 MgO含量控制措施及理论基础 |
1.3.2 MgO对烧结过程及质量的影响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料及实验方法 |
2.1 原料化学成分 |
2.2 实验方法 |
2.2.1 烧结杯试验工艺流程及参数 |
2.2.2 烧结技术指标计算 |
2.2.3 烧结矿冶金性能测定装置及方法 |
第3章 MgO含量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规律 |
3.1 实验方案 |
3.2 烧结化学成分及分析 |
3.2.1 烧结矿FeO |
3.2.2 烧结矿品位 |
3.3 烧结矿强度及冶金性能 |
3.3.1 烧结矿强度 |
3.3.2 烧结矿成品率及粒度组成 |
3.3.3 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
3.3.4 烧结矿还原性能 |
3.3.5 荷重软化性能 |
3.4 小结 |
第4章 MgO含量对烧结矿液相及矿相影响分析 |
4.1 MgO含量对烧结矿液相影响 |
4.2 MgO含量对烧结矿矿相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不同MgO含量的烧结生产实践 |
5.1 实践设备状况及方案 |
5.1.1 设备状况 |
5.1.2 实践方案 |
5.2 烧结矿化学成分及分析 |
5.2.1 烧结矿FeO分析 |
5.2.2 烧结矿品位分析 |
5.3 烧结过程及烧结矿性能分析 |
5.3.1 烧结生产及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
5.3.2 混合料粒度组成 |
5.3.3 垂直烧结速度 |
5.3.4 烧结矿强度 |
5.3.5 烧结矿成品率及粒度组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制度理论 |
2.1.1 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2 基于制度压力的战略选择研究 |
2.1.3 基于制度压力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
2.2 战略选择理论 |
2.2.1 战略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资源特征视角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
2.2.3 基于战略选择理论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
2.3 战略演化理论 |
2.3.1 战略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
2.3.2 企业战略演化路径与动力研究 |
2.3.3 环境战略演化—自然资源基础观视角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类型与判别条件 |
3.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 |
3.1.1 环境战略类型综述 |
3.1.2 “战略即实践”观 |
3.2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2.1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2.2 重污染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3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3.1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3.2 重污染企业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4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
3.4.1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
3.4.2 重污染企业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1 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1.2 非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
4.2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2.1 资源特征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2.2 生命周期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
4.3 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
4.4 研究设计 |
4.4.1 研究方法 |
4.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3 变量测量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
4.5.3 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4 资产专有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5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节效应分析 |
4.5.6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以钢铁企业为例 |
5.1 理论背景 |
5.1.1 环境战略演化基础—战略间的路径依赖性 |
5.1.2 战略表现形式:诱导式和涌现式 |
5.2 案例研究方法 |
5.2.1 案例研究内涵与类型 |
5.2.2 案例研究方法步骤 |
5.3 研究设计 |
5.3.1 案例选择 |
5.3.2 数据搜集 |
5.3.3 数据分析 |
5.3.4 关键构念的界定与测度 |
5.4 案例内分析与主要发现 |
5.4.1 钢铁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变化 |
5.4.2 宝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
5.4.3 太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
5.5 案例间分析与主要发现 |
5.5.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演化路径 |
5.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 |
5.5.3 制度压力、竞争压力与重污染企业涌现式环境战略形成 |
5.5.4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驱动机制 |
5.6 研究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实践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烧结烟气中污染物防治技术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烧结烟气污染现状 |
1.1 烟粉尘 |
1.2 重金属 |
1.3 二氧化硫 |
1.4 氮氧化物 |
1.5 二恶英 |
2 源头减排技术 |
2.1 烟粉尘 |
2.2 二氧化硫 |
2.3 氮氧化物 |
2.4 二恶英 |
3 过程控制技术 |
3.1 能量优化烧结技术EOS |
3.2 环境型优化烧结EPOSINT |
3.3 低排放能量优化烧结工艺LEEP |
3.4 区域性废气循环技术 |
4 末端治理技术 |
4.1 烟粉尘 |
4.2 二氧化硫 |
4.3 氮氧化物 |
4.4 二恶英 |
4.5 多污染物联合防治 |
4.5.1 ESP+GGH+SCR+WFGD法 |
4.5.2 ESP+一体化脱硫脱硝+FB法 |
4.5.3 ESP+活性炭/焦法 |
4.5.4 ESP+WFGD+WESP法 |
5 总结 |
(10)太钢全精矿烧结经济技术指标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粒度分析 |
2 质量改进措施 |
2.1 改善混合料制粒效果 |
2.1.1 返矿预润湿 |
2.1.2 加水系统优化改造 |
2.2 高比例配加生石灰 |
2.2.1 改造生石灰配料系统 |
2.2.2 安装防喷灰装置 |
2.2.3 调整流化器压力 |
2.3 优化改造设备 |
2.3.1 安装混合料仓液压清料器 |
2.3.2 设计设置泥辊端部多片式可调清扫器 |
2.3.3 改造风箱闸门 |
2.4 强化终点温度控制精度 |
3 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
4 结论 |
四、太钢烧结工艺技术及设备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钢低碳低排放烧结技术研究与应用[J]. 王强,王玮,李强,吴明,贺淑珍,郝永寿. 烧结球团, 2022(01)
- [2]煤矸石粉煤灰烧结陶粒制备及物化性能研究[D]. 王志英. 山西大学, 2021(12)
- [3]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J]. 樊猛辉,冀岗,李强,高长涛,甘晓靳. 烧结球团, 2020(05)
- [4]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D]. 李昊堃.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5]烧结烟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减排技术现状及展望[J]. 杨光,张淑会,杨艳双.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1)
- [6]铁精矿粉配比对唐钢烧结过程的影响[D]. 李旺.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唐钢低镁烧结矿生产工艺与冶金性能的研究[D]. 齐凤来.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D]. 王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烧结烟气中污染物防治技术应用现状[J]. 张璞,王珲,李鹏飞,杨景玲. 环境工程, 2017(07)
- [10]太钢全精矿烧结经济技术指标改善[J]. 吴明. 山西冶金,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