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江传和[1](2015)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时至今日,化疗仍是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主要甚至唯一治疗方法。伴随着新药的研发,化疗方案及支持治疗的进步,病人预后较前已大为改观。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强力化疗后约有80-90%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然而,单纯化疗能够维持长期缓解的机率较低,超过60%的病人在缓解后不久便会出现疾病的复发。此时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耐药性常常会显着增强,对于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疾病进展加快,同时机体对于再次化疗的耐受性差,正常造血恢复不佳,最后往往由于造血衰竭或治疗引起的感染、出血等相关事件而死亡。很久以来,研究者就认识到,微小残留病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4],因此加强白血病微小残留病阶段的研究,了解白血病化疗后完全缓解至复发过程中白血病细胞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正如前文所述,复发白血病患者再次接受化疗后往往会出现造血恢复延迟或不全,提示白血病化疗缓解后复发患者体内的正常造血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些大大阻碍着临床白血病患者治疗的进步,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因此针对白血病复发患者体内正常造血的研究,对于明确再次化疗后造血恢复不佳的原因,进而改善患者对于再次治疗的耐受性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造血干细胞是机体正常造血系统所有血细胞的来源,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及长期造血重建功能。在骨髓微环境中这些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到严格调控,以维持机体的造血稳态。当机体面临感染、肿瘤等病理状况时,造血系统会发生改变。既往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尽管数目明显降低,但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升高,同时保有正常的造血重建功能。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急性白血病病人的正常造血功能低下,尤其是疾病复发后造血衰竭加速,这些复发病人再次接受化疗后往往会表现出造血恢复不佳,可能其体内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重建功能受到损伤,提示复发白血病患者体内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不同于单纯白血病机体的改变,然而目前我们对于这一改变还知之甚少。基于以上认识,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非照射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小鼠模型,给予该模型小鼠阿糖胞苷及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构建小鼠急性白血病化疗缓解至复发模型,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造血集落培养及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等研究该模型中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变化规律与机制。二、材料方法(一)实验小鼠、细胞白血病细胞受体及正常对照小鼠:8周雌性C57/BL6J(CD45.2+)小鼠;竞争性骨髓移植受体小鼠及竞争性细胞来源:8周雌性B6.SJL(CD45.1+)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程涛教授课题组馈赠,通过诱导B6.SJL小鼠骨髓Lin-细胞过表达Notch-1 ICN.GFP产生,本实验中所用T-ALL细胞为该细胞经小鼠体内传代至第五代时所冻存的白血病发病小鼠的脾脏细胞。(二)化疗药物及最大可耐受剂量(MTD)的确定化疗药物:阿糖胞苷(Ara-C;Actavis Italy S.P.A,通用名“注射用阿糖胞苷”,商品名“赛德萨”,粉剂,100mg/支)和环磷酰胺(CTX;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名“环磷酰胺注射剂”,商品名“环磷酰胺”,粉剂,200mg/支)。药物溶于无菌PBS中,浓度为50mg/ml,置于-20℃冰箱避光保存。MTD实验:每组待测试小鼠5只,腹腔连续给药4天,后续监测7天,以不引起小鼠死亡且小鼠体重下降<10%的最大剂量作为MTD。测试所得Ara-C与CTX的MTD分别为150mg/kg与100mg/kg。(三)非照射性T-ALL小鼠化疗模型的建立给予正常C57/BL6J小鼠经尾静脉注射T-ALL细胞(105/只),注射后第11天经腹腔给予前述化疗药物处理。通过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和(或)化疗疗程,建立疗程&剂量依赖性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小鼠模型,其后检测不同处理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变化。(四)细胞流式免疫表型检测及细胞流式分选分析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时所用免疫表型如下:造血干细胞(HSC;Lin-c-Kit+Sca-1+; LKS+),其亚群包括长周期造血干细胞(LT-HSC;LKS+Flk2-CD34-),短周期造血干细胞(ST-HSC;LKS+Flk2-CD34+)及多能造血祖细胞(MPP;LKS+Flk2+CD34+);造血祖细胞(HPC;Lin-c-Kit+Sca-1-;LKS-),其亚群包括髓系共同祖细胞(CMP; LKS’CD 16/32lowCD34+),粒系巨噬系祖细胞(GMP;LKS-CD16/32highCD34+)及巨核系红系祖细胞(MEP;LKS-CD16/32lowCD34-)。造血细胞与白血病细胞通过GFP及CD45.1、CD45.2分子的表达来进行区分,造血细胞为GFP-CD45.1-CD45.2+,白血病细胞为GFP+CD45.1+CD45.2-。进行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LKS+)分选时,首先利用c-Kit(CD117)磁珠进行骨髓c-Kit阳性细胞的富集,其后按照上述细胞表型进行流式抗体的标记,继之进行流式细胞分选;白血病细胞的分选通过GFP分子的表达进行;细胞进行流式分选前加入DAPI去除死细胞。(五)细胞凋亡的检测使用FITC-Annexin-V联合7-AAD标记。已完成细胞表型染色的细胞离心弃净上清后每107的细胞中加入200u1凋亡试剂盒(BD PharmigenTM FITC Annexin V Apoptosis Detection Kit)所带staining buffer,及两种染料(均加入5ul/ml),37℃避光孵育15分钟,其后每管再次加入300ul staining buffer,1小时内送检流式。(六)细胞周期的检测通过Ki-67及Hoechst33342联合标记来进行。已完成细胞表型染色的细胞破膜后每107的细胞中加入5ul PE-Ki-67 (BD Bioscience),37℃避光孵育30分钟,流式上机检测前每管中加入Hoechst 33342 (5ug/ml; Invitrogen)。(七)细胞衰老的检测细胞衰老状况使用ImaGene GreenTM C12FDG lacZ Gene Expression Kit (Molecular Probes, Inc.)进行标记,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底物C12-FDG的表达强度(FITC通道)。(八)体外造血集落形成实验无菌条件下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骨髓造血细胞(CD45.2+)进行体外造血集落形成实验。分选所得细胞离心后调整细胞浓度至1.2x106/m1,吸取50u1加入3m1M3434培养基中,混匀后铺于24孔板,每孔加入细胞混悬液0.5m1(由细胞悬液及培养基混匀所得,因细胞悬液相对培养基体积少,可忽略,换算后每孔细胞数视为10000个/孔)。每组五个复孔,置于37℃,5%C02,湿度≥95%的培养箱中培养。培养十天后倒置显微镜下计数各系造血集落数目。(九)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骨髓移植受体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照射后(总剂量9.5Gy,分为2次给予照射,间隔4小时),经尾静脉注射给予流式细胞术分选所得待测试细胞(分别为白血病一天大剂量化疗组小鼠化疗后第1、2、5及12天的骨髓造血细胞,CD45.2+)及竞争性骨髓造血细胞(正常B6.SJL对照小鼠骨髓造血细胞,CD45.1+)各5x105/鼠(照射结束6小时后24小时内)。移植后一个月开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尾血中待测试细胞(CD45.2+)的嵌合率及各系分化状况,其后每月一次,总计监测四个月。(十)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流式分选所得细胞利用RNA nano-prep kit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作为qRT-PCR模板。qRT-PCR实验所用仪器为实时定量PCR仪(ABI-7500),使用SYBR-G reen mix法进行。具体实验参数设置及所有引物序列详见各部分序列附表。(十一)统计分析如无特殊说明,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生存状况利用Kaplan-Meie r log-rank法进行分析,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进行分析,多组资料采用One-way ANOVE进行分析,续以Dunnett法比较各组间差异,比较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P-0.05时,差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一)非照射性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接受白血病细胞注射组小鼠100%发生T-ALL,其生存期明显缩短,注射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9天(21~35天),而正常对照在长达40天的观察期内未发生死亡,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01)。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结果示:白血病小鼠随时间逐渐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尤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计数x103/u1;+7d9.48±3.35,+10d 11.05±2.19,+14d 16.35±3.74,+18d 26.40±4.96,+21d 23.93±5.90;淋巴细胞比例%:+7d 80.48±4.38,+10d 77.78±4.71,+14d 79.90±6.34,+18d 97.10±0.52,+21d 95.53±0.34),贫血(血红蛋白g/L-+7d 140.30±2.66,+10d 148.50±1.19,+14d 125.50±6.31,+18d 133.00±3.67,+21d 93.25±10.06)及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x104/uh+7d 124.00±53.46,+10d 111.60±10.04,+14d 55.95±6.73,+18d 22.20±3.18,+21d 12.80±1.38)。小鼠骨髓中白血病负荷亦从注射后第七天开始逐日上升(第12天增长至10%左右)。注射后第21天处死濒死小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在小鼠骨髓、肝脏及脾脏中可见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两者一致,其免疫表型为CD45.1+GFP+CD3+CD4+CD8+,提示为T-ALL,伴有GFP及CD45.1的表达。(二)化疗剂量&疗程依赖性的小鼠急性白血病化疗模型白血病细胞注射后第12天给予不同剂量(大剂量组为Ara-C 150mg/kg+CTX 100mg/kg;小剂量组为Ara-C 75mg/kg+CTX 50mg/kg)及疗程(大剂量组包含连续化疗1、2、3及4天组)的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化疗,发现所有化疗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均较未接受化疗处理的单纯白血病组有所延长:单纯白血病组29天(27~35天),一天小剂量化疗组33(29~43)天,大剂量化疗1、2、3天组分别为39.5(30~59)45(31~63)及71.5(44-90)天,90天的监测期中一天大剂量4天组仅有1只死于化疗药物腹腔注射损伤),伴随化疗疗程延长或化疗剂量加大,小鼠急性白血病化疗缓解后无复发时间明显延长(小剂量一天化疗组为10天,大剂量1、2及3天组分别为14、17及26天,大剂量4天化疗组90天内未见复发),与此同时对于正常造血的抑制也更重、更持久。(三)微小残留病阴性的完全缓解至复发小鼠白血病化疗模型接受白血病细胞注射的小鼠在注射后第11天给予阿糖胞苷(150mg/kg)联合环磷酰胺(100mg/kg)一天腹腔给药治疗。化疗后第2至5天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负荷接近或低于可检测水平的下限(阈值设为0.01%),同时该时间段内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正常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值均>0.05)。我们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化疗后白血病MRD阴性的CR时期,其后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逐渐上升直至复发,该组小鼠白血病细胞注射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9.5(30~59)天。(四)微小残留病阳性的完全缓解至复发小鼠白血病化疗模型小鼠接受白血病细胞注射后第11天给予阿糖胞苷(75mg/kg)联合环磷酰胺(50mg/kg)一天腹腔给药治疗。化疗后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均迅速减低,化疗后第2天达到谷底,此时小鼠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为0.05%(>0.01%),之后逐渐上升直至复发,该组小鼠白血病细胞注射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29-43)天。(五)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频数增加早于白血病细胞,同时出现造血祖细胞分化的GMP偏移及长周期造血干细胞比例的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MRD阴性CR至复发模型中,骨髓CD45.2+LKS及CD45.2+LKS+造血细胞均于化疗后第2天即开始增加[前者x10:1532±271.4(d1):4298±286.6(d2);后者x100:229±64.74(d1);1038±52.82(d2)],至化疗后第5天达到高峰[前者x10:15217±2243(d5);后者x100:15075±2118(d5)],其后白血病复发,CD45.2+LKS-/LKS+数目开始逐渐下降[前者x10:1825±458.1(d12);后者x100:1270±367.7(d12)];白血病细胞在化疗后迅速降低,自第二天始持续低于检测下限,第5天再次检测到,其后逐步上升至疾病复发。从化疗后第2天即造血开始恢复阶段起进行造血祖细胞亚群分析发现HPC中GMP所占比例显着增加(正常对照为46.95±2.298%,化疗后第2、3、5、7及12天分别为61.80±3.245%、67.18±1.943%、76.5±3.46%、76.75±1.629%、64±2.843%,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为0);而在疾病复发末期,骨髓造血细胞中长周期造血干细胞的比例较单纯白血病组降低[0.024±0.003%(单纯白血病组)vs 0.010±0.001%(白血病化疗组-d12);P=0.008]。MRD阳性CR至复发模型中,同样证实造血干/祖细胞化疗后频数的增加早于白血病细胞,同时造血祖细胞在化疗后存在GMP分化偏移。(六)细胞周期的变化影响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频数变化,细胞凋亡并不参与造血恢复期及其后前者的改变MRD阴性CR至复发模型中,检测正常对照、化疗当天及化疗后小鼠骨髓CD45.2+LKS-及CD45.2+LKS+细胞的细胞周期状况,结果发现CD45.2+LKS细胞在整个过程中均较正常对照更多的处于G2-S-M期;而CD45.2+LKS+细胞变化则更加复杂:化疗后第1天处于G2-S-M期的该细胞比例即出现上升趋势[6.11±0.63%(d0)vs 9.48±1.06%(d1)],第5天白血病复发时再次进入静息状态[5.79±0.86%(d5)]然而在化疗后第12天白血病复发终末G2-S-M期比例再次增加[16.70±2.69%(d12)],与正常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值为0.560);白血病细胞在化疗后第一天大部分处于G2-S-M期[63.54±2.16%(d1)],G1期比例显着减少,之后其细胞数目显着减少、低于检测下限,化疗后第5天白血病细胞再次出现,此时处于G2-S-M期的细胞比例较低[16.48±3.14%(d5)],而于第7天恢复至近似未经化疗处理的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状况[25.25±1.75%(d7)vs 22.18±1.20%(d0)]。在MRD阳性CR至复发组中,检测到类似的细胞周期改变。进一步检测MRD阴性CR至复发模型中造血干祖细胞在化疗后第0.4、1、2、5及12天的凋亡状况,结果发现:化疗后第0.4及1天化疗组小鼠造血干/祖细胞中凋亡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HSC:6.92±1.65%(正常对照),10.48±6.28%(d0.4);14.19±1.72%(d1);HPC:7.85±1.78%(正常对照),5.78±1.00%(d0.4);17.70±1.39%(d1)],尤其以造血祖细胞表现更为显着,而自此以后的造血恢复期中白血病化疗组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凋亡水平与正常小鼠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大剂量一天化疗后的第3及第5天,流式细胞仪分选造血干细胞(CD45.2+LKS+),第1、5及12天分选白血病细胞进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相比正常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化疗后第3天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中周期正性调控基因表达上调,第5天表达下降;与未经化疗处理的单纯白血病细胞相比,化疗后第1天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中细胞周期正性调控基因表达上调为主,第5天正性调控基因表达下调为主,第12天这些基因的表达状况与未经化疗处理的单纯白血病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化疗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先于白血病细胞恢复增殖状态,细胞凋亡对于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造血恢复期及其后的变化未见明显影响。(七)白血病化疗后骨髓造血细胞的体内竞争性造血重建功能减弱伴有髓系分化受损白血病大剂量一天化疗组,分选化疗后第1、2、5及12天小鼠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分别与相同数目的正常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行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从移植后第1个月开始每月检测待测试细胞移植贡献率及各系分化状况发现(以下列举移植后第4个月数据为例):从化疗后第1天到第12天,白血病化疗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移植贡献率呈逐渐下降趋势[70.32±8.71%(d1),79.93±3.02%(d2),50.13±7.64%(d5)和1.57±1.09%(d12)],同时逐渐出现髓系造血的抑制。(八)白血病化疗后造血干细胞衰老相关标记增加,同时造血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白血病小鼠大剂量一天化疗后第3及第5天分别检测骨髓造血干细胞(CD45.2+LKS+)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 gal)底物C12-FDG的表达状况,发现与正常对照(124.6±20.27)相比,其表达强度均明显增高:化疗后第3天539.7±126(P=0.0069),化疗后第5天296.6±51.94(P=0.0259);进一步分选这两个时间点中化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CD45.2+LKS+)进行衰老及造血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化疗组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中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16及P21的表达升高,而EGR1及FOS的表达降低。四、结论(一)成功利用非照射性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传统化疗药物建立化疗药物剂量&疗程依赖性的化疗模型,其中包含微小残留病阳性及阴性的完全缓解至复发急性白血病化疗模型;(二)利用动物模型,证实急性白血病小鼠化疗后体内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早于白血病细胞的复发,这一过程中出现造血祖细胞分化的GMP偏移与长周期造血干细胞比例的降低;(三)细胞周期参与急性白血病小鼠化疗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变化,而细胞凋亡与造血恢复期及其后造血干/祖细胞的改变无关;(四)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复发小鼠体内造血干细胞的正常造血重建功能受损,而这种损伤可能是因过度增殖诱发的细胞衰老所致。
杨文娟[2](202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2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动员采用环磷酰胺(Cy)+足叶乙甙(VP-16)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预处理方案:恶性淋巴瘤(ML)及急性白血病(AL)、髓外浆细胞瘤采用全身照射(TBI)+VEM/IAC方案;多发性骨髓瘤10例采用白消安+VP-16+Cy(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马法兰方案、7例采用马法兰方案;孤立性浆细胞瘤采用BVC方案。对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复发率(RR)等进行统计。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多分类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对患者的OS、PFS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OS、PF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认被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215例行aut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自体骨髓移植(ABMT)3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82例。恶性淋巴瘤(ML)16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9例,霍奇金淋巴瘤(HL)47例,灰区淋巴瘤(GZL)3例],多发性骨髓瘤(MM)27例,浆细胞瘤2例(髓外浆细胞瘤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NHL并髓外浆细胞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Ph+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M2 1例、M3 1例(PML/RARα阴性)、M5 2例、粒细胞肉瘤1例],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移植中位年龄34(1161)岁,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6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6(0426)个月,除1例患者移植当天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后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移植后9天因真菌败血症死亡外,其余2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8+33)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0+73)d,ABMT造血恢复慢于APBSC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3年、5年OS分别为79.9%、74.9%,3年、5年PFS分别为66.9%、63.2%,复发率(RR)为26.98%(58/215),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3.72%(8/215),移植前76例PR、NR、PD或复发的患者中51例在移植后达CR,有效缓解率67.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移植年龄及移植前病程对auto-HSCT后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干细胞来源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及PFS,APBSCT的3年OS及PFS均优于ABMT患者(P<0.05);诊断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ML及MM患者移植后3年OS优于AL患者,3年OS分别为81.0%、73.2%、50.8%(P<0.05);移植前疾病状态影响患者3年PFS,移植前病情CR及PR患者移植后3年PFS优于NR、PD及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白血病是影响患者OS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4.397(95%CI,1.716-11.268)(P<0.05),而移植前病情未缓解、复发、进展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2.718(95%CI,1.283-5.754)(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移植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于复发难治或移植前未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王静[3](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认为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石瑞平,韩婷婷,郭树霞[4](2019)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4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自体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造血系统都得到重建,重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没有显着差异。而研究组患者复发率显着降低,且复发时间明显地长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明显地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急性髓性白血病病情,降低其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
彭仁军[5](2020)在《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核及其相关技术在医疗、能源、工业、军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与此同时,急性放射损伤的风险也日益增加,一旦发生核袭击或大型核事故,大量的平民和应急救援人员需要放射防护,寻找安全有效、方便给药、预防时间窗长的广谱类抗放药物一直是国家安全和医疗救护的迫切需求。短时间内机体受照剂量超过1Gy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被称为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根据受照剂量和主要发病症状,ARS分为骨髓型急性放射病(Hematopoietic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H-ARS)、肠型急性放射病(Gastrointestinal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GI-ARS)和脑型急性放射病。骨髓造血组织是对射线最敏感的组织之一,H-ARS发病时大量的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and stem cells,HPSC)死亡,引发外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死于继发的感染和出血。目前用于治疗H-ARS的抗放药物十分有限,没有用于预防H-ARS的获批上市的药品。GI-ARS发病时机体受照剂量更大,小肠隐窝细胞大量死亡,肠道上皮黏膜屏障破坏,患者多因继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败血症等在两周内死亡,由于没有特效防治药物,目前没有治愈的先例。ARS病人常常包含多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Radiation-induced multiple tissue and organ injuries,RI-MTOI),除骨髓和胃肠外,机体其他器官如皮肤、口腔黏膜、肺脏、肾脏等对射线也非常敏感,表现为急性放射损伤或急性放射病的迟发效应(Delayed effects of acute radiation exposure,DEARE)。RI-MTOI可加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Radiation-induce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RI-MODS),这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不幸的是,针对RI-MTOI的防治措施鲜有报道。电离辐射及其电离水分子生成的自由基均可破坏蛋白质、脂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改变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诱导细胞损伤或死亡。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被认为是电离辐射损伤的主要方式,DNA损伤是介导细胞损伤或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氨基硫醇类化合物WR2721(Amifostine)是一种研究最为深入的自由基清除剂,多种照射动物模型中都证明,WR2721几乎可以防护所有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但同时WR2721存在毒副作用明显、照前给药有效时间短(15-30min),口服给药无效等缺点,目前仅批准用于减轻临床上肿瘤放化疗引起的正常细胞损伤,不能作为抗放药应用于核紧急事件。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也是一种含硫酰基团的自由基清除剂,文献报道DMSO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止痛、镇静、利尿、抑菌等,1978年FDA批准DMSO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1962年Ashwood Smith首先报道DMSO腹腔给药可提高致死剂量照射后小鼠的存活率,实验室前期研究也证明DMSO可以预防放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炎。DMSO口服吸收迅速,在体内很少被代谢分解,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多种动物实验证明DMSO口服给药毒性非常低,由此我们推测DMSO口服可能也有抗放作用。本研究系统评价了DMSO口服给药对急性放射病造血和胃肠组织损伤的防护作用,观察了大剂量照射后长期存活小鼠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特点及DMSO对RI-MTOI潜在的防护作用。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在骨髓和胃肠照后组织重建中起核心作用,所以减轻射线对ASC的损伤,减少照后ASC的死亡,促进照后ASC重建组织是防治H-ARS和GI-ARS的关键策略。电离辐射引起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凋亡是干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敲除小鼠的p53或PUMA基因后可以抑制HSC凋亡,提高放射耐受性,说明p53-PUMA是介导细胞凋亡的重要信号通路。放射还会引起HSC长期损伤,表现为自我更新能力和重建造血能力的减弱。DMSO能否抑制照后HSC凋亡,保护HSC功能,减轻放射所致的短期和长期造血抑制,还有待阐明。正常造血组织的放射损伤在放疗时更为常见,放射防护剂若不能区分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将影响白血病放疗的疗效,因此DMSO对白血病细胞有无放射防护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小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ISC)位于隐窝底部,证据表明Lgr5可作为ISC的表面标记物,且Lgr5干细胞在肠上皮放射损伤后的重建中必不可少。高能射线可造成ISC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其中以DNA双键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最为严重,一般认为DMSO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DSBs来发挥抗放作用,近年来又有报道低浓度DMSO不能减轻体外照射细胞的DNA损伤,但能促进DNA损伤修复。实验室在前期也发现DMSO可以促进照后小鼠舌上皮干细胞DNA损伤修复,DMSO对ISC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还有待研究。隐窝细胞的凋亡在GI-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敲除促凋亡基因PUMA后可抑制照后隐窝细胞凋亡,促进隐窝再生;另一方面,敲除p53可以抑制照后隐窝细胞凋亡,但不能抑制细胞的增殖性死亡(Mitotic death),结果反而加重了GI-ARS的病情。DMSO能否通过抑制凋亡保护ISC,还不清楚。因此,为探讨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首先使用全身照射小鼠构建H-ARS和GI-ARS模型,明确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效应;然后以γ射线损伤后的骨髓或小肠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体外细胞集落培养实验、体内竞争移植实验分析HSC的数量和功能,运用Caspase3/7流式检测、p53-/-和PUMA-/-小鼠分析DMSO对HSC凋亡的影响,探究DMSO对H-ARS的防护机制;随后,采用Brd U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增殖,Tunel、Cleaved Caspase 3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凋亡,γ-H2AX、53BP1免疫组化分析隐窝细胞DNA损伤和修复,震荡切片技术直接观察隐窝内Lgr5ISC,探究DMSO对GI-ARS的防护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观察大剂量照射后长期存活小鼠,评价DMSO对多器官DEARE的影响;构建了Mll-AF9细胞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评价DMSO对白血病细胞的放射防护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取得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DMSO单次口服给药可以促进照后骨髓有核细胞和外周血象恢复,提高致死剂量(9.0Gy)和超致死剂量(9.5Gy)照后C57小鼠存活率至100%,剂量修正系数(Dose modifying factor,DMF)为1.24(95%置信区间,1.22-1.26),有效给药时间为照前4h到15min。DMSO不但能防护HPSC的急性放射损伤,还能提高照后远期HSC重建造血能力,减轻放射所致的长期骨髓造血抑制。此外,DMSO按最佳防护效应的给药剂量(10g/kg)连续口服两个月,小鼠的生长速度,外周血象,多脏器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提示DMSO单次口服给药的安全性很高;2,研究DMSO防护H-ARS时发现,DMSO不能减少照后Caspase3/7+LKS细胞数量,对p53-/-和PUMA-/-来源的HPSC仍有放射防护作用;研究DMSO防护GI-ARS时发现,在DMSO的有效防护照射剂量范围内(8-22Gy),DMSO不能减少照后隐窝不同位置细胞的凋亡,也不能减少绒毛基质层细胞的凋亡,可以促进照后p53-/-和PUMA-/小肠隐窝再生-,以上结果说明,DMSO对HSC和ISC的放射防护作用均不依赖于抑制凋亡;3,DMSO体内给药或体外给药均能提高照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和竞争移植能力,说明DMSO可以直接作用于HSC,减轻HSC的放射损伤。DMSO不能抑制体外照射后Mll-AF9白血病细胞的凋亡、集落形成能力及体内扩增能力,但能延长小鼠白血病模型放疗后的存活时间,提示DMSO对白血病干细胞没有放射防护作用。除小鼠外,DMSO对体外照射的人脐带造血干祖细胞也有保护作用;4,DMSO单次口服给药可以提高大剂量全身照射后C57小鼠小肠再生隐窝数量,延长GI-ARS小鼠存活时间,联合骨髓移植后对≤19Gy照后C57小鼠防护率为100%,最大防护剂量达22Gy(40%存活),可将照射剂量-存活曲线平移7Gy,DMF值为1.48(95%置信区间,1.46-1.50)。DMSO照前12h给药即能显着增加16Gy照后小肠再生隐窝数量,照前6h给药联合照后骨髓移植小鼠存活率为70%,提示DMSO有效给药时间不少于照前6h。与阳性对照药WR2721相比,DMSO防护GI-ARS的有效给药时间更长,有效防护照射剂量更大;5,γH2AX和53BP1免疫组化结果发现,DMSO不能减轻照后早期隐窝细胞DNA损伤,但能促进DNA损伤修复;Brd U免疫组化提示,DMSO对15Gy照后6-12h放射引起的隐窝细胞周期阻滞没有影响,但能促进照后24h更多细胞重新进入S期;震荡切片直接观察显示,DMSO可以减少照后早期Lgr5干细胞死亡,促进Lgr5干细胞恢复;谱系追踪结果进一步证明DMSO可以促进Lgr5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小肠绒毛。以上结果说明,DMSO通过促进照后ISC DNA损伤修复而减少ISC死亡,进一步促进ISC重建小肠绒毛;6,对经DMSO防护后的17-22Gy全身照射后存活的小鼠的观察,发现DMSO可以延长小鼠总生存时间至200-500天,减轻照后肺脏、肾脏、肝脏、心脏的迟发性放射损伤,多脏器生理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提示DMSO对放射所致的多组织器官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总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口服DMSO对H-ARS和GI-ARS的防护作用;特别地,DMSO对GI-ARS的防护作用超过了所有目前已报道的放射防护剂。DMSO具备安全低毒,口服预防给药效果突出,较广的有效给药时间窗口,能保护多组织器官放射损伤等特点,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放射防护剂候选药物,预防给药应用于核突发事件和核医学治疗时的人体防护。机制上,我们发现DMSO可以减轻照后成体干细胞损伤,促进干细胞重建组织,其防护作用不依赖于凋亡,这可能是DMSO发挥放射防护作用的共同机制。我们的研究为机体多组织器官放射损伤共性发病机制与防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钟樱红,罗华山,黎民君,郭丽堃,冯思琼[6](2015)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 9例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11例采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无病存活率,复发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R为13例(68 4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R+PR为5例(45.45%),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4,P<0.05);观察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8.95%(15/19)和26 67%(4/15)与对照组的45 45%(5/11)、40.00%(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移植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内脏出血。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期急性髓性白血病,其造血重建显着快于对照组,能降低移植后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靖彧,于力,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张伯龙,高春记,周绮,李红华,薄剑,王全顺,赵瑜,朱海燕[7](2008)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文中认为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方案效果欠佳,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概率较低,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改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89-01/2007-03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完成。对象: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7例,中位年龄27.6岁,均同意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单次造血干细胞移植72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自体骨髓移植51例;移植前CR1期69例,CR2期2例,CR3期1例。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其中均为自体骨髓移植1例,其余4例分别为首次进行骨髓移植和第2次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均为CR1期。方法:骨髓移植患者按单个核细胞(0.8~1.5)×108/kg采集骨髓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联合化疗后行粒系-巨噬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当白细胞>5.0×109L-1时采集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2×108/kg,4.03×108/kg。25例患者行TLI预处理方案,47例患者行TBI预处理方案,5例患者行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预处理方案。9例患者给予移植后治疗,接受VP/MM维持化疗3例,接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α免疫维持治疗4例,三者联合维持化疗2例。移植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定期检测血常规、骨髓象等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存活情况以及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髓系造血重建。72例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无病存活42例,其中移植前CR1期41例,CR3期1例,至今无病存活率58.3%;5例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无病存活4例。定期进行血象和骨髓象复查,均未发现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有明显影响,患者对维持治疗的耐受性良好。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可改善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
孔媛,李碧香[8](2018)在《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感染是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术后感染还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此总结了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危险因素和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为这类病人术后护理提出依据和帮助。
Milligan DW,Grimwade D,CullisJ O,侯理[9](2006)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文中研究指明
周春兰[10](2002)在《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一、研究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及铜/锌比值变化,分析围骨髓移植期患者微量元素代谢变化的原因,提供有关微量元素补充方面的健康教育知识,为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体内微量元素的及时补充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的关系,分析微量元素水平与病情和并发症的关系,为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20名健康献血员和20名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5d(预处理前)、0d(移植日)、+6d(骨髓空虚期)和+15d(造血重建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同时收集患者血液标本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血清酶检测;观察患者移植-5d~+15d口腔并发症及口腔粘膜变化情况,填写观察登记表。 结果: 一、白血病患者移植预处理前全血锌、铜、铁浓度及铜/锌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血硒浓度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即患者预处理前全血硒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患者围骨髓移植期血铜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锌、铁、硒浓度及铜/锌比值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移植预处理后全血锌、铁浓度降低,以+6d为最低,至造血重建期仍然低于预处理前的水平;+6d全血硒浓度和铜/锌比值高于预处理前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和P<0.01,铜/锌比值至+15d仍然高于预处理前的水平。预处理后三个时期全血硒浓度与-5d全血硒浓度具有一致性倾向。 三、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浓度与血糖关系 密切(R’分别为 0.999、0.972、0.992、0.885),血锌与血糖的关系有显 着性意义(P<0.0n;而血糖的变化与血硒的变化关系密切(旷=0.抡9)。 四、白血病骨髓移植患者血清ALP活性与全血锌、铜浓度关系密切 且有显着性意义;血清a-HBDH活性、LDH活性与全血锌、铜、铁、硒浓 度关系密切,血锌与血清a-HBDH的关系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 五、口腔粘膜炎发生在骨髓空虚期,与全血微量元素锌、铁、硒的 变化有关。 结论: 一、研究全血中元素的含量能准确反映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体 内微量元素平衡情况。 二、对微量元素营养状况的临床评价的研究,选择正常对照和病人 自身前后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排除自然微量元素状态对结果的影响。 三、微量元素硒在白血病CR期患者血液中有积聚性。骨髓移植预处 理使体内微量元素代谢进一步紊乱,全血锌、铁浓度降低,硒及铜/锌比 值升高,铜/锌比值较全血铜的浓度变化更明显。 四、全血硒与硒摄入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欠蒜注射液静脉输 入明显提高了血硒浓度,对患者围骨髓移植期的治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血糖的控制有利于减少锌、铁的排出和消耗:当血硒增高到一 定程度而对血糖水平起控制作用,适当调整微量元素的供给对纠正白血 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的糖代谢紊乱是有利的。 六、预处理后血清酶活性改变与微量元素代谢紊乱有关。进行微量 元素的检测,及时补充和调整微量元素的平衡对脏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七、口腔粘膜炎是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骨髓空虚期免疫功能低下时 的常见日腔并发症,其与体内微量元素锌、铁、硒的变化有关。 八、骨髓移植预处理使白血病患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预处理的副 作用使元素摄入和吸收障碍,排出和消耗增加,导致微量元素锌、铁缺 乏。患者食物清淡、摄取不足,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微量元素营养方面 的健康教育,将有助于维持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 九、对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进行血微量元素水平的检测及对营 养液进行微量元素定量,及时、适量补给微量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二、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化疗剂量&疗程依赖性的非照射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模型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白血病化疗模型中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动力学变化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白血病化疗模型中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频数变化的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白血病化疗模型中骨髓造血干/祖细胞造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 |
2.3 预处理方案 |
2.4 造血干细胞回输 |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
2.6 移植后维持治疗 |
2.7 主要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0 基本情况 |
3.1 造血重建 |
3.2 移植相关并发症 |
3.2.1 感染 |
3.2.2 其他早期并发症 |
3.2.3 远期并发症 |
3.3 随访 |
3.3.1 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分析 |
3.3.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分析 |
3.3.3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分析 |
3.3.4 其他 |
3.4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单因素分析 |
3.5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造血系统重建结果 |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
2.4 移植后患者生存分析 |
3 讨论 |
(5)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二甲基亚砜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实验讨论 |
1.6 小结 |
第二章 二甲基亚砜对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实验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二甲基亚砜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实验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二甲基亚砜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实验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6)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3.1 疗效评价标准 |
1.3.2 复发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复发情况 |
3 讨论 |
(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2.1 造血重建情况 |
2.2 移植后存活情况 |
2.3 移植后维持治疗对患者骨髓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8)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白血病的简介及骨髓移植后感染的危害性 |
1.1 白血病简介 |
1.2 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的危害性 |
2 我国白血病病人术后感染现状研究 |
3 白血病病人术后感染特点 |
4 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危险因素 |
4.1年龄 |
4.2 细菌感染 |
4.3 病毒感染 |
4.4 真菌感染 |
4.5 结核菌感染 |
5 建议和对策 |
5.1 加强环境管理 |
5.1.1 隔离保护 |
5.1.2 加强环境消毒 |
5.1.3 加强病人管理 |
5.1.4 加强医护管理 |
5.1.5 加强支持治疗 |
5.1.6 加强陪人管理 |
6 小结 |
(10)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微量元素锌铜铁硒浓度的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及口腔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移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造血干/祖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变化规律与机制研究[D]. 江传和.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6)
-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D]. 杨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4]自体骨髓移植联合MHC单倍体相合淋巴细胞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J]. 石瑞平,韩婷婷,郭树霞. 现代肿瘤医学, 2019(10)
- [5]二甲基亚砜对急性放射病多组织器官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仁军.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6]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钟樱红,罗华山,黎民君,郭丽堃,冯思琼. 当代医学, 2015(11)
- [7]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7例[J]. 靖彧,于力,刘海川,姚善谦,楼方定,张伯龙,高春记,周绮,李红华,薄剑,王全顺,赵瑜,朱海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47)
- [8]白血病病人骨髓移植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孔媛,李碧香. 全科护理, 2018(32)
- [9]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指南[J]. Milligan DW,Grimwade D,CullisJ O,侯理.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6(02)
- [10]白血病患者围骨髓移植期全血锌铜铁硒变化与血糖、血清酶和口腔并发症关系的研究[D]. 周春兰. 第一军医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