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学生解一道例题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玲[1](2017)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关注就成为世界数学教育的趋势之一,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已将“问题解决”作为核心内容及课程目标。尽管学者们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定义描述不同,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视角不同,但都将数学问题解决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规律和特征、通过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和思维能力。本研究中,在已有的针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基础上,笔者界定了数学问题解决等相关的概念、术语,并确定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问题。本研究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测量,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的取向,以量化研究为主,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纸笔测验及解题记录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通过对研究资料及获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在本研究所进行的“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两类数学问题解决的测验中,学生的表现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学生在“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得分要低于“常规问题—应用型”的测验得分,对于具体的题目类型,学生完成比较好的是“小数运算、整数运算、鸡兔同笼问题”这三类问题;两个测验中使用的高频解题策略比较相似,学生的解题错误主要集中在“不理解题意”和“计算类”的错误上;但通过将两个测验中所有样本进行水平分组,并对两个测验的每道题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进行每一个样本的逐一比较,笔者发现,学生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解题表现上并不是均衡和对等的,或者说学生一般思维能力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且,本研究中的三个样本学校来源于“常规问题—规则型”测验的同水平组,却在“常规问题—应用型”和“非常规问题—探索型”测验中均表现出了成绩上的显着差异,而且三所校在学生解题错误情况及策略使用上也明显存在差异。另外,学生样本在问题解决的结果、过程表现上也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这个结果使得探讨影响学生问题解决因素的现实状况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分析了来自“学生自身、课程、教学及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现实样态,并与学生在本研究中的测试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效果。概括的说,学生问题解决的表现是其自身观念及元认知的再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的复刻。基于本研究的发现,笔者提出了“要基于‘问题解决’展开数学教学,要加强对一般解题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解题的元认知、要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几个有针对性的建议,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以期切实改进研究与实践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陈柽梓[2](2019)在《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XX实验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强调教师的关注点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发展转移,但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课堂依旧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SOLO分类理论作为一种质性评价理论,其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着眼于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水平。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操作流程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首先对SOLO分类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在梳理和借鉴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应用研究之后,构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习效果评估工具,设计试题和问卷,并对评估工具的信度以及评估工具的使用有效性、试题质量和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在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现状,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确定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例题与课堂提问;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教学设计在对A班(实验班)进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化学性质”三个知识模块的教学之后,观察样本学生前、后测的结果,思维风格与思维水平的匹配情况以及学习情况的变化,探索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在改善学生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化学学习信心和思维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衔接性,促进“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形成。最后,本研究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针对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使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教学设计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房华[3](2014)在《高中数学习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数学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和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数学习题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掌握,增强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数学习题,在数学习题上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人意。高中数学课堂习题教学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习题教学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先在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法分析、归纳有关的数学学习和认知理论、数学解题的理论和有效教学的理论。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总结了目前课堂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习题选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选择习题类型贪多、贪全,缺乏典型性和针对性;习题形式过于僵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课本习题的开发和利用不够,不善于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在习题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习题编排易忽略循序渐进的原则,缺乏梯度和层次;学生思维的参与性不高,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过分注重应对考试,忽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忽视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习题的总结和反思环节效率不高等。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习题的选择,习题的设计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并举例进行了说明。主要改进策略有:(1)习题选择要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比如新授课上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新规律可选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应用性,能够体现某种规律的习题。新的概念学习完之后为了辨析概念,进一步深化认识,可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设计具有辨析性的习题;(2)习题选择要追求少而精,注重典型性。选择习题时首先要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3)习题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选择习题前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的选择;(4)习题配置在思维难度和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方面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5)根据学生的特点,预设多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6)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7)出示习题后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时间,让学生充分读题并理解题目,注重学生的审题能力的培养探求解题思路时注重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指导;(8)题目解决完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回顾与总结反思的习惯。根据上述改进策略,本文作者对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测验讲评课中的习题教学分别提供了教学设计案例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并对教学设计中不同环节的目的、意义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习题教学设计的方法。改进之后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参与性得到充分提高,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廖彩云[4](2019)在《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基本不等式等内容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例题53——借助表格解决“购买方案”不等式应用问题,反映出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对运用可视化方法解决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重视.因此,如下两个问题值得深究:(1)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中,是否落实了可视化的方法?(2)如何运用可视化方法开展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综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课标、教材、中考题等基础上,构建了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提出原样阅读→自我陈述→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数学模型为主要步骤的解决路径,并通过典型案例阐释概念图、鱼骨图、线段图、实物图、数轴、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继而运用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分析和比较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以及教学实践运用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现状。第三,依托构建的可视化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模型,对现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内容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常规教学(对照班)和可视化教学(实验班)对比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未能较好地落实初中2011年版数学课标建议的可视化教学方法.(2)可视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不等式实际应用问题的效率.最后,鉴于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教学提出若干建议,认为螺旋式整体渗透可视化教学、多元化使用可视化方法等,是有效开展可视化方法解决初中不等式应用问题的重要保障。因受研究时间、方法与样本容量的限制,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问题的教学效果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蒋蔻松[5](2020)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的本质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的思想。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概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定义和典型的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与策略;第五部分针对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进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通过备课组的研讨确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安排:其次教师自己要系统学习方法论相关课程,进行高中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和理解,提高自身数学素养;注意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关注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的发现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或是创设生活情境;在解题时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阐述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后注意及时整理总结并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来反馈教学,注重师生共同的教学反思;最后在高三总复习阶段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性教学。
宋运明[6](2014)在《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印刷品,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媒介、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编写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教材是否有编写特色是衡量其编写质量的重要标志,而教材编写特色是否鲜明是衡量其编写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易教利学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教材编写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研究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需要。例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属性的集中体现,其编写特点直接影响教材质量也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教材编写特色中占据突出地位。本研究以例题编写特色为切入点对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小学数学新教材是指我国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小学数学教材,下同)的编写特色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凸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具体可以分解为4个子问题:1)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文本分析的框架,也即是从哪些类目分析教材文本中例题的编写特点?2)在教材文本中,各版本例题编写在框架各类目上存在哪些特点?3)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文本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如何?4)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彰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其中第1)和2)个问题是研究的重点,第3)个问题是研究的难点,第4)个问题是研究的归宿。研究与凸显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编写特点,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质量、促进小学数学教材多样化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乃至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西师版和苏教版四至六年级数学新教材中的例题编写特点进行了文本分析与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基于对课程教材政策文件、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其中例题的编写特点及其他相关(数学)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成果、小学数学教材文本的综合分析,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文本中例题的分析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对所选择的教材文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统计,进而比较得出各版本教材例题在分析框架各个类目上的共同特点与各自特点。再次基于文本研究的典型结论制定问卷,对383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调查研究,采用18.0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综合上述静态和动态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提炼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针对存在局限提出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尤其是其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例题文本分析框架分为12个类目:所占篇幅,所含情境类型,所属情境倾向,所含插图类型,所含解题阶段,对知识的处理方式,所含启发方法,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开放性,所含对话交流引导,所含动手操作引导,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其中大多类目分为若干亚类目或若干类型,如开放性分为所含“问题”信息是否充足、答案是否唯一、是否含“提出问题”提示语三个亚类目;所属情境倾向分为农村情境倾向、中性情境和城市情境倾向三种类型。其二,在文本分析中,三版本教材例题编写的共同点:平均每道例题长度占半个正文页面多一点。属于生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约六成,属于其他学科和动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较低。具有中性情境的例题个数占八成以上,隶属农村情境倾向的例题占比很低。含插图例题比重占七成以上;在三个知识领域(如不特别说明,三个知识领域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下同)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含功能性插图例题比重最高。在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四个解题阶段中,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例最小,含拟定计划阶段的比例次小,而含执行计划阶段的比例最高,回顾阶段得到足够重视;留白例题比例约六成;执行计划阶段含关键处点拨例题比重超过含该阶段例题的两成。用以获取知识的例题比重在54.7%-86.9%之间。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比重在三成以上;寻找模式和绘图处在教材例题启发方法使用频率的前三位,而且这两种启发方法主要分布在数与代数领域。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在15%-22%之间;在三个知识领域中,数与代数领域含有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领域。“问题”信息不充足和含“提出问题”提示语的例题很少,答案不唯一例题比重在14%-18%之间。含对话交流引导的例题比重在43%-58%之间。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在15%-30%之间;四至六年级中,四年级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最高。重视例题间深层结构变异与概念连接,同时注重通过例题后的“提示或小结”诱发学生的自我解释。三版本各自例题编写也有特性,如人教版例题较注重联系其他学科,西师版较重视农村情境,苏教版在问题解决多样化方面较突出等。其三,在对32个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度最高的特点是:含插图例题个数比重在72.9%-80.5%之间,平均为76.2%;认同度最低的特点是:具有农村情境的例题个数比重在0.6%-10.5%之间,平均为4.5%。小学数学教师是否使用过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教材对其认同度的影响较小;数学学科教龄、职称和最后学历的影响一般;学校位置(城市或农村)与是否使用过西师版教材对认同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四,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利教利学的共同特点有: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各版本教材例题也有一些利教利学特性,在三版本中,如西师版使用启发方法的次数最多,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苏教版含回顾反思阶段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等。其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1)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2)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3)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4)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5)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6)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1)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组织、难度等应多样化;2)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活动化的编写思路;3)关注小学数学教材的地方特色,尤应关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4)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经验;5)深入挖掘教材编写特色切入点,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6)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放宽教材审查标准,特别是对教材形式的规定。论文分为8章。分别为导论,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研究设计,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结论与建议,结束语。本研究创新之处:1)该研究是国内首例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相关研究甚少,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2)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进行研究,其中构建了例题的文本分析框架,而国内大多已有教材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3)提出了彰显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本研究不足之处:1)研究者仅对三个版本的教材例题进行了研究,而对有些比较有特色的教材版本没有涉及,致使有些所得结论说服力不强。2)调查研究中,问卷需进一步改进,调查对象没有涉及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
曹阳[7](2016)在《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数学教材与加拿大BC省中学数学教材中不等式内容部分进行比较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定量研究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加拿大数学教育环境、BC省数学教育环境有何特点.2.对两国教材不等式内容的宏观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宏观部分包括教材编写特点、课程目标等.3.进一步对两国教材微观部分进行研究,如:关于不等式内容知识点、章引言、例习题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4.两国教材中不等式内容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举例说明.通过比较研究,所得的结论是:加拿大BC省教育部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力求将课程目标等信息落实到每一位家长.宏观方面,我国教材在实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方面不如加拿大教材;我国的课程目标相比于加拿大,应加强运用多种工具学数学,加强数学交流能力.微观方面,中国教材在例题中应补充“检验”步骤,且解题步骤的分析文字应更具体;中国教材明确给出相关定义,有利于学生正确、严谨地学习数学知识;中国教材习题理论性强,加拿大教材则实用性与操作性强.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我国无论在教材还是课程目标,均强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而加拿大教材在这方面较为弱化.通过对中国与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中“不等式”内容的比较,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加强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二、既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也要注重实际操作.三、完善例题的设计,特别是“检验”部分,培养学生反思与检验的习惯.四、中国教材的配套设施应添加“家长须知”方面的资料,有利于家长在家中开展与孩子的学习活动.
饶莎[8](2020)在《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能力及其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学科四个学习模块之一,表明了平面几何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飞跃时期,学习平面几何是提高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对学生来说,平面几何的学习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几何概念的抽象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其次几何语言的表达难以规范;再者复杂图形分析难度高;最后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困难。这种现状下,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平面几何解题能力”概念展开,对国内外关于主流数学、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及解题进行了研究,将平面几何解题能力定义为:对同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学生解答平面几何解题速度的快慢或在相同情况下学生能够解决平面几何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文中将两种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文中分线与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四部分总结了初中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策略,为调查第四章总结的解题策略是否切真有效起到帮助,文中采取实验调查研究法:对同一水平层次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一为对照组,在试验期间,教师对被试班级在教学中强调解题技巧与策略,侧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灌输,而另一班级正常秩序教学。一个月后,再次比较两个班学生学习成绩,实验班级成绩确实得到大幅提升。由此得出结论:培养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其次启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积极运用解题策略、解题之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形成解题模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给出解题策略教学案例作为示范,给教师提供参考。
孙金霞[9](2015)在《高中数学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并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因此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而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通过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变式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本文的工作是:本文结合一般教育理论,根据研究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变式的相关策略。本文的主要通过文献法、测试法、问卷法、访谈法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卷看出:学生做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原题的准确率比做变式题的准确率高很多;2.通过测试卷反映的情况与研究者随堂听课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看出:学生处理变式题的能力与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水平、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变式能力有很大关系;3.通过测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教学很有必要;4.通过师生问卷与访谈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本例题和习题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对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但是教师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变式研究还不够;5.研究者根据自身十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经验、备课组内老师的交流、学生的需求、近两年本文的研究等,研究出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教学的策略。
刘晓洁[10](2016)在《高考复习中提高数学例题教学效率的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复习阶段必须着眼于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数学例题教学的效率,同时它也是学生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础.然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对例题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的复习还只是停留于题海战术,高考复习效率不高.本文着力从数学高考复习课堂的例题教学出发,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数学例题教学实践探索.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例题教学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例题教学的相关概念给出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数学高考复习中例题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数学高考复习中例题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师生教与学的不平衡导致例题教学中师生的认知对立;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例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质疑探究精神;师生对例题教与学的经验不足导致例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拓展延伸受限;反思总结不到位导致学生“例题千万道,解题抛脑后”的尴尬局面.根据数学例题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数学高考复习中提高例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1)精心设计例题,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2)“讲透”例题,促进学生的知识、方法的建构;(3)反思例题教学成果,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为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能够更好的指导高三数学教师复习教学工作.
二、指导学生解一道例题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导学生解一道例题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问题、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一、问题的含义 |
二、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数学问题的相关研究 |
一、数学问题的含义 |
二、数学问题的结构 |
三、数学问题的特征 |
四、数学问题的分类 |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 |
一、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价值 |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
四、数学问题解决中的表征 |
五、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
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
七、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第四节 文献综述总结 |
一、研究范围:广泛且繁杂 |
二、概念内涵:丰富并多义 |
三、研究重点:交叠与更替 |
四、研究视域:独立兼并行 |
五、研究问题:拓展和延伸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一、概念术语的阐释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思路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方法的取向 |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 |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三节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
二、研究工具的运用 |
三、数据收集的过程 |
第四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结果表现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工具 |
二、评分框架 |
三、数据的编码与整理 |
四、试测 |
五、正式施测 |
第二节 学生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2)结果的分析 |
一、T2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
二、T2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
三、T2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
四、学生对T2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
五、小结 |
第三节 学生非常规数学问题测验(T1)结果的分析 |
一、T1的信度、区分度、难度检验 |
二、T1的分数及差异分析 |
三、T1成绩不同分值的分布 |
四、学生对T1题目及解题过程的自我评价 |
五、小结 |
第四节 学生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T2、T1)测验结果的对比 |
一、(T2、T1)相关系数、差异系数的检验 |
二、(T2、T1)同类问题成绩的对比 |
三、(T2、T1)同类问题水平的对比 |
四、(T2、T1)结果的整体对比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整体表现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个体表现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学校差异 |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性别差异 |
第五章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过程表现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研究 |
二、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
第二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分析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情况的比较 |
三、小结 |
第三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 |
一、学生视角:对策略使用的自我判断 |
二、研究者视角:对可识别策略的判断 |
三、整合视角:对策略使用的整理 |
四、小结 |
第四节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比较 |
一、策略使用的(T2、T1)题目比较 |
二、策略使用的学校比较 |
三、策略使用的性别比较 |
四、策略使用的水平比较 |
五、小结 |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错误的表现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表现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二节 对学生因素的分析 |
一、学生的数学观念 |
二、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念 |
三、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
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元认知 |
五、小结 |
第三节 对课程因素的分析 |
一、《数学课程标准》及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
二、学生对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
三、教师对数学教材问题解决内容的看法 |
四、小结 |
第四节 对教学因素的分析 |
一、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
二、教师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评价 |
三、小结 |
第五节 对环境因素的分析 |
一、家庭环境 |
二、其他环境 |
三、小结 |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 |
一、学生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二、课程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三、教师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 |
四、环境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表现多样,共性与差异并存 |
二、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
第二节 建议 |
一、转变观念,基于“问题解决”开展数学教学 |
二、加强对问题解决一般策略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
三、重视对实践类问题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
四、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观念及问题解决的元认知 |
五、调整数学问题解决教与学的方式 |
第三节 反思 |
一、本研究的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测试 1 |
附录二:学生测试 2 |
附录三:学生自评表 1 |
附录四:学生自评表 2 |
附录五:学生调查问卷 1 |
附录六:学生调查问卷 2 |
附录七:学生调查问卷 3 |
附录八:学生调查问卷 4 |
附录九:学生调查问卷 5 |
附录十: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十一: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十二:家长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XX实验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2 SOLO分类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SOLO分类理论 |
2.1.2 化学教学设计 |
2.1.3 化学试题设计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的不足 |
2.3 理论基础 |
2.3.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3.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3.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3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准备 |
3.1 实验方案 |
3.2 研究材料准备 |
3.2.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学习效果评估工具的构建 |
3.2.2 化学试题设计 |
3.2.3 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设计 |
3.3 实验前测 |
3.3.1 学生思维水平的分析 |
3.3.2 学生思维风格的分析 |
3.3.3 个体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4 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
4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
4.1 教学设计前期准备 |
4.2 基于SOLO分类理论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原则 |
4.3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
4.3.1 案例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
4.3.2 案例二:氧化还原反应 |
4.3.3 案例三:金属的化学性质 |
5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化学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1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1.1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5.1.2 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
5.1.3 思维风格与思维水平的匹配情况分析 |
5.2 实验结论 |
5.2.1 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 |
5.2.2 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 |
5.2.3 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
6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
6.1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
6.2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 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一学生化学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思维风格问卷 |
附录3:前测试卷 |
附录4:后测试卷 |
致谢 |
(3)高中数学习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特色与意义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现代学习与认知理论依据 |
2.3 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
2.4 如何解题的理论研究 |
3 课堂习题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
3.1 普通高中学生课堂习题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 普通高中教师课堂习题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与反思 |
4 高中数学课堂习题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
4.1 提高习题选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4.2 优化习题教学设计 |
4.3 习题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 |
5 不同课型数学习题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1 新授课的课堂习题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2 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3 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
5.4 测验讲评课的习题教学 |
6 结束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可视化教学相关概念 |
2.2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模型研究 |
2.3 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研究 |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教学研究 |
2.5 研究综述的思考 |
第三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理论模型 |
3.1 数学可视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3.2 数学应用/建模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 |
3.3 可视化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视化教学设计 |
4.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课标分析 |
4.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材分析 |
4.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学建议 |
4.4 基于人教版的可视化教学设计 |
4.5 可视化教学整体设计评析 |
第五章 可视化解决不等式应用题的教学实验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测试题分析 |
5.6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基本思想是“四基”中的重要一环 |
1.1.2 数学基本思想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底” |
1.1.3 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思想 |
1.1.4 数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
1.2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
1.2.1 数学思想的含义 |
1.2.2 数学方法的含义 |
1.2.3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
1.3 高中阶段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促进数学学科发展和数学教育改革 |
1.4.2 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水平 |
1.4.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
1.4.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
1.4.5 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数学方法论的相关理论 |
2.2.2 认知—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研究的目的 |
3.2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3.3 问卷的信效度检测 |
3.3.1 问卷的信度检测 |
3.3.2 问卷的效度检测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教师问卷分析 |
3.4.2 学生问卷分析 |
第4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
4.1 教学原则 |
4.1.1 反复渗透原则 |
4.1.2 渐进发展原则 |
4.1.3 学生参与原则 |
4.1.4 分层优化原则 |
4.1.5 阶段教学原则 |
4.2 教学策略 |
4.2.1 组织备课组探讨,明确思想方法的教学安排 |
4.2.2 关注教师成长,认真研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
4.2.3 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和方法 |
4.2.4 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
4.2.5 重视教学过程,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
4.2.6 及时整理总结,进行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提炼 |
4.2.7 加强解题教学,突出思想方法的指导和统摄 |
4.2.8 注重教学评价,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反馈教学 |
4.2.9 定期开展反思,力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
第5章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
5.1 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设计 |
5.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6)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教材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教材编写特色发展与研究概况 |
1.3 例题在数学教材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
2.1 数学教材特别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研究 |
2.1.1 对数学教材的认识 |
2.1.2 数学教材的静态研究 |
2.1.3 数学教材的动态研究 |
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
2.2.1 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认识 |
2.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
2.3 样例的相关研究 |
2.3.1 对样例、例题及样例学习的认识 |
2.3.2 样例内特征设计 |
2.3.3 样例间特征设计 |
2.3.4 样例与问题间特征设计 |
2.4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相关研究 |
2.4.1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重要性 |
2.4.2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文本分析 |
2.4.3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使用及其教学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对象 |
第4章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
4.1 我国数学课程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
4.1.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内容 |
4.1.2 数学教学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
4.1.3 数学教育测评中学生表现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
4.2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
4.2.1 例题所占篇幅 |
4.2.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
4.2.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
4.2.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
4.2.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
4.2.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
4.2.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
4.2.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
4.2.9 例题的开放性 |
4.2.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
4.2.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
4.2.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
4.3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实施方法 |
第5章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5.1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5.1.1 例题所占篇幅 |
5.1.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
5.1.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
5.1.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
5.1.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
5.1.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
5.1.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
5.1.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
5.1.9 例题的开放性 |
5.1.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
5.1.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
5.1.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
5.2 例题文本分析的主要结论 |
5.2.1 三版本教材的例题编写共同点 |
5.2.2 三版本教材各自的例题编写特色 |
第6章 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 |
6.1 调查过程 |
6.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6.1.2 问卷的基本情况 |
6.1.3 样本的选取 |
6.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6.2.1 统计分析的整体图景 |
6.2.2 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差异检验 |
6.3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 |
7.1.1 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 |
7.1.2 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 |
7.1.3 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 |
7.1.4 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 |
7.1.5 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 |
7.1.6 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 |
7.2 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 |
7.2.1 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 |
7.2.2 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 |
7.2.3 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 |
7.2.4 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 |
7.2.5 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 |
7.2.6 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 |
7.3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
7.3.1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
7.3.2 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新成效探析——以西师版为例 |
第8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原因 |
1.2 本研究的基本目的与主要问题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加拿大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 |
2.2 关于数学教材比较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中学数学“不等式”内容的文献综述 |
2.4 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中加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的宏观比较 |
4.1 不等式内容教材编写特点的比较 |
4.2 不等式内容结构体系的比较 |
4.3 不等式内容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五章 中加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的微观比较 |
5.1 关于不等式具体内容的比较 |
5.2 习题比较 |
5.3 例题比较 |
5.4 不等式内容在两国教材中的地位 |
第六章 中加“不等式”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比较 |
6.1 各类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以及条件说明 |
6.2 例举中加教材“不等式”内容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能力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过程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总体研究现状 |
3 研究中相关概念及其涵义 |
3.1 问题解决 |
3.2 数学解题能力 |
3.3 平面几何题解题能力 |
4 初中平面几何解题的基本方法 |
4.1 线与角部分 |
4.2 三角形部分 |
4.3 平行四边形部分 |
4.4 圆性质的应用 |
5 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调查研究 |
5.1 调查对象 |
5.2 调查过程 |
5.3 数据的收集 |
5.4 数据的分析 |
5.4.1 前测数据分析 |
5.4.2 后测数据分析 |
5.5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6 教学建议及案例 |
6.1 教学建议 |
6.2 解题策略的教学案例分析 |
7 研究结果及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2.1 研究不足之处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高中数学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1 课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思路 |
1.4 论文的预期目标 |
第2章 变式教学的文献综述 |
2.1 有关变式的定义 |
2.2 有关变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3.1 调查对象 |
3.2 测试卷的设计、使用和分析 |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1 学生问卷的设计 |
3.3.2 教师问卷的设计 |
3.3.3 调查问卷的使用 |
3.3.4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
第4章 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
4.1 测试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对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 对学生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5章 高中数学课本例题与习题变式的原则与策略 |
5.1 课本例题与习题变式的原则 |
5.2 课本例题与习题变式策略 |
第6章 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案例 |
6.1 条件的演变 |
6.2 结论的延伸 |
6.3 条件与结论互换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中的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考复习中提高数学例题教学效率的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1 从教师教的角度发掘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
1.1.2 从学生学的角度认识例题学习存在的问题 |
1.1.3 高考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例题教学的有关概念的界定 |
2.2 例题教学的功能 |
2.3 关于课堂例题教学的文献综述 |
2.3.1 中外例题教学的研究 |
2.3.2 对教材例题教学的研究 |
2.3.3 高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研究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范例教学理论 |
2.4.2 样例学习理论 |
2.4.3 学习迁移理论 |
2.4.4 有效教学理论 |
第3章 对高考复习中例题教学的研究调查及分析 |
3.1 高考复习课例题教学的调查设计方案 |
3.1.1 调查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1.4 调查实施过程 |
3.2 对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2 对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 影响高考复习中例题教学效率的分析 |
3.3.1 师生教与学的不平衡导致例题教学中师生的对立矛盾 |
3.3.2 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例题教学过程中缺乏质疑探究精神 |
3.3.3 师生对例题教与学的经验不足导致例题教学过程中拓展延伸受限 |
3.3.4 反思总结不到位导致学生“例题千万道,解后抛脑后”的尴尬 |
第4章 提高高考复习中例题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研究 |
4.1 精心设计例题,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
4.1.1 例题设计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托,控制例题难易程度 |
4.1.2 例题设计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实现“查漏补缺”的目的 |
4.1.3 例题设计要注重题型的相关性,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提炼 |
4.2 “讲透”例题,促进学生的知识、方法的建构 |
4.2.1 加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
4.2.2 适时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
4.2.3 拓展变式,诱发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
4.3 反思例题教学成果,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
4.3.1 反思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4.3.2 反思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4.3.3 反思例题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
4.3.4 反思例题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
第5章 实施策略后的效果分析及研究后的思考建议 |
5.1 实施策略后的效果分析 |
5.2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5.3 对实施过程中尚需注意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高考复习中数学例题教学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2: 高考复习中数学例题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致谢 |
四、指导学生解一道例题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艳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2]SOLO分类理论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XX实验高级中学为例[D]. 陈柽梓.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3]高中数学习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D]. 房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9)
- [4]初中不等式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D]. 廖彩云. 广州大学, 2019(01)
- [5]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研究[D]. 蒋蔻松.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 宋运明. 西南大学, 2014(04)
- [7]关于中国与加拿大中学数学教材“不等式”内容的比较研究[D]. 曹阳. 广州大学, 2016(03)
- [8]初中生平面几何解题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 饶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高中数学课本例题和习题变式研究[D]. 孙金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10]高考复习中提高数学例题教学效率的实践策略研究[D]. 刘晓洁. 苏州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