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动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动

一、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位(论文文献综述)

徐康波[1](2021)在《基于改进J-A模型的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网架构日趋复杂,电网中安全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其继电保护装置是作为设备安全稳定的一道重要防线。在变压器保护中,对内部故障以及励磁涌流的辨识是保障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的关键。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J-A模型的变压器等效模型以及J-A模型与继电保护结合的保护方法。首先,分析了变压器励磁涌流的相关原理,介绍了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对模型中影响励磁涌流的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了基于电流波形特性、电压波形特性、电流与电压波形结合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其次,为了探究变压器在励磁涌流中的磁化过程,对变压器的经典等效模型进行研究,建立变压器磁化过程中的数学模型。针对原始方程中能量不平衡问题,引入涡流损耗和额外损耗对原始的J-A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改进后的J-A模型。具体介绍了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基于粒子群算法对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识别。最后,对改进后的J-A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J-A模型可以反映变压器的磁滞过程。在研究了差动保护与二次谐波制动的保护后,本文提出了将J-A模型引入二次谐波的提取过程,探究不同温度情况下继电保护的有效性。对不同情况下的保护动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差动保护与二次谐波保护可以有防止励磁涌流的误动作,将J-A模型引入后可以对二次谐波的制动系数进行调整,有效反映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刘涛[2](2020)在《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系统和输变电装备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变压器、互感器等静止的铁磁元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果其性能不满足设计和运行要求将会造成电力系统停电事故,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量的分析调查统计表明,静止铁磁元件制造过程中的铁心、绕组的选取和制造工艺是造成静止铁磁元件损毁的主要原因,对静止铁磁元件进行电磁特性试验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试验能反映出铁心、线圈的绝缘不良、松动、移位、匝间短路和工艺缺陷等。然而常规传统的试验方法存在试验电压高、设备体积大、质量重、试验效率和安全风险高的缺点,新型变频测试方法普遍存在测试准确性、一致性差和价格昂贵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当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小型化的技术和装置。本文明确了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的核心思路是将低频电源作为激励源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LUCAS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变频测试的静止铁磁元件等效数学模型,模型中直流电阻、漏感、涡流等效电阻、磁滞损耗等多个参量均与频率具有相关性。其次提出了低频激励下各个电磁特性参数的计算分析方法,对静止铁磁元件施加不同频率、相同磁通密度的激励电压,测量励磁电压U和励磁电流I的矩阵,计算涡流损耗系数We和磁滞损耗系数Wh,分离涡流损耗电流ie、磁滞损耗电流ih,分离ih的基波分量和谐波分量,合成工频励磁电流,通过计算可得漏感、励磁特性和谐波电流值,最后利用极性翻转的直流电压源进行静止铁磁元件剩磁测量。最后进行小型化检测装置设计和研制,包括EMI滤波、APFC电路、全桥DC-DC隔离电路、正弦波逆变电路和方波电路、采样控制电路等,利用研制的样机对变压器、互感器进行电磁特性测试,测试结果与常规工频试验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样机研制和试验验证表明静止铁磁元件电磁特性检测小型化装置能大幅降低试验设备容量、体积重量、试验电压和安全风险,提高试验效率,实现检测装置小型化的研究目标。

石砚秋[3](2020)在《高精度相位差式磁调制直流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动汽车、光伏发电等直流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直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计量、保护设备之一,直流传感器在测量直流漏电流、保护直流用电设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发并设计稳定可靠的直流传感器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意义。现有的磁调制传感器磁芯多以硅钢片、铁氧体为主,而这些材料的初始磁导率较低,它们并非磁芯材料的最佳选择。本文选取强磁导率的坡莫合金作为磁调制直流传感器的磁芯材料,磁芯上绕有两个尺寸一样但方向相反的线圈,利用差分检测的方法降低传感器电路中因零点漂移造成的测量误差。该传感器基于相位差磁调制原理,通过检测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变化量间接获取直流漏电流的信息,极大的提高了传感器的精确度和稳定性。然后,在仿真软件Pspice中分别建立了单线圈和双线圈结构的磁调制直流漏电流传感器模型。对两种情形下的仿真波形和脉宽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双线圈结构的磁调制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线性度,证明了采用双线圈的方案来克服零点漂移是正确的。最后,对磁调制传感器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分别进行了设计。传感器的主控芯片采用高性能的STM32单片机,并用KeilμVision5软件对单片机进行编程。搭建了传感器系统的测试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在-50m A~+50m A的直流电流范围内,传感器具有很好的线性度,达到了设计需求,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张伟[4](2020)在《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镍铜钴铁氧体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铁氧体材料在磁性材料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其它也具有混合尖晶石晶体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磁性陶瓷,并且表现出非常好的化学、机械、电、磁和光磁性能。镍铜钴铁氧体以其超高的矫顽力、较大的高频磁导率和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以及优异的化学性与耐腐蚀性,在磁记录、电存储设备领域、吸波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本文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磁性La3+离子、Mn2+离子掺杂镍铜钴铁氧体以及使用不同的络合剂合成镍铜钴纳米铁氧体,并对其磁性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1.采用溶胶-凝胶自燃法制备了化学组分为Ni0.2Cu0.1Co0.7Fe2-xLaxO4(x=0.0、0.025、0.05、0.075、0.1)的La3+离子掺杂Ni-Cu-Co纳米铁氧体。所有样品均在950℃的温度下烧结。XRD分析证实了所有制备的样品具有立方尖晶石结构。随着La3+离子含量的增加,晶格常数先减小后增加。FTIR测量结果也证实了所制备样品的尖晶石结构的形成。随着La3+离子含量的增加,四面体吸收带?1向高频一侧移动。TEM图像显示存在球形立方纳米颗粒。使用VSM来测量和分析样品的磁性性能。随着La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s)、剩余磁化强度(Mr)、矫顽力(Hc)、各向异性常数先增大后减小。相比于其它掺杂量的样品,在x=0.025时,样品具有最佳的磁性性能。这表明了适量的La3+离子掺杂可以改善Ni-Cu-Co铁氧体样品的磁性性能。与此同时,观察到样品磁矩的减少,这可能归因于非磁性La3+离子替代Fe3+离子(5μB),从而导致了净总磁矩的减小。2.通过溶胶-凝胶自燃法成功合成了Ni0.2Cu0.2Co0.6-xMnxFe2O4(x=0.0、0.1、0.2、0.3、0.4)铁氧体纳米颗粒。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掺杂量的Mn2+离子对Ni-Cu-Co铁氧体的结构以及磁性性能的影响。所有制备的铁氧体样品通过XRD的测量证实了其具有单相立方尖晶石结构。而且,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没有发现其它外相的产生,这也进一步表明了掺杂的Mn2+离子进入了尖晶石铁氧体的晶格。同时,FTIR的测量也证实了铁氧体尖晶石结构的形成,并且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四面体位置Fe-O键的吸收带向低频移动。通过TEM观察到所制备的铁氧体颗粒的形貌是球形立方体。EDX的测量结果表明了合成的铁氧体具有纯相和结构,并成功实现了Mn2+掺杂。使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量不同Mn2+离子含量取代Ni-Cu-Co铁氧体的磁性性能。随着Mn2+离子含量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Ms)、矫顽力(Hc)、磁矩(μB)以及各向异性常数(K)的值先增加然后减小。当Mn2+离子含量为0.1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的最大值分别为61.95 emu/g和689.76 Oe。与纯样品和其他取代样品相比,当Mn2+离子的取代量为x=0.1时,可获得更好的磁性性能。这表明了适量的Mn2+离子替代Co2+离子可以提高Ni-Cu-Co铁氧体的磁性性能。但是,过量的Mn2+离子替代将会导致铁氧体的铁磁性减弱。与此同时,实验制备的适量Mn2+离子取代的Ni-Cu-Co铁氧体适用于磁存储设备。3.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EDTA、蛋清、草酸、酒石酸和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制备了具有化学组分为Ni0.2Cu0.1Co0.7Fe2O4的Ni-Cu-Co铁氧体纳米颗粒。通过XRD的测量证实了其尖晶石相形成,这是尖晶石结构的铁氧体具有最强的(311)峰的特征。不同络合剂制备的铁氧体样品所具有的晶格常数约为8.38?。同时,也观察到不同的络合剂对铁氧体样品的平均微晶尺寸(30-40 nm)有一定的影响。尖晶石结构的形成还通过FTIR测量得到证实。SEM和TEM所观察到的图像表明存在球形立方体颗粒。通过EDX证明合成样品具有纯相和结构,Ni0.2Cu0.1Co0.7Fe2O4中的主要元素为Ni、Cu、Co、Fe和O。由XPS证实了尖晶石铁氧体纳米颗粒的阳离子再分布。磁性性能通过VSM测量,磁滞回线的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些样品的铁磁行为。与其它络合剂(EDTA、蛋清、酒石酸和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制备的样品相比,草酸作为络合剂制备的样品具有最大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这些铁氧体具有高矫顽力。用草酸制备的样品比用其他络合剂制备的样品具有更好的磁性。这表明草酸作为络合剂比其他络合剂具有更强的样品络合能力,并且金属离子在前体溶液中的水解更少。

陈东军[5](2019)在《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钢绞线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承力部件,不论是成型尚未投入使用的构件,还是已投入运营中的成品都存在获知有效预应力的实际需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钢铰线应力无损检测受到工程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因钢绞线包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得适于斜拉索索力的动测法、适于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法以及适于外露结构的应力释放法等应力测试方法均较难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应力测试。为此,在分析预应力钢铰线应力的直接测量技术和间接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方法,推导了应力-磁导率-频率数学物理(力学)关系公式,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方法,并完成实验室模型试验验证。不同于常规基于力磁耦合效应的铁磁钢材应力测试方法,本文利用磁弹效应中的应力致磁性能改变效应,将钢铰线直接作为LC振荡电路元件,不需要设置外磁场激励,通过测定振荡电路的电磁谐振频率得出应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应力场与外加磁场的畴转等效性,建立铁磁体应力与应力磁化场的理论关系。以磁导率作为拉力作用下畴转(磁畴壁移动与转动)磁化效应的主要参数,利用应力场的磁弹效应与外磁场对铁磁体磁畴壁结构运动(变形)在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的一致性,开展铁磁晶体的应力致磁各向异性与外磁场下畴转磁化的等效性分析,把应力构建成附加应力磁场,并与外磁场共同参与对铁磁材料的整个技术磁化,形成力磁复合场的耦合作用,附加磁场量化了应力对初始磁导率的影响作用,完善了铁磁材料非线性磁弹性耦合理论。(2)把钢铰线视为是LC振荡电路中具有谐振电感效应的电感元件,分析钢铰线应力、长度、截面形式、尺寸、螺线数和螺线捻距等构造参数对钢绞线电感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绞线的单圆大直径有限长导线模型和单层长柱模型等两种电感模型。针对不同应力水平控制下的电感变化,用多元函数偏微分方式进行一阶线性近似处理,将电感变化因素归结为应力、长度和螺旋升角等三个主要因素,并讨论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3)开展了钢铰线力-磁-电谐振特性的频测应力检测理论研究。把钢铰线在外力作用下的磁弹效应与LC振荡电路中的电感谐振效应机理有机整合,建立了应力-谐振频率关系模型,形成了基于LC电磁谐振原理的力频谐振理论。(4)研制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开发了以LC电磁振荡电路为硬件架构,采用PGFA处理器编制了 LC振荡电路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研发了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实现对包含预应力钢绞线的电磁振荡电路谐振频率测试。(5)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模型。设计并实施了长度为5米,10米和15米三种规格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电磁振荡式应力测试试验,利用前述电磁振荡电路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建立了钢铰线应力与其谐振频率的试验拟合曲线,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张小楠[6](2019)在《Fe、Ni基金属玻璃的离子辐照损伤研究》文中提出磁约束等离子体聚变装置中,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与边缘等离子体刮削层接触,受到强流粒子轰击。面临强辐照环境,传统晶体材料易出现开裂、脱落等行为。金属玻璃具有独特的长程无序结构且包含大量的自由体积有利于容纳入射离子,被认为可能具有更好的耐辐照性能。其中Fe、Ni基金属玻璃由于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较高的玻璃转化温度以及较宽的过冷液相区成为应用于辐照环境中的热门候选材料。本文着眼于阐述长程无序结构在辐照环境中为金属玻璃带来的性能优势,以及辐照参数如离子能量、种类等对材料辐照行为的影响。采用He离子辐照Fe、Ni基金属玻璃与金属钨、低活化钢,探讨不同材料结构对耐He离子辐照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低、中、高三种能量的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分析离子能量对金属玻璃辐照损伤行为的影响;比较H、He离子辐照以及其复合辐照时金属玻璃的损伤,讨论H、He离子产生损伤过程的差异。论文第一章综述了传统晶体耐辐照材料如钨、钼、低活化钢等辐照性能的不足,引出具有长程无序、各向同性结构且包含大量自由体积的金属玻璃可能具有更优越的耐辐照性能。综述了关于不同组分的金属玻璃的辐照行为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研究方向:金属玻璃与晶体金属相比辐照损伤阂值、机制的差异;比较不同组元金属玻璃的耐辐照性能;离子能量、种类及复合辐照对金属玻璃辐照行为的影响。论文第二章根据第一章的研究思路介绍了完成实验的平台、分析方法和使用仪器的实验参数,选择的辐照实验靶材料的参数和加工清洗过程,以及辐照实验的详细参数。论文第三章给出了 SRIM程序模拟计算辐照损伤的结果。得到能量为700 eV时,He离子在材料中损失能量由核能损主导转为电子能损主导,这一结果为辐照实验能量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指导。300 keV的He离子辐照在金属钨中产生的原子移位损伤小于金属玻璃中的,为比较材料抗辐照性能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计算结果还给出了离子入射材料时的能量耗散过程,其中大部分能量用于带来电子的激发电离和晶格振动,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形成原子移位,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离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同时通过比较H、He离子产生的损伤计算结果,帮助理解两种离子形成辐照损伤机制的差异。论文第四章比较了 300 keV的He离子辐照下,Fe、Ni基金属玻璃和金属钨、低活化钢辐照行为的差别,给出了金属玻璃的微结构随辐照剂量增加的演化过程,描述了其中泡成核与生长机制,得到金属玻璃中自由体积与长程无序结构有助于其容纳更多入射离子与原子移位损伤,其表面损伤阈值明显高于金属钨和低活化钢。同时比较三种金属玻璃的结构辐照响应,发现组分原子具有更大半径差及更负混合焓的金属玻璃具有更好的辐照结构稳定性,为筛选耐辐照金属玻璃提供了参考条件。论文第五章给出了不同能量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发现低能离子辐照,金属玻璃表面形成波浪状起伏,中高能量离子辐照使金属玻璃表面开裂脱落,提出低能核能损主导机制下表面粘性流以及溅射原子沉积的自组织生长,中高能电子能损主导机制下局部喷流的压力波使表面破裂两种表面演化机制。几百keV到几MeV能量范围的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中原子有序排列均先形成β-Mn型相。论文第六章观察了 H离子辐照下Ni基金属玻璃与金属钨的损伤行为,与He离子辐照比较,H原子由于更小的溅射产额,在金属玻璃表面诱导的粗糙化程度更小,同时H离子入射到金属玻璃中没有形成泡层。此外比较了 He、H离子复合辐照与单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时产生的损伤,描述了 He、H离子复合辐照下金属玻璃的损伤状况,复合辐照时,金属玻璃中的泡密度增加而尺寸减小,泡形成机制转变为移动与捕获。论文第七章对研究课题的进行总结,给出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同时分析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并对后续工作进行展望。

张杰[7](2019)在《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缺陷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钢因其强度高、塑性好、耐冲击、性能可靠等特点,在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的设备关键构件中应用广泛,其结构损伤检测和健康状态评估对质量控制和安全可靠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磁光成像检测作为一种直观、可视化无损检测技术,在缺陷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然而,当前磁光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直流、工频或者涡流激励展开,受材料磁滞和成像技术的限制,磁光图像频谱单一,只能识别简单形状缺陷;而实际构件中缺陷形状复杂,当前检测技术无法准确有效识别。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从磁光成像检测方法的理论、模型、检测平台、识别方法等四个方面,开展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复杂形状缺陷检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以分子环电流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漏磁场螺线管模型。深入研究磁偶极子模型和分子环电流模型,分析二者优缺点,构建基于环电流的螺线管模型。在理论上,该模型克服了磁偶极子模型高度依赖于磁荷分布的设定的问题,分析了磁阻、试件端面、内部环电流等对环电流模型的影响机理,解决了大试件小缺陷仿真难题,验证了漏磁场螺线管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且指出了同等仿真精度下,螺线管模型的计算速度优于有限元方法。为了实现交变激励下缺陷漏磁场动态建模,引入Jiles-Atherton(JA)磁滞回线,构建交变激励下缺陷漏磁场动态螺线管模型,为复杂形状缺陷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型。(2)以螺线管相互作用力为依据,提出了复杂形状缺陷的螺线管模型,研究了正交磁场下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分布规律。针对实际构件中缺陷方向和形状的未知性,分析了单向激励情况下,简单缺陷和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特征,指出单向激励无法有效激励不同角度简单缺陷和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正交激励并分析了其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特征,构建了基于螺线管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复杂形状缺陷漏磁场螺线管模型,给出了复杂形状缺陷漏磁场的拐点畸变和中线畸变特征的理论解释;并与磁偶极子模型、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复杂形状缺陷漏磁场螺线管模型的有效性。(3)以低频正交激励为核心,设计了磁光成像检测平台,并对其激励频率进行优化。为满足试件有效磁化、频谱信息丰富、高质量磁光图像采集等要求,对磁光成像检测平台中磁轭、激励源、光源、磁光传感器、图像采集器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了不同正交激励频率下缺陷漏磁场序列中单周期内漏磁场强度信息,选取最佳激励频率,实现复杂形状缺陷的高质量磁光图像序列采集,为复杂形状缺陷的准确识别提供了实验平台。(4)以磁光图像序列时频域特征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级决策的复杂形状缺陷识别方法。结合复杂形状缺陷漏磁场特征,将磁光图像分为不同特征区域,分析磁光图像序列中不同区域的时频域特征。针对畸变干扰的乘性噪声特性和畸变造成的图像失真与对比度失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同态滤波频域增强算法,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CLAHE)作为同态滤波参数,作用于幅度频域谱,实现幅度频谱归一化和畸变区域对比度均衡化的多尺度频域增强。结果表明,该频域增强方法可有效分割畸变区域,并准确识别复杂形状缺陷,且进一步实验表明可有效检测铁磁性构件中更为复杂的缺陷。从理论模型、仿真与实验结果,均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检测平台普适性广,对铁磁性构件结构损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沙瑞[8](2019)在《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裂心式电抗器减振降噪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裂心式电抗器可以限制工频过电压,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输电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电抗器长期运行产生的振动噪声不仅会影响周围环境,还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为了寻找能够有效降低振动噪声的新方法,本文选取裂心式叠片铁心电抗器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硅钢片磁致伸缩效应对裂心式电抗器铁心电磁特性和振动计算的影响规律,对样机进行了电磁振动数值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磁特性测量装置,对取向硅钢片和无取向硅钢片沿不同方向的磁化和磁致伸缩特性曲线进行了测量,从最大程度上反映了铁心实际的工作状态。以电工硅钢片磁化、磁致伸缩特性测量曲线为数据基础,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法将磁化和磁致伸缩特性曲线处理成单值曲线,为后期有限元计算提供了数据基础。基于两种类型硅钢片磁特性测量数据,提出了采用取向和无取向硅钢交替组成主磁路的铁心结构。为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根据能量原理和理论分析,建立了裂心式铁心电抗器三维磁-机械耦合模型。通过开源型多物理场数值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电抗器进行了振动分析。最后,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设计并制作电抗器样机,搭建了裂心式电抗器电磁振动测量平台。通过德国SQuadrigaII振动噪声测量系统对电抗器样机进行振动数据采样,将数值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减振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优化裂心式电抗器铁心结构,降低叠片铁心电抗器电磁振动噪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兆宇[9](2018)在《基于LabVIEW的材料磁特性参数测量系统》文中指出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磁性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磁性材料种类繁多,各具特性。如何测量磁性材料的磁特性参数,将不同的材料应用在合适恰当的领域,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既符合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也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论文是在磁通测量法原理的硬件装置基础上,基于LabVIEW开发环境,实现的材料磁特性参数测量系统。本测量系统采集数据,完成数据处理,快速准确地显示磁化曲线、退磁曲线与磁能积曲线、磁滞回线以及特性参数剩磁Br、矫顽力Hc。本测量系统优化了人机交互设计,操作简单。不但可以直观获取测量到的特性曲线与特性参数,还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在本地文件,便于多次测量的对比与后续的调阅。最后,通过对于同一材料的两次测量,证明了本测量系统良好的复现性和精度。

顾舒娅[10](2018)在《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磁性材料随着高铁运输、军事航海、大型桥梁工程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需要合适的无损检测技术来迅速有效地测定材料的机械性能。巴克豪森噪声检测技术因其检测原理而特别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残余应力状态及微观结构的评估和检测。本课题就是探求采用该检测技术测算铁磁性材料的部分机械性能参数的方法,在完成巴克豪森噪声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然后利用该系统对铁磁性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建立材料机械性能参数和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特征值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对巴克豪森噪声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加以说明,随后从该技术的理论基础展开,阐述了巴克豪森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在完成相关理论研究后开发了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并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利用该系统针对齿轮和钢板两类铁磁性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材料的部分机械性能参数和巴克豪森噪声信号特征值开展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二者间定量转化的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综合运用巴克豪森噪声检测与其他三类电磁无损检测方法进行融合分析,验证该领域多信息融合分析方向的可行性。

二、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改进J-A模型的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保护研究现状
        1.2.2 铁磁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参数识别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分析及识别方法
    2.1 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原因
        2.1.1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
        2.1.2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
    2.2 励磁涌流的影响因素
        2.2.1 初相角
        2.2.2 剩磁
        2.2.3 电源电压
        2.2.4 系统阻抗
    2.3 励磁涌流的识别方法
        2.3.1 基于电流波形特征的识别方法
        2.3.2 基于电压波形特征的识别方法
        2.3.3 基于电流与电压量的识别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模型的改进与参数识别研究
    3.1 传统J-A模型
    3.2 模型参数对基本磁滞曲线的影响
    3.3 J-A模型的改进
    3.4 模型的参数识别
        3.4.1 算法介绍
        3.4.2 J-A参数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滞回线与保护算法研究
    4.1 磁滞回线
    4.2 比率差动与二次谐波结合的保护制动方法研究
    4.3 变压器保护仿真
        4.3.1 变压器内部故障保护仿真
        4.3.2 变压器外部故障保护制动仿真
        4.3.3 结合J-A模型的变压器励磁涌流制动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和电抗器的试验方法和设备
        1.2.2 互感器的试验方法及设备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试验数学模型和试验方法研究
    2.1 铁磁元件试验数学模型的建立
        2.1.1 T型等效模型
        2.1.2 基于非线性等效电路的Lucas模型
        2.1.3 低频率下的模型研究
    2.2 低频激励下试验分析方法研究
        2.2.1 低频激励的测试基本理论
        2.2.2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心损耗的方法
        2.2.3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心空载电流谐波的方法
        2.2.4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磁元件漏感的方法
        2.2.5 低频激励下测试铁磁元件励磁特性的方法
        2.2.6 铁磁元件剩磁测试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小型化检测装置设计
    3.1 小型化检测装置整体架构
    3.2 小型化检测装置工作流程
    3.3 小型化检测装置的低频功率电源的设计
        3.3.1 低频电源的功率级总体方案
        3.3.2 低频变频电源技术架构
        3.3.3 功率电路模块设计
        3.3.4 采样电路设计
        3.3.5 DSP28335控制模块设计
        3.3.6 NI工控机模块设计分析
    3.4 小型化检测装置展示
    3.5 小型化检测装置和工频方法的对比: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铁磁元件电磁特性小型化检测装置试验验证
    4.1 变压器漏感测试和对比
    4.2 铁磁元件铁心损耗测试和对比
    4.3 不同铁磁元件励磁特性测试和对比
    4.4 变压器空载谐波电流测试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高精度相位差式磁调制直流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直流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零磁通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分流器研究现状
        1.2.3 霍尔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2.4 磁调制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磁芯材料的选择及分析
    2.1 坡莫合金材料概述
    2.2 磁芯材料特性分析
    2.3 坡莫合金与其他磁芯材料对比
    2.4 确定磁芯的线圈匝数和线圈尺寸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调制直流漏电流传感器原理
    3.1 双磁芯差动式磁调制
    3.2 单磁芯相位差式磁调制
        3.2.1 相位差磁调制原理
        3.2.2 方波振荡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Spice的磁调制直流传感器模型仿真
    4.1 PSpice仿真软件简介
        4.1.1 PSpice的功能和特点分析
        4.1.2 利用PSpice设计电路流程
    4.2 基于PSpice的仿真实验
        4.2.1 单线圈磁调制直流传感器模型研究
        4.2.2 双线圈磁调制直流传感器模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数字直流传感器的设计
    5.1 传感器的硬件设计
        5.1.1 主控芯片介绍
        5.1.2 低通滤波电路
        5.1.3 信号放大电路
        5.1.4 系统按键电路
        5.1.5 LED灯显示和报警电路
        5.1.6 RS485总线介绍
    5.2 传感器的软件设计
        5.2.1 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5.2.2 系统主程序
        5.2.3 系统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3 传感器的测试
        5.3.1 搭建测试平台
        5.3.2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4)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纳米材料
    1.3 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概述
    1.4 尖晶石型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1.5 镍铜钴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1.6 稀土离子掺杂铁氧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的制备和主要表征方法
    2.1 镍铜钴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2.2 镍铜钴铁氧体的主要表征方法
第3章 La~(3+)离子掺杂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n~(2+)离子替代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络合剂制备对Ni-Cu-Co纳米铁氧体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
        1.1.2 预应力损失造成的工程病害及实例
        1.1.3 预应力时变性和有效应力检测
        1.1.4 预应力检测常用方法和本文研究意义
    1.2 现有预应力检测原理和技术概述
        1.2.1 预应力直接检测技术
        1.2.2 预应力间接检测技术
    1.3 力磁效应用于铁磁构件应力检测及工程实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磁材料铁磁学基本理论和磁弹效应分析
    2.1 引言
    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基本理论
        2.2.1 磁性材料磁畴能量理论
        2.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和基本参量
    2.3 铁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计算的方法原理
        2.3.1 单轴各向异性磁化模式
        2.3.2 可逆壁移磁导率计算
        2.3.3 畴转磁导率计算
    2.4 应力对铁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2.4.1 应力致磁各向异性分析
        2.4.2 应力-磁化性能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场-磁场等效模式的应力-磁导率关系
    3.1 前言
    3.2 外部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2.1 力场和磁场等效性分析
        3.2.2 基于等效法的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3 力磁耦合作用下铁磁体磁化响应行为
        3.3.1 力场和磁场对磁化性质的耦合作用
        3.3.2 等效场模式或多场耦合作用磁参数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绞线电感效应和LC并联电磁回路
    4.1 前言
    4.2 钢铰线构造特点和力学性能
        4.2.1 钢铰线结构特点
        4.2.2 螺线结构与力学性能
    4.3 钢铰线电感性分析及自感计算模型
        4.3.1 钢铰线电感元件适用性分析
        4.3.2 钢铰线电感计算简化模型
    4.4 钢铰线电感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5 拉伸作用对钢铰线电感量的影响
    4.6 LC并联回路和谐振特性
        4.6.1 LC电路电磁振荡过程及电学量变化
        4.6.2 LC并联谐振回路频率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谐振效应的应力-频率关系模型和测试系统
    5.1 前言
    5.2 电磁谐振效应的钢铰线应力-频率关系模型
    5.3 钢铰线LC电磁振荡应力测试系统研制
        5.3.1 系统设计和总体组成
        5.3.2 硬件系统模块设备组成
        5.3.3 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裸筋钢铰线应力-频率谐振关系试验
    6.1 前言
    6.2 验证试验方案
        6.2.1 试验方案
        6.2.2 测试仪器设备与检测平台搭建
        6.2.3 轴向拉伸应力加载及频率采集方案
    6.3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6.3.1 试验数据相关性拟合
        6.3.2 钢绞线力频特性分析
    6.4 温度变化对力频谐振状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试验
    7.1 前言
    7.2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理论研究
        7.2.1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2.2 竖向荷载下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3 混凝土梁钢铰线拉应力-频率测定试验
        7.3.1 混凝土短梁设计与制作
        7.3.2 试验系统平台搭建
        7.3.3 钢铰线轴向张拉力频试验
    7.4 竖向荷载下混凝土梁钢铰线应力测试
        7.4.1 竖向荷载循环加载方案
        7.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7.4.3 竖向荷载下破坏试验
    7.5 无粘结混凝土梁竖向加载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
    7.6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1 外力拉伸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2 竖向荷载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6)Fe、Ni基金属玻璃的离子辐照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核聚变
        1.1.1 核聚变的提出与发展
        1.1.2 核聚变装置中的面向等离子体的材料问题
        1.1.3 太空辐照环境中的材料问题
    1.2 传统晶体材料耐辐照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金属钨的辐照损伤行为
        1.2.2 金属钼、低活化钢等晶体材料的辐照损伤行为
        1.2.3 改进晶体材料耐辐照性能的方法
    1.3 面向等离子体候选材料—金属玻璃
        1.3.1 金属玻璃的发展与优异性能
        1.3.2 金属玻璃的耐辐照性能研究
    1.4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 实验设备、方法及实验内容
    2.1 辐照平台
        2.1.1 材料辐照实验装置(Materials Irradiation Experiment System,MIES)
        2.1.2 320 kV全离子综合实验平台
        2.1.3 4.5MV静电加速器
    2.2 模拟计算
        2.2.1 The 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Matter(SRIM)程序
    2.3 检测分析
        2.3.1 结构与缺陷分析
        2.3.2 表面形貌分析
        2.3.3 性能分析
    2.4 实验内容及参数
        2.4.1 不同结构的材料的离子辐照的响应行为
        2.4.2 离子能量对金属玻璃辐照行为的影响
        2.4.3 离子种类及复合辐照对材料损伤行为的影响
3 辐照损伤的模拟计算
    3.1 300 keV He离子辐照金属玻璃与金属钨、CLF-1钢的损伤计算
    3.2 不同能量的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计算
    3.3 H离子及H/He离子复合辐照金属玻璃的损伤计算
        3.3.1 H/He离子辐照金属玻璃Ni_(62)Ta_(38)的损伤
        3.3.2 H/He离子复合辐照金属玻璃Fe_(80)Si_7B_(13)的损伤
    3.4 本章小结
4 300 keV He离子辐照金属玻璃、金属钨及钢的损伤行为
    4.1 300 keV 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4.1.1 Fe基金属玻璃的结构变化
        4.1.2 Fe基金属玻璃中的He泡与缺陷分析
        4.1.3 Fe基金属玻璃中的表面损伤
        4.1.4 金属玻璃Fe_(80)Si_7B_(13)的磁性能变化
    4.2 300 keV He离子辐照Ni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4.2.1 Ni基金属玻璃的结构变化
        4.2.2 Ni基金属玻璃的泡分析
        4.2.3 Ni基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
    4.3 300 keV He离子辐照金属钨的损伤行为
        4.3.1 金属钨的结构损伤
        4.3.2 金属钨的表面损伤
        4.3.3 金属钨的硬度变化
    4.4 300 keV He离子辐照CLF-1钢的损伤行为
        4.4.1 CLF-1钢的结构损伤及He泡形成
        4.4.2 CLF-1钢的表面损伤
        4.4.3 CLF-1钢的硬度变化
    4.5 金属玻璃及金属W、CLF-1钢辐照损伤机制讨论与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能量的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5.1 200 eV 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5.1.1 Fe基金属玻璃的结构损伤与表层缺陷
        5.1.2 Fe基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
        5.1.3 Fe基金属玻璃的光学性能-表面反射率的变化
    5.2 2 MeV He离子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5.2.1 Fe基金属玻璃的结构损伤与泡形成
        5.2.2 Fe基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
        5.2.3 Fe基金属玻璃的光学性能-表面反射率的变化
        5.2.4 Fe基金属玻璃的磁性能变化
    5.3 不同能量的He离子辐照损伤机制探讨
        5.3.1 不同能损机制下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比较
        5.3.2 中高能离子辐照下金属玻璃的结构损伤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离子种类对辐照损伤行为的影响以及离子复合辐照效应
    6.1 250 keV H离子辐照Ni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6.1.1 Ni基金属玻璃的结构损伤
        6.1.2 Ni基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
    6.2 250 keV H离子辐照金属钨的损伤行为
        6.2.1 金属钨的结构变化
        6.2.2 金属钨的表面损伤
    6.3 H离子与He离子辐照Ni基金属玻璃的结构演化与泡的比较
    6.4 He离子与H离子复合辐照Fe基金属玻璃的损伤行为
        6.4.1 Fe基金属玻璃的结构损伤与泡分析
        6.4.2 Fe基金属玻璃的表面损伤
        6.4.3 Fe基金属玻璃的磁性能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缺陷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铁磁性材料缺陷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磁光成像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环电流的缺陷漏磁场螺线管模型研究
    2.1 磁光成像相关理论基础
        2.1.1 磁光成像理论基础
        2.1.2 磁介质漏磁场模型
    2.2 基于环电流的漏磁场螺线管模型构建
    2.3 缺陷静态漏磁场的螺线管模型研究
        2.3.1 漏磁场静态螺线管模型构建
        2.3.2 漏磁场静态螺线管模型仿真与分析
        2.3.3 漏磁场静态螺线管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
    2.4 缺陷动态漏磁场的螺线管模型研究
        2.4.1 铁磁性材料动态激励下的JA磁滞模型
        2.4.2 漏磁场动态螺线管模型研究与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交磁场下复杂形状缺陷的磁光成像规律研究
    3.1 基于单向激励磁场的缺陷漏磁场特征分析
        3.1.1 单向激励磁场下简单形状缺陷的漏磁场分布
        3.1.2 单向激励磁场下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分布
    3.2 正交磁场下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特征分析
        3.2.1 正交激励磁场模型分析
        3.2.2 复杂形状缺陷的漏磁场特征分析
        3.2.3 复杂形状缺陷漏磁场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检测平台搭建
        3.3.1 磁光成像检测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3.3.2 低频正交激励源的频率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像素级决策的磁光图像序列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4.1 复杂形状缺陷磁光图像序列特征分析
    4.2 基于磁光图像序列空间域特征的复杂形状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4.2.1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磁光图像分割与缺陷识别
        4.2.2 基于CLAHE非线性变换的磁光图像增强与缺陷识别
    4.3 基于磁光图像序列频域特征的复杂形状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4.3.1 基于FFT的磁光图像序列频谱特征分析
        4.3.2 基于多尺度同态滤波的图像重构与缺陷识别方法
    4.4 复杂形状缺陷的磁光成像检测实验及识别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裂心式电抗器减振降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工硅钢片的磁致伸缩特性
        1.2.1 电工硅钢片磁致伸缩效应及影响因素
        1.2.2 电工硅钢片磁致伸缩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1.3 考虑磁致伸缩叠片铁心电磁振动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工硅钢片磁化和磁致伸缩特性
    2.1 硅钢片的磁性测量基础
        2.1.1 硅钢片磁化特性
        2.1.2 硅钢片磁致伸缩特性
    2.2 正弦激励下电工硅钢片磁化和磁致伸缩特性测量
        2.2.1 电工硅钢片磁化特性测量
        2.2.2 电工硅钢片磁致伸缩特性测量
    2.3 电工硅钢片各向异性分析
        2.3.1 电工硅钢片晶体结构各向异性
        2.3.2 电工硅钢片材料形状各向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裂心式电抗器电磁振动数值分析
    3.1 铁心电磁-机械耦合系统分析
        3.1.1 磁场基本方程
        3.1.2 弹性力场基本方程
        3.1.3 磁-机械耦合系统能量
    3.2 方程离散求解及单元分析
        3.2.1 方程离散求解
        3.2.2 单元分析
    3.3 电磁力的数值分析
        3.3.1 洛伦兹力
        3.3.2 麦克斯韦力
        3.3.3 磁致伸缩力
    3.4 虚位移原理和能量平衡公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裂心式电抗器磁-机械数值分析
    4.1 建立计算模型
    4.2 改进铁心结构
    4.3 数值计算与分析
        4.3.1 磁场计算
        4.3.2 振动位移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裂心式电抗器电磁振动实验研究
    5.1 实验原理
    5.2 样机振动测试与应力分析
    5.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LabVIEW的材料磁特性参数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与磁性材料简介
    1.2 磁性材料测量方法简介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基本原理及LabVIEW开发环境介绍
    2.1 磁通测量法基本原理
    2.2 LabVIEW开发环境介绍
        2.2.1 LabVIEW程序基本构成
        2.2.2 LabVIEW程序基本特点和优势
        2.2.3 主要应用领域
第三章 测量系统程序设计
    3.1 通讯
    3.2 控制与采集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提取
        3.3.2 数据分流
        3.3.3 数据转换和存储
    3.4 数据运算与图像显示
        3.4.1 模式选择
        3.4.2 样品面积计算
        3.4.3 数学运算及图像显示
        3.4.4 特性曲线——磁化曲线
        3.4.5 特性曲线——退磁曲线与磁能积
        3.4.6 特性曲线——磁滞回线
    3.5 特性参数
        3.5.1 剩磁Br
        3.5.2 矫顽力Hc
第四章 实验数据
    4.1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
第五章 实验结论及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无损检测技术
    1.3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发展
        1.3.2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巴克豪森噪声检测的理论基础
    2.1 磁畴与磁畴壁
    2.2 磁化理论
        2.2.1 技术磁化
        2.2.2 磁滞回线
    2.3 巴克豪森噪声产生机理
    2.4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影响因素
        2.4.1 应力
        2.4.2 显微组织
        2.4.3 外部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检测系统硬件整体设计
    3.2 激励电路模块
        3.2.1 激励信号产生电路
        3.2.2 激励信号调节电路
        3.2.3 激励信号功率放大电路
    3.3 检测探头模块
        3.3.1 磁化器设计
        3.3.2 检测线圈设计
    3.4 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3.5 采集卡模块
    3.6 工控机模块
    3.7 控制电路模块
        3.7.1 微控制器选型
        3.7.2 按键与旋钮设计
    3.8 电源管理模块
        3.8.1 系统电源设计
        3.8.2 电池电量监测设计
        3.8.3 系统一键关机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克豪森噪声信号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检测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4.2 控制模块软件
        4.2.1 波形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4.2.2 数字电位器的软件设计
    4.3 串口通信
        4.3.1 通信协议
        4.3.2 通信流程
    4.4 人机交互界面
        4.4.1 登陆验证功能设计
        4.4.2 主窗体设计
        4.4.3 设置窗体设计
    4.5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4.5.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5.2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参数实验分析
    5.1 试件制备
    5.2 实验平台设计
        5.2.1 三维定位装置与试件夹具
        5.2.2 系统重复性验证实验
    5.3 机械性能参数与MBN信号特征值的关系
        5.3.1 齿轮材料参数分析
        5.3.2 钢板材料参数分析
    5.4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机械性能参数推算
        5.4.1 建模思路
        5.4.2 BP神经网络
        5.4.3 BP神经网络建模结果分析
    5.5 多种电磁检测方法融合分析
        5.5.1 多种电磁检测方法
        5.5.2 融合分析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改进J-A模型的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D]. 徐康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静止铁磁元件的电磁特性检测装置小型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高精度相位差式磁调制直流传感器的研究[D]. 石砚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4]溶胶-凝胶法制备Ni-Cu-Co铁氧体纳米磁性材料的掺杂特性研究[D]. 张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D]. 陈东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Fe、Ni基金属玻璃的离子辐照损伤研究[D]. 张小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低频正交激励的磁光成像缺陷检测研究[D]. 张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裂心式电抗器减振降噪方法研究[D]. 沙瑞.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9]基于LabVIEW的材料磁特性参数测量系统[D]. 牛兆宇. 吉林大学, 2018(01)
  • [10]基于巴克豪森原理的铁磁性材料机械性能研究[D]. 顾舒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自动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