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决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20)在《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域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受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京津冀三地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矛盾突出,有些方面甚至呈现出“断崖式”落差,是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典型代表。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力推进三地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环境等社会事业发展,已经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界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视角研究京津冀这一热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则非常鲜见。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对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以社会公平为视角,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共享发展为价值导向,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论证,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和京津冀区域有关数据,充分论证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以及实现均等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客观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和时空演变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与实现路径提供精准问题靶向。核心概念是论文展开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理论依据和现实价值是立论的重要根据。本文首先在阐释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均等化的基础上,揭示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具体实践。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理论探讨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形成了以“生产公平”“分配公平”“制度公平”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性”“相对性”“人本性”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经过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和苏联建设实践,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公平理论得到再次发展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苏联成功经验并认真吸取其失败教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形成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本质内涵,以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制度正义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明了保障公平权利、促进社会公平、重视分配正义的价值导向,并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蕴含的公平、正义观点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同时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践,指导京津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新时代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实践。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践行,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破解制约因素,寻找求解路径是论题研究的原动力。本文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后,明确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系统回顾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客观梳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新进展,归纳总结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难点,阐述存在着:地区间利益博弈未消失、重点领域立法尚待突破、法律位阶和效力尚不高、公众参与机制尚不健全、立法评估机制有待完善等权利和规则公平方面的问题;存在着跨区域政府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权力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差距明显等机会公平方面的问题,前瞻分析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举措。为深入把握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熵权法、综合指数得分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地级市层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时间序列与空间格局演化情况。在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定性和定量分析后,论证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镇结构失衡、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探寻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提供精准问题靶向。在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应然理论论证,并对其现状进行实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基本公平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和其构想,即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为指导,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第二,要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经;第三,要构建政府间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格局,政府顶层设计是推进京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组织保障;第四,加快完善京津冀协同立法机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治体系是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保障。第五,加强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等,进一步完善财政、户籍等配套政策的体制机制是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第六,要推行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新模式,统筹协调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全领域”合作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均等化的秩序保证。总之,京津冀在地理区位上紧密相连、经济发展上彼此依赖、人文精神上相互融合,决定了京津冀作为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必须协同发展,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论证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特征及时代内涵,阐述其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在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均等化的构想,旨在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付文军[2](2016)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事业,这意味着他既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对国民经济学展开理论省思。得益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对一切存在的实践批判、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内在批判和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得以凸显。深谙“批判之道”,是马克思思想得以持续发力的关键。批判乃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批判而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而经济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向。借由“资本之思”而实现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最终达至“自由王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完整画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早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异化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范畴的理论省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具体而言,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从“财产权”到“私有制”、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从“感性直观”到实践、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即是马克思在研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思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熟时期,借助于之前的学术积淀,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长、减少人数和增加产量、节约和浪费、价值的增殖和丧失——的论说。同时,马克思还展开了对“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体系由此生成。作为一部现代性“诊断说明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多维意蕴,并先后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人类之谜和资本拜物教的秘密。最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市场”和“时空”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范畴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总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确证,各种掩盖于物物关系之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澄明。通过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马克思做着借思想触及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面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主要是新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在场”,充分表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理论之于时代的意义。在我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硕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反过来印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力。

韩璐[3](2019)在《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劳动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对劳动这一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命题的深入研究和逻辑展开,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劳动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劳动解放前景的希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从历史的审判、现实的批判,以及未来的研判中构成了一个在时空上贯连的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并由此成为了在当代依然具有理论阐释力和实践价值的思想武器。而当我们潜入文本进行详细解读和阐释时,就又会发现,对劳动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概念本身,因为这个议题的考察可以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主线,而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便有可能得以探寻到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整体性建构逻辑。也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批判劳动的本质和矛盾运动规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而结合资本主义发展和对于整个人类劳动境况和生存境遇的反思,历史唯物主义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理论意涵。只有看到人,看到使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劳动,我们才能看到劳动过程所必然依托和建立的人的社会和人的历史关系,由此也才能真正寻找到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望到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为:理论溯源→文本解读→观点辨析→理解维度→当代价值。具体来说,一是以“广义”的理论来源为考察,即突破“三大来源”解读说,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人类思想史的灿烂星空中考察,通过立体的、整体的、演进的马克思主义时空视野来研究。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为依据,通过对文本按时间顺序的考察和阐释,对劳动观进行一个孕育、萌芽、创立、发展、延伸的理论发展轨迹的追寻,以期在历史动态的文本视域之中,对马克思恩格斯总体的劳动观加以梳理。三是注重劳动观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交锋”,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科学道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辨析与批判;并以尊重事实的态度,寻求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之间关于“劳动观”理论内容表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每一个阶段主要代表着作的文本解读,辨析出理论的前后联系,进而展示出劳动观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统一。四是延伸和拓展对劳动观阐释的理解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内容与方法的具体联系中,深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劳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认识,深化对劳动观本身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内核的认识。五是将理论研究关照于当代现实,在前述历史的、文本的、辨析的解读基础上,让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劳动观在理论、实践、价值的当代视域中发声,进一步阐发马克思恩格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上述的内容,本文总体形成的观点或可能的创新点有如下几个:其一,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思想家通过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总体思想资源的选择、组合、改造和原创性的阐释过程中形成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也必须在尊重思想承继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其“发展史”的历史语境,阐明理论与这些“思想酵素”的源流关系,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评价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把他们之间的思想互动机制呈现出来,由此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所处的历史语境和解释学处境。其二,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本身的产物,从历史事实出发去形成理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科学依据。对劳动历史资料的充分考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是以对历史事实材料的占有为前提的;而在人类劳动史的解读中,历史唯物主义抽象的哲学范畴和概念定义,也在现实经济活动各自具体化的事实和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哲学理论与社会经济过程紧密联系,劳动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演化内在嵌合,马克思恩格斯由此真正实现了反转抽象理性的哲学革命。其三,“劳动观”的理论内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整体,单纯的割裂它们,谈论哪一个理论自身的演进,都是单薄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就是强调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意境中去探寻劳动观的全部理论内容,坚持把劳动观视为是一种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历史性的理论学说,进而在对劳动观的整体性把握中,更深刻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完成对自身丰富的、复杂的、完整的构建的。第四,对劳动的认识必须回归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这一哲学概念之中,由此,劳动观的理论张力才能真正凸显出来。“劳动观”是属于历史观范畴的,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才科学回答了劳动是人类从动物界超越出来的历史活动,也正是从对劳动、劳动力、劳动关系、劳动者、劳动解放的新的定位中,形成了解释历史的新的哲学派别,即劳动历史唯物主义。故此,马克思必然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发展史必须用劳动发展史来解释这样的独特结论。第五,美好生活的希冀正与劳动者的劳动处境、劳动尊严、劳动权利、劳动价值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所探寻的“劳动”问题,不仅是对人类解放未来思考的珍贵启迪,也是留给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探寻的意义生长点。物质财富越充沛,科技越发展,越需要去反思和审视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越需要去尊重和敬畏人的劳动创造和人的智慧成果。物质生产本身的历史必然性必须要靠物质生产来超越,而人正是所有物质生产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掌控者,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文明的新境界,也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创造,人才能在这种最基本、最根本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真实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杨建飞[4](2004)在《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认知基础和思想背景的一种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哲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思想方法论关联。科学哲学构成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层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基础和思想意义背景。从历史、理论、机理、绩效等方面研究论证这种影响和关联的真实性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课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本项研究的前沿进展,从思想和方法论角度分析了科学哲学及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演进。以此为基础和背景,坚持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比较系统的分析了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的关系。专题研究了古代希腊哲学与西方古代经济的同步和一体化的存在;中世纪《圣经》和经院哲学中的价值理论与伦理主义经济思想;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对古典经济学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方法论关联。波谱尔证伪主义对于现代货币主义的影响;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凯恩斯主义和《通论》发展演化在方法论和框架上的相关和吻合;科学哲学历史学派与当代新制度学派思想上的一致性;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与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思想关联和相通;“经济人”假说三次转向的科学哲学涵义;库恩历史学派范式论对于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背景意义。 在专题研究之后,论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科学哲学影响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约束条件、具体表现和特征。以文献计量学为方法,对于这种影响的绩效进行了初步的经验检验和估计。 在专题和理论及经验估计基础上,从科学哲学出发,分析了现代经济学前沿进展中的方法论趋势,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信念的真、善、美三元构成,认为这种信念构成了经济学范式创新与革命的深层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及其思想成长的背景。最后,作为对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关联从方法论角度研究的结果,文章尝试性地构想了现代经济学范式创新与革命的方法论模式,并以此种方法论模式为工具和出发点,批评了新古典和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局限,对于新世纪现代经济学的进展的思想涵义及其多元性的价值意义、前景、可能性等进行了分析评述和估计预测。

刘新刚[5](2020)在《《资本论》续篇之谜与解答》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论》续篇问题常说常新,学界或推定《资本论》的理想结构形态,或还原马克思的现实创作过程,形成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陷入难解的分歧,至今无法界定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完整样态"。我们用实践观点展开考察,着眼于《资本论》创作这一实践活动。这一视角下,"六册计划"中其他内容是《资本论》的"可能的续篇",这种"可能"是就"续篇"和《资本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一致性而言的,也是就当时马克思个人状况及历史发展不足以为"续篇"提供成熟条件而言的。有鉴于此,学界推进《资本论》研究的重心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新的社会条件和人类实践,在新时代重新界定谱写《资本论》续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

张华波[6](2018)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是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共同活动的本性。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共同存在性”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人是共同体中的人,共同体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及个人实现变革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中轴线的地位。马克思一生都在认识、研究和探索人类共同体既有存在形式、共同活动方式、依赖关系及其历史进程的问题。他的探索和研究都集中于,何种共同体形式下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找到了出路,就是致力于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本文以“史”为线、以“论”为要,系统、整体、规范、严谨地梳理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按照理论渊源、演变及评论逐步展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思想史和科学体系的理论价值,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的需要,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是无产阶级专政走向“真正共同体”的指导。本文是国内外第一篇从“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比较完整、系统的全景式的研究,能够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起到较好的补充。全文共十章,以规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分五个时期(第五章至第十章)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了全景式展现。论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是对马克思文献中涉及共同体文章和着作进行了细致阅读和深入研究;然后根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生成脉络和不同时期呈现的理论特点,分五个时期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一)”、“发展时期(二)”、“完善时期”进行了严谨、细致而翔实地梳理;再次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做了论述,对“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与主要范畴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最后对马克思着作中与“共同体”有关的术语运用及特点进行了清理、归类和辨析,并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构建提供的政治智慧和有益启示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期依据、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五个方面对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第二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做了简略论述。第三章对“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与主要范畴做了界定和阐述。第四章对马克思着作中与“共同体”有关的术语运用及特点做了清理、归类与辨析;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分期依据做了说明。第五章对1835年8月—1841年4月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早期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萌芽时期的共同体思想。第六章对1842年5月—1845年2月期间的十二篇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初创时期的共同体思想。第七章对1845年春—1848年2月期间的六篇文献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形成时期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时期按照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1848年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发展(时间跨度大致是1848年2月—1879年9月),另外一条线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发展(时间跨度大致是1857年—1883年),这就是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第十章对马克思晚年(时间跨度大致是1879年秋—1882年底),即共同体思想的完善时期进行了研究。结语部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做了探讨和思考。

李隽旸[7](2017)在《西西里远征:过度扩张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指出当下研究国家为何过度扩张的两类分析路径都不能解释一个经典案例:公元前415年雅典的西西里远征。因此,本研究结合现有两类分析路径,修改社会联盟理论模型,并制作广义推论。在该推论的帮助下,本研究发现,雅典的帝国政策影响作为帝国中心的城邦的公共财政,并对城邦内不同要素的所有者产生差异化的利得分配效应。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雅典帝国从和平政策中获得可观收入,形成敷益全体公民、尤其贴补劳动者的财政结构。战争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帝国收入减少,但分配效应极化,劳动者从帝国的战争选项中获益更多,与一贯倾向于帝国扩张的港口商人群体形成新的社会联盟。帝国政策的和平选项无法立足,大规模军事远征西西里决策应运而出。其中劳动者受到公共财政结构演变影响而导致的对外政策偏好转变,是雅典帝国政策转向战争选项、从而决定远征西西里、进而重启大战的关键变量。面向古典学,本研究试图阐明雅典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机理,从制度角度解释古今作家对民主政体的批评。面向国际政治经济学,面向过度扩张的国内政治过程这一问题领域,本研究依据一项古老而重要的经验证据,有机结合现有两大类分析路径,为过度扩张的国内政治过程搭建新的复合理论框架。

田丽娜[8](2017)在《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及其当代价值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提出我国杰出的经济开拓者陈云,在长期从事经济领导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读陈云经济问题意识的逻辑思路及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发现问题;其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问题;第三,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启发效应解决问题。

郭绍均[9](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作为一个特殊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的一门学科。如果不在系统的视阈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那么既难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的形态和特征,也难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构成和机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一个亟待认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梳理和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的学理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首先应解决的基本原理问题和基本任务。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要想“研之有理”或者“研之有据”,其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系统地把学理资源整理和表述出来。古代社会的系统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系统科学的主要见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科系统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罗盘和地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来说,关键概念的科学程度及其解释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最为关键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客观现实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特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不仅是一个构造的特殊社会系统,而且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学科系统。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性质是由马克思主义性质、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人文性共同塑造而成并体现出来的。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只有科学厘定其学科边界、学科交叉以及这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辨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定位,并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出现学科泛化、学科异化等不良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历程梳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和非常必要的历史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必然有其演变过程、演进规律、演化趋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科学化为主题的时期(1978年―1983年),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科化为主题的时期(1983年―2006年),第三个阶段是以系统化和精细化为主题的时期(2006年至今)。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进规律既有内部驱动规律,又有外部导引规律。其中,实践根基规律、学理支撑规律、队伍保障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进的内部驱动规律;社会规定规律、党政领导规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进的外部导引规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化已凸显出两个主要趋向,即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趋向、内涵性和创新性的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最基本的研究内容和最关键的研究环节。只有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到底有哪些要素,才能真正认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反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不作分析或者分析得不透彻,就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陷入空谈或空想的窠臼。总得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由实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活动)、理论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知识)、队伍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专业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平台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建制条件)共同组成的整体,这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设和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只有探明并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结构意蕴,才能真正理解好和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结构意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关联、学科生态、运行机制、功能彰显等问题。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关联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实践要素、理论要素、队伍要素、专业要素和平台要素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谁也不能离开谁,同时这五大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它们的地位可以按照源起要素来排列、形成时序来排列、基础性来排列、核心性来排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不仅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时空结构,而且共同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结构。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学科生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既有纵向方位,又有横向关系。具体而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纵向方位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上位学科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系统)去考虑,也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下位学科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各分支学科的系统)去考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横向关系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系统的关系去整体考量,也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外的邻近相关学科系统的关系去综合考量。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政策引导机制、管理建制机制、学科文化机制和环境影响机制。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具有扞卫政权的治理功能、探索真理的研究功能、培养人才的育人功能、建设社会的服务功能。正处于至关重要之发展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并非尽善尽美,故应当优化它并且使它优化。正因为如此,首先,应当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建设原则。这要求遵循和利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分析与综合相互补的原则、整体与局部相统筹的原则、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相联动的原则。其次,应当摸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发展难题。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在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专门知识、人才队伍、专业设置、建制条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再次,应当辨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调适角度、整体性调适、规范性调适、内涵性调适、协同性调适、创新性调适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应当有机统一起来的调适角度。最后,应当科学地厘清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具体对策。这些改进对策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发展难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具体则包括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研究理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教学质量、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要造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人才队伍、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专业建设、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建制水平。

徐淑云[10](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域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一)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二)均等与均等化
        (三)关于公平、公正、正义的界定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形成历程
        (三)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列宁的公平理论
        (一)列宁公平理论的思想来源
        (二)列宁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主义公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公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共产党公平理论的发展脉络
        (三)中国共产党公平理论的时代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指导
        (一)指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导向
        (二)指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三)指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归属
    二、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法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践行权利公平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践行机会公平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践行规则公平
第三章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科学内涵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要求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和低水平均衡阶段
        (二)改革开放至2013 年:碎片化和有限协同阶段
        (三)2014 年至今: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深化阶段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成效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融合不断深入
        (二)京津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日趋紧密
        (三)京津冀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协作日益深化
        (四)京津冀基本公共环境服务改善较为明显
    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实表现
        (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现地区失衡状态
        (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立法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选择方法的标准
        (二)选择方法的运用
        (三)数据来源
        (四)评价指标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演化特征
        (一)宏观时间序列演化特征分析
        (二)微观时间序列演化特征分析
        (三)阶段性演化特征分析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回归分析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双核心-圈层状特征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南北分异特征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东西分异特征
        (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章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因素
        (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差异化
        (二)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制约基本公共发服务均等化的历史因素
        (一)国家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政策
        (二)国家城市偏向的城乡发展政策
        (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权力配置不均衡
        (四)京津冀区域资源配置行政色彩浓厚
    三、城镇化结构失衡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一)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待优化
        (二)北京市虹吸效应及其“大城市病”
        (三)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四、政策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因素
        (一)跨区域政府间协调、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不完善
        (二)公共财政制度尚待完善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
        (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指导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研究
    一、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坚持共享发展
    二、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一)动态调整: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定位
        (二)多元协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保障
        (三)标准化规划: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方针
    三、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
        (一)加快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
        (二)融合发展京津冀城乡经济
    四、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任务
        (一)统筹构建政府间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稳步推行重点区域辐射带动“递进式”发展模式
        (三)统筹协调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全领域”合作
        (四)加快完善有关公共财政、户籍等配套政策的体制机制
        (五)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和监督问责机制
        (六)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治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缘何聚焦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何谓批判?
    第二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
        一、批判他人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二、回应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三、自我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
        一、实践地批判
        二、辩证地批判
        三、历史地批判
        四、内在地批判
        五、总体地批判
    第四节 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本章小结 批判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进路
    第一节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转向
        一、从哲学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经济批判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过程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问题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方法
        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尺度
    本章小结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转换
    第一节 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解决困惑已久的物质利益难题
        一、疑惑:“应有”和“现有”的对立
        二、解惑:“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三、深思:通达人类解放的道路
        四、立场:“市民社会”抑或“人类社会”?
    第二节 从“财产权”到“私有制”:前置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大问题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与占有
        二、私有财产的紧张本质与主体本质
        三、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第三节 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劳动的积极本质与否定本质
        一、劳动的两种样态: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
        二、异化理论的多维意蕴
        三、异化劳动的出场逻辑
        四、异化劳动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从“感性直观”到科学的“实践”概念: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一、传统认识论思想的积弊
        二、“现代实践”概念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第五节 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初步阐明
        一、两种历史观的交锋:思想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思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科学演进
    第六节 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初现
        一、“贫困的哲学”的高明之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
        二、“贫困的哲学”的失足之处:难以摆脱的“理性”原则
        三、“哲学的贫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成果的初步展现
    第七节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科学批判理论的回归与践履
        一、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文明面相
        二、与多种思潮的对话和指导社会运动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旨趣
    本章小结 从毁灭性批判到建构性批判
第四章 《资本论》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雏形初成
    第一节 从巴黎到伦敦:通达《资本论》的艰辛之路
        一、巴黎时期:《资本论》的“史前期”
        二、布鲁塞尔时期:《资本论》的“孕育期”
        三、伦敦时期:《资本论》的“创作期”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批判”
        一、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言说语境
        二、政治经济学“再批判”的理论问题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稿”: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架构”
        一、历史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多重话语体系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图构
    本章小结 通往《资本论》的“思想驿站”和“历史路标”
第五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逻辑生成
    第一节 《资本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与双重批判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二律背反”
        二、双重批判之下的历史结局
        三、《资本论》透视出的新革命
    第二节 商品批判:商品与“商品世界”的谜疑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商品范畴
        二、价值形式的奥秘与商品经济的特征
        三、“商品世界”谜疑的崭露与破解
    第三节 货币批判:货币与“货币文明”的显形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货币范畴
        二、货币之为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
        三、货币神性的显形与货币幽灵的驱散
    第四节 劳动批判:劳动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劳动范畴
        二、劳动的三维向度与“人类之谜”的解答
        三、劳动的救赎与人类文明的回归
    第五节 资本批判:资本与“资本世界”的祛蔽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资本范畴
        二、资本逻辑及其批判的内在张力
        三、资本拜物教的出场与“祛魅”
    本章小结 严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叙事体系
第六章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的总体考量
    第一节 分工批判:分工与“人类历史”的进阶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分工范畴
        二、分工的发展轨迹及其社会效应
        三、分工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的前景
    第二节 市场批判: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市场范畴
        二、市场文明的张力与发展
        三、商品经济的作用与归宿
    第三节 时空批判:“时空之维”与资本循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时间与空间范畴
        二、资本循环与运转的时空之维
        三、《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是与时”
    本章小结“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第七章 21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与《资本论》的“凯旋”
    第一节 《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论》的“继承”,抑或“超越”?
        一、皮凯蒂究竟说了什么?
        二、皮凯蒂的“支持”与“反对”
        三、从《资本论》到《21世纪资本论》:“有了皮凯蒂,我们仍需要马克思”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在21世纪的“回归”
        一、为什么要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哪些理论?
        三、如何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跨越时空
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历程:从否定到接受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一、批判私有制弊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批判资本的逻辑,继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三、批判经济自由化,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调控
        四、批判经济拜物教,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一、坚持创新发展,引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
        三、坚持绿色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
        四、坚持开放发展,吸收人类市场经济文明成果
        五、坚持共享发展,体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本章小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思想来源的总体评述
    第二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劳动思想
        一、荷马时代:分配的正义与劳动的价值
        二、古希腊时期:被鄙视的劳动与初期的分工
        三、古罗马时期:劳动者的惨景与公正的希冀
    第三节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劳动救赎说与价格公平论
        二、新教伦理:劳动天职说与神意分工论
    第四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劳动是财富之父和剩余价值的存在
        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与劳动尺度概念
        三、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与相对工资说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劳动思想
        一、从康德到谢林:人是什么和“活动”的原则
        二、黑格尔:“否定性行动”与自由真正的“显现”
    第六节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劳动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和差别分配原则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和劳动协作制
        三、欧文:劳动价值论和分配正义思想
    第七节 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
        一、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行动哲学和“实践”的范畴
        二、从费尔巴哈到赫斯:“感性直观的人”和行动的哲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观形成史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思想萌芽
        一、德语作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观
        二、博士论文:对“自我意识”的哲学史探寻
        三、《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的探寻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
        二、《德法年鉴》时期:向实践的唯物哲学的转变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历史之谜
        四、《神圣家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迈向成熟“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感性活动”的哲学革命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唯物史观的形成
        三、《哲学的贫困》: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雇佣劳动与资本》:雇佣关系的对抗性及向自由劳动的复归
    第四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成熟发展时期
        一、《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一般劳动”的概念
        二、《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创造资本的劳动
        三、《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劳动”的本质内涵
        四、《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成熟表述
    第五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哥达纲领批判》:“共产主义劳动论”
        二、“两大历史笔记”:人类社会发展史与劳动解放的真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扞卫与发展
    第一节 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天才萌芽”
        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劳动者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扞卫
        一、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所做出的贡献
        二、《反杜林论》对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扞卫
    第三节 恩格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创造性引申与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反自然性和反人性的批判
        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劳动”地位的评述
        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历史哲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一节 释疑“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的提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谈论“劳动”?
        二、劳动唯物主义在何种意义上属于实践唯物主义范畴?
        三、能否以“劳动”来透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劳动——人
        一、青年马克思为什么选择伊壁鸠鲁?
        二、“自由意志”如何关照到“现实的人”?
        三、批判的矛头何以指向“劳动”?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起点何以是“劳动——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逻辑:劳动的历史与现实的人
        一、一般劳动与人的自然属性
        二、生产劳动与人的社会存在
        三、雇佣劳动与人的异化状态
        四、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理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理论回应与时代关照
    第一节 理论回应: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一、后马克思主义者抛掷来的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会怎样回应?
    第二节 时代关照:现代科技所催生的新劳动形态
        一、三次科技革命与劳动形态的改变
        二、新劳动形态下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遇到的质疑
    第三节 当代价值:体面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体面劳动是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本质诉求
        二、新时代对劳动主体地位的强调
    第四节 未来理想:通往自由之路
        一、共产主义是劳动自由解放的理想社会
        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认知基础和思想背景的一种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问题与背景
    一、 问题的提出
        1 、 当代西方经济学进展的思想方法特征
        2 、 西方经济学基本范式的危机
        3 、 西方经济学应对危机的方法论战略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已有的工作及其评述
    四、 本文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 古代哲学与经济学的同态与一体化
        2 逻辑实证主义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影响
        3 证伪主义方法论上的卓越贡献
        4 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理念和方法论原则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多元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前沿进展中的方法论趋势保持了思想上的一致性
    五、 本文的思路和框架
    六、 本文的特色
    七、 可能的创新
    八、 不足和未解的问题
第二章 科学哲学思想的生成、进化、趋势及其特征
    一、 逻辑主义的科学哲学
        1 完全和永恒形式理性导向的逻辑实证主义
        2 以批判和反驳方法揭示科学界限的证伪主义
    二、 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
        1 还原科学历史面目和真实生存情景的范式论
        2 偏好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研究纲领方法论”
        3 “怎么都行”的无政府(权威)主义方法论立场和科学知识多元衍生思想和极端自由主义的科学哲学
    三、 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
        1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及其现存内容
        2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创新
        3 后现代科学哲学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前沿动向
    四、 从线性、非线性到博弈的思想趋向
        1 初期线性化的取向
        2 顺应并走向非线性的趋势
        3 博弈论方法论的解释框架及其良好的适用性
第三章 西方经济学思想的历史演化和方法论范式的转换
    一、 生动而真实的智慧历程:从古典、新古典、新古典综合派的权威统领到当代多元思想相容并存下的共同发展的格局
        1 源于哲学理性和智慧的追思:西方经济学问题的萌生与原点的确立
        2 在中世纪反功利主义及伦理道德思维下的存续:基于《圣经》的逻辑推理与引申
        3 科学经济学思想的原点和前锋: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
        4 基于自由主义价值论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古典经济学的创立
        5 经济学主题思想的转移:效用、价格、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数学化和物理学化方案
    二. 20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复兴与光大
    三. 数量学派与历史学派:竞争而又共生的两种思想方法论趋势
    四. 体制安排之外的自强不息的探索者: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派思想概观
第四章 科学哲学对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 早熟的哲学与经济学的萌芽:古希腊哲学与经济学原始形态的同步与一体化共存
        1 宇宙和谐的自然秩序观与社会经济秩序设想
        2 “万物皆数”与经济学的数理方法及理性主义的兴起
        3 原子论的本体论与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出发点及分析型方法论的选择
        4 “人是万物尺度”与劳动价值论及主观效用价值论的思想萌芽
    二、 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二元互补哲学方法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创建
        1 源于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市场制度的设计
        2 机械力学有序自然观与“看不见的手”支配下的“市场出清”
        3 英国“经验论”及法国“唯理论”背景下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选择
        4 人道主义、人的主体性地位与劳动价值论的潜意识及伦理学解读
    三、 逻辑实证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的思想和方法论关联
        1 逻辑实证主义及新占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2 关联的自然科学基础:牛顿经典物理学
        3 逻辑实证主义与新古典学派在方法论准则上的一致性
        4 科学知识观与经济学基础观上的同向性
    四、 波普尔证伪主义对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的影响
        1 思想背景及问题的来源
        2 证伪主义与弗里曼的经济学方法论立场
        3 波普尔开放社会、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与弗里德曼经济自由选择思想
        4 经验证伪及证实原则与货币需求函数基本假说的有效性及可证伪性
        5 世界3的知识进化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贡献
    五、 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视角下的凯恩斯学派的产生与进化
        1 基本背景
        2 学源和专业共同体的创立:源于危机的凯恩斯革命
        3 一个完整且完美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方法论”
        4 《通论》作为研究纲领方法论的运行与深化
        5 研究纲领方法论在反常和竞争中的不断进步
        6 研究纲领前景预测
    六、 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与当代制度学派的方法论框架
        1 一般背景分析
        2 “范式论”的科学观与制度学派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框架
        3 历史主义方法论立场与经济制度生成上的路径依赖
        4 人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新制度学派的规范分析方法及对人的经济价值的合理估计
        5 库恩科学政治学思想与新制度学源中高效率制度的设计与选择
    七、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与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及博弈论的思想方法论关联
        1 背景与基本思想概要
        2 “怎么都行”、“文化经验”与古典自由主义及新古典学派基本思想的复兴趋势
        3 “解构战略”、反科学的“理智运动”与当代经济学中的反极权及国家批判思想
        4 “语境化”、“再语境化”的方法论与博弈论局中人的策略选择
        5 后现代主义的“修辞学转向”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文本思想、话语方式及理论竞争评价策略
    八、 从科学哲学看“经济人”假说的三次转向
        1 问题的提出:“经济人”假说的基本位置
        2 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的转向
        3 从工具主义转向实在论的经济解释模式的转向
        4 从个人主义的独立主体转向协作的主体间性
    九、 从库恩的“范式论”看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二元博弈及竞争共生格局
        1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对于范式论的适用性
        2 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在库恩意义上的不可通约性和非替代性
        3 从科学革命、常规科学的“解难题”看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的竞争博弈及其思想深化
        4 “范式论”视角下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科学性态分析与审视
        5 自由主义范式与干预主义两种范式竞争、博弈取胜中的“库恩损失”
第五章 科学哲学影响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的机理及模式分析
    一、 对传统问题的细微思考
    二、 科学哲学影响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的约束条件
        1 影响发生的特定时点性时间约束条件
        2 大师级经济学家的载体约束条件
        3 西方经济学范式危机的状态约束条件
        4 西方经济学范式战略调整的时期约束条件
        5 基础理论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学科和空间分布约束条件
    三、 科学哲学对于西方经济思想演化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1 西方经济学独立生存权的争取及学科及性质定位
        2 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说的调控与导向作用
        3 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选择上的影响
        4 对西方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启发、引导和调节作用
        5 基础审查作用与激发范式革命的契机
    四、 科学哲学影响西方经济学思想演化绩效的初步的经验检验和计量学分析
        1 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2 数据采集方法及归纳统计程序
        3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哲学的专题论文的分布
        4 科学哲学原创性专着被经济学家引证的统计分析
        5 影响绩效在不同样本和个案上的分布特征
        6 科学哲学文献引证频率及其与经济学思想创新的相关性估计
第六章 西方经济学的前沿进展的方法论趋势及其科学哲学背景
    一. 基本背景与问题的来源
    二. 方法论趋势及其科学哲学背景
        1 数学化、计量学化趋势及有效边界的控制
        2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物理学化趋势及其局限性
        3 社会学化及优劣势
        4 历史化、真实化和演化论化的导向
        5 博弈论方法论的广泛应用和企业理论及信息经济学的创新与进展
        6 古典主义的全面复兴及潜在价值
        7 对于西方经济学形式理性概念的批判与拓展
第七章 西方经济学创新与范式革命的认识论、知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模式
    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真、善、美的认识信念及其实现机制
        1 经济学信念的含义
        2 信念的构成与含义:真、善、美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影响
        3 真、善、美之间的均衡及其激励-约束机制
    二、 一种方法论模型和假说
        1 哲学本体论的启蒙和引导
        2 各种经济学经验事实与理论问题的识别、发现和选择
        3 作为认知结构的数学工具的创建与选择
        4 对新范式研究纲领“硬核”的觉识和设定
    三、 新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论前景的追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资本论》续篇之谜与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论》续篇之谜
二、《资本论》续篇之谜的既有解答
三、《资本论》续篇之谜的新解答
四、《资本论》续篇之谜新解答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6)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1.3 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1.4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来源
    2.1 现实依据:社会化大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关系变动
        2.1.1 传统共同体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封建生产方式
        2.1.2 需要的表现:无产阶级的兴起与构建新共同体的要求
    2.2 理论前提:西方哲学传统及其社会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
        2.2.1 古希腊哲学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注入了“黄金时代”的哲学底蕴
        2.2.2 西方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马克思具有重要的思想熏陶作用
        2.2.3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科学的支撑
        2.2.4 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提出抽象共同体范畴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2.2.5 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
        2.2.6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尤其是虚假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与主要范畴
    3.1 “共同体”概念的界定
    3.2 “共同体”的特征与功能
    3.3 “共同体”的动力机制与人的解放
    3.4 “共同体”涉及的主要范畴及其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着作中与“共同体”有关的术语运用与历史分期
    4.1 “市民社会”、“社会”与“共同体”的内涵及相关辨析
    4.2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内涵及其提出的意义
    4.3 “虚幻的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4.4 “抽象共同体”的历史进步价值及其限度
    4.5 “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和共产主义的同一性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五个时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萌芽时期
    5.1 选择职业的指针应当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5.2 事物是在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的对立和融合中发展的
    5.3 “原子偏斜运动”与“定在中的自由”
        5.3.1 原子运动的三种形式与原子偏斜
        5.3.2 显微镜发现“定在中的自由”
        5.3.3 自由是原子偏斜运动的人文寓意
        5.3.4 人的自由存在于人的社会联系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初创时期
    6.1 对国家形式、等级制和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讨
        6.1.1 国家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6.1.2 “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6.1.3 “合乎伦理和理性的共同体”的要求“应该而且可以在任何国家形式下实现”
    6.2 政治解放、人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6.2.1 “政治国家是从市民社会中得出的抽象”
        6.2.2 “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
        6.2.3 无产阶级的提出及其历史使命
    6.3 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6.3.1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6.3.2 “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
        6.3.3 “地租是通过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确定的”
        6.3.4 “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形成:“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
        6.3.5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及其根源探析
        6.3.6 “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
        6.3.7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6.4 人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
        6.4.1 货币和信贷是私有制下人的异己的中介
        6.4.2 交换和分工是私有制下人的异化的类活动
        6.4.3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6.5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6.5.1 “国家是建筑在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矛盾上”
        6.5.2 “在社会缺点中看出政治弊病的根源”而不是相反
        6.5.3 “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
    6.6 “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间必定是存在差别的”
        6.6.1 “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诞生地”
        6.6.2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6.6.3 现代世界中的每一个人既是奴隶制的成员同时又是共同体的成员
        6.6.4 “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时期
    7.1 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萌芽”:科学实践观的提出
        7.1.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1.2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1.3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7.2 共同体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的存在形式
        7.2.1 “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7.2.2 私有制是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解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7.2.3 “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的由来及其典型形式
        7.2.4 “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之路
    7.3 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揭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7.3.1 对蒲鲁东哲学的和经济学的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的揭示
        7.3.2 对社会历史结构的层次及其运动规律的进一步揭示
        7.3.3 “经济范畴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7.3.4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7.3.5 劳动阶级要“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
    7.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基础的
        7.4.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工资的本质:“工资是一定商品即劳动力的价格”
        7.4.2 资本的实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7.4.3 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产生
        7.4.4 “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
    7.5 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5.1 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
        7.5.2 无产阶级:现代资产阶级锻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
        7.5.3 共产主义革命: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时期(一)
    8.1 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8.1.1 阶级对立是由特定社会内部的物质关系决定的
        8.1.2 革命是不同阶级之间冲突的突变形式
        8.1.3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同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机遇
        8.1.4 “超阶级”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8.1.5 打碎国家机器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8.1.6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
    8.2 民主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自由解放的条件
        8.2.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2.2 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遵循与客观和实际条件的一致
        8.2.3 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及其革命局限和不彻底性
        8.2.4 阶级矛盾促使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8.3 巴黎公社是通向“真正共同体”的政治探索
        8.3.1 对资产阶级国家“虚假共同体”的再揭露
        8.3.2 巴黎公社是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8.3.3 巴黎公社“革命的对象”是“国家本身”
        8.3.4 无产阶级专政向“真正共同体”过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8.4 “真正共同体”的预见与错误思潮的批判
        8.4.1 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
        8.4.2 在反对无政府主义中阐述无产阶级国家观
        8.4.3 在反对机会主义中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8.4.4 在清算拉萨尔主义中提出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时期(二)
    9.1 “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9.1.1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9.1.2 追求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9.2 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下共同体的历史进步性
        9.2.1 “为人的依赖关系造成普遍的基础”
        9.2.2 “真正的财富源泉打开了”
        9.2.3 时间是度量财富的标准
    9.3 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下共同体的“虚假”与“抽象”
        9.3.1 “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
        9.3.2 “货币上共同体只是抽象”
        9.3.3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假共同体本质的揭露
    9.4 “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9.4.1 “原始的形式”和“派生的形式”
        9.4.2 “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
        9.4.3 “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9.5 “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资本的否定之否定
        9.5.1 “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
        9.5.2 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9.5.3 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假定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完善时期
    10.1 审视资本主义新变化:对“虚假共同体”和“抽象共同体”的再揭露
    10.2 研究世界史:共同体形式演进的拓展
    10.3 研究古代社会史:“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理论的丰富
        10.3.1 农村公社解体与通向“真正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10.3.2 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结构理论
        10.3.3 东方土地所有制和地租理论
        10.3.4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法制与文明理论
    10.4 本章小结
结语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及其当代价值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发现问题
二、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问题
三、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启发效应解决问题

(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状况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概况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成果的研究内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状况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的学理资源
    第一节 认识渊源:古代社会的系统观念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观念
        二、古代西方文明的系统观念
    第二节 原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系统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系统思想
    第三节 理据镜鉴:系统科学的主要见解
        一、系统论的主要见解
        二、信息论的主要见解
        三、控制论的主要见解
        四、协同论的主要见解
        五、复杂性科学的主要见解
        六、系统工程学的主要见解
    第四节 思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科系统观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学科建设的系统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设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学科的定义解读
        一、学科的基本内涵界定
        二、学科的相关术语比较
    第二节 系统的含义解释
        一、关于系统含义的解释众说纷纭
        二、系统是对事物整体性的科学概括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涵义解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邻接范畴及其甄别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意蕴厘定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特质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构造的特殊社会系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中国特色的学科系统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方位研判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历程省思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以科学化为主题的时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以学科化为主题的时期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以系统化和精细化为主题的时期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进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进规律的认识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进的内部驱动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进的外部导引规律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演化趋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演化趋向的内在逻辑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系统化和精细化趋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内涵性和创新性趋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实践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活动
        一、实践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中的地位
        二、实践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三、实践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
        四、实践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节 理论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知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之理论要素的内涵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之理论要素的地位解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之理论要素的理论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之理论要素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队伍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的基本价值秉持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的主要角色担当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的队伍组成结构
    第四节 专业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演变历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层次布局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
    第五节 平台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建制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研机构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讨活动平台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成果发布平台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支撑平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结构意蕴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要素关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素的相互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素的地位不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素的组成结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学科生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纵向方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横向关系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政策引导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管理建制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学科文化机制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环境影响机制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功能彰显
        一、扞卫政权的治理功能
        二、探索真理的研究功能
        三、培养人才的育人功能
        四、建设社会的服务功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分析与综合相互补的原则
        四、整体与局部相统筹的原则
        五、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相联动的原则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发展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知识方面的难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方面的难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的难题
        六、思想政治教育建制条件方面的难题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调适角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整体性调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规范性调适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内涵性调适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协同性调适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创新性调适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改进对策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研究理路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教学质量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造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人才队伍
        五、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专业建设
        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建制水平
    本章小结
结语: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政治经济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视域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 黄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付文军. 兰州大学, 2016(08)
  • [3]基于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劳动观研究[D]. 韩璐. 兰州大学, 2019(02)
  • [4]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认知基础和思想背景的一种分析框架[D]. 杨建飞. 西北大学, 2004(04)
  • [5]《资本论》续篇之谜与解答[J]. 刘新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09)
  • [6]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D]. 张华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7]西西里远征:过度扩张的政治经济学[J]. 李隽旸. 国际政治科学, 2017(04)
  • [8]陈云的经济问题意识及其当代价值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 田丽娜. 领导之友, 2017(21)
  • [9]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D]. 郭绍均. 兰州大学, 2017(01)
  • [10]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解决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