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癌症死亡回顾性调查基本结束

我省癌症死亡回顾性调查基本结束

一、我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文献综述)

沃红梅[1](2013)在《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设计、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由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类机体的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千差万别,所以需要运用统计方法来探讨其规律。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医学统计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开始逐渐发展。1948年,《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一书出版,标志着医学统计学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解放前,医学统计学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历经六十余年,但关于其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却尚不充分,鲜有医学统计学系统的史学研究发表。因此,归纳总结医学统计学发展的史学资料,对于反映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一是学科发展概况;二是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建设;三是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四是学科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介绍。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解读,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学科发展进程的概述,反映出我国医学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于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研究,从侧面反映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医学统计学学科发展的进程。最后,我们将中国医学统计学工作者划分成四代人,按照出生时间的顺序,重点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人中的代表人物。与以往仅有的一些文献相比,本研究在学会、教材和人物方面,具有更为详尽和系统总结的特点。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梳理,让后人了解中国医学统计学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医学统计学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

罗菲[2](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张敏[3](2016)在《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认为人感染禽流感是我国高发的人兽共患病,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家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着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政府为有效应对人感染禽流感疫情而积极出台防控政策。本文以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和危害性,梳理归纳出广东省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经历了“扑杀”、“休市”、“生鲜”三个政策演化阶段,运用林德布洛布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和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分别对整体政策演化过程和关键阶段政策过程进行演化逻辑分析。研究发现,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过程在防控对象、防控内容和防控效果三方面凸显渐进决策模式的特色;当“问题之窗”开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的推动下实现问题、政治、政策、经济、技术五源流的有序耦合,促进防控政策的演化。

周兰波[4](2015)在《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江苏省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研究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能为江苏省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中死于恶性肿瘤者一般情况以及恶性肿瘤死亡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1)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中死于恶性肿瘤的为212人,恶性肿瘤位列江苏省主要疾病死因顺位的第1位。(2)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2002—2012年各年死于恶性肿瘤的人数分别为3、15、16、18、15、25、29、26、22、22和21人。(3)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中死于各种恶性肿瘤的男性为148人(69.81%),女性为64人(30.19%),经x2检验,x2=39.888,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恶性肿瘤的死亡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经x2检验,x2=377.23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人群中死于恶性肿瘤的分别有113(1.904%)、32(2.538%)和67人(1.042%),经x2检验,x2=23.721,P<0.05,恶性肿瘤的死亡在地区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恶性肿瘤死亡人群中,城市为32人,占被调查点城市人群人数2436人的1.314%,乡村死亡180人,占被调查点乡村人群人数11192人的1.608%;经x2检验,x2=1.134,P>0.05,恶性肿瘤死亡的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恶性肿瘤是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的主要死因,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位列主要恶性肿瘤死因的前5位,是江苏省需要重点防治的肿瘤;(2)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死于恶性肿瘤的男性高于女性;(3)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存在差异,年龄段≥60岁的人群中死于恶性肿瘤的比例最高,年龄段<40岁的人群中死于恶性肿瘤的比例最低;(4)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在地区间的总体分布存在差异,苏北地区最低;(5)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无城、乡间的分布差异。

李文燕,林曙光,钟文玲,李晓庆,叶莺,林熙,陈铁晖[5](2016)在《福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报告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福建省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福建开展慢性病监测与调查、慢性病干预与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重点慢性病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与科学研究等工作的现状及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今后慢性病预防控制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冯国双[6](2008)在《中国癌症高发现场评价与质量控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建立了一批癌症高发现场。这些癌症高发现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多处于地域相对封闭、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少且具有遗传相对稳定性。高发现场人群不同年龄和性别对暴露于致病因素的差异或接受累积剂量不同的特点,构成了研究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独特资源优势。由于中国癌症高发现场的独特优势,在探索癌症分布和流行趋势、阐明癌症发生危险因素、进行癌症预防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以高发现场为主的研究特色。在长期努力下,癌症高发现场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某些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在癌症高发现场人群中开展针对癌症病因机制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不断总结。但至今我国不同癌症高发现场在管理、运作模式、开展肿瘤防治工作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的整理和评价,尚未见比较客观、系统的科学评价。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癌症高发现场的调查,按照研究问题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影响癌症高发现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论文第二部分,以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合作在山东临朐开展的化学干预研究为案例,对如何提高癌症高发现场防治研究的工作质量进行探讨。这些分析和比较结果将为中国癌症高发现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中,按不同癌种、地理分布、工作内容等条件非随机地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七个癌症高发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对癌症高发现场的基本概况、发病登记情况、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现场存在的问题等四个部分进行调查。所有的调查均在获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统计分析采用了秩和比法对各现场的研究项目质量及现场综合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以研究项目质量的秩和比分值作为因变量,以研究性质、研究规模大小、干预时间、服药质控措施、服药依从率、失访率、发表SCI文章影响因子七个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关于研究项目质量的标准化模型。以现场综合质量的秩和比分值为因变量,以组织设置、肿瘤登记资料质量、研究项目质量、发表论文情况、获奖情况五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建立现场综合质量的标准化模型。第二部分以临朐开展的化学干预研究作为案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对化学干预研究中的人群选择、现场工作实施、提高依从率和降低失访率、数据收集与管理等四个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第一部分的结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科研项目质量的分析,二是对现场综合质量的分析。科研项目质量分析结果表明,以研究性质(x1)、研究规模大小(x2)、干预时间(x3)、服药质控措施(x4)、服药依从率(x5)、失访率(x6)、发表SCI文章影响因子(x7)七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各现场研究项目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临朐和林州、启东、长乐和扶绥、盐亭,按百分制计算秩和比分值分别为86、86、56、42、42、39。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关于研究项目质量的标准化模型为:Y=0.119x1+0.212x2+0.210x3+0.142x4+0.209x5+0.165x6+0.219x7。现场综合质量分析结果表明,以组织设置(x1)、肿瘤登记资料质量(x2)、发表论文情况(x3)、获奖情况(x4)、研究项目质量(x5)五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现场综合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启东、林州、临朐、长乐、嘉善和扶绥、盐亭,按百分制计算的秩和比分值分别为84、71、64、48、46、46、40。建立的关于现场综合质量的标准化模型为:Y=0.055x1+0.295x2+0.315x3+0.403x4+0.241x5。第二部分以临朐化学干预研究为案例,分别对人群选择、现场工作队员质量控制、失访率和服药依从率、数据收集与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一项高质量的化学干预研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质量控制:(1)在选择干预人群时,首先应严格按照入选标准将对象纳入队列,特别要避免顶替者进入队列。与当地政府和所在村庄的干部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排除入选对象虚假十分重要。(2)应从当地招募认真负责的工作队员,并在随访工作中通过各种严格的管理和可量化的评价措施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实行有效的控制。(3)降低失访率和提高依从率可避免或减少对终点指标评价产生的偏倚甚至结论错误,通过服药依从率的规律性及失访特征的探讨,可以有重点地改善随访质量。(4)研究期间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影响结果的混杂因素,并收集相关信息,在评价终点指标时对混杂因素进行分析或调整,说明这些因素对结论的影响。结论:建设癌症高发现场的出发点是在特定的优势条件下,开展有计划、综合性的肿瘤防治工作,达到降低癌症发病和死亡水平的目的。本研究通过现场科研项目质量及现场综合质量这两项内容的评价,提出了癌症高发现场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理想模式。并针对癌症高发现场中经常开展的化学干预研究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环节对现场工作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现场工作质量的建议,为癌症高发现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赖汉鹏[7](2019)在《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生产性矽尘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期接触矽尘可对职业人群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述以往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长期接触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率的系统报告;(2)吸烟在产业工人中十分普遍,但吸烟是否影响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或者死亡的关系?(3)矽尘接触和吸烟是否对心肺疾病死亡或总死亡存在联合效应,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是否大于单纯生产性矽尘接触或者单纯吸烟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为评价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的健康危害,我们利用已建立的某铁矿自1960年1月1日至1974年12月31日在册且工作一年以上全部员工(共7665人)的队列,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铁矿各工作岗位历年空气粉尘监测资料并进行粉尘浓度测定,评价生产性粉尘暴露情况。从职工医院收集队列成员历年体检和矽肺诊断资料,定期更新死亡成员的死因信息,通过问卷获取工人的吸烟信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汇总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逻辑检查。本研究旨在阐明铁矿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的历年变化趋势,分析长期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风险以及各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的规律,以及矽尘接触与吸烟对各类疾病死亡的联合影响,为制定工作场所矽尘危害防治措施和职业工人健康监护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目的呼吸性粉尘更能反映粉尘对健康的损害,但我国在2010年前没有开展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同时为方便与国际上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本部分对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美国家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进行平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并建立我国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的函数换算关系式。同时,利用铁矿不同岗位历年的生产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1.在工作场所按相关标准选取采样点,将美国和欧洲个体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分别遵循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订的粒子呼吸性粉尘分离曲线)以及我国总粉尘采样器平行放置;欧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连续采样2 h以上,而我国总粉尘分时段多次采样15 min。用滤膜质量法测得粉尘浓度。利用较大量平行采样的测定结果拟合中国总粉尘与美国、欧洲呼吸性粉尘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式将铁矿19532012年监测的空气总粉尘浓度转换为呼吸性粉尘浓度,并分析全铁矿及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变化趋势,尤其是采取粉尘控制措施后的变化情况。3.根据国家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评价全铁矿不同岗位包括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结果1.我国与美国、欧洲的粉尘测定结果一致性好,我国总粉尘浓度和欧洲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49(P<0.001),与美国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65(P<0.001);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洲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81(P<0.001),与美国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74(P<0.001)。经拟合铁矿空气总粉尘浓度与呼吸性粉尘浓度的函数关系式为:欧洲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1878×总粉尘浓度;美国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0007×总粉尘浓度的平方+0.1432×总粉尘浓度,鉴于我国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采用欧洲方法,我们使用前者进行了呼吸性粉尘浓度的转换。2.铁矿历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井下矿场稳步下降,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下降中有所波动。对不同工种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井下矿场工种:矿石采掘工种>支持工种;机车运输工种:机车操作工种>辅助工种;选矿车间工种:铸造工种>破碎/分选工种。3.全铁矿、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50年代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1.89±1.16 mg/m3、2.35±1.31 mg/m3、1.61±0.99 mg/m3和1.58±0.92 mg/m3,对比0.7mg/m3的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约14倍;1958年至1960年铁矿开始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工作岗位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超标幅度均逐渐缩小;1980年后又进行了全矿的除尘改革,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0.42±0.21 mg/m3、0.48±0.15 mg/m3、0.42±0.23 mg/m3和0.36±0.23 mg/m3,均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结论我国粉尘测定方法与欧美国家测定方法基本一致,结果相关性高;铁矿工作场所呼吸性粉尘浓度在1950年代初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采取降尘措施后的铁矿所有岗位的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80年后所有岗位均已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第二部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目的为评估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与矽肺发病的关联,本部分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矽肺的发病特征,通过工种-矽尘接触矩阵估算个体累积矽尘接触水平,分析矽尘累积接触和矽肺发病之间的关联,以及吸烟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为矽肺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队列中3658名生产性矽尘接触工人,排除1960年以前矽肺患者,随访至2012年底。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吸烟信息和历年矽肺诊断报告,并于2012年至2015年由具备尘肺诊断资质的专家对所有X线胸片进行重新阅片,按2009年《尘肺病诊断标准》进行期别判定。利用第一部分结果将铁矿历年呼吸性粉尘浓度转换为矽尘浓度,建立工种-矽尘接触矩阵,并结合工人既往工作史估算所有矽尘接触工人的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2.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工作岗位工人的矽肺累积发病率,并按吸烟情况进行了分组计算;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工作岗位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矽尘接触量和接触时间的发病风险;基于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人年发病率的关系,用寿命表法预测未来矽肺的新发病数。结果1.铁矿3658名矽尘接触工人中共诊断332名矽肺患者,其中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分别为:112、178和42例,I期、II期和III期矽肺为231、69和32例。矽肺人年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8.90/105和10.36%,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呈现接触-效应关系,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7.5%。2.矽肺患者中有吸烟史和从不吸烟者分别为271和61名,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6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mg/m3-y,吸烟者与不吸烟工人的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9.1%和35.0%。3.矽肺患者中,晚发型矽肺、矽肺合并结核和I期矽肺晋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23.80%和23.26%。I期至Ⅲ期矽肺患者中结核伴发率分别为16.88%、33.33%和53.13%。矽肺患者总体平均晋期时间为6.71±5.45年,井下矿场作业、35岁以前诊断矽肺以及伴发结核患者易出现晋期,其平均晋期时间分别为7.95±6.06年、14.08±6.47年、7.02±5.40年。4.随着矽尘浓度升高和接触年数的增加,矽肺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当接触水平和接触年数近似时,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201.35倍;按照当前矽尘接触水平继续工作,预测队列人群于2012年随访结束后还将出现218例新发病例。结论铁矿的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随着累积矽尘接触量的升高,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吸烟明显增加矽肺发病风险。第三部分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目的为评价吸烟和矽尘接触对工人死亡的影响,本部分探讨矽尘接触和吸烟与各类疾病死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死亡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旨在降低工人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全体队列成员共7665名工人,随访其生命状态至2012年底,其中1986年前为回顾性随访,之后为前瞻性随访。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死因信息和吸烟信息;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计算同第二部分;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每日吸烟数和吸烟年数,并估算工人吸烟包年数;主要死因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84.5%的死因来源于职工医疗记录,15.3%来源于铁矿死亡证明,0.2%来源于口头叙述。2.统计分析:以1970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死亡率为参照,计算铁矿工人各类疾病死因的期望死亡人数,进而估算标准化死亡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工作岗位、矽尘接触和吸烟分组工人的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死因的累积死亡风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累积矽尘接触量和吸烟包年数对各类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协同指数(SI)、相乘交互项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百分比探讨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的各类疾病死因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结果:1.铁矿队列共死亡2814例,人年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分别为891.15/105和36.71%,标准化死亡比为1.49,平均死亡年龄为64.10±12.66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2.矽尘接触工人和非矽尘接触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042.03/105和751.60/105。矽尘接触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01倍,矽尘接触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49、1.682、1.438、1.571、3.129和2.0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1.8%;肺癌、心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7.7%、21.4%、35.1%、40.9%、38.8%和25.8%。累积矽尘接触量与总死亡、肺癌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矽肺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3.吸烟工人和不吸烟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922.99/105和829.95/105。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矽肺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工人的1.675、4.208、1.977、1.502和2.4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包年数每升高1包年,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1%,恶性肿瘤、肺癌、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7%、2.3%、0.6%和0.9%。吸烟包年数与恶性肿瘤死亡、肺癌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4.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1.344倍。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2.196、6.586、1.709、1.690、3.931、5.052、8.658和3.7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总死亡和肺癌死亡存在明显超过相加模型的联合效应。总死亡的12.56%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5.50%归因于单纯吸烟,21.20%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死亡分别有14.28%、24.56%、17.29%和50.40%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分别有30.87%、67.97%、10.96%和24.93%归因于单纯吸烟,分别有48.34%、81.38%、35.68%和76.02%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结论矽尘接触与工人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吸烟与工人恶性肿瘤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矽尘接触且吸烟对总死亡和肺癌死亡风险具有联合效应,超过简单相加效应。

钟德广[8](2020)在《癌症患者压力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S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生存压力增大、生活方式不良、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居民因癌症造成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涨,癌症患者也呈现出年轻化、复杂化等趋势。癌症对人们机体生命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导致患者机体上的疼痛,也会引发焦虑、抑郁和失望等悲观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作用于患者,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肿瘤医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效的治疗,使得患者的寿命得到延长,治愈的几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在身体得到治疗的治疗同时,患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却往往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心理也应该得到重视,因此需要医务社工的介入。为探索压力舒缓服务在减轻癌症患者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效果,笔者在江西省S医院肿瘤放疗科室与医院社工部开展了“相行相伴·一起抗战”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此次服务项目共开展6次,累计服务27人。此项目主要运用开放小组工作的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专业的压力舒缓服务,目的在于缓解患者压力,宣泄患者情绪,让患者重拾对生命的信心。在小组开始前,笔者首先针对患者流动性强的特点,采取了开放小组工作的形式;其次笔者根据患者知识储备、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因素对活动内容进行了一些增减和变换。在此次小组开展过程中,对于较强的组员流动性,笔者设计了相应的针对措施,即每次活动开始前都要自我介绍及互动游戏的方式增进组员的感情,同时促进患者在科室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从而形成稳定的支持网。通过六次小组活动加深组员间的感情,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通过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笔者认为,医务社工介入癌症患者服务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其次,由于医院患者特殊的流动性,将传统的封闭式小组改变成开放小组是医务社工实践领域应倡导的重要工作方式。在此次小组工作中,由于人手不够,社会工作者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多种角色会导致数据的偏差,因此笔者认为社工应扮演单一的角色。同时,笔者认为,医务社工的发展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大中部地区及全国地区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及创造社会工作岗位在我国也应该提上日程。

程秀仙[9](2019)在《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减压小组工作研究 ——以“康乃馨”医路同行社工服务计划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癌症晚期患者的照顾和护理任务主要是由患者家属来承担,他们不仅要承受亲人患病甚至即将逝世的打击,而且要调节自己和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要负责日常照顾护理患者,承担医疗手术的昂贵费用。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担忧、悲伤、失眠等心理和反应,面临身体和心理压力。本文以X社会工作机构的“康乃馨”医路同行社工服务计划项目为依托,通过需求调研,发现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存在生理减压、心理减压、因护理知识技巧不足而产生的压力减缓需求以及人际沟通减压四个方面的需求。通过组员招募和筛选,组建八人规模的减压小组,以互动模式理念设计七次小组活动,协助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减压。减压小组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组组员减缓了压力,但是,存在社工专业技巧运用不足、服务的持续性有待加强、活动安排方面有待改进、个性化需求关注度不足等问题,这有待于后续在实务工作中改进和提升。

沈阳[10](2020)在《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编制出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应用此量表了解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进行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1.在文献、书籍以及指南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安宁疗护专科病房以及缓和医疗专科的19名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依据访谈结果对条目池进行调整,形成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请长期从事缓和医疗、护理管理、临床护理以及护理教育事业的16名专家对量表条目的重要性及内容进行评价,形成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及行为待检验量表。应用待验量表对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中的370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预调查结果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及因子分析法进一步筛选条目;采用结构效度、内容效度进行量表的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正式量表。2.通过文献回顾形成一般资料调查表,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对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的150名护士进行调查,运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描述护士的一般资料及其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现状,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构建了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知识量表共包含7个维度,34个条目,分别为概述(3个条目)、舒适照护(8个条目)、症状护理(11个条目)、临终沟通与心理护理(5个条目)、灵性护理(3个条目)、伦理方面(2个条目)、家属照护(2个条目)。行为量表共包含6个维度,37个条目,分别为舒适照护(8个条目)、症状护理(8个条目)、临终沟通与心理护理(10个条目)、灵性护理(3个条目)、伦理方面(6个条目)、家属照护(2个条目)。知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47,S-CVI为0.92。行为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68,S-CVI为0.98。2.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以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总得分为23.81±3.92分,知识量表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症状护理,得分最低的维度是临终沟通与心理护理。行为量表总得分为138.67±24.55分,行为量表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症状护理,得分最低的维度是灵性护理。护士的安宁疗护知识与行为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3(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性别、科室、职务、工作年限、收入情况以及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不同,其安宁疗护知识水平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性别、科室、以往照护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以及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不同,其安宁疗护行为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科室中的两个哑变量及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进入了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P<0.05);以往照护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和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进入护士安宁疗护行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P<0.05)。结论:1.本研究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原则,编制了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并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测评护士的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水平。2.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以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的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及行为水平均呈中等偏上水平,护士安宁疗护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有性别、科室及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护士安宁疗护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以往照护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和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提示护理教育者及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临床护士和护生规范化、系统化的安宁疗护教育培训,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从而推动安宁疗护的发展。

二、我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建国后医学统计学学科建设进展回顾
    1、课程结构与专业建设
    2、教材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
    4、研究生培养
    5、科研工作
    6、学术交流
    7、小结
第二部分 对卫生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学会——记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原中国卫生统计学会)
    1、初创时期(1984-1997年)
    2、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
    3、小结
第三部分 建国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统计学教材建设回顾
    1、郭祖超教授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
    2、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卫生统计学相关教材
    3、卫生部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
    4、改革开放后迄今其他一些教材
    5、小结
第四部分 对医学统计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1、第一代人物
        袁贻瑾
        许世瑾
        李光荫
        薛仲三
        郭祖超
        祝绍琪
        高润泉
        倪江林
        郑戈
        杨纪柯
    2、第二代人物
        田凤调
        杨树勤
        李天霖
        张照寰
        杨建伯
        周有尚
        史秉璋
        丁道芳
        陆守曾
        顾杏元
        金丕焕
        杜养志
        王均乐
        杨瑞璋
        戴旭东
        高玉堂
        王仁安
        何大卫
        余松林
        周燕荣
        陈启光
        方积乾
        苏炳华
        孙振球
    3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1、学科建设
    2、人才培养
    3、校际合作
    4、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目录
中国统计发展简史(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3)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2 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历程
    2.1 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
    2.2 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升级
    2.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演变及其防控政策再升级
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整体演化过程分析
    3.1 渐进决策模式与多源流理论综合分析框架
    3.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渐进调整分析
    3.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4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关键阶段政策过程分析
    4.1“休市”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4.2“生鲜”政策阶段过程分析
5 结论: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的演化逻辑
    5.1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过程凸显渐进决策的特色
    5.2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是中国特色多源流耦合过程
    5.3 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趋势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着
    二、中文期刊文献
    三、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说明
致谢

(4)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人群的抽样方法
    1.3 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1.4 死因调查工作流程
    1.5 质量控制
    1.6 死亡情况调查进度安排
    1.7 数据库中所含主要变量
    1.8 恶性肿瘤的分类
    1.9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统计情况
    2.2 监测调查点人群死亡情况调查
    2.3 恶性肿瘤最高诊断单位调查情况
    2.4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分年度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2.5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各种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2.6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不同年龄段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2.7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不同地区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2.8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城、乡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死亡调查情况
    3.2 2002—2012年江苏省监测调查点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福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病学科发展现状
    1.1 慢性病监测与调查
        1.1.1 死因监测
        1.1.1.1 死因回顾调查
        1.1.1.2 死因常规监测
        1.1.1.3 医院死亡病例网络报告
        1.1.2 肿瘤登记报告
        1.1.2.1 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
        1.1.2.2 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
        1.1.3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1.1.4 其他监测
        1.1.4.1 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登记报告
        1.1.4.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
    1.2 慢性病干预与管理
        1.2.1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1.2.2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2.3 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防治
        1.2.4 慢性病患者管理
        1.2.4.1 慢性病一体化防治管理
        1.2.4.2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
        1.2.5 癌症早诊早治
        1.2.5.1 乳腺癌
        1.2.5.2 子宫颈癌
        1.2.5.3 食管癌/贲门癌
        1.2.5.4 鼻咽癌
        1.2.5.5 肝癌
    1.3 精神疾病防治管理
    1.4 信息管理与应用
2 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3 学科发展挑战与展望
    3.1 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落实慢性病防控措施
    3.2 加强卫生体系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提高专业防治队伍服务能力
    3.3 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为防控措施制定与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4 加强科研,开展慢性病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5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慢性病防控能力

(6)中国癌症高发现场评价与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中国癌症高发现场评价及发展探讨
    导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临朐胃癌高发现场化学干预研究的质量控制
    导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国内癌症高发现场调查表
    附件二 国内部分癌症高发现场调查的照片资料
    附件三 临朐化学干预研究中的应用表格
致谢
个人简历

(7)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
    1.研究材料及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矽尘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小结
致谢

(8)癌症患者压力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S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访谈法
        1.4.3 观察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压力管理的研究
        2.3.2 癌症患者压力下需求及对策研究
        2.3.3 开放小组的研究
        2.3.4 文献评论
第3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医院概况
    3.2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3 问题分析
        3.3.1 癌症患者自身的压力困扰
        3.3.2 癌症患者自身压力的表现
    3.4 需求分析和评估
    3.5 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第4章 开放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1 小组成员的基本资料
    4.2 小组目标及计划
    4.3 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
第5章 小组介入评估
    5.1 评估方法
    5.2 过程评估
        5.2.1 组员的参与度
        5.2.2 小组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5.2.3 小组成员的表现
    5.3 结果评估
        5.3.1 效果评估
        5.3.2 患者自我陈述
        5.3.3 社会工作者评估
        5.3.4 他人评估
第6章 总结、反思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社会工作介入对癌症患者压力舒缓有重要的作用
        6.1.2 开放小组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6.2 反思
        6.2.1 医院医务社工平台匮乏
        6.2.2 医务社工认知度低,前期工作开展困难
        6.2.3 医务社工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有限
    6.3 建议
        6.3.1 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完善
        6.3.2 我国应加速医务社工发展
        6.3.3 需加大中部地区医务社工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减压小组工作研究 ——以“康乃馨”医路同行社工服务计划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项目缘起
    二、项目介绍
        (一) 项目简介
        (二)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三、相关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借鉴
    四、项目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务意义
第二章 需要评估
    一、文献回顾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 需要评估方法
        (三) 需要评估结果
    二、研究框架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访谈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服务对象需要评估
        (一)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压力的主要表现
        (三) 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压力的成因分析
        (四) 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减压的方向
第三章 方案目标与实务模式
    一、方案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二) 具体目标
    二、实务模式
        (一) 小组工作方法
        (二) 互动模式
        (三) 互动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三、方案设计
        (一) 方案设计
        (二) 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第四章 实务内容
    一、小组筹备阶段
        (一) 项目的宣传
        (二) 组员的招募与遴选
        (三) 确定小组性质和规模
        (四) 与组员建立专业关系
    二、小组初期阶段
        (一) 小组组建——走近你,温暖我
        (二) 心理减压——情绪“排毒”
    三、小组发展阶段
        (一) 生理减压——守护我的健康
        (二) 护理知识技巧培训——健康学堂
    四、小组成熟阶段
        (一) 人际沟通减压——幸福下午茶
        (二) 死亡教育——正视生命
    五、小组结束阶段
        (一) 小组终结——“医”路上有你
第五章 项目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 小组筹备阶段分析
        (二) 小组初期阶段分析
        (三) 小组发展阶段分析
        (四) 小组成熟阶段分析
        (五) 小组结束阶段分析
    二、结果评估
        (一) 评估工具
        (二) 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三) 小组满意度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反思和建议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一) 社工专业技巧有待提升
        (二) 服务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三) 活动安排方面有待改进
        (四) 个性化需求关注度不足
    三、研究建议
        (一)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二) 建立小组活动后的追踪机制
        (三) 多种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
        (四) 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开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安宁疗护
        1.3.2 知信行
    1.4 量表编制框架
2 对象与方法
    2.1 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2.2 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资料收集
        2.2.3 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2.3.1 函询专家情况
        2.3.2 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
        2.3.3 统计分析
    2.4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方法
    2.5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
        2.5.1 调查对象
        2.5.2 调查工具
        2.5.3 资料的收集过程
        2.5.4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2.7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初始条目池的建立
    3.2 质性研究结果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访谈结果
        3.2.3 形成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3.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3.3.1 专家一般资料
        3.3.2 专家的积极系数
        3.3.3 专家的权威系数
        3.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3.3.5 专家意见及量表修改
    3.4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
        3.4.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3.4.2 项目分析
        3.4.3 量表的效度分析
        3.4.4 量表的信度分析
    3.5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结果
        3.5.1 护士的一般资料
        3.5.2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得分情况
        3.5.3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相关性分析结果
        3.5.4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
        3.5.5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的编制分析
        4.1.1 量表条目的可靠性分析
        4.1.2 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4.2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及行为现状
        4.2.1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现状
        4.2.2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行为现状
        4.2.3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4.3 沈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病房、ICU及安宁疗护专科病房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1 性别
        4.3.2 科室
        4.3.3 以往接受安宁疗护教育情况
        4.3.4 以往照护家中重病患者的经历
    4.4 建议
        4.4.1 对于临床护士的建议
        4.4.2 对于护理管理者的建议
        4.4.3 对于护理教育者的建议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我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医学统计学发展简史(1949-2012)[D]. 沃红梅. 南京医科大学, 2013(02)
  • [2]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政府应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控政策演化逻辑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张敏. 暨南大学, 2016(12)
  • [4]2002-2012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D]. 周兰波. 东南大学, 2015(08)
  • [5]福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发展报告[J]. 李文燕,林曙光,钟文玲,李晓庆,叶莺,林熙,陈铁晖. 海峡科学, 2016(01)
  • [6]中国癌症高发现场评价与质量控制[D]. 冯国双. 北京大学, 2008(09)
  • [7]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D]. 赖汉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癌症患者压力管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江西省S医院为例[D]. 钟德广.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癌症晚期患者主要照顾者减压小组工作研究 ——以“康乃馨”医路同行社工服务计划项目为例[D]. 程秀仙. 苏州大学, 2019(04)
  • [10]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行为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我省癌症死亡回顾性调查基本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