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资源税制度政策导向的两点意见

关于我国资源税制度政策导向的两点意见

一、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赵岚[1](1998)在《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文中提出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赵岚【关键词】资源税制计税方法征收方式我国资源税主要对矿产资源征收。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近80%的工业原料取自矿产资源,95%以上的能源来自矿物能源,矿产...

侯丽艳,胡蝶,赵亚霄[2](2009)在《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税是中国本次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资源税制的重构对中国完成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度在征收范围、课税依据和税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将资源税更多地定位于解决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问题,通过扩大征收范围、以开采数量为计税依据、实行差别累进税率,调整税收分配方式等改革手段,建立科学的资源税制。

冯菱君[3](2004)在《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税收政策是政府对矿产部门进行干预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稳定的、有吸引力的矿业税制,是评价一国矿业投资环境及潜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还反映了一国矿业竞争力的水平。 对我国矿业税费制度的关注源于我2002年参与的一个对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的社会调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在制度设计之初并没有充分考虑矿业活动的特殊性,导致了我国现在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矿业专门税费制度,税制复杂,结构混乱,税负较重,优惠政策少且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培育矿业权市场,也不利于矿业市场的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矿业和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尝试从税费一体化角度系统地研究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问题,明确提出了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矿山企业的竞争力是我国矿业税费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系统进行了中外矿业税费制度的比较研究之后,深入分析了我国矿山企业的税费种类优化、税费管理优化、税费结构优化等内容,提出了我国矿山企业应实行以增值税、权利金为主体,以所得税、耗竭补贴和环境保护税等为辅助的矿业税费结构模式。 量化理论是矿山企业税费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山企业税费总量的确定及结构特征。本文从对最优税费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入手,通过引入收益现值法模型和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实际增值税负担率进行了大胆的估计,以期为矿业税费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论文最后提出了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如提出了增值税转型的三种具体方案;针对改革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建立权利金制度,提出了“两步走”的渐进式改革方案;结合矿业活动特点,提出了建立针对矿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另外,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加强商业性地质勘查的力度以及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配套措施,从而拓宽了税费研究的视野。 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回归分析、交叉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矿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和法学的诸多角度,对我国矿业税费结构的历史、问题、原因和改革方向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探讨,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较好结合。

史旭[4](2003)在《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储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众所周知资源是稀缺的,不可能无限度的开发利用。因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资源开发开征资源税。资源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然而,我国的资源开发长期处于无偿开采的阶段,直到1984年国务院才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资源税法——《资源税条例(草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对资源税制度的建设缺乏重视。理论界也很少研究资源税的相关问题。目前,可以说资源税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我国资源税制度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现行资源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国外资源税的主要类型:产出型资源税、利润型资源税和财产型资源税,以及国际上常用的资源税课征方式:固定费用、从量与从价税、较高税率的收入所得税、累进利润税、资源租用税、布朗税、产品共享、股权替代和附带权益;运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我国现行资源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税课税范围较窄。2.资源税的课税依据不合理。3.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总体偏低。4.资源产品价内征税不利于资源企业的发展。5.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6.现行资源税制度未能合理的体现级差调节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现行资源税制度对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以及资源税制度对加入WTO后的我国资源性行业的影响。 针对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资源税和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看法:1.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2.调整资源性产品比价,改革国有资源行业的经营机制。3.强化对生态环境的治理。4.增加资源省份的转移支付。5.资源资产化。6.减轻资源性行业和资源性省区的负担。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了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1.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市场化。2.进一步放开、发展和规范二级市场。3.控制产量,实行配额。4.从源课税。5.整合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6.普遍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7.增强资源税的适应性。

罗奕丹[5](2005)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这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1992年8月,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于1996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要求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地做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本文试图以理论和实证分析,效益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对二者关系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以期税收法律制度通过契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内涵的丰富而实现制度设计的优化和完善。 本文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复合式发展,在较详细地论证了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上的理论依据之后,(即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又从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态、科技、区域发展等重要因素出发,分析了税收法律制度在实现生态安全、社会公平、经济繁荣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独特价值和理性选择(即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最后指出了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上的立法缺陷与不足,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相关税收立法,提出了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制模式选择。 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三部分,分别就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内涵,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国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的借鉴与比较以及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的立法构想等方面做了阐述。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含义,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其次,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这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其中生态安全是基

陈虹洁[6](2006)在《我国资源税调整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探析》文中提出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廉价的资源除了导致滥挖严重、开采使用浪费、破坏环境等恶果,还直接导致了国家利益受损。面对环境恶劣、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严重缺失的状况,从2004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就会同有关部门,从调整税额和拓展征税品目入手,开始启动一系列资源税的改革调整。国家调整资源税的意图,是希望资源开采型企业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资源产品的下游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资源税的调整能否达到目的,实现这样的良好意图呢?我的论文就以目前资源税调整为切点,站在税负归宿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税收转嫁与归宿的角度来分析调整后的资源税所带来的税收负担主要究竟由谁承担,是否能达成国家进行资源税调整的最初意图。向高收入者多征税,向低收入者少征税或不征税,从而有效地实施收入再分配,以缩小日趋严重的收入差距的,改善社会公平状况,这无疑是政府良好的愿望。然而,税收究竟是从哪些人的口袋里取得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与税收政策制定者的设想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在现实经济社会的税收分配过程中还是在财税理论研究中,都面临着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税收负担的归宿,这正是我这一研究课题的对象。本研究课题正是从调整后的资源税对资源产品的最终消费者——老百姓所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的,希冀对目前呼声越来越高的资源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政策和决策的环境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政策,判断和预测政策可能导致的结果,更是为了更好地决策,这也是本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和目的所在。 本论文所要讨论的资源税的调整所带来的税负归宿问题,选择的是纯理论的局部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主要分析其转嫁方向、转嫁程度,至于转嫁的具体数量则不做模型测定。 本文基本研究框架主要由理论部分与实证部分两个方面展开。在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加以说明,并在对税负理论进行概述的同时,就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出评价。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影响税负归宿研究的几个重要方法论问题,指出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理论演绎与经验实证分析各自所存在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从而为本文研究切点与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基础。第三部分从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建立较为充分的归纳阐述。第四部分

周宇[7](2009)在《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税收信息化能力建设是税收管理的一场革命。本文对组织信息化能力进行了解析和研究。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产物;组织信息化能力的研究主题是组织本身,包括组织员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业务流程等;组织信息化能力是可以评价和测度的。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组织中应用的价值体现,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因此,它具有客观性、竞争性、价值性、可度量性、动态性和渗透性等特性。根据组织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形成机制又可分成内生和外生两种机制。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组织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环节的不断渗透,从而大大提高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源质量、组织文化的价值观。组织信息化的绩效主要由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情况和顾客满意度来衡量。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由三维度、六个层面构成的。三维度是组织信息化建设、组织信息化应用、组织信息化绩效;六个层面为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组织文化与组织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和效益指标。组织信息化能力是组织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绩效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信息化的必然结果。组织信息化能力三维度中: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信息化应用是过程,信息化绩效是目标。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内在功能具有重塑组织文化、优化人力资源、改善组织管理、再造业务流程的功能。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外溢功能是指组织通过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塑造,使得组织的影响力得到提升,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而形成的外溢效应。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组织创新与活力、组织形象与共关系、组织营销,以及组织管理四个方面。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是税收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可以测度的。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作为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综合评价的标准,其评价的目标范围较广、数据来源相对复杂,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本文把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结构模型中的三维度—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绩效放在能力体系中进行考虑,对应地变为信息化建设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绩效能力三个分能力维度。提出了EIC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EIC指标体系有多层次的多项指标构成,其具体层次分为:目标层;能力层;主题层;指标层。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的评价问题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可以解决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的测度问题,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把EIC作为因变量,把影响EIC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这种函数称为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函数。EIC评价指标价值的确定,包括定量指标价值的确定和定性评价指标的数据确定,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的指标值可应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对系统安全的贡献大小和重要程度不同,对评价指标间的差异可通过赋以不同权重值的办法表示。对湖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评价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李兴国[8](2008)在《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及计量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现时有效的矿业税费金分为矿产资源专门税费金和企业通用税费金。前者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油气矿区使用费、石油特别收益金等,后者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增值税因为对固定投资重复征税而不利于矿业投资,刚性的税率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的边际工业指标导致矿产资源储量人为减少,变相浪费和没有充分利用宝贵矿产资源。在矿业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增值税依然是所有税费金结构中最大税种,占60%以上。从理论上讲增值税侵蚀了矿产资源税。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在逐步实施,矿业领域实施充要性条件已经成熟。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正在酝酿。本研究从多种理论与矿业税制关系分析入手,大胆地提出了将增值税改革与矿产资源税费改革结合方案,进行了多方探索和论证,获得较满意设计成果---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体系:结构和计量模型。推荐稳妥次优的改革方案是:修订矿产资源法、改革增值税、重新调整矿产资源税费金种类、计量基础和税费率。新的主要结构为:消费型增值税、资源税、权益金、矿产资源利用减免(处罚)金、环境税、转产基金、安全基金和土地复垦基金。形成从量、从利润、从价计量的综合立体计征模型。首次将矿产资源监管与矿业税费金制度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提供了契机,为矿产资源资产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具体方案是:资源储量消耗与资源税密切挂钩;资源储量充分利用和浪费与新设计的“矿产资源利用减免(处罚)金”挂钩;权利金与利润和矿产勘查开发投资风险挂钩。本研究采用了有效税率、经济风险概率等经济指标来定量考察矿业税费金。选取了公开的上市矿业公司的经济数据,对比研究矿与非矿企业有效税率。得出结论:矿产品价格低迷时期矿业有效税率明显高于非矿企业;价格高扬期则反之。目前上市矿业公司比上市非矿业公司有效税率低15-26%。矿业风险投资额及投资回报率是投资人索取企业剩余最重要参数。新模型测算结果获得良好结果:发现矿种与类型、区带的级差收益差别巨大。煤炭、油气、其它固体矿产级差依次降低。主要税费金之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资源税为占绝对优势第一梯队税种,占50%以上;增值税、所得税、权益金则为第二梯队税费金,三者共占25-40%。资源税对有效税率最敏感,资源税计量系数为最重要参数。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和计量模型有待于进一步论证、试验和改进。

王海勇,冉晓曦[9](2006)在《环境保护与税费政策:一项总体评估》文中研究表明从环境税费总量来看,从2000年至2002年,我国税制的绿化度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我国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助长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和谐。从环境税费结构来看,税费种类过多,标准过低,立法层次不够,导致税费征收和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太大,满足不了环境保护的资金需要,也大大降低了对生态调节的作用力度。因而,合并现在的环保税费,开征统一规范的环境保护税,就成了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资源税制概述
二、中国现行资源税制度的缺失
    (一) 资源税定位不准确, 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 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 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
    (三) 资源税课税依据不合理, 导致自然资源浪费严重
    (四) 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不能有效遏制资源浪费现象
    (五) 资源税收入分配不合理, 影响资源产地的生态补偿
三、对完善中国资源税制的思考
    (一) 对中国资源税的重新定位
    (二)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实现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
    (三) 改革资源税课税依据, 实现自然资源的节约开采
    (四) 实行差别累进税率, 增强资源税的调控功能
    (五) 调整资源税收入的分配方式, 补偿资源产地
    (六) 制定税收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减少浪费污染

(3)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矿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1.2 矿业活动的特点与矿业税费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结构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分析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 矿业权理论与权利金制度
        2.2.1 物权
        2.2.2 财产所有权
        2.2.3 矿产资源所有权
        2.2.4 矿业权的含义及在我国的历史沿革
        2.2.5 矿业权的特点与实质
        2.2.6 矿业权收益与权利金制度
    2.3 外部性理论与环境税收
        2.3.1 外部性的含义、种类和根源
        2.3.2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2.3.3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2.3.4 矿产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与环境税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矿产资源耗竭补偿
        2.4.1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定义之争
        2.4.2 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2.4.3 代际公平与矿产资源耗竭补偿
    2.5 西方税制优化理论与矿业税费结构优化
        2.5.1 正统学派的最优税收理论
        2.5.2 供应学派的税制优化理论
        2.5.3 公共选择学派的税制优化理论
第三章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现状分析
    3.1 我国矿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
        3.1.1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3.1.2 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
        3.1.3 我国矿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我国矿业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3.2.1 我国近代矿产品税收制度
        3.2.2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演变
        3.2.3 我国现行矿业税费的种类
    3.3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负担分析
        3.3.1 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3.3.2 我国矿山企业总体税费负担较重
        3.3.3 近年来我国矿山企业重点税费缴纳情况——以有色矿山企业为例
        3.3.4 税负较重的负面效应——个竞争力的视角
        3.3.5 我国矿业税负较重的理论分析—以增值税为例
    3.4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结构分析
        3.4.1 税、费的区别与定位
        3.4.2 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设立的理论依据
        3.4.3 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理论上的区别和现实中的混淆
        3.4.4 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制度与理论误区
        3.4.5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制度与理论误区
        3.4.6 我国现行采矿权转让费(采矿权价款)的制度与理论误区
第四章 中外矿业税费制度比较
    4.1 国外矿业税费制度
        4.1.1 矿业活动的特点及其税收意义
        4.1.2 市场经济国家矿业税费制度的主要目标
        4.1.3 一些主要矿业国有效税率的对比
        4.1.4 市场经济国家矿业税费制度的演变、分类与模式
        4.1.5 附加特别规定模式
        4.1.6 单独课税模式
        4.1.7 市场经济国家对矿业的税收优惠
        4.1.8 近些年来一些重要矿业国对矿业税费制度的调整
    4.2 中外矿业税费制度的差异比较
        4.2.1 我国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矿业专门税费制度
        4.2.2 中外矿业税费制度结构存在差异
        4.2.3 我国矿山企业税收负担高于国外
        4.2.4 我国税费制度的建立未充分考虑矿业活动的特殊性
        4.2.5 我国矿业资源补偿费未能随矿产资源价值和市场情况而变动
        4.2.6 我国实际上征收两次“权利金”
        4.2.7 我国矿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少
        4.2.8 矿产资源课税体现了政府不同的特定目的
第五章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的规范与实证分析
    5.1.税费结构优化的基本原理
        5.1.1 税费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
        5.1.2 税费结构优化的评价标准
        5.1.3 税费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5.1.4 税费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
        5.1.5 税费结构优化的经济效应
    5.2 最优税费的局部均衡分析
        5.2.1 税费份额的确定与纯公共产品的均衡分析
        5.2.2 收费水平的确定和准公共产品的均衡分析
    5.3 税费结构优化的规范分析
        5.3.1 最优税收结构设计
        5.3.2 次优税收结构设计
        5.3.3 次优税收结构再设计
    5.4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的量化分析
        5.4.1 基于矿业权价值的收益现值法模型估计
        5.4.2 基于矿产资源丰度系数的税费模型估计
        5.4.3 对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实际增值税率的简单估计
第六章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6.1 减轻税负是我国矿业税费结构优化的政策基点
        6.1.1 减轻税负是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6.1.2 减轻税负是提高我国矿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6.2 建立以增值税和权利金为主体的矿业税费结构新模式
        6.2.1 加快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
        6.2.2 对矿产资源税费进行改革
        6.2.3 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6.2.4 对有关资源保护的收费实行“费改税”
        6.2.5 重新设计针对矿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6.2.6 为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6.3 我国矿山企业税费征管优化策略
        6.3.1 税费征管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6.3.2 税费征管优化的基本策略
    6.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矿山企业健康发展
        6.4.1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4.2 加强矿产资源产权管理
        6.4.3 建立以商业性勘察为主的地质勘察工作新格局
        6.4.4 完善矿产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附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的资源状况和资源税制度的沿革
    一、 概述
    二、 资源税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三、 我国现行资源税制度
第二章 国际上资源税的发展状况
    一、 简介
    二、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资源税课征方式
    三、 资源税课征方式的比较
第三章 中国现行资源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税课税范围较窄
    二、 资源税的课税依据不合理
    三、 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四、 资源产品价内征税不利于资源企业发展
    五、 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
    六、 未能合理的体现级差调节的作用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加入WTO与我国的资源税制度
    一、 西部大开发与资源税
    二、 加入WTO与资源税及资源性行业
第五章 改革的建议
    一、 资源税改革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建议
    二、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5)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及含义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之关系分析
    (一) 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完善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在要求
        1、经济学理论基础
        2、生态伦理学理论基础
        3、法学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下的税法的法价值演进
    (二)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2、税收法律制度对可持续发展诸因素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建构
    (一) 国外促进可持续发展税收法律制度的对比与借鉴
        1、国外生态方面的税收法律制度
        2、国外社会保障方面的税制模式
        3、国外科技方面的税收法律制度
        4、国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
    (二) 我国税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及立法建议
        1、生态税制
        2、社会保障税制
        3、科技税收法律制度
        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资源税调整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税负归宿理论概述
        1.3.1 税负转嫁与归宿内涵
        1.3.2 税负归宿的影响因素
        1.3.3 税负转嫁的实现方式
2. 影响税负归宿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1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选择
    2.2 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选择
    2.3 纯理论分析与经验实证分析的选择
3. 资源课税税负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3.1 税负转嫁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原理阐析
    3.2 资源品课税税负归宿的局部均衡模型分析
        3.2.1 不同征税对象对税负归宿的影响
        3.2.2 不同征税方式对税负归宿的影响
    3.3 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对税负归宿的影响
        3.3.1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税负归宿
        3.3.2 垄断竞争市场中的税负归宿
        3.3.3 寡头垄断市场中的税负归宿
        3.3.4 独占市场中的税负归宿
    3.4 总体评价
4. 现阶段资源税的制度漏损与税负归宿
    4.1 我国现行资源税制的制度漏损
    4.2 现阶段资源税调整的税负归宿
        4.2.1 资源税调整的小力度造成税负转移易
        4.2.2 资源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造成税负转移
        4.2.3 从量计征的方式造成税负转移
        4.2.4 典型的垄断市场造成税负转移
        4.2.5 油气资源产品定价机制造成企业转嫁成本实现税负转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逻辑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组织能力理论与组织信息化能力理论基础
    2.1 组织能力理论
        2.1.1 组织能力理论溯源
        2.1.2 组织能力理论观点
        2.1.3 组织信息能力及评价特性
        2.1.4 政府组织与税收组织
        2.1.5 税收征管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2.2 国外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
        2.2.1 国外组织信息化能力宏观测度理论
        2.2.2 国外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方法
        2.2.3 国外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 我国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
        2.3.1 我国组织信息化能力宏观测度理论
        2.3.2 我国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方法
        2.3.3 税收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
        2.3.4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及评价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税收征管模式与税收征管信息化现状分析
    3.1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现状与分析
        3.1.1 建立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系统
        3.1.2 建立了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系统
        3.1.3 建立了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管理监控系统
        3.1.4 建立了人机结合的稽查系统
        3.1.5 建立了以征管功能为主的组织系统
        3.1.6 建立了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3.1.7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结构和意义
        3.2.1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的特征
        3.2.2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3.2.3 我国税务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2.4 信息化建设与税收征管组织形式变化
    3.3 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发展——金税工程三期
    3.4 国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3.4.1 美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3.4.2 澳大利亚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3.4.3 德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3.4.4 国际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启示
    3.5 电子信息商务对税收征管模式的影响
        3.5.1 电子商务的经济本质
        3.5.2 电子商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3.5.3 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形成研究
    4.1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内涵和外延
        4.1.1 信息与组织信息
        4.1.2 组织信息的性质
        4.1.3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内涵
        4.1.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外延
    4.2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形成要素
        4.2.1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组织信息化能力形成要素
        4.2.2 基于平衡计分卡组织信息化能力构成要素
        4.2.3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形成的要素模型
    4.3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发展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4.3.1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发展基本原则
        4.3.2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
    4.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过程与组织信息化能力维度
        4.4.1 组织信息化过程
        4.4.2 组织信息化过程管理模式
        4.4.3 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历程
        4.4.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维度
    4.5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形成机制
        4.5.1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内生机制
        4.5.2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外生机制
    4.6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效应
        4.6.1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内在效应
        4.6.2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的外溢效应
        4.6.3 组织信息化能力的管理作用
        4.6.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对税收征管组织结构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
    5.1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目的、方法和思路
        5.1.1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的目的
        5.1.2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方法
        5.1.3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的评价思路
        5.1.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的框架
    5.2 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2.2 组织信息化能力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3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5.2.4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2.5 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测度
        5.2.6 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5.2.7 组织信息化能力评价指标价值的确定
        5.2.8 组织信息化能力定量指标体系的赋权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国税局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案例分析
    6.1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现状
        6.1.1 数据质量管理
        6.1.2 数据应用分析
        6.1.3 外部数据共享
        6.1.4 拓展应用平台
        6.1.5 主要成效与不足
    6.2 湖南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6.2.1 税收征管信息化项目简介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3 指标的修正及结果评析
    6.4 长沙、岳阳、怀化、永州四市国税局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比较分析
    6.5 长沙市国税局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专家评价信度和效度分析
        6.5.1 数据分析和结果说明
        6.5.2 信度分析
        6.5.3 效度分析
        6.5.4 直接作用模型的假设检验
    6.6 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6.7 研究建议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及计量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与途径
    1.5 一些概念的理解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1 系统科学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1.1 系统科学概述
        2.1.2 系统科学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2 价值论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2.1 矿产资源的价值、价格与矿业权价值、价格
        2.2.2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经济价值形态、涵义及其关系
        2.2.3 价值论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3 风险投资理论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3.1 风险投资理论概述
        2.3.2 风险投资理论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设计中的应用
    2.4 税收学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4.1 税收理论概要
        2.4.2 税收理论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应用
    2.5 博弈论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6 矿产资源科学及其在矿业税费金结构和计量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现状概述
        3.1.1 矿业企业界定
        3.1.2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现状概述
    3.2 矿业企业税费金归类
    3.3 中国现阶段运行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与讨论
4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4.1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改革的原则
    4.2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改革的思路
    4.3 本章小结
5 国外矿业税费金制度及借鉴
    5.1 西方国家矿业活动规律与矿业税收关系的认识
    5.2 矿业税制合理性评价准则
    5.3 西方国家矿业税收结构及与中国对比
        5.3.1 西方国家矿业税收分类
        5.3.2 西方国家矿业税收结构及与中国对比
    5.4 一些国家(地区)矿业税收有效税率
    5.5 国外矿业税费金结构和计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5.6 本章小结
6 部分上市矿业公司与非矿业上市公司税收定量对比分析
    6.1 上市部分矿业企业与非矿业企业之间收入、利、税对比分析
    6.2 上市部分矿业企业之间收入、利、税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结构架构
    7.1 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架构方案选择原则和途径
    7.2 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架构改革方案预选
    7.3 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架构方案比选
        7.3.1 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大类架构方案比选指标及权重
        7.3.2 矿业企业税费金种类大类架构方案比选
    7.4 矿业企业税费金大类架构比选结果评价
    7.5 矿业税费金具体种类选择
    7.6 本章小结
8 矿业企业税费金计量模型
    8.1 矿业企业税费金计量模型设计的思路与依据
    8.2 计量模型设计
    8.3 计量模型模拟测算
    8.4 矿业企业税费金计量模型测算评估
    8.5 计量模型改进途径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9.2 论文不足
    9.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环境保护与税费政策:一项总体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税费政策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二、中国税制的绿化度
三、对中国环保收费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分析
    (一)排污收费制度
    (二)污染处理费
        第一,污水处理费。
        第二,垃圾处理费。
    (三)生态环境补偿费
    (四)水资源费
    (五)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六)土地使用费(或场地占用费)
四、对中国环保税收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分析
    (一)消费税
    (二)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
    (四)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五)资源税
    (六)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
    (七)支持环保事业的其他税收措施
五、基本结论

四、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资源税制政策取向的两点意见[J]. 赵岚.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1998(01)
  • [2]中国资源税制改革研究[J]. 侯丽艳,胡蝶,赵亚霄.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9(01)
  • [3]矿山企业税费结构优化研究[D]. 冯菱君. 中南大学, 2004(11)
  • [4]论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状况和改革方向[D]. 史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5]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 罗奕丹. 西南政法大学, 2005(01)
  • [6]我国资源税调整后的税负转嫁与归宿问题探析[D]. 陈虹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 [7]税收征管组织信息化能力研究[D]. 周宇. 中南大学, 2009(02)
  • [8]中国新型矿业税费金结构及计量模型的初步研究[D]. 李兴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环境保护与税费政策:一项总体评估[J]. 王海勇,冉晓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标签:;  ;  ;  ;  ;  

关于我国资源税制度政策导向的两点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