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芝注射液对家兔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玉纯[1](2021)在《青蒿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潘可,胡维,向少伟[2](2021)在《血瘀证与膜性肾病》文中指出血瘀证与膜性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膜性肾病表现无论以本虚为主还是以标实为主,活血化瘀、宣通肾络均应贯穿治疗始终。现代医学也发现,膜性肾病并发的高凝状态、血栓栓塞并发症、高脂血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较大影响。因此,无论是西医免疫抑制治疗还是中医辨证治疗,配合活血化瘀方药对提高膜性肾病的疗效及改善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目前,膜性肾病血瘀证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各医家治法、方药不尽相同。膜性肾病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脾肾二脏虚损,标实为血瘀证,但部分医家更重视本虚证的治疗,而忽略了血瘀证,合理选方及加减用药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统一化。
万颖颖[3](2021)在《王耀光教授治疗CKD3-4期的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观察64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第一部分: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耀光教授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治疗的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方药。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升清祛湿降浊法治疗CKD3-4期脾肾亏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CKD3-4期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耀光教授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治疗CKD3-4期患者的用药规律,分析总结用药频次、功效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核心处方及药物组合等。第二部分: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国医堂,诊断为CKD3-4期的患者。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排标准筛选,共纳入64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予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汤剂,治法以升清祛湿降浊为主。进行前后自身对照。记录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中医症状积分和相关理化指标。如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功能等。记录不良反应。使用SPSS 23.0处理数据,分析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第一部分:共收集1196例患者,中药处方共4347首,中药共有381味,用药总次数达69204次。其中57味高频药物,使用了48473次,占70.04%。使用最多的药物为黄芪。补虚药使用最多。常用对药组合包括:黄芪-白术-防风-防己,黄芪-丹参,茵陈-五灵脂-蒲黄炭,土茯苓-地肤子,紫苏叶-黄连,槐花-枳壳,枇杷叶-竹茹,地龙-僵蚕-蝉蜕,白扁豆-薏苡仁-山药,金樱子-芡实,石菖蒲-萆薢-山慈菇。核心处方有三组:第一组:黄芪、麸炒白术、丹参、泽兰、土茯苓、槐花、煅牡蛎、枳壳、地肤子、昆布、茵陈、五灵脂、蒲黄炭、酒大黄、紫苏叶、黄连、枇杷叶、竹茹、半夏、陈皮、佩兰、熟大黄。第二组:地龙、防风、防己、僵蚕、诃子肉、沙苑子、补骨脂、白果仁、石榴皮、益智仁、覆盆子、黄精、芡实、金樱子、莲须。第三组:杜仲、续断、川牛膝、鹿衔草、茜草、白扁豆、山药。常用基础方为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茵陈五苓散、苏叶黄连汤、萆薢分清饮、水陆二仙丹。第二部分:共纳入64例患者。西医疗效: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81.25%;治疗6个月,总有效率84.38%。中医疗效:治疗3个月时,总有效率85.94%;治疗6个月时,总有效率92.19%。治疗3个月、6个月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显着减少(P<0.01)。治疗3个月、6个月时,肾小球滤过率较前显着提高(P<0.01)。血红蛋白、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6个月时总蛋白较前显着升高(P<0.01)。治疗期间安全性良好。结论1.CKD3-4期病机为脾肾虚耗,湿浊瘀毒内阻。治本应顾护正气、调理气机、补脾固肾,用药以味辛甘、性平温、肺脾肾经之药为主;治标应祛湿泄浊、化瘀解毒,用药以味苦辛、性平寒、肝脾胃经之药为主。用药特点为:标本兼治,注重顾护脾肾,重用补气药,调理脾胃气机为要,重视补肾。常用基础方为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茵陈五苓散、苏叶黄连汤、萆薢分清饮、水陆二仙丹。2.升清祛湿降浊法能改善CKD3-4期脾肾亏虚证兼湿浊证患者的症状,能改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及机体血清白蛋白水平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李卉[4](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林宜,孙玥,谭建平,朱斌,高源成,殷佳珍,王文荣,陈洪宇[5](2021)在《青藤碱对Heymann肾炎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青藤碱对Heymann肾炎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往大鼠尾静脉注射0.4 ml/100 g体重羊抗大鼠Fx1A血清的方法建立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17只。青藤碱低、中、高(20、40、60 mg/kg体重)剂量组(青藤碱干预组)予腹腔注射青藤碱注射液,雷米普利组(5 mg/kg体重)予雷米普利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按雷米普利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给药第10、20、30天末收集大鼠尿液,腹主动脉取血后,每组分别在第10、20天处死5只大鼠,第30天全部处死,测定24 h尿蛋白水平,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处死后剥取肾脏组织,行免疫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及对照组相比,青藤碱干预组的24 h尿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且呈青藤碱高剂量组<青藤碱中剂量组<青藤碱低剂量组的趋势;青藤碱干预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肾脏组织podocin、nephrin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均升高(均P<0.05),且呈青藤碱高剂量组>青藤碱中剂量组>青藤碱低剂量组的趋势;青藤碱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肌酐、WBC、ALT、AST及IgG阳性区平均积分光密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青藤碱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PHN大鼠尿蛋白排泄,但不能减少PHN大鼠肾脏组织IgG沉积。青藤碱或通过上调PHN大鼠肾脏组织podocin、nephrin表达,修复足细胞损伤,且对肝功能及骨髓无明显不良影响。
曾勤[6](2021)在《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祛湿和络方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IgG4、IL-4和IL-17的水平是否有影响,从而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纳入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MN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及具有可比性的健康受试者。IMN患者在常规基础性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祛湿和络颗粒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16周、24周后临床指标的差异。采集健康受试者、IMN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运用免疫表型方法表征、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比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IgG4、IL-4和IL-17水平,比较IMN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受试者Th1/Th2/Th17/Treg细胞亚群、IgG4、IL-4和IL-17的差异。结果:(1)共纳入符合标准的IMN患者26例及健康受试者10例;IMN患者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2.50±1.18 g,治疗16周、24周后分别为2.06±1.43g、1.46±1.32 g,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总缓解率呈持续升高趋势,治疗24周后9例IMN患者部分缓解,6例IMN患者完全缓解,总缓解率为57.7%;随访期间IMN患者肝功能和血常规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肾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安全性良好。(2)与健康组比较,IMN中高危组Th1、Th17、Th1/Th2和Th1/Treg显着升高,低危组Th1、Th1/Th2、Th1/Treg和Th17/Treg显着升高,两组Th2和Treg均显着降低,两组IgG4、IL-4和IL-17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初始中医治疗组与难治性IMN中医治疗组相比,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IgG4、IL-4和IL-17无明显差异(P>0.05)。(3)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24周后较治疗前Th1、Th1/Th2和Th1/Treg均显着降低,Th2显着升高,IgG4和IL-17也显着降低(P<0.05)。(4)将IMN患者分为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治疗后较有效组治疗前 Th1、Th1/Th2、Th1/Treg 和 Th17/Treg 显着降低,Treg 显着升高,IgG4 和 IL-17也显着降低(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4、IL-4及IL-17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和IgG4、IL-4及IL-17无明显差异(P>0.05);有效组治疗后Th17、Th1/Treg和Th17/Treg水平显着低于无效组治疗后,Treg水平显着高于无效组治疗后(P<0.05)。结论:(1)IMN患者存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炎症水平升高,主要表现为Th1、Th1/Th2和Th1/Treg显着升高,Th2和Treg显着降低,IgG4、IL-4和IL-17也显着升高。但尚未发现IMN患者病情轻重与CD4+T淋巴细胞亚群、IgG4、IL-4和IL-17水平的相关性。(2)健脾祛湿和络方可有效减少IMN患者蛋白尿,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MN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Th1/Th2、Th1/Treg和Th17/Treg的比值,升高Treg细胞比例,降低IL-17水平,从而发挥免疫抑制,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减少肾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肾脏损伤有关。此外,健脾祛湿和络方能降低外周血IgG4水平,但是否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潘雅婧[7](2020)在《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VEGF为切入点,在动物和细胞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HUVEC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侧输尿管梗阻组(UUO)、氯沙坦钾组(ARB)及高、中、低剂量肾康组(SKI-H、SKI-M、SKI-L)。除sham组外的各组行UUO手术;次日ARB组予氯沙坦钾(13 mg/kg·d)灌胃;SK]-H、SKI-M、SKI-L 组分别予 7.8 g/kg·d、3.9 g/kg·d、1.95 g/kg·d SKI 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体重变化。给药14天后检测血Scr、BUN、CysC水平;micro-CT检测肾脏血管分布;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IHC染色观察VEGF、VEGFR-2表达。2.细胞实验:将HUVEC分为空白组(CON)、SKI高剂量组(SKI-11)、SKI-低剂量组(SKI-L)、VE GF 沉默组(Si)、VEGF 沉默-SKI 高剂量组(Si-SKI-H)、VEGF 沉默-SKI 低剂量组(Si-SKI-L)。SKI-H、SKI-L 组分别予 8 mg/ml、2 mg/ml SKI干预 24 h;Si组通过RNAi转染沉默VEGF基因;Si-SKI-H、Si-SKI-L组在转染同时分别予8 mg/ml、2 mg/ml SKI干预24 h。观察血管生成情况,计算血管生成参数;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VEGF通路重要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给药14天后UUO组体重较sham组减轻(P<0.01);ARB、SKI-H、SKI-M组体重较UUO组增高(P<0.05)。UUO组Scr、BUN、CysC水平较sham组升高(P<0.05,P<0.01);ARB、SKI-H 组 Scr、BUN、CysC 水平较 UUO 组降低(P<0.05,P<0.01)。肉眼观察sham组双肾无明显异常改变;UUO组患侧肾脏表面粗糙、膨大、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实质变薄;SKI组患肾结构破坏较UUO组减轻。micro-CT见sham组肾血管密集,走向清晰;UUO组患肾血管疏松,分支减少、曲度下降;SKI组患肾血管损伤较UUO组减轻。HE染色见sham组肾脏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损害;UUO组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间质增宽伴炎性浸润;SKI组肾脏损伤较UUO组减轻。天狼星红染色(光镜)见sham组肾脏几乎无红染胶原;UUO组肾间质大量红色胶原聚集;SKI组红染程度较UUO组减轻。偏振光镜荧光信号变化与普通光镜所见大体一致。IHC示UUO组患肾VEGF、VEGFR-2表达较sham组降低(P<0.01);SKI 组 VEGF、VEGFR-2 表达较 UUO 组降低(P<0.01)。剂量方面,SKI 减轻肾脏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以中、高剂量效果更优。2.细胞实验:沉默VEGF 24 h后Si组VEGF基因表达较CON组显着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与CON组VEGF无显着差异(P>0.05),验证转染稳定可行。血管生成方面,SKI组血管连接较CON组增多、血管网密度增大,血管生成参数提高,SKI促进HUVEC血管生成(P<0.01,P<0.05)。基因表达方面,与CON组相比,SKI-H 组 VEGF、VEGFR-2、eNOS 水平升高(P<0.05,P<0.01);与 Si 组相比,Si-SKI-H 和 Si-SKI-L 组 VEGF、eNOS 水平升高(P<0.05,P<O.01),SKI 上调 VEGF 通路靶点基因,且该效应在VEGF沉默时更突出。蛋白表达方面,在正常培养及VEGF沉默状态,SKI 均提高 VEGFR-2、p-VEGFR-2、eNOS、p-eNOS 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1.肾康注射液可改善UUO小鼠肾功能,缓解肾纤维化病理改变,减轻纤维化损伤;可缓解肾脏微血管网损伤,上调VEGF、VEGFR-2表达,促进患侧肾脏血管生成。2.肾康注射液可促进HUVEC血管生成;可上调HUVEC的VEGF、VEGFR-2基因表达;可提高VEGFR-2、eNOS总蛋白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水平。3.肾康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VEGF/VEGFR-2及下游eNOS来改善肾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
雍军[8](2019)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建立被动型Heymann肾炎(PHN)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PHN模型大鼠外周血Th17/Treg含量以及对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为运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制备经典的PH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环孢素组、益气活血化湿方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和化湿方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各药物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液干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0.9%Na Cl溶液,连续6周。分别于第0、2、4、6周对各只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以及尿液样本24 h尿蛋白定量(UPRO)。干预结束后,取双侧肾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Ig G免疫荧光观察肾小球Ig G沉积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及足突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含量变化;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中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疗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UPRO和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环孢素组第0、2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0、2、4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时间点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拆方组各时间点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SCr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Alb水平明显下降(P<0.05),第2、4、6周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第6周UPRO水平明显下降(P<0.05);拆方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拆方组第4、6周UPRO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中药治疗组第2、4、6周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SCr和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2.Th17/Treg: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治疗组第0周Th17明显升高(P<0.05),Treg明显下降(P<0.05),Th17/Treg明显升高(P<0.05);环孢素组第4、6Treg明显升高(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环孢素组第4、6周Th17明显下降(P<0.05),第2周Treg明显升高(P<0.05),第2、4、6周Th17/Treg明显下降(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第2、4、6周Th17、Th17/Treg明显下降(P<0.05);益气方组,化湿方组第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活血方组第2、4、6周Treg明显升高(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第6周Treg明显升高(P<0.05)。3.肾脏病理:(1)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光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明显肿大,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毛细血管襻受压,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各治疗组损伤均较模型组减轻;(2)Ig G免疫荧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治疗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及系膜区Ig G荧光沉积,呈弥漫性的散在颗粒状,模型组荧光强度为+++++++,各治疗组荧光强度为+++++;(3)电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可见上皮下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突广泛融合或消失。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肾小球病变程度均有减轻。足突宽度比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足突宽度显着增宽(P<0.05),足突融合。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足突宽度显着缩小(P<0.05),足突融合减轻。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足突宽度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组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全方组、活血方组、化湿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5.RT-PCR: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 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α-actinin-4 m 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 m 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W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各治疗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益气方组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环孢素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CD2A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全方组、益气方组和活血方组α-actinin-4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活血方组CD2AP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与环孢素组相比,各中药治疗组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各拆方组通过下调Th17细胞和上调Treg细胞来调节Th17/Treg的平衡,进而达到治疗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的作用。2.益气活血化湿方可明显降低PHN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减轻肾小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表达、上调CD2AP表达有关。且其拆方益气方和活血方分别对α-actinin-4和CD2AP表达具有显着影响。
明继阳[9](2017)在《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性味即四性与五味是药性理论的基础也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导师提出中药性味理论的“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课题组开展对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知母是古存今用的利水中药,本文以知母为研究对象,知母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三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分别取知母的苦味、甘味药功效进行配伍的经典方剂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开展知母性味组分和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验证其性味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明晰其作用效果与机制,为临床谴方用药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模式,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1.文献研究对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知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知母组成的经典方剂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的配伍论述及主要药理和临床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知母性味的可组合研究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尤其在医家配伍论述中,总结白虎汤中知母以苦味助石膏清热泻火功效,在知柏地黄丸中知母以甘味发挥滋阴补肾功效,为知母性味的可组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知母性味物质基础的化学成分特征本文依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拆分方法基础上将知母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成4个组分,即多糖组分、乙酸乙酯组分、皂苷组分和其余组分;采用HPLC-UV、ELSD和UPLC-MS方法进行化学特征分析,验证其互不交叉性;通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及HPLC技术,对拆分得到的乙酸乙酯组分和皂苷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分析、1D和2D-NMR等波谱学及质谱测试手段进行综合解析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出2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3个皂苷、6个黄酮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采用UPLC-MS法对两组分进行化学表征,共表征22个化合物。3.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经方白虎汤中的可组合性研究(1)基于解热作用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以中医理论中反映知母苦味功效的复方白虎汤为研究对象,选择与主要临床应用相关的致热模型,即四个致热模型,2,4-二硝基苯酚、干酵母、脂多糖、细菌内毒素致热模型,研究知母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代替知母组合白虎汤的解热作用,对比白虎汤组、缺知母白虎汤组、苦味组分(皂苷组分+多糖组分+其余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组、甘味组分(乙酸乙酯层)+缺知母白虎汤、多糖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皂苷组分+缺知母白虎汤、其余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的解热效果,发现苦味组分是白虎汤中知母解热的有效性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对苦味的拆分组分进行解热效果研究,其中皂苷和多糖发挥较好的降温效果,其余组分也有疗效,但治疗效果低于苦味组分,进一步验证性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说明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证实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的理论。(2)基于解热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在白虎汤中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组合研究的四个致热实验中,观察温度指标和发热因子TNF-α、IL-6、IL-1β、cAMP、cGMP、PGE2、cAMP/cGMP 在血和下丘脑中的抑制作用,以及在归经部位肺的TNF-α、IL-6、IL-1β因子的表达,发现知母及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的发挥解热作用,不同模型的不同给药组分抑制不同的发热因子。通过发热因子表达与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知母的苦味组分及苦味拆分组分主要通过血和肺中TNF-α、IL-6、IL-1β因子、下丘脑TNF-α、IL-1β、cAMP、cGMP、PGE2和肺中TNF-α、IL-1β因子发挥解热调节作用,其中苦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苦味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是皂苷和多糖组分,此机制研究结果与解热作用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以及知母苦味组分可代替知母体现复方的固有优势,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科学内涵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3)基于代谢组血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通过UPLC-MS检测知母甘味组分和苦味组分组合白虎汤给药后的代谢研究,通过甘苦味组分代谢在血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物,用PCA和OPLS-DA的方法对给药后性味拆分组分与模型组和缺知母白虎汤组的血尿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然甘味组分+缺知母白虎汤组与缺知母白虎汤组代谢物无显着区分,推测甘味组分未发挥作用。对苦味、甘味之间的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知母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对代谢影响有明显区别,说明不同性味对代谢物的影响不同,寻找二者代谢的差异标志物和代谢途径,发现苦味影响能量代谢说明苦味组分是知母在白虎汤中主要发挥作用的组分。知母性味组分代替知母组合白虎汤的代谢学研究,再一次验证知母苦味组分在白虎汤中发挥作用明显,而甘味组未明显发挥作用,这符合白虎汤复方取知母的苦味发挥清热泻火之功效,说明在复方中是药物的不同性味即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最发挥作用,证实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理论。4.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可组合性研究(1)基于肾炎治疗作用的知母的性味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研究知母性味组分再组合知柏地黄丸对肾炎的治疗效果,从6个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变化观察知母性味拆分组分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在体现知柏地黄丸中知母甘味的药理学实验中,甘味组分是知柏地黄丸中知母滋阴补肾的有效性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进一步验证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2)基于作用机制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观察肾炎模型大鼠给药后肾组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变化以及肾免疫组化的TNF-α、IL-6、IL-1β炎症因子表达,其中甘味组分可代替知母原药材而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此机制研究结果与肾炎治疗作用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以及知母甘味组分可代替知母体现知柏地黄丸的固有优势,为性味的可组合性研究和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科学性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在肾组织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对有关因子的抑制表达的影响,也可以验证知母归肾经的科学性,并再次证明了知母的甘味在知柏地黄丸中发挥滋阴补肾。(3)基于代谢组学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组合研究用PCA和OPLS-DA的方法对给药后性味拆分组分与模型组和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的血尿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然苦味组分+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与缺知母知柏地黄丸组代谢物无显着区分,推测苦味组分未发挥作用。对苦味、甘味之间的代谢产物轮廓进行分析,知母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对代谢物的影响区别明显,说明不同性味对代谢物的影响不同,寻找二者代谢的差异标志物和代谢途径,发现甘味影响脂质代谢说明甘味组分是知母在知柏地黄丸中主要发挥作用的组分。再一次验证中药的不同性味即甘味成分和苦味成分发挥不同作用,甘味组分是知母在知柏地黄丸的性味组分。证实“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理论,也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理论中不同君药引导同一臣药发挥不同作用理论的科学性,为科学研究中医理论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创新性与特色1.本文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假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知母性味拆分性组分进行再组合研究,以体现知母的不同性味的白虎汤和知柏地黄丸为研究对象,建立治疗效果-作用机制-代谢组学三层次验证性味拆分组分的归属的实验方法,阐明“功效与性味相关”的配伍理论,为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首次以知母的性味拆分组分代替知母组合复方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不同性味组分在复方中的药理学效果、作用机制及代谢组学,发现知母的苦味在白虎汤中发挥清热泻火功效,知母的甘味在知柏地黄丸中发挥滋阴补肾功效,说明方剂配伍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论证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3.基于知母苦味组分在白虎汤中的解热作用和知母甘味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肾炎治疗作用的研究结果,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为探索以性味组分配伍方剂进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中医配伍理论提供新思路。
田力铭[10](2010)在《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其病理特征为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沉积,致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甚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本病对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的疗效反应性欠佳,且此类药物大多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实验性研究证实,中医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在治疗膜性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着名肾病专家檀金川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多为肾精亏虚,瘀血阻络,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益肾通络方(黄芪、党参、炒白术、仙灵脾、地龙、水蛭、莪术、当归、绞股蓝等药物组成),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通过给大鼠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成功制备出膜性肾病模型,并选用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的ACEI类降压药盐酸贝那普利为对照,旨在通过观察膜性肾病大鼠的尿蛋白、血清蛋白、血脂、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清洁级)48只,体重160±20g,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检测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均为阴性,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每组12只。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预免疫一周后,第3周起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膜性肾病模型,正常组注射等计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周后代谢笼中留取大鼠24小时尿液,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造模成功后贝那普利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kg·d灌胃,中药组予以益肾通络方煎剂5ml?d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连续给药4周后再次留取各组大鼠24小时尿液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cr),并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光镜、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及足突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MMP-2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C-BSA,连续注射3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大量蛋白尿,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连续给药4周后,贝那普利组及中药组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贝那普利组相比,中药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2连续给药4周后各组生化指标检测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P、ALB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P、ALB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C、TG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C、TG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低于贝那普利组(P<0.05);给药4周后,各组大鼠血清BUN、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下正常组肾小球结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肾小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可见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内多数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弥漫融合。免疫荧光可见不同程度的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部分系膜区沉积。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及中药组病理变化减轻,基底膜轻度增厚,电镜下基底膜结构基本正常,电子致密物沉积减少,足细胞足突少量融合。免疫荧光可见少量的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4肾组织中NF-κB、MMP-2免疫组化结果NF-κB在正常组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有少量表达;在模型组和治疗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足细胞均有表达。统计学比较,模型组肾小球内NF-κB表达较治疗组显着增强(P<0.05);MMP-2在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状,模型组肾脏中MMP-2表达强于治疗组。模型组在肾小球内有MMP-2表达,而治疗组肾小球中表达减轻。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2表达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治疗组。结论:1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为大法的益肾通络方可显着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改善血脂代谢。2益肾通络方能够抑制NF-κB、MMP-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足细胞融合,促进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修复,从而减轻肾脏损伤,延缓肾脏慢性病理进展。3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优于盐酸贝那普利。
二、薄芝注射液对家兔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芝注射液对家兔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血瘀证与膜性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膜性肾病血瘀证 |
1.1 膜性肾病微观病理改变与血瘀证 |
1.2 膜性肾病高凝状态与血瘀证 |
1.3 膜性肾病高脂血症与血瘀证 |
2 中医对膜性肾病血瘀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活血化瘀法在膜性肾病中的应用 |
4 单味活血药对膜性肾病血瘀证的治疗作用 |
4.1 丹参 |
4.2 川芎 |
4.3 红花 |
4.4 水蛭 |
5 结语 |
(3)王耀光教授治疗CKD3-4期的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观察64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王耀光教授治疗CKD3-4 期的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统计结果 |
2.1 一般资料结果 |
2.2 频数统计结果 |
2.3 功效类别分析 |
2.4 药味分析 |
2.5 药性分析 |
2.6 归经分析 |
2.7 聚类分析 |
2.8 关联规则 |
第二部分 升清祛湿降浊法治疗脾肾亏虚兼湿浊证 CKD3-4 期的回顾性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疗效标准 |
3.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3.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疗效评价 |
5.3 实验室指标 |
5.4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王耀光教授对CKD3-4 期治疗经验总结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论治 |
1.3 用药特点 |
1.4 常用药对分析 |
1.5 核心处方分析 |
2 方药分析 |
2.1 组方分析 |
2.2 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3.1 提高生活质量 |
3.2 改善肾功能 |
3.3 降低尿蛋白 |
3.4 维持血清蛋白稳定 |
3.5 维持血红蛋白稳定 |
3.6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青藤碱对Heymann肾炎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大鼠 |
1.1.2 主要药物、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被动型Heymann肾炎(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PHN)大鼠模型制备 |
1.2.2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法 |
1.2.3 标本采集 |
1.2.4 生化指标测定 |
1.2.5 肾脏病理指标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水平比较 |
2.2 各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清肌酐、血WBC、血清ALT、血清AST水平比较 |
2.4 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 |
2.5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Ig G沉积情况比较 |
2.6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podocin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
2.7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nephrin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保护IMN足细胞 |
2. 中医药减轻IMN肾脏纤维化 |
3. 中医药调节IMN免疫反应 |
4. 中医药抗IMN氧化应激反应 |
5. 中医药改善IMN高凝状态 |
6. 中医药对IMN其他方面的影响 |
7.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外周血TB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
1.T淋巴细胞 |
2. B淋巴细胞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病例治疗方案 |
5. 观测指标 |
6. 随访 |
7. 疗效评价 |
8. 实验方法 |
9.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资料 |
3. 健脾祛湿和络方对IMN临床指标的影响 |
4.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临床缓解率 |
5. 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基线分析 |
6. 健脾祛湿和络方对IMN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
7.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有效组和无效组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临床疗效 |
2. 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IMN的外周血免疫机制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治疗 |
4.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肾康注射液治疗肾脏疾病研究概述 |
1. 药物基本情况 |
2. 临床疗效研究 |
3. 基础药理机制研究 |
4.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血管生成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生成发生发展 |
2. 肾纤维化发生发展 |
3. 血管生成障碍与肾纤维化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HUVEC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eNOS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8)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外周血Th17/Treg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动物模型构建 |
2.1.1 兔抗鼠Fx1A血清制备 |
2.1.2 兔子抗大鼠Fx1A抗血清制备 |
2.1.3 制备PHN大鼠模型 |
2.2 分组及干预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1 血清Alb、SCr、BUN、UPRO测定 |
2.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含量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对生存状态的影响 |
3.2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对外周血Th17/Treg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对被动Heymann肾炎模型大鼠足细胞裂孔膜蛋白α-actinin-4和CD2AP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肾组织石蜡包埋 |
2.2 肾组织HE染色 |
2.3 肾组织IgG免疫荧光染色 |
2.4 肾组织电镜染色 |
2.5 肾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
2.6 RT-PCR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 m RNA表达 |
2.6.1 提取RNA |
2.6.2 RNA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
2.6.3 mRNA逆转录 |
2.6.4 实时定量PCR |
2.7 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ɑ-actinin-4、CD2AP蛋白表达 |
2.7.1 提取蛋白 |
2.7.2 BCA蛋白定量 |
2.7.3 SDS-PAGE电泳 |
2.7.4 转膜(湿转) |
2.7.5 免疫反应 |
2.7.6 显影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对肾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1.1 HE染色 |
3.1.2 IgG免疫荧光染色 |
3.1.3 电镜染色 |
3.2 免疫组化染色 |
3.3 对α-actinin-4和CD2AP m RNA表达的影响 |
3.4 对α-actinin-4和CD2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减轻肾脏病理损伤 |
4.2 调节α-actinin-4和CD2AP蛋白在肾脏的表达 |
致谢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免疫学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足细胞免疫损伤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9)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章综述 |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1.1 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
1.1.2 “五味”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1.1.3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1.4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
1.2 知母的研究进展 |
1.2.1 知母性味的论述 |
1.2.2 知母的原植物研究 |
1.2.3 知母化学成分研究 |
1.2.4 知母药理研究 |
1.3 白虎汤的研究进展 |
1.3.1 白虎汤的配伍论述 |
1.3.2 白虎汤的药理作用 |
1.3.3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
1.4 知柏地黄丸的研究进展 |
1.4.1 知柏地黄丸的配伍论述 |
1.4.2 知柏地黄丸的药理作用 |
1.4.3 知柏地黄丸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知母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 |
2.1 知母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及互补交叉性的验证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分离及化学表征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基于化学成分的分离进行成分表征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第3章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经方白虎汤中组合研究 |
3.1 基于解热作用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的组合研究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基于解热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组合研究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基于代谢组学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白虎汤中的组合研究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第4章 知柏地黄丸中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可组合性研究 |
4.1 基于肾炎治疗效果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结果 |
4.1.4 讨论 |
4.1.5 小结 |
4.2 基于作用机制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2.3 结果 |
4.2.4 讨论 |
4.2.5 小结 |
4.3 基于代谢组学的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在知柏地黄丸中的组合研究 |
4.3.1 材料 |
4.3.2 方法 |
4.3.3 结果 |
4.3.4 讨论 |
4.3.5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 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及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薄芝注射液对家兔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蒿治疗慢性肾脏病用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蔡玉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血瘀证与膜性肾病[J]. 潘可,胡维,向少伟. 河南中医, 2021(06)
- [3]王耀光教授治疗CKD3-4期的用药规律分析及临床观察64例[D]. 万颖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青藤碱对Heymann肾炎大鼠足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J]. 林宜,孙玥,谭建平,朱斌,高源成,殷佳珍,王文荣,陈洪宇. 浙江医学, 2021(09)
- [6]基于CD4+T淋巴细胞探究健脾祛湿和络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D]. 曾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潘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气活血化湿方及其拆方干预大鼠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中Th17/Treg免疫失衡和足细胞损伤研究[D]. 雍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组合研究[D]. 明继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D]. 田力铭.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