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陆泽俭[1](1976)在《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浸出制剂的浸提方法常用煎煮法、浸法、浸渍法、渗漉法以及回流浸提等多种,工业生产中及实验室内采用的设备和器具装置形式多样。本文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可供以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苯、石油醚或四氯化碳、正丙醇等为溶媒,浸提动植物性药材有效成分时使用。图中:3为渗浸罐。药材粗末放在贮药器
王艳艳,王团结,陈娟[2](2015)在《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设备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原理、应用特点,综述了近些年动态逆流提取装置及其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和应用这一技术提供了参考。
王英,崔政伟[3](2009)在《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现状和发展》文中提出阐述了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原理,介绍了罐组式、拖链型连通器式、螺旋式连续逆流提取设备以及连续逆流提取方法对天然产物的提取状况。并提出了连续逆流提取与微波、超声波、离心器等辅助方法的结合运用是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发展方向。
杨晓晨,卢鹏伟[4](2016)在《中药动态提取设备应用现状及其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提取方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改进,提出了动态提取的概念,即药材饮片在提取的同时不断被搅拌或者在提取过程中使溶剂不断流动而提高提取的效果。现主要介绍了中药动态提取设备的应用现状及其特点。
韩伟,夏玉婷,谷旭晗,刘傲霞,成悦[5](2013)在《对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超声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动态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吸附、分子蒸馏、高速逆流色谱提取、酶法提取、膜分离、闪式提取及微波辅助萃取等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现状,并对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选择要求进行了介绍。
李莉[6](2007)在《金银花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金银花药材分别采用煎煮法、乙醇回流提取法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紫外分光检测器对绿原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绿原酸的提取率,并考察了每种提取方法的工艺参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在煎煮法中影响出膏率和绿原酸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是提取液pH值,提取温度,预浸泡,溶媒用量和提取时间。乙醇回流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乙醇浓度,提取液pH值,溶媒用量和提取时间。由单因素实验结果可知,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绿原酸的提取。在本实验范围内,煎煮法中的最佳提取温度为70℃,回流法中的溶媒(乙醇水溶液)的乙醇体积分数最佳值为70%。研究表明,超声场对中药提取过程有强化作用,超声波空化效应对提取绿原酸有较大影响。从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得到,超声功率和乙醇浓度是影响出膏率和绿原酸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在本实验范围内,超声波辅助提取在酸性条件和超声功率为100W·g-1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对比三种实验方法可以看出,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中绿原酸提取率由煎煮法和乙醇回流提取法的35.46 mg·g-1和41.29 mg·g-1上升到59.23 mg·g-1,提取时间由传统工艺的2.5h缩短到1h。因此超声波辅助提取是一种较佳的提取工艺。在本实验范围内,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是:药材粉碎20目,未预浸泡,超声功率为100W·g-1,乙醇浓度为70%,溶液pH值调至4.0,溶媒用量16倍于药材的质量,提取2次,每次30min。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绿原酸的提取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岳先飞[7](2012)在《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单元操作,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提取方式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生产效率高,且节约成本。但是因为连续提取过程中各阶段(如进溶媒、加热等)需要协调进行,以及设备之间的工艺关系复杂,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复杂控制系统和先进的控制策略才能保证正常运行。综合自动化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将企业管理与现场控制相结合,实现管控一体化,是自动化系统的更高形式。实现中药生产综合自动化对提高中药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过程为对象,通过分析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过程工艺流程及特点,结合中药生产过程特点构建了中药生产综合自动化系统框架,设计了基于PC+PLC的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包括设计选择相应的测量变送器、控制单元(PLC)模块和执行器等。以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研究了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设计了逆流提取器内温度和加热器溶媒温度的串级控制系统。设计了针对药材和溶媒加入量的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积分分离和不完全微分的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进行了PLC系统设计,包括硬件组态和通信,结构化软件设计,并基于FB58功能块的功能,结合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基于PLC的溶媒温度自适应PID控制策略。以最终实现中药企业综合自动化为目的,研究了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选用带有以太网接口的CPU,在PCS层与MES层之间实现网络数据通信,同时通过以太网实现MES层和ERP层的数据传输,通过ODBC数据接口将内部数据库与外部SQL数据库进行连接,实现了数据开放管理。研发了基于WinCC的中药提取自动化监控软件,包括用户管理,主监控界面、控制器参数设置界面、生产报表界面等。系统调试结果表明:测控系统运行稳定,上位机监控管理有效,用户界面友好,历史数据可追溯。
郭维图,孙福平[8](2009)在《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微波连续提取技术》文中指出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热回流这种提取率低、含量低、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成本高的传统方式,严重捆挠中药现代化的进程。采用微波连续提取工艺不但可以节能、降耗、减排,还可以使中药提取物生产实现自动化、连续化,进而使中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迈向现代化的新台阶。
黄德浩[9](2019)在《茶树精油的质量研究及其复方温敏型凝胶剂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又名千层塔、澳洲茶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Melaleue)的一种常绿小灌木,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和新西兰的部分地区,收载于《欧洲药典》、《澳大利亚原生植物》、《草本植物及其用途百科全书》等,互叶白千层传统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后经学者研究发现其具有极强抗菌消炎的生理活性。茶树精油(Tea Tree Oil)是由互叶白千层经水蒸气蒸馏而得到的淡黄色至无色油状液体,研究表明互叶白千层的抗菌消炎生理活性主要来源于茶树精油,基于此本课题首先优选互叶白千层的种源及生长环境,再探索互叶白千层的提取方法及茶树精油各组分含量;并制备质量稳定的复方温敏型妇科凝胶,为互叶白千层的综合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采用GC法,以互叶白千层的精油收率和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为指标,分析不同含水量、不同种源、不同种植环境、不同时间各因素的影响。以茶树精油的收率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正交实验法优选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法的精油提取;采用单因素法优选中试生产工艺。采用星点设计法优选苦茶妇科凝胶制备工艺。采用无膜释放模型评价凝胶体外释放方式、流变学研究评价凝胶的流体性质、建立HPLC法测定凝胶的有效组分、选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凝胶的MIC、MBC浓度。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互叶白千层提芳香水及药渣水提液用于抑制10种致病菌的MIC浓度。结果:互叶白千层的鲜品精油收率比干品高8.11%,各组分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异。以茶树精油质量标准评价种源优劣:南都种源>林科院种源>棉新坎种源>莲塘种源,田地植株>山地植株;以精油收率评价种源优劣:林科院种源>莲塘种源>南都种源>荣山种源>棉新坎种源,田地植株>山地植株。综合评价南都的种源种于田地的互叶白千层最优。松油烯-4-醇相对含量在5月份达到最大值,相对含量曲线图呈锥型分布,1,8-桉叶素相对含量在1月份达到最大值后逐月下降。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茶树精油符合国际茶树精油标准,超临界萃取法与溶剂法制备的茶树精油与国际茶树精油标准相差较大。体外无膜释放模型显示凝胶体外释放呈零级反应;流变学研究显示凝胶符合阴道用药需求;HPLC有效的控制凝胶的质量;MIC、MBC浓度显示凝胶有较强的抑菌及杀菌效果。芳香水对部分口腔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互叶白千层的水提取溶液对大部分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结论:互叶白千层的种植可采用南都种源,以规范的农田种植模式,供给有机肥有助于植物精油的生成。经工艺研究发现,影响精油收率的关键因素是蒸汽温度(蒸汽压力),即物料中精油挥发所需的热能,温度越高效率越快;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法制备的茶树精油,其组分构成差异大,不能相互替代。所制备凝胶抑菌效果较强,质量稳定。精油提取副产物芳香水及药渣水提物对多数细菌仍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互叶白千层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刘明言,王帮臣[10](2010)在《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提取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影响着最终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成本,以及中药制药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简述传统中药提取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5年来中药提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这些提取技术包括:超临界萃取(SFE)、连续逆流提取(CCE)、微波萃取(MAE)、超声提取(UAE)、酶提取(ETE)、半仿生提取(SBE)、液泛提取(FE)、压榨提取(PE)、组织破碎提取(STE)、免加热提取(HFE)、空气爆破提取(AEE)、常温超高压提取(UHPE)等,并展望了中药提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二、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2)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的原理 |
2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的特点 |
2.1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的优点 |
2.2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的缺点 |
3各种类型的连续逆流提取设备 |
3.1螺旋式连续提取机组 |
3.2平转式连续提取器 |
3.3拖链式逆流提取设备 |
3.4罐组式逆流提取机组 |
4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
4.1微波连续逆流提取装置 |
4.2超声波强化连续逆流提取装置 |
4.3离心式连续逆流提取装置 |
4.4电脉冲辅助逆流提取装置 |
5连续动态逆流提取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
5.1对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
5.2对药材中多糖类活性成分的提取 |
5.3对药材中皂苷类活性成分的提取 |
5.4对药材中生物碱类活性成分的提取 |
5.5对药材中酚酸类活性成分的提取 |
5.6对药材中挥发油活性成分的提取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6.1中药复方制剂提取中遇到的问题 |
6.2中药生产综合自动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
6.3动态逆流提取装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6.4生产投入和运行成本问题 |
(3)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原理 |
2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设备 |
2.1 罐组式逆流提取设备 |
2.2 拖链型连通器式连续逆流浸出提取设备 |
2.3 螺旋式连续逆流提取设备 |
3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法对中药的提取 |
3.1 对根茎类药材的提取 |
3.2 对全草类药材的提取 |
3.3 对果实类药材的提取 |
4 连续动态逆流的提取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
4.1 微波逆流提取机 |
4.2 超声波强化逆流提取装置 |
4.3 离心式连续逆流提取机 |
5 小结 |
(4)中药动态提取设备应用现状及其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动态循环提取设备 |
1.1提取罐 |
1.1.1 设备特点 |
1.1.2 工作原理 |
1.2热回流提取浓缩罐 |
1.2.1 工作原理 |
1.2.2 热回流提取浓缩罐的优点 |
1.3渗漉罐 |
1.4中药动态提取罐 |
1.4.1 设备特点 |
1.4.2 工作原理 |
1.5超临界萃取设备 |
1.5.1 超临界萃取技术 |
1.5.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 |
2 逆流动态提取设备 |
2.1螺旋逆流提取设备 |
2.1.1 工作原理 |
2.1.2 结构 |
2.1.3 特点 |
2.2罐组式动态逆流提取装置 |
2.2.1 工作原理 |
2.2.2 设备特点 |
3 结语 |
(5)对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声提取技术 |
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3 动态逆流提取技术 |
4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 |
5 分子蒸馏技术 |
6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 |
7 酶法提取技术 |
8 膜分离技术 |
9 闪式提取技术 |
1 0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
1 1 结语 |
(6)金银花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金芪降糖片简述 |
1.3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
1.4 绿原酸的理化性质 |
1.5 提取绿原酸的一般方法 |
1.6 影响中药提取的因素 |
1.6.1 被提取物质的理化性质 |
1.6.2 预处理方法 |
1.6.3 提取条件 |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提取实验原理 |
2.1 金银花的显微特征 |
2.2 绿原酸的生成过程 |
2.3 影响绿原酸提取的因素 |
2.4 溶剂提取过程中的质量传递 |
2.5 超声波提取 |
2.5.1 超声波辅助提取原理 |
2.5.2 影响中药超声提取分离的因素 |
2.6 超声辅助提取动力学模型 |
2.6.1 超声场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强化作用 |
2.6.2 超声辅助中药提取动力学方程 |
第三章 实验设计 |
3.1 实验流程图设计 |
3.2 实验方案设计 |
3.2.1 提取实验设计 |
3.2.2 离心分离实验 |
3.2.3 含量测定 |
3.3 实验步骤 |
3.3.1 预处理 |
3.3.2 提取实验 |
3.3.3 离心分离实验 |
3.3.4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3.4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
4.1 煎煮法实验结果分析 |
4.1.1 预实验结果分析 |
4.1.2 煎煮法正交试验实验结果分析 |
4.1.3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2 乙醇回流提取法结果分析 |
4.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实验结果分析 |
4.3.1 超声波空化效应对绿原酸的影响 |
4.3.2 超声时间对提取结果的影响 |
4.3.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4.4 三种提取工艺的比较 |
4.4.1 不同提取工艺对药材的微观作用 |
4.4.2 对比不同提取方法结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7)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药连续提取过程及自动化系统研究现状 |
1.2 过程自动化的困内外研究现状 |
1.3 过程自动化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1.4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 |
2.1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过程及自控要求 |
2.1.1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过程介绍 |
2.1.2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系统自控要求 |
2.2 中药生产综合自动化系统构建 |
2.3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计 |
2.3.1 测量变送器的选择 |
2.3.2 控制单元(PLC)的硬件设计 |
2.3.3 执行器的选择 |
3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控制技术研究 |
3.1 逆流提取器内温度和溶媒温度的串级控制系统研究 |
3.1.1 逆流提取器内温度控制策略 |
3.1.2 逆流提取器内温度和溶媒温度的串级控制系统设计 |
3.2 药材与溶媒的比值控制系统研究 |
3.2.1 药材与溶媒的控制策略研究 |
3.2.2 药材与溶媒加入量比值控制系统设计 |
3.3 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研究 |
4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PLC系统设计 |
4.1 PLC控制系统硬件组态 |
4.2 系统软件架构 |
4.3 自适应PID控制决策的实现 |
4.3.1 FB58功能块 |
4.3.2 自适应PID控制的实现 |
5 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监控系统开发研究 |
5.1 基于以太网的监控系统研究 |
5.1.1 以太网技术 |
5.1.2 PROFINET总线 |
5.2 基于SQL的数据开放 |
5.2.1 SQL数据库 |
5.2.2 基于ODBC的数据库开放的实现 |
5.3 中药提取自动化监控软件开发 |
5.3.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要求 |
5.3.2 中药提取自动化监控软件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9)茶树精油的质量研究及其复方温敏型凝胶剂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树精油活性研究 |
1.1.1 抗炎活性 |
1.1.2 抗菌活性 |
1.1.3 其他活性 |
1.1.4 精油的刺激性 |
1.2 精油提取方法介绍 |
1.2.1 水蒸气蒸馏法 |
1.2.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2.3 超声波萃取法 |
1.2.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
1.2.5 压榨法 |
1.2.6 技术联用 |
1.3 原位凝胶的介绍 |
1.3.1 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 |
1.3.2 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 |
1.3.3 pH敏感型原位凝胶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5.1 本课题的思路如下图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茶树精油的质量分析 |
2.1 实验方法 |
2.1.1 仪器与材料 |
2.1.1.1 仪器 |
2.1.1.2 材料 |
2.1.2 提取工艺 |
2.1.3 精油收得率的计算方法 |
2.1.4 茶树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检测方法 |
2.1.4.1 气相色谱条件 |
2.1.4.2 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条件 |
2.1.4.3 相对含量计算公式(采用外标法测定) |
2.1.5 茶树精油的含量评价标准(茶树精油国际标准ISO4730:2017) |
2.1.6 不同含水量物料的精油收率分析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6.1 水分测定 |
2.1.6.2 不同含水量物料的精油收率分析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7 不同产地、不同种源物料的精油收率分析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7.1 不同产地物料的精油收率分析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7.2 不同种源物料的精油收率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1.8 不同采收时间物料的精油收率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含水量物料(鲜药和干品)的精油收率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2.1.1 鲜品及干品的互叶白千层植物形态 |
2.2.1.2 不同含水量物料(鲜品及干品)的精油收率分析 |
2.2.1.3 不同含水量物料(鲜品及干品)制备的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测定 |
2.2.2 不同种植条件对茶树精油收率及成分的影响 |
2.2.2.1 不同种植条件对茶树精油收率的影响 |
2.2.2.2 不同种植条件对茶树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 |
2.2.3 不同种源物料的精油收率及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2.3.1 不同种源物料的精油收率分析 |
2.2.3.2 不同种源物料的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测定 |
2.2.4 不同采收时间对精油收率及精油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2.2.4.1 不同采收时间对精油收率的分析 |
2.2.4.2 不同采收时间对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茶树精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仪器与材料 |
3.1.1.1 仪器 |
3.1.1.2 材料 |
3.1.2 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法的制备方法 |
3.1.2.1 水蒸气蒸馏法小试提取工艺筛选 |
3.1.2.1.1 提取时间筛选 |
3.1.2.1.2 加水量筛选 |
3.1.2.2 超临界萃取法提小试提取工艺筛选 |
3.1.2.3 溶剂法小试提取工艺筛选 |
3.1.2.3.1 乙醇体积分数的筛选 |
3.1.2.3.2 料液比例的筛选 |
3.1.2.3.3 提取时间的筛选 |
3.1.2.3.4 提取温度的筛选 |
3.1.3 中试水蒸气蒸馏提取工艺的筛选 |
3.1.3.1 提取时间的筛选 |
3.1.3.2 提取水蒸气温度的筛选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试工艺筛选 |
3.2.1.1 提取时间的筛选 |
3.2.1.2 加水量的影响 |
3.2.2 超临界萃取正交试验结果 |
3.2.3 溶剂法制备茶树精油的成分分析及纯化 |
3.2.3.1 乙醇体积分数和松油烯-4-醇的相对含量的关系 |
3.2.3.2 料液比例与松油烯-4-醇的相对含量的关系 |
3.2.3.3 提取时间与松油烯-4-醇相对含量的关系 |
3.2.3.4 提取温度与松油烯-4-醇纯度的关系 |
3.2.3.5 溶剂法的纯化及工艺优选 |
3.2.4 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萃取法、溶剂法的提取收率及各组分相对含量对比 |
3.2.4.1 提取收率及松油烯-4-醇相对含量对比分析 |
3.2.5 三种制备方法的组分分析 |
3.2.6 中试水蒸气蒸馏提取工艺的筛选 |
3.2.6.1 共水提取与蒸汽直接萃取的茶树精油各组分相对含量对比 |
3.2.6.2 中试提取时间的筛选 |
3.2.6.3 中试蒸气温度的筛选 |
3.2.6.4 优选中试生产工艺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茶妇科凝胶的工艺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1.1 仪器 |
4.1.2 试剂 |
4.2 方法 |
4.2.1 模拟阴道液的配制 |
4.2.2 苦茶妇科凝胶的制备 |
4.2.3 苦茶妇科凝胶性质考察 |
4.2.3.1 胶凝温度 |
4.2.3.2 胶凝时间 |
4.2.3.3 凝胶的pH值测定 |
4.2.4 苦茶妇科凝胶处方筛选 |
4.2.4.1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苦茶妇科凝胶处方 |
4.2.4.2 凝胶在模拟阴道液中的Tgel变化 |
4.2.4.3 pH值对Tgel的影响 |
4.2.4.4 缓冲溶液对Tgel的影响 |
4.2.4.5 苦茶妇科凝胶的优化制备工艺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苦茶妇科凝胶的质量与功效评价 |
5.1 仪器与试药 |
5.1.1 仪器 |
5.1.2 试药 |
5.2 方法与结果 |
5.2.1 苦茶妇科凝胶性状考察 |
5.2.2 苦茶妇科凝胶流变学研究 |
5.2.2.1 凝胶温度变化的流变参数 |
5.2.2.2 模拟阴道液对凝胶的流变学影响 |
5.2.2.3 稀释前后凝胶复数黏度(η~*)变化 |
5.2.3 苦茶妇科凝胶释放度考察 |
5.2.4 HPLC方法学验证 |
5.2.4.1 色谱条件 |
5.2.4.2 溶液的制备 |
5.2.4.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4.2.2 样品制备 |
5.2.4.2.3 阴性对照品溶液 |
5.2.4.3 专属性考察 |
5.2.4.4 线性关系考察 |
5.2.4.5 精密度试验 |
5.2.4.6 稳定性试验 |
5.2.4.7 重复性试验 |
5.2.4.8 加样回收试验 |
5.2.4.9 样品含量测定 |
5.2.5 初步动力学及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
5.2.5.1离心实验 |
5.2.5.2 低温试验 |
5.2.5.3 高温试验 |
5.2.5.4 加速稳定性试验 |
5.2.6 抑菌试验 |
5.2.6.1 实验前期准备 |
5.2.6.1.1 苦茶妇科凝胶的制备 |
5.2.6.1.2 细菌的培养 |
5.2.6.1.3 培养基溶液的配置 |
5.2.6.1.4 实验器材灭菌工作 |
5.2.6.2 体外抑菌试验 |
5.2.6.2.1 MIC浓度的测定 |
5.2.6.2.2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MBC) |
5.2.6.3 结果 |
5.2.6.3.1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互叶白千层芳香水与药渣水提液的抑菌实验 |
6.1 材料和仪器 |
6.1.1 材料 |
6.1.2 仪器 |
6.2 方法 |
6.2.1 互叶白千层芳香水制备 |
6.2.2 互叶白千层药渣水提液的制备 |
6.2.3 菌悬液的制备 |
6.2.4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
6.2.5 MIC方法的测定 |
6.3 结果 |
6.3.1 芳香水抑制细菌生长的MIC浓度 |
6.3.2 互叶白千层水提液抑制细菌生长的MIC浓度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
2 连续逆流萃 (提) 取 (continuous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CCE) |
3 微波萃取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MAE) |
4 超声提取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AE) |
5 酶法提取 (enzymatic treatment extraction, ETE) |
6 半仿生提取法 (semi-bionic extraction, SBE) |
7 液泛法提取 (flooding extraction, FE) |
8 压榨提取 (press extraction, PE) |
9 组织破碎提取法 (smashing tissue extraction, STE) |
10 免加热提取 (heating-free extraction, HFE) |
11 空气爆破提取 (air explosion extraction, AEE) |
12 常温超高压提取 (ultra-high pressure extraction, UHPE) |
13 结语 |
四、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介绍一种溶媒流动加热渗浸提取装置[J]. 陆泽俭. 中草药通讯, 1976(04)
- [2]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设备研究[J]. 王艳艳,王团结,陈娟. 机电信息, 2015(05)
- [3]连续动态逆流提取的现状和发展[J]. 王英,崔政伟.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9(01)
- [4]中药动态提取设备应用现状及其特点分析[J]. 杨晓晨,卢鹏伟. 机电信息, 2016(17)
- [5]对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J]. 韩伟,夏玉婷,谷旭晗,刘傲霞,成悦. 机电信息, 2013(32)
- [6]金银花提取工艺的研究[D]. 李莉. 天津大学, 2007(04)
- [7]连续动态逆流提取自动化系统研究[D]. 岳先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8]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微波连续提取技术[A]. 郭维图,孙福平. 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9]茶树精油的质量研究及其复方温敏型凝胶剂的开发[D]. 黄德浩.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10]用于中药提取的新技术进展[J]. 刘明言,王帮臣. 中草药,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