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带使用不当及危害

V带使用不当及危害

一、V带的不正确使用及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鲁洋洋[1](2019)在《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根据事故致因链得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均可以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研究国内外的重大安全事故数据资料显示,绝大部分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在我国,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小微企业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从2016年新三板公司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数量占6%,中型企业占31%,小型企业占比超过60%。),事故发生率高,员工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从对小微企业事故统计分析看出,人的因素导致发生的事故占了80%以上。尽管在我国近些年来的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践中,不断加大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企业的也更加重视和关注人的不安全行为,行为观察方法也被一些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国企所应用,但从安全研究的角度来说,与西方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小微企业对行为安全重视程度和运用程度远远不够。本文从国内外文献对不安全行为的综述研究入手,分析、归纳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继而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对189家小微企业的651名一线员工、420名管理层开展问卷调查,运用Spassau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原因进行归纳;然后基于行为“2-4”模型(“2-4”模型中的2是指事故发生的两个原因:组织行为、个人行为,4是指事故原因分为4个阶段:指导行为、运行行为、习惯性行为、一次性行为,对应4个原因:根源原因、根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分析了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原因:一次性行为的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安全文化原因、组织管理原因。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直接原因(一次性行为原因)是员工的心理的异常和生理的反常;间接原因(安全习惯方面的原因)是员工的安全方面的常识和理论实践知识极其缺乏、安全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意识很不够、日常工作中的形成的安全操作习惯不够良好;根源原因(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原因)是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极其落后,大部分小微企业安全文化是严重缺失的;根本原因(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原因)是小微企业安全组织结构不完善、不科学以及由此形成的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十分欠缺和管理行为的不当。本文结合行为“2-4”模型理论,提出了解决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四个方面的预防对策,首先是加强安全检查和目视化管理控制个人不安全动作;其次是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习惯性控制;再次是完善小微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体系;最后是加大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以期为我国小微企业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预防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提供相应指导。

赵怡[2](2019)在《产后束腹带压力分布测试与舒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女性对于产后身材恢复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后束腹带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目前,市面上产后束腹带的面料以及款式大多参考了普通塑身腹带类产品,对于这类产品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于产后束腹带产品,仅仅在行业内规定了产品质量方面的标准,但在款式设计、束腹带的压力分布以及压力舒适性等评价指标上却没有明确标准。设计不合理的产后束腹带,将会直接导致人体局部着装压力过大,进而不仅会延缓女性产后身材恢复,更会影响女性的健康。故对产后束腹带压力分布进行测试以及对压力舒适性进行研究,对于指导款式设计优化是具有价值的。本课题旨在将建立束腹带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优化束腹带款式设计,提升束腹带压力舒适性。基本原则是通过柔性压力传感器,测试束腹带对人体体表产生压力分布,讨论束腹带产品的压力性能及压力舒适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美国SPI Tactilus?压力传感系统,对束腹带的压力性能的测试实验。为了探究SPI Tactilus?压力传感系统在束腹带压力性能测试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在实验前利用PPS单点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对SPI Tactilus?压力传感系统进行了校准,校准结果表示SPI Tactilus?压力传感系统可以进行束腹带压力性能的测试实验。(2)对束腹带版型设计方面进行评价。首先对束腹带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公式P=FH/RH得出束腹带对人体体表产生的理论压力值及压力分布情况。其次通过压力性能测试实验,得出的束腹带在人体皮肤表面产生的实际压力值及压力分布情况,并将其与理论情况相对比,最终得出束腹带版型、款式设计、所用面料等方面优化的合理建议。(3)对束腹带的压力舒适性进行评价。实验选取五名受试者分别穿着三款束腹带,在束腹带伸长率(可伸长区域长度)为3%、5%、8%、10%四种条件下,测试受试者生理指标数值的变化。同时结合主观问卷结果,给出在保证压力舒适性的情况下,每款束腹带的使用方法。综上所述,本课题主要其研究束腹带款式设计优化,以及提供不同束腹带在保证压力舒适性下的使用建议,并建立了一套针对束腹带的综合评价体系。就本实验中所用测试样品而言,束腹带在设计上应采取了弧线形版型,并添加右后向前的辅助带,三耳魔术贴,同时选择透气、亲肤、耐久性优良的面料。在对消费者的使用建议上,得到结果1#束腹带在伸长率为10%内,2#束腹带在伸长率为5%左右,不会让使用者感到不适,并得到本实验中舒适着装压力的阈值范围为1.623.09kPa。为了方便消费者准确调节束腹带伸长率,建议在束腹带魔术贴粘布上印刷标尺,并提供计算公式LAB=L2(1+伸长率)+L1-Lx。

可春梅[3](2018)在《线性探针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2017年世卫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有1040万结核病患者,2016年有18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成为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结核病的治疗管理不善,抗菌药物的不正确使用,使用无效药品配方,以及过早中断治疗,都可以引起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并可进而造成传播。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是耐药结核结核病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WHO已将我国列为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多药防治工作存在发现率低,治愈率低等问题。如何有效控制结核病尤其是耐药肺结核疫情,是当前全球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同时也是我国传染性疾病防治事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探寻、评估新的耐药结核病早期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治疗耐药病人,对我国“十三五”期间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用于筛查耐药结核病方面应用最广泛的一项基本技术是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检测周期过长,临床时效性较差,不利于临床及时合理选择抗结核方案。近年来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领域发展较快,涌现出基因芯片、GeneXpert、熔解曲线法、HAIN线性探针检测(Line probe assay,LPA)等技术,不仅可用于结核病诊断,还可对部分抗结核药物进行耐药性检测。其中HAIN线性探针检测是由德国HAIN Lifescience公司开发的一种诊断技术,能通过对rpoB、katG、inhA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从而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对利福平(RIF)和异烟肼(INH)耐药。本次试验旨在通过HAIN线性探针技术与传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进行比较分析,评估该技术在耐多药结核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患者耐药基因进行分析,探寻导致本地区MDR-TB发生的主要基因位点。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387例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71例,女性116例,平均年龄(39.3±17.5)岁。对入组患者抗酸阳性生物样本分别进行HAIN线性探针技术检测及分枝杆菌固体培养,对培养阳性菌株进行传统比例法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DST)。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上查询两种方法从样本接受至结果审核报告所用的时间,即样本周转时间(TAT),做好试验记录。对HAIN线性探针检测结果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评价HAIN线性探针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各组研究对象的病例信息、检测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各组研究对象间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P<0.05即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Kappa值判断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1.在培养过程中有2例样本出现污染情况,1例样本培养分枝杆菌阴性,无法进一步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另外3例涂阳样本经HAIN线性探针检测判定检测结果无效。故而排除以上7例患者,最终有380例涂阳结核病患者继续本次研究。2.HAIN的平均样本TAT为(28.77±10.67)小时,而DST的平均样本TAT为(1508.87±153.97)小时。3.HAIN对利福平(RIF)耐药性检测的敏感性为82.92%,特异度为96.12%;与DST符合率为94.68%,Kappa值为0.743。两种方法在检测RIF是否耐药有高度的一致性。4.HAIN对异烟肼(INH)耐药性检测的敏感性为94.33%,特异度为94.12%;与DST符合率为94.14%,Kappa值为0.785。两种方法在判断INH是否耐药有高度的一致性。5.与传统DST比较,HAIN筛查MDR的敏感性为96.97%,特异度为97.96%,二者符合率为97.87%,Kappa值为0.877,两种方法在筛查MDR-TB方面具有非常高度的一致性。6.对确诊为MDR-TB的32例患者进行RIF耐药位点分析,发现本地区rpoB发生频率最高的情况是WT8和MUT3同时突变,即530533位点出现S531L突变,检出频率为56.25%;其次为WT7与MUT2同时突变,即526529位密码子发生H526Y突变,检出频率为15.68%;第三为WT3+WT4+MUT1同时突变即513519位点发生D516V突变,突变频率为9.38%。7.对确诊为MDR-TB的32例患者进行INH耐药位点分析,发现kat G基因总的突变频率为96.88%,inhA基因突变的总频率为37.50%。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2,P<0.05)。可以认为katG基因突变频率高于inhA基因,katG基因有可能是导致本地区此次研究人群INH发生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HAIN线性探针技术在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方面,与传统的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DST)的符合率、一致性程度均较高,在检测周期上优于DST。因此,HAIN线性探针技术能代替DST方法,用于耐多药结核病快速筛查、早期诊断,也能应用于初步分析耐药结核病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判断该地区人群耐药水平。

叶倩云[4](2018)在《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探索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为临床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结肠镜检查提供参考,也为患者改善生活方式、防病治病提供指导。2.以本院高年资医师辨证分型结果为基础,提出大肠息肉病的辨证分型方法,探索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专家共识的形成提供资料。方法:1.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 Data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搜集近10年来提及的有关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的所有文献,依据既往研究结论及临床观察结果,制定调查问卷。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设计方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7.1.1-2018.1.31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的300例患者进行信息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描述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证型分布规律,总结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结果:1.风险因素研究发现,Hp感染(OR:6.201,CI[1.581,24.330])、吸烟(OR:4.366,CI[1.335,14.286])、消化性溃疡(OR:4.217,CI[0.764,23.289])为大肠息肉发病的强危险因素;年龄增长也会增加大肠息肉的患病风险(OR:1.092,CI[1.042,1.145]);饮食干净程度一般(OR:0.275,CI[0.011,7.106])、饮食很干净(OR:0.055,CI[0.003,1.202])相较于饮食干净程度不能保证而言,为大肠息肉发病的强保护性因素;单次锻炼半小时以上相较于锻炼时间小于半小时而言,为保护性因素,其中单次锻炼0.5-1小时(OR:0.399,CI[0.136,1.173])、1-2小时(OR:0.055,CI[0.015,0.206])和2小时以上(OR:0.163,CI[0.014,1.945])均为强保护性因素。2.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腺瘤性息肉的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虚夹湿证(61.9%)>肠道湿热证(20.6%)>气滞血瘀证(8.2%)>脾虚湿热证(5.2%)>阳虚寒凝证(2.1%)=肝郁脾虚证(2.1%)。非腺瘤性息肉的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虚夹湿证(55.4%)>肠道湿热证(25.9%)>气滞血瘀证(9.8%)>脾虚湿热证(3.6%)>阳虚寒凝证(2.7%)=肝郁脾虚证(2.7%),二者的证型分布趋势与总体证型分布趋势完全一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肠道湿热证(P<0.05)。各年龄层的证型分布基本相同(P>0.05)。相较于单个息肉而言,2-3个息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肝郁脾虚证,3个以上息肉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脾虚夹湿证和气滞血瘀证(P<0.05)。结论:年老、Hp感染、消化性溃疡、吸烟均为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饮食清洁度和运动锻炼为大肠息肉发病的保护性因素,且锻炼保持在一定的强度内最佳。大肠息肉病多见虚实夹杂证,不同病理类型的证型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肠道湿热证多见于男性,脾虚夹湿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更常见于多发性息肉的患者。

赵贤利[5](2017)在《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机场跑道安全关系到航空器能否安全起飞和降落,是整个机场运行保障工作的重点。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剖析风险演化阶段、演化网络、演化动力学以及演化博弈,对于民航航空安全以及风险管理方法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偏/冲出跑道、跑道混淆、跑道侵入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减轻与跑道运行相关的风险,对于保证航空安全、进一步降低事故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机场跑道安全风险为研究对象,从演化机理的角度,对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界定跑道安全风险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了跑道混淆、偏/冲出跑道、跑道侵入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跑道安全风险影响因素,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得出了机场跑道安全风险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其次,基于系统动力学对跑道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相互耦合机理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人为因素子系统、设备设施因素子系统、客观环境因素子系统、管理因素子系统以及总系统的系统流图,仿真结果显示了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演化趋势,并从结构调控和参数调控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再者,构建了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拓扑结构模型和BA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在传统病毒传染SI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连接强度的基于子系统的风险传染SIS模型,对个体行为因素、网络结构、稳态风险密度、风险传染速度进行了仿真分析。此外,基于跑道安全风险影响因子构建了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的演化曲线模型;提出了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模型,从风险预警角度提出了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生命周期修正模型;运用基于模糊贴近度和基于最小接近度的生命周期判定模型来判定跑道安全风险演化阶段。最后,构建了基于支付函数矩阵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将系统动力学与博弈论相结合,对演化博弈模型中概率突变的情景以及动态监管策略下的博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构建了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结构调控和参数调控的仿真结果提出跑道安全管理政策;在传统病毒传染SI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连接强度的基于子系统的风险传染SIS模型,构建了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拓扑结构模型和BA无标度网络演化模型;基于演化曲线对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进行判定,提出了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生命周期修正模型;将系统动力学与博弈论相结合,构建了机场跑道安全利益相关方演化博弈模型。

于学芹[6](2017)在《饮水杯及包装饮用水认知和使用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人群饮水杯的使用意向,使用习惯,安全性认知以及包装饮用水的认知和消费情况。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不同人群对饮水杯和包装饮用水的认知和消费情况。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提倡科学健康的饮水习惯。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不同职业的18-65岁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饮水杯及包装饮用水认知和使用状况。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饮水杯的使用意向,使用习惯,安全性认知以及包装饮用水的认知和消费情况。结果1.饮水杯使用意向存在较大差别调查对象在选购饮水杯时主要是从材质、价格、功能等方面考虑,不同的材质选择比较多的是玻璃44.8%、陶瓷27.3%和不锈钢12.0%,跟不同材质使用安全性认知排序是一致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P0<0.01)、月收入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P<0.05)对饮水杯材质的选择都有统计学意义。在意水杯品牌的只占44.7%,选择价位最多是10-30元36.8%。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卫生状况的对价位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水杯不同容量61.0%选择400-800ml,其中性别、职业、月收入和个人卫生状况对饮水杯的容量选择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饮水杯使用习惯总体较合理,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对象使用饮水杯习惯科学合理性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使用水杯前仔细阅读水杯相关说明(42.2%)”,“喝不同的饮品使用不同的水杯(43.3%)”,“饮水杯需要定期更换(63.8%)”三个习惯中总体正确率都不足70%。饮水杯的清洗使用最多的是清水洗涤,新买的饮水杯使用最多的也是清水简单清洗,有9.2%的调查对象选择用其他更多的方法清洗首次使用的新购饮水杯。清洗的频率最高的是1-2天/次,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个人卫生状况清洗饮水杯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清洗频率普遍高于男性;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清洗频率提高;个人卫生状况好的清洗频率高。饮水杯选择定期更换的占63.8%,其中选择丢失或坏了才换最高,占47.8%。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卫生状况对定期更换饮水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饮水杯安全知识掌握较少,安全知识有待普及调查对象对饮水杯安全相关知识较为重视。获得途径中最多的是通过网络占57.7%,其次是家人朋友告知占50.2%。塑料杯检测质量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通过闻味道占86.2%,其次是看产品相关认证占59.5%。不同调查对象选择检测方法存在着差异性。调查对象对塑料材质安全相关知识及使用方面的安全性掌握的较少,塑料三角形中数字的含义知道的仅占18.2%。不同材质耐高温性选择选择5号pp仅占19.0%。对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双酚A及其危害了解较少,在减少危害措施方面认知普遍较低。4.包装饮用水消费较为普遍,包装饮用水知识了解匮乏调查对象多数会选择包装饮用水。选择包装水品牌前三位的依次是农夫山泉、娃哈哈和康师傅。包装水购买场所多数选择在商场或超市选购占53.9%,选择瓶装水价位最多的是2-3元。瓶装水饮用频率每周<1瓶的占54.7%,每周7瓶及以上的占3.8%。最喜欢的类型是天然矿泉水占42.2%。在选购瓶(桶)装包装水时考虑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质量有保障、价格和饮用水种类。对包装饮用水的PH值对健康影响中,有62.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影响,只有33.5%调查对象选择更倾向于饮用天然弱碱性水,41.8%不了解。调查对象每日饮水量低于1500ml占67.7%,其中性别、年龄、职业和月收入水平每日饮水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建议1.不同人群对饮水杯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入,在使用习惯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的方面。2.包装饮用水使用较普遍,对包装饮用水有一定了解,但不够全面。3.多数调查对象饮水量不足,未达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指标。4.建议多途径开展营养健康宣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增强健康意识。深入了解饮水杯相关安全知识,科学选择饮水杯,纠正不合理的饮水杯使用习惯和饮水习惯,保障饮水安全。了解包装饮用水的相关知识,正确选购合格的包装水,保证饮水质量。

孙莉[7](2017)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6~12月收治该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2015年1~7月收治该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 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14, P=0.048)。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孙艳香[8](2014)在《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然而现有研究大都基于技术给定的假设,未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理从源头上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事实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业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产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个对食品安全政策进行深度解析的令人满意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必须包括不同方向的技术进步对政策的内生反应。文章以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农药为研究对象,运用二分项Logistic模型对农药技术市场上存在的“逆选择”现象进行实证分析;放松现有文献对技术给定的假设,将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纳入Acemoglu(2002,2009)等人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了一个在效用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向模型,对投入要素互补的两个部门的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动态刻画;构建了农药技术扩散模型,较精准地测度了两种农药技术的扩散速度;两个案例研究则从不同的角度为上述理论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文章拓宽了技术进步方向模型的应用范围,并在现有的农业技术进步理论范围内进一步边际拓展,为分析农产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安全)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有研究的全新思路。文章的基本结论如下:(1)农产品生产技术市场上的“逆选择”现象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表层原因。在我国,无论在宏观、微观两个不同层面上都存在着两个不同农药技术进步方向上的“逆选择”现象,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安全的”化学农药技术更容易被经营者所选择性接受,而“安全的”生物农药技术则与之相反,导致了农药尤其是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和不规范使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微观数据分析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生物农药的认知以及农产品安全意识等因子均会对农产品生产技术市场上的“逆选择”产生影响。(2)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深层原因可追溯至两种不同方向农业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农药技术的方向性演进与扩散在源头上对农产品安全产生显着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决于两个生产部门创新活动的相对期望收益,后者则取决于技术进步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三种效应。当两种要素投入互补,即e<1,价格效应占主导地位,创新首先发生在不安全的生产部门,且不安全技术的扩散速度快于安全技术。在自由放任状态下,技术进步方向无法调整,不安全的生产部门创新速度会快于安全生产部门,农产品安全灾难性的后果难以避免。而短期津贴和税收会使技术进步转向,阻止农产品安全灾难性后果的发生,这充分显示了技术进步方向的重要性。因此,作为社会政策制订者的社会计划者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技术进步方向,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源上缓解农产品安全问题。(3)对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这两种技术的扩散与选择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别于DTC模型中两种技术的相互替代关系,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两种技术呈现明显的互补特征。通过对我国2000-2012年间生物农药产业和化学农药产业的计量分析,文章发现生物农药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为0.843、技术扩散速度为9.59%,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3.36%,各项指标均远远低于同期化学农药产业的水平。(4)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由于扩散速度的不同而导致了技术市场上的逆选择,两个案例从不同角度为本研究的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对浙江罗幔杨梅技术的扩散和选择过程的分析表明,农业技术创新的动态化、新技术供给者与采纳者的“干中学”的学习效应、采用者的异质性行为等是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扩散速度与扩散效果的微观因素;对台创园的案例分析则表明,台商自身特征、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其技术扩散效果的诸种因素。(5)藉由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的角度解决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应从农药的技术进步方向、农药的技术扩散过程以及农药技术选择过程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政策规制,由此构建“农药技术进步方向-技术扩散-技术选择-政策规制”的动态框架,系统地解构农药技术进步方向对中国农产品安全的影响机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针对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为促进农产品安全保障、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并最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提供了更有效的规制路径,并从农药的技术进步方向、农药的技术扩散过程以及农药的技术选择过程三个具体环节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肖敏,彭伟坤,柯维,李丽琼[9](2014)在《婴幼儿背带检测标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国外标准对婴幼儿背带安全性能的检测要求,并结合国内生产销售的婴幼儿背带出现的问题,对国内婴幼儿背带安全性能检测提出了建议。

王磊[10](2011)在《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暴露水平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上海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作业场所电焊烟尘暴露水平及其特点;针对港口机械制造企业作业特点对电焊烟尘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降低电焊工尘肺发病率,保护员工身体健康;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卫生行政部门、企业领导制订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该企业进行职业卫生情况调查,了解该企业的基本概况、生产工艺特点、职业卫生防护以及管理情况;在满负荷生产状况下,按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对该企业作业环境电焊烟尘以及锰烟浓度进行检测,并对不同作业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厂方提供的职业健康体检资料了解该历年电焊工尘肺发病情况,通过尿锰生化指标了解电焊烟尘内暴露水平;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该企业以生产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等大型港口机械设备为主,焊接是其主要生产作业方式。焊接以手工电弧焊为主,作业点多而密集、移动性大,存在有限空间作业是该企业电焊作业的主要特点;2.企业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并建立了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针对电焊烟尘采取了一定的局部通风和全室通风措施,但防护措施数量不够;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但使用不规范;3.该企业焊接岗位作业环境电焊烟尘及锰烟浓度超标率达到20%以上,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电焊烟尘和锰烟浓度最高,室内作业其次,室外作业电焊烟尘和锰烟浓度最低;4.对焊接岗位电焊烟尘和锰烟浓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为0.9555,p<0.05,锰烟浓度与电焊烟尘浓度呈正相关;5.电焊烟尘超标岗位采取局部吸风除尘措施后,仍存在部分岗位超标,但电焊烟尘浓度与整改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6.该企业发现电焊工尘肺确诊病例12例,疑似尘肺病患者6例,发病员工均来自于室内作业电焊工和有限空间电焊工。室内作业人员尿锰值最高,有限空间其次,与室外作业环境人员尿锰值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室内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电焊工尿锰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部分作业环境电焊烟尘危害严重,防治任务艰巨。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浓度超标、防尘措施不到位、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以及电焊工尘肺发病接尘工龄长是可能导致近两年出现电焊工尘肺病例的主要原因;2.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存在不同电焊作业条件,有限空间和室内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浓度较高,出现的电焊工尘肺病例均来自于室内作业和有限空间作业电焊岗位。室内电焊作业和有限空间电焊作业是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电焊烟尘危害最为严重的环节,也是该企业控制电焊工尘肺病发病的关键控制点,企业应对上述环节加强电焊烟尘的治理和防护。3.合理设置的局部吸风除尘措施结合作业环境的全面通风是较为有效的控制电焊烟尘的方式,但由于该大型港口机械企业的行业特性和焊接作业特点,难以确保电焊烟尘的浓度都控制在卫生标准以内。在无法全面控制电焊烟尘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提高认识,严格采取个人防护措施,落实职业健康体检制度,同时加强企业自身监督管理,以防止电焊烟尘对健康造成影响。4.电焊烟尘与锰烟浓度成正相关,在高浓度电焊烟尘作业环境下,锰的接触水平也相应提高,在防治电焊工尘肺的同时还应避免锰中毒的发生。

二、V带的不正确使用及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带的不正确使用及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
        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首要和主要原因
        三、行为安全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小微企业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主要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主要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国内外对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对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的研究综述
        一、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不安全行为概念
        二、不安全行为分类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事故致因链
        二、事故归因论
        三、安全累积原理
        四、行为控制理论
        五、行为动机理论
第三章 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表现与成因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对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调查和访谈情况
    第二节 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问卷设计方法
        一、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二、问卷的样本概况
        三、问卷的检验与分析
    第三节 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因子命名和提取
        二、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表现和特征分析
        三、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理论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行为安全“2-4”模型
    第二节 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的分析和案例研究
        一、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的分析
        二、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下对42家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原因分类与统计分析
        三、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典型事故案例研究
第五章 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理论的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预防对策
    第一节 加强安全检查和目视化管理控制个人不安全动作
        一、加强目视化管理
        二、开展安全检查和考核
    第二节 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标准作业程序控制习惯性行为
        一、实施分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二、采取有效的安全培训方式
        三、加强安全习惯控制
    第三节 安全文化建设
        一、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二、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三、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培训手段
        四、小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载体
    第四节 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一、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二、落实岗位安全管理
        三、建立合理奖惩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产后束腹带压力分布测试与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课题意义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1.1 束腹带种类
        2.1.2 束腹带作用
        2.1.3 束腹带的设计及研究现状
    2.2 束腹带对人体腹部压力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2.2.1 服装压的定义及产生机制
        2.2.2 束腹带压力对人体的影响
        2.2.3 束腹带压力分布测试的研究意义
    2.3 束腹带压力及压力舒适性评价方法
        2.3.1 功能性服装评价系统
        2.3.2 束腹带压力客观测试方法
        2.3.3 压力舒适性评价方法
    2.4 腹带类产品压力性能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束腹带的选择与结构参数测试
    3.1 束腹带产品特点
    3.2 束腹带结构
    3.3 束腹带面料基本参数
        3.3.1 实验设备和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束腹带着装压力的理论计算
    4.1 束腹带的拉伸性能
        4.1.1 实验测试样品和设备
        4.1.2 实验内容
        4.1.3 实验结果
    4.2 束腹带受力分析
        4.2.1 服装压力计算模型
        4.2.2 人体曲率计算模型
    4.3 束腹带压力理论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束腹带着装压力的客观评价
    5.1 压力测试设备及校准
        5.1.1 压力测试设备介绍
        5.1.2 压力测试设备平面校准
        5.1.3 压力测试设备曲面校准
    5.2 收腹带对人体压力测试
        5.2.1 特征区域的选择
        5.2.2 受试者
        5.2.3 实验过程
        5.2.4 实验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压力值与款式设计的关系
        5.3.2 压力值与束腹带伸长情况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力舒适性评价
    6.1 引言
    6.2 束腹带压力对人体生理指标影响
        6.2.1 受试者
        6.2.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6.2.3 实验过程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束腹带压力舒适性的主观评价
        6.3.1 主观评价方法
        6.3.2 主观评价实验过程
        6.3.3 主观评价结果及分析
    6.4 压力舒适性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线性探针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2 材料试剂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剂和耗材
    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2.4.1 实验方案
        2.4.2 涂片抗酸染色步骤
        2.4.3 分枝杆菌培养步骤
        2.4.4 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
        2.4.5 HAIN线性探针步骤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HAIN线性探针技术与DST样本周转时间(TAT)比较
    3.3 DST试验检测结果
    3.4 HAIN线性探针检测结果
    3.5 HAIN与DST筛查RIF耐药符合率比较
    3.6 HAIN与DST筛查INH耐药符合率比较
    3.7 HAIN与DST筛查MDR符合率比较
    3.8 HAIN线性探针检测33例MDR-TB患者RIF耐药突变位点
    3.9 HAIN线性探针检测33例MDR-TB患者INH耐药突变位点
4 讨论
    4.1 HAIN与DST比较
    4.2 HAIN突变位点与耐药性产生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现代医学对大肠息肉的研究
        1.1.1 流行病学特点
        1.1.2 诊断标准
        1.1.3 治疗
    1.2 中医学对大肠息肉的研究
        1.2.1 大肠息肉的中医范畴
        1.2.2 辨证分型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大肠息肉中医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
    1.3 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1.3.1 现代医学相关研究
        1.3.2 中医学的相关认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中西医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排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研究设计
        2.4.1 拟定调查问卷
        2.4.2 预调查
        2.4.3 调查方法
        2.4.4 数据录入
        2.4.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
        3.1.1 人群特征
        3.1.2 息肉特征
    3.2 相关性分析
        3.2.1 大肠息肉与性别的关系
        3.2.2 大肠息肉与年龄的关系
        3.2.3 大肠息肉与婚姻状况的关系
        3.2.4 大肠息肉与出生地的关系
        3.2.5 大肠息肉与体质指数、腰围的关系
        3.2.6 大肠息肉与既往病史的关系
        3.2.7 大肠息肉与胃肠疾病的关系
        3.2.8 大肠息肉与肠镜检查次数的关系
        3.2.9 大肠息肉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3.2.10 大肠息肉与情志的关系
        3.2.11 大肠息肉与睡眠的关系
        3.2.12 大肠息肉与辅助检查的关系
        3.2.13 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症状群特征
    3.4 证型分布规律
第四章 讨论
    4.1 大肠息肉的流行病学分析
    4.2 大肠息肉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4.3 大肠息肉的症状群特征分析
    4.4 大肠息肉的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相关研究
        1.2.2 风险演化机理相关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的界定
        2.1.1 安全的定义
        2.1.2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的概念
        2.1.3 民航风险等级界定
        2.1.4 风险演化机理的内涵
    2.2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的类别界定
        2.2.1 跑道混淆的界定及特征
        2.2.2 偏/冲出跑道的界定和特征
        2.2.3 跑道侵入的界定
    2.3 风险演化的基本理论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风险致因理论
        2.3.3 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
        2.3.4 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
    3.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选择
        3.1.1 扎根理论的优缺点
        3.1.2 解释结构模型的优缺点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跑道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2.1 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和资料选取
        3.2.2 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开放式译码
        3.2.3 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主轴式译码
        3.2.4 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选择式译码
        3.2.5 跑道安全风险因素的概念模型
    3.3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跑道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3.1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3.3.2 跑道安全风险的ISM要素选择
        3.3.3 基于风险因素相互关系的邻接矩阵
        3.3.4 风险因素的可达矩阵与层次化
        3.3.5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3.4 扎根理论与ISM结论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
    4.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系统分析
        4.1.1 明确建模目的
        4.1.2 确定系统边界
        4.1.3 分析系统要素
    4.2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SD建模
        4.2.1 人员因素子系统
        4.2.2 设备设施因素子系统
        4.2.3 客观环境因素子系统
        4.2.4 管理因素子系统
        4.2.5 模型总结构
    4.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总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设定
        4.3.1 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4.3.2 参数估计
    4.4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SD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
        4.4.1 模型运行及结果讨论
        4.4.2 政策调控及方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
    5.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5.1.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构建
        5.1.2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的分析
        5.1.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系统的断链控制
    5.2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5.2.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复杂网络模型假设
        5.2.2 基于复杂网络的跑道安全风险演化建模
        5.2.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
    5.3 跑道安全风险的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
        5.3.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5.3.2 考虑连接强度的基于子系统的SIS模型演化动力学分析
    5.4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复杂网络仿真分析
        5.4.1 个体行为因素与网络结构仿真分析
        5.4.2 稳态风险密度和风险传染速度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的判定
    6.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的生命周期特征
        6.1.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特征符合度
        6.1.2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2 跑道安全风险的演化曲线模型
        6.2.1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曲线模型的构建
        6.2.2 跑道安全风险的演化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6.2.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修正模型
    6.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阶段判定模型
        6.3.1 基于模糊贴近度的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阶段判定
        6.3.2 基于最小接近度的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阶段判定
        6.3.3 跑道安全风险演化生命周期阶段判定模型的案例运用
    本章小结
第7章 机场跑道安全风险监管的演化博弈
    7.1 跑道安全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7.2 跑道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7.2.1 博弈变量假设
        7.2.2 博弈模型的支付函数分析
        7.2.3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7.2.4 演化博弈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7.3 跑道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7.3.1 静态监管策略下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7.3.2 动态监管策略下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
    7.4 演化博弈模型的检验及灵敏度分析
    7.5 基于监管演化博弈模型的跑道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6)饮水杯及包装饮用水认知和使用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和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件

(8)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农产品安全生产
        1.2.2 技术进步的方向
        1.2.3 技术扩散与选择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2 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技术进步方向的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安全生产
        2.1.1 对农产品生产安全的认知
        2.1.2 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剖析
        2.1.3 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根源
        2.1.4 农产品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2.2 技术进步与技术进步方向
        2.2.1 技术进步理论的历史溯源
        2.2.2 技术进步方向的理论脉络
    2.3 技术扩散与技术选择
        2.3.1 技术扩散机制
        2.3.2 技术扩散路径
        2.3.3 技术扩散模型
        2.3.4 技术扩散尺度
        2.3.5 技术选择理论
    2.4 农业技术进步方向、农业技术扩散与选择
        2.4.1 农业技术进步方向
        2.4.2 农业技术扩散
        2.4.3 农业技术选择
    2.5 理论述评及研究展望
        2.5.1 现有文献述评
        2.5.2 研究方向展望
3 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逆选择困境
    3.1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进步方向
        3.1.1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3.1.2 农业投入品安全技术
    3.2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的逆选择困境
        3.2.1 农药的过度使用困境
        3.2.2 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
    3.3 农户农药技术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
        3.3.1 研究假设
        3.3.2 研究方法及模型选择
        3.3.3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3.4 样本描述性分析
        3.3.5 Logistic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3.4 影响农户农药选择意愿的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内生增长模型
    4.1 模型设定
        4.1.1 居民户效用设定
        4.1.2 生产者行为设定
        4.1.3 创新行为的设定
    4.2 自由放任条件下的均衡
        4.2.1 变量设定
        4.2.2 给定技术水平的创新均衡
        4.2.3 两个部门生产率动态变化
        4.2.4 农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决定
        4.2.5 自由放任状态下的均衡解
    4.3 方向性的技术进步与农产品安全问题
        4.3.1 通过津贴调整技术进步方向
        4.3.2 通过税收调整技术进步方向
        4.3.3 技术进步方向不可调整问题
    4.4 小结
5 实证检验:中国农药技术的进步方向
    5.1 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两种农药技术
        5.1.1 农药
        5.1.2 化学农药
        5.1.3 生物农药
        5.1.4 两种技术的关系:替代还是互补?
    5.2 两种农药技术扩散速度测定方法说明
        5.2.1 农药产业的行业归属
        5.2.2 模型的构建与说明
    5.3 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5.3.1 化学农药产业的技术扩散速度
        5.3.2 生物农药产业的技术扩散速度
    5.4 不同产(行)业技术扩散的比较分析
        5.4.1 社会全行业的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5.4.2 农业全行业的技术扩散速度测定
        5.4.3 不同产(行)业技术扩散速度比较
    5.5 小结
6 案例一:罗幔杨梅技术的扩散与选择
    6.1 门槛模型与农业技术扩散
        6.1.1 农业技术扩散的特殊性
        6.1.2 门槛模型中的技术扩散
        6.1.3 门槛模型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适用性
    6.2 案例的选取:罗幔杨梅技术
        6.2.1 案例背景
        6.2.2 杨梅生产技术进步的不同方向
    6.3 罗幔杨梅技术的扩散与选择过程
    6.4 罗幔杨梅技术扩散与选择的博弈过程
        6.4.1 第一阶段的技术扩散与选择博弈
        6.4.2 第二阶段的技术扩散与选择博弈
    6.5 小结
7 案例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技术扩散
    7.1 台湾农业投资的创新模式:台创园
        7.1.1 台湾农业投资的制度性机遇
        7.1.2 影响台湾农业投资模式的因素
        7.1.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创新模式
    7.2 台创园对大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7.2.1 对两岸经贸合作的独特“窗口”效应
        7.2.2 对大陆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
        7.2.3 对大陆地区农业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
        7.2.4 台创园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
    7.3 台创园的技术溢出与扩散的影响因素
        7.3.1 问卷说明
        7.3.2 调查结果分析
        7.3.3 影响台创园技术扩散的因素
        7.3.4 台创园面临的挑战
    7.4 小结
8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政策规制
    8.1 影响农药技术进步方向的因素体系
    8.2 影响农药技术进步方向的宏观环境
        8.2.1 国际环境
        8.2.2 社会环境
        8.2.3 经济环境
        8.2.4 政策环境
    8.3 影响农药技术进步方向的中观环境
        8.3.1 市场结构
        8.3.2 产品结构
    8.4 影响农药技术进步方向的微观因素
        8.4.1 技术供给
        8.4.2 推广中介
        8.4.3 流通环节
        8.4.4 技术采纳
    8.5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规制体系
        8.5.1 对农药技术进步方向的规制
        8.5.2 对农药技术扩散的政策规制
        8.5.3 对农药技术选择的政策规制
    8.6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问卷一
    问卷二

(9)婴幼儿背带检测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婴幼儿背带安全性能的要求
    1.1 标注背带的承载重量
    1.2 材料的化学安全性
    1.3 燃烧性能
    1.4 构造的要求
    1.5 其他要求
2 国内婴幼儿背带产品存在的问题
3 结论

(10)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暴露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企业生产状况与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调查
第二部分 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暴露水平调查
第三部分 电焊烟尘职业健康影响调查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表
致谢

四、V带的不正确使用及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微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鲁洋洋.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3)
  • [2]产后束腹带压力分布测试与舒适性研究[D]. 赵怡. 东华大学, 2019(01)
  • [3]线性探针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D]. 可春梅. 郑州大学, 2018(01)
  • [4]大肠息肉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D]. 叶倩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机场跑道安全风险演化机理研究[D]. 赵贤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7)
  • [6]饮水杯及包装饮用水认知和使用状况调查[D]. 于学芹. 山东大学, 2017(04)
  • [7]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孙莉.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15)
  • [8]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向[D]. 孙艳香. 浙江大学, 2014(12)
  • [9]婴幼儿背带检测标准分析[J]. 肖敏,彭伟坤,柯维,李丽琼. 中国纤检, 2014(18)
  • [10]某大型港口机械制造企业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暴露水平调查[D]. 王磊. 复旦大学, 2011(01)

标签:;  

V带使用不当及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