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vt+prep”动词短语

英语“vt+prep”动词短语

一、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论文文献综述)

但汉源[1](1983)在《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来,对英语动词短语的探讨日益普遍,涉及二词动词短语的就不乏其人。但是却有一种类型的动词短语被许多人回避着,这就是由及物动词加上介词组成的二词动词短语,用符号表示是vt+prep.这一类能不能专门称为一类二词动词短语?从结构上看,这一类能不能与vi+adv,vi+prep,vt+adv三类并列,合起来统称为v+particle二词动词短语组成模式的四个分支?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但汉源[2](1983)在《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来,对英语动词短语的探讨日益普遍,涉及二词动词短语的就不乏其人。但是却有一种类型的动词短语被许多人回避着,这就是由及物动词加上介词组成的二词动词短语,用符号表示是vt+prep.这一类能不能专门称为一类二词动词短语?从结构上看,这一类能不能与vi+adv,vi+prep,vt+adv三类并列,合起来统称为v+particle二词动词短语组成模式的四个分支?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李红梅[3](2008)在《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英语短语动词(particle verb)以及朝鲜语复合动词(compound verb)纳入对比研究的范围。由于英语短语动词以及朝鲜语复合动词在结构形式上都为动词加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它成分组合而成,在语义上,分别失去或减弱了各个组成成分的意义而构成了一个新的语义及句法单位,虽然形式上英语为动词加小品词的短语结构,而朝鲜语为V-V型复合动词,但本质上,两者的概念所指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为将两者统称为短语动词(phrasal verb)。本文立足于语言的本体对比,在整理并充分观察分析英朝短语动词语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语义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分析英朝短语动词内部的结构、语义特征以及短语动词前后项语义匹配的共性与个性差异,解释分析共性与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探寻英朝短语动词前后项的匹配规律,最后得出了,英朝短语动词完全符合认知语法所提出的词法中的语言使用模型;朝鲜语短语动词的能产性要远远大于英语短语动词的能产性;英朝短语动词的形成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成短语动词前(后)词项的语义范畴有必然联系,并且英朝短语动词前后项的匹配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限制条件的;在英朝短语动词前后词项的匹配需要遵循“具有明确意义的词项需要对语义模糊的词项进行确定与限制”这一匹配规律。作为英语与朝鲜语中常见的多词动词—短语动词,虽然在英语中表现为短语,而在朝鲜语中表现为复合词的形式,二者在结构形式以及前后项的匹配等方面却呈现了较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英朝短语动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英语与朝鲜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为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同时对于短语动词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吴丽娜[5](2020)在《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为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知识,对其习得汉语目的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字句既是现代汉语常用高频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我们从《HSK标准教程》系列丛书中总结出十种“给”字句,并从BCC“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五个国家的留学生的“给”字句语料,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归纳统计、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些“给”字句语料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发现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不同“给”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本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我们从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字句的习得偏误研究两大方面概述了关于“给”字句的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V给”中“给”为介词,进行了“给”字句的句式定位,确定了语料来源、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我们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究了本文不同“给”字句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句式的语义特征和句式联系。“给”字句句式间的联系或句式延伸情况是多样的,包括给予物做中心语形成“的”字结构、增加动词成“V+给”结构强化给予义、给予物N2的句法功能转变、给予物的移位等。我们也一并整理出了“给”字句式的延伸关系图。第三部分,我们运用“正确使用频率法”和“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将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关于几种“给”字句的习得顺序进行排序,推测留学生对不同“给”字句的习得顺序。然后以每种“给”字句为落脚点,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分析不同“给”字句的偏误情况,包括遗漏、误加、错序、误代等。第四部分,我们对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进行了偏误探源,发现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偏误原因主要包括英语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教材编排不当、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教师方面的影响等。第五部分,我们基于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和训练;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教学顺序遵循学生习得规律;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希望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不同“给”字句,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重要参考。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就本文的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一些简短说明。

洪佩佩[6](2020)在《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把”字句英译研究 ——来自击键实验的证据》文中提出“把”字句是一种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其结构复杂多变,是汉语语法学研究的重点;其英译也是汉英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基于句式结构和语义关系的不同,将“把”字句划分为七种类型,整理并提出了各种类型“把”字句的翻译方案;而后,通过击键实验和译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把”字句英译的状况。研究首先选取了48例各类“把”字句典型英译案例作为实验材料,并借助击键记录软件Translog-Ⅱ记录37名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英译结果及击键过程,进而结合译后访谈中受试的自我陈述,从翻译结果正确率、翻译策略选择以及句式结构修改方式三个方面,分析受试在不同类型“把”字句上英译能力发展情况、英译方案的掌握运用情况、翻译难点等,并探究这些现象的成因,以期为翻译教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从翻译结果正确率来看,针对双宾动词“把”字句、单一或重叠动词“把”字句和状补“把”字句,作为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受试英译结果正确率较高,这反映出这些“把”字句的英译对受试来说比较容易;针对系事“把”字句和施事“把”字句,英译结果正确率居中,说明这些“把”字句的英译对受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对多动词“把”字句和零位主语“把”字句的英译结果正确率偏低,这反映出这些“把”字句的英译对受试来说难度较大。(2)从翻译策略的选择来看,受试对多数类型“把”字句有掌握最熟练和使用最有把握的翻译方案。针对正确率高的双宾动词“把”字句,单一或重叠动词“把”字句和状补“把”字句,这些方案分别是“SVO”结构、双宾结构和“SVOA”结构、且由于对这些方案的熟练掌握形成偏好,受试对这些“把”字句的英译方案选择较为单一。针对正确率居中的系事“把”字句和施事“把”字句,这些方案分别是“SVOpp”的结构以及宾语转换主语的被动语态或“SVCA”结构,但由于对英译语义关系的表达能力和英译句式结构的认知和掌握不足,较多的句式结构误用开始出现。针对正确率较低的多动词“把”字句,与其他类型的“把”字句方案选择不同,多动词“把”字句翻译方案的选择没有明显偏好,而是较为平均地分布在“SVOA”结构,并列句和非谓语结构之中,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试对这类“把”字句英译没有统一的英译方案储备或认知。另一个英译结果正确率低的无主“把”字句的英译方案选择大多为祈使句,但多是误用。这反映出,受试针对这类“把”字句掌握最熟练且使用最有把握的应以方案是祈使句,当这也导致了受试在翻译过程中不加区分的选择了祈使句。(3)结合英译过程中的句式结构修改行为分布和译后访谈,研究发现受试针对正确率高的三类“把”字句的英译能力发展较好,但英译句式储备较为单一;而对正确率居中和较低的四类“把”字句英译能力发展尚不充分,仍在发展中。针对应以结果正确率较低的两类“把”字句,多个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认知和英译转换以及对应英译方案的认知和掌握是受试在多动词“把”字句英译过程中的难点,而各类无主“把”字句的区分和认知以及对应英译方案的掌握是受试在无主“把”字句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同时,句式结构修改行为和译后访谈也反映出,这两类“把”字句英译能力发展现状的成因主要在于受试对英汉两种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异性认知的不足,以及母语迁移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因此,针对“把”字句英译的翻译教学可以从英译难度较小的三类“把”字句入手,逐步向难度居中的两类句式展开,并最终致力于难度较大的两类“把”字句的英译。同时,针对不同类型“把”字句英译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英译方案。针对正确率较高的三类“把”字句,翻译教学应着重增强翻译方案的丰富性并结合翻译实践提升翻译方案熟练运用的能力;针对正确率居中的两类“把”字句,应注重对原句各成分间施受关系和语义关系的分析和领悟,进而明晰句式转换规则和英译方案的对应,最终结合翻译实践提升翻译方案熟练运用的能力;而针对正确率较低的两类“把”字句,应从汉语本体入手,分析多动词间的语义关系和主语缺失的具体原因和特征,细化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展开更为具体的英译转换教学,总结各种情况对应的英译方案,最终结合翻译实践提升翻译方案熟练运用的能力。

张炯[7](2009)在《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后,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用机器处理自然语言的实际需要。理论计算机科学的成熟使得对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研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登上了美国语言学界的舞台,并很快辐射到欧洲。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包含歧义的语言,机器处理必须制定严格的元语言规范,这部分工作与语义学和句法学的界面有密切关系。在我国,80年代末已经有学者尝试用现代逻辑方法研究自然语言,此后通过引介,现代的形式语义学方法开始在语言学界有了更多的运用。但由于学科间的隔阂和研究传统的影响,形式语义学目前在国内仍停留在较为新鲜和陌生的状态。自然语言的形式语义学是舶来品,过去的研究都侧重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关注的语言现象也大多是英语。本文在延续这一传统的同时,力图做到某些突破,就是能把形式语义学的一些理论结果应用于汉语语义的研究中,并以汉语实际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构造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部分语句系统。该部分语句系统聚焦于汉语丰富的“广义量化结构”上。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利用结构主义或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式语义学中蒙太格语法包含的广义量词思想恰好可以作为一个合适的工具处理这些问题。实际上论文所用到的不仅仅是蒙太格语法和广义量词这样的工具。在对自然语言语义的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了事件语义和可能世界语义学复合的作用,它们都适合表示自然语言语义的一个侧面。笔者在讨论汉语量化意义跨句子照应的问题上还考虑了语篇的作用,这涉及运用动态广义量词的思想。在绪论中,我们界定了研究对象“自然语言的量化结构”,并介绍了研究的工具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蒙太格语法体现的广义量词思想,为部分语句系统的建立做了铺垫。第三章建立了这个部分语句系统,对汉语量化表达式的生成我们采取了量化嵌入的方法,这是为了避免在句法上涉及转换。本章探讨了构造汉语部分语句系统的难点,并且提出:根据汉语句式多变的实际情况,需要利用特殊的计算模型并建立一部“句式词典”。本章提出了利用LR方法中的状态转移给出主要动词语义的方法,这吸收了句式语义学的主要观点。第四章探讨了该系统在深入研究汉语量化表达式方面可能的扩展。在汉语名词性量化短语的形式语义分析中引入了半格语义,通过格语义把汉语的量化表达式按量化限定范围的差异分成“种类”、“子类”、“复数”、“单数”四大类。在汉语中光杆名词有着非常复杂的歧义现象,本章除了描写这种歧义外还研究了如何排除这种歧义的方法。半格语义与量化结构中的几个专题密切相关,在这一章中笔者深化了对汉语中聚合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接着,笔者介绍了一种包含同态内核的半格,以刻画个体和质料的差别。最后,利用半格语义解决两个问题:“多中心词问题”和“部分性难题”。第五章是对汉语中动量词、时量词和度量词的形式描写。在这一章中引入了事件这个本体作为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补充。在形式语言学的研究传统里,这部分属于修饰语量化的研究,它是广义量词理论的一个专题性的分枝,因此本章梳理了该项研究的背景,并构造了新的动态量词的解释方法。在这一章中引入了与上一章中“个体——质料”代数相对应的“事件——过程”代数,并对这种语义模型做了应用。第六章是对所有量化结构计算的一个总结,其中我们着重探讨了第三章中遗留的一个问题:词汇树特别是不连续结构的识别和计算。该章利用和发展了Cooper储存的方法,尝试解决大量跟不连续结构有关的语义学问题:如“的”字结构的计算问题,不可化归的广义量词的计算以及广义量词辖域的排歧。

李大国[8](2016)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释义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核心,有关词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释义而展开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作为词典家族的重要一员,其释义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释义理论繁杂、解释力有限是过去词典释义研究的普遍现象。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视角研究释义的成果不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定义及多义词语义衍生等方面,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研究之间契合点不多。缺少以原型理论视角对词典释义进行一以贯之的解释和建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力图以原型理论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体系进行重构,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统一解释,以原型理论贯穿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始终,从而为最终编纂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提供指导。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本文在分析、评判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释义的定义。释义不等同于对应词,释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综合体,词典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释义。笔者还对原型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多数学者对其的狭义理解不同,笔者对其持广义理解。狭义的理解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处理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关系,而广义的原型理论既涉及到范畴内的成员关系,也涉及到不同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内的典型性(基本层级)问题,还涉及到其外部认知框架,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述语义的潜力。系统化的结构模式使释义与原型理论具有了契合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实证研究和使用者现状调查的结果建构原型释义模式。首先,在基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原型释义模式的理论框架。笔者在Rosch、Taylor、Ungere&Schmid所建构的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原型理论结构框架外,加入了具有原型效应的事件域框架,使原型理论成为多维、立体的框架结构,笔者称其为广义的原型理论。把广义的原型理论用于词典释义,即形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原型释义模式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原型释义模式有内外之别、纵横之分,语词的释义构成一个多维度、相互联系的原型范畴体系,每一维度上都有原型与非原型的区分。原型释义模式宏观上的构建主要涉及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块的完整性,这一模式与传统释义研究仅关注横向维度释义特征的倾向明显不同,它开始从纵向语义类聚层面以及语词与其环境相互交流信息的内外层面综合考察语词的意义,体现了原型释义的体系性和动态性特点。微观上,原型理论对每一释义模块进行建构,重视原型特征和非原型特征、原型样例与非原型样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原型理论不仅能较好地指导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如何下定义、解释多义语词的语义衍生机制,而且对词典其他释义模块具有普遍的建构力和解释力。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仅提供了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应该构建哪些释义模块,仅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对于释义模块(尤其是横向的意义模块)内的具体内容安排还应该参照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实践,吸收其经验教训。同时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构建还需要可资对比的样本。因而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就成为本文的必备内容之一。同时作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而言,不可能不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这些因素都将作为重要的变量参与到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学习词典近年积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词的释义上有一系列的革新,也不乏一些闪光之处,但是由于缺乏连贯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释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释义模块缺失、处理不到位和顾此失彼。而且,以不同的理论支配释义的不同模块,使释义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连贯的实体,会扰乱学习者对词典释义的完整认知,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查阅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实际状况也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在要求。原型成员与非原型、原型特征与非原型特征、范畴基本层次等的提出和区分不仅强调词典释义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讲究有的放矢,而且重视使用者的实际状况,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通过对高阶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回访发现符合原型释义要求的释义方法普遍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同时还发现,学习者对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严重依赖和使用严重不足的悖论。一方面应该改变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方法,加强其系统性,为学习者提供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在满足其解码要求的同时不断增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在编码方面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开设词典学课程的急迫性。最后,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建构过程。以原型释义模式框架为指导,综合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的实证研究,构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区分出六大释义模块,分别为横向的形态意义模块、概念意义模块、语法意义模块、语用意义模块,纵向的语义场意义模块和外部结构框架事件域意义模块。从微观看,则涵盖各释义模块基于原型释义模式的建构。两者共同烘托,形成连贯、多维的释义体系,原型理论成为贯穿整个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的主线。其中概念意义模块处于释义范畴内纵横两个维度的原型成员地位,因此也成为构建的重点。在构建各释义模块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码功能,如表达时的形式化框架和内容框架的提出。通过本研究发现原型释义模式具有综合性和框架性特点,与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由于原型释义模式直接来源于原型理论,因而同时具备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同时还发现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有利于为学习者建构积极的认知语境,更适合现代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本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建构了系统化的原型理论框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一致性解释;批判性地审视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以原型释义视角重新审视“属”加“种差”的释义模式;建构了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扩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构建了语义场意义模块和事件域意义模块。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多项有创见性的意见和主张,如认为语词“属”的最高层级是其词性标示,语词的定义是“属”与“种差”的配合关系,而不是经典范畴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应该从基本层级(或本词层,即把语词看作是一个整体)开始,在“实体”框架中考察其语义变化等。总而言之,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开创了以单一理论解释和建构词典释义体系的新尝试,完全符合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以“统一的认知方式”解释语言各层面语言现象的主张。区别于传统静态、条块分割的词典研究模式,有效弥补了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诸多不足。本文不仅对原型理论进行了解构、也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启了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视野,对未来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罗纳德·伍德豪,马晓斌[9](1985)在《生成转换语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译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纳德·伍德豪(Rollald Wardhaugh)《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1977年第二版,第七章。生成转换语法,通称“转换生成语法”,是从英语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简称 TG)翻译过来的。这是被称为“当代思想大师”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N·1928—)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充分说明自然语言作用的逻辑框架”。

唐晓东[10](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二、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论文提纲范文)

(3)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英朝短语动词概述
    2.1 英语短语动词的概述
        2.1.1 英语短语动词与动词短语的区别
        2.1.2 英语短语动词的定义
    2.2 朝鲜语复合动词的概述
        2.2.1 朝鲜语复合动词与动词短语的区别
        2.2.2 朝鲜语复合动词的定义
    2.3 英朝短语动词的界定
        2.3.1 英朝短语动词的界定标准
        2.3.2 英朝短语动词的特征
        2.3.3 英朝短语动词的分类
第三章 英朝短语动词结构对比
    3.1 英语短语动词的结构类型
        3.1.5 特殊型
    3.2 朝鲜语短语动词的结构类型
        3.2.5 特殊型
    3.3 英朝短语动词的结构对比
        3.3.5 第五类型:英朝特殊型
    3.4 小结
第四章 英朝短语动词前后项语义特征匹配对比
    4.1 英语短语动词前后项语义特征的匹配
        4.1.1 构成英语短语动词的动词分类及语义特征
        4.1.2 构成英语短语动词的小品词分类及语义特征
        4.1.3 英语短语动词中动词与小品词语义特征的匹配
    4.2 朝鲜语短语动词前后项语义特征的匹配
        4.2.1 构成朝鲜语短语动词的动词分类及语义特征
        4.2.2 朝鲜语短语动词前后项动词语义特征的匹配
    4.3 英朝短语动词前后项语义特征匹配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现代汉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给”字句习得和偏误研究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四)“给”字句的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给”字句的研究范围
        2.“V+给”结构中“给”做介词的界定
        3.“给”字句的语料来源及处理
一、不同“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及联系
    (一)动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1(S+给+N1+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2(S+把+N1+给+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3(S+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二)介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4(S+给+N1+V+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5(S+给+N1+VV/ V一 V/V一下+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6(S+V+给+N1+N2)的语义特征
        4.句式7(S+V1+给+N1+V2)的语义特征
        5.句式8(S+把+N1+V+给+N2)的语义特征
        6.句式9(S+V+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三)助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把”字句中的“给+VP”
        2.被动句中的“给+VP”
    (四)不同“给”字句之间的联系
二、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汉语“给”字句的习得情况
    (一)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不同汉语水平等级与习得不同“给”字句的差异关系
        2.不同“给”字句与习得正误量的差异关系
        3.不同“给”字句的使用频数统计
    (二)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式的偏误类型
        1.句式1(S+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2.句式3(S+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3.句式4(S+给+N1+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4.句式5(S+给+N1+VV/V一下/V一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5.句式6(S+V+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6.句式8(S+把+N1+V+给+N2)的偏误情况分析
        7.句式9(S+V+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8.助词的偏误情况分析
        9.句式2和句式7
三、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英语母语负迁移
        1.定中结构的偏误
        2.状语偏误
        3.助词“了”偏误
    (二)目的语负迁移
        1.一般词语选择
        2.同类使役义词、介词的选择
        3.谓语动词遗漏、词性不明、把字句
    (三)教材编排不当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五)教师方面的影响
四、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
    (二)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及训练
        1.“给”与近义词之间的辨析
        2.“给”字句各句式间的辨析
        3.其他近义词的辨析
    (三)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
    (四)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遵循学生习得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多样化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和缺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把”字句英译研究 ——来自击键实验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致谢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1.2 Research Background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Ba-construction
    2.2 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Subjects
    3.3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3.4 Research Procedures
Chapter 4 Result and Discussion
    4.1 Translation Material and Translation Solutions
    4.2 Discussion on the Result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5.2 Suggestions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5.3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References
Author’s Resume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和研究工具
    1.2 研究方法
        1.2.1 利用句式语义建立部分语句系统
        1.2.2 广义量化表达式的量化特征
    1.3 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第二章 广义量词理论和蒙太格语法
    2.1 广义量词理论
        2.1.1 广义量词理论的来源
        2.1.2 逻辑量词和量词的扩充
        2.1.3 一阶不可定义量词
        2.1.4 自然语言的体现广义量词思想的高阶逻辑翻译
    2.2 蒙太格语法与量化嵌入的方法
第三章 体现广义量词思想的汉语部分语句系统
    3.1 广义量词的量化嵌入
    3.2 处理汉语句式的部分语句系统
        3.2.1 句式意义和适用汉语的短语结构句法
        3.2.2 句式词典的制定方法和工作原理
        3.2.3 句法环境决定逻辑翻译:以"白"为例
        3.2.4 结合LR算法确定动词的逻辑翻译
        3.2.5 部分语句系统增括到问句等内涵性的语言现象
        3.2.6 部分语句系统的语义模型
第四章 汉语中的名词性量化短语
    4.1 汉语量化短语的特点
    4.2 光杆名词的量化
        4.2.1 Calson对英语光杆复数名词研究
        4.2.2 半格语义对Calson的方法的改造
        4.2.3 汉语光杆名词的形式描写
        4.2.4 格的结构内部的描写
    4.3 不可数名词的量化
        4.3.1 "个体—质料"代数
        4.3.2 部分性难题
    4.4 多中心词问题
    4.5 偏语义的自然语言量词
第五章 广义的量化结构
    5.1 汉语动量结构以及"事件副词"的语义描写
        5.1.1 动词短语和数量短语的搭配
        5.1.2 Bach的"事件——过程"代数
        5.1.3 汉语的修饰语量化
    5.2 汉语时量成分和度量成分的语义描写
        5.2.1 动词后的汉语时量短语体系
        5.2.2 汉语时量短语的形式描写
        5.2.3 度量量化的语义
        5.2.4 A量化的度量量化的形式描写
第六章 量化结构的组合计算
    6.1 广义量词辖域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6.1.1 May、Aoun与李艳惠以及黄正德的层级理论
        6.1.2 作为量化结构的"的"字结构
        6.1.3 不可化归量词
    6.2 广义量词的计算
        6.2.1 Cooper储存
        6.2.2 Cooper储存与照应问题
        6.2.3 利用储存器计算不连续结构
        6.2.4 量词辖域的排歧计算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研究工作的小结
    7.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作者成果

(8)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1.1.2 传统释义理论的局限性
        1.1.3 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滞后性
        1.1.4 中国词典用户研究的必要性
        1.1.5 词典编纂理念与视角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型释义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2 国外语言学家原型释义理论研究
        2.2.1 Wittgenstein论家族相似性
        2.2.2 Rosch等对原型理论的论述
        2.2.3 Langacker等的双重结构理论
        2.2.4 Armstrong的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结合说
        2.2.5 Kleiber的原型语义学
    2.3 国外词典学家原型释义研究
        2.3.1 Wierzbicka等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
        2.3.2 Apresyan的过渡词元说
        2.3.3 Re-Debove的词典释义原型说
        2.3.4 Mel’cuk的词典释义综合论
    2.4 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2.4.1 国内汉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4.2 国内外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原型理论框架概述
        3.1.1 原型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
        3.1.2 原型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3.2 原型释义模式
        3.2.1 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外之别
        3.2.2 原型释义模式的纵横之分
    3.3 原型和非原型的含义
        3.3.1 原型的含义
        3.3.2 非原型的含义
    3.4 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的相互关系
    3.5 原型释义的基本特征
        3.5.1 完型性
        3.5.2 整合性
        3.5.3 框架性
        3.5.4 动态性
        3.5.5 认知模糊性
        3.5.6 认知经济性
        3.5.7 认知优先性
    3.6 小结
第四章 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4.1 形态意义模块
        4.1.1 收词
        4.1.2 注音
    4.2 概念意义模块
        4.2.1 定义
        4.2.2 多义词义项排序
        4.2.3 对应词
        4.2.4 词源
        4.2.5 插图
    4.3 语法意义模块
        4.3.1 词法层面
        4.3.2 句法层面
        4.3.3 章法层面
    4.4 语用意义模块
        4.4.1 语词层面
        4.4.2 语句层面
        4.4.3 篇章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调查
    5.1 研究目的和方法
        5.1.1 调查对象及问卷
        5.1.2 调查的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5.2 用户持有和使用词典现状分析
    5.3 用户对英汉学习型词典的查阅习惯
        5.3.1 词典用户的查阅目的
        5.3.2 词典用户的查阅内容及选择策略
    5.4 用户对改进英汉学习型词典的建议
        5.4.1 词典内容
        5.4.2 词典排版
    5.5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的词典学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
    6.1 形态意义模块
        6.1.1 收词
        6.1.2 注音
        6.1.3 构词法信息
    6.2 概念意义模块
        6.2.1 词目定义
        6.2.2 词目翻译
        6.2.3 多义词义项的衍生和呈现方式
        6.2.4 插图
        6.2.5 词源
    6.3 语法意义模块
        6.3.1 词缀、词层面的语法信息
        6.3.2 句子层面的语法信息
        6.3.3 章法层面的语法信息
    6.4 语用意义模块
        6.4.1 语词层面
        6.4.2 语句层面
        6.4.3 篇章层面
    6.5 语义场意义模块
        6.5.1 近义替换
        6.5.2 语义网络的构建
        6.5.3 辨义
    6.6 事件域意义模块
    6.7 小结
    6.8 余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主要贡献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词典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项目
致谢

(9)生成转换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成语法
二、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三、转换
四、生成转换语法

(10)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3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回顾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3.1.2 述谓的层级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3.4.2 跨语言证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4.1.1 可数名词
        4.1.2 不可数名词
        4.1.3 名词性结构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4.3.1 并列关系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5.2.4 独立宾格结构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5.4 英语句型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6.1 指称功能
    6.2 述谓功能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7.2.3 结构的递归性
        7.2.4 句法形式趋简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7.3.2 语法化
        7.3.3 结构的递归性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创新
    8.2 主要成果
    8.3 后续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四、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J]. 但汉源. 山东外语教学, 1983(04)
  • [2]英语“vt+prep”型动词短语[J]. 但汉源. 外语教学, 1983(04)
  • [3]英朝短语动词对比研究[D]. 李红梅. 延边大学, 2008(04)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D]. 吴丽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把”字句英译研究 ——来自击键实验的证据[D]. 洪佩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汉语量化结构的形式分析[D]. 张炯. 浙江大学, 2009(08)
  • [8]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李大国. 苏州大学, 2016(11)
  • [9]生成转换语法[J]. 罗纳德·伍德豪,马晓斌.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2)
  • [10]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英语“vt+prep”动词短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