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Regenera:Uteropadenidae)

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Regenera:Uteropadenidae)

一、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论文文献综述)

李寄仟[1](2020)在《基于5.8S、28S、ITSrDNA部分序列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文中提出复殖亚纲是物种多样性显着、生活史复杂的脊椎动物内寄生虫,全球记载有效编目包括有140多科、1000多属800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复殖吸虫已记载20科35属110余种。我国淡水鱼类寄生复殖吸虫分类及编目研究亟待加强。本研究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对云南澜沧江水系(西双版纳和大理部分流域段)和金沙江水系曲靖德泽流域段鱼类寄生的复殖吸虫进行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及我国复殖吸虫编目,初步呈现了采集水域复殖吸虫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为我国今后鱼类复殖吸虫的物种分布、寄生虫与宿主协同进化、寄生虫地理区系及种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中共采集淡水鱼类3目11科24属27种289鱼,于长臀刀鲇(Platytropius longia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鲶鱼(Parasilurus asotus),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小裂腹鱼(Schizothorax parvus),沼泽云南鳅(Yunnanilus paludosu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和宽纹南鳅(Schistura latifasciata)9种鱼的消化道、精巢中检获复殖吸虫6科8属11种,包括新种6种:黄颡东肌吸虫(Orientocreadium fulvidraconis sp.nov.),版纳鲫吸虫(Carassotrema bannaensis sp.nov.),版纳棘吻吸虫(Telorhynchus bannaensis sp.nov.),曲靖外睾吸虫(Exorchis qujingensis sp.nov.),德泽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dezeensis sp.nov.),牛栏江异肉吸虫(A.niulanjiangensis sp.nov.);1种地理分布新纪录种:O.pseudobagri;1种已记录种:印度东肌吸虫(O.indicum);以及3种未记录种:长臀刀鲇寄生拟前吻属未记录种(Prosorhynchoides sp.),横纹南鳅寄生尾睾属未记录种(Urorchis sp.),沼泽云南鳅寄生新斜孔属未记录种(Neoplagioporus sp.)。基于ITS 1-5.8S-ITS 2、5.8S-ITS 2 rDNA联合序列和28S rDNA部分序列重建了关于东肌属(Orientocreadium)、鲫吸虫属(Carassotrema)、棘吻属(Telorhynchus)、外睾属(Exorchis)和异肉属(Allocreadium)5个属复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子标记比对研究厘定了形态学上确定的6个新种和2个记录种。分子系统发育拓扑结构显示:(1)东肌科为斜睾总科中的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与Leptophallidae亲缘关系近;黄颡东肌吸虫新种(O.fulvidraconis sp.nov.)可能为较为晚出现的物种且与印度东肌吸虫(O.indicum)亲缘关系近;(2)鲫吸虫属与Hapalotrema、Skrjabinolecithum亲缘关系较近;版纳鲫吸虫新种(C.bannaensis sp.nov.)可能是比朝鲜鲫吸虫(C.koreanum)更为原始的物种;(3)棘吻属隶属于前吻亚科(Prosorhynchinae),可能是前吻亚科中较原始的群体;(4)外睾属与Tabascotrema的亲缘关系较近;曲靖外睾吸虫新种(E.qujingensis sp.nov.)与洞庭湖外睾吸虫(E.dongtinghuensis)组成外睾属进化支。(5)德泽异肉吸虫新种(A.dezeensis sp.nov.)和牛栏江异肉吸虫新种(A.niulanjiangensis sp.nov.)以高自举值单独聚为一支,且与A.neotenicum和A.lobatum的亲缘关系较近;A.gotoi与Allocreadium sp.isolate C51可能为较原始的物种;异肉属吸虫可能存在异域性物种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和同域性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的现象。

马江霞[2](2018)在《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复口吸虫分类及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额尔齐斯河(中国段)是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水系的国际河流,孕育着大量极寒质优的冷水性鱼类,其中小型低栖的鳅科鱼类在额尔齐斯河分布广、数量大。本文以鳅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应用鱼类寄生虫常规调查方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分类技术,并统计群落生态学相关参数,对鳅科鱼类寄生的复口吸虫(Diplostomidae)进行了分类鉴定、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1)于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野外调查了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眼部寄生虫,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物种进行鉴定,对待鉴定种的玻片标本进行了形态测量、描述和绘制形态图,并将虫体的部分ITS1-5.8S-ITS2基因序列与Gen Bank的比对,运用邻接法构建各宿主寄生虫序列的系统发育NJ树,鉴定为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伪匙型复口吸虫(Diplostomum pseudospathaceum)、匙型复口吸虫(Diplostomum spathaceum)和脑瘤宫吸虫(Tylodelphys cerebralis),其中脑瘤宫吸虫为中国复口吸虫(Diplostomidae)新纪录种。(2)应用群落生态学统计与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鳅科鱼类复口吸虫感染情况及群落生态。发现新疆高原鳅(Triplophysa strauchii)感染强度最大,单尾可寄生357只。构建的三类寄生虫群落中,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物种丰富,伴随着较高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北方须鳅群落结构最稳定。新疆高原鳅与小体高原鳅(Triplophysa minuta)寄生虫群落结构极相似,而北方须鳅与小体高原鳅寄生虫群落结构中等相似,不同宿主寄生虫群落存在差异性。建立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复口吸虫的寄生与宿主体长呈显着正相关(P<0.01),复口吸虫的寄生可能是种累积效应。经聚类分析可将复口吸虫群落聚为2类:(1)新疆高原鳅、小体高原鳅寄生虫群落;(2)北方须鳅寄生虫群落。(3)分析高原鳅Triplophysa sp.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及复口吸虫群落特征,共检获寄生虫5种,分别为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舌状绦虫(Ligula sp.)、默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mergi)、伪匙形复口吸虫(Diplostomum pseudospathaceum)和脑瘤宫吸虫(Tylodelphys cerebralis),其中三种复口吸虫是群落优势种,总感染率18.90%,平均感染强度1.30±2.98,平均感染丰度0.55±1.72,群落多样性指数1.0297,均匀度指数0.9373,生态优势度指数0.3800,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较低。L左与R右群落的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低于群落多样性指数,且L左与R右群落相似性指数0.8369,L左与R右寄生虫群落结构合理且相似性极高。R右较L左的群落结构稳定,L左与R右平均感染强度成对样本检验差异性不显着(P>0.05),复口吸虫的寄生对宿主左右眼球无特异性。

丁健[3](2018)在《云南鱼和两栖动物寄生9种复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和基于5.8S+ITS 2序列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复殖吸虫(Digenea)是脊椎动物优势的内寄生虫,生活史复杂并转换宿主,一般以软体动物腹足类作为第一中间宿主,以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作为第二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复杂的生活史和转主寄生的生物学特征,使复殖吸虫成为研究寄生虫-宿主相互关系理想的实验材料。复殖吸虫引起的吸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准确鉴定复殖吸虫种、明晰复殖吸虫的分布,将为复殖吸虫防治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鱼类和两栖类复殖吸虫成虫寄生情况及多样性。研究中的鱼类采自澜沧江水系景洪流域段、南腊河支流和金沙江水系德泽段,两栖类采自陆良县麻风院、寨子山、白水塘和景谷县无量山。本研究共调查了8科29属38种鱼类和5科8属13种两栖类寄生复殖吸虫成虫的情况。通过形态分类学研究,从鲫鱼(Carrassius auratus)、鲶鱼(Silurus asotus)、线鳢(Channa striata)、抚仙高原鳅(Triplophysa fuxianensis)、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和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的肠、肺和膀胱共检获复殖吸虫6科7属9种,其中新种2种,记录种6种,未记录种1种;其中云南分布新纪录4种,宿主新纪录2种。本研究获得的复殖吸虫分类单元包括:单孔科(Haploporidae Nicoll,1914)鲫吸虫属(Carassotrema Park,1938)2种;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1917)外睾属(Exorchis Kobayashi,1921)1种;发状科(Gorgoderin Looss,1899)叶形属(Phyllodistomum Braun,1899)1种、拟发状属(Gorgoderina Looss,1902)2种;孔肠科(Opecielidae Ozaki,1925)新斜孔属(Neoplagioporus Shimazu,1990)1种;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 Odening,1964)舐血属(Haematoloechus Looss,1899)1种;枝腺科(Pleurogenidae Looss,1899)拟侧殖属(Pleurogenoides Travassos,1921)1种。基于5.8S和ITS 2部分序列对5种复殖吸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确定了抚仙高原鳅(T.fuxianensis)寄生新斜孔属(Neoplagioporus)吸虫为记录种N.kajika;线鳢(C.striata)寄生叶形属吸虫(Phyllodistomum)吸虫为新种,以宿主名命名为线鳢叶形吸虫(P.striata n.sp.);版纳大头蛙(L.bannaensis)寄生新种拟发状属(Gorgoderina)吸虫为科学上未记录种,以采集地命名为普洱拟发状吸虫(G.puerensis n.sp.);双团棘胸蛙(P.yunnanensis)寄生的拟发状属(Gorgoderina)吸虫为记录种禄丰拟发状吸虫(G.lufengensi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寄生舐血属(Haematoloechus)吸虫为舐血属1未记录种Haematoloechus sp.。

张斐[4](2014)在《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区系及异肉科吸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4月至2012年8月期间通过采用常规的鱼类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不同的季节中对额尔齐斯河(中国境内)鱼类复殖吸虫的种类组成,流行病学特点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检出复殖吸虫6种:等孔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isoporum Siusarski)、山地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montanum Sidorov et Butenko)、伸长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elongatumAchmerov)、朝鲜鲫吸虫(Carassotrema koreanum Park)、冠状扇盘吸虫(Rhipidocotyle Diesing)、复殖吸虫未定种(Digeneans sp.)。隶属于2目、3科、3属。(2)复殖吸虫流行病学分析,可知额尔齐斯河中有白斑狗鱼Esox lucius(Linnaeus)、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Berg)、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Dybowski)、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Linnaeus)、尖鳍鮈Gobio gobio acutipinnatus(Men’schikov)、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Bloch)河鲈Perca fluviatilis(Linnaeus)7种鱼感染有复殖吸虫,感染复殖吸虫的鱼种类占所检鱼种类的29.17%,其中被感染的鱼类中鲤科鱼类(东方欧鳊、贝加尔雅罗鱼、高体雅罗鱼、尖鳍鮈、银鲫)占71.4%,复殖吸虫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感染的高峰期在夏季,其余三季偶有发生,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流行病学分析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复殖吸虫病的防治办法提供基础资料。(3)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寄生于三种鱼消化道内的异肉科吸虫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它们的ITS2rDNA(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序列,并在NCBI的BLAST中进行ITS2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本文所测序列与等孔异肉吸虫的ITS2rDNA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8%、98%、99.5%。运用MEGA5.2软件对异肉科内的不同种构建基于ITS2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不同属的异肉科吸虫分别聚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在系统发育树上外类群与Polylekithum属较近而与Allocreadium属较远,说明Polylekithum属与Allocreadium属相比在进化地位上处于较古老的地位。初步阐明了异肉科各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马跃岗,马成伦[5](1999)在《四川鱼类复殖吸虫的区系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从鱼类寄主组成,复殖吸虫种类组成和感染情况,吸虫在鱼类上感染分布特点三方面阐述了四川省鱼类寄生复殖吸虫的区系特点;并就四川与江西复殖吸虫区系,四川地质演化对区系影响及复殖吸虫对本地区渔业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刘升发[6](1997)在《福建海产鱼类寄生吸虫二新种(吸虫纲:复殖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福建沿海的横纹东方■肠道里检获鳞肉科和血居科吸虫一新种,即等口双肛吸虫 Bianium isostoma sp.nov.,中华拟德氏吸虫 Paradeontacylix sinensis sp. nov。新种与近似种进行比较,模式标本存放在汕头大学生物系。

张同富,杨明琅[7](1992)在《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记述了尾孔科吸虫一新种——平睾尾孔吸虫,新种Urotrema parallelorchis sp.nov.。新种采自短身间吸鳅和犁头鳅的肠道。新种的睾丸左右排列而不同于该属的所有已知种。

张同富[8](1992)在《四川鱼类寄生吸虫Ⅱ.尾孔科、孔肠科和鳞肉科一新属四新种(吸虫纲:复殖目)》文中指出本文描述了采自四川鱼类肠道的复殖吸虫一新属四新种,它们是:1.(鱼兆)尾孔吸虫,新种Urotrema glyptothoraci sp.nov.,2.裂腹鱼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schizothoraci sp.nov.,3.异巢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allovaris sp.nov.,4.类宫殖属,新属Hysterogonoidet gen.nov.及模式种——双囊类宫殖吸虫,新种Hysterogonoldes disaccus sp.nov.。这些新属新种分别隶于尾孔科Urotrematidae、孔肠科Opecoelidae和鳞肉科Lepocreadiidae。

二、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5.8S、28S、ITSrDNA部分序列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复殖吸虫及其分类学研究
    1.1 鱼类复殖吸虫概述
    1.2 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概述
        1.2.1 复殖吸虫的分类系统研究
        1.2.2 复殖吸虫多样性及形态学分类鉴定
        1.2.3 复殖吸虫核糖体序列研究概述
    1.3 我国淡水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学研究
        1.3.1 我国淡水鱼类复殖吸虫研究概述
        1.3.2 我国淡水鱼类复殖吸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1.4 云南澜沧江、金沙江水系鱼类多样性概述
第2章 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实验方法
        2.2.1 标本材料获取
        2.2.2 实验试剂及器材
        2.2.3 宿主鱼类的分类鉴定及保存
        2.2.4 复殖吸虫样本的获取及装片制作
        2.2.5 复殖吸虫的形态学鉴定依据和方法
    2.3 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形态分类
        2.3.1 东肌科(Orientocreadiidae Skrjabin et Koval,1960)
        2.3.2 单孔科(Haploporidae Nicoll,1914)
        2.3.3 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
        2.3.4 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1917)
        2.3.5 异肉科(Allocreadiidae Looss,1902)
        2.3.6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1925)
    2.4 复殖吸虫形态分类学研究讨论
        2.4.1 东肌属(Orientocreadium Tubangui,1931)的形态分类学
        2.4.2 鲫吸虫属(Carassotrema Park,1938)的形态分类学
        2.4.3 拟前吻属(Prosorhynchoides Dollfus,1929)的形态分类学
        2.4.4 棘吻属(Telorhynchus Crowcroft,1947)的形态分类学
        2.4.5 外睾属(Exorchis Kobayashi,1921)的形态分类学
        2.4.6 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1900)的形态分类学
        2.4.7 尾睾属(Urorchis Ozaki,1927)的形态分类学
        2.4.8 新斜孔属(Neoplagioporus Shimazu,1990)的形态分类学
        2.4.9 本研究中我国6属鱼类复殖吸虫检索表
第3章 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3.1 引言
    3.2 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及器材
        3.2.2 复殖吸虫总DNA的提取
        3.2.3 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方法
    3.3 鱼类复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3.3.1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东肌属(Orientocreadium)3 种复殖吸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3.2 基于ITS1-5.8S-ITS2rDNA联合序列鲫吸虫属(Carassotrema)1 新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3.3 基于28SrDNA部分序列棘吻吸虫属(Telorhynchus)1 新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3.4 基于5.8S-ITS2 rDNA联合序列外睾属(Exorchis)1 新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3.5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异肉属(Allocreadium)1 新种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4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讨论
        3.4.1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东肌属(Orientocreadium)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4.2 基于ITS1-5.8S-ITS2 rDNA联合序列鲫吸虫属(Carassotrema)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4.3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棘吻属(Telorhynchus)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4.4 基于5.8S-ITS2 rDNA联合序列外睾属(Exorchis)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3.4.5 基于28S rDNA部分序列异肉属(Allocreadium)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研究获得复殖吸虫的核糖体基因部分序列
    附录2:本研究记述的11种鱼类复殖吸虫名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致谢

(2)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复口吸虫分类及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复殖吸虫研究概况
    1.2 复口吸虫研究概况
    1.3 鱼类寄生虫群落生态学
    1.4 鳅科鱼类简介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复口吸虫分类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复口吸虫群落生态学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额尔齐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sp.寄生虫种类及复口吸虫群落生态学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实验用品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Ⅱ 鱼体标本
致谢
作者简历

(3)云南鱼和两栖动物寄生9种复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和基于5.8S+ITS 2序列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复殖吸虫概述
    1.2 复殖吸虫的分类系统
    1.3 复殖吸虫多样性与形态学分类
        1.3.1 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 1907)
        1.3.2 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 Poche, 1907)
        1.3.3 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Ciurea, 1933)
        1.3.4 环肠科(Cyclocoelidae Kossack, 1991)
        1.3.5 单脏科(Haplosplanchnidae Poche, 1926)
        1.3.6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 1899)
        1.3.7 单孔科(Haploporidae Nicoll, 1914)
        1.3.8 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ner, 1911)
        1.3.9 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 1925)
        1.3.10 重盘科(Diplodiscidiae Skjabin, 1949)
        1.3.11 舐血科(Haematoloechidae Looss, 1922)
    1.4 鱼类寄生复殖吸虫分类研究现状
    1.5 两栖类寄生复殖吸虫分类研究现状
    1.6 鱼类、两栖类寄生复殖吸虫的分子分类学
第2章 云南鱼和两栖动物寄生9种复殖吸虫形态分类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配制与实验仪器
        2.2.3 宿主的分类鉴定
        2.2.4 吸虫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2.2.5 吸虫的染色制片
        2.2.6 吸虫的鉴定
    2.3 云南省鱼和两栖动物寄生复殖吸虫形态分类研究结果
        2.3.1 鱼类寄生复殖吸虫
        2.3.2 两栖类寄生复殖吸虫
        2.3.3 单孔科(Haploporidae Nicoll, 1914)
        2.3.4 孔肠科(Opecielidae Ozaki, 1925)
        2.3.5 发状科(Gorgoderidae Looss, 1901)
        2.3.6 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 1917)
        2.3.7 枝腺科(Lecithodendriidae Odhener, 1910)
        2.3.8 舐血科(Haematoloeehidae Odening, 1964)
    2.4 讨论
        2.4.1 复殖吸虫形态分类学
第3章 基于 5.8S和ITS 2 序列5种复殖吸虫分子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DNA提取
    3.3 序列测定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5.8S和ITS 2序列新斜孔属(Neoplagioporus)吸虫(N. kajika)的分子鉴定
        3.3.2 基于5.8S和ITS 2序列叶形属(Phyllodistomum)线鳢叶形吸虫(P.striata)的分子鉴定
        3.3.3 基于5.8S和ITS 2序列拟发状属(Gorgoderina)普洱拟发状吸虫(G. puerensis)和禄丰拟发状吸虫(G. Lufengensis)的分子鉴定
        3.3.4 基于5.8S和ITS 2序列舐血属(Haematoloechus)吸虫未定种Haematoloechussp.的分子鉴定
    3.4 讨论
        3.4.1 基于 5.8 S和ITS 2 序列新斜孔属(Neoplagioporus)的分子鉴定
        3.4.2 基于 5.8 S和ITS 2 序列叶形属(Phyllodistomum)的分子鉴定
        3.4.3 基于 5.8 S和ITS 2 序列拟发状属(Gorgoderina)的分子鉴定
        3.4.4 基于 5.8 S和ITS 2 序列舐血属(Haematoloechus)的分子鉴定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区系及异肉科吸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鱼类复殖吸虫研究概述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区系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的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额尔齐斯河等孔异肉吸虫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Ⅱ 部分鱼(虫)体标本
作者简历

(8)四川鱼类寄生吸虫Ⅱ.尾孔科、孔肠科和鳞肉科一新属四新种(吸虫纲:复殖目)(论文提纲范文)

一、尾孔科Urotrematidae Poche,1962
    1.尾孔吸虫,新种Urotrema glryptothoacisp.nov.(图1—4)
二、孔肠科Opecoelidae Ozaki,1925
    2. 裂腹鱼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 schizothoraci sp.nov(图5-7)
    3. 异巢斜孔吸虫,新种Plagioporus(Plagioporus)allovaris sp.nov.(图8—11)
三、鳞肉科Lepocreadiidae (Odhner,1905) Nicoll,1935类宫殖属,新属Hysterogonoides gen.nov.
    4. 双囊类宫殖吸虫,新属新种Hysterogonoides disaccus gen.et sp.nov.(图12—14)

四、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5.8S、28S、ITSrDNA部分序列澜沧江、金沙江水系11种鱼类复殖吸虫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李寄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2]额尔齐斯河鳅科鱼类复口吸虫分类及群落生态学研究[D]. 马江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3]云南鱼和两栖动物寄生9种复殖吸虫的形态分类和基于5.8S+ITS 2序列的分子鉴定[D]. 丁健.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额尔齐斯河鱼类复殖吸虫区系及异肉科吸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D]. 张斐.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5]四川鱼类复殖吸虫的区系特点[J]. 马跃岗,马成伦.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2)
  • [6]福建海产鱼类寄生吸虫二新种(吸虫纲:复殖目)[J]. 刘升发. 动物分类学报, 1997(02)
  • [7]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复殖目:尾孔科)[J]. 张同富,杨明琅.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4)
  • [8]四川鱼类寄生吸虫Ⅱ.尾孔科、孔肠科和鳞肉科一新属四新种(吸虫纲:复殖目)[J]. 张同富.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1)

标签:;  ;  ;  

四川鱼类寄生吸虫一新种(Regenera:Uteropadenida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