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论文文献综述)
肖驰[1](2020)在《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一明(1734-1821)是清代乾嘉年间西北地区着名的龙门派道士,道教易学和内丹学大家。刘一明将易学研究与内丹学理论相结合,他对易学象、数、理均深研其几并从“性学仙道”的角度做出深刻系统的阐释,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易学思想。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实是以易学观念丛来建构和表达的,以内丹学之超越性追求为核心旨趣的形上学思想。此文将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置于易学与道教思想的交融发展史以及道教气论和性命论思想的发展脉络下来考察其理论特质和意义,并探究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在会通儒道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此论文由导论、正文两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进行了阐释。正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考察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第二章针对目前研究所忽略的刘一明相关道教易学着述的文献问题进行新的考辨,展示刘一明道教易学文献的真实面貌,并考察刘一明学《易》治《易》的心路历程,厘清他关于易学性质和易学象数理各要素之内在联系的基本看法,以及他治《易》的基本旨趣。第三章重点考察仍未引起学界关注的刘一明道教易学着述《三易注略》,以此为主要文献,从先天一气论、气化阴阳观和气化五行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气本论和气化论的特色。刘一明通过对河图洛书象数结构特征的阐释,来说明五行之气“生化克成”的运动情态以及“绾合错综”之“顺逆”运动机制,为五行气化的宇宙图景提供了新的诠释理路。他又通过“河图中一”的概念来阐发“先天真一之气”作为一种“无限开展之气本体”的实质,并藉由《易传》的“神”概念来对此气本体所内具的创造性动能进行说明。他还通过先天易学的研究提出“先天阴阳观”,用以说明“先天真一之气”所具有的阴阳两种样相之迭转相生的规则,更通过“一神两化”之易学命题的诠释,对先天真一之气与后天阴阳二气的体用关系作出新的说明。第四章考察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性命论,重点分析刘一明藉由易学思维模式对气论与心性论之融摄问题所提出的新诠释理路,并对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在会通儒道性命论思想方面所提出的新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刘一明通过对“胎中面目图”、“黍珠图”等由“无极图”改造而来之《易》图的阐发,提出作为生命本体和心性本体的“真灵之性”的概念,又以“太极之中”的概念来说明真灵之性就是“性命合一之体”,“心神”是真灵之性主宰生命活动的功能。他通过对“天地之心”的诠释而将理学仁体的概念与“真灵之性”的概念融合起来,又藉由“乾坤简易”来阐发王学的“良知良能”,从而将良知良能与真灵之性相融摄。他又融合了道教“混元”的概念和易学“乾元”的概念而提出“混元体”之生命整体观,更利用河图五行的动态模型来统摄道教的五元和儒家的五德概念,提出了融通儒道思想的生命整体观。他还通过对“穷理尽性至命”、“取坎填离,进阳退阴”的阐释来论述内丹学性命合一的工夫论进路和修炼法理,并力图将道教性命双修与儒家内圣修持之工夫论统一起来。第五章对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意义和不足做出归纳总结。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主旨是“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他基于这一主旨进行理论建构时所采用的方法论之特色是“以图卦理数易,释先天真一气”。刘一明的道教易学思想,从多个向度为本源论与本体论的融合提供了更具理论解释力和逻辑自洽性的新的致思路径,推动了道教气本论和气化论在清代的进一步发展。他以先天真一之气来阐发并统摄心性、性命、精气神等概念范畴,形成了一套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性命论,为返性还元的心性修炼与精气神转化之修炼的阐发和统一提供了新理路,推动了道教性命论的发展。他通过易学研究和诠释提出沟通融合儒道性命论思想的新观念和思路,进一步推动了儒道思想之会通。刘一明在诠释相关易学问题时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情况,他通过易学观念来阐发的气论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张晨昕[2](2019)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身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有机统一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身心臻于高度和谐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长期以来,健身气功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数千年来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渗透影响下,健身气功修炼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无不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就健身气功修炼实践活动和文化传承来说,涵养道德自始至终都是其重要的核心问题。然而,传统道德和健身气功是两个具有历史跨度的庞大理论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思想文化的时代性、语言词义的变异性以及结构体系的复杂性都是当今人们研究和认识二者关系的难点。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气功修炼人群的空前壮大,由于人们缺乏对涵养道德的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修炼“出偏走火”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某些有害气功组织的诱导和破坏下,气功修炼不仅没有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发生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定和谐的突破道德底线之事,极大地制约了健身气功事业的良性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弘扬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有待深入挖掘和阐发。健身气功作为优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关系无疑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如果对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关系的认识一知半解或实践偏废一隅,广大习练群众的全面健康就始终难以顺利实现,而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高度坚定就始终难以付诸现实,特别是有害气功偏离道德之轨而祸国殃民可谓前车之鉴。因此,对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研究无论是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还是在为广大习练群众树立全面正确的健康观和道德观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系统全面地研究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从而深入挖掘整理健身气功修炼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保护做出现实意义上的贡献,进而为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做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本研究选择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理性思辨法、访谈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传统道德观、中医养生学等研究理论,结合专家和长期习练者的访谈记录作为实证分析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角详细辨析涵养道德概念的广狭义和不同层面健身气功修炼的内涵;以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作为切入点,客观地分析涵养传统天道的基本构成;深入探讨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在道、法、术、器各层面之关系与具体表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对健身气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进行挖掘并整理,是中华文化自信落地的一种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2)对涵养道德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建构,揭示了传统养生文化中涵养道德的真义,阐明健身气功修炼与涵养道德之间的关系;3)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全国健身气功业界精英和专家们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一手实证分析材料,打破该研究领域单纯采用理性思辨方法单一的局限。本研究结论为:(1)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分析,无论狭义的道德还是广义的道德,其本质属性均为规范性,二者在调整行为对象上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关于涵养道德的概念,我们可以解释为两层意思,即狭义的涵养道德和广义的涵养道德。狭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简称人道。广义的涵养道德是指保持或遵守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简称天地之道。(2)健身气功修炼是指大众或个人所进行的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炼丹等活动。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是指进行健身气功修养炼功的根本原则和目标。(3)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而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是健身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广义的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分别是气道、阴阳之道、自然无为之道、中庸之道和明心见性之道。(4)涵养气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气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健身气功以气、精气神、能量作为修炼的对象和内容。(5)涵养阴阳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阴阳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表现为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之规律;遵循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之规律。(6)涵养自然无为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具体体现在健身气功修炼要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效法自然界动植物特点和循环运转特点;由后天返还先天、不用识神用元神的修炼原则和具体方法上。(7)涵养中庸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中庸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修炼标准;练功火候的把握;育正气、尚仁爱、修至善的狭义涵养道德要求贯穿修炼始终。(8)涵养明心见性之道是健身气功修炼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涵养明心见性之道在健身气功修炼中具体体现在修炼追求“三调合一”的境界;渐门修行、返观内景和“安坐收心”的修炼方法;练功生活化的修炼要求。
章米力[3](2016)在《《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一直是个无法下定论的谜,与任何一种技术的起源一样,它之所以陷入谜团,是因为在远古时期并没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命题。它是早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中国医学的起源置于整个华夏文明发端的大传统中考察,是本研究的基本前提。医学起源难以定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早期文本的缺失。治疗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研究中国医学史的材料中,《黄帝内经》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医学典籍,它系统地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主流思想,与百家争鸣的诸子哲学处于类似的时空背景中,深受先秦各流派思想的影响,反之也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部分结论已经在学界达成基本共识,比如它的成书背景,它所展现的主要哲学思想,它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指导作用,它以身体为象征的一系列政治隐喻等。此外,伴随着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等学术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新面世的材料与传世医学文本互证,一些《黄帝内经》中引用的古医书似乎找到了应证,传统医学理论与其他材料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上述学术进步为研究提供了很多支持。本文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考察《黄帝内经》中的神话历史,通过揭开以神话面貌笼罩在早期传统医学发展上的面纱,理解中国医学文化渐进的内在动力,以及它与华夏文明其他方面的互相影响。文学人类学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尝试之一,它把文献记载与活态文化、考古实物做比较研究,使单薄的证据得以丰富,形成多重释古的立体证据链。因袭前辈学者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文学人类学研究已经形成了大、小传统论,“四重证据法”等几个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这正是本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论。《黄帝内经》蕴含的“人文治疗”也是传统医学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医学起源与大传统文化无可分割,因此作为技艺的治疗与作为文化的“大文学”亦是无可分割的。西方后现代学派在近半个多世纪进行了深刻反思,对传统文明提出了重新审视的重要见解。医学是这个反思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医学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深刻体现出来。本研究的观察重点是传统医学与华夏文明的关联性。表现方式是将《黄帝内经》及其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作为华夏传统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展示。研究主体部分采用了“四重证据法”,通过传世文献、文字、考古材料、活态文化等证据,论述传统医学中的几个经典概念:道、阴阳、气、风、神明、身体隐喻、神圣数字“五”、祝由,以及黄帝作为有熊氏在早期文明信仰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略作一简述。论述“道”与“阴阳”时,本文将道家理论中的“返胎”作为重要的理解路径,“道”的原型是感生神话,“阴”、“阳”两字含有生殖的意义,从而揭示“卵生—母生—返胎”的古老生命发生轨迹,推理出“混沌神话—母神神话—父权神话”这样一个社会学演变路径。对“气”的认识从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开始,“气”的文字演变记录了祭祀仪式和少数民族中仍然保持着的宗教仪式。“气”是想象中人神沟通的载体,墓葬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璧以及玉璧上的谷纹等纹样都显示出古人对“气”的运用。“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感天动地之效,甲骨卜辞和古代文献中的“风”透露出神格,“风”一系的象征体系包括了凤鸟、四方风、四方神。在取象思维的医学体系中多用到“风”的概念,结合西汉年间的占盘、式盘,甚至可以看到科学的萌芽。医学名词“神明”透露出医学相授的秘密社团特性,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指示了“神明”是华夏文明创世纪中的“上帝”。从文字角度考察,“神”与“明”结合构成了生化万物,代表天地大道力量的神圣角色。身体与政治的互为象征是传统医学的常见文学表现,“德”字的构造揭示了身内之物“心”与身外之物“道德”的关联。医学史材料中,文献生动记录了麻风病的身体污名化与身体外延的呼应。在考古材料中,两汉墓葬中金缕玉衣是古人成就最高道德的登峰造极之作。“五”是神圣数字,也是传统医学中的生命之数,代表中央,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源于四柱擎天的创世神话,乃天绳交午形成的中央之位。在民俗仪式中,端午节作为阴阳之气交午之节点,蕴含了水与火的对偶模式。被学者推测为河图洛书的凌家滩玉龟玉版的布数方法也体现了中央五的特点。古老的“祝由”通常被认为是情志治疗的一种手段。结合史前及殷周时期的人牲斩首礼、头骨饮器、人头骨祭祀、神兽噬人造型青铜器,可知头颅承载着人之精,人之魂,乃最核心所在。祝由术的目的在于移精变气,道家修炼房中养生术对还原祝由术有一定帮助。此外,黄帝作为《黄帝内经》的依托撰人,实则是“有熊氏”崇拜的无意识延续。“阴阳”、“三阴三阳”观念都与熊崇拜有关。熊是史前神圣动物中的重要角色。楚帛书、楚简记录了熊与帝王身份相合的渐进过程,“熊经鸟伸”等拟熊仿生养生法是大传统中的小传统,以熊为造型的玉器、青铜车进一步证明了熊与伟大生命力之间的关系。总之,《黄帝内经》中所体现的传统医学发生史,与华夏文明发生史高度契合,借助于大传统新知识观,医源考察的时间长度和材料宽度都能够被大大拓展。在现代医学看来,《黄帝内经》的谬误比比皆是,但传统医学整体论的思想体系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不将《黄帝内经》的文化价值释放出来,它将在现代医学的批评中沦为历史“糟粕”,埋没了其对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的可期贡献。时至今日,治疗神话仍在延续,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在人类无法彻底消解对死亡的畏惧之前,治疗的需求必将伴随整个生命过程。在医学科学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反观历史,从而追求生命观的成熟,是《黄帝内经》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期盼所在。
彭鹏,赵燕[4](2002)在《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太极修炼的特点、作用以及练习太极应注意的问题。认为太极是一种里外兼顾、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的气功运动 ,具有一定的气功性 ,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气功又有一定的区别。
二、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本文研究进路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太极观”与“阴阳五行观”的思想渊源 |
(一)太极为道气的观念 |
(二)乾坤坎离释阴阳变化的理路 |
(三)中土为主宰的五行观 |
二、河洛之学与先后天易学的理论渊源 |
(一)河洛之学的思想渊源 |
(二)先后天易学的思想渊源 |
第二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
一、清代全真道融合理学的思想倾向 |
二、清代道教易学融通儒道性命论的理论取向 |
第二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着述考辨和治《易》的思想历程 |
第一节 刘一明相关道教易学着述考辨 |
一、《周易阐真》考辨 |
二、《参同直指》、《悟真直指》、《象言破疑》考辨 |
第二节 刘一明学《易》治《易》的思想历程 |
一、刘一明学《易》的心路经历 |
二、刘一明治《易》的思想历程 |
(一)《西游原旨》 |
(二)《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孔易阐真》 |
(三)《参同直指》、《悟真直指》 |
(四)《象言破疑》 |
第三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气论 |
第一节 河洛之学的气化五行观 |
一、“河图中五”的五行生化观 |
(一)河图无言,象数藏道 |
(二)天地之数,归为中五 |
二、“洛书参伍”的五行逆克观 |
(一)克化成功,错数逆运 |
(二)河洛合一,参伍错综 |
第二节 河洛之学的气本论 |
一、“河图中一”的先天一气论 |
(一)河图中一,先天一气 |
(二)一气本象,不落动静 |
二、“四象五行”的体用观 |
(一)四象中土,五行一气 |
(二)神行四象,生物不测 |
第三节 先后天易学的气化阴阳观 |
一、先天阴阳之迭转逆生观 |
(一)图卦合一,阴阳同理 |
(二)太极一气,阴阳流转 |
(三)先天阴阳,未生逆推 |
二、先后天阴阳之神化观 |
第四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性命论 |
第一节 心性本体论 |
一、真灵之性和太极之中 |
(一)无极之气,真灵之性 |
(二)太极之中,黄庭之神 |
二、天地之心和良知良能 |
(一)天地之心,阴阳合仁 |
(二)乾坤简易,良知良能 |
第二节 生命整体论 |
一、混元乾健之生命整体观 |
二、河图五行之生命整体观 |
第三节 性命修炼观 |
一、“穷理尽性至命”的工夫进路 |
二、“取坎填离,进阳退阴”的修炼之术 |
第五章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色?意义和不足 |
第一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的思想主旨 |
二、“以图卦理数易,释先天真一气”的方法论特色 |
第二节 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不足 |
一、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一)对道教气本论和气化论的发展 |
(二)对道教性命论的发展 |
(三)对儒道会通的促进 |
二、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书目 |
古代文献 |
学术专着 |
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 |
致谢 |
(2)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身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健身气功是我国当代宣传与推广的重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
1.1.3 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的关系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与把握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关于健身气功修炼与传统养生原则的研究进展 |
1.2.2 关于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关系的研究进展 |
1.2.3 关于健身气功研究的外文文献综述 |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方法与设计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2.1 研究假设 |
2.2.2 创新之处 |
2.3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内容 |
3 基本概念厘定 |
3.1 涵养道德 |
3.1.1 “涵养”释义 |
3.1.2 “道德”概念探幽 |
3.2 健身气功 |
3.3 健身气功修炼的道、法、术、器 |
3.4 涵养道德不属于健身气功修炼“调心”的范畴 |
4 涵养道德与天人合一之关系 |
4.1 涵养道德归属于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 |
4.2 传统天道之基本构成 |
5 涵养气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5.1 通天下一气 |
5.2 精气神统一于气 |
5.3 气的本质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 |
5.4 气与健身气功修炼 |
5.5 精气神与健身气功修炼 |
5.6 能量与健身气功修炼 |
5.7 势与健身气功修炼 |
6 涵养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6.1 阴阳之道 |
6.2 阴阳动态平衡之道即是养生之道 |
6.3 阴阳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7 涵养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7.1 自然无为之道 |
7.2 养生要求合于天之时空变化之道 |
7.3 效法自然界变化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7.4 自然无为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8 涵养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8.1 儒家中庸之道的本意及其思想基础 |
8.2 中庸之道与传统养生文化 |
8.3 中庸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8.4 狭义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 |
9 涵养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9.1 佛教之明心见性之道 |
9.2 明心见性之道与健身气功修炼 |
9.2.1 气功三调出“止观” |
9.2.2 司马承祯效“北宗” |
9.2.3 行住坐卧学慧能 |
9.2.4 返观内景与健身气功修炼 |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内经》研究回顾 |
第三节 “文学治疗”研究回顾 |
本章小结: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大、小传统视野 |
第二节 突破文献的知识考古 |
第三节 神话—原型批评 |
第四节 “四重证据法”探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治疗中的“文学” |
第一节 文学及其人类学转向 |
第二节 文学中的“医者”、“病”与“治疗” |
第三节 疾病的神话历史 |
第四节 华夏文明大传统中的治疗 |
第五节 “文学”在《内经》中的体现 |
第六节 《内经》“文学”的疗效 |
本章小结:神话与治疗谱系的梳理 |
第四章 《内经》大传统原型详析 |
第一节 圣熊与“黄帝” |
第二节 “道”与“阴阳”生殖起源说 |
第三节 与“神明”对话 |
第四节 身体与德政 |
第五节 风的神格与物格 |
第六节 生命之数“五” |
第七节 神话之“气” |
第八节 祝由的隐喻 |
第五章 “文学治疗”建构文化 |
第一节 医学与文学 |
第二节 医学与哲学 |
第三节 《内经》与“文学治疗” |
第四节 现代社会需要“文学治疗” |
第五节 永不消失的“文学”疾病 |
本章小结:为什么需要“文学治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表格列表 |
附录二 :论文插图列表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读期间发表媒体文章情况 |
致谢 |
(4)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太极修炼的特点及作用 |
2 练习太极应注意的问题 |
3 太极修炼的气功性 |
四、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刘一明道教易学思想研究[D]. 肖驰. 南京大学, 2020(04)
- [2]涵养道德与健身气功修炼之关系研究[D]. 张晨昕. 山西大学, 2019(02)
- [3]《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D]. 章米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4]试析太极修炼的气功性[J]. 彭鹏,赵燕. 体育函授通讯,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