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Y-15型金属丝扭转弹性试验机的设计与应用

NTY-15型金属丝扭转弹性试验机的设计与应用

一、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景华[1](1976)在《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弹簧钢丝一类的金属线材,制成螺形弹簧后,无论是拉簧或压簧,工作时一般受扭力作用,其主要的强度设计指标是抗扭强度(扭转弹性极限)。目前,国产弹簧钢丝抗扭强度的试验数据比较缺乏,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弹簧钢丝的抗扭强度测试设备和方法。我们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设计制造了NTY-15型扭转弹性试验仪,它

徐景华[2](1976)在《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文中认为 弹簧钢丝一类的金属线材,制成螺形弹簧后,无论是拉簧或压簧,工作时一般受扭力作用,其主要的强度设计指标是抗扭强度(扭转弹性极限)。目前,国产弹簧钢丝抗扭强度的试验数据比较缺乏,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弹簧钢丝的抗扭强度测试设备和方法。我们本着"自力更生"的精设计制造了NTY一16型扭转弹性试脸仪,

段留洋[3](2019)在《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制造及其在气浮止推轴承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多微孔隙材料体内含有大量相互联通微小孔,所以多孔质气体润滑轴承相较于传统的小孔节流型、狭缝节流型气体润滑轴承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静刚度,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多孔质气体润滑轴承的多孔质节流器要求多孔体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多孔质材料承受较大压力时不发生变形或破坏。目前已有的石墨多孔质节流器、烧结金属粉末多孔质节流器均只能在低压下工作,无法承受较高压力。金属丝网本身具有孔隙结构,网内的金属丝连续无断裂使得丝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以金属丝网为材料制备金属多孔体也将继承这些优势。为获得一种以金属丝网为原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并可以直接用于成型加工的金属多孔材料,本论文提出一种新型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制备方法,并研究了材料的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成型性能及在气浮推力轴承的承载特性。本研究设计了一套不锈钢丝网、粉末预成型的坯体制造装置,该装置包括粉末铺设平台、粉末轧制设备和网、粉卷绕设备,其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坯体的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提出了以不锈钢丝网和不锈钢粉末复合坯体为原材料,通过对复合坯体压制、轧制最后烧结的方法制备多微孔不锈钢板材的工艺,并以该工艺制备了孔隙率为10%40%,厚度为0.54.5 mm的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其中包括不含不锈钢粉末的烧结多层不锈钢丝网多孔板和含有粉末的烧结不锈钢丝网、粉末复合多孔板。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孔隙及骨架结构、孔径参数决定其功能应用。通过宏观测量和显微观察法研究了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孔隙及骨架结构: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材的表面孔隙形状为规则的正方形,表面金属丝被轧制成扁平状,内部孔隙因金属丝的随机分布呈现大小不一的矩形;烧结不锈钢丝网、粉末复合多孔板表面孔隙形状因粉末嵌入网孔呈现不规则性,形状各异,内部孔隙分则为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排列。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多微孔隙不锈钢板孔隙率的影响:轧制下压量越大,材料的孔隙率越低;烧结温度越高,材料的孔隙率越低。数据对比表明,轧制量的选择对多孔板的孔隙率有决定性影响,烧结温度对孔隙率影响较为微弱。通过气泡实验法研究了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孔径参数: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孔径随着原材料丝径的减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烧结丝网多孔不锈钢板材的平均孔径尺寸介于4.165.51μm,绝大多数孔径小于10μm,尺寸分布均匀;烧结丝网、粉末复合多孔不锈钢板的平均孔径约20μm,最小孔径2.3μm,最大孔径86.3μm,分布范围较广。通过气体渗透法研究了烧结不锈钢多孔板的气体透过性能,孔隙率越高,透过性能越好;原材料丝径对透气性也有影响,但是不及孔隙率对透气性的影响显着;烧结不锈钢丝网、粉末复合多孔板的透气性最好。材料的力学性能是评价其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文章以抗拉强度为指标研究了烧结温度、原材料丝径、孔隙率等参数对拉伸性能的影响: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抗拉强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原材料丝径的增粗和孔隙率的降低而升高。其中,原材料为60目丝网、烧结温度1330℃、孔隙率越15%的多孔板抗拉强度达到380 MPa,达到致密不锈钢材料的70%。通过冲击力学实验研究了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冲击力学行为: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冲击韧性随烧结温度、原材料丝径、孔隙率的变化与拉伸实验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多孔板的力学性能数据表明,其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相较于传统的烧结不锈钢粉末、纤维多孔体具有大幅提升。通过胀形实验和筒形拉深试验研究了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的冲压成型特性。实验显示,孔隙率为15%,坯体直径180 mm,厚度1.5 mm的坯体材料在凸模直径110 mm模具下,胀形高度达到30 mm未出现破裂,说明多微孔隙不锈钢板具有良好的塑性成形性能,可被冷塑性加工成为各种形状的零件。以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为多孔质节流器,设计、制备了带有气腔的多孔质气体静压推力轴承,并实验研究了轴承的静态承载特性。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承载力和静刚度随着外部供气压力的增大和节流面的增大而增大;而在节流面面积相同时,局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承载力和静刚度相比于单面节流轴承均有所增大。与其他形式的多孔质气体静压推力轴承的静态承载性能数据对比,以多微孔隙不锈钢板材作为多孔质节流器的轴承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且在高压极限承载试验中,节流器直径为30 mm的气浮轴承测得最高承载力达5108 N。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静态性能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了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静态性能,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最后,将以多微孔不锈钢板制备的气浮止推轴承用于高速电主轴的减振测试,试验结果数据证明,气浮轴承对高速运转的电主轴的振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这对多微孔不锈钢板在气浮轴承中应用具指导意义。

张子煜[4](2018)在《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刚石具有硬度高、热稳定性好、导热性好等优点,各型固结金刚石线锯已在硅晶体、蓝宝石等材料的高精密切片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实践表明,传统的固结金刚石线锯(树脂或电镀金刚石线锯)表面磨粒结合力来源主要为机械镶嵌作用,存在磨粒把持强度低,磨料及结合剂层容易脱落等缺点,制约了金刚石磨料磨削性能的充分发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活性钎料液相条件下与金刚石及钢丝基体的化学冶金反应,可以实现金刚石与钢丝的高强度钎焊连接,解决了传统固结金刚石线锯磨料把持强度低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完成的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开发了可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工艺,设计并搭建了钎焊金刚石线锯自动化制备平台。分析了钎焊金刚石线锯的构成,优选了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的工艺流程,据此设计并搭建了自动化生产平台,确定了每个制备环节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Cu-Sn-Ti合金作为钎料,KSC82碳素钢丝作为基体,金属丝进给速度为17.44mm/s,感应加热电源的输出功率3kW,保温时间为1.5s较为合理。(2)实现了金刚石磨粒与钢丝基体的高强度连接,并揭示了金刚石磨粒把持力的来源。分析了钎焊热处理对金刚石强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金刚石钎焊形貌、钎焊界面微观结构以及界面新生化合物。结果表明,钎焊热处理过程前后金刚石抗压强度和冲击强度无明显变化,当感应加热功率为3kW,保温1.5s,氩气通入流量为15L/min的条件下可获得较佳的磨粒钎焊形貌,金刚石钎焊界面附近钎料合金具有明显的爬升形态,磨粒实现较高强度的把持。金刚石钎焊界面处TiC新生相的形成是实现金刚石磨粒浸润的根本原因。合金钎料中的Ti元素在金刚石钎焊界面富集偏析,界面新生相TiC为Cu-Sn-Ti合金润湿金刚石磨粒提供了―桥梁‖,界面处TiC以TiCX(X=0.47-0.95)间隙相形式存在。(3)分析了钎料合金表面显色机理,评估了钎焊气氛对金刚石磨粒钎焊效果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不同氩气通入流量条件下线锯表面Cu-Sn-Ti合金层的微观形貌及微区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线锯表面显色的差异取决于工作层合金中的Ti氧化程度。氩气通入流量参数的变化影响钎焊气氛氧分压,直接影响Cu-Sn-Ti合金层表面Ti元素氧化物薄膜的厚度,决定了钎料合金表面的可见颜色类型。当氩气流量小于5L/min时,金刚石钎焊界面Ti元素氧化导致磨粒把持强度大大降低。当氩气流量大于10L/min时,金刚石钎焊界面Ti元素氧化程度明显下降。(4)分析了不同应力载荷条件下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力学性能以及工作层失效特征及机理,为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通过拉伸力学性能实验、弯曲疲劳实验及扭转实验,分析了钎焊金刚石线锯在不同的应力载荷条件下力学性能及工作层失效特征。结果表明,钎焊金刚石线锯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以满足花岗岩切片加工的实际需求。线锯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工作层表面的微观裂纹均符合典型的张开型裂纹特征。减小线锯张紧力、弯曲疲劳曲率、提高线锯表面磨料分布的均匀性可以有效的降低线锯工作层表面裂纹发生的概率。(5)制作了长度500m标称直径为1.12mm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将其用于花岗岩板材切片加工试验,验证了该新型金刚石线锯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钎焊金刚石线锯的花岗岩切片加工的效率可以稳定在15mm/min以上,被削材的去除方式为脆性去除。工件进给速度是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钎焊金刚石线锯工作层的磨损方式主要为磨料的磨耗磨损,磨耗的方式主要为正常磨耗、局部破碎或断裂、脱落,脱落的磨粒比例约为14.3%,脱落的机理为弯曲疲劳应力及扭转疲劳应力主导的金刚石磨粒钎焊界面处裂纹的发生及扩展。

周宁宁[5](2011)在《面向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振动摩擦与悬浮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频振动存在于许多机械系统中,通常它是不希望存在的。然而,在超声波电机中,高频振动得到了恰当的应用。超声波电机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驱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和超声波振动,通过摩擦进行能量传输。基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超声波电机被认为是适合太空环境的理想驱动器。然而,超声波电机在真空低温等极端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摩擦驱动机理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超声波电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真空低温环境下,研究了超声波电机的驱动特性。以60行波型超声波电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超声波电机驱动特性模拟实验台,实验研究了不同真空度和环境温度下,超声波电机的负载特性、转速稳定性、定子摩擦材料的磨损等。从超声波电机的结构组成和超声波振动减摩的角度,对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驱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摩擦驱动机理的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摩擦驱动机理,将电机定转子之间的椭圆形超声波振动,分解成水平方向的超声波振动和垂直方向的超声波振动,分别建立了普通滑动下,水平超声波振动和垂直超声波振动的减摩模型。指出,普通滑动下,水平超声波振动的减摩越大、垂直超声波振动的减摩越小,相同超声波振动条件下,超声波电机的输出转矩越高。分析了水平超声波振动和垂直超声波振动对摩擦材料磨损的影响。针对超声波振动减摩实验研究的需要,设计了真空低温超声波振动摩擦实验台。该实验台主要由超声波振动部分、滑动驱动部分、压力加载部分、摩擦力测量部分、降温部分和机械支撑部分等六部分组成,为研究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摩擦驱动特性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在真空低温环境下,实验研究了超声波振动的减摩特性,并与理论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水平超声波振动的减摩特性和垂直超声波振动的减摩特性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从摩擦的角度,揭示了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驱动特性改变的原因。从提高超声波电机的转矩输出和稳定性的角度,归纳了降低超声波电机中超声减摩作用的措施。在常压与真空下,实验研究了超声波振动对定转子摩擦副材料磨损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超声波振动形式下、不同摩擦副组合以及常压与真空下,定转子摩擦副材料的磨损特性,得出了超声波振动条件下,材料的磨损机理。利用电接触法,研究了垂直超声波振动下两接触表面的接触状态。得出了两表面的接触时间随振幅、预紧力和环境压强的变化规律。搭建了超声悬浮实验系统,在不同环境压强下实验研究了超声悬浮特性,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为分析真空下超声波电机定转子的接触特性提供了实验数据。

赵帆[6](2019)在《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设计制备及构效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占全部先天性心脏病的5%-8%,且男性多于女性,发生率为活产婴儿的0.02%-0.06%,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婴幼儿生命的最重要疾病之一。重建狭窄血管正常的血流通道,恢复血压和循环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动脉狭窄性治疗的主要目的。自1996年开始,尽管尚未有血管支架获得FDA认证用于治疗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但也已经获得儿科和先天性心脏病研究中心及医学界的强烈推荐。目前,可降解血管支架由于其安全的降解性能使其成为治疗小儿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潜在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它可以在植入靶向血管特定时间内保持机械稳定性,支撑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并在血管修复愈合期后降解成小分子,随细胞代谢排出体外,具有解决永久性金属支架植入后远期再狭窄问题的潜力。但是目前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制多集中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治疗上,支架直径小于4mm,而针对直径为6-9mm婴幼儿大动脉的可降解血管支架研制报道甚少;且聚合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存在着径向支撑性能不足,降解时间与血管修复愈合时间不匹配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发展。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面向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聚合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具有力学增强性能和适宜的降解性能,以改善现有可降解血管支架的问题,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并提高其进入临床应用的可能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采用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可降解单丝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为基材,通过编织工艺和热定型工艺设计制备了三种结构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采用平板压缩试验和仿真数值模拟对其构效关系进行精细化探究。然后结合聚己内酯(PCL)复丝,构建具有支撑性能和降解性能双重可控调节的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并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探究新型支架的物理机械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安全性。具体地:第二章首先针对临床上对血管支架性能的基本要求,优选纺织中的编织结构,再对现有二维管状编织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明晰不同编织结构制备过程中纱线的屈曲规律,随后选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单丝为材料,基于现有编织方法,设计并制备了3种不同结构内径为8mm的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规则编织支架(RBS),以规则编织结构为基础结构的4轴纱三向编织支架(TBS-A),以规则编织结构为基础结构的8轴纱三向编织支架(TBS-B))。第三章分别研究编织结构参数和热定型温度参数对支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支架的支撑性能是其临床应用的核心问题,本章首先采用平板压缩法表征RBS支架、TBS-A支架和TBS-B支架压缩性能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引入轴向纱线后支架的压缩强力分别提升了278.24%和225.06%,弹性回复率和能量损失率也均得到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支架在受到压缩载荷作用时纱线的应力-应变分布状态以及纱线自身的变形过程,以精准定量分析支架力学响应性参数及分布状态,从而实现对支架力学行为的精细化研究,本课题通过仿真数值模拟平板压缩过程,获得以上三种结构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在压缩至初始直径50%时的应力-应变分布云图及特征纱线的变形状态。结果表明,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抗压能力是由纱线自身弯曲程度和组成支架的交织位点数量共同决定的,两者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结构优化可以获得最佳的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随后基于PPDO材料的热力学性能,选择60℃、80℃和100℃三种温度对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进行热定型处理,探究热定型工艺与支架支撑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00℃热定型处理后支架材料的取向和重排效果更好,编织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消除的更彻底,使编织支架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本章最后进行了RBS支架和TBS-A支架的体外静态降解试验,验证了PPDO材料本体降解机理,同时表明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TBS-A具有更好的机械稳定性,可以保持4个月的机械完整性,且降解5个月时压缩强力几乎完全丧失。这与狭窄血管修复愈合周期较为吻合,能够基本满足临床上对血管支架降解性能的要求。第四章基于如上PPDO编织型支架结构和性能上的优缺点,优化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双重可控式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8066048A)。通过第三章PPDO编织型支架的研究,明晰了限制交织点的滑移和转动是提高支架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章我们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以PPDO单丝为芯,PCL复丝外包的皮芯结构编织纱,随后引入到规则编织结构中,通过90℃和1小时热处理后使PCL层软化流动,经冷却后在交织点形成粘接固定。进一步分别选择4根皮芯结构编织纱和8根皮芯结构编织纱以特定排列方式与PPDO单丝共同编织,制备出两种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分别记为cBRS-A和cBRS-B)。经显微镜观察,部分交织点被限制固定,且支架最大壁厚显着小于含4和8根轴纱的TBS支架。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研究双重可控式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不同结构对其支撑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第五章首先对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平板压缩性能进行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PPDO对照组支架相比,cBRS-A支架和cBRS-B支架的压缩强力分别提高了124.06%和169.58%,弹性回复率从对照组的89.89±1.77%分别增加至93.09±1.78%和94.05±1.60%。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皮芯结构热粘合纱线在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支架中形成了力学增强型骨架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仅限制了热粘合纱线之间的转动和滑移,也限制了PPDO单丝的运动。随着热粘合纱线数量的增加,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支架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越强。随后,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研究了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在压握-扩张过程中机械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压握和球囊辅助扩张的过程中热粘合纱线均表现为显着的粘弹性,而PPDO单丝仅在球囊扩张过程中表现出粘弹性。这一现象导致了压握-扩张过程后支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改变。随着热粘合纱线数量的增加,球囊辅助扩张可以部分恢复由于压握过程导致的压缩强力的损失。第六章体外静态降解结果表明,双重可控式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具有两级降解特性,在降解初期PPDO单丝发生降解,但是由于皮芯结构热粘合纱线相互粘接固定,仍然保持支架的结构稳定和机械支撑,并在降解后期发生热粘合纱线的降解。这种降解形式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酸性降解产物的浓度,从而具有临床上减轻炎症反应的潜力。此外,支架在脉动压和管壁压力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与静态降解显着不同的降解特性,脉动压作用将会改变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降解机理,但是会延缓由于管壁压力导致的支架加速降解。第七章通过体内动物试验研究双重可控式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cBRS-A的力学支撑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能。结果表明,支架植入至猪髂总动脉4个月内支架管腔保持通畅和尺寸稳定,未发生移位以及血管严重损伤。因此,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cBRS-A具有较为优异的机械支撑性能。支架植入后2个月内没有发生明显的降解痕迹,而在植入后4个月时,PPDO单丝组分明显降解,PPDO/PCL热粘合纱线组分仍保持结构稳定。这与体外静态降解表现出的两级降解性能相一致,且基本匹配损伤血管3-6个月的修复愈合时间。因此,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cBRS-A具有较为理想的降解性能。此外支架植入后1个月即发生内皮细胞的大量黏附和生长,形成致密的内皮层,在第4个月时内皮细胞表现为成熟的梭形,随血流方向规则取向,说明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cBRS-A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4个月的试验结果也表明,支架降解产物的炎症反应依然比较严重,提示梯度化控制降解产物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PPDO单丝材料,对二维管状编织技术及其结构和力学性能、降解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由此设计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可降解血管支架(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通过体外、体内试验分析和讨论了其力学支撑性能、降解性能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有效性。这种新型血管支架不仅改善了现有可面向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的可降解血管支架的不足,也充实了可降解血管支架各项性能的评价体系,为血管支架的进一步设计及性能优化打下基础。同时,本课题的结果也表明,仍需要对支架结构和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形成更为精确的梯度降解性能,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率。

王帆[7](2014)在《化工管道全面检验与泄漏监测预警技术集成研究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对比运行压力管道的缺陷检测方法,采用全面检验检测技术对储运部门的石脑油管道进行了全面检验。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对石脑油管道进行了管系应力分析,阴极保护有效性分析,对石脑油管线超标缺陷段进行了安全评定、风险评估、剩余强度评价、管线剩余寿命预测。本文还对次声波检漏技术与软件监控系统结合应用进行了研究。经反复试验提取了原油管道泄漏的次声波信号特征,实现该技术在原油管道上的应用,实现对泄漏监控节点各种参数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实现提前预知管线隐患。对防止爆炸,防止物料泄漏造成环境影响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检验检测技术与泄漏监测方法在工程上的集成应用,可使企业掌握在线运行管线的安全信息,为将来实现管道全过程完整性管理提供强大的基础数据支撑,最终达到压力管道隐患治理、持续改进、减少和预防管道事故发生、保护环境、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目的。

二、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3)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制造及其在气浮止推轴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烧结型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研究现状
        1.2.1 多孔金属材料的分类
        1.2.2 烧结金属粉末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1.2.3 烧结金属纤维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1.2.4 烧结金属丝网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1.3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3.1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的拉伸性能
        1.3.2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的压缩性能
        1.3.3 烧结金属多孔材料的冲击性能
    1.4 金属烧结多孔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5 气润滑轴承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的选择
    2.3 材料的制备工艺步骤
    2.4 坯体烧结工艺及烧结机理分析
    2.5 材料的性能测试及其方法
        2.5.1 孔隙率检测
        2.5.2 三维结构
        2.5.3 孔径分析
        2.5.4 力学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结构表征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制备工艺下烧结多层金属丝网多孔板的孔隙特征
        3.2.1 烧结多层金属丝网材料
        3.2.2 金属丝网和金属粉末复合多孔板
    3.3 材料的孔隙率
        3.3.1 轧制下压量与孔隙率的关系
        3.3.2 烧结温度与孔隙率的关系
    3.4 材料的孔径与孔径分布
        3.4.1 原材料丝径对孔径及孔径分布的影响
        3.4.2 烧结温度对孔径及孔径分布的影响
        3.4.3 烧结不锈钢丝网和粉末复合多孔板的孔隙尺寸及分布
    3.5 烧结多层不锈钢丝网多孔板的透过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材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4.2.1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的拉伸力学行为
        4.2.2 烧结温度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4.2.3 原材料丝径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4.2.4 孔隙率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4.2.5 不锈钢丝网和不锈钢粉末复合的多孔板的单轴拉伸性能
    4.3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材的拉伸力学理论分析
        4.3.1 等效弹性模量
        4.3.2 多孔材料的各向异性对性能影响
        4.3.3 材料的相对密度对性能影响
        4.4.4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拉伸应力预测公式
    4.5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的夏比冲击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拉深成型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材的胀形实验研究
        5.2.1 试验方案
        5.2.2 板料厚度对胀形的影响
        5.2.3 孔隙率对胀形的影响
    5.3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的拉深成型实验
        5.3.1 板材孔隙率对拉深的影响
        5.3.2 板材厚度对拉深的影响
        5.3.3 不同毛坯直径对拉深曲线的影响
        5.3.4 烧结不锈钢丝网多孔板筒形拉深成型缺陷
    5.4 板材拉深理论分析
        5.4.1 拉深过程应力状态分析
        5.4.2 烧结不锈钢多孔板材拉深力的理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微孔隙不锈钢板在制造气浮止推轴承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气体静压轴承节流形式简介
    6.3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特性的试验研究
        6.3.1 实验装置
        6.3.2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制备
        6.3.3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静态特性的研究
    6.4 实验结果和分析
        6.4.1 供气压力对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
        6.4.2 节流器直径对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
        6.4.3 节流器结构对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承载特性的影响
    6.5 与其他类型多孔质气体静压推力轴承的性能对比
    6.6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
        6.6.1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6.6.2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数学模型
        6.6.3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的Fluent模拟仿真
    6.7 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6.7.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6.7.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8 气润滑轴承对高速电主轴转动时的振动影响研究
        6.8.1 试验原理
        6.8.2 试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6.8.3 试验结果
    6.9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工作和结论
    2 本文创新性成果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固结金刚石线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1.1 树脂金刚石线锯
        1.1.2 电镀金刚石线锯
        1.1.3 钎焊金刚石线锯
    1.2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优势
    1.3 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1.4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及平台设计
        1.4.2 金刚石钎焊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对钎焊过程的影响
        1.4.3 钎焊金刚石线锯力学性能及工作层失效机理分析
        1.4.4 钎焊金刚石线锯切割性能实验研究
第二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制备工艺及平台设计
    2.1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构成
    2.2 钎焊金刚石线锯原材料
        2.2.1 金刚石
        2.2.2 钎料合金
        2.2.3 金属丝基体
    2.3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流程设计
        2.3.1 钎焊前处理工艺
        2.3.2 钎焊热处理工艺
        2.3.3 钎焊后处理工艺
    2.4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备系统设计
        2.4.1 金属丝自动进给系统设计
        2.4.2 金刚石线锯钎焊前处理系统
        2.4.3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平台
        2.4.4 钎焊惰性气氛保护系统
        2.4.5 钎焊金刚石线锯强韧化处理
    2.5 感应加热钎焊工艺参数
        2.5.1 钢丝进给速度
        2.5.2 电源输出功率
        2.5.3 氩气流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钎焊金刚石力学性能及钎焊界面分析
    3.1 钎焊热处理对金刚石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金刚石热处理前后静压强度
        3.1.2 金刚石冲击韧性
    3.2 金刚石润湿机理
        3.2.1 润湿方式
        3.2.2 金刚石钎焊润湿机制
    3.3 金刚石与钎料理论界面反应及机理
        3.3.1 金刚石与钎料理论界面反应及生成物
        3.3.2 金刚石钎焊理论界面反应动力学
    3.4 金刚石钎焊界面结构及组织分析
        3.4.1 金刚石钎焊形貌
        3.4.2 钎焊金刚石剪切断裂特征
        3.4.3 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特征
        3.4.4 金刚石钎焊界面反应产物分析
    3.5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界面的影响
        3.5.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3.5.2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微观结构的影响
        3.5.3 保温时间对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Sn-Ti钎料中钛元素氧化现象分析
    4.1 试验条件与研究方法
    4.2 工作层表面氧化现象分析
        4.2.1 线锯工作层表面氧化形貌
        4.2.2 线锯工作层合金表面能谱分析
    4.3 钎料合金表面显色理论
        4.3.1 钛元素氧化着色理论
        4.3.2 钛元素氧化热力学判据
    4.4 金刚石钎焊界面元素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力学性能研究
    5.1 钎焊金刚石线锯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5.1.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1.2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5.1.3 线锯拉伸性能变化机理
        5.1.4 钎焊金刚石线锯拉伸断口分析
        5.1.5 基于拉伸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工作层裂纹特征
    5.2 钎焊金刚石线锯弯曲疲劳力学性能研究
        5.2.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2.2 Cu-Sn-Ti合金表面弯曲疲劳裂纹发生及扩展机理
        5.2.3 金刚石钎焊界面处弯曲疲劳裂纹的发生及扩展
        5.2.4 线锯工作层弯曲疲劳裂纹发生与弯曲半径的关系
        5.2.5 线锯表面弯曲疲劳裂纹扩展机理
    5.3 钎焊金刚石线锯扭转力学性能研究
        5.3.1 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5.3.2 线锯表面裂纹与扭转角的关系
        5.3.3 基于扭转的线锯工作层表面应力状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加工性能试验研究
    6.1 钎焊金刚石线锯制作工艺参数
    6.2 试验条件及方法
        6.2.1 加工试验对象
        6.2.2 试验设备
        6.2.3 加工试验参数
    6.3 基于金刚石线锯的材料去除机理
        6.3.1 基于单颗磨粒的材料脆性去除机理
        6.3.2 基于线锯的材料去除模型
        6.3.3 不同加工参数条件下磨粒平均切深的理论计算
        6.3.4 花岗岩材料去除脆塑性转变临界条件
    6.4 花岗岩切片加工质量分析
        6.4.1 切片表面形貌
        6.4.2 加工参数对切面平面度影响
        6.4.3 加工参数对切面粗糙度影响
    6.5 钎焊金刚石线锯失效形式研究
        6.5.1 金刚石磨料磨损特征
        6.5.2 金刚石脱落失效机理
        6.5.3 钎料层磨损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面向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振动摩擦与悬浮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超声波电机概述
        1.2.1 超声波电机的发展简史
        1.2.2 超声波电机的分类及应用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极端环境下超声波电机的研究现状
        1.3.2 超声波振动减摩特性研究现状
        1.3.3 超声悬浮特性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驱动特性研究
    2.1 超声波电机真空低温实验系统
        2.1.1 真空低温环境系统
        2.1.2 驱动特性模拟实验台
    2.2 真空下超声波电机的驱动特性
        2.2.1 实验样机
        2.2.2 超声波电机的负载特性
        2.2.3 超声波电机的转速稳定性
        2.2.4 定子摩擦材料的磨损特性
    2.3 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驱动特性
        2.3.1 低温对负载特性的影响
        2.3.2 低温对转速稳定性的影响
    2.4 超声波电机摩擦驱动机理的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振动减摩理论模型
    3.1 行波超声波电机摩擦驱动的特点
        3.1.1 定转子之间的接触分析
        3.1.2 定转子之间的超声波振动
    3.2 水平超声波振动的减摩机理
        3.2.1 超声波振动下的库伦摩擦分析
        3.2.2 数值模拟
    3.3 垂直超声波振动的减摩机理
        3.3.1 超声波振动下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
        3.3.2 悬浮量和等效接触力求解
        3.3.3 摩擦副之间的动力学分析
    3.4 振动对材料磨损影响的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真空低温超声波振动摩擦实验台
    4.1 实验台的设计原理
    4.2 纵/扭复合超声换能器的设计
        4.2.1 纵/扭复合超声换能器的特点
        4.2.2 扭振子的设计
        4.2.3 换能器的结构设计
        4.2.4 振动模式的确定
        4.2.5 换能器的振动特性
    4.3 实验台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4 实验台的功能与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真空低温下超声波振动摩擦磨损特性
    5.1 超声减摩特性实验条件
    5.2 水平超声波振动的减摩特性研究
        5.2.1 振幅和滑动速度的影响
        5.2.2 环境压强的影响
        5.2.3 环境温度的影响
    5.3 垂直超声波振动的减摩特性研究
        5.3.1 振幅和滑动速度的影响
        5.3.2 预压紧力和名义接触面积的影响
        5.3.3 环境压强和环境温度的影响
        5.3.4 材料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3.5 材料性质的影响
    5.4 降低超声减摩效应的措施
    5.5 超声波振动下材料的磨损特性研究
        5.5.1 振动形式的影响
        5.5.2 配副材料的影响
        5.5.3 真空下材料的磨损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真空下超声接触与悬浮特性研究
    6.1 垂直超声波振动下的接触特性
        6.1.1 接触特性测试原理
        6.1.2 接触特性实验条件
        6.1.3 接触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6.2 超声辐射压的理论计算
    6.3 超声悬浮实验系统
        6.3.1 实验系统的搭建
        6.3.2 悬浮换能器的振动特性及悬浮试样
    6.4 悬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6.4.1 振幅对悬浮特性的影响
        6.4.2 悬浮体重量和尺寸对悬浮特性的影响
        6.4.3 环境压强对悬浮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设计制备及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管支架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累及的血管狭窄性疾病
        1.1.1 小儿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
        1.1.2 先天性血管狭窄性疾病支架治疗的现状和分类
    1.2 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究现状
        1.2.1 可降解金属支架
        1.2.2 聚合物可降解血管支架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设计与成型
    2.1 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结构设计基础
        2.1.1 可降解血管支架设计的临床背景
        2.1.2 纺织基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结构设计基础
    2.2 材料选择和性能
        2.2.1 支架材料的选择依据
        2.2.2 材料的基本性能
    2.3 PPDO编织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制备与成型
        2.3.1 编织成型设备
        2.3.2 编织成型工艺
        2.3.3 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制备成型
        2.3.4 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编织结构和热处理温度对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支架结构与力学性能构效关系的试验研究
        3.1.1 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述
        3.1.2 实验结果
    3.2 支架结构与径向支撑性能构效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3.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3.2.2 有限元支架模型的建立
        3.2.3 支架力学性能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3.2.4 PPDO编织型支架的构效关系讨论
    3.3 热定型温度对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性能影响研究
        3.3.1 热定型工艺在支架制备过程中的应用及工艺参数的选择
        3.3.2 热定型工艺条件对支架理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支架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3.4.1 体外降解试验的材料和方法
        3.4.2 测试与评价指标
        3.4.3 PPDO单丝及不同结构PPDO编织型血管支架的降解行为
        3.4.4 降解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设计与成型
    4.1 结构设计
    4.2 皮芯结构热粘合纱线原料选择和性能
        4.2.1 皮芯结构热粘合纱线材料的选择依据
        4.2.2 PCL复丝材料的性能
    4.3 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制备
        4.3.1 皮芯结构编织纱的制备与成型
        4.3.2 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制备与成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物理机械性能研究
    5.1 纱线力学性能探究
        5.1.1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评价方法
        5.1.2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5.2 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径向压缩性能
        5.2.1 实验研究
        5.2.2 有限元分析
    5.3 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环状压握性能评价
        5.3.1 实验研究
        5.3.2 有限元分析
    5.4 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构效关系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降解性能研究
    6.1 静态降解环境下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降解行为
        6.1.1 表观形态
        6.1.2 力学性能
    6.2 动态力学降解环境下PPDO/PCL编织自增强型血管支架的降解行为
        6.2.1 实验设计与实施
        6.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体内实验研究
    7.1 材料准备
        7.1.1 试样准备
        7.1.2 实验动物
    7.2 动物实验过程
        7.2.1 支架装配
        7.2.2 动物实验过程
        7.2.3 测试与评价
    7.3 实验结果
        7.3.1 术后随访和心血管造影结果
        7.3.2 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说明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情况
    发表论文
    国家发明专利
    参与专着
    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
    参与项目
    所获奖励
致谢

(7)化工管道全面检验与泄漏监测预警技术集成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压力管道缺陷检测方法研究应用
    2.1 国内外缺陷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2.2 压力管道损坏分类
    2.3 管道基本检查、检测方法
        2.3.1 直观检查
        2.3.2 量具检查
        2.3.3 壁厚测定
        2.3.4 表面无损检测
    2.4 无损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2.5 无损检测技术进展方面
第3章 次声波泄漏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3.1 泄漏监测研究应用的必要性
    3.2 次声波泄漏监测技术发展背景
    3.3 各种泄漏检测监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3.3.1 评价泄漏监测技术的主要性能指标
        3.3.2 传统管道泄漏监测方法
        3.3.3 次声波与传统技术比较
    3.4 课题研制应用目标
    3.5 应用研制监测系统步骤
    3.6 次声波技术原理
    3.7 技术难点
        3.7.1 微弱信号的提取
        3.7.2 泄漏源位置的确定
        3.7.3 泄漏率的确定
    3.8 技术难点解决
    3.9 研究应用试验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检验检测技术工程应用
    4.1 全面检验工程概况
    4.2 全面检验开挖前检测
    4.3 在用石脑油埋地压力管道开挖检测
        4.3.1 石脑油管道外覆层直接检测
        4.3.2 管体直接检查
        4.3.3 阴极保护效用检测
        4.3.4 石脑油压力管道牺牲阳极测试
    4.4 石脑油管系应力分析
        4.4.1 管线应力分析建模
        4.4.2 应力计算结果
    4.5 石脑油管道检测评价
        4.5.1 含超标缺陷管道安全评定
        4.5.2 石脑油管道腐蚀减薄缺陷评定
        4.5.3 含超标缺陷管道剩余强度评价
        4.5.4 石脑油管线剩余寿命预测
        4.5.5 在用埋地石脑油管道风险评价
第5章 次声波检漏监测系统在原油管道上的工程应用
    5.1 设备选型
    5.2 设备工程安装
    5.3 原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现场试验
    5.4 结果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J]. 徐景华.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6(03)
  • [2]NTY-15型金属线材扭转弹性测试仪的设计及使用[J]. 徐景华. 理化检验通讯(物理分册), 1976(03)
  • [3]多微孔隙不锈钢板的制造及其在气浮止推轴承的应用研究[D]. 段留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高频感应加热的钎焊金刚石线锯基础研究[D]. 张子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面向真空低温下超声波电机的振动摩擦与悬浮特性研究[D]. 周宁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7)
  • [6]双重可控式编织自增强型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设计制备及构效关系[D]. 赵帆. 东华大学, 2019(10)
  • [7]化工管道全面检验与泄漏监测预警技术集成研究应用[D]. 王帆.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NTY-15型金属丝扭转弹性试验机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