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全,王保弟,李光明,王冬兵,彭智敏[1](2021)在《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构造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中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及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形成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有关特提斯构造域时空演变和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昌宁-澜沧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南冈底斯构造带古-新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构建了青藏高原及东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时空格局和原、古、新三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刘莉[2](2020)在《内蒙古乌达煤田南部区域早二叠世凝灰岩植物群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乌达煤田南部早二叠世“乌达凝灰岩植物群”(即中国“植物庞贝”)中535 m2面积的区域开展了现场埋藏学样方统计调查和群落生态学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乌达凝灰岩植物群”的物种组成,推进了对该植物群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为复原整个“乌达凝灰岩植物群”积累了基础数据。当前研究区域内共发现25属54种,包括石松纲2属2种、楔叶纲3属6种、真蕨纲14属35种、瓢叶目1属3种、种子蕨纲3属4种、苏铁纲1属1种、银杏纲1属1种和科达纲1属2种;其中13个新种:Sigillaria arciformis sp.nov.、Bowmanites hallei sp.nov.、Corynepteris wudensis sp.nov.、Scolecopteris florentissimae sp.nov.、Polymorphopteris multinervis sp.nov.、Polymorphopteris densifolia sp.nov.、Sphenopteris nemejci sp.nov.、Sphenopteris calcarus sp.nov.、Sphenopteris nervosa sp.nov.、Tingia dentatifolia sp.nov.、Pseudomariopteris orbicularis sp.nov.、Pseudomariopteris falciformis sp.nov.、Taeniopteris wudensis sp.nov.。在对研究区化石植物系统描述和分类学鉴定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进行了群落的实地复原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探讨。依据直立茎干的数目判断上层树和下层树的植物个体数。将样方周围散落的枝和叶片作为直立树在特定样方内出现的辅助证据。根据离散的样方聚集块个数,结合化石植物在样方中的贡献量(化石标本的块数、分枝和叶片情况),推测草本和藤本植物的个体数。当前研究对群落生态特征的探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分析各类群植物的垂直结构,从频度、相对频度和密度方面,分析各类群物种对群落的贡献量。其次,统计各物种的多度和各类群对各垂直结构层级贡献的个体数,将当前样方数据导入现代植物生态学常见的多样性指数模型中进行计算,如Simpson公式和Shannon and Weaver公式。Simpson公式的计算结果为0.965,值总是小于1;数值越接近1,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越丰富。Shannon and Weaver公式的计算结果为3.5,属现代植物群落的常见数值区间,属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一等级。使用Sorensen和Jaccard指数模型计算当前群落与相邻区域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两模型得到的结果分别是0.244和0.139,数值较小,表明相似性较低。最后,与相邻已研究的区域相比,当前群落的植被面貌差异明显。当前群落以真蕨类占优势,其次是草本植物,而Q2015群落则以真蕨类和科达植物为优势类群;当前群落平均每个样方仅有1.14个类群,而后者的每个样方拥有2.24个类群。这充分体现了“乌达凝灰岩植物群”的空间异质性。
李娟[3](2019)在《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室内鉴定、统计分析等,对西畴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特有现象、起源与进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西畴县累计记录野生种子植物184科,771属,206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2种,被子植物178科,763属,2048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25科,136属,283种,双子叶植物153科,627属,1765种。2.优势科属明显,兼具较多的单型属和单型科。优势科36科(20.11%),含481属(62.39%)1311种(63.64%)。优势属200属,所含物种数超过总物种数的60%。此外,尚有3个单型科和29个单型属。3.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在科、属、种水平上的分布型多样,区系来源复杂。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184科划分成8个分布型和10个变型,无中国特有科;771属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及18个变型,无中亚分布;2060种划分为15个分布类型及10个变型。4.西畴县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热带性,且科、属、种的热带成分依次递减。热带性质的科97科,占该区非世界科的70.29%;热带性质的属489属,占该区非世界属的66.85%;热带性质的种1181种,占该区非世界分布种的57.89%。温带性质的科41科,占该区非世界分布的29.71%;温带性质的属239属,占该区非世界分布的33.15%;温带性质的种859种,占该区非世界分布种的42.11%。5.西畴县种子植物特有现象突出,物种分化强烈,新老兼具。有12个中国特有属,645个中国特有种,其中,云南特有182个,西畴狭域特有40个。6.与其它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比较,西畴县植物区系与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云南南溪河关系最为密切,与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南京老山地区、云南石林圭山、贵州云台山关系最为疏远。7.种的区系组成中,以热带亚洲及其变型为主,占全部种数的51.56%,尤其是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达190种,占该区全部种数的9.22%。
宋慧颖[4](2018)在《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降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研究已是我们当下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秦岭地区是我国研究物种多样性的良好场所,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有丰富的中国特有物种。本文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建立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名录、植物类型多样性分析、植物区系特征、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植物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有100科338属721种,划分的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五种类型中分布范围窄的植物种类为420种、分布的北界植物有191种、其他生境特殊植物有102种、分布的南界植物有58种、指示植物的种数只有8种。2.植物区系特征:植物物种丰富,优势科、属明显;生活型多样性,以草本植物为主;地理成分众多,以温带分布为主,地理联系广泛,特有种丰富。3.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在水平分布格局上,秦岭山地西、南部地区是生境局限性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则较少分布;种的生活型复杂多样,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递减;属的地理成分温带性质显着。在垂直分布格局上,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种数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偏单峰格局。4.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中极危植物种数最少仅5种、濒危植物有24种、近危植物有63种、易危植物有40种、无危植物有589种。建议采取保护措施:采取就地保护政策,调整经营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许哲[5](2017)在《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海南猴猕岭物种资源丰富,这里保存着我国完好的热带雨林。本文在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的基础上,对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根据本次调查,主要有结果如下:(1)该地区现有野生维管植物208科、793属、1,559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93属、180种,裸子植物6科、7属、9种,被子植物159科、693属、1,370种(含变种)。(2)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以凤尾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叉蕨科、水龙骨科等成分为主,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尤其是热带亚洲为主,占总种数的67.22%;中国特有种21种,其中海南特有种9种。裸子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仅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数的0.65%,主要有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等。种子植物在属的水平上以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占非世界广布属总数的89.64%,中国特有属5个,占非世界属总数的0.75%,其中海南特有属1个,即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a);在种的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成分1043种,占非世界分布种总数的76.79%,中国特有种293种,占非世界分布种总数的21.59%,其中海南特有种91种。(3)在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中,猴猕岭与鹦哥岭关系最近,两地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94.90%、71.96%,其次是尖峰岭、吊罗山,这说明在经纬度和海拔接近、气候条件、土壤基质相近的地区,植物区系关系较近。与鼎湖山、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相比,猴猕岭植物区系表现出更强的热带性,这与其所处热带北缘和更低的纬度有关。(4)猴猕岭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5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收录19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28种。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对这些濒危植物造成了威胁,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种类的实际分布状况和相关资料,建议将该地区的28种珍稀濒危植物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5)猴猕岭有外来植物52种,以草本为主。一些种类如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马缨丹(Lantana camara)、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等已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海南猴猕岭植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着盗砍滥伐的威胁,建议当地政府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开展海南猴猕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唐熙媛[6](2017)在《佛山市大南山小森林公园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南山森林公园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勘查,标本采集、鉴定和参考前人所做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南山森林公园的区系组成、特点、分布区类型、区系性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南山森林公园共有维管植物156科444属627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451种(占总数的71.93%),隶属于136科327属;栽培维管植物177种(占总数的18.07%),隶属于65科136属。野生植物中,种子植物408种(占野生种的90.67%),隶属于113科293属;蕨类植物43种(占野生种的9.33%),隶属于23科34属。2、大南山森林公园野生种子植物共113科293属408种。优势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亚科Agrostidoid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樟科Laur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等。优势属有榕属Ficus、蓼属Polygonum、悬钩子属Rubus、蒲桃属Syzygium、野牡丹属Melastoma等。3、大南山森林公园植物分布类型具有典型的热带性质,其中热带和亚热带成分起最重要的作用。蕨类植物中去除世界分布类型外,在科、属上都以热带分布类型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100%和90.3%;种子植物去除世界类型后,在科级、属级水平上的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的比例分别为4.13:1和6.23:1,这说明本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也渗透有温带成分。4、大南山森林公园内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较多。蕨类植物中单种科和寡种科(2种)共有15科,占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5.22%;单种属和寡种属种共有19属,占蕨类植物总属数的82.61%。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共58科,占本区内种子植物总科数的42.65%;单种属共221属,占本区内种子植物总属数的75.43%。5、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占总种数的60.78%,其中常绿和落叶木本分别占50.00%和10.78%;草本植物占39.22%,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占21.57%;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生活型谱表现为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地下芽植物。6、大南山森林公园被子植物共有12种果实类型,且乔木、灌木和草本中肉果比例均高于干果比例。7、通过大南山森林公园与其它8个植物区系的相似性比较,大南山与广东郁南同乐大山和广西大明山的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60.71%和57.83%,关系最近,为近源关系;与湖南幕阜山和湖北神农架的属相似性系数较小,分别为24.78%和21.8%,关系最远,这也体现了大南山植物区系与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区别。8、按植物用途将大南山森林公园野生植物分为药用植物资源、观赏植物资源、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和工业用植物资源四大类。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种类有409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有127种,野生食用植物有125种,工业用植物212种。
肖佳伟[7](2017)在《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武功山地区的种子植物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采集标本30000余份,标本鉴定后,结合相关文献整理出《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名录》,进而总结分析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性质。本文还利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将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15个地区进行了比较,揭示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区划及起源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植物类群丰富。武功山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66科814属2079种(江西省新记录植物9个),分别占江西省种子植物科、属、种的72.81%、61.11%、50.46%。其中裸子植物有7科、15属、19种,分别占江西裸子植物的77.78%、65.21%、54.28%。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蔷薇科Rosaceae、百合科Lil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樟科Lauraceae等是该区的所含种数较多的科。冬青属Ilex、蓼属Polygonum、悬钩子属Rubus、薹草属Carex、菝葜属Smilax、堇菜属Viola、榕属Ficus、卫矛属Euonymus等是该区含种较多的属。(2)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过渡性强。武功山地区166科种子植物包含12个中国植物分布区类型(共15个),其中,热带分布性70科(占该地区非世界性分布科的57.96%,下同);温带分布性46科,(38.65%)。该地区814属种子植物包含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性140属(18.79%)、北温带分布性129属(17.32%)、热带亚洲分布性83属(11.41%)所占的优势较大,其它成分也有一定的比例,反映出该区系的复杂多样和世界联系广泛。武功山地区2079种种子植物,包含14个分布类型,其中,热带分布性626种(31.04%),温带分布性663种(32.87%)。在科、属、种三个层次上都分布着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绝大部分类型。从该地区的种子植物热带、温带分布性来看,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并且热带和温带成分相互交融、渗透。如,密花山矾Symplocos congesta、尖萼厚皮香Ternstroemia luteoflora、黄绒润楠Machilus grijsii等多种热带分布性植物分布在武功山北缘地区。此外,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与黄山、梁野山的相似性系数较大、联系较为紧密,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功山地区植物区系具有显着的过渡性特点。(3)地区物种古老,特有成分丰富。武功山地区裸子植物种类丰富,它们大多数是中生代遗留下来的种类,如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竹柏Nageia nagi、铁杉Tsuga chinensis等。被子植物中如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都是古老被子植物的代表。此外,只含1种属类型较多,有414属,占总属数的50.86%,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地区种子植物的古老性、残遗性。该地区分布有中国特有科4科,都为单型科。特有属有23属,隶属于21科,含24种,不仅存在着杜仲属Eucommia、大血藤属Sargentodoxa、青钱柳属Cyclocarya等古老、残遗的属,还存在着阴山荠属Yinshania分化形成的属。中国特有种共728种,如赣皖乌头Aconitum finetianum、华西俞藤Yua thomsoni var.glaucescens、武当菝葜Smilax outanscianensis、华南悬钩子Rubus hanceanus、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东南葡萄Vitis chunganensis、毛冬青Ilex pubescens等。江西省特有种有武功山阴山荠Yinshania hui、武功山冬青Ilex wugongshanensis、江西杜鹃Rhododendron kiangsiense、常绿悬钩子Rubus jianensis、美丽秋海棠Begonia algaia 5种。其中江西杜鹃是武功山地区特有种,其分布范围狭窄。(4)通过与其他15个地区的种子植物种类进行比较表明: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在16个地区中处于中上水平,其种子植物物种丰度度远低于西双版纳、高黎贡山、金佛山等地区,与武夷山、吊罗山等地区基本持平,远高于庐山、梁野山等地区。武功山地区植物区系与黄山、庐山、武夷山、井冈山等地区的关系最为密切,与秦岭、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的区系关系最为疏远。
赵万义[8](2017)在《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霄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型山脉,横亘于江西、湖南、湖北交界处,自北至南可分成幕阜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诸广山脉五条中型山脉。罗霄山脉是联通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重要生态走廊,也是湘江流域和赣江流域的重要集水区,开展本地区区系地理学研究,对于探讨东亚植物区形成历史,尤其是物种在地质时期的迁移扩散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本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人共前往罗霄山脉开展考察及标本采集23次,达260余天,采集标本17434号。鉴定整理其他人在罗霄山脉地区采集的标本20000余号,并收集丰富的文献资料,汇总成完整的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包括科属分布区类型、特有现象、孑遗现象、过渡现象、区系发生历史,并与邻近地区区系进行对比,进一步提出区系区划方案,结论如下。(1)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区系形成过程复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227科、1174属、4739种(包含种下等级),包括裸子植物10科,21属,34种,被子植物217科、1153属、4704种。科、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227科可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及11个亚型,1174属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及33个亚型,多样化的地理分布模式,充分体现出罗霄山脉地区区系形成的复杂性。(2)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表现出亚热带性质,过渡现象明显。热带性科111科,占本区非世界科的59.68%;温带性科75科,占非世界科的40.32%,并以东亚地区为分布中心的热带性科占优势。表征科有松科Pin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葡萄科Vit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槭树科Acer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榆科Ulm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木通科Lardizabal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桤叶树科Clethr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热带性属525属,占非世界属的47.99%;温带性属569属,占非世界属的52.01%,两者比例基本持平。表征属有松属Pinus、铁杉属Tsuga、冬青属Ilex、槭属Acer、荚迷属Viburnum、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山矾属Symplocos、猕猴桃属Actinidia、拔葜属Smilax、柃属Eurya、葡萄属Vitis、忍冬属Lonicera、山茶属Camellia、石栎属Lithocarpus、樱属Ceras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新木姜子属Neolitsea、绣球花属Hydrangea、栲属Castanopsis、润楠属Machilus、山胡椒属Lindera、胡颓子属Elaeagnus、椴属Tilia、山茱萸属Cornus、细辛属Asarum、安息香属Styrax、桃叶珊瑚属Aucuba、玉兰属Yulania等。典型热带地区分布的科、属在罗霄山脉地区的种系不丰富,且以广布种为主。罗霄山脉地区的表征科及表征属均以东亚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分布中心,反映出罗霄山脉种子植物的亚热带性质。罗霄山脉区域内区系过渡现象明显,17个主体山地自北向南R/T值逐步增大,最低为湖北九宫山0.66,最高为江西齐云山1.3。表征科在罗霄山脉内5条中型山脉的地带性现象明显,北段的幕阜山脉及九岭山脉以落叶性乔木,及广布的常绿树种为主,如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柯Lithocarpus glaber、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中南段地区以常绿乔木及中亚热带针叶树种为代表,如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粗毛石笔木Tutcheria hirta、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等。表明罗霄山脉北段山地受华中区系影响明显,温带性成分所占比例更高;南段受华南区系渗透明显,保存有更多的热带性成分。(3)特有现象明显。罗霄山脉地区共有中国特有科5科、中国特有属60属、中国特有种1792种(包括种下等级)、本地区特有种44种。特有属以古特有属为主,包括银杉属Cathaya、金钱松属Pseudolarix、白豆杉属Pseudotaxus、杉木属Cunninghamia、青钱柳属Cyclocary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牛鼻栓属Fortunearia、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等,体现出罗霄山脉区系发生的古老性。特有现象形成原因主要为中新世以来的气候波动,罗霄山脉区域内生境的多样性也是特有种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罗霄山脉与华东、华中、华南区系四地共有中国特有属25属,中国特有种592种,显示出它们的区系联系。罗霄山脉与华东共有中国特有种1166种(包括种下等级),如天目玉兰Yulania amoena、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黄山栎Quercus stewardii、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白穗花Speirantha gardenii等;与华中共有中国特有种1055种,如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红毛虎耳草Saxifraga rufescens、华西俞藤Yua thomsoni var.glancescens、耳叶杜鹃Rhododendron auriculatum、刚毛藤山柳Clematoclethra scandens等,与华南共有中国特有种1165种,如资源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var.ziyuanensis、毛桃木莲Manglietia kwangtungensis、蒲桃叶冬青Ilex syzygiophylla、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紫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argyreia等。(4)孑遗属种丰富,体现出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残遗性。本地区共有孑遗种260种,隶属于147属。孑遗种起源历史古老,多在晚白垩纪至渐新世期间,之后随着中新世时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形成孑遗。罗霄山脉地区的孑遗种主要来源于早第三纪时期的北极第三纪成分,及第三纪北热带成分。罗霄山脉中南段地区是典型的孑遗植物群的避难所,分布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铁杉Tsuga chinensis、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等孑遗植物群落。(5)罗霄山脉区域内主体山地均属于亚热带性质区系的代表,且南北段山地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罗霄山脉区域内17个主体山地与其它邻近地区40个区系R/T值比较,区系谱分析,及属相似性聚类。表明57个区系可分为4大地区,即1)华北地区,包括太行山区、冀西北山地等;2)西藏-横断山脉地区,包括西藏山地、高黎贡山、横断山脉;3)西南-华南地区,包括西双版纳、海南山地、南岭、广西大瑶山、九连山等;4)华中-华东亚热带地区,包括罗霄山脉内主要山地及峨眉山、秦岭山地、江西武夷山、三清山、天目山、大别山等。罗霄山脉内17个主体山地呈现出南北分异,北段九岭山脉、幕阜山脉内山地温带性成分明显,与浙江天目山、安徽大别山、黄山聚为一支;南段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内山地与浙江洞宫山、江西武夷山、福建闽江源、江西马头山等地聚为一起,体现出罗霄山脉地区南、北段区系发生的差异性。(6)罗霄山脉现代种子植物区系至少发轫于早始新世,形成于中新世。白垩纪之前罗霄山脉区系由蕨类植物、裸子植物、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被子植物组成。古新世至始新世期间罗霄山脉地区就已形成现代区系各古老属,如刺柏属Juniperus、柳属Salix、榉属Zelkova、木兰属Magnolia、樟属Cinnamomum、李属Prunus等。中新世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形成之后,现代意义的种子植物区系全面形成。在区系来源上受第三纪北热带植物区系及北极--第三纪区系的双重影响。第四纪冰期对罗霄山脉区系影响不大,区域内多样化的小生境成为天然的冰期避难所,使得中新世形成的区系延续至今。(7)罗霄山脉区系区划上属于华中省与华南省交界地带。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3、0.84、0.68;与武夷山脉科、属、种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8、0.89、0.72;与武陵山地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93、0.80、0.55;与浙皖山地的科、属、种相似性系数为0.89、0.76、0.51。可见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区系组成相似性极高,表明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区系形成历史;而罗霄山脉与华东北部的浙皖山地区系相似性低,反映出罗霄山脉在区系区划上可能不属于华东地区。罗霄山脉内南北段山地,乃至华东地区早第三纪的古植物区系就存在着明显的分异。南段的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及诸广山脉在区系组成及形成历史上,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是一致的,它们区系组成主体继承了丰富的第三纪北热带成分,保存有大量的常绿乔木及裸子植物孑遗植物,如铁杉属Tsuga、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蕈树Altingia chinensis等。而罗霄山脉北段幕阜山脉、九岭山脉受北极第三纪成分影响明显,区系发生历史与华中地区、浙皖山地相近,保存的孑遗种多为第三纪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广布的类群,如银杏Ginkgo bilob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它们是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过程中向南迁移至现代分布区的。因此应将“华东地区”北部划入华中省,南部划入华南省。罗霄山脉的区系区划北段属于华中省,长江下游山地亚省,幕阜--九岭县,以永瓣藤属Monimopetalum、明党参属Changium、独花兰属Changnien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榧树Torreya grandis、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赤壁木Decumaria sinensis、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为特征种;南段属于华南省,武夷山--罗霄山亚省,罗霄山县,以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subsp.longipes、铁杉Tsuga chinensis、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资源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var.ziyuanensis、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杜鹃花属Rhododendron、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棱果花Barthea barthei、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江西羊奶子Elaeagnus jiangxiensis、井冈寒竹Gelidocalamus stellatus、江西半蒴苣苔Hemiboea subacaulis var.jiangxiensis、纤秀冬青Ilex venusta、南岭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nanlingensis等为特征种。(8)本研究在罗霄山脉地区发现一些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包括新种2个,张氏野海棠Bredia changii W.Y.Zhao,X.H.Zhan&W.B.Liao,sp.nov.,神农氏虎耳草Saxifraga shennongii W.B.Liao&L.Wang,sp.nov.;江西省新纪录科1科,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江西省新纪录属3属,无叶莲属Petrosavia、萼脊兰属Sedirea、叠鞘兰属Chamaegastrodia;江西省新记录种11种,即桂东锦香草Phyllagathis guidongensis、黄脉莓Rubus xanthoneurus、白花过路黄Lysimachia huitsunae、短茎萼脊兰Sedirea subparishii、南岭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nanlingensis、蒲桃叶冬青Ilex syzygiophylla、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圆苞山罗花Melampyrum laxum、肾萼金腰Chrysosplenium delavayi、窄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argyreia var.angustifolia;另有罗霄山脉地区新记录种10种,为蔓虎刺Mitchella undulata、带叶兰Taeniophyllum glandulosum、温州冬青Ilex wenchowensis、宽翅水玉簪Burmannia nepalensis、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毛唇独蒜兰Pleione hookeriana、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北插天天麻Gastrodia peichatieniana、纤秀冬青Ilex venusta、神农虎耳草Saxifraga shennongii等。
董重[9](2014)在《甘肃玉门晚二叠世植物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2重建》文中研究说明二叠纪中后期发生的塔里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与拼合,使华夏植物区系与安加拉植物区系在北祁连区发生了交流和渗透,并在该区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研究北祁连区晚古生代植物,尤其是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对于再造古大陆、恢复古地理环境和指示古气候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该区晚二叠世植物化石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形态描述的程度上,对植物化石微细构造特征的分析几乎为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植物群中某些属种的正确分析,也阻碍了从化石植物角质层中获取与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相关的数据。本文重点研究了甘肃玉门晚二叠世肃南组植物化石的微细构造特征。通过对植物群中大部分种子蕨纲属种微细构造特征的研究,填补了形态属Comia,Tychtopteris,Compsojpteris,Zamiopteris,Iniopteris 等 5 属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的空白和不足,并通过与这些属相近的化石植物角质层微细特征的比较,推测种子蕨纲植物 Comia,Tychtopteris,Compsopteris,Zamiopteris 的系统分类位置应该为盾形种子目,而分类位置不明的Iniopteris一属应被归于种子蕨纲。文中较为详细的研究了植物群中所有松柏纲属种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细构造特征。结合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特征,建立伏脂杉目一新属新种Gansuvoltzia minuta gen.et sp.nov.,假伏脂杉属一新种Pseudovoltzia yumenensis sp.nov.,鳞杉属一新种Ullmannia qilianshanensis sp.nov.,和方枝杉属一新种Quadrocladus pendulinussp.nov.。Gansuvoltzia minut 的主要特征为雌球果由至少9枚螺旋状排列的可育鳞片组成,不具典型的苞鳞-生殖短枝复合体,可育鳞片腹面中部着生有1枚直立的胚珠。Pseudovoltzia yumenensis的胚珠由一明显的珠柄经合点与珠鳞腹面联接的特征,为已被否定的Florin着名的早期松柏类演化系列提供了新的证据。而Ullmannia qiliananensis 一可育鳞片上胚珠和花粉粒同时发现的情况,指示该雌球果可能正在或将要进行授粉过程。本文对植物群中未保存角质层或角质层较薄的楔叶纲、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和少数的种子蕨纲的宏观形态特征也一并进行了描述和鉴定。通过对植物化石宏观形态特征以及微细构造特征的研究,共描述甘肃玉门肃南组植物群化石植物6纲29属58种(新属1,新种8)。结合前人的报道,对玉门肃南组植物群的整体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植物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植物为种子蕨纲,松柏纲含量其次,再次为楔叶纲,而真蕨纲、苏铁纲和银杏纲含量均不多,无科达纲植物。通过分析该植物群各组成分子的特征以及除新属新种外的各植物属种的地史分布范围,论证了玉门肃南组植物群应为一含有部分欧美植物群分子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其中安加拉分子稍微占优,植物群的时代为晚二叠世。化石植物叶表皮气孔参数是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被古植物学者和地质学者广泛地应用于追溯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基于化石植物气孔参数重建古大气C02浓度的研究正日益深入,并在恢复新生代和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材料的限制等原因,该方法在重建晚古生代古大气CO2浓度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国外少数几个学者利用种子蕨纲和松柏纲植物气孔参数进行过探讨,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甘肃玉门晚二叠世肃南组植物群中种子蕨纲和松柏纲保存有较好的角质层特征,为利用化石植物气孔参数重建该时期古大气CO2浓度提供了良好的化石材料。在角质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气孔比率法原理,本文选取对CO2浓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种子蕨纲植物Comia dashankouensi 和松柏纲植物Quadrocladus solmsii对晚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进行了恢复,并分别用石炭纪标准和最新标准对恢复的CO2浓度值进行了校正,两种植物重建的晚二叠世古大气CO2浓度值分别为1164-1941 ppmv和700-1166 ppmv。结果显示选用种子蕨纲植物重建晚古生代古大气C02浓度时采用最新标准校正较为合适,而选用松柏纲植物重建该时期大气CO2浓度时采用石炭纪标准较为合适。
齐代华,周旭,孙治宇,贺丽,闵鹏,冯图[10](2014)在《四川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区系特征,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做一定的探究。结果表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8科277属904种,温带性质科占总科数的63.63%.温带性质属占总属数的89.17%,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对特有属的分析显示.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与其他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保护区与阿坝漫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关系最近,与巫溪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关系最远,这说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可能为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另外,全新世气候变暖以及现代气候影响也可能是造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
二、再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提斯构造域时空演变 |
2 特提斯构造域演化阶段 |
3 昌宁-澜沧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 |
3.1 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
3.2 早古生代增生杂岩 |
3.3 早古生代弧岩浆岩 |
4 南冈底斯构造带古-新特提斯连续演化 |
4.1 晚古生代蛇绿岩及增生杂岩 |
4.2 中生代洋岛-洋内弧及增生杂岩 |
4.3 弧岩浆活动时空变化规律 |
5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式 |
5.1 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 |
5.2 东特提斯三阶段构造演化模式 |
5.2.1 原特提斯大洋单向俯冲阶段 |
5.2.2 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阶段 |
5.2.3 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阶段 |
6 结语 |
(2)内蒙古乌达煤田南部区域早二叠世凝灰岩植物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国内外古生态学研究概况 |
1.2 原地埋藏植物群落的研究历史 |
1.3 研究区内研究概况 |
第2章 地质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地质概况 |
2.2 沉积环境介绍 |
2.3 野外工作方法 |
2.4 化石实验方法 |
2.5 室内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系统描述 |
3.1 属种目录 |
3.2 属种描述 |
3.2.1 石松纲Lycopsida |
3.2.2 楔叶纲Sphenopsida |
3.2.3 真蕨纲Pteropsida |
3.2.4 瓢叶目Noeggerathiales |
3.2.5 种子蕨纲Pteridospermopsida |
3.2.6 苏铁纲Cycadopsida |
3.2.7 银杏纲Ginkgosida |
3.2.8 科达纲Codaitopsida |
第4章 群落结构分析 |
4.1 生态学研究背景 |
4.2 群落植物组成 |
4.3 群落特征分析 |
4.3.1 各类群的垂直结构 |
4.3.2 物种多样性 |
4.3.3 物种多样性测定 |
4.3.4 群落成员型 |
4.3.5 群落最小面积 |
4.3.6 群落生物量 |
4.3.7 群落复原 |
第5章 植物群落对比 |
5.1 植物群落的纵向演替 |
5.1.1 山西组植物群落演替 |
5.1.2 太原组植物群落演替 |
5.2 植物群的空间异质性 |
5.3 同期植物群对比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属种样方分布图 |
附录2: 属种样方分布表 |
附录3: 标本与照片对应位置 |
附录4: 巢式样方法样地新增属种数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图版与图版说明 |
(3)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念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植物区系地理学范畴 |
1.1.3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 |
1.2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发展 |
1.3 中国区系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
1.4 西畴县植物研究概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调查及标本数据获取 |
2.2.2 西畴县种子植物名录 |
2.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 西畴县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貌 |
3.3 气候 |
3.4 水文 |
3.5 土壤 |
3.6 植物资源与植被 |
3.7 历史与人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西畴县植物数量组成及其特征 |
4.2 西畴县种子植物科的分析 |
4.2.1 科的统计分析 |
4.2.2 优势科和表征科 |
4.2.3 单种科和单属科分析 |
4.2.4 科的地理成分 |
4.3 西畴县种子植物属的分析 |
4.3.1 属的统计分析 |
4.3.2 优势属和表征属 |
4.3.3 单种属 |
4.3.4 属的地理分布 |
4.4 西畴县种子植物种的分析 |
4.4.1 种的地理成分 |
4.5 西畴县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
4.5.1 R/T值比较 |
4.5.2 与其它地区的分布型谱 |
4.5.3 与其它石灰岩地区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
4.5.4 西畴县与其它石灰岩地区的主成分分析 |
4.6 西畴县种子植物特有现象 |
4.6.1 科的特有现象 |
4.6.2 属的特有现象 |
4.6.3 种的特有现象 |
4.7 西畴县新纪录种 |
5 结论 |
6 讨论 |
6.1 起源古老性质 |
6.2 区系地位 |
6.3 特有现象 |
参考文献 |
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概述 |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4 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类型多样性 |
1.6.2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区系特征 |
1.6.3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1.6.4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植被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生境局限性植物的界定 |
2.2.2 建立或编制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名录(种子植物名录) |
2.2.3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区系研究 |
2.2.4 秦岭生境局限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2.2.5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区系特征 |
3.1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区系科、属的数量特征 |
3.1.1 科的数量特征 |
3.1.2 属的数量特征 |
3.1.3 优势类群 |
3.2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
3.2.1 种的生活型 |
3.3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3.3.1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3.3.2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3.4 小结 |
3.4.1 种类丰富,优势科、属明显 |
3.4.2 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 |
3.4.3 地理成分复杂,以温带分布占优势 |
第四章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4.1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水平分布格局研究 |
4.1.1 秦岭山地西、中、东段生境局限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差异性比较 |
4.1.2 秦岭山地南坡、北坡生境局限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差异性比较 |
4.2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
4.2.1 物种组成差异 |
4.2.2 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
4.3 小结 |
第五章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生存现状及其保护 |
5.1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受威胁现状 |
5.2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中受威胁植物多样性 |
5.2.1 受威胁植物的地理成分 |
5.3 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
5.3.1 受威胁植物的濒危原因 |
5.3.2 受威胁植物的保护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
1.2 植物区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3 海南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2 猴猕岭保护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土壤特征 |
2.4 气候与水文 |
2.5 植被特征 |
3 研究方法 |
3.1 野外植物标本采集 |
3.2 标本整理与统计 |
3.3 区系分析 |
3.4 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
3.5 外来植物分析 |
4 结果分析 |
4.1 蕨类植物区系性质与特点 |
4.1.1 科、属的分析 |
4.1.2 种的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性质与特点 |
4.2.1 数量特征 |
4.2.2 属的分析 |
4.2.3 种的分析 |
4.3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及其所处地位 |
4.3.1 与海南鹦哥岭植物区系的比较 |
4.3.2 与海南尖峰岭植物区系的比较 |
4.3.3 与海南吊罗山植物区系的比较 |
4.3.4 与广东鼎湖山植物区系的比较 |
4.3.5 与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比较 |
4.4 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资料 |
5 特有植物分析 |
5.1 特有属分析 |
5.2 特有种分析 |
6 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发展 |
6.1 古地理、古气候 |
6.2 地层古植物组成 |
7 外来植物 |
7.1 主要外来入侵植物 |
7.2 外来植物的来源及引入途径 |
7.3 保护对策 |
8 珍稀濒危植物 |
8.1 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 |
8.2 保护等级重新评估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佛山市大南山小森林公园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 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
1.3 广东地区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与土壤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植被概况 |
2.1.5 野生动物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南山森林公园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 |
3.2 大南山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
3.2.1 科、属组成分析 |
3.2.2 科、属区系成分分析 |
3.2.3 大南山森林公园蕨类植物的生态特点 |
3.3 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3.3.1 科的区系分析 |
3.3.2 属的区系分析 |
3.3.3 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
3.3.4 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果实类型分析 |
3.3.5 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与其它植物区系的关系 |
3.4 大南山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研究 |
3.4.1 药用植物 |
3.4.2 观赏植物 |
3.4.3 食用植物资源 |
3.4.4 工业用植物资源 |
3.5 外来入侵植物及防治对策 |
3.5.1 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构成 |
3.5.2 外来入侵植物生活型分析 |
3.5.3 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的危害状况分析 |
3.5.4 防治对策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大南山森林公园蕨类植物热带性较强 |
4.2.2 大南山森林公园为南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归属于古热带植物区 |
4.2.3 大南山森林公园种子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为主 |
4.2.4 大南山森林公园被子植物果实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大南山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
附录 2:大南山森林公园植被调查照片 |
附录 3:大南山森林公园外来入侵植物 |
附录 4:大南山森林公园国家保护植物 |
(7)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 |
1.1.1 植物区系研究概念 |
1.1.2 植物区系研究对象 |
1.1.3 植物区系研究内容 |
1.2 国内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
1.2.3 江西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2.4 武功山地区研究概况 |
1.3 武功山地区自然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地质地貌 |
1.3.3 气候特征 |
1.3.4 土壤特征 |
1.3.5 植被概况 |
1.4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科的统计分析 |
2.1 科的大小统计分析 |
2.2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分析 |
2.3 科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属的统计分析 |
3.1 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
3.2 属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种的统计分析 |
4.1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
4.2 小结 |
第5章 武功山地区与其他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 |
5.1 相邻地区区系丰富度比较 |
5.2 相邻地区区系相似性比较 |
5.3 相邻地区聚类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6.2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归属 |
6.3 关于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的来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区系植物地理学概论 |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
1.1.2 区系植物地理学的范畴 |
1.1.3 区系植物地理学的内容和方法 |
1.2 植物地理学发展简史 |
1.2.1 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
1.2.2 植物地理学的建立 |
1.2.3 近现代区系地理学研究 |
1.3 中国区系植物地理学研究简史 |
1.4 罗霄山脉地区的范围及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
1.4.1 罗霄山脉地区的范围 |
1.4.2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考察与标本数据获取 |
2.2.2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数据库建立 |
2.2.3 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分析方法 |
2.2.4 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方法 |
2.2.5 特有现象及孑遗现象分析方法 |
2.2.6 关于区系过渡性现象的讨论 |
2.2.7 罗霄山脉与邻近区系相似性的比较方法 |
第三章 罗霄山脉自然地理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质地貌 |
3.3 气候 |
3.4 水文 |
3.5 植被 |
第四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及特点 |
4.1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 |
4.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特点 |
4.2.1 科内种的数量结构 |
4.2.2 科内属的数量结构 |
4.2.3 优势科及表征科 |
4.2.4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4.2.5 科的地理成分特点小结 |
4.3 属的区系特点 |
4.3.1 属的数量结构组成 |
4.3.2 优势属及表征属 |
4.3.3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4.3.4 属的地理成分特点小结 |
第五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
5.1 特有现象的概念 |
5.2 中国特有科 |
5.3 中国特有属 |
5.3.1 华东分布中心特有种 |
5.3.2 华中分布中心特有种 |
5.3.3 华南分布中心特有属 |
5.4 中国特有种 |
5.4.1 罗霄山脉与华东、华中、华南共特有种 |
5.4.2 与华东地区共特有种 |
5.4.3 与华中地区共特有种 |
5.4.4 与南岭地区共特有种 |
5.5 罗霄山脉地区本地特有种 |
5.6 特有现象小结 |
第六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孑遗现象 |
6.1 孑遗种的概念 |
6.2 罗霄山脉的孑遗种 |
6.2.1 孑遗属种的组成 |
6.2.2 孑遗属的地理分布格局 |
6.2.3 孑遗种的地理分布格局 |
6.3 孑遗属种起源的古老性 |
6.3.1 晚白垩纪至古新世 |
6.3.2 始新世至渐新世 |
6.3.3 中新世 |
6.4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残遗和避难所性质 |
6.4.1 避难所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
6.4.2 中国主要的生物避难所 |
6.4.3 罗霄山脉的避难所性质和特征 |
6.5 罗霄山脉的孑遗现象小结 |
第七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替代现象 |
7.1 罗霄山脉区域内各山地的植物区系组成 |
7.2 罗霄山脉内各组成山地区系的地理亲缘 |
7.2.1 各组成山地间科的相似性 |
7.2.2 各组成山地间属的相似性 |
7.2.3 各组成山地间种的相似性 |
7.3 罗霄山脉内各组成山地间区系地理成分差异 |
7.4 五条中型山脉间区系组成的地带性及过渡性 |
7.4.1 五条中型山脉的共通成分 |
7.4.2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幕阜山脉的种 |
7.4.3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九岭山脉的种 |
7.4.4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武功山脉的种 |
7.4.5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万洋山脉的种 |
7.4.6 罗霄山脉内仅见于诸广山脉的种 |
7.5 罗霄山脉若干表征科的地带性现象 |
7.5.1 松科 |
7.5.2 木兰科 |
7.5.3 壳斗科 |
7.5.4 山茶科 |
7.5.5 樟科 |
7.5.6 金缕梅科 |
7.5.7 冬青科 |
7.5.8 槭树科 |
7.5.9 杜鹃花科 |
7.5.10 报春花科 |
7.6 区系成分的替代性小结 |
第八章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山地区系的比较 |
8.1 区系间相似性比较的方法 |
8.2 罗霄山脉区系及邻近山地区系的R/T值比较 |
8.3 区系谱主成分分析结果 |
8.4 罗霄山脉与邻近山地区系的联系 |
8.4.1 与台湾山地的比较 |
8.4.2 与海南山地的比较 |
8.4.3 与西双版纳的比较 |
8.4.4 与横断山脉的比较 |
8.4.5 与高黎贡山的比较 |
8.4.6 与峨眉山的比较 |
8.4.7 与武陵山地的比较 |
8.4.8 与秦岭山地的比较 |
8.4.9 与南岭山脉的比较 |
8.4.10 与武夷山脉的比较 |
8.4.11 与浙皖山地的比较 |
第九章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区划 |
9.1 植物区系区划的基本概念 |
9.2 植物区系分区原则及方法 |
9.3 世界和中国区系区划概况 |
9.4 关于华东区系区划的讨论 |
9.4.1 华东地区属于华中省的观点 |
9.4.2 华东地区独立为华东省的观点 |
9.4.3 华东地区区系是否应成立为省 |
9.5 罗霄山脉地区植物区系区划 |
9.5.1 罗霄山脉内主体山地与其它区系相似性聚类 |
9.5.2 罗霄山脉地区植物区系区划方案 |
第十章 罗霄山脉新种及新记录种 |
10.1 新种 |
10.2 江西省新记录 |
10.3 罗霄山脉地区新记录种 |
第十一章 结论及讨论 |
11.1 罗霄山脉植物区系有较强的亚热带性质 |
11.2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呈现出明显的残遗性质 |
11.3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 |
11.4 罗霄山脉地区区系区划方案 |
11.5 从罗霄山脉植物区系看东亚植物区的分异 |
11.6 孑遗植物中的生物周期异常现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名录 |
附录2 罗霄山脉新纪录植物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致谢 |
(9)甘肃玉门晚二叠世植物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2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3 主要创新点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地层剖面介绍 |
2.1 北祁连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研究现状 |
2.2 研究区地层剖面介绍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地层概述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化石角质层的处理 |
3.2 角质层的观察和拍照 |
3.3 气孔及表皮细胞数目的统计 |
3.4 描述术语 |
第四章 种子蕨纲植物及其微细构造 |
4.1 异脉羊齿属ComiaZalessky |
4.2 美羊齿属Callipteris Brongniart |
4.3 盾籽属Peltaspermum Harris |
4.4 鳞羊齿属Lepidopteris Schimper |
4.5 普通羊齿属Tychtopteris Zalessky |
4.6 齿羊齿属Odontopteris (Brongniart) Sternberg |
4.7 蕉羊齿属Compsopteris Zalessky |
4.8 匙羊齿属Zamiopteris Schmalhausen |
4.9 掌羊齿属Iniopteris Zalessky |
第五章 松柏纲植物及其微细构造 |
5.1 甘肃伏脂杉属Gansuvoltzia gen. nov |
5.2 萨申杉属Sashinia Meyen |
5.3 假伏脂杉属Pseudovoltzia Florin |
5.4 鳞杉属Ullmannia G?eppert |
5.5 方枝杉属Quadrocladus G?eppert |
5.6 准柏属Cyparissidium Heer |
第六章 其它化石鉴定与描述 |
6.1 楔叶纲Sphenopsida |
6.1.1 木贼目Equisetales |
6.1.2 瓢叶目Noeggerathiales |
6.2 真蕨纲Filicineae |
6.3 苏铁纲Cycadopsida |
6.4 银杏纲Ginkgopsida |
6.5 分类不明的种子化石Incertae seeds |
第七章 植物群的组成及性质 |
7.1 植物群的组成 |
7.2 植物群的性质 |
7.3 植物群的时代分析 |
第八章 晚二叠世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
8.1 研究背景 |
8.2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的基本原理 |
8.2.1 基本概念 |
8.2.2 气孔比率法 |
8.3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材料 |
8.3.1 化石材料选取 |
8.3.2 最近现生对应种(NLE)的选取 |
8.4 晚二叠世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
8.4.1 利用Comia dashankouensis气孔参数重建古大气CO_2 |
8.4.2 利用Quadrocladus solmsii气孔参数重建古大气CO_2 |
8.4.3 结果与讨论 |
第九章 结语 |
9.1 研究成果 |
9.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四川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区系的组成分析 |
2.1.1 基本组成 |
2.1.2 科的组成 |
2.1.3 属的组成 |
2.2 植物区系的地理分析 |
2.2.1 科的分布区类型 |
2.2.2 属的分布区类型 |
2.2.2. 1 世界广布 |
2.2.2. 2 热带分布 |
2.2.2. 3 温带分布 |
2.2.2. 4 中国特有分布 |
2.3 与其他地区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
2.4 不同区系植物共有属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共有属特性 |
3.2 植物区系的演化探讨 |
四、再论华夏古陆与华夏植物区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进展综述[J]. 王立全,王保弟,李光明,王冬兵,彭智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02)
- [2]内蒙古乌达煤田南部区域早二叠世凝灰岩植物群落研究[D]. 刘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西畴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李娟.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4]秦岭山地生境局限性植物多样性研究[D]. 宋慧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8)
- [5]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D]. 许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佛山市大南山小森林公园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D]. 唐熙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肖佳伟. 吉首大学, 2017(03)
- [8]罗霄山脉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D]. 赵万义. 中山大学, 2017(12)
- [9]甘肃玉门晚二叠世植物微细构造及古大气CO2重建[D]. 董重. 兰州大学, 2014(01)
- [10]四川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齐代华,周旭,孙治宇,贺丽,闵鹏,冯图. 草地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