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如何设立境外机构开展业务

我国银行业如何设立境外机构开展业务

一、试论我国银行业如何在境外开设机构开拓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王刚[2](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路径的选择决定事物的成败。路径的选择受事物本身以及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诸多因素影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可以对事物发展的路径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决定事物的前进方向。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和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间资金和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与之相配套发展的,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也越来越普遍。一百多年间,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管制和采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政策,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和实行资本输出过程中,先后出现了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洲银行、三菱银行等一大批跨国经营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经营范围涉及各国经济领域,形成一个跨国的经营网络,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中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融合,将推动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由局部地区性的传统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的、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同时,根据世贸组织对等互惠,政策信息透明的原则,许多外资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我国经济领域,开展各项经营业务,我国金融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抵御风险和提高盈利,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经营,符合当前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打造成为世界一流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必须拥有清晰的国际化整体发展战略并有效地将其分解和具体化,要保持成长必须选择审慎缜密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机会主义式抽签儿的方式和方法。根据银行国际化的内涵,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可以分解为机构国际化路径、业务国际化路径、管理国际化路径,机构国际化路径可以进一步具体分解为股权边界选择和区域市场选择,业务国际化可以进一步具体分解为业务选择和行业选择,管理国际化较为复杂,涵盖了融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人才培养等多方而内容,考虑到本文研究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决策时面临的现实选择,这一部分多属于后续工作,不再做阐述。因此,本文根据商业银行国际化内容提取了银行家在进行国际化决策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的4个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具体来说,本文的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是指商业银行在总体国际化发展战略引导下,选择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完成跨国银行全球布局,从地理区域、行业选择、业务路径、股权边界14个维度进行考察。本文首先说明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概念,内容,形式和标准等,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将可能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按分析角度不同分为四类,一类是国际化动因理论,这类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商业银行要国际化的问题,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同样可为本文所研究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一类是并购学理论,从企业扩张方式的角度进行的路径选择分析;一类是商业银行发展阶段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纳;最后一类是以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待路径选择问题,即出于银行各种战略需要,以长期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了国际化路径选择。其次从当前国际金融体制和全球金融市场出发,分析了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态度、发展水平和金融环境,考察了在巴塞尔协议约束下各国对金融的监管和市场准入控制,进而从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出发,重点分析了我国这样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化路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银行国际化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要受到政治、对外经济交往、国际金融监管等诸多宏观因素影响,我们有必要将之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对全球金融体制和金融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和国家金融战略有一个全而的了解,从而立足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寻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有效道路。同时,本文对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汇丰集团、三菱日联、瑞银集团、富国银行、美联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这11个大型金融集团的跨国发展之路,并通过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历史阶段、金融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对比,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发展之路。通过比较上述11家金融集团的国际化过程,这种研究在国内的比较研究中,也尚属首次。最后,本文总结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应遵循“本土化、市场化和阶段化”的原则,在业务,行业,地域和股权边界四个维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路径。在业务选择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机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充分把握这一良机,重点发展自身所特有的优势业务—人民币业务,并推荐了科技发展和业务创新在推动国际化业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行业选择方面,考虑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多余资本和盈利模式压力,如果发展业务多元化仍然在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曲线临界点内,则应当采取多元化拓展战略,反之,随着业务和规模扩张,如果出现了妨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情况,如盈利能力不行,或是阻碍核心业务发展等情况,那么也要进行果断的剥离,商业银行应在不断地扩张和剥离中达到自身的平衡;在地域方面,根据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借鉴国际金融集团的发展经验,本分提出了“整合港澳资源,拓展亚太地区,进军非洲南美市场,最后挺进欧美发达市场”的区域路径目标;在股权边界选择方面,本文以Dunning的OLI模型为基础,加入了市场环境(M)这一层面,形成了OLIM分析模型,以此分析了我国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银行规模、国际化经验、地理距离、文化差异、银行业管制、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双边贸易额,东道国国际化程度及市场规模等,通过以上影响因素分析来决定选择哪种方式。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对这4个维度作出抉择,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地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海外扩张具体项目的实施。而且这些路径的选择具有内在的联动性,互相施加影响,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整体战略,推动商业银行向着跨国银行的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曲海斌[3](2018)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要求金融体系功能转型升级发展的阶段,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按照十九大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深化金融改革的指示,要求金融体系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和加速深化改革转型,同时加快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改革转型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变化,各个金融子行业之间不断相互跨界和渗透合作,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也出现了新的整合动向,在稳健审慎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即将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转型和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尽管已经有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尚未整体性构建基于功能金融观和最优金融结构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新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仍然缺少定量化分析技术针对性解析此方面发展的动态评价与指导。为此,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第一,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的方案与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论述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分析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对相关文献综述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二,运用相应的分析框架,从理论机理上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并且从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模型分析。第三,总结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主要的国际经验,分析归纳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启示。第四,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现状、内外部问题及发展面临挑战,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特征,系统分析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业务框架并进行效应分析。第五,选取了国内外15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因子分析法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第六,从宏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东道国金融环境等。从中微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等。但是,太过于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难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形成直接影响,也难以量化分析。本文选取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这三个影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7年15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且对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第七,分析研究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行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三阶段,在总结分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机制,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等。第八,总结归纳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出了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等。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国际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许多结果给我们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总之,本文对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定量分析。经过分析研究,本文取得可能的创新之处是:首先,从宏观、行业、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理论机理分析,从理论分析与模型推导两个角度全面解释了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问题;其次,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也是对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完善与验证;再次,系统性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分析构建了重点业务领域框架及效应等,研究了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从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张晓青[4](2012)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银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配合国家战略实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综合平衡市场机会、全球化能力、全球展业需要和市场竞争压力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开展国际化区位布局,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共有七章内容。本文第一章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内容,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主要构建本文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对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银行跨国经营理论、跨国并购理论、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金融地理理论等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第三章中,对汇丰、花旗、渣打银行等国际跨国银行的国际化区位布局实践进行了分析,从发展历史、内在动因、布局模式、全球化管理体制等方面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的基本分析框架,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第四章主要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历史、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对影响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规律性结论。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重点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国际化区位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区域选择决定因素,提出了区域拓展策略、组织机构形式选择、国际化区位布局路径选择、配套措施等建议。在第六章中,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议,包括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对境外机构的监管,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协调等。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展望。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基本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化区位布局、加快跨国经营步伐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化区位布局时要与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相吻合,以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和全球客户为目标,以符合监管要求为前提,以自身跨国经营发展战略为依托,追求全球布局广度、深度和效度的协调统一。要将港澳地区作为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基地和窗口,优先将亚洲国家和地区作为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重点区域,在欧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实施战略性布点,有选择地进入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在国际化区位布局中,要因地制宜选择组织机构形式,坚持自建机构、跨国并购和其他多种路径相结合,同时要完善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配套措施,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也要对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给予支持。

张墨竹[5](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张军[6](2013)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全球联动性增强,在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变化调整之际,中国商业银行纷纷顺应形势要求,实施跨国发展战略,打造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蓝图。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战略转型,加大国际化拓展步伐,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危机后海外金融机构市值被低估等因素也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对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银行国际化既是指单个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又包括整个金融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既是指本国银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包括外资银行进入本国金融市场。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业务选择及区域选择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注重从理论到实证、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方式,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模式效率模型,通过比较分析银行国际化模式对其成本效益的相关性来归纳和演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新建投资模式进入东道国市场。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结合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大型银行跨国发展之路的经验借鉴,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从设立成本、机构形式、业务范围、准入限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新建投资、跨国并购和合资经营等模式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本文综合运用跨国并购理论、引导效应学说、国际投资理论等作为解释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本收益的理论基础,根据研究对象选取指标变量,构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模式效率的数理模型,分别通过DEA模型、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化前后效率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了不同模式下效率的显着性差异,借此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的相关要素,探寻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效率模式。结果显示,目标银行的资金盈利能力、国际化双方经贸水平和相似度、东道国市场的金融监管环境、国际化时机的选择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本利润率显着相关,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主要决定因素。近年来国内大多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效率问题进行研究,但很少从国际化模式选择的角度分析银行国际化成本收益问题。本文通过对效率模型的修正,基于银行国际化模式选择视角,分别在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模式下分析银行国际化效率变动情况,比较两种模式对银行成本收益的相关性,寻求最优的效率模式。结果显示,虽然我国主要通过新建投资模式进入目标市场,但是跨国并购模式凭借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有效地降低了准入成本,加速了对东道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是当前国际银行业跨国发展的主流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金融市场陷入低迷,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市值缩水,而亚太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加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态势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程度,提出了以跨国并购模式为主、以新建投资为辅、实时地选择合资经营模式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提出了“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梯次推进的地域拓展策略;提出了通过混业并购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业务拓展模式。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施的发展战略和拓展模式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总结前文所述,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对策选择:一是要根据区位优势确立地域实施支点,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机遇,合理地进行战略布局;二是通过加强与国际银行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加强产品创新,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转型;三是加强与监管当局的合作,注重风险的全面管理;四是加强国家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

韩羽来[7](2018)在《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走出去”战略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活力,2000年,“走出去”战略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中被正式提出,这标志着中国以“引进来”为主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成为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途径。企业“走出去”包含两层涵义,广义上是指企业的对外贸易、对外工程承包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而在狭义上仅指资本的对外输出,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本文研究的正是狭义的“走出去”。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较高形式,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下,我国即使在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逆全球化”思潮升温的国际形势时,依旧保持了迅猛的增长态势。2016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832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299.2亿元人民币(约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增速为2015年的3倍,投资金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保持连续14年投资流量增长,实现了连续第二年位列世界第二,排名仅次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便是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瓶颈,延缓了我国打造开放型社会的步伐。作为资本要素的最主要载体,银行业在促进产融结合、提升市场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国际金融环境愈加动荡的背景下,专业金融服务能力和完善的金融网络布局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海外经营效率,也有利于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降低,对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化发展以及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相较于“走出去”企业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仍然存在着严重缺口。如何发挥银行业在经济中的助推作用,不断完善我国银行业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服务支持,成为深化我国“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一方面从理论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企业“走出去”门槛效应与银行作用机制,探寻我国银行业对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障碍与问题。另一方面,依托理论分析结论,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考察我国银行业与企业“走出去”间互动关系,从微观层面上剖析银行业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水平,并对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理清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优化银行业对于企业“走出去”的支持路径提供启示与参考。本文共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对全文整体的研究内容及意义进行概括,对研究脉络、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提出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为阐明全文构架提供了清晰的线索。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企业及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拓宽研究空间,避免重复研究,本章从“走出去”的内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银行“走出去”的动因、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等八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当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银行业国际化金融支持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文献支撑,明确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研究路径和研究价值。第三章为企业“走出去”的门槛效应与银行的作用机制分析,虽然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但客观存在的门槛约束依旧造成了大量企业与极具价值的“走出去”机会失之交臂,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本章从生产率门槛、融资约束门槛和信息不对称门槛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理论推导阐明了不同约束对于企业“走出去”的制约原理以及银行帮助企业跨越门槛效应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四章是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企业与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总体考量,进一步探寻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从而为完善我国银行业海外支持策略提供经验依据。第五章是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分析,从实证角度,以2008年至2015年我国开展投资合作最重要的18个国家及地区数据为样本,运用拓展的投资引力模型,对我国银行业与企业“走出去”的互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微观层面评价我国银行业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影响程度与效果,为加强银行业对“走出去”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破解现存制约条件提供指导。第六章是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国际经验借鉴。当前,各经济强国对于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建设都十分重视,通过不断提升银行业金融服务质量,加大金融创新步伐,有效破解本国企业“走出去”制约瓶颈,为维护企业海外经营利益,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章分析了欧盟、美国及日本银行业在支持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做法与模式,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为完善我国银行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了现实借鉴。第七章是中信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案例研究。作为当前我国国际化发展较为成功的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国际金融服务建设有其自身发展特色并在国内保持相对领先优势。本章以中信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国际化发展路径、相关重点产品以及“走出去”支持成果,从微观个体层面对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机制进行了探讨,为提升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服务能效提供启示和借鉴。第八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系统总结,从国家和银行业两个层面出发,为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策略建议。

孔庆洋[8](2010)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两个层次,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为线索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并应用相关结论分析了商业银行地域选择理论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主要创新包括,建立了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国家选择方法;提出了以契约成本的角度来选择机构国际化的组织形式;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资金成本是外资银行在东道国信贷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资金成本是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投资选择影响因素模型,并实证分析了影响组合投资的因素。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选择可分为机构国际化途径选择和组织形式选择。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途径,即选择新设机构还是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国际化的途径包括新建机构、并购、合作、联盟和联营等五种形式。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组织形式一机构国际化的载体,商业银行需要在代表处、代理行、分行等形式中做出选择。根据国家选择模型,银行机构国际化取决于东道国政府的目标和国内及外部约束条件,所以不同类型的国家所选择的外资银行进入的模式不同。我们把国家分为三类,分别为转型经济国家、非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在转型国家由于东道国的特殊经济环境,给了外资银行选择最低成本进行机构国际化的机会,外资银行以并购和重组东道国银行的方式快速完成了主导市场的目标。而在非转型经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只能适应东道国的发展目标选择新设机构的方式逐步进行机构国际化。而在发达国家则外资银行机构国际化的选择方式逐步由新设机构向并购转化。在契约的视角下选择机构组织形式即是选择一种契约,而契约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契约成本选择。契约成本分成三部分,固定成本、监督成本和风险成本。代理行、分行和子行三种契约成本各不相同。代理行的监督成本较高,而分行的固定成本最高,子行的风险成本高于代理行和分行。跨国银行应综合分析各种契约成本,再结合三种组织建立后的经营成本和收益做出合理选择。商业银行业务分为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在信贷业务国际化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资银行取得信贷竞争优势的方法。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相对东道国银行如果有资金成本上优势可以通过抵押品技术获得低风险企业市场。同时论证了外资银行资金成本低于东道国银行的条件,即母行技术和资金支持使外资银行资金的固定成本和交易成本低于东道国银行。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跨国银行资金成本与国际化程度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较低的资金成本有助于提高国际化程度,说明降低资金成本是外资银行化解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跨国银行核心业务和利润增长最快的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化的因素分外部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有东道国中间业务范围准入的限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从内部因素来分析,影响中间业务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这是其开展业务的基础,第二类是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第三类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能力。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资产收益率、资产规模和流动性都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化的发展,规模、网络和品牌是中间业务的支撑;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反应了银行的业务选择战略;金融市场的繁荣是双刃剑,正常繁荣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支撑,但过度泡沫化却是灾难。商业银行投资国际化主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合投资。在商业银行投资分析中通过创造性把直接投资和组合投资纳入到一个模型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国际投资选择的因素,为商业银行投资业务提供参考。模型和实证分析表明,在控制了GDP等因素的影响后,劳动成本、流动性、市场信息透明度对投资选择有显着的影响;较高的生产成本、投资者流动性较差和较不完全的市场信息都使投资更偏好组合投资,实证结果支持国际投资选择模型的结论;发达国家倾向于吸引组合投资,原因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的市场信息透明度更高;当投资者出现流动性短缺时组合投资更有吸引力。结合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的结论,从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地域选择参考指标。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潜力、成本、信息、自身流动性及资金能力和金融市场状况。各种因素对投资选择的影响不同,要求商业银行在选择投资地域时,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做出合理的投资选择,以增加预期收益。结合国际化研究结论,还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可以参考的策略。在讨论了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历史进程、经验、借鉴国外跨国银行经验得出: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需要谨慎,在国际化过程中以新设机构为主。在并购时选择有发展潜力而文化及政治冲突较少的地区,防止收购后整合失败。为提高国际化能力,建议在发达国家的开展业务和参股银行,通过学习来为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通过客户跟随来提高生存能力。

张钰卓[9](2020)在《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各国商业银行业相继取消法律限制、鼓励各国商业银行之间的自由化发展,致使全球范围内的银行格局发生变化。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建设银行不能固步自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配合走出去企业展开跨国经营,不断占领国际金融市场,提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国际化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经济周期波动风险、购买力风险、汇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而且可以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中国建设银行要不断扩大国际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此基础上更要提升银行收入的多样化和稳定性。本文从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设立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四方面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研究。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是全球经济联动性不断紧密、各国银行业之间互动性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势头迅猛、“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和自身发展的驱使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第二章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数量、布局及其设置方式角度进行研究。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起步时间较晚,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快速发展,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集中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在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分布相对较少,全球海外布局网络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另外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以新设投资方式为主,海外并购经历较少。本文第三章对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文化因素和中国建设银行自身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政治因素需要考虑中国和东道国两方面,主要是中国的政策导向和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其次,经济因素包括东道国的金融开放度、市场规模、市场潜力、金融聚集度以及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这个经济往来包括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往来;再次,地理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远近和文化差异。一般情况下东道国的资源越丰富、与中国的距离越近中国建设银行更愿意进入当地市场展开跨国经营,但是两国之间的距离在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之初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科技网络、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地理距离的弊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另外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小,同质性越高,中国建设银行更倾向于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最后就是中国建设银行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综合实力两方面。具体而言,中国建设银行坚持“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澳、重视新兴国家市场”的发展战略,这决定了其海外机构的布局;另外,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第二大国有商业银行,其资产规模较大并重视金融科技创新,这为中国建设银行在一些发展程度不够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了强力支持;但是与国际上知名的大型跨国银行相比中国建设银行具有的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所有权优势被弱化,对此中国建设银行可以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知识、发展模式等。本文第四章从海外机构的设立和现有海外机构的发展两方面对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存在开设分支机构和海外并购两方面问题。中国建设银行在开设分支机构中面临东道国风险多样的问题;在海外并购中存在经验不足、并购后整合资源能力较弱的问题;现存海外机构存在国际化业务单一、管理机制不科学、风险制度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对此本文在最后一章为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中国建设银行应该结合东道国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方式;如果选择在东道国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则需要加强整体把控;如果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则需要提高并购后的资源整合能力;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品、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综上所述,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当今开放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国建设银行需要对现存的机构国际化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更好地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发展。

谢国梁[10](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二、试论我国银行业如何在境外开设机构开拓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银行业如何在境外开设机构开拓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化理论研究
        1.2.2 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研究
        1.2.3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1.2.4 国际化方式
        1.2.5 国际化经营战略
        1.2.6 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
        1.2.7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商业银行国际化
    2.1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概念
    2.2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
    2.3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容
    2.4 银行国际化的组织形式
    2.5 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度量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范畴
    3.2 国际化动因理论
        3.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2.2 垄断优势理论
        3.2.3 内部化理论
        3.2.4 客户追随理论
        3.2.5 引导效应假说
        3.2.6 并购学理论
    3.3 发展阶段理论
        3.3.1 盖迪商业银行国际化三阶段理论
        3.3.2 英国迪肯教授Dicken的四个阶段
        3.3.3 范洵服务银行业导向五阶段理论
    3.4 经营战略理论
        3.4.1 长期战略理论
        3.4.2 参与银行体系重整假说
        3.4.3 银行经营效益假说(分散风险说)
        3.4.4 交易成本理论
        3.4.5 风险偏好理论
        3.4.6 学习型对外投资理论
        3.4.7 金融博弈理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环境与体制
    4.1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研究
        4.1.1 现代国际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4.1.2 金融监管与多边协调机制
    4.2 各国金融体制与监管概述
        4.2.1 了解各国金融监管环境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必要性
        4.2.2 金融监管理论对银行国际化方式选择的影响
        4.2.3 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内容
    4.3 我国金融体制及"走出去"战略约束
        4.3.1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
        4.3.2 走出去初现端倪
        4.3.3 我国金融市场特征
    4.4 国内外宏观环境发展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4.4.1 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国际化扩张夯实了基础
        4.4.2 国际金融一体化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4.4.3 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升
        4.4.4 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为金融机构组织模式调整提供了契机
        4.4.5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和人民币区域化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4.5 本章小结
5 国外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经验借鉴
    5.1 全球金融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5.1.1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5.1.2 全球金融行业发展态势
    5.2 国际大银行的跨国发展之路
        5.2.1 业务国际化路径分析
        5.2.2 行业路径分析
        5.2.3 地理区域和目标市场分析
        5.2.4 进入方式分析
    5.3 案例分析
        5.3.1 汇丰银行的国际化成长
        5.3.2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并购荷兰银行的教训
    5.4 经验与启示
        5.4.1 国际大银行的成功经验
        5.4.2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的不同之处
        5.4.3 走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国际化道路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竞争力与影响因素
    6.1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化水平
        6.1.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格局
        6.1.2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经营总体情况
        6.1.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衡量标准
    6.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综合能力评述
        6.2.1 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战略推进的初始条件
        6.2.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6.3 培育并拓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6.3.1 世界领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6.3.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6.3.3 培育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6.4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几大因素
        6.4.1 外部因素
        6.4.2 内部因素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
    7.1 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原则
        7.1.1 确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战略
        7.1.2 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7.2 区域选择路径
        7.2.1 根据区位优势,实施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
        7.2.2 分步骤、分阶段确立阶段性国际化重点区域
    7.3 行业路径选择
        7.3.1 我国金融机构实施综合化经营情况
        7.3.2 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特色,有选择性的配置行业结构
    7.4 业务发展路径
        7.4.1 业务类型
        7.4.2 业务国际化选择原则
        7.4.3 充分利用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7.4.4 科技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7.4.5 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7.5 进入方式路径选择
        7.5.1 银行国际化的三种进入方式
        7.5.2 三种进入方式优缺点分析
        7.5.3 基于OLIM理论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背景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分析
        一、国内文献梳理分析
        二、国外文献梳理分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
        二、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最优金融开放理论的分析
        四、基于垄断优势理论的分析
        五、基于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六、基于范围经济理论的分析
        七、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机理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理论分析
        一、宏观层面: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二、行业层面:商业银行改革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驱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模型分析
        一、封闭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发展的模型分析
        二、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模型分析
        三、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国际经验借鉴分析
    第一节 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客户分层经营
        二、行业专业化
        三、重视研究能力建设
        四、业务条线内外协同
        五、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节 欧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英国商业银行经验
        二、德国商业银行经验
        三、瑞士商业银行经验
    第三节 亚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日本商业银行经验
        二、新加坡商业银行经验
    第四节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认识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基本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一、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额方面分析
        二、企业兼并收购数额方面分析
        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数量方面分析
        四、商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及占比方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分析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外部问题分析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构建及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基本框架构建
        一、境外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构架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构架分析
        三、境外上市保荐及投融资业务构架分析
        四、国际财务顾问业务构架分析
        五、境外资产管理及理财业务构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一、债券市场业务及境外债业务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分析
        三、资本市场及境外上市等投融资业务效应分析
        四、其它重要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因子分析法的发展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假设条件
        三、研究样本的选取、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
        一、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计算步骤说明
        二、超级决策层次模型的具体计算过程
        三、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
        四、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与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因子分析
        一、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二、旋转后因子提取结果及因子载荷矩阵
        三、因子综合得分
        四、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与数据说明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选取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步骤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适用性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计算关联系数
        四、计算关联度
        五、关联度大小排序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一、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海外化阶段
        二、海外业务的本土化阶段
        三、业务服务的全球化阶段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业务多元化发展
        三、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
        四、信息技术化及+互联网科技金融化发展
        五、注重环境因素与社会责任
        六、与产业金融发展导向相协调
    第三节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
        四、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
        五、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体制机制
        六、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
        七、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及挑战
        四、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五、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银行影响力等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影响显着
        七、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国际化内涵的研究
        1.2.2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动机研究
        1.2.3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1.2.4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形式研究
        1.2.5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进入方式选择研究
        1.2.6 银行国际化战略规划阶段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理论综述
    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1.1 内部化理论
        2.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3 垄断优势理论
        2.1.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5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2.2 银行跨国经营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引导效应假说
        2.2.4 银行经营效益假说
        2.2.5 参与银行体系重整假说
        2.2.6 跨国银行经营战略理论
        2.2.7 金融博弈理论
    2.3 跨国并购理论
        2.3.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跨国并购
        2.3.2 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解释
        2.3.3 银行跨国并购理论的发展
    2.4 跨国公司子公司理论
        2.4.1 战略—结构流派
        2.4.2 母子公司关系流派
        2.4.3 子公司发展流派
        2.4.4 子公司角色流派
    2.5 金融地理理论
        2.5.1 金融机构的地理研究
        2.5.2 外部影响的金融地理
    2.6 对当前理论研究现状的小结
3 国外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实践研究
    3.1 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的路径演变
        3.1.1 汇丰银行区位布局演变
        3.1.2 花旗银行区位布局演变
        3.1.3 渣打集团区位布局演变
    3.2 跨国银行全球区位布局的启示
        3.2.1 全球区位布局动因
        3.2.2 全球区位布局策略
        3.2.3 区位布局准入条件和区域特征
        3.2.4 境外经营管理体制
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历史
    4.2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比较
        4.2.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
        4.2.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
        4.2.3 其他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
        4.2.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比较及特点分析
    4.3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问题和难点
        4.3.1 国际化区位布局存在的问题
        4.3.2 国际化区位布局面临的难点
    4.4 基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区位布局现状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1 实证研究模型
        4.4.2 数据分析
        4.4.3 实证研究结果
        4.4.4 基本结论
    4.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动因分析
        4.5.1 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
        4.5.2 配合国家战略实施
        4.5.3 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
        4.5.4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4.5.5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
        4.5.6 中国银行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需要
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研究
    5.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原则
        5.1.1 与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相吻合
        5.1.2 以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和全球客户为目标
        5.1.3 以符合监管要求为前提
        5.1.4 以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为依托
        5.1.5 商业银行与多元化综合经营相结合
        5.1.6 追求国际化区位布局广度、深度和效度的协调统一
    5.2 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选择
        5.2.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分析
        5.2.2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策略
        5.2.3 案例研究:以某大型国有银行在巴西开展机构布局为例
    5.3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组织形式选择
        5.3.1 主要组织形式
        5.3.2 影响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5.3.3 组织形式选择比较
        5.3.4 案例研究:以某大型国有银行在澳大利亚设立机构为例
        5.3.5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组织机构形式选择策略
    5.4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路径选择
        5.4.1 国际化区位布局的主要路径
        5.4.2 自建机构与跨国并购:基于成本效益角度的模型分析
    5.5 完善国际化区位布局的配套措施
        5.5.1 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
        5.5.2 构建境外区域管理中心
        5.5.3 充分发挥境内外机构的协同和联动效应
        5.5.4 提升境外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5.5.5 加快跨国经营人才培养
        5.5.6 提高信息科技管理水平
        5.5.7 建立科学的境外机构绩效管理体系
6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的政策建议
    6.1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
    6.2 营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6.3 加强对境外机构的监管
        6.3.1 构建高效的监管组织体系
        6.3.2 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6.4 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与协调
        6.4.1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专业管理和统筹协调
        6.4.2 充分利用考核、税收等杠杆引导和支持国际化区位布局
        6.4.3 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扩大资金来源
        6.4.4 加大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支持力度
        6.4.5 加强跨境监管沟通与协调
7 结语
    7.1 本文的基本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5)“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银行国际化概述
    2.1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1.1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概念
        2.1.2 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
        2.1.3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容
    2.2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文献综述
        2.2.1 国际化动因理论
        2.2.2 跨国并购理论
        2.2.3 跨国经营理论
        2.2.4 发展阶段理论
第3章 国外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分析与比较
    3.1 全球金融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3.1.1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3.1.2 全球金融业发展态势
    3.2 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3.2.1 美国银行业的全球化经营
        3.2.2 欧盟一体化与欧洲银行业国际化
        3.2.3 以政府为主导的日本银行业国际化
    3.3 案例分析
        3.3.1 汇丰银行
        3.3.2 花旗银行
        3.3.3 经验与启示
第4章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分析
    4.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4.1.1 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4.1.2 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4.1.3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需要
    4.2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原因
        4.2.1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4.2.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4.2.3 “贸易引导”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
        4.2.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4.3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存模式分析
        4.3.1 新建投资
        4.3.2 跨国并购
        4.3.3 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主要区别
        4.3.4 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
    4.4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存模式存在的问题
        4.4.1 国际化程度偏低,模式单一化
        4.4.2 国际化模式结构不合理,经营层次不高
        4.4.3 国际化模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
        4.4.4 国际化模式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4.4.5 国际化模式选择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
第5章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成本效益分析
    5.1 影响银行国际化效率的因素
        5.1.1 银行国际化的成本
        5.1.2 银行国际化的收益
        5.1.3 影响银行国际化的其他因素
    5.2 指标模型的选取与量化
        5.2.1 效率模型的选取
        5.2.2 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
    5.3 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5.3.1 数理模型的构建
        5.3.2 成本效率分析
        5.3.3 利润效率分析
        5.3.4 对不同目标行为的对比分析
    5.4 实证分析的启示
        5.4.1 根据双方的相似度选择目标市场
        5.4.2 评估目标银行的资金盈利能力
        5.4.3 关注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因素
        5.4.4 时机选择是银行国际化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
    6.1 对回归模型的进一步讨论:基于模式选择的视角
        6.1.1 数理模型的修正
        6.1.2 实证结果的分析
        6.1.3 研究结论和启示
    6.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模式选择
        6.2.1 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模式
        6.2.2 以新建投资为辅助模式
        6.2.3 适时选择合资经营模式
    6.3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6.3.1 欧盟银行业区域拓展对我国的启示
        6.3.2 我国银行国际化地域拓展策略
        6.3.3 我国银行国际化地域拓展的实施支点
    6.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业务选择
        6.4.1 银行国际化的业务种类
        6.4.2 我国银行国际化的业务选择
        6.4.3 通过混业并购实现综合化经营
第7章 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7.1 合理进行战略布局
        7.1.1 根据区位优势,逐步确立国际化重点拓展区域
        7.1.2 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7.2 引进先进理念,加快银行国际化转型
        7.2.1 加强与国际银行的合作
        7.2.2 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7.2.3 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7.3 注重风险管理,加强与监管当局合作
        7.3.1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完善风险的量化管理
        7.3.2 加强与监管当局合作,注重风险的全面管理
    7.4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7.4.1 银行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7.4.2 银行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概念界定
        1.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深化
        1.1.3 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1.1.4 拟尝试解决的问题
        1.1.5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分析框架
    1.3 创新和难点
        1.3.1 本研究的创新方面
        1.3.2 研究中遇到的难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
        1.4.1 归纳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结合
        1.4.2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走出去”相关文献
        2.1.1 “走出去”的内涵
        2.1.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3 企业“走出去”的动因
    2.2 银行“走出去”研究
        2.2.1 银行“走出去”的动因
        2.2.2 银行“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2.2.3 银行“走出去”的经营绩效
    2.3 金融服务“走出去”研究
        2.3.1 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
        2.3.2 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企业“走出去”的门槛效应与银行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融资约束门槛
        3.1.1 融资约束的内涵
        3.1.2 企业“走出去”的融资约束门槛
    3.2 生产率门槛
        3.2.1 生产率门槛的内涵
        3.2.2 企业“走出去”的生产率门槛
    3.3 信息不对称门槛
        3.3.1 信息不对称门槛的内涵
        3.3.2 企业“走出去”的信息不对称门槛
    3.4 银行业对企业“走出去”门槛的作用机制
        3.4.1 银行降低融资约束机制
        3.4.2 银行业提升企业生产率机制
        3.4.3 银行化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4.1 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现状
        4.1.1 我国企业“走出去”现状
        4.1.2 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现状
        4.1.3 我国银行业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现状
    4.2 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与障碍
        4.2.1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足且海外区位布局不均衡
        4.2.2 我国银行业境外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创新滞后
        4.2.3 国内外监管约束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4.2.4 银企信息不对称难以消除
    4.3 主要经济体投资风险对比
        4.3.1 中国对香港地区投资风险
        4.3.2 中国对欧盟地区投资风险
        4.3.3 中国对东盟地区投资风险
        4.3.4 中国对美国投资风险
        4.3.5 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风险
        4.3.6 中国对俄罗斯投资风险
        4.3.7 中国对非洲投资风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分析
    5.1 数据的说明以及相关变量的选择
        5.1.1 时间数据和国家数据样本选取
        5.1.2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说明
        5.1.3 控制变量说明
        5.1.4 各变量指标及预期影响
    5.2 模型的建立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欧盟经验
    6.2 美国经验
    6.3 日本经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信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案例研究
    7.1 中信银行的发展与国际化情况概述
        7.1.1 中信银行简介
        7.1.2 中信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7.2 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产品
        7.2.1 内保外贷业务
        7.2.2 跨境现金管理业务
        7.2.3 分账核算业务
        7.2.4 跨境股权融资业务
    7.3 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7.3.1 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项目
        7.3.2 银团贷款支持赞比亚道路项目
        7.3.3 中材海外涉外保函业务
        7.3.4 “一带一路”基金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及策略建议
        8.2.1 国家层面
        8.2.2 银行业层面
    8.3 本论文的局限性与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8.3.1 本论文的局限性
        8.3.2 对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目录
附录B 图片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银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
    第三节 研究主题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银行国际化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节 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研究
    第二节 银行国际化的绩效研究
    第三节 银行国际化的战略研究
    第四节 商业银行信贷国际化研究
    第五节 银行国际化的其它研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
    第一节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贷国际化
    第一节 信贷国际化与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外资银行和东道国银行的成本比较
    第三节 商业银行国际化与资金成本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化
    第一节 中间业务在跨国银行业务中的地位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间业务创新
    第四节 商业银行投资国际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行国际化的地域选择
    第一节 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第二节 跨国银行的国际化实践
    第三节 银行业海外扩张地域市场选择方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银行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扩张方式与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容
        1.2.2 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1.2.3 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现状分析
    2.1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进程
        2.1.1 起步阶段
        2.1.2 初步发展阶段
        2.1.3 规范发展阶段
    2.2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现状
        2.2.1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及布局
        2.2.2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置方式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布局的影响因素
    3.1 政治因素
        3.1.1 中国的政策导向
        3.1.2 东道国的制度环境
    3.2 经济因素
        3.2.1 中国与东道国的经济往来
        3.2.2 东道国的经济环境
    3.3 地理文化因素
        3.3.1 地理因素
        3.3.2 文化因素
    3.4 中国建设银行内在因素
        3.4.1 战略理念
        3.4.2 综合实力
第4章 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4.1 开设分支机构面临的问题
        4.1.1 覆盖全球的布局理念贯彻不充分
        4.1.2 东道国环境复杂多样
    4.2 海外并购面临的问题
        4.2.1 海外并购经验不足
        4.2.2 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4.3 现有海外分支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国际化业务单一经营效果欠佳
        4.3.2 管理模式落后风险制度不健全
        4.3.3 人员配置不科学缺乏专业人才
第5章 促进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设立分支机构的全局意识
        5.1.1 充分贯彻覆盖全球的布局理念
        5.1.2 提高对东道国环境的判断力
    5.2 加强对海外并购的整体把控
        5.2.1 提高并购意识积累并购经验
        5.2.2 提高并购的资源整合能力
    5.3 多管齐下巩固海外机构地位
        5.3.1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促进业务多元化
        5.3.2 创新管理模式健全风险制度
        5.3.3 培养专业人才合理进行人员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论我国银行业如何在境外开设机构开拓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D]. 王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
  • [3]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D]. 曲海斌. 云南大学, 2018(04)
  • [4]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布局研究[D]. 张晓青. 武汉大学, 2012(07)
  • [5]“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6]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张军. 辽宁大学, 2013(11)
  • [7]我国银行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效果分析及策略研究[D]. 韩羽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8]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D]. 孔庆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9]中国建设银行机构国际化发展研究[D]. 张钰卓.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我国银行业如何设立境外机构开展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