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鸡西群及其生物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金培红[1](2018)在《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白垩纪作为重要的“温室气候”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地质事件。全球环境、气候及植物面貌发生了较大地变化。因此,研究白垩纪的植物化石,对全面了解及认识该时期的陆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莱阳地区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心区域,区域内发育一套以湖相为主的地层。根据近年来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报道,证明莱阳地区存在着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早白垩世陆相生态系统。本文系统研究了早白垩世莱阳植物群中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化石,为分析莱阳地区早白垩世时期的古气候、古生态、古地理和植物地理分区等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此外,本文首次利用该地区松柏类植物化石气孔参数重建了早白垩世的古大气CO2浓度,对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化石采自早白垩世莱阳组中部钙质页岩中,通过对其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宏观形态特征及表皮微细构造的综合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5科10属21种,其中建立了3个新种。并结合相关化石资料、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以及环境变化,重点对Equisetites、Pararaucaria、Elatides及Ephedra植物化石的古地理及古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报道了木贼科Equisetites的地上枝,孢子囊穗以及地下根茎化石,并建立了1个新种——Equisetites shandongensis sp.nov.。根据木贼类植物化石形态演化及地质记录,推测Equisetites可能为现今Equisetum进化方向上的过渡类群。Pararaucaria laiyangensis sp.nov.是在莱阳盆地首次发现的掌鳞杉科雌性繁殖器官化石,且当前Pararaucaria雌球果基部保存有一小段具鳞叶型叶片小枝,这一发现为Pararaucaria全植物的重建提供了重要证据。此外,依据Pararaucaria化石记录及地理分布,推测该属可能适应生长于半干旱地区。本文对似枞属枝叶及雌性繁殖器官化石(Elatides laiyangensis、Elatides cf.curvifolia和Elatides sp.)的微观构造和宏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推测Elatides自晚侏罗世从欧洲经乌拉尔山脉传入中国新疆后,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传播至中国最北部省份黑龙江;同时由于早侏罗世古昆仑-古秦岭山脉这一天然屏障的阻碍,使得该属自早白垩世才从中国北方,经由山东传播至中国南方。Ephedra shandongensis sp.nov.也是Ephedra在山东地区的首次发现,并根据可靠的化石记录以及分子生物学证据,推测Ephedra的起源时间不晚于早白垩世Barremian。选取了对古大气CO2浓度有良好指示意义的3种化石植物Brachyphyllum、Pagiophyllum及Cupressinocladus,利用光合气体交换模型以及气孔比率法,对莱阳早白垩世早期的古大气CO2浓度范围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的CO2浓度范围为529–1252 ppmv。同时与前人利用其它方法或指标恢复得到的CO2浓度值进行了对比,当前结果在各指标恢复的误差范围之内,进一步说明利用光合气体交换模型来恢复中生代古大气CO2浓度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根据该区域内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相对较低的古大气CO2浓度,表明早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内气候存在变冷趋势,并可能预示着陆生植物对Weissert大洋缺氧事件(Weissert OAE)存在一定的响应。最后利用莱阳组植物大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并结合与我国同时期植物群展开的聚类分析及对比研究,对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的古植被面貌进行了重建,结果表明莱阳植物群主要以松柏类为主,苏铁类、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次之,银杏类和麻黄类占少量。其总体面貌与中国早白垩世过渡植物区系一致,兼有南、北方植物区植物群特点,且更接近于南方植物区。推测研究区整体处于干燥的亚热带气候,而局部地区较为湿润。
吕超[2](2010)在《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所限定的三江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工作和钻井、地震资料,对该区中生代盆地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分析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和剥蚀量的计算,重建了古地理格局,恢复了盆地原型,并从岩相古地理角度预测了有利烃源岩、储层与盖层的时空展布规律,预测了盆地内资源潜力与有利勘探方向。现今残留地层的分布表明,三江地区早、中三叠统地层缺失;晚三叠世地层主要发育在虎林盆地南部,呈长条状分布;晚侏罗世地层主要分布在三江盆地的绥滨坳陷和虎林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地层基本覆盖全区;晚白垩世地层分布在三江盆地东部前进坳陷、勃利盆地东部、鸡西盆地和宁安盆地。深入研究后认为,三江地区白垩纪存在大型统一的原型盆地,而非现今独立的残留盆地。晚侏罗世,三江地区为分割的拗陷,在绥滨和虎林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三角洲沉积—滨浅海沉积。早白垩世滴道组到城子河组沉积时期,三江地区逐渐由分割的断陷盆地演化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形成河流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体系。穆棱组沉积时期,三江地区仍为统一盆地,为(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沉积体系。古地理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存在多次海侵,海侵方向主要来自东部;张广才岭、大兴安岭、完达山地体为本区中生代的主要物源区;这一时期至少发生了5次显着的古气候突变事件,即晚侏罗世的干热事件、早白垩世的升温潮湿成煤事件、晚白垩世最早期的干热事件、晚白垩世早中期的升温潮湿事件、晚白垩世晚期的干旱事件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弧后扩张是该区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在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时期)盆地处于伸展裂陷阶段;早白垩世中期(城子河和穆棱组时期)为拗陷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第三纪,兴凯地体向北仰冲,导致盆地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使统一盆地遭受破坏,形成多个残留盆地。通过分析中生界烃源岩、储层等成藏条件,对本区各残留盆地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优选出依舒地堑汤原断陷、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和鸡西盆地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张姗[3](2007)在《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文中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在前侏罗纪兴安-内蒙造山带基底上发育陆相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除松辽盆地外,大庆探区外围还发育十余个中、小型盆地。本论文对大庆探区外围东部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特征及年代对比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东部早白垩世盆地形成演化的基本规律,对于深化东北地区基础地质、盆地地质研究、大庆探区外围盆地油气远景评价及勘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东北地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资料的系统总结,厘定了东部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地层序列,主要是鸡西群与龙爪沟群及其对比关系。明确了东部鸡西、勃利和虎林盆地的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充填序列,并认为古近系的虎林组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对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敦密断裂对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早白垩世盆地的分割破坏作用;确定了黑龙江省东部主要盆地形成时期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并具有复合盆地特征。
韩春花[4](2005)在《勃利盆地中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广泛的搜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对黑龙江省东部松辽盆地外围盆地之一的勃利盆地进行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包括黑龙江省东部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体系的演化,勃利盆地的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分布特征、盆地主要断裂与褶皱构造特征、黑龙江省东部盆地群隆升幅度规律分析、盆地内烃源岩层、储层与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构造对保存条件的影响与盆地内的资源潜力分析等。重点研究了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与鸡西群的划分与对比、勃利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区域隆升史,分析隆升幅度规律、用Matlab 编程实现蒙特卡罗法计算盆地内的油气资源量。
孙革,郑少林[5](2000)在《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之新见》文中认为在总结近二十年来有关我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研究诸多新发现与新进展的基础上 ,以生物化石为主要依据 ,以 "海相检验法”及国际性生物地层对比为标准 ,结合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新资料 ,对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提出了新的方案。文中还讨论了三叠系 -侏罗系界线、侏罗系 -白垩系界线及下白垩统 -上白垩统界线的划分以及辽西义县组的时代。同时 ,还首次报道了笔者等对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提出了对龙爪沟群时代及与鸡西群对比的新认识。
王公肃[6](1989)在《阜新盆地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文中研究说明 阜新盆地位于辽宁西部,是我国中生代重要聚煤盆地之一。盆地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露头良好。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981—1982年,我们对盆地内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和地层时代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表1)。
于希汉[7](1989)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龙爪沟群及其区域地层对比》文中指出本文在龙爪沟群三分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了八个岩性段:珠山组;云山组:含煤砂岩段,上部砂岩段,火山碎屑岩夹泥岩段,下部砂岩段;裴德组:泥岩段,含煤砂岩段, 火山碎屑岩段,砂砾岩段。根据与国外邻区典型生物地层对比的结果,含 Arctocephalites 层的裴德组泥岩段的时代为中—晚 Bathonian 期;含腕足层的云山组上部砂岩段的时代不晚于 Oxfordian 期;含双壳层的云山组含煤砂岩段的时代不晚于 Kimmeridgian 期。因此,龙爪沟群的时代应归属于中—晚侏罗世。
王五力[8](1987)在《论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早期阜新生物群》文中提出根据鱼、叶肢介、昆虫及其它门类古生物的研究,从广义的热河生物群中划分出阜新生物群,主要由 Kuyangichthys 类、Yanjiestheria 类和 Acan- thopteris 植物组合等组成。赋存于辽西沙海组和阜新组,内蒙古固阳组及相当层位中,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苏联远东和日本。狭义的热河生物群主要以 Lycoptera, Eosestheria,Ephemeropsis trisetalis 为代表,仅产于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中,分布于华北、东北、蒙古和外贝加尔。两个生物群的界线应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分界。
谷峰[9](1987)在《服务四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献给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渡过了25个春秋。在这短短的25年里,我们所的方向任务、人员组成、机构设置,随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她,经历了动荡的变化,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如今,已经形成了近300人的科研队伍,拥有64名高级研究人员,80名中级研究人员。
谢万华[10](1985)在《勃利煤田晚侏罗世滨海相群体双壳类化石及岩相古地理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勃利煤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跨依兰、桦南、勃利、七台河.宝清、密山等市县。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45公里。 煤田内晚侏罗世含煤地层厚3000多米,含可采煤层60余层。自下而上分为滴道、城子河、穆棱三组,统称鸡西群。主要岩性为灰一黑灰色中细砂岩,粉砂岩及煤层,局部为砾岩、粗砂岩。
二、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鸡西群及其生物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鸡西群及其生物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进展 |
1.1.1 白垩纪全球气候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2 古植物学方法在古气候与古CO_2研究中的应用 |
1.1.3 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研究进展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本文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植物化石角质层室内分析 |
3.1.1 化石材料 |
3.1.2 现生材料 |
3.2 孢粉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3.3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的统计 |
3.4 碳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莱阳组植物化石系统描述 |
4.1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4.1.1 木贼科Equisetaceae |
4.2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
4.2.1 掌鳞杉科Cherirolepidiaceae |
4.2.2 柏科Cupressaceae |
4.2.3 麻黄科Ephedraceae |
4.2.4 苏铁杉科Podozamitaceae |
第五章 植物化石的古地理意义 |
5.1 木贼类化石的古地理意义 |
5.2 掌鳞杉科化石的古地理意义 |
5.2.1 掌鳞杉科繁殖器官化石记录 |
5.2.2 拟南洋杉属化石分布 |
5.3 似枞属起源及古地理演化 |
5.4 麻黄属起源时间 |
第六章 莱阳盆地早白垩世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
6.1 概述 |
6.2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的方法 |
6.2.1 气孔比率法 |
6.2.2 光合气体交换模型 |
6.3 化石最近现生对应种 |
6.3.1 Pagiophyllum与Brachyphyllum最近现生对应种 |
6.3.2 Cupressinocladus最近现生对应种 |
6.4 气孔参数统计及计算 |
6.5 白垩纪早期古大气CO_2浓度的比较与分析 |
6.6 古大气CO_2浓度与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WeissertOAE) |
第七章 莱阳盆地古环境恢复 |
7.1 莱阳盆地植物大化石组合面貌及古环境 |
7.1.1 植物大化石组合特征 |
7.1.2 古环境重建 |
7.2 莱阳盆地孢粉化石及其古环境分析 |
7.2.1 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
7.2.3 莱阳组孢粉植物群重建 |
7.3 孢粉与大化石植物群的异同 |
7.4 莱阳盆地早白垩世植物组合与我国同时期植物群比较 |
7.5 古植物地理区系分析 |
7.5.1 植物大化石地理区系 |
7.5.2 孢粉植物地理区系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构造及其发育特征 |
2.3 三江地区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 |
3 盆地沉积特征研究 |
3.1 沉积相及类型 |
3.2 沉积特征 |
3.3 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 |
4 原型盆地研究 |
4.1 盆地成因机制与动力学背景 |
4.2 剥蚀量的恢复 |
4.3 原型盆地时空展布 |
5 岩相古地理特征 |
5.1 物源分析 |
5.2 古气候 |
5.3 古构造 |
5.4 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6 油气资源与勘探前景预测 |
6.1 古地理对烃原岩分布的控制 |
6.2 古地理对储层的控制 |
6.3 古地理对油气资源分布的控制 |
6.4 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3)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过程和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东部盆地早白垩世主要岩石地层单元描述 |
第一节 鸡西群岩石地层单元 |
第二节 龙爪沟群岩石地层单元 |
第三节 鸡西群与勃利盆地东缘龙爪沟群序列对比 |
第三章 东部主要盆地充填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
第一节 主要盆地中、新生代充填序列 |
第二节 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 |
第四章 主要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
第一节 东部主要盆地构造特征 |
第二节 东部盆地构造演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4)勃利盆地中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勘探历程 |
一、大地构造位置 |
二、勘探历程 |
第二节 区域构造背景 |
一、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二、中生代岩浆活动 |
三、区域断裂构造特征 |
第二章 充填层序及沉积体系演化 |
第一节 中生代地层 |
一、区域地层划分及对比概况 |
二、“龙爪沟群”与“鸡西群”的划分对比 |
第二节 中生代海侵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 |
一、中生代海侵特征 |
二、沉积体系演化 |
第三章 勃利盆地构造特征 |
第一节 盆地的基底性质及构造单元 |
一、盆地基底的性质 |
二、构造单元划分 |
三、各构造单元特征 |
第二节 主干断裂及盖层褶皱特征 |
一、主干断裂特征 |
二、沉积盖层褶皱构造 |
第三节 构造样式及盆地演化史 |
一、构造样式 |
二、盆地演化分析 |
第四章 盆地群区域隆升幅度分析 |
第一节 基本原理及方法 |
一、根据孔隙度-深度变化特征 |
二、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
三、镜质体反射率反演地层隆升史原理和方法 |
第二节 盆地群下白垩统区域隆升幅度规律 |
一、白垩纪以来隆升幅度计算 |
二、隆升幅度分析 |
三、勃利盆地分析 |
第五章 勃利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
第一节 油气源岩条件 |
一、油气源岩发育情况 |
二、油气源岩的地球化学指标 |
第二节 储集层与盖层条件 |
一、储集层条件 |
二、盖层条件 |
三、生储盖层组合特征 |
第三节 油气保存条件 |
一、油气保存条件 |
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
第六章 油气资源量估算及远景预测 |
第一节 蒙特卡罗法 |
一、蒙特卡罗法基本原理 |
二、蒙特卡罗法计算主要步骤 |
三、蒙特卡罗法估算油气资源量的优点 |
第二节 用蒙特卡罗法估算勃利盆地内资源量 |
一、计算公式与参数选择 |
二、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三节 勃利盆地油气潜力分析 |
一、初步分析 |
二、综合预测 |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5)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之新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几个重要地层界线的确定 |
1 三叠系-侏罗系 (T-J) 界线 |
2 侏罗系-白垩系 (J-K) 界线 |
3 白垩系上、下统 (K1-K2) 界线 |
三、几个重要地层问题的讨论 |
1 龙爪沟群的时代及与鸡西群的对比 |
2 辽西义县组时代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
四、黑龙江省东部龙爪沟群、鸡西群及其生物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莱阳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古生态特征[D]. 金培红. 兰州大学, 2018(11)
- [2]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D]. 吕超.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3]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与盆地构造演化[D]. 张姗. 吉林大学, 2007(03)
- [4]勃利盆地中生界地质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D]. 韩春花. 吉林大学, 2005(06)
- [5]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之新见[J]. 孙革,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 2000(01)
- [6]阜新盆地的侏罗系和白垩系[J]. 王公肃. 地层学杂志, 1989(02)
- [7]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龙爪沟群及其区域地层对比[A]. 于希汉.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 1989
- [8]论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早期阜新生物群[A]. 王五力.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 1987
- [9]服务四化建设,谱写新的篇章——献给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二十五周年[A]. 谷峰. 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 1987
- [10]勃利煤田晚侏罗世滨海相群体双壳类化石及岩相古地理意义[J]. 谢万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