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

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

一、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论文文献综述)

陈焕光[1](1989)在《络合滴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评述了1986年中至1988年6月间国内络合滴定分析的进展。内容包括评述、专著和理论研究,螯合剂,金属指示剂,仪器检测终点和自动滴定,掩蔽及应用。引用文献212篇

王钦振[2](1967)在《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文中认为 大量锡的测定通常多应用容量法,这是以用各种氧化剂把锡(Ⅱ)氧化成锡(Ⅳ)的反应为基础的。试样熔融或溶解以后,锡在溶液中呈四价状态,所以,在滴定前必须把它还原。根据现有资料,几乎都认为锡的络合滴定法只是间接的、基于在各种指示剂存在下,返滴过量的EDTA 的方法。曾试图在热的盐酸溶液(pH=1~2)

王锐[3](1985)在《银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文中研究表明 银是人们熟知的最古老的金属之一。古代大量用作钱币、饰物和器皿。近代则因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而成为现代工业重要的原料之一。由于世界银的产耗差一直较大,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国际市场银价的不断上涨,因而银的资源开发和生产受到国家重视。为了配合此项任务,对于银的分析方法也就相应地引起注意。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银的分离、富集手段和测定方法进行综合介绍以供参考。

曾燕[4](2014)在《电导法测定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电导率测定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水泥悬浮液(W/C=500)电导率连续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探查了影响水泥悬浮液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制备的水泥悬浮液温度为25℃,电导率测定周期仅为8min,电导率实验数据由计算机连续采集。本研究中选取含不同混合材种类和掺量的水泥,研究非水溶性混合材掺量对悬浮液电导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测定周期内的绝大多数时间点上,电导率与水泥熟料含量符合二次项数学模型,根据这个关系提出了测定水泥中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的方法。具体测定方法为:一是制备一系列已知混合材含量的水泥样品,并对其测定悬浮液电导率曲线。二是选取Tmax点(熟料含量与电导率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时间点)对应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熟料含量的回归方程。三是测定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电导率变化的曲线,用Tmax时间点上的电导率值带入回归方程,解出待测样品的熟料含量,则样品中的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Y=100—熟料(含石膏)(%)。本研究还开展了预水化程度、比表面积、熟料矿物组成等因素对水泥悬浮液电导率影响的实验,并且还研究了水泥悬浮液滤液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和变化的特点。其实验结果表明:预水化程度小于15%时,随预水化程度的上升,电导率下降幅度较小;预水化程度超过15%时,电导率下降幅度变大;预水化程度大于40%时,不同混合材含量试样的悬浮液电导率的差别逐渐减小。不同种类熟料的比表面积-电导率关系都可用线性模型描述,但有的样品更符合二次项的模型,用此关系可校正待测样品的电导率,同时还可以用于快速测定待测样品的比表面积。水泥熟料各主要矿物对悬浮液电导率均有贡献,单独水化时,对电导率贡献大小顺序为C3A>C4AF>C2S;熟料中C3S含量对悬浮液电导率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随着比表面积增加,其他矿物对悬浮液电导率的贡献也逐渐增大。在可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水泥悬浮液滤液中主要离子为Ca2+、Si4+和Al3+, Fe3+因浓度低而难以测出,换算成氧化物后,CaO浓度与悬浮液电导率之间存在相关系数非常高的线性关系,而CaO、SiO2’和Al203的浓度之和与悬浮液电导率同样存在非常良好的二次项非线性关系。

王平[5](2016)在《玉米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及其生物学效价评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中木质纤维素作为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随着畜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未来畜牧业用粮将占据整个粮食生产的50%,面对激烈的人畜争粮问题,开发新型碳水化合物原料替代传统能量原料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单胃动物生理及营养的需求,把秸秆中木质纤维素有效地降解成葡萄糖和低分子碳水化合物,作为单胃动物的能量饲料资源,为解决能量饲料的短缺奠定基础。本文采用低浓度低温化学—物理多重联合处理,并辅以酶解得到新型糖化秸秆,并对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效价进行评定。主要结果如下:(1)选择对于动物安全的NaOH、CaO、氨水、双氧水处理试剂,根据动物营养标准中家禽对Ca2+、Na+的需要量,确定NaOH和CaO的添加量。通过正交设计分别对2%NaOH+CaO、氨水、双氧水进行不同浓度、温度、时间、液固比处理玉米秸秆;结果显示,2%NaOH+CaO和双氧水处理组中各因素对酶解还原糖得率无显著影响(P>0.05)。各化学试剂最佳处理秸秆的条件分别为9%(w/w)CaO(上清液)+2%(w/w)NaOH以液固比11:1,80°C处理6 h;15%(v/w)氨水以液固比9:1,80°C处理12 h;4%(v/v)双氧水以液固比13:1,50°C处理4 h。通过单一和复合处理对比,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氨水处理酶解所得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CaO+2%NaOH和双氧水(P<0.05);2%NaOH+CaO与双氧水联合处理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比2%NaOH+CaO单独处理提高55.80%(P<0.05);氨水与双氧水联合处理秸秆酶解还原糖产量比氨水单独处理及2%NaOH+CaO与双氧水联合处理玉米秸秆所得酶解还原糖分别提高31.85%(P<0.05)和38.90%(P<0.05);以2%NaOH+CaO+双氧水+氨水+双氧水复合处理玉米秸秆,木质素降解率最高可达79.95%(P<0.05),酶解后还原糖含量达484.61 mg/g干物质。(2)为提高2%NaOH+CaO和双氧水联合处理玉米秸秆中木质素降解率及糖化率,采用响应面设计对2%NaOH+CaO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作用条件为:玉米秸秆以液固比13:1(mL/g)浸泡在15%(w/w)石灰上清液和2%(w/w)氢氧化钠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在84°C条件下保持6 h;随后添加3%(v/v)H2O2,在50°C条件下保持2 h;最后添加纤维素酶(32.3 FPU/g干物质)和木聚糖酶(550 U/g干物质),50°C摇床酶解48 h,获得最大还原糖产量为348.77 mg/g。与未处理酶解秸秆相比,化学处理酶解秸秆中还原糖产量提高126.42%(P<0.05),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提高40.08%(P<0.05),45.71%(P<0.05)和52.01%(P<0.05)。通过不同酶解方式对比分析,秸秆经化学处理后再经微生物发酵和酶解联合处理能进一步提高秸秆的降解率和还原糖产量(P<0.05)。利用扫描电镜对秸秆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化学处理后的秸秆表面致密的木质素被破坏,使纤维素维管束暴露,并形成许多“孔穴”,比表面积增大。经康氏木霉发酵和酶解后,纤维素维管束被分解成碎片。(3)为进一步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解糖化,采用膨化、微波和超声波进行物理处理,以切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间的氢键,使纤维素的结晶结构破坏,聚合度降低。结果表明,化学和物理复合处显著提高酶解效率(P<0.05)。膨化和超声波处理使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晶度降低显著(P<0.05)。扫描电镜对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膨化+超声波+化学联合处理秸秆的大部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去除,纤维素维管束完全暴露,并且纤维素被侵蚀。本研究得出以膨化+超声波+化学(碱性双氧水)复合处理秸秆最佳,预处理秸秆酶解后还原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为426.23 mg/g、7.47%、3.59%和2.55%,可以用作单胃动物的饲料资源。(4)通过对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分析,膨化+超声波+化学(碱性双氧水)预处理秸秆最佳糖化pH为4.3,最佳温度为50°C。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最佳糖化条件为酶解时间82.08 h、液固比10:1、纤维素酶量32.30 FPU/g、木聚糖酶量50 U/g(包含在纤维素酶中),总还原糖含量达到最高,预测结果为572.77 mg/g干物质,与试验值560.09 mg/g基本一致。(5)通过对不同秸秆中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酶解能够去除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而且酶解秸秆中氨基酸含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强饲法得出糖化秸秆的表观代谢能为4.85 MJ/Kg;利用差量法测定糖化秸秆在日粮中添加4%、8%和12%时,分别得出的表观代谢能为15.9 MJ/kg、15.7 MJ/kg和14.3 MJ/kg,并测得8%酵母菌发酵秸秆的表观代谢能值为8.45 MJ/kg。糖化秸秆表观代谢能显著高于玉米13.56 MJ/kg,可以作为能量原料替代部分玉米,此结果为后期糖化秸秆在肉鸡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6)为研究糖化秸秆在日粮中适宜的添加比例及生物秸秆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各项指标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的雌性AA肉仔鸡250只,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两个阶段进行饲养。前期250只鸡,按体重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后期选择250只体重相近的鸡,分组与前期相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基础日粮中添加4%的糖化秸秆(ME按15.9 MJ/kg计),试验2组:基础日粮中添加8%的糖化秸秆(ME按15.7MJ/kg计),试验3组:日粮中添加12%的糖化秸秆(ME按14.3 MJ/kg计),试验4组:日粮中添加8%的糖化秸秆(ME按4.85 MJ/kg计),调整各组各项营养指标与对照组平衡。结果表明:在饲养试验前期,饲料中添加4%、8%和12%糖化秸秆对肉鸡适口性和采食量无影响;添加4%和8%(高油)糖化秸秆对肉鸡日增重无影响,而8%和12%添加量使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P<0.05)。在饲养试验后期,随着糖化秸秆的添加量增加,采食量显著增加,以12%添加量组采食量最高(P<0.05)。饲料中添加4%、8%、12%和8%高油糖化秸秆,使肉鸡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47%、7.97%(P<0.05)、6.49%(P<0.05)和15.49%(P<0.05),其中8%高油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在肉鸡饲养试验前期,4%和8%糖化秸秆对干物质、能量、粗蛋白、脂肪、钙和磷的代谢率无影响(P>0.05),但添加12%糖化秸秆使能量和粗蛋白代谢率显著降低(P<0.05),并使鸡排泄物变稀。在饲养试验后期,添加4%、8%和12%糖化秸秆对干物质、能量、粗蛋白、粗脂肪、钙、磷和NDF代谢率无影响(P>0.05),对十二指肠和回肠中淀粉酶活和蛋白酶活无影响(P>0.05),但使盲肠淀粉酶活和蛋白酶活降低(P<0.05)。12%糖化秸秆显著降低前期回肠和盲肠及后期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通过PCR-DGGE指纹图谱比较分析发现,除试验前期8%高油糖化秸秆添加组回肠和后期8%、12%和8%高油糖化添加组十二指肠中微生物与对照组相似性小于50%外,其它各饲养阶段和各肠段与对照组微生物相似性均大于50%,说明添加糖化秸秆能较好地维持微生物的平衡和多样性。在饲养前期和后期添加4%、8%和12%糖化秸秆对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各肠段相对长度无影响(P>0.05)。试验前期,添加糖化秸秆对肠胃相对比重无影响(P>0.05)。在后期阶段,添加4%、8%和12%糖化秸秆降低腺胃、肌胃、空肠和心脏相对比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8%高油肝脏和胰腺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肉鸡后期添加糖化秸秆对心脏、腺胃、肌胃和空肠发育有影响。添加4%、8%和12%糖化秸秆对胸肌和腿肌亮值和黄值及胸肌熟肉率无影响,但显著降低了胸肌的红值(P<0.05)和腿肌熟肉率(P<0.05);12%糖化秸秆显著降低了腿肌红值(P<0.05);8%高油组胸肌红值和腿肌黄值显著降低(P<0.05)。12%糖化秸秆使胸肌和腿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并显著提高胸肌剪切力。这说明添加糖化秸秆降低肌肉红度、腿肌熟肉率和滴水损失,提高肌肉嚼劲。血清学分析表明,在试验前期和后期糖化秸秆添加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12%糖化秸秆组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添加糖化秸秆使肉鸡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在肉鸡饲养前期添加4%糖化秸秆对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无影响(P>0.05);在肉鸡后期添加4%和8%的糖化秸秆对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无影响(P>0.05);后期12%糖化秸秆显著降低绒毛长度和增加隐窝深度(P<0.05)。从绒毛形态观察发现,添加糖化秸秆使肠绒毛变宽。肉鸡后期8%高油组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而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并出现肠绒毛破损和凌乱现象。在试验前期饲料中添加4%糖化秸秆每只鸡经济效益提高0.12元。在试验后期,饲料中添加4%、8%、12%和8%(高油)糖化秸秆代,分别每只增加利润为0.7、1.28、0.76和1.89元。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在肉鸡前期添加4%糖化秸秆,在肉鸡后期添加4-12%糖化秸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总之,通过物理、化学和酶解多重联合处理得到肉鸡代谢能值较高的糖化秸秆,经过肉鸡饲养试验表明,在单胃动物饲粮中替代谷物类饲料是经济可行的,为糖化秸秆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冉慧慧[6](2006)在《小麦全粉中Cd~(2+)、Cu~(2+)、Pb~(2+)及NO3~-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微波能用于分析试样的干燥灰化和消解已是一项广泛采用的成熟技术,并且在化妆品分析中微波技术用于消解样品已有部颁标准。微波萃取(Microwave-assistedExtraction Mae)则是在80年代后期问世的一项分离新技术,适于从各种固体、半固体试样中提取有机分析物。微波消解具有分解速度快,试剂用量少,污染小、空白值低等优点,尤其是对易挥发元素的测定更显优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中限量元素含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要求分析速度更快,样品预处理工作正向着省时、省力、低廉、减少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系统化、规范化、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微波溶样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样品前处理的传统方法,如干法灰化和湿法消解等,消解过程操作繁琐,试剂耗用量大,耗时长,大量试剂的挥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消解过程中待测组分易损失,影响其准确测定。微波消解和萃取仪虽然克服了以上缺点,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一般的监测站点不能负担,造成一些常规的检测工作不能进行。传统的重金属和硝酸根的标准检测办法都是原子吸收法和镉柱还原法,这些方法操作繁琐,基体干扰严重,空白值高,且需要用标准溶液作标准曲线。 本文选择南阳彩色小麦:灰麦、蓝麦、大紫、小紫为样品,采用普通家用微波炉作为消解仪和萃取仪。选择微波消解作为Cd2+、Cu2+、Pb2+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了微波消解条件对样品消解效果的影响,如酸体系、微波消解功率、消解时间及酸用量的选择等。研究表明,HNO3-H2SO4、HNO3-HClO4和HNO3-HClO4-H2SO4三种常用微波消解体系中,HNO3-HClO4-H2SO4体系具有较好的消解效果。样品取样量为1g左右(精确到0.0001g),消解完全并达到最佳消解效果情况下,混酸耗用量为9.00ml,用时35~40min,消解后溶液可达到澄清、透明、无色。分别用PXSJ-216型离子分析仪配套镉离子选择性电极、铜离子选择性电极、铅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测定,Cd2+测定的最低检出限为2.056×10-4mg·L-1,线性范围为0.015mg·L-1~100.0mg·L-1,相对标准偏差在1.7%~4.8%之间,回收率在85.0%~101.0%之间:Cu2+测定的最低检出限为1.025×10-4mg·L-1,线性范围为0.032mg·L-1~65mg·L-1,相对标准偏差在1.1%~2.6%之间,回收率在85.0%~101.0%之间:Pb2+测定的最低检测限为9.894×10-3mg·L-1,

殷晋尧,周锦帆[7](1991)在《电化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中“电化学分析”第二篇和“离子选择电极”第三篇评述文章,它第一次将上述两课题合并为“电化学分析”课题。它对1987~1990年间(其中离子选择电极为1989~1990年)国内电化学分析的进展作了全面评述。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极谱与伏安分析、溶出分析、化学修饰电极、液-液界面电化学、色谱电化学与流动注射分析检测、光谱电化学、离子选择电极、库伦分析及其他分析方法

周园[8](2005)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Li-Mn-Oxide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盐湖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内蒙都广泛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盐湖,这些盐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无机盐类资源,其中在青海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巨大。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盐湖锂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的加紧进行,其下游高值化锂产品的研究开发显得极为迫切。由于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高、输出功率大、可快速充放电、循环性能优越、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工作温度范围宽、自放电小、无电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等优点,锂离子二次电池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电器产品。锂离子电池巨大的市场,为青海盐湖锂资源的高值开发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先进的电池必须以先进的材料为基础,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是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LiCoO2、LiNiO2、LiMn2O4及其改性化合物,目前商品化的正极材料主要是LiCoO2,但钴资源储量有限,价格昂贵,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寻找钴酸锂的替代产品已成为必然。LiMn2O4优点在于:1) 锰资源丰富,尤其是我国锰资源储量居世界各国前列;2) 价格便宜;3) 无毒、污染小;4) 用尖晶石相LiMn2O4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工作电压高,安全性好,成本低廉;5) 由于已在一次电池中广泛使用,电池行业易于接受,且回收再利用问题已基本解决。因此尖晶石相LiMn2O4被认为是LiCoO2的最佳替代材料。当前,影响LiMn2O4性能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点,即Mn2+溶解流失、Jahn-Teller效应引起的晶体结构相变、电解液的分解和钝化膜的形成,高温(>55℃)条件下容量衰减过快。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利用Co、Cr、Al、Ni、Cu等与Mn离子半径近似的低价阳离子掺杂、提高Li、O化学计量比或以F、S等阴离子掺杂,或是采用B2O3、SiO2、LiCoO2、C等化合物进行表面包覆的表相修饰方法。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建立了一条新的尖晶石Li-Mn-Oxide合成方法——低温半固相合成法,利用便宜易得的原料,通过湿法混合工艺,使固相物料与液相物料捏合混合,形成固液共存的混合物料,有效保证了物料的混合均匀程度,克服了纯固相混合的不均匀性和纯液相及浆料混合的溶剂处理量大、工艺复杂等缺点。利用TG-DTG、XRD、FTIR、SEM等手段对合成反应过程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新型低温半固相法在280℃低温下就可合成出尖晶石Li-Mn-Oxide;480℃可合成出纯

任朝华[9](2013)在《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高矿化度、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发“绿色”的、具有良好抗盐性能的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势在必行,尽快完善室内合成和基础性能研究,实现产品的工业化应用,这些均将具有积极地现实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重点对设计和合成的一类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活性、在固体表面的吸附性能以及在超/低渗透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类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3-(N-烷基乙二胺)-2-羟丙基磺酸钠(简称为SADHPS),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1H核磁共振技术对它们的组成与分子结构进行了检测和表征,使用铁氰化钾的化学滴定法对各产物的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各产物结构明确,纯化后得到超过98%的高纯度产物。通过表面张力法测定了系列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纯水溶液中的临界胶团浓度cmc,并计算出了在空气-纯水界面上的饱和吸附量Γmax、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限占有面积Amin s、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pC20、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临界胶团浓度时的表面压πcmc、标准吸附自由能ΔGad 0 和标准胶束化自由能ΔGmic 0 等参数,并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各参数进行了对比。通过半经验量子化学的方法计算得到SADHPS分子头基电荷的平方q2为0.2082~0.3877,此值要明显大于烷基甜菜碱CnBe和烷基醚醇CnE8的对应值(分别为0.0245~0.0735和0~0.0531),表明SADHPS在等电点处极性基并非中性,而是带有弱的负电性,其两性性质不太明显。由于SADHPS分子头基具有较长的链,占有有效空间较大,使得SADHPS各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极限占有面积As要明显大于传统的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系列表面活性剂SADHPS能够在纯水和高矿化度的模拟水中稳定存在,它们降低原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曲线呈“L”型,一定时间后达到界面张力的平衡值。长链表面活性剂达到平衡界面张力的时间较长;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越大,可以缩短到达平衡界面张力的时间。设计并筛选出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MS-14和S-13可以与不同矿化度的模拟水样匹配,并且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具有降低两组不同性质的油水界面张力到超低的能力。系列表面活性剂SADHPS在石英砂和两种不同性质油砂表面的吸附情况研究表明,水溶液中,饱和吸附量与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呈线性关系,疏水链越长,饱和吸附量越低;无机盐的加入增加了吸附量;升温是放热过程,使吸附量降低;吸附量随着溶液体系pH值的改变而改变。系列表面活性剂SADHPS在石英砂和油砂表面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的单分子层模型。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MS-14和S-13等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规律亦符合Langmuir型吸附,但在油砂上则以多分子层的方式进行吸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S-型曲线描述,在油砂上的吸附量要明显大于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用吸附模型对单分子层吸附过程和多分子层吸附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以静电作用和形成氢键为主的多种作用力促进了吸附的发生。依据室内岩心驱替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佳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MS-14。对MS-14在超低渗透油田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的先导性试验研究,在7个月的实施期内,注入液的驱替压力降低了 20%,油井日产液量和日产油量的平均值分别增加了 12.15%和29.19%,含水率下降了 12.08%,实施表面活性剂驱的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9.49,显示出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丰达明[10](1981)在《电分析化学在我国冶金和环保分析中应用近况》文中研究表明 电分析化学的发展可追溯到近二百年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到电分析化学的"复兴"。据国外统计1000名分析工作者中仪器分析的应用情况,电分析化学的普及率达74%。我国分析化学杂志历年发表的文章中,电分析化学占15—20%。由此也可见电分析化学在现代分析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电分析化学在我国环保和冶金分析中的应用近况作一简单述评,但在叙述中也力求能反映电分析化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动向。

二、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论文提纲范文)

(4)电导法测定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合材种类、应用的历史和现状
        1.1.1 水泥混合材
        1.1.2 通用硅酸盐水泥混合材发展状况
    1.2 目前混合材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3 混合材测定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国外测定水泥中混合材含量方法概况
        1.3.2 国内测定水泥中混合材含量方法概况
    1.4 水泥浆体非常早期水化的研究进展
    1.5 混合材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1.6 电导法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1.6.1 电导及电导率
        1.6.2 电导法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泥悬浮液电导率测定
    2.1 水泥悬浮液电导率测定系统简介
        2.1.1 系统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2.1.2 测定条件及方法
    2.2 实验
        2.2.1 原料的选用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样品电导率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水泥悬浮液电导率—时间的典型曲线
        2.3.2 典型不同混合材掺量下水泥悬浮液电导率变化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中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的测定
    3.1 实验
        3.1.1 与熟料含量—电导率最大复相关系数时间点确立
        3.1.2 绘制工作曲线
    3.2 单掺混合材样品测试方法应用
    3.3 复掺混合材样品测试方法应用
    3.4 方法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水泥悬浮液电导率的因素研究
    4.1 水泥预水化程度对水泥悬浮液电导率的影响
        4.1.1 实验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1.3 本节小结
    4.2 水泥比表面积对水泥悬浮液的电导率影响
        4.2.1 实验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本节小结
    4.3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对水泥悬浮液电导影响
        4.3.1 实验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3 本节小结
    4.4 水泥悬浮液化学组成对电导率的影响研究
        4.4.1 实验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3 本节小结
第五章 实际应用——因比表面积不同而进行的电导率值校正
    5.1 实验
    5.2 校正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玉米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及其生物学效价评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开发秸秆资源的迫切性
    2 秸秆资源用于饲料开发的可行性及难点
        2.1 木质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性
        2.2 秸秆木质纤维素处理方法及研究进展
        2.3 预处理木质纤维素用于动物饲料的局限性及研究进展
    3 本研究意义、目标及开展内容
        3.1 本研究意义及目标
        3.2 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浓度低温化学处理对玉米秸秆的降解及酶解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氧化钙+2%氢氧化钠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2.2 氨水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2.3 双氧水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2.4 单一和复合化学处理对秸秆中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氧化钙+2%氢氧化钠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3.2 氨水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3.3 双氧水处理对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3.4 单一和复合化学处理对秸秆中木质纤维素和酶解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热化学复合处理加微生物发酵和酶解对玉米秸秆木质素降解及糖化效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处理条件响应面分析
        2.2 不同化学处理对玉米秸秆主要组成成分的影响
        2.3 不同化学处理对秸秆pH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4 微生物发酵和酶解对还原糖产量的影响
        2.5 双氧水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表皮组织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3.1 最佳处理条件响应面分析
        3.2 不同化学处理对玉米秸秆主要组成成分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处理对秸秆pH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4 微生物发酵和酶解对还原糖产量的影响
        3.5 双氧水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表皮组织形态的影响
    4.结论
第四章 理化与酶解的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和还原糖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物理和化学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2.2 不同物理和化学复合处理对玉米秸秆总糖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表皮组织形态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晶形态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物理和化学处理对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晶形态影响
        3.4 不同处理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4 结论
第五章 预处理玉米秸秆糖化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酶学特性分析
        2.2 单因素条件对预处理秸秆糖化效果的影响
        2.3 最佳糖化条件响应面分析
    3 讨论
        3.1 酶学特性分析
        3.2 最佳糖化条件分析
    4 结论
第六章 理化预处理秸秆经糖化及酵母发酵后肉鸡表观代谢能和营养价值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与日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化学成分分析
        2.2 不同秸秆表观代谢能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秸秆化学成分分析
        3.2 直接法和差量法对不同秸秆代谢能分析
    4 结论
第七章 糖化秸秆生物学效价评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分组
        1.3 试验日粮
        1.4 饲养管理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鸡日粮和糖化秸秆表观代谢能分析
        2.2 糖化秸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3 糖化秸秆对肉鸡营养物质代谢率的影响
        2.4 糖化秸秆对肉鸡后期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5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2.6 糖化秸秆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2.7 糖化秸秆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2.8 糖化秸秆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9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绒毛组织形态的影响
        2.10 糖化秸秆对肉鸡粪便的影响
        2.11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12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3.1 糖化秸秆表观代谢能验证分析
        3.2 糖化秸秆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3 糖化秸秆对肉鸡营养物质代谢率的影响
        3.4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3.5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3.6 糖化秸秆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3.7 糖化秸秆对肉鸡肉品质的影响
        3.8 糖化秸秆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9 糖化秸秆对肉鸡肠道绒毛组织形态的影响
        3.10 糖化秸秆对肉鸡粪便的影响
        3.11 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小麦全粉中Cd~(2+)、Cu~(2+)、Pb~(2+)及NO3~-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微波技术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1.1.1 微波消解的原理
        1.1.2 微波消解系统
        1.1.3 微波溶样的方法
        1.1.4 微波消解条件的选择
        1.1.4.1 微波功率和消解时间的选择
        1.1.4.2 消解体系的种类和比例的选择
    1.2 微波溶样技术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1.3 微波加热萃取技术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1.3.1 微波萃取的原理
        1.3.2 微波萃取的优缺点
        1.3.3 微波萃取技术的应用
    1.4 离子选择性电极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4.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
        1.4.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1.4.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应用
    1.5 重金属元素镉、铜、铅及硝酸盐对生物体的作用及毒性
    1.6 镉的分析方法进展
        1.6.1 国标GB/T5009.15-2003中食品镉的测定方法
        1.6.2 其他分析方法
    1.7 铜的分析方法进展
    1.8 铅的分析方法进展
    1.9 硝酸根的分析方法进展
    1.10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微波消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小麦面粉中的微量镉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电极的校准
        2.1.3 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
        2.1.3.1 样品的微波消解
        2.1.3.2 样品的测定
        2.1.3.3 结果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消解体系的选择
        2.2.2 底液的选择
        2.2.3 溶液酸度的选择
        2.2.4 离子强度调节剂用量的选择
        2.2.5 干扰试验
        2.2.6 测定结果和精密度及回收率
        2.2.7 电极法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对比
        2.2.8 方法检出限
        2.2.9 线性范围
    2.3 小结
第三章 微波消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小麦面粉中的微量铜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1.1 主要仪器
        3.1.1.2 主要试剂
        3.1.2 电极的校准
        3.1.3 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
        3.1.3.1 样品的消解
        3.1.3.2 样品的测定
        3.1.3.3 结果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消解体系的选择
        3.2.2 底液的选择
        3.2.3 溶液酸度的选择
        3.2.4 离子强度调节剂用量的选择
        3.2.5 干扰试验
        3.2.6 测定结果和精密度及回收率
        3.2.7 电极法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对比
        3.2.8 方法检出限
        3.2.9 线性范围
    3.3 小结
第四章 微波消解-离子选择性电极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小麦面粉中的微量铅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电极的校准
        4.1.3 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
        4.1.3.1 样品的微波消解
        4.1.3.2 样品的测定
        4.1.3.3 结果计算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消解体系的选择
        4.2.2 底液的选择
        4.2.3 溶液酸度的选择
        4.2.4 离子强度调节剂用量的选择
        4.2.5 干扰实验
        4.2.6 测定结果精密度及回收率
        4.2.7 电极法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对比
        4.2.8 方法检出限
        4.2.9 线性范围
    4.3 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浸提-离子选择性电极已知添加法快速测定小麦面粉中的硝酸根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仪器的校准
        5.1.3 样品的前处理及测定
        5.1.3.1 样品的微波浸提
        5.1.3.2 样品溶液的制备和测定
        5.1.3.3 结果计算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浸提液的选择
        5.2.2 浸提方法的选择
        5.2.3 浸提液浓度的选择
        5.2.4 微波功率、浸提时间和固液比的选择
        5.2.5 底液的选择
        5.2.6 溶液酸度的选择
        5.2.7 样品测定结果及精密度
        5.2.8 干扰实验
        5.2.9 方法检出限
        5.2.10 线性范围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Li-Mn-Oxide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1.1.1 电池发展历史简介
        1.1.2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程
        1.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
        1.1.2.2 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
        1.1.2.3 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趋势
    1.2 锂离子电池介绍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1.2.3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
        1.2.4 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
    1.3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尖晶石Li-Mn-Oxide研究进展
    2.1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概述
    2.2 尖晶石Li-Mn-Oxide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尖晶石Li-Mn-Oxide的充放电机理
        2.2.2 影响尖晶石Li-Mn-Oxide性能的关键因素
        2.2.3 改进尖晶石Li-Mn-Oxide性能的措施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材料物理表征与化学组成分析方法
    3.1 本工作中用作材料的物理表征与元素分析仪器及工作参数
        3.1.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1.2 差热-热重(TG-DTA)
        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1.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1.5 粒度分析
        3.1.6 锂元素含量分析
        3.1.7 微量杂质元素含量分析
    3.2 材料中锰、钴含量测定
        3.2.1 测定方法
        3.2.2 试剂与溶液
        3.2.3 试验方法
        3.2.4 条件试验讨论
        3.2.5 本工作样品中锰、钴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
        3.2.6 方法准确度试验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半固相法合成富锂尖晶石Li-Mn-Oxide材料
    4.1 前言
        4.1.1 高温固相合成法
        4.1.2 Sol—gel法(溶胶—凝胶法)
        4.1.3 Pechini法及简化的Pechini法
        4.1.4 微波法
        4.1.5 共沉淀法
        4.1.6 燃烧法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合成
        4.2.2 样品化学组成分析
    4.3 低温半固相法合成纯相尖晶石Li-Mn-Oxide反应机制研究
        4.3.1 前期反应阶段(60℃前)
        4.3.2 吸附水和结晶水的脱除阶段(60℃~240℃)
        4.3.3 尖晶石锰酸锂Li-Mn-Oxide生成阶段
        4.3.4 热力学重结晶阶段
    4.4 低温半固相法合成样晶的电池性能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氛自对流焙烧工艺制备尖晶石Li-Mn-Oxide
    5.1 采用气氛自对流焙烧工艺制备钴掺杂富锂尖晶石Li-Mn-Oxide的依据
    5.2 气氛自对流焙烧工艺制备尖晶石Li-Mn-Oxide
        5.2.1 工艺流程的设计
        5.2.2 原料的选择
        5.2.3 混合设备的选用和设计
        5.2.4 干燥设备的设计
        5.2.5 焙烧设备的设计与选材
        5.2.5.1 焙烧炉的设计
        5.2.5.2 焙烧托盘的材质选择
    5.3 工艺参数的制定
        5.3.1 干料混合
        5.3.2 湿料捏混
        5.3.3 干燥
        5.3.4 焙烧
    5.4 气氛自对流焙烧工艺制备尖晶石Li-Mn-Oxide
        5.4.1 合成
        5.4.2 化学组成分析
        5.4.3 物理性能表征
        5.4.4 材料相关电池性能测试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在学期间专利申请情况
在学期间承担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活性剂及其发展
        1.1.1 表面活性剂
        1.1.2 表面活性剂发展概况
    1.2 表面活性剂分类及合成概况
        1.2.1 表面活性剂分类
        1.2.2 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应用
        1.2.2.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2.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2.2.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2.2.4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2.2.5 其它表面活性剂
    1.3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概况
        1.3.1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1.1 按正电荷中心分类
        1.3.1.2 按照链接方式分类
        1.3.1.3 按照氨基和磺酸基数目分类
        1.3.1.4 按照亲水基和疏水链数目分类
        1.3.2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2.1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概况
        1.3.2.2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1.4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
        1.4.1 表面活性
        1.4.2 洗涤能力和刺激性
        1.4.3 抗盐性能
        1.4.4 生物降解性能
        1.4.5 配伍性
    1.5 问题的提出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2.1.1 药剂和仪器
        2.1.2 合成原理方法与步骤
        2.1.2.1 中间体N-烷基乙二胺的合成
        2.1.2.2 终产物N-烷基乙二胺磺酸盐的合成
    2.2 产物结构表征
        2.2.1 表征手段
        2.2.2 产物结构分析
        2.2.2.1 分析仪器
        2.2.2.2 待测样品的纯化
        2.2.2.3 有机元素分析
        2.2.2.4 红外光谱分析
        2.2.2.5 ~1H MMR分析
    2.3 产物含量测定
        2.3.1 药剂和仪器
        2.3.2 反应原理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和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活性
    3.1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研究
        3.1.1 SADHPS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1.1.1 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3.1.1.2 实验
        3.1.2 理论基础
        3.1.3 结果与讨论
        3.1.3.1 SADHPS的cmc和γ_(cmc)
        3.1.3.2 SADHPS的pC_(20)
        3.1.3.3 SADHPS的A_(min)~s
        3.1.3.4 SADHPS的ΔG_(ad)~0和ΔG_(mic)~0
    3.2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研究
        3.2.1 实验
        3.2.2 低/超低界面张力的理论基础
        3.2.3 结果与讨论
        3.2.3.1 系列SADHPS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
        3.2.3.2 含SADHPS复配体系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
    3.3 小结
        3.3.1 SADHPS在空气-水体系的表面活性
        3.3.2 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动态行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4.1 前言
        4.1.1 吸附作用
        4.1.2 表面电荷和吸附双电层
    4.2 吸附规律研究
        4.2.1 等温吸附模型及方程
        4.2.2 吸附能的贡献
    4.3 吸附热力学参数
    4.4 实验
        4.4.1 试剂及仪器
        4.4.2 实验方法
        4.4.2.1 溶液浓度的测定
        4.4.2.2 吸附量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石英砂上的吸附性能
        4.5.1.1 SADHPS的吸附性能
        4.5.1.2 SADHPS复配物的吸附性能
        4.5.1.3 SADHPS及其复配物在石英砂上的吸附性能比较
        4.5.2 油砂上的吸附性能
        4.5.2.1 SADHPS的吸附性能
        4.5.2.2 SADHPS复配物的吸附性能
        4.5.2.3 SADHPS及其复配物在油砂上的吸附性能比较
        4.5.3 石英砂和油砂上的吸附性能比较
        4.5.3.1 SADHPS的吸附性能
        4.5.3.2 SADHPS复配物的吸附性能
    4.6 吸附机理初探
        4.6.1 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机理
        4.6.2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的吸附机理
    4.7 小结
        4.7.1 石英砂上的吸附
        4.7.2 油砂上的吸附
        4.7.3 吸附性能比较及吸附机理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及其体系的驱油性能
    5.1 驱油理论基础
    5.2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
    5.3 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及其应用前景
        5.3.1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能
        5.3.2 表面活性剂驱的应用前景
    5.4 室内模拟效果与评价
        5.4.1 试剂及仪器
        5.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4.3 结果与讨论
        5.4.3.1 注入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5.4.3.2 注入表面活性剂及其浓度对驱替压力的影响
        5.4.3.3 天然岩心驱替性能
    5.5 矿场实施效果与评价
        5.5.1 油藏性质
        5.5.2 基本认识和措施
        5.5.3 实施目的和施工设计
        5.5.4 实施效果和分析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内容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待研究内容及不足之处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及其成果
附录(APPENDIX)

四、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论文参考文献)

  • [1]络合滴定分析[J]. 陈焕光. 分析试验室, 1989(04)
  • [2]用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J]. 王钦振.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6)
  • [3]银的分离富集与测定[J]. 王锐. 分析试验室, 1985(01)
  • [4]电导法测定非水溶性混合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曾燕. 广西大学, 2014(03)
  • [5]玉米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及其生物学效价评定的研究[D]. 王平.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4)
  • [6]小麦全粉中Cd~(2+)、Cu~(2+)、Pb~(2+)及NO3~-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D]. 冉慧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06(04)
  • [7]电化学分析[J]. 殷晋尧,周锦帆. 分析试验室, 1991(04)
  • [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Li-Mn-Oxide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周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 2005(06)
  • [9]氨基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任朝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1)
  • [10]电分析化学在我国冶金和环保分析中应用近况[J]. 丰达明. 化学传感器, 1981(04)

标签:;  ;  ;  ;  ;  

直接络合滴定法测定焊料中的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