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独特型抗体在鼠体内诱导产生口蹄疫病毒中和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阁,吴英,程安春,汪铭书,朱德康,贾仁勇,刘马峰,陈舜,赵新新,杨乔,张沙秋,黄娟,刘韵雅,张玲,于艳玲[1](2020)在《禽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疱疹病毒主要包括α疱疹病毒亚科的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BDV)和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作为疱疹病毒家族的成员,禽疱疹病毒基因组庞大,存在多个复制非必需区,可容纳多个外源基因的插入,是表达其他禽类病原抗原基因的理想载体。总结了禽疱疹病毒的构建方法、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并对MDV、IBDV和DEV三种禽疱疹病毒的不同重组病毒疫苗免疫效果评价进行归纳,旨在为畜禽传染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黎瑞巧[2](2019)在《猪E3泛素连接酶ASB8负向调节先天性免疫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天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感染病毒的核酸,这些受体通过不同的衔接蛋白将信号传递给IκB激酶(IκB kinases,IKKs),包括经典IKKα、IKKβ及其必需的调节亚基NEMO以及非经典TANK结合激酶-1(TBK1)和IKKi,用于激活转录因子NF-κB和IRF3/7信号传导途径,以诱导细胞因子、I型干扰素(IFN)和IFN刺激基因(ISGs)的产生,发挥细胞内抗病毒效应。泛素化是调节细胞内蛋白降解和功能修饰的一种关键途径,在调控IFN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猪呼吸困难、流产、死胎及严重的免疫抑制,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发展。PRRSV引起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诱导足量的IFN的表达。我们通过分析PRRS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E3泛素连接酶锚蛋白重复序列和SOCS蛋白8(Ankyrin repeat and SOCS box containing protein-8,ASB8)在PRRSV感染后显着上调,但对其功能的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ASB8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和对IFN通路的影响,挖掘ASB8的细胞内互作及修饰蛋白,明确其互作修饰细节,了解ASB8在PRRs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揭示PRRSV逃避宿主先天性抗病毒免疫的新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SB8参与多种病毒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RNA病毒(PRRSV,Se V,PRV,EMCV)和DNA病毒(HSV和PCV2)感染后均上调了ASB8的表达。(2)ASB8对IFN信号通路和PRRSV增殖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ASB8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Se V诱导的IFNβ,ISRE和NF-κB启动子活性。荧光定量结果表明ASB8显着抑制poly(I:C)、Se V和VSV诱导的IFNβ及下游基因(CCL5和CXCL10)的转录,促使Se V和VSV病毒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此外,ASB8过表达促进PRRSV的增殖,ASB8干扰后可以抑制PRRSV的增殖。免疫共沉淀(Co-IP)和免疫荧光实验证实了ASB8与PRRSV非结构蛋白Nsp1α之间的互作关系。而且当ASB8和Nsp1α共转后,对IFNβ和NF-κB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泛素化检测发现ASB8介导Nsp1αK63位的泛素化修饰,这种修饰作用是SOCS结构域依赖性的,而且ASB8能增强Nsp1α蛋白的稳定性。(3)ASB8与激酶复合物的互作调控:在ASB8互作蛋白质谱分析中发现ASB8与IKKβ,热休克蛋白70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10B(LRRC10B)存在互作。Co-IP和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确认了ASB8能够与IKKβ的结合,同时发现ASB8也与NEMO存在互作。这种互作导致IKKβ发生K48位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从而抑制P65和IκBα的磷酸化和NF-κB的产生。此外,当ASB8与激酶复合物(IKKα/β/NEMO和TBK1/IKKi)共转染细胞时发现ASB8可以被激酶IKKβ,TBK1和IKKi磷酸化。质谱分析和ASB8磷酸化突变体转染实验表明,IKKβ催化ASB8 31位丝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且ASB8的磷酸化对于NF-κB的抑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Co-IP实验发现ASB8还与激酶TBK1和IKKi存在互作,并催化TBK1和IKKi激酶发生K48位泛素化修饰和降解,使IRF3磷酸化水平下降,进一步抑制IFNβ的产生。(4)LRRC10B参与ASB8与激酶复合物的互作:RNA病毒(PRRSV,Se V,TGEV)感染能够诱导LRRC10B的表达,而且LRRC10B能显着抑制Se V和VSV感染细胞中NF-κB及IFNβ的产生。此外,LRRC10B参与了ASB8和激酶(IKKβ,TBK1和IKKi)之间的相互作用。综上,我们的研究发现了PRRSV Nsp1α通过劫持宿主E3泛素连接酶ASB8,促进Nsp1αK63连接的泛素化并增强Nsp1α的稳定性,从而促进了PRRSV增殖。ASB8通过与激酶(IKKβ,TBK1和IKKi)互作并被激酶磷酸化,介导激酶的K48位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IFN信号通路。LRRC10B参与了ASB8与激酶间的互作及PRRs先天性免疫通路的调控。我们的发现丰富了PRRSV造成免疫抑制的理论认识,也为先天性抗病毒免疫提供了新机制。
王立珍[3](2019)在《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纳米抗体Nb6抗病毒感染的研究》文中提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是一种以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疾病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是目前造成全球养猪业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PRRSV以高变性、免疫抑制、持续性感染及抗体依赖性增强为特征,现有疫苗的群体保护力较低,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PRRSV非结构蛋白Nsp9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在不同毒株间高度保守,被认为是抗PRRSV药物的一个重要靶标。在先前的研究中,本实验室成功制备出一株PRRSV Nsp9特异性纳米抗体Nb6,并且证明细胞内表达的Nb6可以显着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的复制。然而,由于纳米抗体不能有效穿过细胞膜,因此不能进入细胞达到抗病毒的作用。因此,制备安全、有效和无细胞毒性的细胞内递送系统对于提高Nb6的抗病毒活性至关重要。细胞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CPPs)是一类含有约5-30个氨基酸的短肽,可以通过直接易位或内吞作用等方式进入细胞内,且不会引起细胞毒性。目前,CPPs已经被用作向细胞内递送各种货物的工具,例如质粒DNA,siRNA,蛋白质,病毒,成像剂和其他各种纳米颗粒等。TAT蛋白(HIV-1 trans-activator)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反式激活因子,是最早被报道的CPPs。目前已有关于TAT与纳米抗体融合蛋白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其具有显着的抗癌效果,并有望被开发为新型抗癌药物。然而,关于CPPs在PRRSV防控中的应用尚未有研究报道。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TAT-Nb6融合蛋白,对其穿膜及抗PRRSV功能进行验证,并对Nb6的抗病毒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抗PRRSV纳米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纳米抗体穿膜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利用原核表达表达系统获得TAT-Nb6融合蛋白。通过Overlap PCR扩增获得TAT-Nb6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1b中,构建pET-21b-TAT-Nb6重组表达质粒。该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IPTG诱导后,获得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TAT-Nb6融合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复性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TAT-Nb6,并通过ELISA方法验证了TAT-Nb6与PRRSV Nsp9重组蛋白具有很强的结合力。然后将TAT-Nb6分别加入到MARC-145细胞和PAMs细胞的培养基中,与细胞进行共孵育,并利用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内TAT-Nb6的量。实验结果表明,TAT能够介导纳米抗体Nb6进入两种细胞,并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随后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发现TAT-Nb6浓度≤30μM时对两种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我们进一步验证了TAT-Nb6在猪体内的穿膜能力,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TAT-Nb6在所有的收集的组织中都有分布。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原核表达的TAT-Nb6融合蛋白不仅可以与PRRSV Nsp9重组蛋白发生互作,同时具有进入细胞的能力。2.TAT-Nb6抗PRRSV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病毒感染实验来研究TAT-Nb6的抗PRRSV功能。结果表明,TAT-Nb6可以抑制PRRSV基因1型(GZ11-G1)与2型(SD16、JX-A1、GD-HD、VR-2332)毒株在MARC-145细胞系或原代PAM细胞上的增殖,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发现TAT-Nb6对PRRSV的抑制效果在不同毒株间存在差异。为了初步探索Nb6抗PRRSV的机制,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寻找Nb6与Nsp9的结合区域。结果表明,Nb6与Nsp9互作位点位于Nsp9羧基端的两个不连续区域:Nsp9aa454-551和Nsp9aa599-646。进一步对Nsp9 aa 454-646氨基酸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基因1型不同毒株间同源性达到92.2%-100%,2型毒株间达到92.7%-100%,而两种基因型之间同源性只有77.7-81.3%。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TAT-Nb6融合蛋白,该蛋白能够进入到PRRSV感染的细胞内,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具有开发为抗PRRSV新型药物的潜力。同时对Nb6抗PRRSV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抗PRRSV纳米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尼悦,党安坤,田召芳,王晓玲[4](2016)在《高新技术疫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疫苗已成为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基因工程苗、合成肽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苗、核酸疫苗等许多高新技术疫苗逐渐应用到疫苗生产中。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方法研究开发兽用新型疫苗是21世纪的主导方向,本文主要对高新技术疫苗研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做以综述。
魏冰[5](2016)在《两种Th表位合成肽对O型口蹄疫病毒合成肽疫苗免疫增效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偶蹄动物因感染FMDV(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可引起口蹄疫,它是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疾病。自研究该病毒以来,共发现A、O、C、亚洲Asia1、南非SAT1、南非SAT2和南非SAT3七种不同FMDV血清型,由于其病毒传播途径为接触性传播,FMDV的变异频率较高,现有FMDV疫苗的免疫效力不高,世界范围内对于FMDV的防治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本实验尝试性的借鉴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于疫苗佐剂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病毒表位分析软件,预测并设计了两组Th表位合成肽,并通过动物性实验研究其是否能够增强FMDV合成肽抗原的免疫效力,以及不同大小和片段的Th表位对免疫动物抵抗病毒能力的增强效果的差异性。本实验利用NCBI网站表位数据库及DNAMAN 7.0的同源性比对,设计出分别位于FMDV VP1结构和3D非结构蛋白上的两段Th表位(T细胞表面受体),并将该两段肽串联。利用疫苗乳化技术分别将短肽与串联肽加入到FMDV合成肽抗原中制成FMDV乳化型合成肽疫苗,分别皮下注射6-8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并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VP1抗体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CD4+/CD8+细胞分型、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等试验方法对两种Th表位合成肽的免疫增效作用做出评价。ELISA-VP1实验结果表明:Th3D与Th3D+Th VP1表位合成肽的添加能显着增强猪O型口蹄疫病毒合成肽疫苗二免后14 d、21 d时血清中VP1抗体OD值(P<0.05);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小鼠二次免疫后,Th 3D与Th3D+Th VP1表位肽的添加能够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IL-4水平(P<0.05),而Th3D+Th VP1表位合成肽极显着的降低了小鼠IL-10水平(P<0.01);Th3D与Th3D+Th VP1组的病理组织切片生发区均出现炎症反应,白髓面积明显增大,且不同程度的增加了T淋巴细胞增殖率;Th3D+Th VP1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最高达36.21%,最低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的23.495%。本研究对比了两组Th表位合成肽对猪O型口蹄疫抗原合成肽的免疫增强效果,可为FMDV疫苗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另外,本实验证明Th3D与Th3D+Th VP1表位合成肽的添加能够诱导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为FMDV的防治、治疗以及3D蛋白与VP1蛋白的研究提供有力素材,具有实践和研究价值。
袁霏[6](2016)在《CpG-ODN/Poly(I:C)核酸缓释佐剂对REV亚单位/DNA疫苗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是一种可引起感染鸡只产生免疫抑制和网状细胞瘤的RNA病毒,感染REV后的鸡只由于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受到显着抑制从而易于感染其它疾病,这给养鸡业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REV感染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利用亚单位疫苗或DNA疫苗防制该病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措施,但提高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免疫保护反应也是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本课题利用CpG ODN/Poly(I:C)制备成新型核酸缓释佐剂,分别与REV亚单位疫苗抗原/DNA疫苗抗原联合免疫接种雏鸡,探讨了它们对两种疫苗免疫保护反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从REV病毒感染细胞中扩增获得囊膜蛋白gp90基因,分别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gp90和DNA真核表达载体PVAX1-gp90。构建的pET-32a-gp90表达载体转化至Rosseta(DE3)菌体内,经IPTG诱导获得高表达的重组蛋白产物,利用SDS-PAGE和REV单抗介导的Western blot进行目的蛋白的鉴定分析,经镍柱纯化和蛋白定量后用作接种抗原。构建的DNA真核表达载体PVAX1-gp90用脂质体Lipo3000瞬时转染至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哺乳动物细胞(BHK-21),用REV单抗介导的IFA分析其在细胞内表达,定量后用作DNA接种抗原。将CpG ODN与Poly(I:C)制备成核酸缓释佐剂,分别与上述制备的亚单位疫苗抗原和DNA疫苗抗原联合免疫雏鸡,加强免疫两次,使用美国IDEXX公司的REV抗体检测试剂盒动态监测雏鸡血清抗体,并结合攻毒试验分析对接种鸡只的免疫保护效果。此外,利用病毒中和试验分析诱导的抗血清对REV病毒特异性中和作用。结果表明,经PCR扩增得到大小为918 bp的目的基因,原核表达后获得大小为51Kd的重组蛋白,该蛋白能够与REV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所构建的DNA真核重组表达载体PVAX1-gp90能够分别在BHK-21和CEF细胞中表达,以上结果显示抗原制备成功。用制备的核酸缓释佐剂分别联合接种雏鸡后显示(1)CpG佐剂与gp90重组蛋白接种雏鸡后可以诱导雏鸡产生显着增高的REV血清抗体,抗体阳性率可达到100%;而Poly(I:C)佐剂虽没有显着提高鸡只的血清抗体滴度和鸡只抗体阳性率,但两种核酸缓释佐剂却都能显着增强亚单位疫苗抗原的抗病毒作用,显着降低REV攻毒所造成的致病作用(包括病毒血症百分率和疫苗反应抑制)。(2)CpG缓释佐剂和CpG+Poly(I:C)缓释佐剂均能增强DNA真核质粒PVAX1-gp90的抗体滴度和抗体阳性率,均能够显着降低REV攻毒导致的病毒血症。(3)体外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疫苗接种获得的不同滴度的血清抗体能够中和一定剂量的病毒,这种中和作用与血清抗体稀释度和病毒剂量高低呈相关性;IFA结果显示鸡血清抗体免疫球蛋白Ig能够直接结合CEF中的病毒粒子。结论:CpG-ODN缓释佐剂可以显着增强RE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原的抗体反应,并对接种鸡只起到完全的保护作用。Poly(I:C)缓释佐剂虽不能显着增加REV亚单位疫苗的抗体反应,但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接种鸡只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单一使用CpG-ODN缓释佐剂与联合使用CpG-ODN和Poly(I:C)缓释佐剂均能显着提高REV DNA疫苗抗原的免疫保护反应,但二者没有显着差异。
王寅彪[7](2015)在《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伪狂犬病(PR)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其病原体伪狂犬病病毒(PRV)是一种猪的疱疹病毒,分类学命名为猪疱疹病毒I型(Suid herpesvirus1)。猪是PRV的传染源和自然贮存宿主,感染后表现为发热、仔猪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大中猪出现呼吸道症状等临床特征。消化道、呼吸道、精液、胎盘及空气等是PRV的主要传播途径。PRV对于口鼻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具有非常强的嗜性;其基因组是大小约为150kb的线性双链DNA,编码70-100余种蛋白。2011年底,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多个省份许多使用Bartha-K61疫苗免疫猪场爆发了疑似PR的疫病,发病猪出现高温(40-42°C)、食欲不振、咳嗽、腹泻并伴随有系统性神经症状,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病毒分离等实验证实引起这场疫病爆发的源头是变异的PRV病毒,这对PR的防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本研究对河南省及周边部分省份PRV的流行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和分子进化分析;表达了PRV新流行毒株的gE蛋白和gB蛋白并制备了单抗,以期建立的PRV抗原抗体ELISA检测方法和制备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能在PRV鉴别诊断和免疫抗体水平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血清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PRV gE抗体阳性率在2012年升高至38.0%,2013年仍居高不下(31.3%)。种猪群阳性率为36.3%,育肥后期(19-25周龄)阳性率高达59.3%,后备种猪阳性率为23.8%。在2013年检测的347个猪场中,猪场阳性率为83.6%,其中豫北猪场阳性率最高为93.8%。这些数据表明PR在河南省呈严重流行态势。基于分离的12株PRV新流行株的gE、gB和gC基因开展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新流行株处于独立的进化分支,与国内早期PRV分离株和其它新流行株进化关系较近,与Bartha疫苗株进化关系较远。为建立针对PRV新流行毒株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我们表达了PRV新流行株(汤阴株)的gE蛋白和gB蛋白。其中gE蛋白为可溶表达,gB蛋白为包涵体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纯化的gE蛋白和gB蛋白分别建立了gE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gE-ELISA)和gB抗体检测的间接ELISA(gB-ELISA)方法。gE-ELISA与商品化试剂盒gpI-ELISA(IDEXX)的符合率为88.76%;特异性(DSP)为79.15%;敏感性(DSN)为94.03%。gB-ELISA与商品化试剂盒gB-ELISA(IDEXX)的符合率为93.14%;DSP为77.78%;DSN为93.64%。在检测的66个阳性场中,阳性活跃场占95.5%,阳性稳定场占4.5%。在PRV gE抗体阴性样品中,gB抗体阳性率占到了94.9%。制备了针对gE蛋白和gB蛋白上具有免疫优势的表位的单抗并建立了单抗阻断ELISA检测方法。gE单抗阻断ELISA(blocking gE-ELISA)与商品化试剂盒gpI-ELISA的符合率为94.10%;DSP为89.90%;DSN为96.18%。gB单抗阻断ELISA(blocking gB-ELISA)与商品化试剂盒gB-ELISA的符合率为94.07%;DSP为85.37%;DSN为95.90%;两种单抗阻断ELISA较间接ELISA在符合率、特异性和敏感性三方面性能均有所提高。在检测的72个阳性场中,阳性活跃场占95.8%,阳性稳定场占4.2%。在PRV gE抗体阴性样品中,gB抗体阳性率占到了98.0%,与间接ELISA结果相符合;说明各个猪场采用的常规疫苗免疫诱导产生了gB抗体,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PRV的感染或流行。同时我们利用gE蛋白或gB蛋白高免猪血清IgG及特异性单抗酶标物,以NP-40处理的PRV病毒抗原为检测靶标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并制备了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以gE高免猪血清IgG建立的夹心ELISA和试纸均只与PRV野毒抗原反应,不与gE缺失疫苗株和正常BHK-21细胞对照反应;可检测到的病毒样品的最低检测限约为105.0TCID50/0.1mL左右。以gB高免IgG建立的夹心ELISA和试纸可同时与PRV野毒抗原和gE缺失的疫苗株反应,不和正常BHK-21细胞对照反应。本研究中的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将为河南省PRV的流行和进化关系提供参考;建立的间接和单抗阻断ELISA可用于区分疫苗免疫抗体与野毒感染抗体,并为PRV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评价提供手段;建立的检测PRV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和制备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能够直观简便地进行PRV野毒感染的检测和疫苗质量评估。因此,本研究为我国PR的净化提供了抗原、抗体快速检测的方法。
于颖[8](2015)在《高致病性PRRSV诱导仔猪胸腺的损伤机制及PRRSV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控》文中研究指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的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该病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并引起育肥猪和仔猪的呼吸障碍。1987年,美国首先报道该病,1996年我国首次分离并报道该病。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2006年5月,高致病性PRRS(HP-PRRS)从我国南方地区开始爆发,主要表现为发病猪群的“三高”,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HP-PRRS的爆发导致我国养猪业损失巨大。许多研究表明,PRRSV变异毒株对中枢及外周免疫器官的噬性显着增强,除能引起胸腺严重萎缩外,还能导致外周免疫器的出血、坏死、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并伴随细胞凋亡现象。目前,PRRS/HP-PRRS的防控仍然是兽医病毒学及免疫学界的难题,感染宿主对PRRSV/HP-PRRSV的免疫应答仍不清楚。PRRSV/HP-PRRSV感染猪抗体产生较早且抗体滴度较高,但早期产生的抗体难以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的感染,甚至发挥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帮助病毒对机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HP-PRRSV感染诱导仔猪胸腺内自噬与凋亡情况,探讨HP-PRRSV对仔猪胸腺的损伤机制;研究PRRSV经典及变异毒株弱毒疫苗抗HP-PRRSV的作用机理;通过使用PRRSV GP5的抗独特型抗体调控机体的免疫网络,研究PRRSV感染与机体免疫网络的关系;探索PRRSV单克隆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的免疫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机体对PRRSV的免疫反应机制及免疫调控机制奠定基础。1、PRRSV感染引起胸腺内细胞的自噬和凋亡的研究细胞死亡是被周密调控的一系列复杂过程。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方式,用于维持机体自身平衡和内环境稳定,该过程受基因严格调控。自噬,也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它是将受损的细胞器及大分子物质依赖溶酶体降解供机体重新利用的过程。很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并存,它们在调控细胞死亡的过程中通路相互关联,互为调控。胸腺作为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既介导细胞免疫,又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场所。PRRSV感染可造成体内及体外培养细胞的凋亡及体外感染细胞的自噬现象,然而,HP-PRRSV感染引起仔猪胸腺萎缩,在萎缩的胸腺内细胞自噬情况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技术,研究HP-PRRSV感染仔猪胸腺诱导胸腺细胞的自噬与凋亡情况;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阐明HP-PRRSV感染仔猪胸腺内病毒感染细胞、凋亡细胞与自噬细胞的关系,鉴定发生自噬细胞的类型。实验结果显示:HP-PRRSV感染仔猪的胸腺内,既存在细胞自噬现象,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自噬既可发生于病毒感染的细胞,也发生于病毒未感染细胞;发生自噬的细胞为CD14+细胞及胸腺上皮细胞,而占有胸腺中细胞总数85-90%的T细胞没有发生自噬,而发生了凋亡。2、PRRSV不同毒株弱毒疫苗对HP-PRRSV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自2006年HP-PRRS在我国爆发以来,PRRSV疫苗在猪场中普遍使用。然而,由于PRRSV的免疫机制目前尚不清晰,PRRSV疫苗的选择及使用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临床上流行的毒株以变异毒株为主,但经典PRRSV弱毒疫苗在使用中安全性较高,并对HP-PRRSV有交叉保护性,在临床上也被广泛使用。因此,本实验选用PRRSV经典株弱毒疫苗CH-1R株及变异毒株弱毒疫苗Hu N4-F112毒株免疫断奶仔猪,使用变异毒株HP-PRRSV Hu N4攻毒后,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病毒载量、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探讨不同毒株弱毒疫苗对变异毒株的免疫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CH-1R、Hu N4 F112免疫的仔猪均有效的抵御HP-PRRSV的感染,二者在临床症状、眼观剖检变化、肺脏及胸腺的病理变化都明显优于HP-PRRSV攻毒组。然而,同Hu N4 F112免疫组相比,CH-1R组在疫苗免疫期膜蛋白抗体水平及HP-PRRSV感染后血清病毒载量都存在明显差异。PRRSV诱导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主要是以膜蛋白抗体为主,Hu N4 F112免疫猪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在体外能有效阻止HP-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本研究中,CH-1R免疫组与Hu N4 F112感染组在攻毒后血清病毒载量差异是否与同源毒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有关需进一步研究。3、PRRSV GP5抗独特型抗体影响PRRSV弱毒疫苗的使用效果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感染了PRRSV的猪体内可产生两种不同的针对GP5的抗独特型抗体,这两种抗独特型抗体可影响PRRSV感染猪的带毒状态。本实验目的是使用PRRSV GP5抗独特型抗体对机体进行免疫调控,观察抗独特型抗体对PRRSV弱毒疫苗的使用效果。实验猪群分别接种PRRSV GP5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Mab2-5G2及自身抗独特型抗体,然后用CH-1R弱毒苗连续免疫两次,最后HP-PRRSV攻毒,每次操作时间间隔是14天。检测指标包括:观察临床症状、胸腺及肺的病理变化、血清中的病毒含量、细胞因子IFN-γ、IL-2/4/10及血清抗PRRSV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探讨PRRSV抗独特型抗体对CH-1R弱毒苗的调控效果。实验结果显示,PRRSV抗独特型抗体降低了PRRSV弱毒苗的使用效果,诱导机体在病毒感染之前产生较高水平的IL-4及较低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猪群与同型对照猪群相比,病毒感染后体温较高且持续时间长,感染早期血清病毒含量较高。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当机体PRRSV抗独特型抗体存在时,频率较高地进行疫苗的接种可能对猪群带来一定的风险性。4、PRRSV单克隆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免疫学特性研究MAb2-5G2是PRRSV GP5的抗独特型抗体,即“内影像”分子,能有模拟抗原表位而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应用价值有待开发;而单链抗独特型抗体分子量小、没有毒性且易于穿入组织细胞又容易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较抗独特型抗体优势明显。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经过复性后的原核表达MAb2-5G2 sc Fv具备MAb2-5G2的生物学功能,对MAb2-5G2 sc Fv的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发现:分别用MAb2-5G2v、sc Fv连续免疫兔子制备的抗血清能够与彼此的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且二者的抗血清能够抑制HP-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本实验进一步研究MAb2-5G2sc Fv的免疫学特性,使用MAb2-5G2及其sc Fv接种实验仔猪,结合PRRSV弱毒疫苗的使用,观察二者对弱毒疫苗使用效果的影响。实验猪群首先免疫接种PRRSV GP5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Mab2-5G2或Mab2-5G2Sc Fv,然后接种一次CH-1R弱毒苗,最后接种HP-PRRSV,观察临床症状、胸腺及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病毒感染后血清病毒载量及血清抗PRRSV膜蛋白抗体水平。实验结果显示,MAb2-5G2 sc Fv保留了Mab2-5G2模拟GP5抗原的免疫学特性,二者在病毒感染后均较快地诱导机体产生了针对PRRSV膜蛋白的抗体,提高了HP-PRRSV感染仔猪的的成活率。
陈佳宁[9](2015)在《层粘连蛋白受体作为猪瘟病毒吸附受体的鉴定》文中认为病毒是结构简单的微生物,无完整的代谢酶系统,需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自身物质从而完成自身生命周期。病毒囊膜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成分——细胞受体的相互结合则是一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起始,并决定了病毒感染的种属范围和组织嗜性。尤为重要的是,病毒囊膜蛋白与相应细胞受体的结合位点往往成为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因此,针对病毒受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在多个国家均有流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近年来,随着对CSFV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了大量与该病毒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并探讨了其机理,但针对CSFV细胞受体的研究尚属空白。迄今,仅有硫酸乙酰肝素(Heparin Sulfate,HS)被鉴定为CSFV的吸附受体。该分子亦广泛分布于CSFV非易感细胞表面,因此,我们推测CSFV一定存在其它尚未发现的细胞受体,并采取一系列方法筛选细胞受体。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针对大量猪源膜蛋白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来筛选可能参与CSFV感染的膜蛋白。该筛选发现了多个CSFV潜在受体分子。其中,层粘连蛋白受体(Laminin receptor,Lam R)已被鉴定为多种病原体的细胞受体,我们选择该蛋白进行后续研究。激光共聚焦分析显示,该蛋白与CSFV在细胞膜高度共定位。免疫共沉淀试验说明该蛋白与CSFV囊膜糖蛋白Erns存在特异性相互作用。一系列抑制试验显示,抗Lam R蛋白抗体、可溶性Lam R和Laminin蛋白均可显着抑制CSFV的复制,并且该抑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我们以表达Lam R的慢病毒感染PK-15细胞,构建稳定表达Lam R的细胞系。CSFV在该细胞系的复制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细胞系。我们利用吸附试验说明Lam R蛋白在CSFV吸附阶段发挥功能,Lam R过表达细胞系较对照细胞系吸附病毒粒子数显着增多。我们进一步探讨了HS与Lam R的关系,结果显示,Lam R蛋白和HS互相协同,帮助病毒吸附。该现象在SK6细胞尤为明显。但Lam R的表达与CSFV的组织嗜性并无明显相关性,而其被沉默后也不影响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BVDV的复制。综上所述,我们利用si RNA文库对重要的猪源膜蛋白基因进行筛选,并通过一系列抑制试验、吸附试验确定Lam R为CSFV的又一吸附受体,该分子与已知受体HS相互协同,帮助CSFV感染。
张轶岭[10](2014)在《BmCPV受体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感染家蚕中肠细胞,从而导致家蚕发生中肠型脓病。为了查明BmCPV的受体,探讨BmCPV入侵家蚕细胞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用抗BmCPV病毒粒子、结构蛋白VP7和病毒基因组S1节段编码的sORF抗体,综合采用Co-IP、VOPBA、pull-down等3种常用的病毒受体筛选方法以及PVDF膜上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筛选了与BmCPV相互作用的中肠组织细胞(膜)蛋白,通过质谱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10种候选受体蛋白,分别是受体型鸟苷酸环化酶(Receptor type guanylyl cyclase, Gcy),阿片结合蛋白(opioid-bindingprotein, OBP),衔接蛋白(Adaptor protein, AP),BMKETTIN(BMKT),钙网蛋白(Calreticulin, CRT),网格蛋白(Clathrin, CLAT),核输入蛋白(Importin alpha, IPOA),整合素β (Integrin beta, ITGB),酪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protein kinase Src64B-like,BmSRC),激活蛋白激酶受体(Receptor for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C, RACK)。BmCPV特异性地感染家蚕中肠组织,受体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可能与病毒组织特异性感染有关。因此,本研究调查了筛选出的10种候选受体蛋白基因在5龄家蚕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选取的10个基因在家蚕5龄幼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的受体候选基因在同一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不尽相同,其中OBP基因在中肠组织中特异性高水平表达,推测BmCPV感染组织特异性不仅受受体组织特异性影响,也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为进一步鉴定BmCPV候选受体蛋白基因的功能,本研究根据每个基因的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3种序列特异性siRNA,在家蚕BmN培养细胞和家蚕个体水平研究了沉默候选受体基因对BmCPV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BmN培养细胞中,通过转染siRNA沉默AP、CRT、CLAT、ITGB和RACK基因后,BmCPV VP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均下调90%以上;在家蚕幼虫中,通过注射siRNA抑制BMKT、CLAT、IPOA、ITGB和BmSRC基因表达,感染BmCPV48h后,BmCPVVP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均下调90%以上。由此推测上述基因的编码产物可能为BmCPV受体复合物的成员之一,在BmCPV入侵过程中承担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鉴定候选受体,构建了AP、CLAT、ITGB和RACK候选受体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载体,用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别制备了多克隆小鼠抗体;抗体封闭实验结果显示,在BmN培养细胞中,相对于对照组,100μg/mL和300μg/mL浓度的抗候选受体蛋白抗体,均能使BmCPV VP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进一步证实了上述4种候选受体蛋白为BmCPV受体复合物的成员之一的可能性。翅原基是研究昆虫器官发育的模式器官。为了探讨家蚕器官发育的调节机制,本研究通过比较蛋白组学和比较转录组学的方法,同时开展了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调控研究。采用shotgun蛋白组学研究和MS测序的方法测定了家蚕幼虫,蛹和成虫期翅原基的蛋白组;分别从家蚕幼虫、蛹和成虫三个时期的翅原基或翅中鉴定出241、218和223种蛋白,其中139个为三个时期共表达蛋白。此外,在这三个时期还分别有55、37和43个特异表达的蛋白。对三个时期鉴定出来的蛋白进行的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表明它们可能参与了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等几大功能类。通过对三个时期翅原基鉴定出来的蛋白表达异同的分析,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调控的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家蚕翅原基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对家蚕幼虫(5龄第5天)和蛹(化蛹第7天)翅原基及成虫期(羽化第1天)的翅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对原始数据去除低值序列后的的三个不同发育时期的clean data分别为35973346、41374988和37243758个reads,每个reads的平均长度为89.25bp,数据有效率为72.14%。三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基因数量分别为11563、11414和11642个。GO富集(P≤0.05)分析显示,与幼虫期相比,蛹期、蛾期上(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229(220)、251(225)个GO term上;与蛹期相比,蛾期上(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238(198) GO term上。差异基因KEGG富集(P≤0.05)分析结果显示,与幼虫期的翅原基相比,蛹期、蛾期上(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72(34)、94(35)个KEGG通路上(P≤0.05);与蛹期相比,蛾期上(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113(24) KEGG通路上。RNA-seq结果中随机选取9个基因,用qRT-PCR检测其在家蚕幼虫,蛹和成虫翅原基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被测基因差异变化倍数与RNA-Seq数据结果略有差异,但总体的趋势一致,表明本次高通量测序结果是可靠的。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家蚕翅原基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抗独特型抗体在鼠体内诱导产生口蹄疫病毒中和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独特型抗体在鼠体内诱导产生口蹄疫病毒中和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1)禽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活载体疫苗概述 |
2 禽疱疹病毒载体疫苗预防禽病毒性疾病的优势与缺陷 |
3 禽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构建 |
3.1 重组活载体疫苗基本原理 |
3.2 禽疱疹病毒载体的构建方法 |
3.2.1 同源重组 |
3.2.2 细菌人工染色体 |
3.2.3 Fosmid多片段拯救系统 |
3.2.4 CRISPR/Cas9系统 |
3.3 外源基因在禽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中的表达及评价 |
3.4 禽疱疹病毒重组载体疫苗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
4 禽疱疹病毒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
4.1 以MDV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4.2 以ILTV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4.3 以鸭肠炎病毒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活疫苗 |
5 展望 |
(2)猪E3泛素连接酶ASB8负向调节先天性免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PRRSV简介 |
1.1.1 PRRSV的分子学特征 |
1.1.2 PRRS病毒感染性和复制周期 |
1.1.3 PRRSV的受体 |
1.2 PRRSV蛋白在调节I型 IFN中的作用 |
1.2.1 Nsp1α蛋白 |
1.2.2 Nsp1β蛋白 |
1.2.3 Nsp2蛋白 |
1.2.4 Nsp4蛋白 |
1.2.5 Nsp11蛋白 |
1.2.6 N蛋白 |
1.3 泛素化在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 |
1.3.1 先天免疫反应 |
1.3.2 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 |
1.3.3 不同连接类型泛素化的功能 |
1.3.4 泛素化在不同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1.4 病毒使用E3泛素连接酶来干扰宿主免疫反应 |
1.4.1 病毒编码E3泛素连接酶以拮抗抗病毒反应 |
1.4.2 病毒劫持宿主E3泛素连接酶来促进自身复制 |
1.4.3 宿主E3泛素连接酶抑制病毒复制 |
1.5 本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猪E3泛素连接酶ASB8的克隆与表达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细胞、病毒、载体、实验动物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的复苏培养 |
2.3.2 荧光定量PCR鉴定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2.3.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变化 |
2.3.4 流式细胞术鉴定基因蛋白水平变化 |
2.3.5 ASB8基因克隆 |
2.3.6 猪ASB8蛋白原核表达 |
2.3.7 鼠抗猪ASB8多克隆抗体制备 |
2.4 实验结果 |
2.4.1 PRRSV在3D4/21细胞上增殖 |
2.4.2 转录组分析PRRSV感染后E3泛素连接酶的表达 |
2.4.3 病毒感染诱导ASB8表达上调 |
2.4.4 猪ASB8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2.4.5 GST-ASB8蛋白表达及抗体制备 |
2.5 分析与讨论 |
2.5.1 PRRSV感染导致E3泛素连接酶的差异变化 |
2.5.2 病毒感染影响ASB8的表达 |
2.5.3 ASBs家族蛋白功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猪ASB8对PRRSV增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病毒、载体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3.3 荧光定量PCR |
3.3.4 细胞转染 |
3.3.5 SiRNA干扰 |
3.3.6 病毒滴度(TCID50)测定 |
3.3.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3.3.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IFNβ水平 |
3.3.9 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 |
3.3.10 间接免疫荧光 |
3.3.11 泛素化实验 |
3.3.12 Nsp1α突变体的构建 |
3.4 实验结果 |
3.4.1 过表达ASB8促进PRRSV的增殖 |
3.4.2 干扰ASB8抑制PRRSV的增殖 |
3.4.3 ASB8负向调控IFNβ和NF-κB信号通路 |
3.4.5 ASB8促进VSV和SeV的增殖 |
3.4.6 ASB8与PRRSV Nsp1α存在互作 |
3.4.7 ASB8与Nsp1α共同抑制IFN-β和NF-κB信号通路 |
3.4.8 ASB8促进Nsp1αK63位泛素化 |
3.4.9 ASB8促进Nsp1α的稳定性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ASB8促进PRRSV的增殖 |
3.5.2 ASB8负向调节IFN通路 |
3.5.3 ASB8介导PRRSV Nsp1α的泛素化修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B8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及其互作修饰关系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病毒和载体 |
4.2.2 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及转染 |
4.3.2 质谱筛选ASB8的互作蛋白 |
4.3.3 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 |
4.3.4 间接免疫荧光 |
4.3.5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4.3.6 小牛碱性磷酸酶处理实验 |
4.3.7 质谱分析ASB8磷酸化位点 |
4.3.8 磷酸化突变体的构建 |
4.4 实验结果 |
4.4.1 质谱分析ASB8互作蛋白 |
4.4.2 ASB8与IKKβ和 NEMO存在互作 |
4.4.3 ASB8靶向IKKβ负调节NF-κB信号传导途径 |
4.4.4 ASB8被IKKβ和TBK1/IKKi激酶磷酸化 |
4.4.5 质谱分析IKKβ对ASB8磷酸化位点 |
4.4.6 ASB8诱导IKKβ发生K48位连接的泛素化 |
4.4.7 ASB8诱导IKKβ的降解 |
4.4.8 ASB8磷酸化是IKKβ泛素化的先决条件 |
4.4.9 ASB8与TBK1/IKKi存在互作 |
4.4.10 ASB8抑制IRF3的磷酸化 |
4.4.11 ASB8介导TBK1和IKKi K48位的泛素化和降解 |
4.5 分析与讨论 |
4.5.1 ASB8介导激酶(IKKβ,TBK1和IKKi)K48位泛素化和降解 |
4.5.2 ASB8被激酶(IKKβ,TBK1和IKKi)磷酸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RRC10B是参与ASB8与激酶互作的脚手架蛋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细胞、病毒和载体 |
5.2.2 主要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LRRC10B基因克隆 |
5.3.2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5.3.3 细胞培养 |
5.3.4 转染及接毒 |
5.3.5 相对荧光定量PCR |
5.3.6 SiRNA干扰 |
5.3.7 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 |
5.3.8 间接免疫荧光 |
5.4 实验结果 |
5.4.1 猪LRRC10B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5.4.2 病毒感染后LRRC10B的表达 |
5.4.3 LRRC10B负向调节IFN通路 |
5.4.4 LRRC10B参与ASB8与IKKβ的互作 |
5.4.5 LRRC10B参与ASB8与TBK1/IKKi的互作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LRRC10B表达受病毒感染的影响 |
5.5.2 LRRC10B介导蛋白质相互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纳米抗体Nb6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PRRSV的概述 |
1.1.2 PRRSV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3 PRRSV感染与机体免疫应答 |
1.1.4 PRRSV疫苗的研究进展 |
1.1.5 PRRSV非结构蛋白Nsp |
1.2 纳米抗体的研究进展 |
1.2.1 纳米抗体的概述 |
1.2.2 纳米抗体(VHH)的结构特征 |
1.2.3 纳米抗体的特性 |
1.2.4 纳米抗体在病毒中的应用 |
1.3 细胞穿膜肽研究进展 |
1.3.1 细胞穿膜肽的发现 |
1.3.2 细胞穿膜肽的穿膜机制 |
1.3.3 细胞穿膜肽的应用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纳米抗体NB6穿膜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质粒、菌株与细胞 |
2.1.2 主要试剂耗材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1b-TAT-Nbx和pET-21b-Nbx |
2.2.2 TAT-Nbx与Nbx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
2.2.3 TAT-Nb6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2.2.4 检测TAT介导Nb6进细胞 |
2.2.5 细胞毒性检测 |
2.2.6 TAT-Nb6在猪体内分布的研究 |
2.3 实验结果 |
2.3.1 pET-21b-TAT-Nbx和pET-21b-Nbx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2 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表达 |
2.3.3 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纯化 |
2.3.4 包涵体TAT-Nbx和Nbx重组蛋白的复性与浓缩 |
2.3.5 TAT-Nb6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2.3.6 TAT介导Nb6穿膜的研究 |
2.3.7 孵育剂量对TAT-Nb6、TAT-Nb53穿膜的影响 |
2.3.8 孵育时间对TAT-Nb6、TAT-Nb53穿膜的影响 |
2.3.9 TAT-Nb6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3.10 TAT-Nb6在猪体内的分布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TAT-NB6抗PRRSV功能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病毒和细胞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的相互作用 |
3.2.2 检测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 |
3.2.3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复制的影响 |
3.2.4 TAT-Nb6对不同PRRSV毒株复制的影响 |
3.2.5 纳米抗体Nb6与PRRSV Nsp9互作位点的研究 |
3.3 实验结果 |
3.3.1 TAT-Nb6与PRRSV自身编码的Nsp9蛋白的相互作用 |
3.3.2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在M ARC-145细胞中复制的影响 |
3.3.3 TAT-Nb6对PRRSV SD16毒株在PAM中复制的影响 |
3.3.4 TAT-Nb6对不同PRRSV毒株复制的影响 |
3.3.5 Nb6与Nsp9互作位点的研究 |
3.3.6 PRRSV不同毒株Nsp9454-646同源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创新点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两种Th表位合成肽对O型口蹄疫病毒合成肽疫苗免疫增效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概述 |
1.1 FMDV的结构特征 |
1.2 口蹄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 常见免疫佐剂及免疫增强剂 |
1.4 FMDV表位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h表位肽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基因同源性分析工具和表位数据库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FMDV蛋白表位同源性比对 |
2.2 Th表位肽的合成 |
2.3 合成肽质谱分子量检测 |
2.4 合成肽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度分析检测 |
2.5 BCA法检测合成肽蛋白浓度 |
3 结果 |
3.1 FMDV蛋白表位同源性比对 |
3.2 合成肽质谱纯度检测 |
3.3 合成肽液相色谱仪检测 |
3.4 BCA法检测合成肽蛋白浓度 |
4 小结 |
第三章 添加Th表位口蹄疫病毒合成肽疫苗的制备 |
1 材料 |
1.1 FMDV-O型合成肽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疫苗的乳化 |
2.2 疫苗的无菌检测 |
3 结果 |
3.1 疫苗的乳化 |
3.2 疫苗的无菌检测 |
4 小结 |
第四章 Th表位免疫增强效果的评价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方法 |
2.1 实验小鼠的分组免疫 |
2.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重复性试验 |
2.4 ELISA-VP1 抗体检测 |
2.5 细胞因子(IFN-γ、IL-4、IL-10)检测 |
2.6 MTT(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2.7 病理切片制作及HE染色 |
2.8 CD4+、CD8+细胞流式分型 |
3 结果 |
3.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重复性检测 |
3.3 ELISA-VP1 抗体检测 |
3.4 细胞因子(IFN-γ、IL-4、IL-10)检测 |
3.5 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试验结果 |
3.6 脾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分型 |
3.7 小鼠脾脏组织学观察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CpG-ODN/Poly(I:C)核酸缓释佐剂对REV亚单位/DNA疫苗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4 诊断方法 |
1.1.5 防控现状 |
1.2 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1.2.2 DNA疫苗 |
1.3 疫苗免疫佐剂概述 |
1.3.1 CpG ODN佐剂 |
1.3.2 Poly(I: C)佐剂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毒与细胞 |
2.1.2 宿主菌、载体与佐剂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实验动物 |
2.1.5 主要仪器 |
2.1.6 试验地点 |
2.2 两种免疫原的制备 |
2.2.1 REV亚单位疫苗免疫抗原的制备 |
2.2.2 REV DNA疫苗免疫抗原的制备 |
2.3 动物免疫接种试验 |
2.3.1 CPG/Poly(I:C)佐剂联合REV亚单位疫苗免疫雏鸡诱导免疫保护性研究 |
2.3.2 CPG/Poly(I:C)佐剂联合REV DNA疫苗免疫雏鸡诱导免疫保护性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CpG-ODN/Poly(I:C)对REV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研究 |
3.1.1 REV-gp90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1.2 重组gp90蛋白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分析 |
3.1.3 CpG-ODN/Poly(I:C)佐剂联合REV亚单位疫苗免疫雏鸡诱导保护性研究 |
3.2 CpG/Poly(I:C)对DNA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研究 |
3.2.1 REV-gp9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2.2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gp90在细胞中的表达鉴定 |
3.2.3 CpG/Poly(I:C)佐剂联合DNA疫苗免疫雏鸡诱导免疫保护性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论文和专利) |
(7)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PRV 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 PR 的病原学 |
1.2 PR 的新疫情 |
1.3 PRV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1.4 PRV 病毒的毒力基因及主要蛋白 |
第2章 PRV 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 |
2.1 PRV 抗原的主要检测方法 |
2.2 PRV 抗体的主要检测方法 |
第3章 PR 的疫苗免疫与净化 |
3.1 疫苗学的发展历程 |
3.2 PRV 疫苗的研究进展 |
3.3 PRV 病毒的免疫逃逸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河南省猪伪狂犬病的血清学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PRV 新流行毒株 gE 和 gB 蛋白的表达及单抗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PRV 抗体(间接和单抗阻断)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PRV 病毒的双抗体夹心 ELISA 检测及胶体金试纸检测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8)高致病性PRRSV诱导仔猪胸腺的损伤机制及PRRSV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
1.1 PRRSV的病原学特点 |
1.1.1 PRRSV病原结构特点 |
1.1.2 病毒的结构蛋白 |
1.1.3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
1.2 PRRSV感染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1.2.1 PRRSV感染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
1.2.2 PRRSV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 |
1.2.3 PRRSV感染与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
1.2.4 免疫网络学说 |
1.2.5 单链抗体 |
1.3 PRRSV的致病机制 |
1.3.1 PRRSV细胞受体的研究 |
1.3.2 PRRSV的感染对中枢免疫器官损伤的研究 |
1.3.3 PRRSV感染可造成外周免疫器官的损伤 |
1.4 PRRSV的感染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1.4.1 细胞自噬 |
1.4.2 细胞凋亡 |
1.4.3 PRRSV感染引起的自噬和凋亡 |
1.5 PRRSV感染与防控 |
1.5.1 PRRSV的传播途径 |
1.5.2 PRRS的临床症状 |
1.5.3 PRRSV的防控现状及其免疫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章 PRRSV感染引起胸腺内细胞的自噬和凋亡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和毒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实验设计 |
3.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3.2.3 胸腺的眼观病理变化 |
3.2.4 血清及胸腺内病毒载量的检测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内细胞凋亡 |
3.2.6 Western-blotting检测PRRSV感染后胸腺内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 |
3.2.7 免疫共聚焦检测PRRSV感染仔猪胸腺内自噬、凋亡情况 |
3.2.8 免疫共聚焦检测PRRSV感染仔猪胸腺内自噬细胞类型的鉴定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胸腺的眼观及病理变化 |
3.3.2 血清及胸腺内病毒载量的检测 |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内凋亡细胞 |
3.3.4 Western-blotting检测PRRSV感染后胸腺内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 |
3.3.5 HP-PRRSV感染仔猪胸腺内细胞自噬、细胞凋亡情况的鉴定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PRRSV不同毒株弱毒疫苗对HP-PRRSV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毒株和疫苗 |
4.1.2 试验动物 |
4.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动物实验设计 |
4.2.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4.2.3 样品处理 |
4.2.4 胸腺重量与仔猪体重比值计算 |
4.2.5 病毒血症检测 |
4.2.6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4.2.7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4.2.8 细胞因子检测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临床症状 |
4.3.2 剖检变化 |
4.3.3 病理组织学变化 |
4.3.4 血清中病毒载量变化 |
4.3.5 PRRSV膜蛋白抗体水平变化 |
4.3.6 实验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
4.3.7 细胞因子的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PRRSV抗独特型抗体对弱毒苗的免疫调控 |
5.1 试验材料 |
5.1.1 毒株、疫苗和细胞 |
5.1.2 试验动物 |
5.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免疫原的制备 |
5.2.2 试验设计 |
5.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5.2.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2.5 血清病毒含量检测 |
5.2.6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5.2.7 病毒中和试验 |
5.2.8 细胞因子的检测 |
5.3 结果分析 |
5.3.1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5.3.2 剖检结果观察 |
5.3.3 肺脏和胸腺的病理学变化 |
5.3.4 血清中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
5.3.5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5.3.6 细胞因子的检测 |
5.3.7 血清中和抗体的检测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PRRSV GP5 单克隆抗独特型单链抗体免疫学特性研究 |
6.1 试验材料 |
6.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6.1.2 毒株和疫苗 |
6.1.3 实验动物 |
6.2 试验方法 |
6.2.1 免疫原的制备 |
6.2.2 实验设计 |
6.2.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6.2.4 血清病毒含量检测 |
6.2.5 PRRSV膜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6.3 结果分析 |
6.3.1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
6.3.2 剖检变化 |
6.3.3 肺脏和胸腺的病理学变化 |
6.3.4 血清病毒载量检测 |
6.3.5 PRRSV膜蛋白抗体水平变化 |
6.4 讨论 |
6.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层粘连蛋白受体作为猪瘟病毒吸附受体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猪瘟与猪瘟病毒 |
1.1.1 猪瘟 |
1.1.2 猪瘟病毒 |
1.2 猪瘟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 |
1.2.1 结构蛋白在CSFV复制中的功能 |
1.2.2 非结构蛋白在CSFV复制中的功能 |
1.3 病毒的细胞受体研究进展 |
1.3.1 细胞受体 |
1.3.2 非蛋白类细胞受体的筛选方法 |
1.3.3 蛋白类细胞受体的筛选 |
1.4 猪瘟病毒及黄病毒科病毒细胞受体的研究进展 |
1.4.1 硫酸乙酰肝素 |
1.4.2 辅膜蛋白CD46 |
1.4.3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
1.4.4 II型膜联蛋白 |
1.4.5 猪瘟病毒配体的研究 |
1.5 层粘连蛋白受体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层粘连蛋白受体作为猪瘟病毒吸附受体的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毒株、细胞和载体 |
2.1.2 其它实验材料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试剂配制 |
2.1.5 siRNA分子的设计 |
2.1.6 干扰分子的转染和指示病毒的感染 |
2.1.7 Fluc活性检测 |
2.1.8 病毒毒价的测定 |
2.1.9 流式细胞术 |
2.1.10慢病毒介导的稳定下调细胞系和上调细胞系的构建 |
2.1.11细胞活力检测 |
2.1.12激光共聚焦试验 |
2.1.13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
2.1.14免疫共沉淀试验 |
2.1.15阻断试验 |
2.1.16可溶性蛋白竞争试验 |
2.1.17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1.18病毒吸附试验 |
2.1.19荧光定量RT-PCR |
2.1.20受体重建试验 |
2.1.21适宜CSFV复制的细胞系的筛选 |
2.1.22 CSFV感染率的测定 |
2.1.23 LamR组织丰度检测 |
2.1.24 LamR对BVDV复制影响的检测 |
2.1.25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siRNA筛选结果 |
2.2.3 LamR沉默效果验证 |
2.2.4 沉默LamR对不同亚型CSFV复制的影响 |
2.2.5 CSFV在稳定下调细胞系中的复制 |
2.2.6 LamR与CSFV共定位情况 |
2.2.7 LamR与Erns的相互作用 |
2.2.8 可溶性LamR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
2.2.9 可溶性Laminin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
2.2.10 LamR抗体对CSFV复制的抑制作用 |
2.2.11 CSFV在稳定表达LamR的CSFV易感细胞中的复制 |
2.2.12 CSFV在稳定表达LamR的CSFV非易感细胞中的复制 |
2.2.13 CSFV在非易感细胞内复制水平检测 |
2.2.14 CSFV对细胞表面LamR的吸附能力 |
2.2.15 CSFV对肝素酶处理细胞的感染率 |
2.2.16 LamR在猪体不同器官丰度检测 |
2.2.17 LamR不影响BVDV的增殖 |
2.3 讨论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BmCPV受体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主要研究内容 |
3、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病毒受体研究进展 |
2 BmCPV 研究进展 |
3 家蚕翅原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常用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 (BmCPV) 受体蛋白的筛选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家蚕 BmCPV 候选受体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家蚕 BmCPV 候选受体蛋白基因的鉴定 |
第一节 家蚕 BmCPV 候选受体蛋白基因 RNAi 分析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抗体封闭候选受体对 BmCPV 入侵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家蚕变态期翅原基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家蚕翅原基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
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一:英文简写对照表 |
致谢 |
四、抗独特型抗体在鼠体内诱导产生口蹄疫病毒中和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禽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J]. 王梦阁,吴英,程安春,汪铭书,朱德康,贾仁勇,刘马峰,陈舜,赵新新,杨乔,张沙秋,黄娟,刘韵雅,张玲,于艳玲.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3)
- [2]猪E3泛素连接酶ASB8负向调节先天性免疫的机制研究[D]. 黎瑞巧. 天津大学, 2019(06)
- [3]细胞穿膜肽TAT介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纳米抗体Nb6抗病毒感染的研究[D]. 王立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高新技术疫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尼悦,党安坤,田召芳,王晓玲. 山东畜牧兽医, 2016(06)
- [5]两种Th表位合成肽对O型口蹄疫病毒合成肽疫苗免疫增效作用的研究[D]. 魏冰. 天津农学院, 2016(08)
- [6]CpG-ODN/Poly(I:C)核酸缓释佐剂对REV亚单位/DNA疫苗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D]. 袁霏.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D]. 王寅彪. 吉林大学, 2015(08)
- [8]高致病性PRRSV诱导仔猪胸腺的损伤机制及PRRSV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调控[D]. 于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9]层粘连蛋白受体作为猪瘟病毒吸附受体的鉴定[D]. 陈佳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10]BmCPV受体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轶岭. 苏州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