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分析教学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芹,董立华,闫立梅[1](2021)在《OBE理念下“数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分析"是数学类各专业的考研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度高、难度系数大.如何挖掘"数学分析"课程思政的融合点?以OBE理念为指导,从课程发展历史和知识脉络体系、从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名言警语、从日常生活点滴和社会热点事件、从专业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视角等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的责任担当、重塑学生的感恩情怀,提高"数学分析"的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赵菊红[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何颖垚[3](2020)在《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成为必然趋势,GeoGebra软件作为一款动态数学软件,由于其开源、免费、易于操作、功能全面等特点,近年来已进入国内外物理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与此同时,物理模型建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建构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列入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维度,强调了模型建构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讨论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适用性,探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为研究对象,对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物理模型及物理建模教学的理论观点,确定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同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确定了GeoGebra软件在物理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为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框定了方向。其次,本研究以问卷及测试的形式对60名高一学生的物理模型知识和建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提出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基于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本研究讨论了将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进而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物理模型的可视化、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及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四个方面提出了GeoGebra软件与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结合点,并给出了具体应用策略和教学案例。最后,本研究基于物理建模教学的一般步骤,制作了以GeoGebra软件为辅助的“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对30名高中学生开展了教学实践,并另选了30名学生就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开展建模教学,以作对照。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馈、进行课后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研究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GeoGebra软件的接受度。
徐苏苏[4](2020)在《“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分析及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等数学中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命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出现很多新题型,新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中的本质联系,教师从高等数学的高度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本文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首先,研究初等数学中常见的三类数列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出解决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渗透的数学素养;既而,对“高观点”下的数列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初等数学中以有界差分数列、母函数方法求数列通项、压缩映射以及数学竞赛为背景的试题,以此说明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针对“高观点”的教学指导、“高观点”下的数学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出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对于教师,(1)教师要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知识,以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2)教学应适当的融入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3)教师应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1)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探究高难度的数学问题;(2)学生要掌握解题思想和解题技巧,以拓宽解题思路.结合中学教材和“高观点”,本文给出以数列为例的教学案例,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最后,从教学、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层面进行了总结,为教师的教学、师范院校的数学教育和中等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晗[5](2019)在《数学分析教学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除了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之外,数学分析学习的难点在于知识的连贯性。本文根据独立学院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其学习数学分析的现状,总结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许芳杰[6](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穆蕊萍[7](2019)在《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文中提出汤姆森作为剑桥数学物理学派的核心人物,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地球物理、热学、电磁学、流体力学、数学、工程应用等方面都有显着成就,尤其是在1840s-1860s期间创新地提出并发展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些一般法则和数学方法。如,创新地提出了静电理论和热传导理论之间的同一性;通过几何方法建立电像法则;构建球调和函数等,对19世纪数学物理发展有重要贡献及影响。本文着重关注汤姆森的这几个工作,并对与之相关的重要环节的重要人物的工作进行梳理,追溯各种思想方法的源头。本文在原始文献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为什么数学”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这一历史过程中汤姆森的工作进行探析。与前人研究这段历史的不同,本文细致分析汤姆森各个工作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并系统考察汤姆森在静电理论和热传导理论之间建立数学等价关系的思想方法,电像法则,球调和函数三方面的创新工作的内在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分析了汤姆森将电学的数学理论类比到热传导理论的思想起源以及背景。探索出汤姆森为了寻找确定无穷固体内、外任一点处温度的简单方法,将拉普拉斯引力理论中的势函数引入到热传导理论,建立温度势函数,进而将不同物理现象用同一个数学模型统一。简要论述了拉普拉斯、泊松在引力理论及电学理论方面的工作,特别分析了,拉普拉斯、泊松未能完成统一的原因,以及泊松用电学数学理论未能解决确定电荷平衡分布条件的原因,及傅立叶在确定无穷固体中某一点温度时建立热传导方程的过程,这些都是汤姆森完成静电力分布与热运动的线型分布的类比的基础。2.通过细致研究汤姆森用数学模型统一描述不同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发现:汤姆森以傅立叶的热力学思想及数学技巧为指导,提出了“替换面定理”,研究了这一定理在汤姆森建立热学理论与电学理论之间的相似物理关系所起的作用。通过这个定理汤姆森将傅立叶提出的热是通过介质线型传播的思想对应到静电理论中,克服了当时静电力的超距作用说法,与法拉第提出的力线思想吻合。探析到汤姆森是第一位将法拉第思想数学化的人,为麦克斯韦建立场理论做了铺垫。3.挖掘出汤姆森1847年建立电像法的思想方法来源,背景问题及目的。揭示出汤姆森为了确定一定形状导体表面的感应电荷量及其产生的静电场,建立了电像法则。知道了“替换面”定理,格林1828年出版的《关于数学分析应用与电磁理论的一篇论文》中电荷密度的互易关系,及其父亲詹姆森·汤姆森的着作《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第十一卷及第十二卷的注解和插图》中的命题G等结果是1847年汤姆森建立电像法则的思想来源和方法基础。分析了在前人之基础上,汤姆森成功突破未能解决问题的原因。通过解读汤姆森1847年的演讲稿和1848年的主要文章,解析汤姆森电像法则逐步形成的过程。4.研究了汤姆森构造球调和函数目的和创新方法,引发汤姆森考虑球调和函数的具体问题,揭示了电像法中的性质对构造球调和函数所起的作用。梳理了勒让德、拉普拉斯关于球调和函数的前身即勒让德系数及拉普拉斯系数的早期工作,阐述了汤姆森如何学习拉普拉斯的工作,汤姆森的工作与前人的传承关系,及其构造球调和函数的过程,汤姆森的球调和函数解决了哪些类型的物理问题。
赵莎[8](2019)在《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衔接问题的研究 ——从高中数学视角出发》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说明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起着“启后”的作用。同时,近年来不论是全国高考数学还是各省自主命题的高考数学,试题都在不断创新,尤其在函数问题中,常常出现以数学分析为背景或与数学分析知识有关的问题。因此,对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从高中数学视角出发,研究了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的衔接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学分析对高中数学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应用数学分析的泰勒公式、凹凸函数、极限思想、洛必达法则、拉格朗日乘数法及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知识、思想、方法,来分析、处理高中数学问题,使许多高中数学问题得以简化,充分说明数学分析的知识、思想、方法对高中数学具有居高临下的指导作用,从而也说明对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进行衔接研究具有必要性。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的衔接调查与建议。本文通过对大学一年级数学专业学生进行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衔接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需要衔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别对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进行比较,然后从高中数学的视角出发给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的衔接思考与建议。
李丹,周倩[9](2019)在《实变函数课程的教学方法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变函数是数学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与先修课程数学分析中的很多概念和结论都存在紧密联系。在授课过程中将实变函数中的新概念和结论与数学分析中已知的一些概念和结论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实变函数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实变函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廖春艳,赵艳辉,唐伟国[10](2019)在《“课程思政”视野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探讨如何科学地发掘蕴藏于《数学分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之价值,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分析》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一门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内容晦涩的一门数学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
二、数学分析教学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分析教学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OBE理念下“数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数学分析”开展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3“数学分析”课程思政的主角是教师 |
3.1 课程知识体系是关键 |
3.2 先进的“思政”教学理念是保障 |
3.3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催化剂 |
3.4 融入“思政点”的课程设计是路径 |
4 基于OBE理念知识体系思政融合点的挖掘 |
4.1 课程发展历史和知识脉络体系 |
4.2 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名言警句 |
4.3 日常生活积累和社会热点事件 |
4.4 专业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视角 |
5 结语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3)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学思维培养的需要 |
1.1.2 技术发展带来的革新 |
1.2 物理模型教学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1.2.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1.2.2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物理模型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
1.3 GeoGebra软件及其在国内外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概况 |
1.3.1 GeoGebra软件简介 |
1.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外研究概况 |
1.3.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教学的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1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 |
2.1.2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2.1.3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2.1.4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
2.2 建模教学理论 |
2.2.1 模型和建模的基本概念 |
2.2.2 建模教学的步骤 |
2.2.3 教师在建模教学中的角色 |
2.3 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 |
2.4 支架式教学理论 |
第3章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实施及数据统计 |
3.2.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3.2.2 测试试题及数据统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现状分析 |
3.3.2 对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的启示 |
第4章 GeoGebra软件在物理模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4.1 GeoGebra软件应用于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切适性分析 |
4.1.1 GeoGebra软件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建模意识和模型选择能力 |
4.1.2 GeoGebra软件能有效辅助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4.1.3 GeoGebra软件为模型的分析和拓展提供丰富可能 |
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 |
4.2.1 物理情境的仿真模拟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2.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情境仿真模拟的案例设计 |
4.3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可视化 |
4.3.1 物理模型可视化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3.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可视化的案例设计 |
4.4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 |
4.4.1 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4.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动态呈现案例设计 |
4.5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 |
4.5.1 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与GeoGebra软件应用的结合点 |
4.5.2 GeoGebra软件应用于物理模型的数学分析案例设计 |
第5章 GeoGebra软件辅助高中物理建模教学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方法 |
5.2 GeoGebra软件辅助建模教学案例实施 |
5.2.1 教学案例——力的合成 |
5.2.2 案例说明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学生课堂反馈情况分析 |
5.3.2 学生课后测试情况分析 |
5.3.3 学生对GeoGebra软件辅助物理建模教学的接受度调查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高中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力的合成”课后测试及问卷 |
致谢 |
(4)“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分析及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论文结构 |
1.5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分析 |
2.1 初等数学中的数列问题研析 |
2.2 近几年初等数学中“高观点”下的数列问题调查 |
2.3 高考以及数学竞赛中的“高观点”下的数列问题 |
2.4 “高观点”下的数列问题的特点 |
2.5 “高观点”下的数列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三章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的教学探索 |
3.1 “高观点”下的教学调查分析 |
3.2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的教育教学理论 |
3.3 “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的教学案例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数学分析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分析课程的地位 |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分析学习现状 |
(一)高中和大学数学学习不能顺利衔接 |
(二)不能有效利用课外学习时间 |
(三)缺乏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
三、独立学院数学分析教学研究 |
(一)教师应在课前向学生提供预习方案。 |
(二)评价方法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 |
(三)为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 |
(四)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
(五)建立高效课堂。 |
四、结语 |
(6)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
(7)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专题性着作 |
1.2.2 专题性论文 |
1.2.3 人物传记 |
1.2.4 通史类着作 |
1.3 本文的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人生历程与学术生涯 |
2.1 剑桥之前 |
2.1.1 出生与家庭 |
2.1.2 在格拉斯哥的成长经历 |
2.2 剑桥的学习与生活 |
2.2.1 导师与教练 |
2.2.2 丰富的课外活动 |
2.2.3 成果 |
2.3 剑桥之后的学术生涯 |
2.3.1 巴黎之行 |
2.3.2 年轻的教授 |
2.4 小结 |
第三章 汤姆森关于静电力分布与热分布同一性的建立 |
3.1 背景 |
3.1.1 英国第二代改革者——汤姆森 |
3.1.2 数学物理中的类比 |
3.2 拉普拉斯与泊松的铺垫 |
3.2.1 拉普拉斯关于引力理论和热理论之间的类比 |
3.2.2 泊松关于电磁理论与热数学理论之间的类比思想 |
3.3 傅立叶热传导方程的建立 |
3.4 汤姆森1842 年关于热运动与电学数学理论的关系的文章 |
3.4.1 要解决的问题 |
3.4.2 势函数引入热理论 |
3.4.3 静电力分布与热分布之间同一性的建立 |
3.4.4 1842 文章的背景与价值 |
3.5 汤姆森类比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
3.5.1 法拉第力线思想的数学化 |
3.5.2 替换面定理的意义 |
3.6 小结 |
第四章 汤姆森建立电像法的研究 |
4.1 背景 |
4.2 泊松的工作 |
4.2.1 电荷层的假设 |
4.2.2 电荷层与保持电荷层平衡的条件矛盾 |
4.3 格林的工作 |
4.3.1 格林1828 年文章目的 |
4.3.2 格林定理的引入 |
4.3.3 电荷密度ρ与势函数V之间的关系 |
4.3.4 互易关系的产生 |
4.4 汤姆森电像法的核心思想 |
4.4.1 虚拟电荷的构想 |
4.4.2 源电荷与虚拟电荷的数学关系 |
4.4.3 电像法的建立 |
4.5 汤姆森的反演思想 |
4.6 小结 |
第五章 关于汤姆森在球调和函数方面的工作 |
5.1 背景 |
5.2 早期来自拉普拉斯与傅立叶的工作的影响 |
5.2.1 勒让德多项式 |
5.2.2 拉普拉斯系数 |
5.2.3 傅立叶级数 |
5.3 汤姆森遇到的数学物理问题 |
5.3.1 三篇文章 |
5.3.2 固体弹性平衡方程的求解 |
5.4 潮汐与地球刚性 |
5.5 汤姆森的数学工作 |
5.5.1 1867 年的着作《自然哲学》 |
5.5.2 汤姆森的球调和函数工作 |
5.6 物理问题的解决 |
5.7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8)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衔接问题的研究 ——从高中数学视角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教材的选取 |
1.5 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2.1.1 高中数学 |
2.1.2 数学分析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四章 数学分析对高中数学的指导作用 |
4.1 泰勒公式 |
4.2 凹凸函数 |
4.3 极限思想 |
4.4 洛必达法则 |
4.5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
4.6 拉格朗日乘数法 |
第五章 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的衔接调查与建议 |
5.1 调查分析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结果 |
5.2 教学内容方面 |
5.2.1 教学内容的比较 |
5.2.2 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
5.3 教学方式方面 |
5.3.1 教学方式的比较 |
5.3.2 教学方式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
5.4 学习方式方面 |
5.4.1 学习方式的比较 |
5.4.2 学习方式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衔接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实变函数课程的教学方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讲好第一堂课, 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
二坚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的教学方法 |
三加强实变函数与数学分析的联系 |
四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
(10)“课程思政”视野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课程思政”的保证 |
2 丰富的课程知识体系是“课程思政”内涵 |
2.1 利用数学概念融入思政教育 |
2.2 利用数学史融入思政教育 |
2.3 利用数学悖论融入思政教育 |
2.4 利用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融入思政教育 |
3 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 |
4 结束语 |
四、数学分析教学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OBE理念下“数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刘艳芹,董立华,闫立梅. 德州学院学报, 2021(04)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颖垚.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列问题分析及教学探索[D]. 徐苏苏.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5]数学分析教学思考[J]. 张晗.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22)
- [6]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William Thomson在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D]. 穆蕊萍. 西北大学, 2019(01)
- [8]高中数学与数学分析衔接问题的研究 ——从高中数学视角出发[D]. 赵莎.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实变函数课程的教学方法浅析[J]. 李丹,周倩. 教育现代化, 2019(24)
- [10]“课程思政”视野下《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廖春艳,赵艳辉,唐伟国. 科技视界, 2019(01)